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大生产》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军民大生产教案

七年级军民大生产教案

七年级军民大生产教案【篇一:七(上)第五单元《劳动的歌——军民大生产》教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劳动的歌(第一课时)古劳中学伍尚芬【计划内容】(1)学唱《军民大生产》(2)欣赏《杵歌》(3)学习民族五声调式(4)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一题【教学目标】(1)方法与过程:学唱《军民大生产》,感受一领众和的配合与默契,表现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2)知识与技能:学习中国五声调式音阶,认识记住五种五声调式音阶的名称,并结合作品学习识别(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对我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劳动歌曲产生初步的兴趣,并可以在演唱、聆听中加强对劳动的热爱及对劳动者的尊重【教学重点】(1)学习运用富有弹性的声音、热烈的情绪演唱《军民大生产》(2)通过学唱《军民大生产》以及聆听《杵歌》,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一题【教学难点】准确地把握《军民大生产》的力度、节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教学过程】一、导入1、设疑、看视频提问:视频中介绍了中国民歌中哪一种体裁类型?一般采用怎样的演唱方式?2、提问学生、解疑(略)——解决知识点:劳动号子3、教师小结:音乐源于生活,劳动号子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劳动过程中,人民群众又是在歌声中创造世界。

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首“劳动的歌”——《军民大生产》二、新课学习:学唱《军民大生产》1、回味经典(1)设疑、欣赏视频提问:视频中反映的是什么场景?歌曲中有哪些旋律或歌词会跟你留下印象?提醒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速度、力度(2)提问学生、解疑(略)——解决知识点:情绪:热烈地速度:中速力度:有力的或f(强)【备学生】情况一:学生能对歌曲有初步印象——提醒学生在后面学唱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情绪、速度、力度演唱情况二:学生如提到歌曲中第6、7小节——提醒学生提醒学生在后面学唱旋律过程中认真学唱情况三:学生对歌曲还未能产生初步印象——引导学生先了解歌曲创作背景以及作者以后,教师再进行范唱,提醒学生在老师范唱过程中再仔细留意2、歌曲简介(1)展示图片,介绍创作背景(教师口述)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封锁。

军民大生产音乐教案

军民大生产音乐教案

军民大生产音乐教案【篇一:《军民大生产》教案】《军民大生产》教案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本课,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

二、能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军民大生产》,并能表现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和欢乐的情绪。

三、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一、学习、体验、表现劳动歌曲的特点及乐观的情绪。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二、新课教学(一)导入1、课件播放打夯号子视频师提问:这是在什么场景下演唱的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观看视频,聆听感受打夯号子。

学生反馈后教师讲解打夯及劳动号子,并模仿一下的动作。

)2、再次欣赏《打夯号子》师提问:说一说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学生再次聆听后反馈,教师总结劳动号子的特点——一领众和。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打夯号子》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打夯,并通过欣赏了解民歌的三大种类之一——劳动号子,及演唱形式的特点。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从而自然的导入新课。

为学习新歌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歌1、教师播放《军民大生产》范唱。

生1:这是在劳动中演唱的歌曲。

生2:我认为这是一首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

(学生反馈后,教师介绍歌曲背景)2、再次聆听歌曲范唱说一说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歌曲中出现了哪些音乐知识?(学生再次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速度。

观察发现音乐中出现的音乐记号。

)【设计意图】:在学唱歌曲之前将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歌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一一向学生交代清楚,知道每一个音乐记号在歌曲中所起的作用。

潜移默化的向学生渗透音乐知识。

3、放范唱,学生小声跟唱歌曲师提问:歌曲中的那些有意思的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加上这些词?有什么意义?生1:歌曲中的衬词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生2:我认为加上这些衬词丰富了歌曲的内容,好像是模拟了歌曲的中劳动工具发出的声音。

