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课外文言文__训练整理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共8篇)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共8篇)1. 朱熹《近思集·咏柳》《近思集·咏柳》是朱熹的一首诗,描绘了春天中垂柳的美景。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形容柳树在春风中的婉约姿态。
通过阅读这篇文言文,可以感受到朱熹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
2. 宋祁《万年风月不相忘》宋祁的《万年风月不相忘》是一篇倡导爱情忠诚的文章。
文章中以江南美景为背景,将爱情视作千年不变的美好。
阅读这篇文言文可以领略到宋祁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3. 欧阳修《赤壁怀古》《赤壁怀古》是欧阳修的一篇散文,以描述赤壁之战为主题。
文章中通过描写赤壁山水及英雄气概,展示了欧阳修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战争的反思。
通过阅读这篇文言文,可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了解。
4. 王安石《登飞来峰》《登飞来峰》是王安石的一首诗,描绘了登山者攀登飞来峰的壮丽场景。
王安石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达了对壮美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阅读这篇文言文可以领略到王安石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
5.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
词中以明月为象征,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与美好的思考。
阅读这篇文言文可以领略到苏轼对生命与人性的思考和感悟。
6.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一首词,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和浪漫气氛。
通过描写元夕的民俗活动和对情人的思念,辛弃疾抒发了自己对家园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阅读这篇文言文可以感受到辛弃疾对传统节日和亲情的情感表达。
7. 李清照《如梦令》李清照的《如梦令》是一首婉约的词,表达了女子的恋情之苦和对爱情的追求。
通过对春夜与离别的描写,李清照让读者领悟到她内心的渴望与痛苦。
阅读这篇文言文可以感受到李清照对爱情的细腻描摹。
8.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是陆游的一首咏怀诗,描写了秋夜中的凉爽与思绪。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__训练整理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__训练整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六年级课外文言文__训练整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六年级课外文言文__训练整理的全部内容。
[课外文言文](五)猿母中箭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付子已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十四) 赵人患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②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④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注释]①盍:何不。
②若:你.③垣墉:泛称墙。
④病于:病,有害。
于,比。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猫善捕鼠及鸡()(2)弗食鸡则已耳()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3.“猫善捕鼠及鸡"的特点表现在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十八) 东坡逸事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共8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 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将军适与客对弈,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对,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3、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
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
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外小古文训练:东坡志林

绝密·启用前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外小古文训练:东坡志林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文言文阅读阅读。
过合浦余自海康适( )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 )。
……是日六月晦( ),无月,碇宿大海中。
1.加点字翻译 2.翻译全段。
译文:______________ 3.教材对接(1)《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①菌子朝生暮死,所以不知道什么叫一天;蟪蛄过不了冬,所以不知春秋。
②晦:___________;朔:___________;“晦朔”代指__________。
③“春秋”代指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①壬戌(rén xū):元丰五年,岁次壬戌。
古代以_______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②既望:__________。
农历每月十五日为“_______”,十六日为“_____________”。
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4.加点字翻译 5.翻译全段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页,总35页阅读。
记游庐山既自哂(shěn , )前言之谬( ),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yǎn jiǎn ) 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 6.加点字翻译 7.翻译全段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教材对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哂(shěn,__________________ )之。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忆王子立仆( )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馆( )于官舍,而蜀人张师厚来过( ),二王方( )年少,吹洞箫饮酒杏花下。
9.加点字翻译 10.翻译全段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2020部编六年级课外文言文精炼20篇06 老马识途(学生版)

