陵墓建筑

合集下载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5)汉武帝刘彻茂陵
• 位于西安市北约40千米处、渭北高原上的南 位镇茂陵村。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 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 为“中国的金字塔”。汉武帝(前140~前87) 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兴建茂陵,工程耗时 长达53年之久。陵园呈方形,分为内外两城, 四周环以围墙。茂陵的四周遍布嫔妃、宫女、 功臣贵戚的陪葬墓,至今尚存封冢墓20多座。 现在茂陵建立有茂陵博物馆。
第三部分:护陵监
• 是保护陵墓人员的住所。
司 马 神 道
以 山 为 双 阙
石柱
石 马
马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功能,战争、运输、交通等都离不 开它。立于陵墓前的石马要突出其仪仗的庄重感,所以 其造型都比较僵板。
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
墓前石辟邪
河 南 巩 县 宋 陵 神 道 石 刻
我国历代主要帝王陵墓:
汉帝陵
• 西汉11陵:西安北郊渭北咸阳原9陵自西至
东是: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
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
高祖长陵、景帝阳陵;西安东郊霸陵原:文
帝霸陵;西安南郊杜陵原:宣帝杜陵 • 东汉12陵:11陵或在洛阳故城的东南或西北 (光武帝原陵—今河南孟津);献帝禅陵— 山阳(今河南焦作)外
陵园建筑:
第一部分:祭祀建筑区
第二部分:墓道
第三部分:护陵监
第一部分:祭祀建筑区
• 祭殿:为主殿,也叫享殿,明代称祾恩殿, 清代称隆恩殿 • 配殿 • 廊庑建筑 • 焚帛炉 • 祭坛
第二部分:墓道
• 也称神道,即通向墓穴的道路,又称御路、甬 路。
• 望柱(华表) • 石像生:祥瑞—獬豸、甪端(lù duān)、麒麟、 朱雀、骆驼、象、马等; 祛邪—辟邪、狮、虎、羊等 • 阙、坊、门等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群之一
01 建筑结构
03 建筑特色 05 典型陵墓
目录
02 历代皇陵 04 建筑形式
基本信息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 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 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 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 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十三陵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 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 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典型陵墓
秦始皇陵
明清皇陵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 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风水观念 祭祀特征
宗教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 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1.宏伟壮丽: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呈现出宏伟壮丽的规模和雄伟庄重的风格。

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和贵族们认为陵墓是永久的象征,必须体现出他们的权威和地位。

陵墓建筑常常由大规模的石墓、宫殿、墓道和祭祀建筑组成,整体气势恢弘,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2.地形选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选址非常讲究,通常选在地势高而水势旺盛的地方。

这种选址可以增加陵墓的气势和威严,同时也可以使墓地保持湿润,符合古人对“山水气”的追求。

地形选址的重要性体现在明代十三陵,它们都选址于北京西北的紫金山脉中,地势高大而壮丽。

3.器物陪葬: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会陪葬大量的器物,这些器物包括陶瓷、玉器、铜器、翠玉等。

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和贵族们相信,陵墓中的陪葬器物可以为他们在阴间提供享受。

这些器物不仅代表了社会的物质繁荣,也体现出古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4.墓室布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墓室布局讲究均衡和对称。

一般来说,陵墓的墓室分为前室、后室和侧室。

前室通常用于举行祭祀仪式和迎接来访者,后室则是主要的墓葬空间。

两侧的侧室则常常作为陪葬墓室,用于安放陪葬品。

5.墓道设计: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会有一条向下的墓道,用于连接地面和墓室。

这个墓道被认为是通往阴间的通道,也是死者与世界的接触点。

墓道的设计非常讲究,一般会有石门、石阶和石道,以保护陵墓的神秘性和尊贵性。

6.装饰和雕刻: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常常进行装饰和雕刻,以彰显建筑的尊贵和富丽。

陵墓的大门、石墙和墓碑上常常会雕刻龙、凤、琉璃、云纹等吉祥图案,象征着皇室的权威和繁荣。

这些装饰和雕刻不仅体现出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也反映出古代帝王和贵族的身份和地位。

