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七年级上期环境教育教案

七年级上期环境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和行为。
3. 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环保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环境问题的现状:我国的环境状况,全球环境问题。
2. 环保意识培养:环保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
3. 环保行为养成: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
4. 环保知识学习:空气质量、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讨论、案例分析、视频观看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 组织实践活动,如环保小制作、垃圾分类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3. 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环保视野,提高环保素养。
四、教学安排第一课时:环境问题的现状1. 导入:了解我国的环境状况,引出环保主题。
2. 教学内容:我国的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
3. 课堂活动:讨论环境问题对生活的影响。
第二课时:环保意识培养1. 导入: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环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课堂活动:案例分析,分析环保意识对环境改善的作用。
第三课时:环保行为养成1. 导入:环保行为的必要性,引出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环保行为。
2. 教学内容: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环保行为。
3. 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制定环保行为计划。
第四课时:环保知识学习1. 导入:了解环保知识,提高环保素养。
2. 教学内容:空气质量、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环保知识。
3. 课堂活动:观看环保知识视频,进行讨论。
第五课时:实践活动1. 导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开展环保实践活动。
2. 教学内容:环保小制作、垃圾分类竞赛等实践活动。
3. 课堂活动: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展示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是否有所提高。
3.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实践活动的积极程度。
七年级环境教育课件教案

七年级环境教育课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实践能力,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方法。
2.难点:如何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环境问题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知识讲解: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方法。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实践的方法和技巧。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
5.课堂练习: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环境问题。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实践能力。
2.作业:布置一些与环保相关的作业,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3.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环境问题。
2.教学工具:利用黑板、投影仪等教学工具,辅助教学过程的进行。
七、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掌握了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方法。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七年级上期环境教育教案

七年级上期环境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 让学生掌握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教学重点: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教学难点: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第二课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环保。
3. 第三课时: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重点: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将环保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 第四课时:环保行为的培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自觉地践行环保。
5. 第五课时:环保活动的开展教学重点:了解并参与环保活动。
教学难点:如何策划和组织环保活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行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明确、合作态度等。
3. 课后实践:观察学生在课后是否能够自觉践行环保行为,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4. 环保活动:评价学生在环保活动的参与程度及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教育》七年级上册。
2. 课件:与环境教育相关的PPT、图片等。
3. 视频资料:与环境问题相关的视频。
4. 实践活动材料:如环保手工制作、垃圾分类模拟等。
5. 环保宣传册:介绍环保知识及实践方法。
六、第六课时:环境法律法规的了解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
2. 培养学生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2. 公民如何履行环保法律义务。
教学方法:1. 采用讲座法,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解。
七年级环境保护教育教案1

七年级环境保护教育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影响。
3.掌握部分环保的知识,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
4.培养学生的环保行动能力,能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
二、教学内容:1.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
2.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影响。
3.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环保知识。
4.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2.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影响。
3.掌握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环保知识。
4.培养学生的环保行动能力。
