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之比较(一)

合集下载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摘要:我国历代重视蒙养教育,旨在对少儿实施知识和道德启蒙,依此规定教育内容多为识字和习惯的培养,还缩写出一系列蒙养教材。

无论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教材缩写,有许多经验值得当前教育改革所借鉴。

关键词:蒙养教育;蒙养教材;教育内容;启示我国古代向来重视蒙养教育,所谓“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就是要求当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正当教育,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大体相当于今日初中以前的儿童所应该接受的教育。

一、蒙养教育旨在“养”《新华字典》对“蒙”的解释是“愚昧,没有知识”。

如果“蒙”加以养,即养蒙、蒙养,使之变得聪明和文明,这便是蒙养教育或者称启蒙教育。

其理论依据是“正本”和“慎始”,“正本”就是要确立的发展方向,因为这关系到今后的发展,所以一开始就要特别慎重,即所谓“慎始”。

诚如《易经》云:“正其本,万物理。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这就告诉我们,人一出生就要接受教育,还必须是正确的教育,而且旨在“养”,包括知识之“养”和道德之“养”,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教育理念,自有文字便有记载,并且一直为后人所重视,在其支配下,使得我国的蒙养教育理论和实践日益成熟和完善。

二、蒙养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端在基本常识蒙养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进行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常识的教学,因而每天的功课也就是背书、授新书、作对、写字、读诗等项以及一系列的道德行为规范训练。

学童入塾后即先识字,每日教以识十字左右,日日反复温习,识至千字为好。

何以如此?“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

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

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

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

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

……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

”①在识字的同时还要进行写字训练,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要求一致,也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1. 引言1.1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古代蒙学教材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方法,其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教育价值。

通过研究和传承古代蒙学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礼仪、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不仅表现在其传统文化传承的方面,更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礼仪规范。

通过学习古代蒙学教材,学生可以明白什么是忠孝孝、什么是孝道礼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古代蒙学教材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代蒙学教材的内容通俗易懂、寓教于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学习动力。

2. 正文2.1 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价值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价值是古代蒙学教材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些古代蒙学教材不仅包含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还融合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古代蒙学教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理念、佛家智慧等。

这些文化传统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通过学习古代蒙学教材,可以更好地领会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忠孝、孝道等价值观念,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古代蒙学教材中还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学习古代蒙学教材,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2.2 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礼仪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礼仪是古代蒙学教材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蒙学教材中融入了许多关于道德、礼仪的教诲,通过学习这些教材,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

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之比较

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之比较

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之比较
古代蒙学和当代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各有不同的特点和目的。

在这篇文章中,将会对这两种教育体系进行比较和分析。

首先,古代蒙学强调礼仪、信仰和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经典教育和思想启蒙来实现。

当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才,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使其成为社会的支柱。

与之相比,当代小学教育更侧重于知识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技能、交际能力、创新思维等。

虽然现代教育也注重道德教育,但是它更多地关注这些素质的培养。

其次,古代蒙学由老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往往是以记诵和背诵为主,尽可能将原来的文字和思想传递下去,对个人思考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主要考虑的内容。

然而,当代小学教育强调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践行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古代蒙学强调竞争和排名,注重分数和等级,鼓励学生通过竞争来推动学业。

而当代小学教育更注重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点,并且欣赏和认可其他人的不同之处,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最后,古代蒙学是一种封建教育体系,与当代小学教育的多元化和协作相比,显得比较单一和封闭。

当代小学教育更注重多元化和协作,各种学科、课程和社会资源相互交叉,同时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虽然古代蒙学和当代小学教育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不同教育模式的特点,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摘要】古代蒙学教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教育中仍具有重要的现代教育价值。

蒙学教材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通过学习蒙学教材,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蒙学教材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蒙学教材,学生可以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习古代蒙学教材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古代蒙学教材在当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代教育价值。

【关键词】古代蒙学教材, 现代教育价值, 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品德修养, 学习能力, 全面发展, 文化自信心1. 引言1.1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古代蒙学教材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在当今社会,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传统蒙学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其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却具有着重要的现代教育价值。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代蒙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古诗词、历史故事等,这些文化元素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蒙学教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这些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忠孝、诚信等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古代蒙学教材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些教材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古代蒙学教材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些教材知识系统完整,内容涵盖广泛,有助于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不容忽视。