总之,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科技水平。

它们不仅是古代帝王和贵族的墓葬,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1、“风水”与陵寝的选址。 “藏风得水”、 “聚气”、
“乘生气”
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寝一般由地下部分与地 面部分组成。
一、地下部分——墓室结构
1、土穴
2、先秦至秦汉时期:“黄肠题凑”;
3、东汉以后:砖石代替木材; 4、明清:“前朝后寝”、地下宫殿。
陵墓木椁示意图
汉 墓 结 构 图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 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 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 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 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 灭者久之

秦陵兵马俑图

墓室面积、位置

宫墙
防土大坝,死乃崇丧”
(《后汉书· 王符传》:“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
死乃崇丧。” )陵墓是保留至今惟一的汉代建筑类型。
汉代帝陵承秦制:1、帝王登位翌年即开始建陵墓; 2、起土为陵(体),墓室深埋地下。
图:霍去病墓与墓前石雕
茂陵博物馆图
唐乾陵
神道石刻
标志性石刻——阙、墓表、牌坊; 装饰性石刻——石象生; 叙事性石刻——墓碑。
洛阳涧河西岸东汉砖墓中的发券顶和浮雕立柱、透雕门楣(图)
山东沂南东汉画像石墓剖面图
一、地下部分——随葬品

1、原始社会的殉葬

2、奴隶社会的殉葬

奴隶社会的殉葬
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画像砖、画像石和明器
汉墓画像图
汉代画像砖中的中型住宅图像,四川成都出土
汉代明器中的陶楼、陶屋、陶院落(图)
汉 代 明 器 陶 质 塔 楼 河 北 阜 城 出 土 的 ( 图 )
二、地上部分—封土

中国古建筑主要类型

中国古建筑主要类型

中国古建筑主要类型
中国古建筑的类型非常丰富,主要类型包括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寺庙建筑、民居建筑等。

1.宫殿建筑:宫殿是帝王居住的场所,因此规模巨大,气势雄伟。

在建筑布
局上,按照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2.陵墓建筑:陵墓建筑大多依据自然地形靠山而建,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
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且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阀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有松柏苍翠,显示已逝帝王威严的同时增添一份肃穆气氛。

3.寺庙建筑:由于其特定的宗教信仰背景,一般都是呈现和谐、寂静、神秘
等特点,寺庙多建于都市或者是名山,是为了营造出美妙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让人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亲近宗教信仰。

4.民居建筑:北京的四合院是民居建筑的代表,四合院的“四”字,表示东
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

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

建筑布局,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总的来说,中国古建筑的种类繁多,每一种类型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清 昭 陵
宝城宝顶侧面平
清东陵石牌坊
清东陵大红门
东陵神道
孝陵龙凤门
孝陵神道
孝陵七孔桥
孝陵碑亭
孝陵隆恩门
隆恩殿——享殿
西昌陵隆恩殿
隆 恩 殿 内 外
琉璃花门
过 金 水 桥 后 的 二 柱 门
方城明楼
石供台和石五供
宝城前影壁
清西陵慕陵(慈禧陵)宝顶
西昌陵宝顶, 周围的红墙即为回音壁
辟邪场预昂首,胸膛挺凸,阔口大张,长舌吐垂于外,贴于 胸前,目光犀利,注视前方,气势剽悍,咄咄逼人。腹部雕饰双 翼,圆阔舒展;四足交错上地,四爪锋利,尾长及地,尾端散作 四缕,如鱼尾状,造型别致。
麒 麟
辟 邪
唐永康陵天禄


