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联分析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体系,它由三个组成部分组成,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的观察方法和思考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哲学原理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思想方法和理论指导,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论。

生产力是指人类社会通过劳动能够创造的物质财富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

阶级斗争理论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驱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认为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工人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建设,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历史最终发展方向的理想,即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平等和幸福。

这三个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相互关联、互相渗透。

哲学原理提供了思想方法和理论指导,为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__课后问答题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__课后问答题

第一部分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及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3)联系: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灵魂,必须自觉加以坚持。

我们要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当代中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我们研究社会科学,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以,科学的方法,对社会主义的研究问题特别重要。

2.如何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是对以下五点的正确认识。

(1)理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是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

人文主义突出强调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

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获得对社会历史的全面认识。

(2)理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

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决定整体,只有从个体出发才能很好地解释社会历史运动。

整体主义认为整体决定个体,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有效地解释社会历史运动。

(3)理解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是借鉴现代科学中的结构功能方法而形成的学术思潮和方法论流派。

形而上学与教育研究的关联

形而上学与教育研究的关联

形而上学与教育研究的关联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实体、原则和本质。

虽然形而上学与教育研究看起来属于不同领域的学科,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首先,形而上学对于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考教育目的和价值的方法。

教育研究关注的是教育的本质和目标,而形而上学正是研究实体的本质和目的的学科。

形而上学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和品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表面现象,探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形而上学对于教育评价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了思想基础。

教育研究需要对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评价,以确定哪种方法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

而形而上学可以提供一种超越经验和观察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判断一个教育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通过形而上学的思考,我们可以了解教育方法背后的原理和逻辑,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评价和方法选择。

此外,形而上学对于教育研究的理论建构和概念界定提供了借鉴。

在教育研究中,理论建构和概念界定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有着丰富的理论和概念。

我们可以借鉴形而上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思想,来解释和理解教育现象。

例如,形而上学中关于实体和属性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和教育中涉及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另外,形而上学还对于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提出了一些思考。

教育研究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观察、实证和分析,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而形而上学则更多地强调对事物的本质和实体的思考。

我们可以从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中,反思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过程,如何更好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最后,形而上学的思考还可以帮助我们超越教育的经验限制,拓宽教育研究的视野。

形而上学追求对实体的本质和原则的认识,它要求我们面对复杂的实践现象时,不能仅限于经验和表面现象,而应该深入思考隐藏在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形而上学的启示,我们可以超越教育实践的经验限制,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教育现象。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一)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至今,这种思想方法对人们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人们总是喜欢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因为它省力气,有人说形而上学思想是懒汉思想,不无道理。

认真分析起来,形而上学的影响存在着认识的和社会的根源。

从认识上看,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是错综复杂的。

它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既是运动的,又是相对稳定的;各种事物、现象间既是彼此依赖的,又是相互区别的。

因此,人们很难全面地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

如若只是依据自身的感性体验而把上述情景中的任何一面孤立和静止起来,就必然会得出形而上学的结论。

比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是医学解剖学的诞生。

显微镜下的生物切片是脱离了活生生的生物体而孤立静止存在的图像。

而这些细胞和物质在生物体中活动的状态在显微镜下无从得之,仅仅由此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孤立静止和片面的。

形而上学的存在还具有社会历史的原因。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一般说来,革命的阶级和阶层比较倾向于辩证法。

辩证法不承认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认为变革乃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观点是同新兴的革命阶级或阶层的利益相一致的。

处于没落和腐朽阶段的反动阶级或阶层,则比较倾向于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把世界凝固化的观点,是同他们妄图使自己的江山永固、统治长存的愿望相符合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就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坚持唯物辩证法,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唯物辩证法必须反对形而上学。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二)什么是规律?规律就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作为联系,规律同样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和发挥作用,一旦离开特定的条件,原有的联系过程中断,规律就无法存在、无法发挥作用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值此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承办,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的第十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18年4月21日至22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的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学者共计200余人与会。

本届论坛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进行了多维研讨,旨在通过回顾、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史,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合理前瞻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和指引当代社会实践,深度透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仅仅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品格在于深度地“介入”现实问题并以“改变”世界为宗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融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转换与交融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检视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蕴及其当代价值有助于在新时代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视域。

1.重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旨趣。

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理论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忽视的理论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曙光梳理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实践观,指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对历史上的实践观的批判性继承,并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了深度透析。

化学和马克思

化学和马克思

化学和马克思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特性和变化的科学,是物质世界的根本;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经济学、社会学思维,深刻洞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和发展规律。

在形而上学的角度上,化学和马克思也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首先,在形而上学的视角下,化学和马克思的根本理念都是统一论。

在化学当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之间有着特定的关系,这使得它们可以合成新的物质。

然而,在马克思学说中,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是由相互关联而来的,而这种关联又可以被称为原则。

