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考博笔记)
恩格斯的思想转变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 最后,私有制是不合理制度的根源,并将进一步加剧 经济危机 。
一切“都产生于资本和劳动的最初的分离和完成这一分离 的人类分为资本家和工人的分类。而这一分裂正在日益加剧 · · · · · · 它必然会不断地加剧”。
• 再次,恩格斯通过自己的考察和研究找到了改造社会 现实历史使命的力量 。
“只有工人、英国的贱民、穷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
· · · · · · 他们还有力量从事伟大的民族事业,他们还有前途”。这
一论断区别与人道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因为他们从来不 认为无产者是改造社会的力量,只有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才
•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转变”时期的思想,包含着天才 世界观的萌芽。随着实践的发展,这些萌芽有的得到 深化和发展,也有的得到补充和完善。
恩格斯:“只有通过暴力消灭现有的反常关系,根本推翻门 阀贵族和工业贵族,才能改善无产者的物质状况”, • 1848年革命后,马克思:“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 取同样的手段。我们知道,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 统;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 己的目的。” •
是改造者。恩格斯则把希望,力量寄托在无产阶级身上。
(二)恩格斯政治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世界观的转变
• 小结: • 恩格斯从另一条道路得出了和马克思“一样 的结果”,即完成了两个转变。 • 正如恩格斯所说,1844年夏天在巴黎拜访马 克思的时候,他们在一切理论领域中显示出一 致的意见,从此开始了他们共同的工作。
课后拓展
• 1843年恩格斯在《新道德世界》上发表了题为《大陆上社会改 革的进展》的文章,向英国工人阶级介绍了法国、德国等大陆 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学说。
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

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他的思想对社会科学和政治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马克思在德国教育系统中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并于1842年获得博士学位。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开始参与一系列政治活动,成为了一个积极的社会活动家。
这期间,他开始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并指出了其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和剥削。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这本书详细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
在宣言中,他们认为资本主义体制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只有通过革命推翻现有的社会秩序,才能建立一个公平和平等的社会。
随后,马克思开始着手撰写《资本论》,这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在这本书中,他详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并分析了产生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的根源。
他认为资本主义体系的内在矛盾将导致其自我毁灭,最终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开辟了道路。
马克思的思想在19世纪末的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然而,他也遭到了眼光狭窄的反对者的批评和迫害。
1883年,马克思去世,他的合作者恩格斯继续推动他的思想。
在恩格斯的努力下,马克思的著作在20世纪成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原则,并在俄国革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和思想力量。
马克思主义国家在俄国、中国和其他地方出现,对世界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马克思主义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的理论在实践中无法实现,且导致了集权主义和压迫。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面临来自自由市场经济和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如今,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一个活跃的学术领域和政治派别。
许多学者继续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并试图将其应用于当代社会。
虽然他的理论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仍然对理解和塑造社会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过程,但无可否认的是,他的思想对社会科学和政治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2012.03.13
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实现“两 个 转变”——唯心主义世界观向唯物主义 世界观的转 变;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二、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两个转变”到《共产党 宣言》发表,是马克思主义的孕育和形成阶段 三、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丰富的发展过程,可分为 三个阶段
1.革命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历程、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进行分 析,他们刚开始坚持的革命民主主义时主要是在封建社会,那时资产 阶级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要摆脱宗教神学束缚,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以武装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而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则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广大人民尤 其是工人阶级深受资本家压迫和剥削,为了求得政治解放,就必须以
武装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无产阶级专政。
2.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转变中,都谈到关于宗教问题、私有制问 题、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问题。对于宗教,要真正消灭它的压迫,就
要消灭人间压迫,消灭剥削劳苦大众的阶级政权;在私有制问题上,
当然他们揭露了私有制本质后,也主张要彻底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 制为主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对资产阶级与无产阶
级关系问题上,他们主张无产阶级这个进步阶级就要推翻资产阶级政
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 远大理想准备条件。
二、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两个转变”到《共 产党宣言》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孕育和形 成阶段
(一)从1842-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两个转变” 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是马克思主义孕 育和形成阶段。《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标志 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一讲: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过程

考博
04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和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 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 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 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 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 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考博
02 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简介
恩格斯生平简介
1820年,恩格斯诞生。父亲是工厂主。 1844年,《德法年鉴》上发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经
济学研究早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一般原则。与马 克思合著《神圣家族》。 1845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旅居布鲁塞尔时,与马克 思建立德意志共产主义工人协会。与马克思合写《德意志意 识形态》。 1848年,《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编辑。
考博
01 相关文献介绍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 考证版(MEGA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 考证版第二版(MEGA2)
原计划164卷,后减少为114 卷。
马克思恩格斯为研究写作的笔 记约250本,在MEGA2中占 40卷。
02 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简介
考博
02 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简介
1857年,资本论第一卷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分析。剩余价值理论。
考博
03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过程
两个重要发展 一:抽象的人的本质→现实的社会关系 二:一般的历史规律→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
考博
03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过程
两个马克思?