牌上
坊为
的 基 座
麒 麟 下 为




龟碑(赑屃)
南 京 明 孝 陵 四 方 城 内 巨 大 的 神 功 圣 德 碑
二、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发展特征
❖ ——仰韶文化史前社会时期,一般没有 专门的墓室建筑,用棺者也很少,亦 “不封不树”,“不作丘垅”,“与地 平齐”
❖ ——殷商时期,出现用棺椁的安葬制度 和“亚“字形地下墓室。殷商时期开始 的重葬意识和墓建文化,可视为中国古 代陵墓建筑的萌芽时期。
❖ 燧皇陵,又叫燧人氏陵,位于商丘古城 西南两公里处。
❖祭祀建筑区
主要建筑为祭殿,早期称为享殿、献殿、寝殿、陵殿等。
❖神道
❖护陵监
明十三陵地形和帝陵分布示意图
十三陵神道
长陵神道
江苏南京明孝陵神道
清东陵孝陵神道
明祖陵神道两旁的石雕像
明祖陵神道两旁的石兽和华表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秦陵兵马俑图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1974年3月,由陵东西杨村 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 村之间发现。仅这一次发掘出土的就有陶俑千余件, 陶马百余匹,战车数十辆,陶俑手握的兵器近万件。 陶俑、陶马比真人马稍大,陶俑是分解为头、手、 身体等几个部件,分别塑造烧制,然后组装而成。 他们分作弓卒、步兵、骑兵、战车兵几组分别组成 方阵。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 观者展出。
2009பைடு நூலகம்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再次开 掘,其后在一号坑北部中段,出土了彩色兵马俑。
二、汉代陵墓
汉代尚厚葬,所谓:“生不极养,死乃崇丧”
(《后汉书·王符传》:“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
死乃崇丧。” )陵墓是保留至今惟一的汉代建筑类型。 汉代帝陵承秦制:1、帝王登位翌年即开始建陵墓;
图:霍去病墓与墓前石雕
在咸阳与兴平之间的五陵塬上的霍去病墓前,现建有茂陵博物 馆。位于陕西省距西安约40公里,是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 型石刻群而内容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现有文物陈列室2座,汉武 帝故事造像艺术展一座,石刻廊房6座。总占地面积121486平方米。
茂陵博物馆图
汉武帝(前156年-前87,景帝之子)于公元前140 年登基,在位54年(曾用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
出去不合适。”就命令这些人全部殉葬,殉葬的人很多。下葬完 毕,有人说是工匠制造了机械,墓中所藏宝物他们都知道,宝物 多而贵重,难免会泄露出去。隆重的丧礼完毕,宝物都已藏好, 就封闭了墓道的中间一道门,又把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门放下来 (羡,yán,同“埏”,墓道。有内、中、外三道门),工匠 们全部被封闭在里边,没有一个再出来的。墓上栽种草木,从外 边看上去好像一座山。 ]

《陵墓建筑教案》

《陵墓建筑教案》

《陵墓建筑教案》第一章:陵墓建筑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及其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培养学生对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陵墓建筑的定义与分类陵墓建筑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特点及代表作品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分类、历史发展、特点及代表作品。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二章:古埃及陵墓建筑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金字塔、木乃伊墓等。

培养学生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古希腊陵墓建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米诺斯墓、雅典卫城等。

培养学生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 教学内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四章:古罗马陵墓建筑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圆形墓、地下墓穴等。

