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三维腔内后装放疗在中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对比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分别与腔内后装放疗联合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临床价值

对比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分别与腔内后装放疗联合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临床价值发布时间:2022-09-22T07:16:26.73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6月11期作者:田丹丹[导读]对比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分别与腔内后装放疗联合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临床价值田丹丹(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化疗二科;河北沧州 061000)摘要:目的:对比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分别与腔内后装放疗联合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中晚期宫颈癌患者56例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观察组用调强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放疗,对照组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放疗。
结果:观察组血清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危险器官受照体积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晚期宫颈癌以调强放疗腔内后装放疗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优于三维适形放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指标和危险器官受照体积。
关键词:中晚期宫颈癌;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腔内后装放疗放疗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病情有着良好的疗效,但放疗方法不同,则临床疗效有一定差异。
本文对56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分析,对比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分别与腔内后装放疗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与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标准:(1)以56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为对象。
(2)2019年1月-2020年12月自愿在我院接受放疗。
(3)诊断参照中国宫颈癌诊疗专家共识[1]。
(4)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查、阴道镜检查证实病情。
(5)具有正常沟通和交流能力。
排除标准:(1)宫颈良性病变。
(2)其他器官原位癌转移形成宫颈癌。
(3)血液系统疾病。
(4)认知功能障碍。
(5)依从性欠佳。
基础资料:(1)根据治疗方法将56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2)两组基线数据比较,P>0.05。
见表1:1.2方法对照组: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放疗。
观察组:用调强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放疗。
宫颈癌的后装放射治疗

宫颈管内照射剂量不宜过大,以避免 直肠、膀胱受量过高。宫颈管“A”点 的剂量以不超过1500cGy为宜,阴道 放射源给“A”点剂量剂量 2000~3000cGy,但阴道放射源要避免 排列过于集中,使剂量分布尽量均匀。
其他妇科肿瘤的后装治疗
①子宫内膜癌:后装技术的应用为子宫内膜癌
后装治疗的实施步骤
①选定的施源器进行消毒 ②患者躺在妇科检查床上取截石位,窥阴器将引导扩张,
对阴道进行灌洗。 ③将选定好的施源器放入患者治疗部位并用纱条固定好 ④在模拟定位机上,通过透视确认施源器的确切位置 ⑤将拍摄好的定位片传输至后装治疗计划系统 ⑥患者推入治疗室将施源器与后装治疗机接通,工作人员
腔内近距离治疗的方法
对所有子宫完整的子宫颈患者,腔内近距离放疗 都是必须的组成部分。
通过宫腔内管和阴道施源器实施。
与外照射联合时,通常在放疗的后半程启用。
后装腔内近距离治疗的方法很多,一般情况下, 每周1-2次,每周“A”点剂量在5-10Gy,“A”点 的总剂量在35-45Gy,整个疗程外照射加腔内放疗 因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的不同而异,一般总剂量 在75-90Gy。
曼彻斯特系统
基于巴黎系统发展起来的,使用中等强的放射源,宫腔 源、阴道源强度各为15-25mgRa。该系统提出了剂量 计算改用照射量(伦琴)来描述。照射每次约72小时, 间隔1周,总治疗量为8000R。
至今A、B点概念仍广泛使用。 (按解剖位置确定A点位宫 颈口上2cm,宫轴线旁2cm 的位置;B点为过A点横截 面并距宫腔轴线5cm的位置)
巴黎系统
使用低强度放射源连续照射。宫腔源强度约1016mgRa,阴道使用三个独立的源容器,一个在宫 颈口,另外两个分别紧贴两侧阴道穹窿。所有源 的总强度约为40-70mgRa,总治疗时间为6-8天。
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中两种优化方式的剂量及相关性分析