通过对这些教材的研究和借鉴,可以使现代教育更加丰富多彩,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更多可能性。

通过传承和发扬古代蒙学教育的精华,可以让学生在当今社会中更好地立足和发展。

传统蒙学对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传统蒙学对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提 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语文教育与传统蒙学中的语文教育,不管是形式还是教学内容都大不相同。

但是,传统蒙学中的语文教育依然有不少教育思想和理论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因此,传统蒙学的语文教育启示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借鉴集中识字的经验,提高当前识字的效率;培养写字能力,了解汉字文化意蕴;渗透属对训练,了解汉字运用规律;启发学生思路,多角度探析题意。

【关键词】传统蒙学 小学语文 特点 启示一、传统蒙学中的语文教育蒙学指我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是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前身。

以下根据蒙学的发展阶段讨论各个时期的语文教育发展状况。

(一)先秦两汉时期——识字为主这一阶段是我国启蒙教育的初始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主。

随着汉字的演变,识字教学日趋完整。

西周、秦、汉都出现了广为流传的蒙学读本,其中著名的有《史籀篇》《仓颉篇》等。

这一时期蒙学读本形式较为单一,皆为识字读本,四字为句,隔句押韵,①目的是方便学生认读和背诵。

基本方法是学生跟着老师多次朗读识字课本,通过熟读和记忆培养认读的能力。

这一时期主要将汉字的认读作为重点,汉字的书写教学似乎处于次要地位。

(二)魏晋到隋唐时期——初读经书这一时期,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书写,并且开始了初读一般经书的教育阶段。

识字教学中识字量为2000字左右,而对于汉字的学习,不只满足于能够认识汉字,还开始要求能够读字音、辨字形、懂字义等。

同时,这一阶段是汉字楷书字体演变的重要阶段,书法名家辈出,这为初学书者指出了正确的方法和步骤。

写字教学一开始便与书法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写出一手好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书一般教学《孝经》或《论语》,而对读经的要求是能够简单的读懂意思,不求有精深的理解。

该时期建立了一个从识字教学到初读一般经书再到专经教育的语文教育体系。

(三)宋元时期——属对作诗蒙学发展到这一时期,蒙学教材全面,出现了系统的读书计划,并开始要求写作。

蒙学教材不仅数量多,类型多,而且覆盖面广。

中国古代蒙学思想对现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思想对现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思想对现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作者:魏巍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34期魏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摘要:教育是启迪心智的重要方法,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中不乏优秀的教育思想,其中的蒙学教育就有很多宝贵的经验。

如:德育教育、诵读背诵、行为习惯的养成等,这些经验至今仍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该文从总结蒙学教育中的宝贵经验着手,结合现今的小学语文教育,提出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古代蒙学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启示蒙学思想中图分类号:G40-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228-02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许多优秀的文化得以保存至今,得益于教育的发展。

历代优秀的教育家为后人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经过历史的锤炼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历史不断向前,教育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

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障碍,当我们遇到障碍时不妨回头看看,从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中寻找一些启示。

儿童天真、好奇、活泼好动,蕴藏巨大潜能,可塑性强。

成长阶段对他们施以有效的教育尤为重要。

《周易·蒙卦》中提出:“蒙以养正,圣功也。

”古人将启蒙教育视为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可见古代十分注重儿童的启蒙教育。

在古代教育者不断地探索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蒙学教育方法,其中散见着不少优秀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1 蒙学教育思想中的精髓1.1 重视道德的养成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道德教育,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

”在接受系统教育之前儿童对许多事物都处于探索发现的状态,启蒙教育是奠基阶段,根基牢固与否直接影响儿童今后的成长,所以古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在教予儿童知识之前,先对其进行道德教育。

蒙学教材中渗透着众多的德育思想,如《三字经》中就包含了“仁、义、诚、敬、孝”的思想,通过学习这些教材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而帮助他们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保持积极向善的本心。