培养学生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2 教学内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罗马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陵墓分类------封土(地上):
• 1.方上 是早期墓上封土坟头的一种形式。它在墓坑 上用土层夯筑,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 其上部为一小方形平顶,如锥体截去掉顶部, 故名曰“方上”。秦始皇陵、汉代帝王都是 这种类型的坟头。
2、因山为陵
• 利用地形,以山峰作为陵 墓的坟头。利用山岳雄伟 的形势来体现帝王的至高 无上的权威和宏大的气魄, 而且还可以防止盗挖。 • 唐代帝王陵分布在西安北 山的14个山头上,尤其是 海拔1188m的九峻山的李世 民昭陵 • 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 武则天的乾陵最为雄伟, 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 相比。
诸 侯
贵 族
一、陵墓建筑的形制演变
3.两汉时期---陵体为人工夯筑帝陵都起方形锥体 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墓前 设石享堂、石碑、石兽、石人、石柱等。 4、南北朝时期---提倡薄葬,帝陵规模与汉代贵族 差不多,不设享堂。 5、唐代—因山为陵,上下宫制,上庙下寝,神道 加长、石像生增多。 6、宋-----集中布置,便于保护,帝后分葬,各起 陵台,五音姓利(陵墓规模小,陵台低,排水 不利,缺乏气势,但诸陵集中,便于保护。 )。 7、明清----(传统)因山为陵,陵区集中,遍植 松柏;(创新)陵体和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 形成多进院落,突出了祭拜仪式的重要性。陵 体形制为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司 马 神 道
以 山 为 双 阙
石柱
石 马
马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功能,战争、运输、交通等பைடு நூலகம்离不 开它。立于陵墓前的石马要突出其仪仗的庄重感,所以 其造型都比较僵板。
(三 )明十三陵 (气象宏阔的肃穆陵群)
明初,营建南京孝陵、泗州祖陵、凤阳皇陵,已形成定制。 明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天寿山形成集中陵区,称“十三陵”,其制度基 本遵循孝陵形制。 十三陵距北京约45公里,陵区的北、东、西三面山峦环抱. 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据岗峦,面向中心——长陵。 长陵(明成祖)据天寿山主峰前,其南6公里处,有崛起对峙的小山两座, 成为整个陵区的入口。 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的完整环境; 整个陵区,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6公里,结合自然地形, 各陵彼此呼应,成为气象宏廓而肃穆的整体。
3.宝城宝顶
• 明、清的帝王陵墓改变方上形式,发展为宝 城、宝顶形式。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 在砖城内填土,高出城墙成圆顶状,称此为 宝城宝顶。宝城前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形城 台,台上建方形明楼,楼内树立皇帝或皇后 等谥号碑,也是陵名的标志。这种由宝城、 宝顶和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在结构上较以 前复杂多了,艺术性加强了,也增添了庄严 肃穆的气氛。
长 陵
比 较
二、陵墓分类----------墓室(地下)
• 原始社会时期墓葬形式简单,以 穴墓坑葬死人,后发展成木材、 木板墓室。进入奴隶社会,帝王 墓室就又大又复杂了。主要类型: • 1.木椁墓 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也 就是像生前宫殿式建筑,内分数 格。正中是放棺材的地方,周围 方格称为“厢”,放置殉葬物品。 1972年长沙马王堆轶候利苍妻墓 即是这一类型,女尸完好如初, 随葬品有漆器、帛书、绵绣、乐 器、竹简、木俑、农畜产品、中 草药、印件等1000余件。可想而 知帝王的木椁要比这还大,随葬 品也要比这多。
• 3.砖石砌筑地宫 由于木椁地宫被盗、被焚的教训和砖石技术的 发展,到东汉时地宫被砖石结构代替,至明清 达到完善地步。地宫采用“前朝后寝”的形式, 极力模仿生时的情景,追求“死犹如生”之意。 地宫前半部为长而宽的隧道,作为进入地宫的 前奏,犹如地面紫禁城的前重门广道。隧道前 端为一方形券宫作为前庭,象征着紫禁城前的 广场。之后进入地宫前、中、后三殿和左右两 配殿,顶部覆琉璃瓦。前殿也是前导建筑,中 殿是“前朝”部分,殿里摆放汉白玉“宝座”。 后殿是地宫主要部分,为“后寝”,规模大, 空间高,放置帝后的棺椁及陈放殉葬物品。这 种形制延续了1000多年。
石像生:陵墓前安设的石人、 石兽统称.
龙 风 门 与 华 表
小结: 中国陵墓建筑的文化特征
1、中国古代习用土葬,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 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 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 2、从新石器时代起,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坑墓,有的距地表深达10余米, 并有奴隶殉葬和车、马等随葬。后来,帝王的陵墓-地下寝宫装饰得越来越 华丽,随葬各种奇珍异宝,其建筑规模对后世陵墓影响很大。唐代是中国陵 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 3、由于拜谒陵墓的需要,在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宫,陵区内置 陪葬墓,安葬诸王、公主、嫔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将、命官。陵山前排 列石人、石兽、阙楼等。 4、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明代除了太祖孝陵在江苏省南京外, 其余各帝陵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总称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整个 陵区前都设置总神道,建石象生、碑亭、大红门、石牌坊等,造成肃穆庄严 的气氛。