4、师:这首歌曲是在什么场景中演唱的?生:在劳动的场景中演唱的歌曲。

第五单元 劳动的歌 ——军民大生产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音版初中七上

第五单元 劳动的歌 ——军民大生产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音版初中七上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内合作,互助等学习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较好的学习歌曲及完成学习任务,并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劳动歌曲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陶冶其情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都参加过农村的农活,并对国歌都有一定的认知,还有的学生会唱花儿。所以,我从劳动情景引入,吸引他们的兴趣,并老师首先演唱一首自己家乡的劳动号子,以让学生放松心情,课堂上不紧张。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师生用歌声问好!
复习歌曲:上节课所学唱的歌曲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是来自农村,我们大家都干过农活,那么你们听过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歌曲吗?(同学们进行议论)
我小时候听过这样的劳动号子,我给大家唱一下(演唱)
大家喜欢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劳动的歌。
3、进行了拓展训练。
这一堂音乐课,我通过让学生当场创编《高铁新区学校篮球队加油歌》,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音乐知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音乐空间。
4、这堂课中做得不足的地方。
学生在演唱唱白“一二三四”时容易抢拍,越唱越快。
讨论、欣赏
引导学生回忆劳动场面,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教学:
1、初步感受歌曲演唱风格
(1)、聆听歌曲《军民大生产》,说说歌曲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复听歌曲,师简介歌曲背景。
2、学唱曲谱:
学生自己初步视唱曲谱。
3、解决歌曲中的难点节奏:
2/4 ×××× ××××︱×××× ×︱× × × ×︱× - ‖
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七、教学评价设计
1、是否完成目标任务

《军民大生产》教学设计

《军民大生产》教学设计

《军民大生产》教学设计《军民大生产》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完整而充分地倾听歌曲,在了解特点的基础上感受歌曲带来的鼓足干劲儿的场景,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爱好,弘扬民族音乐。

通过体验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能够完整表现歌曲,体会歌曲的精神内涵。

驾驭劳动号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学生能够完整、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能用坚决、有力的声音完整呈现歌曲。

总结劳动号子的特点,唱出鼓足干劲的感觉。

三、教学过程(一)多媒体导入1.老师播放众人喊口号的音频,提问:音频中的人们在做一件什么事情?2.老师追问,引导学生思索喊口号的场景,从而导入新课。

(二)感知歌曲1.老师播放歌曲,学生初听歌曲,体会歌曲表现了什么心情?在劳动号子下劳动的心情和在单纯的喊口令下劳动的心情有什么不一样,引发学生思索。

学生探讨沟通后由老师总结:心情是热情的、欢快的;劳动号子的律动性更强,分散了劳动带来的乏累感觉,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号子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才智和力气。

2.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作品背后的人文学问。

(1)老师引导学生打开课本,自主找出民歌的分类有哪些,并请同学们踊跃举手回答。

(2)老师接着追问,本堂课的歌曲属于民歌的哪一种类型,概念是什么?分类有哪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中出现的学问点,并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号子又叫劳动号子,分为搬运号子、挑担号子、工农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

号子类别的划分,主要依据是不同的工种和传唱环境。

(3)老师对作品的背景进行介绍,学生理解的音乐背景《军民大生产》。

《军民大生产》为陇东民歌,讲的是在陕甘宁边区内部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描绘了当地军民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三)学唱歌曲1.老师带领学生用提出问题的形式回忆2/4拍的强弱改变规律(强、弱),感受二拍子的节奏韵律。

2.老师弹琴,带领同学识唱乐谱。

(1)教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觉重音记号并讲解。

(2)教唱过程中学生自主发觉改变音,老师引导学生订正音准。

军民大生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军民大生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当然,本课也有缺点:
1.劳动号子的介绍过于笼统,别的形式的劳动号子介绍流于形式。
2.“一领众合”的演唱方法没有重点提及,只是一概而过。
3.重难点介绍不全。
重 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感情的唱出歌曲。
难 点
X X X 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重点掌握。
学 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 法
启发式、教授法
课前准备
1.学生填写课前自主学习,进行预习。
2.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与活动,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导入视频《抬木头》,导出本节课的音乐体裁——劳动号子。新颖的音乐形式让同学们非常好奇,对于里面的对话也是哈哈大笑,一下子吸引到了学生们的注意。
在学唱之前,先让学生跟随我练声、开嗓,使学生唱出来的声音都圆润、流畅、状态饱满。之后领着学生把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熟读唱熟,贴别是歌曲中的后十六分节奏,全十六分节奏和切分节奏在长此之前都解决掉,在唱谱的时候就会顺利些,学生跟随老师唱起旋律的时候也轻松些,而以上问题解决以后,唱词就显得很轻松了。因为歌曲郎朗上口,热血沸腾,学生很快掌握了歌词并唱了出来。歌曲练唱熟练以后,我根据歌词内容把学生分为:“生产组”、“开荒组”、“纺织组”、“自力更生组”,学生们都非常的激动。我又带领学生演唱了几遍,学生们都已经掌握了本首歌曲。看着学生已经进入了“疲乏期”,我让学生看了1964年演出的《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更直观的展现军民大生产的场景。
梦 努
梦想的作用 坚 持
想 力
梦想的特点 方 法
教学反思
军民大生产教学反思
《军民大生产》选自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第十一册第六单元劳动的歌。这首歌是张寒晖借用陕北民歌的曲调,填词而成的一首表现解放区军民自力史生、丰衣足食的大生产的劳动热情和场景,而歌曲的形式正是典型的劳动号子一领众和的形式。课前导人,我通过视频让学生欣赏《搬木头》的一段视频,带学生欣赏劳动号子运用在怎样的的生产场景中,然后又用图画的形式带领学生认识其余三种劳动号子的形式,以此来引出《劳动号子》这种流传数千年之久的民歌体裁。之后又进行了课程背景的学习和词曲作者的介绍,更进一步的加深学生们的印象。第一次听赏歌曲的时候,我让他们带着三个问题去听,分别为:这首歌曲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中的衬词有什么作用?以上三个问题,能更好的帮助他们在歌曲中找到重难点。