在原则的指导下,社会关系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交互运作而达到统一的效果。

其次,马克思主义也有物质的特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不仅仅是物质,也是文化。

这意味着,物质决定思想,而思想又决定物质。

在这个理论下,物质改变是思想改变的结果,而思想改变又会导致物质改变,这也是一种统一论。

此外,人们也可以从物质本身获得思想,从而形成以物质为基础的文化,物质的转化就是思想的转化。

最后,化学与马克思的共同理论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客观的实践现实。

从物质的角度来看,一切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并且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这正是社会关系的本质。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物质的变化来理解社会关系,那么就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社会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化学和马克思学说都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
但是它们也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在形而上学的角度上,它们都倡导一种以物质为基础的统一论,其中物质构成和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趋势。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化学和马克思的理论,结合现实的情况,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正确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精心整理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中的革命变革?3.如何评价和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思?6.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7.如何理解从实践出发与2.这些3.马克思4.2.联系自己的科学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角度。

1.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

2.联系国际关系的实际,分析“中介”的方法论意义。

第四次思考题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1.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2.怎样理解作为社会评价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标准?1.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2.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

3.4.5.6.人的本质是人的阶级性1.2.3.4.5.6.7.8.试述马克思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9.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10.试论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代西方各种社会科学方法。

11.论“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1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4,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社会科学真理性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2,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3,1,23,分1,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第六章7072第一次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的双重视域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是一个需要厘清的重大课题,它掣肘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以及人们对哲学的基本态度和感受方式。

为此,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回答以下诸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持何种态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怎样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何关联等。

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学术界关注与讨论的焦点,本文试图依据学界争鸣作一番学术梳理和论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持何种态度?“拒斥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恐怖”、“走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终结”、“超越形而上学”等等说法表征着反形而上学已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思潮。

学界大部分学者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亦不例外地对形而上学持鲜明批判态度。

马克思曾明确提出“反对一切形而上学”[1],并多次谈到“消灭哲学”.马克思指出:“神学的批判家”对哲学的“神学的批判”本身并未超出“哲学的腐烂过程”[2]4-5,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针对德国的实践政治派,马克思指出“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并诟病理论政治派的根本缺陷:“它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够使哲学成为现实。

”[3]8这似乎表明马克思把自己的理论不再称作形而上学或哲学,也没有像其他哲学家那样刻意创制出一套具有严整体系的哲学。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根植于西方传统文化,并针对德国古典哲学予以富有特质的批判。

自古希腊哲学以降,西方哲学的主流形态为形而上学,作为传统西方哲学的综合及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哲学则把形而上学推向了极致,其主要而清晰的特征即是“思辨”.黑格尔公开宣称自己的哲学就是思辨哲学。

所谓思辨哲学,即以完全撇开感性具体的最抽象的绝对理念为核心,通过范畴形式进行纯粹思维活动把握无限实在,即表现为一种实体思维方式,它预设一个不证自明的绝对实体,以此出发来说明一切具体事物的生成死毁,披着“用思辨的蜘蛛丝织成的、绣满华丽辞藻的花朵和浸透甜情蜜意的甘露的外衣”[3]300,拘泥于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认定思想支配世界,“思想和概念是决定性的本原,一定的思想是只有哲学家们才能理解的物质世界的神秘之物”[4]4.从而整个世界成了思想的世界,整个历史成了思想的历史,其发展过程不过是“用词句来反对词句”[4]10,“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4]6.“在纯粹精神的领域中兜圈子”、绕弯子。

[4]38这种古典哲学总是“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若有其事地念着谁也听不懂的咒语”,说着“迂腐晦涩的言辞”和“笨拙枯燥的语句”,“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没有完全摆脱德国庸人的习气”[5]10,“没有离开思辨的基地来解决思辨的矛盾”[4]81,除了拨弄“唯心主义怪想”就是不能触动现实本身。

在马克思看来,要走出思辨形而上学的内在困境、揭穿其思想的神秘外观,就必须丢掉“实体这个空洞字眼”[4]81、“实体这堆粪便”[4]42.传统形而上学自我“神正论”的批判除了批判还是批判,什么都没做。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4]9,但“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化为怪影、幽灵、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4]36.思辨形而上学以“不切实际的思维”“置现实人于不顾”[4]9,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到天国。

”[4]17如果要避免思辨哲学只是在头脑中掀起风暴和把抽象概念变成无聊的谈资,就“必须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6]41,即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在实践和实证科学面前终止意识的空话。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而上学批判样式如何?学术界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并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其中,实践批判意在深入形而上学的现实基础,挖掘形而上学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资本逻辑的内在关联:只有真正消除资本的实际统治,才能消灭形而上学对人的抽象控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理论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思想基础在于,相信宇宙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秩序的、有规律的、合乎理性的有机整体,然而这样的理念无法证明,它不是美丽的谎言就是美丽的梦幻。

高扬理性原则的最终结局必然是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终将导致绝对抽象同一性对人自由的剥夺和个性的灭杀。

