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

合集下载

解剖麻雀??[jiěpōumáquè]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解剖麻雀??[jiěpōumáquè]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解剖麻雀[jiěpōumáquè]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
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解剖麻雀[jiě pōu má què]
[解剖麻雀]基本解释
比喻进行某项工作之前,先选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加以分析,了解情况
[解剖麻雀]百科解释
“解剖麻雀”是一种重要的领导方法,具体是指通过深入研究具体典型,从中找出事物的规律的领导方法。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解剖几只麻雀,可以从中得到对所有麻雀共同本质的认识。

更多→ 解剖麻雀
[解剖麻雀]英文翻译
dissecting a sparrow
[解剖麻雀]相关词语
不可救药全神贯注别具匠心前仆后继司空见惯呕心沥血。

解剖麻雀抓典型哲理

解剖麻雀抓典型哲理

解剖麻雀抓典型哲理麻雀,即普通麻雀,是鸟类动物中最普遍、数量最多的一种。

它们生性机敏、善于悠闲地在林木间跳跃、飞翔,并以昆虫为食物。

然而,尽管麻雀是如此的常见,但它们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义和深远的人生思考。

首先,麻雀可以被看作是平凡之中的不平凡。

它们并不像孔雀那样美丽、华丽,也不像鹦鹉那样具有说话的能力,它们普通而普通。

然而,正是因为它们普通,我们才能从中发现一些特别之处。

麻雀常常栖息在人类居住的地方,它们无论是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还是在农村的田野间,都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它们的生活习性很强大,适应能力强,繁衍能力高。

这种平凡而又顽强的生命力,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启示。

麻雀告诉我们,平凡中蕴藏着无尽的可能,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麻雀也是团结合作的典范。

它们常常成群结队地飞行,彼此紧密地协作,共同寻找食物和建筑巢穴。

在麻雀的世界里,没有个体的利益和竞争,只有集体的利益和合作。

这种合作原则使得麻雀得以生存和繁衍。

麻雀的团结合作给我们传达了一种重要的思想:团结是力量的源泉。

只有当大家团结一心、相互合作,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另外,麻雀也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麻雀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从来不会轻易放弃。

无论是在林间跳跃还是在飞翔中,它们总是充满激情和活力。

麻雀告诉我们,世界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只有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毫不退缩的勇气,我们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此外,麻雀还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

麻雀与其他生物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

它们吃昆虫,而昆虫则是害虫的天敌。

这种复杂的食物链以及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维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

麻雀提醒我们,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

只有当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够保护好环境、保护好我们的未来。

在麻雀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只普通的鸟类动物所蕴含的丰富哲理。

它们教会我们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团结合作中寻求力量,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与自然和谐共生。

怎样给编辑写信

怎样给编辑写信

怎样给编辑写信写信是人际沟通的一种古老而常用的办法。

那么,给编辑写信要怎么写呢?下面店铺整理了给编辑写信范文,欢迎阅读!给编辑写信范文一编辑老师们:你们好!敬请谅解本人在此冒昧提出请求:在自己的思维方式最终完成转变的今天,我郑重地恳请执行初审及二审的老师最终能将此稿呈给程永新老师并由其定夺。

因贵刊办刊宗旨及用稿标准是我投稿的重要参照,同时也是由于出自我个人文学创作上重大而迫切的需求;所以虽然难免显得为之刻意,但我还是决定恳请贵刊在办刊宗旨及用稿标准上给以简要说明。

另外,需要告知的是:最近,我的部分作品已在“大家印刻”页面以“除蔽晨曦”之名同步公布于自己的微博及博客中,倘若贵刊不容许自己要发表的作品同时出现在博客中,则敬请老师们给以明示。

祝编安!XXX年月日给编辑写信范文二XXX杂志编辑部:您们好!现发送分别题为①《谈当前太阳系物理学研究的困境及其根源与出路》、②《对行星质量、成分及密度差异起因的定量新解释》及③《火山与地震成因的新观点及其新证据》的3篇稿件,请考虑是否采纳刊出。