第5单元劳动的歌《军民大生产》 教学设计 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

第5单元劳动的歌《军民大生产》 教学设计 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

《军民大生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劳动号子,掌握劳动号子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创编等学习方法,让学生较好地学习歌曲、表现歌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劳动号子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陶冶其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创编等学习方法,让学生较好地理解歌曲、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参与劳动号子的创编活动教学过程一、导入1、观看一段小品视频片段师:请同学观看一段赵本山表演的小品《三鞭子》的视频片段,这段内容表现的是什么呢?生:(观看)师:小品中的人物在抬牛车的过程中唱着歌,喊着口号,这种伴随着劳动歌唱带有呼号的性质在我国民歌中叫什么?生:号子(设计意图:以赵本山的小品表演为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二、劳动号子师:什么是劳动号子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劳动号子的?生:(畅所欲言)师:(总结)号子是一种随劳动而歌唱的、带有呼号的歌曲,是我国民歌的主要体裁之一。

主要形式是一人领唱、众人应和。

音乐和劳动的特点紧密联系,歌词多即兴创作。

具有粗狂豪放、热情豪迈、节奏鲜明、动力感强的特点。

师:劳动号子有什么作用呢?生:(依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师:(小结)劳动号子具有协调劳动节奏、鼓舞劳动干劲的作用。

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繁重的体力劳动过程中自己创作出来的。

尽管今天许多费力的劳动都机械化了,不需要再唱号子了,但是有些劳动号子仍作为音乐作品流传下来。

例如流传于陕甘宁地区的《军民大生产》,就是劳动号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歌曲。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首歌曲,感受劳动号子带给我们的力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劳动号子已有的经验,说说自己对劳动号子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从音乐实践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三、《军民大生产》1、初听歌曲师:请同学们初听歌曲,你想到了一个怎样的劳动场景?2、学生欣赏后谈谈自己的感受3、讲解歌曲背景师:一曲热烈欢腾的《军民大生产》将我们带到了陕甘宁边区,这首歌曲是依据甘肃著名的打夯号子《推炒面》改编而来,表现了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生产的热烈情景。

《军民大生产》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军民大生产》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军民大生产》教案第一节: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军民融合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历程;3.了解军民融合的发展优势和相关政策;4.了解军民融合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军民融合的概念和意义;2.了解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历程。

教学难点:1.理解军民融合发展的优势和相关政策;2.认识军民融合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以激发学生对军民融合的兴趣。

例如,介绍军队和民众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军民融合的概念。

2.概念解释(20分钟)教师向学生阐述军民融合的定义、目标和意义。

通过实例和案例解释军民融合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军民融合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3.历史回顾(30分钟)教师通过演讲和讨论,向学生介绍军民融合的基本历程。

从军队向民众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角度,介绍了军民融合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并讨论了军民融合对国家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推动作用。

4.发展优势和政策解读(3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军民融合的发展优势和相关政策。

具体内容包括军民融合在创新能力、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优势,以及相关政策的适应性和支持性。

5.作用分析和未来展望(2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军民融合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展望军民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军民融合对国家建设与发展的贡献和意义。

6.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强调军民融合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四节:教学评价评价方式:1.大班讨论: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结合课堂所学内容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创作任务:学生可以根据军民融合的概念和意义,撰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军民融合发展的看法。

3.小测验:通过给学生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进行知识点的检测和复习。

评价标准:1.大班讨论的活跃度和参与度;2.创作任务的观点清晰、逻辑严密;3.小测验的正确率和知识掌握程度。

花城版八年级下册《军民大生产》教学设计

花城版八年级下册《军民大生产》教学设计

花城版八年级下册《军民大生产》教学设计第一篇:花城版八年级下册《军民大生产》教学设计花城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军民大生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军民大生产》九年义务教育花城版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两岸的歌中的歌曲。