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互相讨论、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3.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2.知识讲解(35分钟)(1)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1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2)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影响(10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影响,深刻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危害。
(3)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环保知识(15分钟)通过图表和具体案例,向学生传授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环保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环保技能。
3.小组合作学习(2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位组长,其他成员担任记录员、时间员等职务。
(2)小组讨论,就班级或校园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
(3)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展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
(4)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4.环境保护行动计划(10分钟)(1)教师进行讲解,向学生详细介绍环保行动计划的内容及执行方法。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三篇】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三篇】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三篇】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水资源对我们的重要性,树立一种生态环境危机感,使学生掌握一些环境科学知识。
3、能提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和关于节水方面的具体切实可行的建议。
4、地球只有一个,保护自然资源,人人有责。
可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日常生活中浪费水、电的现象却日趋严重。
因此在班队活动中开展“节约用水,从我开始”的活动,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学生调动家长节约能源的积极性,从而使环保活动从学校走向家庭,从家庭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地球,爱护地球的良好局面。
二、教学准备:1、学生在家中观察统计用水、用电情况,想想怎样才能节约一部分水、电,哪些地方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其它方面可以怎样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并做出记录(水表、电表各月走了多少)。
2、查找有关节水资料。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环保天使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水有人说,我们的地球应当叫水球。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积被水占着。
在宇航员看来,地球是一个蓝色的球,十分璀灿,太阳系家庭中独一无二。
地球拥有的水量非常巨大,总量为13.86亿立方千米。
其中,96.5%在海洋里;1.76%在冰川、冻土、雪盖中,是固体状态;1.7%在地下;余下的,分散在湖泊、江河、大气和生物体中。
因此可以说,从天空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到处都是水的世界。
但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
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
其次,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6%左右,其中的绝大部分(占99%),被冻结在远离人类的南北两极和冻土中,无法利用,只有不到1%的淡水,它们散布在湖泊里、江河中和地底下。
与全世界总水体比较起来,淡水量真如九牛一毛。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集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集一、教案:认识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环境问题的定义和分类2. 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3. 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和挑战4. 环境问题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2.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定义和分类,分析全球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探讨环境问题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4. 总结:教师总结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案:环境污染与健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种类和来源。
2.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教学内容】1. 环境污染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3.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4. 预防环境污染的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关注。
2.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定义和分类,分析常见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探讨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预防环境污染的方法,分享各自的看法和实际行动。
4. 总结:教师总结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强调预防环境污染的重要性。
三、教案:节约资源,从我做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资源状况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动。
【教学内容】1. 我国资源的状况和特点2. 节约资源的意义和方法3. 节约资源的实际行动案例4. 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资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我国资源的关注。
2.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资源的状况和特点,分析节约资源的意义和方法,分享节约资源的实际行动案例。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分享各自的看法和实际行动。
七年级下期环境教育教案

七年级下期环境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2. 让学生掌握环境问题的产生、危害及解决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如节约资源、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