古代蒙养教育对现代儿童教育方法的影响

古代蒙养教育对现代儿童教育方法的影响

古代蒙养教育对现代儿童教育方法的影响作者:李莹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02期一、古代蒙养教育及其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将8-15岁儿童的“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蒙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是具有悠久的教育传统的礼仪之邦,以教立国。

古代各类教育事业之发达,在当时的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

古代的学前教育是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称之为蒙学。

二、古代蒙养教育的教育方法(一)在我国古代蒙养教育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几点优秀的教学方法:1.愉快教学,顺应自然在古代蒙养教育中,主要强调以儿童的性情为主导,给予他们更多的肯定与鼓励,让儿童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这一原则与第一原则相对应。

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师者与学生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许多杰出的蒙师主张“量其资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

3.宽严有节,爱教结合在对儿童进行蒙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过于严厉,却也不能过于放纵,在此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做到宽严有节、爱教结合。

4.熟读多练,及时巩固蒙学教师根据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读、牢记。

宋代理学家程颐认为:不要以为儿童没有记性,其实他们所经历的事一般都不能忘。

5.智德并进,养智举德私塾等蒙学机构在教学过程中,使儿童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将传统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意识融入思想之中,恪守终身。

(二)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其精华,亦必有其糟粕。

古代蒙养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的缺点是:1.中国古代蒙学教学方法呆板单一。

2.教学重注入,不重启发;重背诵,不重理解;重训练,不重兴趣。

3.规则极严,教师和学生不交谈言笑,还盛行体罚,罚立、罚跪、“打手心”、“笞臂”,完全是一种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

三、我国现行的教育方法(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四)以陶冶情感和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1.陶冶教学法2.欣赏教学法(五)以引导探究和发现为主的方法1.发现法2.研究性学习四、古代蒙养教育对现代儿童教育方法的影响与启示(一)把爱种进儿童心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摘要】古代蒙学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传统美德,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弘扬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古代蒙学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注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也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古代蒙学教材通过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方式,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合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可以使学生受益良多,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意义不容忽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结合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借鉴古代蒙学教材的智慧,可以更好地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古代蒙学教材、现代教育、传承、智慧、美德、道德品质、基础教育、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未来发展、教育意义、重要性、启示。

1. 引言1.1 传承古代智慧的必要性传承古代智慧的必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古代蒙学教材作为传承古代智慧的载体,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智慧的积淀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通过学习古代蒙学教材,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人生、道德、学问等方面的深刻思考,从中汲取精神食粮,启迪智慧,提升自身修养。

古代智慧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和处世哲学,对于当今社会中处于快节奏生活状态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传承古代智慧也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心。

传承古代智慧不仅是对过去文明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当代社会的有益补充和珍贵财富。

通过学习古代蒙学教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古代智慧的珍贵意义,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贡献力量。

1.2 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古代蒙学教材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现代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古代蒙学教材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了先贤智慧,包括孔子、孟子等先贤的思想,这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之比较(一)
中国古代“蒙学”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正是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蒙学”逐渐发展、成熟。

无论是在教育方式、教学模式还是在教学方法、教材上对我们今天蒙学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古代“蒙学”的教育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中国古代没有师范教育,但文化教育却走在世界的前列,成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而且在世界最早几个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惟一保存古代文明的国家,就是由于中国古代“蒙学”教育起到巨大作用,世世代代传承中华文明的火种。

中国的科举制首先是选拔政府官员,其次是培养各种层次的教育人才。

不能中举的秀才就在乡村里进行“蒙学”教育,也就是类似现代的小学,正所谓“秀才没落,下乡教学”。

明清时代中国的小学完全是“私立”,也称为“私塾”,不需要国家一文教育经费,就建立起遍及全国的初级教育体系。

以机动灵活的教育方式办学,秀才的家里就可以作为学校,家族的祠堂也可以作为教学场所,惟一的开支是作为教师的秀才的“束修”,或各家分摊,或由家族中几家富有的家庭承担。

而家族中较贫困家庭的子女,就免费入学。

而且是要求家族中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要去读书,若有失学儿童,对其父兄还要追究责任。