马克思十分注重对形而上学的理论批判:在博士论文中强调原子偏离轨道的“偶然性”以对抗“必然性神意”;在《神圣家族》中批判了布鲁诺的形而上学的历史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以“市民社会”揭露了黑格尔“逻辑泛神论”的形上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最终走向了“虚有其表的批判主义”、“虚假的实证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无情地否定了黑格尔的思辨形而上学,确立了从现实出发解释问题的哲学原则;在《哲学的贫困》中以普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为鹄的,对形而上学本质进行了无情否定,揭示形而上学的理论根源就在于通过抽象,把一切都置换成逻辑范畴的哲学思维范式。

[7]综上可见,马克思在理论上深刻而全方位地回应了形而上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实践批判在马克思看来,上述形而上学的根源在现实生活之中,它在真理性伪装被拆穿之后即刻显现为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意识形态,其所追求的同一性与现代资本逻辑之间存在着一种隐秘的共谋,马克思从对形而上学的理论批判走向了对它的现实批判。

现代西方哲学反形而上学并未逃离形而上学逻辑,其症结是局限于经院批判层面,但马克思并未停顿在对形而上学学院化的批判上,而是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颠倒的世界观进行颠倒,强调实践优位于理论,并试图发现理论与现实的内在关系,从而形成了自我独特的实践批判样式。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已经从“揭示”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转向“揭穿”人的自我异化的非神圣形象,即要求从“对天国的批判”面向“对尘世的批判”,从“对宗教的批判”导向“对法的批判”,从“对神学的批判”转向“对政治的批判”,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把自我异化的“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其三大批判转向,归根结蒂就是一种革命性的“实践转向”;“三大批判',归结起来本质就是一场革命性的实践批判”[8]13-16.还有观点认为,马克思对形而上学批判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将形而上学的思想置于社会历史发展之中,即进行“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所开辟的“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的这种独特形式,使人摆脱了被“抽象化”控制的命运,拯救了人生命的“具体性”,其批判旨趣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取向。

[9]3-9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同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密切相关:第一,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未居留在“纯粹哲学”层面,而是融入了意识形态批判。

哲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某种信念,“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他们以前是相互依赖的。

但是,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10]111.马克思切中了形而上学的要害,资本的对人抽象的统治与形而上学的对人的异化具有“天然的关联”和“同一性”.第二,无论是形而上学批判还是意识形态批判都是现实关系的反映。

资本即是社会生活中形而上学现实运作的基本形式,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不是物而是表示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正契合了形而上学本体论形式,资本的建构和扩张过程就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双重关系,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对资本的支配不仅改变了自然界原有的属性,也改变了人类社会以往的存在形式。

[11]24-3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的关系是颠倒的、异化的,马克思揭示其内在形而上学机制在现实中的形式,目的就是要在传统形而上学的固化思维上找到突破口,寻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终结了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了形而上学之后,形而上学是否终结?一种观点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

海德格尔说:“由卡尔·马克思完成了的对形而上学的颠倒,哲学达到了最极端的可能性。

哲学进入其终结阶段了。

”[12]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变革的实质即在于破除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从而建立起一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还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以新世界观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没有任何形而上学。

张汝伦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未考虑重建本体论,也无心于本体论的重建。

孙伯鍨、张一兵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走向形而上学沉思或后现代诗性形而上学,而在于建构批判精神和科学方法论。

甚至有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一切形而上学。

[13]一种观点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

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形而上学。

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在哲学内在性上,具有无可厚非的超验维度,马克思并没有彻底脱离超验立场。

刘森林认为,认定马克思反对一切形而上学并非其思想本真,过激反对形而上学会摧毁人类的主体性根基。

[14]贺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之间具有“深层关系”,在实践的思想视域中拯救和重建了“形而上学维度”.[9]3-9杨耕认为,本体论隶属于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阿基米德点在于建立起了新的实践本体论。

[11]24-30旷三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承诺”、“超越意识”、“批判精神”等方面拥有无可否认的形而上学性质。

[8]13-16孙正聿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不再追求传统形而上学、提供绝对统一的样本,但还保持着形而上学的统一性诉求。

[15]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形而上学何以有相互抵牾的观点?笔者以为,学界在使用“形而上学”、“后形而上学”、“哲学”等概念上存在语义模糊的问题,陷入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状态,将特定形而上学形态误置为整个文化意义上的形而上学,造成了不应有的思想混乱。

何谓形而上学?在广义上,形而上学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问题域。

“由于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使之几乎关涉西方哲学的所有部门乃至所有问题,一部详尽的形而上学史无异于一部详尽的西方哲学史。

”[16]至今西方文化语境仍将哲学等义为形而上学。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这或许是对哲学与形而上学关联给予贯通性理解的一个基本结论。

这一结论有着历史上诸多哲学家以及哲学概念生成这一精神事实的多向度支撑。

”[17]在狭义上,形而上学即本体论,专指研究宇宙本体学问的学术术语,亚里士多德把它视为寻取事物最高原因的科学即第一哲学。

黑格尔把形而上学看作对超验对象的研究,用以指与辩证法相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