《44手稿》→西方学者提出两个马克思,并认为早期马克思 才是正确的,后来走上歪路。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读书笔记模板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和过程特征 二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的升华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分期和阶段划分的探讨 二中国学者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分期和阶段研究述要 三国外学者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分期和阶段研究概述
一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起始和开端 二 19世纪末至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三 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四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50年代中期为分界 五 20世纪下半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读书笔记
这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论(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论(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目录分析
1
出版说明
第一章人类思 2
想史上的伟大 革命
3
第二章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及
其历史趋势的
探索
4 第三章马克思
主义理论发展
的新视域
5 第四章恩格斯
晚年对马克思 主义的新发展
0
第1 五 章 恩 格 斯晚年对马 克思主义发 展史的开创 性研究
0 2
第六章 20 世纪马克思 主义历史过 程及主题
0 3
一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态势 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五苏联和东欧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六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多样性发展 七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实践的曲折 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九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笔记 (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1. 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经济理论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始理论到今天的多样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适应和应对社会变革的需求。
2. 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
他们的著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探讨了资本主义及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提出了阶级斗争的概念,并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3. 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分化。
其中最重要的是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兴起。
这些思想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斯大林则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4. 马克思主义的多样化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多种派系和流派,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
其中包括托洛茨基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
这些派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批判和拓展,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5. 当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面对全球化、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平等等挑战,马克思主义仍然提供了一个解释这些问题的框架。
同时,一些新的理论流派如后马克思主义和文化马克思主义也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
6. 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和争议尽管马克思主义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批评和争议。
其中一些批评主要针对其经济理论的局限性,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此外,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于理论化,无法与当今世界的复杂性相适应。
7. 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虽然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它仍然需要不断地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个转变”完成标志新探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个转变”完成标志新探作者:祝新宇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9期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个转变是指马克思恩格斯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许多学者认为两个转变完成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实《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非完成两个转变的标志。
这两个转变开始于1842年《莱茵报》时期的文章,完成于1845—1846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才是完成两个转变的标志性著作。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两个转变;标志一、我国理论界在两个转变问题上主要有四种不同观点理论界在两个转变问题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完成两个转变的时间和标志性著作的不同看法上。