06 老马识途一、趣文导读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内储说上》)【译文】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管仲、隰朋因“迷惑失道”和“行山中无水”而向老马和蚂蚁请教的故事,说明了世上没有“生而知之”的天生圣贤,任何真知灼见都来源于生活实践这个道理。
【文言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选自选自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古今对碰】【作品赏析】桓公、管仲等回来时迷失了方向,于是放马领路,终于找到了归路。
后遂以“老马识途、老马知道、老马知路、马识路、老识涂”等比喻富有经验,能为先导;用“识途(涂)马、识途骥”等比喻富于经验、知是识非的人。
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
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三、强化训练(共30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① 春往冬反.()② 迷惑失道.()③ 乃.放老马而随之()④ 蚁冬居山之阳.()⑤ 夏居山之阴.()⑥ 遂.得水()⑦ 不难师.于老马、老蚁()⑧ 不亦过.乎()⑨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⑩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2.翻译。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
有鸟焉,其状如乌③,文首④,白喙⑤,赤足,名日“精卫”,其鸣自詨⑥。
是炎帝⑦之少女⑧,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⑨为⑩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⑪于东海。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注释)①发鸠(jiū)之山:传说中的山名。
②柘(zhè)木:柘树,桑科植物。
③鸟:乌鸦。
④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通“纹”,纹理。
⑤喙(huì):鸟兽的嘴。
⑥其鸣自詨(xiào):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詨,呼唤,大叫。
⑦炎帝:传说中的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为五帝之一。
⑧少女:小女儿。
⑨故:所以。
⑩为:化为,变成。
⑪堙(yīn):填塞[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认真读文章,然后思考填空。
“精卫”的样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3]女娃死后化为精卫鸟,决心衔高山上的木头石块去填塞大海的情节有什么积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30篇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30篇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怀素写字①怀素居零陵②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③,名④其庵⑤曰:“绿天”。
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①本文选自《书林纪事》;怀素是我国唐朝的书法家。
②【零陵】今湖南零陵。
③【挥洒】挥毫写字。
④【名】命名,起名。
⑤【庵】住所。
(1)下列说法中有2项是正确的,分别是()和()。
A.在读“贫无纸可书”时,可以这样停顿:“贫/无纸何书”。
B.怀素在芭蕉叶上练字,是为了亲近大自然。
C.以上文段来自《书林纪事》这个故事。
D.从“盘板皆穿”可以看出怀素练字的时间很长。
(2)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
我还知道古代的其他书法家有________、________。
(3)怀素为住所起了个雅号叫“绿天”,真有意思!请你模仿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给你的书房也取一个雅号。
名吾堂曰:“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曩①有愚者,常于室外县履②为志③。
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
其妻收履。
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
”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注】①曩:从前。
②履:鞋。
③志:标志。
(1)翻译下列划线词语。
①及午________②至薄暮________③是汝家________④何不入________(2)翻译句子。
①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②愚者审视之,乃悟。
(3)这个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磨成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①媪(ǎo):年老的妇人。
②杵(chǔ):棒槌。
六年级课外古代文言文阅读习题(共8篇)

六年级课外古代文言文阅读习题(共8篇)第一篇:《孔子的故事》* 文章介绍了孔子的成长和教育思想。
* 阅读理解题:1. 孔子是哪个时期的重要人物?2. 孔子受到了哪位名师的教育?3.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第二篇:《司马光的故事》* 文章讲述了司马光的奋斗和他所作出的贡献。
* 阅读理解题:1. 司马光是哪个时期的重要人物?2. 司马光主要从事哪方面的工作?3. 司马光对历史有何贡献?第三篇:《诗经中的美丽祖国》* 文章介绍了《诗经》中反映美丽祖国景色的篇章。
* 阅读理解题:1.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哪一部重要文学作品?2. 《诗经》中描绘了哪些美丽祖国的景色?3. 为什么《诗经》对于研究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第四篇:《白居易的诗歌》* 文章介绍了白居易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的生平和代表作。
* 阅读理解题:1. 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诗人?2. 白居易的诗歌以什么为主题?3. 白居易的哪首诗被誉为他的代表作?第五篇:《张衡和地动仪》* 文章讲述了张衡作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发明家的成就。
* 阅读理解题:1. 张衡是在哪个朝代活动的?2. 张衡的主要发明是什么?3. 张衡的地动仪是用来做什么的?第六篇:《神农尝百草》* 文章介绍了中国古代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故事。
* 阅读理解题:1. 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的哪位重要人物?2. 神农氏的主要成就是什么?3. 为什么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第七篇:《李时中与医疗事业》* 文章讲述了现代中国医疗界的杰出人物李时中及其贡献。
* 阅读理解题:1. 李时中是哪个时期的医学家?2. 李时中在中国医疗事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3. 李时中的贡献是什么?第八篇:《《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文章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及其影响。