整个陵区的入口起点,是山口外一座五间 石牌坊,正遥对天寿主峰;自此往北,神 道经大红 门、 碑亭、石象生(共十八对, 有马、骆驼、 象、武将、文臣等)至龙凤 门(相当棂星门),均为嘉靖年间陆续补 充完备。
神道自牌坊至龙风门约2.6公里,开曲折自然式之先河。 神道是以长陵为目的而设,但随即成为十三陵共同神道,各陵不再单 独设置石象生、碑亭之类,这是唐宋陵制全然不同处。而为清代仿效。
明长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 最完整。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 寝。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 的旅游景点之一。
明定陵
定陵,明代第十三任皇帝万历 的地下寝宮,十三陵中唯一一 座已经考古发掘的陵墓,地下 寝宫分前殿、中殿、后殿和左 右二配殿,全部用石材构筑。
二、陵墓实例
(一)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史称“骊山”,在陕西临潼骊 山主峰北麓原地上。现存陵体为方锥形夯土台, 东西345米,南北350米,高47米,三层。 陵体周围有夯上墙垣两重,内垣周长3.0 公里。外垣6.0公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 的陵墓。 秦兵马俑:20世纪70年代在陵东1.5公里 处发现的秦兵马俑和铜马车,分数组埋置地下, 总计达8000件。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 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 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公认为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二)墓室
• 2.黄肠题凑 -----(多用于汉代) • 这是木椁玄宫的发展,其规模、复杂程度为木 构地宫高峰。黄肠,指用柏木的黄心积迭得很 严密。题凑,木头皆向内。黄肠题凑,即在地 下由柏木迭成巨大空间,内置三层椁、五层棺, 以及便房、回廊等。1974年北京丰台发掘的燕 王旦墓室即属此类型。
二、陵墓分类----------墓室(地下)
陵墓建筑
一、陵墓的形制演变 二、典型实例 三、陵墓的分类 -封土、墓室
一、陵墓建筑的形制演变
1. 商周时期—设有“羡道”,地下部分以木 椁室为中心,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设有斜 道,天子四出、诸侯两出、贵族一出。一 般由墓道、墓室、椁室组成。 2. 春秋战国—如同商周,帝王贵族仍采用木 椁做墓室,封土之上设享堂。 天 子
秦始皇陵
秦兵马俑
陶佣
身材高大,一般在1.8 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逼 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 技艺水平。
铜马车
(二)唐乾陵
乾陵:乾陵位于西安80公里的梁山。是中国唐代高 宗皇帝李治与武则天 的合葬墓地,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 夫妇皇帝合葬陵。 总体特征:以山为陵,以山为阙,以山为穴。乾陵 利用自然山势修建,陵园雄踞整个梁山山峦,海拔 1047.9米的主峰。 布局:乾陵陵园内建筑仿唐长安城格局营建,宫城、 皇城、外廓城井然有序。陵园内现存有华表、翼马、 驼鸟、无字碑、述圣记碑、石狮、六十一蕃臣像等 大型石雕刻120多件,整齐有序地排列于朱雀门至奶 头山遥遥两华里之余的司马道两侧,气势宏伟,雄 浑庄严,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唐乾陵在唐代18座帝王陵墓中是目前唯一未被 盗掘过,且保存最完整、气势最雄伟的,在世界上 也是罕见的一座两个帝王的合葬陵。
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 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 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 台基上,金砖铺地。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 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
5、清代陵墓,前期的永陵在辽宁新宾,福陵、昭陵在沈阳,其余陵墓建 于河北遵化和易县,分别称为清东陵和清西陵。建筑布局和形制因袭明 陵,建筑的雕饰风格更为华丽。 6、中国陵墓是建筑、雕刻、绘画、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其布局可概括为三种形式: ①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可以秦始皇陵为代表。其周围建城垣,背衬 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气氛。 ②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这种布局重点强调正面神道。如唐 代高宗乾陵,以山峰为陵山主体,前面布置阙门、石象生、碑刻、华表等 组成神道,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③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 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 亭等,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庄严肃穆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