第一种观点认为两个转变完成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第二种观点认为完成于1843—1844年写作的刊登于《德法年鉴》上的文章和书信,第三种观点认为完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四种观点认为完成于1845—1846年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我比较赞同第四种观点,不同意第一、第二和第三种观点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成是完成两个转变的标志,为什么说我不同意呢?说它不是完成两个转变的标志,我的理由是,关于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是否完成了第两个转变,分歧的焦点在于马克思在该书中所说的“不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而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是否已经是后来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非完成两个转变的标志我们来看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在回顾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时,把“市民社会”解释成为“物质的生活关系”,从而认为自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中,关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已经是后来形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考博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个人勇于革命实践和勤于理论探索的结晶,同时与他们的家庭和接受的教育也不可分。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变过程,这就是在哲学世界观上从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在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主体条件马克思的个体特征一、马克思的家庭、教育与爱情(一)家庭。
(二)教育1、中学教育。
1830—1835年,特利尔中学特利尔中学毕业证书中学毕业论文2、波恩大学教育。
1835年10月——1836年6月(1)学习;(2)参加同乡会,骑马、酗酒、决斗。
父亲的责备(3)参加青年作家协会,写诗。
父亲的担忧3、柏林大学教育。
1836年10月¡ª¡ª1841春:(1)以诗寄情。
马克思的情诗;父亲的担忧(2)刻苦学习,获得柏林大学毕业证书(3)参加博士俱乐部,成为明星。
赫斯对马克思的推崇(4)撰写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证书.附录:父亲对儿子的责备:散漫的生活方式;对家人和亲人的不关心;对女友的责任感不强;偏离法学专业的泛化的学习;过于铺张的消费。
二、恩格斯的家庭与教育1820年11月28日生于莱茵省巴门市。
恩格斯与马克思比较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941.3)列宁:“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
博士论文的主题:证明自我意识哲学的合理性撰写博士论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早获得博士学位,以便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自由。
马克思借探讨亚里士多德以后希腊哲学的发展趋势来探讨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德国哲学的发展前景。
希腊化时期“自我意识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表明了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个人勇于革命实践和勤于理论探索的结晶,同时与他们的家庭和接受的教育也不可分。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变过程,这就是在哲学世界观上从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在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主体条件马克思的个体特征一、马克思的家庭、教育与爱情(一)家庭。
(二)教育1、中学教育。
1830—1835年,特利尔中学特利尔中学毕业证书中学毕业论文2、波恩大学教育。
1835年10月——1836年6月(1)学习;(2)参加同乡会,骑马、酗酒、决斗。
父亲的责备(3)参加青年作家协会,写诗。
父亲的担忧3、柏林大学教育。
1836年10月¡ª¡ª1841春:(1)以诗寄情。
马克思的情诗;父亲的担忧(2)刻苦学习,获得柏林大学毕业证书(3)参加博士俱乐部,成为明星。
赫斯对马克思的推崇(4)撰写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证书.附录:父亲对儿子的责备:散漫的生活方式;对家人和亲人的不关心;对女友的责任感不强;偏离法学专业的泛化的学习;过于铺张的消费。
二、恩格斯的家庭与教育1820年11月28日生于莱茵省巴门市。
恩格斯与马克思比较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941.3)列宁:“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
博士论文的主题:证明自我意识哲学的合理性撰写博士论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早获得博士学位,以便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自由。
马克思借探讨亚里士多德以后希腊哲学的发展趋势来探讨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德国哲学的发展前景。
希腊化时期“自我意识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表明了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马克思通过肯定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学说来肯定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的意义,因为“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
《博士论文》总体上属于青年黑格尔派的观点:重视哲学而批判宗教,是个无神论者;突出自我意识、自由意志在世界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在一些问题上又超出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水平: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青年黑格尔派用自我意识与现实相对立;马克思强调思维与存在、哲学与现实的相互作用。
“世界哲学化”与“哲学世界化”。
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个转变: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一)《莱茵报》时期的政治活动。
“两个转变”的开始(1842.04-1842.03)1、马克思思想开始转变的三个主要环节:■《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
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表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自由的出版物是变物质斗争为精神斗争,而且是把斗争的粗糙(cao)物质形式理想化的获得体现的文化。
自由的出版物上人民在自己面前的公开忏(chan)悔,而真诚的坦白,大家知道,是可以得救的。
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4-75页。
主题:从哲学上论证出版自由的合理性主要观点:自由是人所固有的东西,是人类精神的特权,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实现自由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
普遍自由是人的本性,世界上没有一种动物尤其是带有理性的生物是带着镣铐出生的。
思想进展:在哲学上,认识到等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这里论战的不是个别人,而是等级”在政治上,提出争取人民的普遍自由的目标。
■《关于林木盗劫法的辩论》辩题:农民上山检树枝是否是盗窃?思想进展:在哲学上,看到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林木占有者的物质利益成为立法的最高标准,国家成为林木占有者的工具。
在政治上,自觉维护农民利益。
■《关于摩塞尔记者的辩护》看到了社会生活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本性“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