二、教学内容1. 环境问题的产生: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工业污染、农业化肥使用、生活污水排放等。
2. 环境问题的危害: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生态平衡、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3. 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环保法规以及生活中的环保措施。
4. 环保行为养成: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做起,培养节约资源、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良好环保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危害及解决方法,树立环保意识。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环保行为,养成良好环保习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危害及解决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实意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环保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需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环境问题的短片,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危害及解决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实意义。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环保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5. 环保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思考问题、发表观点等。
3. 实践活动:观察学生在环保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节约资源、垃圾分类等。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环保行为的实践情况。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集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集一、教案名称:认识我们的地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球的结构、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等。
2.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地球的基本情况,地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地球的结构,地球上的生物种类。
教学准备:地球仪,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特点和重要性。
2. 讲解:介绍地球的结构,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地球的环境问题等。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的了解和感受,讨论如何保护地球。
4. 总结:强调地球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保护地球。
二、教案名称:我们的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2.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2. 讲解:介绍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的原因。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对环境问题的看法,讨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4. 总结:强调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醒学生要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
三、教案名称:节约资源,从我做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我国资源的现状,节约资源的方法。
教学难点:节约资源的意义,学生的实践操作。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实践活动准备。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资源的现状。
2. 讲解:介绍我国资源的现状,讲解节约资源的方法和意义。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的节约资源经验和方法,讨论如何在学校和家庭中实践节约资源。
4. 总结:强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从自己做起,节约资源。
四、教案名称: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一册)①【教学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认识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2.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3.引导学生开展蚯蚓垃圾箱处理垃圾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对蚯蚓习性的观察,引导学生开展蚯蚓垃圾箱处理垃圾活动。
【教学准备】3─5位同学为一组做一只饲养箱饲养蚯蚓,仔细观察蚯蚓的外形、习性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整理观察记录,准备全班讨论。
【教学过程】一、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中汇报在饲养蚯蚓过程中你有哪些发现?二、阅读下列一篇报道②: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环境保护官员Joe Keyser 获得国家成就奖主要是表彰他在环境教育方面的创新贡献,他创立的蚯蚓实验是用蚯蚓来示范堆肥的全过程,1996年全区有一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
学生利用剩饭剩菜、废纸、树叶生产出2.7万千克有机肥供校园使用。
在蚯蚓实验中,学生们把有机废物放入蚯蚓箱中,并放养454克蚯蚓(大约1000条),随着堆肥的进行,蚯蚓数量不断增加,一学年学生每天观察记录每个蚯蚓箱能吃掉22─27千克有机垃圾,产生富有营养的蚓粪,用于学校种植花卉。
自然科学基础教育专家①本教案设计者为浙江省级绿色学校杭州市第十三中学科学学科教师汪建红。
② 孙渊、樊盛萌.蚯蚓与垃圾.环境教育.2000(1):36.William H.Mddonald评论该实验对学生的吸引力时说:“我们很惊讶有这么多学生对蚯蚓活动感兴趣,特别他们把吃剩的东西放入蚯蚓箱中观察它们如何被转变成不同类型的物质,最终又回归到自然中,整个过程又可以重新起始。
”三、老师提出如下问题,与同学们交流:1.蚯蚓是如何处理易腐有机垃圾的?这些垃圾被转变成了哪些类型的物质?2.蚓粪有哪些用途?3.你是如何领会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含义的?这一过程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4.你能回答什么是资源利用吗?它对保护环境有什么作用?【课后活动】1.带领学生参观蚯蚓农场,使学生了解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零排放、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2.自己动手做一个蚯蚓堆肥箱,感受一下把“垃圾、废物”转变成有用物质的过程。
【设计意图和评析】本节课利用学生对蚯蚓习性的感知、了解,引导学生对蚯蚓堆肥箱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建立垃圾资源化理念和养成正确的处理垃圾的行为习惯,通过对蚯蚓把有机废物转变成具有利用价值的蚓粪和蛋白的讨论,让学生领会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含义,并感悟这一过程对环境产生的重大意义,体会了“垃圾是一种被人放错位置的资源”的观点。