希望各稿能得到您们的支持、关注与宽容;其中若有不当之处请提出批评及修改意见。

若这些稿件能有幸得以发表,我还有至少5、6篇针对该领域重大不解之谜的文章准备投寄贵刊。

前两篇稿件是我近期撰写完成的,从未向专业刊物投过稿。

稿件③的初稿完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向各有关专业刊物投稿不下10来次,但所有审稿者对稿中涉及的大量个作为立论基础的数理定量计算分式,可能从未看过,也从未提出半点意见,都是以毫不相干的理由或不说任何理由而退稿;我在连遭挫折后决定不再向任何刊物投稿;但最近从电视上看到云南地震惨不忍睹的现场情况而感触很深,使我投稿的愿望又不禁死灰复燃。

稿件①是我对有关问题进行近40年业余研究心得的总结;其中的观点虽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但所述其面临的困境则是千真万确的,对其根源及出路的剖析与说明,也是从我长期探索实践经验的启发下得出的,故对今后的探索与研究也许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课件 (共28张PPT)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课件 (共28张PPT)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 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区别)
(个性)
(共性)
含有果酸、糖类等成分;都有多汁、味甜等特点 植物果实
(个性)






张刘
大老 叔汉
(共性)
能劳动、能思维、有语言的高级动物
B、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2)同一性(统一):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依存 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漫画“他敢剪吗?”
v问题: v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 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1、因为两人是相互依存的 关系,所以他不敢剪。
2、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 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 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 个统一体中。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的观点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 也是矛盾、矛盾规律既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 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美国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 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 的十年里,由4千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服的生活使 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 足4千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 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孔子
有人说,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 年是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 老年是一部哲学。
经济 我国的发展 政治 协调发展

解剖麻雀的思政案例

解剖麻雀的思政案例

解剖麻雀的思政案例麻雀是一种常见的小型鸟类,因其体型较小,常以种子为食,被人们广泛认为是鸟类中的“小菜鸟”。

然而,尽管麻雀的体型较小,却可以暗示出一个重要的思政案例。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来探讨人们对小事情的看法及其背后的思政考虑。

麻雀的解剖过程是指在科学实验室中,对其进行剖析和研究的过程。

正如麻雀在普通人眼中并不受到特别的重视,有时我们对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轻描淡写。

然而,正是这些小事情堆积起来,构筑了我们的人生格局。

通过解剖麻雀,我们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时我们应该重视那些被认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并从中获得一些思政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麻雀的身体结构。

麻雀的身体构造致使其能够在各种环境下生存和繁衍。

尽管麻雀并不是强大和威武的鸟类,但它们凭借着适应环境的能力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数百万年。

同样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面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些小事情正是锻炼我们的机会。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麻雀的行为模式。

麻雀常以种子为食,每天为了觅食而飞行数小时。

尽管这些种子看似简单且普通,但它们对于麻雀的生存至关重要。

这告诉我们,即使是一颗小小的种子也可能对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样地,在人类社会中,我们也需要重视平凡的小事。

最后,麻雀的解剖还可以提醒我们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麻雀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城市和乡村之中,它们与我们息息相关。

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麻雀的生存状况。

思政案例的关键在于让我们思考自身的行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促使我们采取积极的行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通过解剖麻雀,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微观的世界,以一种直观的方式触动人们的思维。

或许我们经常会忽略那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情,而只关注大事件,但正是这些微小的事情构成了我们的生活。

解剖麻雀的思政案例引发了我们对于小事情的思考,它告诉我们要多关注身边的细小事件,正如要通过解剖麻雀来深入了解它的一切。

【作业总评】如何解剖一只“麻雀”?

【作业总评】如何解剖一只“麻雀”?