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决定着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一样地不以他们为转移。
只要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这种客观立场上,我们就不会忽此忽彼地去寻找善意或恶意,而会在初看起来似乎只有人在活动的地方看到客观关系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16页辩题:莱茵报记者关于摩塞尔区农民悲惨处境的通讯是否是歪曲事实、诽谤政府?思想进展:看到了社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人们以及个别政权的行动不是决定于人的意志,而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某种客观关系所支配。
《莱茵报》上的另两篇文章:■《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1842.7)“哲学,尤其是德国的哲学,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所有这些,一开始就使哲学同那种与它格格不入的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对立起来。
从哲学的整个发展来看,它不是通俗易懂的;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门外汉看来正像脱离现实的活动一样稀奇古怪;它被当做一个魔术师,若有其事地念着咒语,因为谁也不懂得他在念什么。
”“因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
那时,哲学对于其他的一定体系来说,不再是一定的体系,而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
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已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已成为哲学的世界——这样的外部表现在所有的时代里都是相同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20—121页。
)■主题:论哲学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1842.9)他一方面指出《总汇报》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是“肤浅的、片面的想象”,同时又反对当时流行的空想共产主义,认为共产主义不是靠写几篇文章句能解决的问题,而应该以最贫穷的居民阶层的真正利益为基础。
指出:“现在一无所有的等级要求占有中等阶级的一部分财产,这是事实,……实际曼彻斯特、巴黎和里昂大街上引人注目的事实。
”(同上,131页。
)后来,马克思回忆说:“……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时候,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有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
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必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论。
”■主题: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最初态度《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还使他与以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后者于1842年在柏林成立了一个自称为¡°自由人¡±的小团体,¡°自由人¡±的典型特征是:不加区别地、抽象地批判一切,鼓吹彻底的否定,在毫不相干的场合高喊共产主义和无神论的极端激进的词句,提不出任何积极的纲领和办法,这实际上是一种空想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马克思极其反感空洞无物的政治口号,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不再发表他们的文章,并明确要求他们:¡°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
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
¡±(全集第27卷,第436、442¡ª443页)2、恩格斯思想开始转变的代表作《国内危机》(1)通过对英国各个不同政党的斗争的研究,发现了物质利益对于政党态度和行为的决定作用。
¡°在英国,至少在正在争统治权的政党中间,在辉烙党和托利党中间,是从来没有过原则斗争的;它们中间只有物质利益的冲突。
¡±(全集1¡ª¡ª546页)(2)大工业造就了一无所有的强大的无产阶级队伍,无产阶级担负着实现社会变革任务的历史使命¡°工业虽然可使国家富裕,但同时也造成了急速增长着的赤贫如洗、勉强度日的无产阶级,这个阶级是消灭不了的。
因为他们永远也不能获得稳定的财产。
而这个阶级占了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几乎是一半。
商业稍微一停滞就会使这个阶级的大部分人挨饿,大规模的商业危机就会使整个阶级挨饿。
既然是这样一种情况,那么这些人除了起义以外还有什么路可走呢?况且按人数来说,这个阶级已经成了英国最强大的一个阶级,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英国富翁们就该倒霉了。
¡±(全集1¡ª¡ª549页)(3)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无产阶级才能获得解放恩格斯:在英国,所谓和平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通过暴力消灭现有的反常关系,根本推翻门阀贵族和工业贵族,才能改善无产者的物质状况。
……这个革命在英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正像英国发生的一切事件一样。
★《莱茵报》时期留下的苦恼的疑问:国家是像黑格尔说的那样是理性的现实和自由的保证,还是现实所显示的那样是维护富人利益的工具?为解决令人烦恼的疑问,马克思从火热的政治斗争舞台又回到平静的书斋,重新研究黑格尔的法哲学。
其成果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核心是国家观。
而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又是其国家观的核心问题。
黑格尔的观点:国家是从家庭和市民社会发展而来的,但国家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目的,家庭和市民社会则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到国家阶段的中介,因此,从本质上说,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在古代,Civil Society,译为市民社会、公民社会、文明社会,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与自然(野蛮)社会相对应。
近代的黑格尔在《法哲法原理》(1821年)中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由私人生活领域及其外部保障构成的整体马克思进一步把市民社会定义为"私人利益的体系",指除了政治国家之外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包括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文化一意识形态关系。
当代西方一些学者如柯亨、阿拉托等人提出国家一经济一市民社会的三分法来代替国家一市民社会的二分法,主张把经济领域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去,认为市民社会主要应该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
上述观点代表着当代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主流,反映了20世纪以来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
马克思的批判:用费尔巴哈的“颠倒”法来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
马克思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