现在中国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差,失学儿童多,学者说原因是“穷国办大教育”,其实古代生产力远比现在低下,但蒙学教育发展却比较成熟。

古代的私塾和蒙学给我们今天解决贫困地区教育也会有一定启发。

其次,古代蒙学的教学模式也和现代小学教学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是教学规模,现代小学一个教学班都四五十人,而私塾一般10人以下,少则三五人,多则七八人。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私塾要优于现代小学,一个教师面对四五十个学生,要把学生完全教会学懂,的确不易,再优秀的班也有没学懂的学生,只不过落后面小一些罢了。

而多数的班级落后面较大,倘若有的教师不负责任,就极易形成“放羊”式教学。

而私塾先生所教学生较少,因而可以对每个学生负责到底。

旧时的私塾无什么优秀教师之称号,也无什么升学压力,学生读书更无什么选择重点学校的困惑,“教不严,师之惰”。

对教师的要求只有一个严字。

古代教育没有年级的概念,因材施教,不求进度统一。

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规定的课程,就进入新内容的学习,而学不好的学生就继续背诵旧课文,直到能背诵到滚瓜烂熟程度再进入新课文。

教学是复式教学,针对每个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进度,这才是对学生负责到底的教育,而不拘泥于年级的升留级的形式。

有关资料显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基本上是半年读一本,也就是说一年半的时间读三本书。

学业负担同现在的学生相比是较轻的。

鲁迅幼年在三味书屋读书时,课余还到百草园捉虫玩,古代的学生无需配备教科书,因为所读的书都已背熟牢记在脑海里,到运用时信手拈来,出口成章。

第三,说教材,“蒙学”的教材在明清时基本上定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统一定型的教材,简称为“三”、“百”、“千”。

首先最惊人之处是教材使用时间之长,《千字文》使用了千年,而其它教材也用了五六百年。

作为小学教材,使用时间之长,使用范围之广,可以说是个奇迹。

而且这并不是政府编写,颁发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而是民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统一教材。

更惊人的是朝代在不断地更替,政策和方针也在不断地改变,而教材却一如既往地沿用。

教材基本上是统一的,科举考的四书五经历代也是统一的,正由于有了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使全国的学子处于相对公平的起跑线上,科举考试中,穷乡僻壤的学子也有金榜题名的可能,这也是华夏文化得传播到边远地区的根本原因。

古代蒙学有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使用,那就是“背诵”。

先秦还处于“漆书竹简”的时代,就是用背诵的办法把所学的知识完全地记在脑海里,正是这种特殊的学习方法解决了书籍奇缺的问题,也为平民接受教育创造了条件。

这种被近现代教育家所批判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保存了中国的古代经典著作,保存了古代先哲们的思想。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对中国先秦文化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西汉初年还有几个背得先秦经典的老人健在,凭借这些老人的记忆,才得以把先秦的经典保存至今。

所以“背诵”乃是中国古代教育最优秀的传统,是中国文化维系之根本。

教材是几百年不变的,秀才们读私塾时读的就是这些“蒙学”教材,现在教学生的仍然是同样的教材,而且全国基本上都是统一的,开始都是“三、百、千”,所以不必要印什么教材,更不必学生人手一册的教科书,
因为这些教材秀才们都能滚瓜烂熟背诵,不必备课,只要学生坐定,便可开口上课,而教学方法又如此之简单,每天领着学生带读四五句课文即可,学生读会后,就让学生进行背诵所学的课文,要求连同先前所学课文背诵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接着进行习字训练,背诵和习字成为学习的基本模式。

而现在的小学教学主要精力放在思想教育上,语文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讲课,归纳主题思想和段落大意,而放松了背诵和习字的基本训练,虽然也有背诵和习字,但仅是点缀,而且方法也不当。

古代的蒙学,课文只进行最简单的讲解,根本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古代经典是“微言大意”和“博大精深”的,教师何苦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呢?更何况许多高深的政治、哲学、人生的重大问题,纵虽讲得清楚明白,七八岁的小孩子又怎么懂呢?因而公开宣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滚瓜烂熟地背诵,牢记于心中,让学生慢慢地去理解,在今后的漫长人生道路上去领悟和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