【作业总评】如何解剖一只“麻雀”?每次考试结束我都会写一份总结,对同学们的试卷或作业作出评析,让学生不仅知道自己的成绩,还知道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恐怕很少老师这样干,但我始终觉得这额外的工作是检验师生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

这门课《新媒体研究》的考核方式,我采用课程作业的形式,要求同学们做一个新媒体案例分析。

什么是案例分析呢?形象的说就是解剖一只麻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通过深入分析一些典型案例,而达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认知,进而为全面系统研究打下一个基础。

绝大多数同学都很认真去做,整体完成得还不错。

好的和欠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选题很重要,同学们找到了一些非常好的案例,主要涉及互联网产品、新媒体运营以及一些典型的传播和营销事件,有些还写很有意思,如支付大战、跨界营销、跨境电商、付费问答以及其他新应用新服务。

因此,我把一些好的作业放在公众号上给大家分享。

二、有的案例分析写得特别好,如曹慧仪同学的《打车软件的跨界营销——以“滴滴出行”为例》,或许她还不知道其实这是一个从产品向平台的发展过程。

邹璇同学写的付费问答还运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我把整理出来投稿,将在《新互联网时代》杂志上发表。

三、做案例分析就是一个找资料找数据的过程,最好的是能拿第一手资料,同时把参考文献标注,供备后续研究者查找。

如杨帆同学做暨大新媒体公众号的分析,我给她开放了后台提供了数据。

其实管理者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可惜她不懂深访,不然她可以做得更好。

四、仍有个别同学不太会做案例分析,或者说有案例没有分析,只是把各种材料拼凑起来。

或者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见解。

还有不会把案例置于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势中进行考察,只是孤立、片面地解读。

我提倡怀疑的眼光来审视,用批判的精神来分析。

五、充分利用微信群来进行交流和指导,有些同学还在微信上面多次跟我讨论选题。

我还把公众号作为一个展示和学习的分享窗口。

我喜欢把教学和考核过程化,不要求背书但要求会找书,遗憾的是运用理论来分析案例还是相对较弱,或许有同学事实上是用了,只是没有引经据典而已。

解剖一只“死雀”的意义

解剖一只“死雀”的意义

解剖一只“死雀”的意义作者:李继凯来源:《小康》2006年第07期2006年4月29日,德隆案主案在武汉一审宣判,德隆总裁唐万新被判有期徒刑8年,处40万元罚款;德隆系三核心企业被罚款103亿元。

这起被称为建国以来最大的金融证券案终于画上了一个不规则的句号。

然而,风欲止而树难静,德隆的“弱冠早逝”,终是带来太多的感叹,留下太多的疑问,而释解这些疑问的意义已绝非局限于德隆本身。

韦桂华的《一个人的企业——探寻颠覆德隆的标杆意义》给读者带来更多深刻的思考。

就规模而言,不管生之德隆还是亡之德隆都绝非是一只“死雀”,涉及中国六大产业、拥有财富达千亿元之巨、并号称中国最大民营企业的“一个人的德隆”,其划分属性在哪里?作者的回答具有浓重的宿命色彩:德隆的灵魂人物唐万新以独立、独特、独行、独裁、独孤的“五独俱全”成就了德隆昨日的英雄伟业,但也正是这“一个人的‘独’”致使德隆今朝折戟疆场。

古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创业初期的“义大于利”到事业成功时的“利胜过义”,不仅是创业者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成了中国民营企业走不出的魔圈。

作为德隆的“精神领袖”,唐万新引领德隆从偏远的新疆戈壁走向金融探险家的大上海,当大脑的思维速度远远落后于庞大身躯膨胀速度的时候,“一个人”的判断、决策就等于把企业带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死亡也就成了宿命。

香港学者郎咸平曾言:中国的民营企业一要做大就表示要消亡了。

德隆似乎在证明着他的观点。

首先对于在中国的机会,德隆就曾频频窃喜或称狂笑:融资环境好,市场又大,像是掉到了蜜罐里,不大手笔整合,简直对不起这个时代。

此后便是战略的狂想:要“发现和创造中国传统产业的新价值”,并信奉“资本与机会”的联姻,这种疯狂基因衍生出的德隆,就成了一个围绕所谓的产业整合,去不择手段满世界圈钱的“坏孩子”。