* 阅读理解题:1.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哪一项重要发明?2. 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有哪些重要影响?3. 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谁?以上为六年级课外古代文言文阅读习题的概述,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
(五)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付子已.()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十四)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②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于④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盍:何不。
②若:你。
③垣墉:泛称墙。
④病于:病,有害。
于,比。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猫善.捕鼠及鸡()
(2)弗食.鸡则已耳()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
3.“猫善捕鼠及鸡”的特点表现在
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十八)东坡逸事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遂悉偿所负.。
[注释]①肆:商店。
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
③行、草:行书、草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东坡为.钱塘守时()
(2)遂悉偿所负.()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2.“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二十)赵母训子
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
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
(《续世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如是吾无望.矣()
(2)竟不食.其膳()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尝获肥鲜以遗母
3.赵母的希望是什么?
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二十九)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陶侃尝出游.()
(2)人云.()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
(三十)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主人怪.问衡()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八)马价十倍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费。
”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人莫知之.()
(2)去而顾.之()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3、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有什么隐含义?
4、这则故事指出了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
(十)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②之也,而越人跣③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披发。
以予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注释] ①屦:麻鞋。
②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③跣:赤脚。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而欲徙.于越()
(2)游.与不用之国()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
3、文中“游与不用之国”,“不用”的原因是什么?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一)徐文贞宽厚
徐文贞归.里,遍召亲故.。
一人取席间金杯藏之帽,公适见之。
席将罢,主者①检器,亡其一,亟索之。
公曰:“杯在,勿觅也。
”此人酒酣潦倒,杯帽俱堕,公亟转背,命人仍置其帽中。
只此一端,想见前辈之厚。
[注释]①主者:管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徐文贞归.里()
(2)遍召亲故.()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人取席间金杯藏之帽,公适见之
3、“公亟转背,命人仍置其帽中”的用意是
4、从文中可知,徐文贞是个和的人。
【参考答案】
1、结束,完
2、射箭的人折断箭,丢弃弓,发誓不再射箭
3、射者为猿母中箭后把子女给托雄猿的情景所震撼
4、我们不要滥杀生灵,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要尊重、热爱生命。
【参考答案】
1、(1)善于(2)吃
2、他的儿子觉得猫成了祸患,告诉父亲说:“何不把这只偷吃鸡的猫赶走呢?”
3、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4、有所失,才有所得,不可因小失大。
(或:当事物必须加以取舍时,应该“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将损失降到最低,获益力求最大)【参考答案】
1、(1)担任(2)欠
2、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寒冷,扇子卖不出,不是不肯偿还债务
3、表现了苏东坡书法水平高超,为人潇洒倜傥
4、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参考答案】
1、(1)指望、希望(2)吃
2、他曾经捕获肥美的动物来给母亲
3、勤学苦读,获取功名
4、例:家庭(母亲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
【参考答案】
1.(1)巡游(2)说
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4.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
【参考答案】
1.(1)对……感到奇怪(2)得到
2. (1)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2)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D
4.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勤学苦读
【参考答案】
1、(1)代“骏马”(2)看,回头看
2、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它
3、伯乐看了又看,离开时还依依不舍,表示这是匹骏马。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
【参考答案】
1、(1)迁移,搬家(2)前往,行走
2、有人对他说:“你(去越国)必然会贫穷的。
”
3、越人的生活习性是跣行披发
4、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参考答案】
1、(1)回,回家(2)老友
2、一个人拿了酒席上的金杯藏在帽子里,徐文贞正好看到。
3、不让别人发现是他拿了金杯(私下里把金杯送给他)
4、重情谊待人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