学生可以学会科学的堆肥方法,并进行各种科学实验,低年级学生可以记录各种垃圾分解速度,大一点的学生可以测定酸度或者用蚓粪种植花草并观察生长速度,在学期末学生可以准备蚯蚓养殖报告或画蚯蚓卡通、诗歌、剧本,查阅蚯蚓网页。
本节课既有观察实验,又有思考、分析、交流、讨论,使学生对用蚯蚓处理垃圾有利于保护环境,又获得优质有机肥和蚯蚓蛋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一册)①【教学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研究在一个模拟的生态系统中,发生在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
2.生态系统模型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有哪些不同?【教学准备】1.准备一只广口瓶,把小金鱼、田螺和植物一起放在一个盛有水的密封的广口瓶里(注意:植物应种在沙砾中,水位离瓶口6厘米左右为宜)。
图2—1 一只广口瓶一个世界2.用灯泡照射广口瓶(注意:灯泡离广口瓶的距离为15─20厘米)。
3.每天观察这个瓶子,记录5天的观察结果(注意:灯泡位置可以随着水变绿色的深、浅进行远、近的位置调整),记录调整后的任何变化,继续观察10天。
【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交流5天的观察结果,然后就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1.在广口瓶生态系统中,什么是生物因素?什么是非生物因素?2.一些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是否能进入这个密封的瓶子?如果能,有哪些?3.这些绿色的藻类是从哪里来的?4.画一张在瓶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图表。
①本教案参阅(美)Padilia,M.J.主编.科学探索者——环境科学.倪哲明、鲍健强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2.5.小金鱼、田螺和水栖植物能在分开的瓶子里单独生存吗?为什么?二、请每位同学写一简洁的实验体会:说明你的广口瓶和瓶中的东西是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的。
你的生态系统模型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有哪些不同?【课后活动】设计一个方案,模拟海洋或陆地生态系统。
说明这个模型与淡水生态系统有哪些不同?与同学们交流,修改方案,再进一步实施方案。
【设计意图和评析】科学家们经常用模型来代表非常庞大或者极其微小的事物,比如:太阳系中的行星、细胞的细微结构等。
本课题用模型来代表一个生态系统,讨论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是如何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通过模型的制作及实验数据的交流、分析,使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地去思考问题,并将原本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用一只容器中的世界进行再现,使学生建立起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初步概念,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一定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观念。
【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第三册)①【教学对象】初中八年级学生【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许多污染物即使在浓度很低的情况下也会产生有害影响。
2.了解对极低浓度的物质的测定方法。
3.了解环境问题与污染物浓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极低浓度的物质的测定方法,环境问题与污染物浓度的关系。
①本教案设计者为浙江省级绿色学校杭州市第十三中学科学学科教师汪建红。
【教学准备】1.9个小试管、试管架、标尺、食用色素、塑料滴管、水。
2.布置学生对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事先预习,并将数据表抄在笔记本上。
表2—5 对极低浓度的物质的测定【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你觉得对水中极低浓度的污染物是采用什么方法测定的?在现实生活中环境问题遇到的污染物你觉得它的浓度大约是多少?二、学生实验:1.给每个试管贴上1─9的标签。
2.用胶头滴管给每个试管滴9滴水(注意尽量使每一滴水等量)。
3.在1号试管中加1滴食用色素。
记下试管中总共滴下的液滴数。
轻轻摇晃试管,使溶液均匀混合。
将数据记录在数据表中。
4.用滴管从试管1中取出1滴溶液滴入试管2,轻轻摇晃试管使溶液均匀混合。
将数据记录下来。
5.在试管3─9中把前一试管的一滴溶液滴入后一试管。
观察每一支试管中的颜色,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三、交流、分析:1.从试管1─9,水的颜色如何变化?2.食用色素中有颜料分子,在试管9中仍然有颜料分子吗?作出解释。
3.分析哪一个试管中的浓度为百万分之一?哪一个试管中的浓度为十亿分之一?4.为什么在讨论环境问题时常常用到百万分之几的概念?【课后活动】设计一个方案,将一个混合物的浓度为百万分之五转变为千万分之十,哪一个浓度高?两种混合物从外表上看有何不同?经师生商讨后请实施你的方案找答案。
【设计意图和评析】该活动使学生能用非常简单的方法来测定极低浓度的物质,通过亲身体验、师生交互活动讨论环境问题与百万分之几的数量级的关系。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许多污染物即使在浓度很低的情况下也会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进一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第四册)①【教学对象】初中八年级学生【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懂得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
2.关注我国和当地的水土流失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3.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技能模拟实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控制雨量的大小,模拟同一大小的雨量对不同类型的土壤的影响。
【教学准备】1.材料:砖头两块,报纸一张,松土一盆,草皮(长草的土层)一小方块。
2.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先与同学们交流,经师生商讨后,再实施。
3.准备实验数据的收集:制订相应的记录表。
表2—6 保护土壤实验记录表①本教案参阅(美)Padilia,M.J.主编.科学探索者——环境科学.倪哲明、鲍健强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0.【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水、风、冰等引起的土壤或岩石颗粒的移动过程称为水土流失。
当土壤直接暴露于水、风等环境下时,水土流失会发生得很快。
二、请同学们模拟雨水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造成的水土流失的影响:步骤:1.在桌子上铺一张报纸,取两只牢固性好的淘盆,将它们的一端分别搁在一块砖头,使其保持同一高度。
图2—2 保护土壤2.写下你要检验的假设,注意控制下面实验的步骤。
3.在两只淘盆架起的一端分别倒入松土和放置草皮,使两只淘盆中所含的土壤量一致,做好相应记录。
4.做一个能控制雨量的造雨器,使落到两个样本上的雨量相等,用该造雨器检验相同雨量对两种类型土壤的影响,记录实验结果。
三、交流、讨论:1.雨水对每种类型的土壤有什么影响?2.这个实验模拟水土流失。
对真实的由雨水引起的水土流失你有何结论?根据本实验,农民怎样保存上层土?3.在实验中,为什么必须控制两个淘盆中的土壤量和雨量?4.提出保护土壤的措施,指出水土流失的危害性。
【课后活动】1.与大暴雨相比,缓和、稳定的雨水引起的水土流失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