于是,有人归罪于唐万新:应该枪毙他一万次。

战略空想、资本空转、产业空心是作者对德隆失败的教训总结。

没有实业支撑的产业乃无根之木;没有产业支撑的战略是水中月;没有产业做支持的资本运转为空中楼阁。

解剖麻雀工作方法

解剖麻雀工作方法

解剖麻雀工作方法
对麻雀进行解剖需要具备一定的解剖知识和技能,以下是一般的麻雀解剖工作方法:
1.准备工具:麻雀解剖需要用到手术刀、剪刀、钳子等工具,
同时要准备一些干净的毛巾、棉球等清洁工具。

2.摆放麻雀:将麻雀放在解剖板上,用细绳固定好四肢,使其
身体稳定。

3.进行解剖:使用手术刀、剪刀等工具,首先从腹部切入,依
次解剖出内脏、心脏、肝脏、胃肠等器官,注意切口要尽量小,避免伤及其他组织。

4.取标本:取出需要研究的器官或组织样本,可以用切片或染
色等方式进行观察和研究。

5.清理工作:解剖结束后,要用棉球等清洁工具清洗麻雀身体
的残留物,避免污染周围环境。

6.处理残体:麻雀的残体要妥善处理,可以埋葬或者丢弃到指
定的垃圾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与其他对科学史感兴趣者一样,我以前也读介绍国外和古代的书籍。

后来自己查资料写过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孟德尔、四十年前的屠呦呦和张亭栋。

如果写的文字与作者的空间和时间很近,可能不好算创新的史学方法,但也许可作史料。

如果读者的兴趣在于谁上谁不上院士,不妨就此打住不用读以下文字。

如果读者觉得院士选举可以作为中国目前文化有代表性的一只麻雀,透过公开可查的背景资料和文献、透过有部分客观标准的同行评价,来看平常一般在背后发生的事件,讨论社会某些现象的缩影,那么,本文可为周末读物。

“中国特色”的学术逆淘汰等效于自身否定2011年中国院士增选,六位曾任国外正教授的候选人中,五位全时回国的皆落选、一位尚未全时回国的当选。

限于专业背景,本文只讨论生命科学和医学部,其三位正教授全军覆灭。

虽然生物医学部不乏学术上判断公正的院士,却仍未能避免出现社会关注的“逆淘汰”现象。

科学院的制度设计和程序并非问题所在,而在于文化。

逆淘汰现象,在中国基层出现不少,但受一般尊重的科学家精英团体也是这样,对国家的负面影响可能就不限于科学界。

众所周知,生物医学部在判断应用性研究的质量方面有缺陷,缺乏能力判断前辈的研究,因为以前袁隆平曾落选生物学部,不久前大家也了解到,老科学家屠呦呦和张亭栋在国内做出的科研成果,拯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但几十年来未被生命科学和医学部所肯定。

近年,生物医学部显出其判断以论文为代表的基础科学成果的能力也有缺陷,多次出现增选的生物院士水平不高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

一般人为落选者考虑,而实际上,多次出现问题、出现较大问题,结果是否定生物医学部的能力和公平,从而降低其权威性、可靠性和公信力,可能不是很快能恢复。

2011年增选简单的事实可留给后世社会学家提供解剖2010年代中国科学文化的一只麻雀,有可供保存的记录,看到把荣誉作为利益的排斥才能者如何使荣誉打上黑色的印记。

1.生物医学部本年度当选者,与往常一样,多数做基础研究,以科研论文为代表性成果。

原候选人施一公全职在国内发表的优秀论文远多于中国任何科学家,他的落选势必引起海内外相当多的生物学家和一般学生质疑生物医学部是否以学术为首要标准;2. 施一公是发表优秀论文最多的大陆华人生物学家,因此刷掉他发出的信号超出他个人,而易被理解有意教训以他为代表的大多数优秀华裔生物学家;3.针对优秀论文特别多的施一公,有人提出不能以论文取人,而论文数量和质量远不如他的人,并无论文以外的贡献,却当选院士;4.同在生物医学部,施一公在国外期间的大批优秀论文、重要学术成果不能算数,而多位候选人需要用国外做学生期间的论文才能凑上十篇代表性论文的数,学术成就低于施一公的人,还可用第一作者和第一地址都在美国的论文当选中国院士;5.如果生物医学部不喜欢施一公曾就科技政策发表过评论文章,那么排斥科学成就优于本次当选者、低调无比的韩家淮,就不可能是因为个人风格的问题,而韩家淮本人学术优秀,如果用中国注重的引用率,他一个人的可能超过很多院士的总和;6.近十几年来,生物医学部曾将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者选为院士、且迄今仍有不止一位未放弃外国国籍。