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中两种优化方式的剂量及相关性分析【摘要】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疗和手术。
本文通过对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中两种优化方式的剂量调整进行分析,探讨了剂量调整与治疗效果、患者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性。
优化方式一和优化方式二的剂量调整对宫颈癌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但二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存在差异。
在剂量调整过程中需要注意平衡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不同剂量方案的优劣,并优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强调了剂量调整对宫颈癌治疗的重要性,并呼吁未来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
【关键词】关键词: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优化方式,剂量调整,治疗效果,患者生存率,不良反应,相关性分析,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宫颈癌已成为全球妇女第四常见的癌症,对女性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目前,对于宫颈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方式,其中三维后装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
在三维后装治疗中,剂量调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剂量调整方式可能会影响治疗的效果以及患者的生存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如何优化剂量调整对宫颈癌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探讨两种优化方式的剂量调整,以及剂量调整与治疗效果、患者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2. 正文2.1 优化方式一的剂量调整优化方式一的剂量调整是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该方式主要是通过调整放疗剂量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灶位置和大小以及组织耐受性来确定初始的放疗剂量。
然后,根据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评估结果和患者的反应情况进行剂量的调整。
在宫颈癌治疗中,优化方式一的剂量调整可以根据放疗的疗效情况来进行。
如果患者在初始剂量下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者疗效不佳,我们可以考虑增加放疗剂量以提高治疗效果。
比较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效果

1.2.1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维适形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放疗,进行常规定位,以及勾画靶区,对应用4野箱式进行照射,在照射的过程中要合理控制照射的剂量,一般在45~50.4Gy之间,腔内后装放疗在外照射的40Gy之后开始,每次6-7Gy,总剂量在50~42Gy之间,外照射加后装进行治疗,要使A点的剂量控制在80—87Gy之间。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的情况,其中包括:血小板降低、白细胞降低、泌尿系统损伤、消化系统损伤、血红蛋白降低。
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定,可以将其分为四种: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变稳定(SD)、病变进展(PD)。CR:病灶完全消失,时间大于30d;PR:病灶两径缩小50%以上,持续超过30d;SD:病灶两径缩小50%以下;无效:以上均标准没有达到,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接受治疗的6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并按照住院登记的顺序将前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将后3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观察组年龄38-80岁,平均年龄为(54.8±15.7)岁。对照组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为(53.9±16.1)岁;在统计学上,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等个人情况经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比较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效果
摘要:目的:比较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接受诊治的6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按住院登记的顺序将前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将后3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放疗);观察组(实施调强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放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毒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白细胞降低、泌尿系统损伤、血红蛋白降低经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降低、消化系统损伤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晚期宫颈癌患者中采用强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放疗进行治疗其效果非常显著,不仅可以改善毒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妇科肿瘤近距离三维后装放疗不同优化方法的剂量学分析比较