歌曲又名《边区十唱》,1945年作曲家张寒晖用陇东民歌《推炒面》的曲调填词改编而成。

《军民大生产》表现了当年在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

这首歌当年在陕甘宁边区曾广泛流传。

原曲有十段歌词,后被选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改为五段歌词,歌词内容表现开荒、纺线、习武等劳动战斗生活,歌词还以“嗬嗨”“西里里里里察拉拉拉拉”等富有劳动特色的衬词,渲染了歌曲热闹、欢腾气氛,特别是第五段歌词,增加了队列口号声,更显威武、雄壮,表现边区军民们的乐观精神。

教学目标:1.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军民大生产》,表现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及乐观精神。

2.通过本课的演唱、欣赏和创编,能够理解、掌握劳动号子。

3.能够对我国的劳动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感受劳动的快乐,热爱劳动,敬仰劳动人民。

教学重点:1.通过演唱和歌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劳动号子当中一领众和的特点,能够运用吆喝、呐喊的方法,唱出铿锵有力的号子。

2.欣赏和创编,能够理解、掌握劳动号子。

教学难点:切分节奏的掌握和变音记号的音准。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多种打击乐器、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石磨的介绍,引出《推炒面》,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这首歌曲创作于1945年,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广泛流传,表现了当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

二、新授课1、聆听歌曲《军民大生产》,思考:(1)作品表达的时期?(抗战时期)(2)有哪些人物?(解放军、老百姓、妇女)(3)表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进行大生产)2、介绍社会背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国民党顽固派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毛主席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在陕甘宁边区内部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民大生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歌曲《军民大生产》是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的学唱歌曲。

在教学中学生不仅仅单纯的学唱好歌谱和歌词,而且还要通过创作简单歌词、简单动作、感受音乐等过程,认识了解劳动歌曲的特点;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歌曲《军民大生产》又名《边区十唱》《解放区十唱》。

1945年作曲家张寒晖用陇东民歌《推炒面》的曲调填词改编而成。

歌曲表现了当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到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歌曲演唱形式为领唱和齐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学唱好歌曲《军民大生产》的歌谱;初步认识劳动歌曲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内合作,互助等学习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较好的学习歌曲及完成学习任务,并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劳动歌曲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陶冶其情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学唱好歌曲《军民大生产》的歌谱;初步认识劳动歌曲的特点。

难点:通过小组内合作,互助等学习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较好的演唱歌谱。

四、教学准备教具:电子琴、光盘、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观赏姜昆表演的相声《劳动号子》片段---最后演唱打夯号子部分。

2、这首歌曲为民歌的哪一种形式?
3、学习音乐知识:劳动号子
⑴劳动号子的概念: 号子是一种随劳动而歌唱的,带有呼号的歌曲,是我们民歌主要体裁之一。

主要形式是一人领唱众人应和。

音乐和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联系,歌词多即兴创作。

⑵劳动号子的演唱方式:一领众和,铿锵有力
⑶劳动号子的作用和特点
号子的作用:协调节奏,鼓舞干劲,调节精神。

号子的特点:劳动中产生,为劳动服务,节奏规整,强弱鲜明
二、了解歌曲,引发新知
师:说到劳动号子,老师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
1、观赏视频陕甘宁边区风景,音乐背景《军民大生产》。

陇东一带,也叫陕甘宁边区,是1937年至1949年之间,在中华民国内的一个行政区域,包括陕西、甘肃和宁夏的部分区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
2、了解歌曲背景、作曲家
歌曲背景: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要求部队、机关、学校发展生产。

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很快开展起来。

著名作曲家张寒晖由此在1945年创作了著名的歌曲《军民大生产》。

三、新歌教学,感情新知
1、聆听范唱,引起兴趣
听歌曲回答问题:歌曲的速度?用什么情绪演唱的?歌曲给你的感受?
2、学唱歌曲曲谱
⑴以较慢速度跟琴轻唱曲谱
⑵找出难句,聆听难句,练习、解决
⑶结尾句的变化(高八度)演唱一次
⑷完整演唱曲谱
3、默读歌词,看图片理解纺车、生产的意思。

教育意义:劳动和智慧能解决一切困难,让生活更幸福。

4、找出歌曲中的号子,并练习。

5、找出歌曲中的象声词,并练习,以及‘一、二、三、四’处。

6、加歌词演唱
难句解决
指导学生用热烈地情绪演唱歌曲。

7、欣赏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片段《军民大生产》。

8、分形式演唱歌曲------生领、生齐。

四、实践创新,拓展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创编歌词。

看哪个小组创编的好,并演唱出来。

例如:大扫除、大课间、运动会等等。

参考歌词:
运动会,真热闹,老师和同学,齐加劲!
2、学生编创歌词,并展示。

五、归纳总结,巩固新知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歌曲《军民大生产》,感受到了歌曲热烈、欢腾的气氛,体验了号子的风格特点,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的创编活动,唱出我们自己的劳动的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