而2011年,在科学院主席团已依据官方证明正式确认候选资格的情况下,生物医学部却仍争议已获得中国国籍、放弃美国国籍的施一公所谓国籍问题;7.在回国人员普遍没在国外做过教授、而国家希望大力引进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的背景下,生物医学部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三位曾任美国正教授、讲席教授的候选人,而且他们在国内的学术成就超过其他候选人,2010年韩家淮已因国内工作获每年给很少人的“长江学者成就奖”,却出现似是而非的借口专门挑剔他们,让他们全部落选,而只在国外做过学生或博士后就回国、国内工作迄今国际影响极小者却无人提意见而当选;8.与生物医学部排斥全时回国数年的原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施一公做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外的学部选出在候选时尚未全时回国工作的国外教授;9.两年前,未全时回国、也非美国院士的华人材料科学家被推选为外籍院士,表明还有其他学部珍惜和支持国外成长的优秀华人科学家,而在生命科学,有突出贡献海外华人生物学家,包括为中国做出重要贡献的、已经全时回国的、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大陆华人,却不为生物医学部提名为外籍院士;10.从生物医学部的具体案例可见,重视的不仅不是学术水平,而且不是年龄、不是学术年资、也不是在国内科学贡献大小,水平低一点、年纪轻一点、年资低一点、国内工作少一点,都不是特别的问题,而在有些人面前低头排队的时间,有时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在现有院士中有优秀科学家、也有公正和善良科学家的情况下,在科学记录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出现逆淘汰令人费解。

是有些人缺乏判断力、还是折射中国某些文化陋习?有没有某些人不许他人高于自己的“惧才”文化、有没有因为不看才能而重拜把子叩山头的寨主“拒才”习俗,…?今天,中国引进的不过是同种同源同文的华裔科学家,就发生逆淘汰问题。

如果以后中国真成为世界强国,必然像美国一样,需要在很多行业引进不同肤色和种族的人。

逆淘汰继续存在会对我国发展带来什么影响,不是很难预料。

公开说合适吗?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体制并不需特别改造、院士的待遇也不高。

但是,这不是说院士就只能被恭维。

此次生物医学部公开的、毫无区别地排斥所有担任过海外正教授者,对海外优秀生物学家普遍比较负面。

滞留海外的华人生物学家们很容易看出当选者水平比他们差多少,从而带来的很多生物医学优秀科学家不敢回国的后遗症可能不容易一时克服。

诉诸行动排斥优秀的斥才者,是此次不和谐的始作俑者和系铃人。

我在8月和12月发表的文字是对此斥才事件的一个反应。

祖母逝世于国民党监狱的施一公,在中国从来没有因为烈士家庭而获得任何利益,他学习和任职的清华大学基本也不知道。

施一公靠自己的优异成绩得到在清华大学学习的机会,靠自己的能力到美国留学。

在美国,因为科学研究成就突出,施一公晋升很快:31岁任世界名牌大学普林斯顿的助理教授,四年晋升为有永久职称的副教授,第五年不到36岁成为正教授。

施一公很可能是全体留美生物学家中晋升最快的。

他在中国遭遇挑剔,意义不仅在他个人,而是某些陋习的反映。

在中国晋升快的是学术不如施一公、对中国贡献不如施一公的人。

一些海外生物学家曾多次为了帮助中国的科学发展,在有些中国科学家文章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但不一定突出的情况下,通过讨论和确定课题、修改文章甚至到审稿等不同环节,帮助了多位后来成为院士的人。