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全球女性健康,早期筛查和诊断是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妇科肿瘤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
近距离三维后装放疗是放射治疗的方法之一,相比于体外照射放射治疗,后装放疗具有近放射源处剂量高,源周围剂量跌落迅速的优点,在肿瘤放疗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三维后装放疗是目前后装近距离放疗技术的主流,三维后装治疗计划系统(TPS )提供正向与逆向优化的计算,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图形优化(Gro )是一种正向优化方法,通过手动调整等剂量曲线来实现靶区覆盖,同时兼顾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2]。
模拟退火逆向优化算法(IPSA )基于解剖结构进行计算,利用模拟退火降温算法对放射源的驻留时间进行优化[3-5],因普及率Dosimetric analysis of different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for three-dimensional brachytherapy for gynecologic tumorsLING Baozhen 1,2,CHEN Li 2,ZHANG Jun 2,CAO Xinping 2,YE Weijun 2,OUYANG Yi 2,CHI Feng 2,DING Zhenhua 11Department of Radiation Medicine,School of Public Health,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15,China;2Sun Yat-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ncology in South China,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ancer Medicine,Guangzhou 510060,China摘要:目的比较妇科肿瘤近距离三维后装放疗计划4种不同优化方法的剂量学差异,为妇科肿瘤三维后装治疗优化方法的选用提供依据。
宫颈癌后装腔内照射施源器放置技术与剂量分布对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宫颈癌后装腔内照射施源器放置技术与剂量分布对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白冬梅;赵红;杨卫卫;白胜江;曹彩萍【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后装腔内照射施源器放置技术与剂量分布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Ⅱb期后的宫颈鳞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放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放疗都采用6mV X线行四野盒式照射,在腔内后装施源器中,观察组采用扁平固定三管施源器,对照组采用单管施源器,两组都放疗观察8周.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7.5%和70.0%,两组有效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膀胱、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和7.5%,对照组为22.5%和27.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今,观察组的总生存时间与无瘤生存时间为(34.23±4.11)个月与(23.14±3.78)个月,对照组分别为(29.12±4.09)个月与(19.10±4.13)个月,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管施源器和三管施源器放射治疗宫颈癌的疗效相当,但是放置技术与剂量分布合理的三管施源器可以减少膀胱、肠道反应发生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很好的应用效果.【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8(033)006【总页数】4页(P1024-1027)【关键词】宫颈癌;施源器;腔内照射;剂量;疗效【作者】白冬梅;赵红;杨卫卫;白胜江;曹彩萍【作者单位】716000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716000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716000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716000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716000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宫颈癌是是世界范围内继乳腺癌之后的第二大女性恶性肿瘤,目前国内发病率约10/10万,死亡率约3.3/10万,且年轻患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2]。
宫颈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等,但是很多患者在入院时已为晚期,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指征[3-4]。
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中两种优化方式的剂量及相关性分析

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中两种优化方式的剂量及相关性分析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已经有很多种治疗方法被用于治疗宫颈癌,例如手术、放疗、化疗等。
在放疗方面,三维后装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三维后装治疗中的剂量及相关性分析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对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中两种优化方式的剂量及相关性进行分析。
一、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的优化方式三维后装治疗是指在宫颈癌患者接受放疗时,使用立体定位系统进行治疗计划设计,并且将放疗源放置在肿瘤周围的多个方向,从而实现更加全面的肿瘤辐射治疗。
在三维后装治疗中,剂量的分布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计划设计。
目前,针对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主要有两种优化方式,分别是强度调控放疗(IMRT)和体视调控放疗(VMAT)。
这两种优化方式在放疗中的应用,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这两种优化方式的剂量及相关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于进一步提高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强度调控放疗(IMRT)在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中的剂量及相关性分析强度调控放疗(IMRT)是一种独特的放疗技术,它能够准确地根据肿瘤的形态进行剂量的调控,从而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治疗。
在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中,IMRT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并且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从而降低治疗的副作用,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IMRT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治疗计划的设计和优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治疗成本较高等。
在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中,需要对IMRT技术的剂量及相关性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研究,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体视调控放疗(VMAT)是一种新兴的放疗技术,它与IMRT技术相比,具有更快的治疗速度、更高的放疗效率以及更短的治疗时间等优势。
在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中,VMAT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提高治疗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后程三维适形放疗结合化疗治疗67例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观察

~
19 G y
,
最后 再 缩 野 针 对 宫 颈 原 发 灶 推 量 使 宫 颈 原 发 灶 总 量 达
,
7 5 Gy
。
常规 组 则 采 用 全 盆 腔 放 疗 4 0 G y 后 改 为 盆 腔
。 ,
四
5 野 照 射 2 0 G y 腔 内后 装 治 疗 A 点 剂 量 3 0 G y / 次 使 宫 颈 原 发 灶 A 点 达 7 0 G y
h y th e
py
.
M
th
ds
S ix t y
p
s e v e n
c e r v
ic
a
l
c a n c e r s
p a t ie
m o
w e re
do
l y d iv id e d i n t o in t h e d ia
n c o n
-
tw
o
ps
l g
.
The 3 1 p
c a s e s
in t h e 3 D C R T g
一
规 组 (e
0 00 0 和 P
.
=
0 0 15
.
) 其他 的 毒性 相 似
,
。
结 论 :后 程
三
维 适 形 放 疗 合 并 化 疗 治 疗 中晚 期 宫 颈 癌 是
。
种 有效 肯
、
定 的 治 疗 方 法 能提 高 患 者 近 期 生 存 率 晚 期 并 发 症 较 常 规 放 疗 低
,
,
3D CR T
ho
n
g 637000
l
ra
,
C h 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引导下三维腔内后装放疗在中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28T14:42:17.67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5期作者:吉天舒[导读] 分析研讨CT引导下三维腔内后装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150088
【摘要】目的:分析研讨CT引导下三维腔内后装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中抽取80例做回顾分析,依据其治疗方式分组,其中40例接受常规腔内后装放疗治疗(对照组),另40例接受CT引导下三维腔内后装放疗治疗(研究组),观察比较治疗疗效。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疗效85%高于对照组52.50%,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毒副反应总发生率7.50%虽低于对照组10%,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建议临床治疗中晚期宫颈癌采用CT引导三维腔内后装放疗治疗,安全且高效,值得推广。
【关键字】宫颈癌;三维腔内后装放疗;CT引导
妇科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则为宫颈癌,早期主要给予手术治疗,中晚期则主要给予放疗,现经典治疗方式则为体外放疗联合高剂量率腔内后装放疗。
以往上腔内后装仿效常用二维腔内后装放疗,缺乏个体化,靶区给梁具有盲目性[1]。
近几年来,因CT引导三维腔内后装放疗可实施精确剂量照射病灶位置。
为此,本研究纳入我院8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分组重点讨论CT引导下三维腔内后装放疗的优势。
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从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中抽取80例做回顾分析,依据其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40例vs研究组40例)。
对照组:年龄46-69岁,平均为(53.7±1.1)岁,FIGO期别:21例IIIB期,19例IIB期,肿瘤分化程度:6例G1,22例G2,12例G3,肿瘤大小0.8cm-5.3cm,平均为(2.1±0.6)cm;研究组:年龄46-68岁,平均为(53.8±1.2)岁,FIGO期别:22例IIIB期,18例IIB 期,肿瘤分化程度:7例G1,21例G2,12例G3,肿瘤大小0.7cm-5.4cm,平均为(2.2±0.5)cm。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腔内后装放疗,根据其病灶状况选择阴道穹隆和宫腔施源器,处方剂量:6.0Gy/次,总剂量为42-48Gy,共治疗8次。
研究组接受CT引导下三维腔内后装放疗,外照射15次后(30Gy/次),实施CT引导下腔内后装放疗,共6次,1次/周。
排空膀胱,将施源器放置在相应位置,并固定。
GTV包含实施后装放疗时宫颈及阴道、宫旁、宫体侵犯部分及宫颈残留病灶。
勾画危及器官(膀胱、直肠)。
用治疗计划系统设计和优化治疗计划,CTV总剂量为48Gy,单次剂量为6Gy,共8次,并按照勾画靶区优化三维方向上剂量,确保95%的CTV体积满足处方剂量时,尽量降低危及器官剂量,再转机治疗。
1.3 指标判定
记录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状况,如骨髓抑制、急性放射性肠炎等,并比较。
根据疾病诊断标准评估治疗疗效,完全缓解(CR):肿瘤病灶消失,持续1个月无复发;部分缓解(PR):治疗后,病灶体积缩小≥50%,持续1个月肿瘤体积无增长;进展(PD):发生新病灶,或病灶体积缩小<20%;稳定(SD):治疗后,病灶缩小<50%。
总疗效=(CR+PR)/40×100%。
1.4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X2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疗效
研究组治疗总疗效85%高于对照组52.50%,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