而恻隐之心并未阻止有些先回国做了院士的人打压后回国者。

数理学部和化学部不是斥才者主导。

其他学部之所以选举未回国的教授,可能是因为他们最推崇的是学术水平,而无法将水平低一大截的人放到水平高的人上面。

还有一个学部,几年前提名尚未全时回国、且非美国院士的王中林选外籍院士,获得通过,表明生物医学部以外很支持海外有成就的优秀华裔人才。

而生物医学部从未提名最合适的王晓东做外籍院士。

王晓东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获得美国院士的大陆出身的科学家,而且他2004年建立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已经是中国生命科学最好的研究所。

北生所做出的成就,远超出国内多个获更多国家经费的同类生命科学研究所。

但是,因为生物医学“斥才”文化也照样排斥和冷藏。

这些事情,生物医学界很多人都知道,其他旁观者不一定知情。

为什么说生物医学部有“斥才”问题杨振宁先生不知细节,以为我们的风格招人忌。

这不能解释今年落选的还有厦门大学的韩家淮。

他是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正教授。

这位在国内极为低调的优秀生物学家,也照样被排斥。

所以,斥才者不在乎候选人高调还是低调,什么样的个人风格,他们在乎的首先是不能比他们好,特别是不能比他们好很多,如果好很多,就一定想方设法给自己找投反对票的心理安慰。

杨振宁先生和一般人不容易想到的是,反对与个人关系也不大。

我自从1995年开始在国内多个地方做过工作,认识的人可以说很多,直接接触过我的人知道我在现实中脾气很小(不同于读文章的印象)。

可以说,回国前,很多人和我的关系不错。

49后出生的生物院士,绝大多数学术年资并不高于我、多数开始独立实验室晚于我。

但是,因为我全时回国而对我变脸的不少。

在生物学界反对我们的人,本无个人恩怨,可以说一向还挺好。

但是,因为我们回国本身,而不是我们做了什么事情,他们只要有机会就毫不留情,用我们没有说过的话、没做过的事、没有的意思来争取他人反感我们。

这并非个人恩怨,而是“斥才”文化习俗在中国生物学界的具体表现。

何祚庥教授以前因为不知生物内情,曾以为在国内工作不足是原因。

懂生物学的人稍查资料就知:施一公回国后发表的重要论文,多于此次全部同期当选院士加起来的总和;而且,……(后半句省略)。

此次生物医学部当选者们,除了两三个做医生等应用领域外,绝大多数当选的原因都是基础科学研究,成果都在论文中,并无论文中看不到的成就。

而韩家淮在2010年已经获得每年很少人能够得到的“长江学者成就奖”,肯定他在国内的科学工作。

有人让城门失火后,为了遮羞不惜殃及无辜。

与施一公、韩家淮和我在机构或学科相近的两位科学家此次落选,也许是给我们陪葬,虽然他们水平高于几个当选者。

反对“惧才”和“拒才”文化是中国科学前进所必需建立的风气“惧才/拒才”不仅不利于中国的生物医学健康发展,也影响希望成为世界强国的中国。

排斥优秀是“惧才/拒才”的本质。

这并非只是针对近期回国的科学家,而是很多行业的问题。

如果不旗帜鲜明地反对“惧才/拒才”文化,中国的科学发展就要受到阻碍。

我们国家如果任由逆淘汰文化泛滥,就不可能很快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事实上,斥才文化对生物医学界的损害不断发生。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是国内生物学界成功地多年坚持全面实行助理教授制度的单位,是国际声誉最佳的国内生命科学研究机构,而且所用经费现在低于国内同类型、同规模的研究所。

但是,它因为做的好而不断受打压、被边缘化,甚至曾不止一次出现经费断档。

对于国家来说,如果人人对不良文化低头,会损害国家利益、浪费国家资源。

对于科学界来说,如果出现武大郎文化,是斯文扫地。

保持中国生物医学界“聪明人”认为的“幼稚”心态,推动科学和文化进步是值得很多人坚持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