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教学建议

语言学教学建议
语言学教学建议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语言学概论这门课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专业的其它科目相比,理论性较强,许多师生都反映这门课枯燥难教难学。本文从课程教学现状入手,分析教学难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教学;趣味性

语言学概论课程以语言理论为指导,注重人类语言普遍特征的学习研究,而不是某一具体语言的学习研究,对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理论层次和科学研究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门课的教学一直存在着难教、难学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就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现状研究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这门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和文学课相比,缺乏形象生动的表达和引人入胜的情致,概念多,原理多,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乏味。

(二)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这两门课程联系密切。教育部在教学大纲里明确说明:现代汉语课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语言学概论课程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语言观阐明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起源及发展等基本理论,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掌握语言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具体教学活动中,这两门课都追求自身内容完整性,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学生在学习了现代汉语之后,会觉得语言学这门课缺乏新鲜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内容陈旧,表达晦涩,也会大大削弱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因此,对于两门课重复的内容,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的区分重点和非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取舍,安排好授课内容的详略。同时,中国的老师和学生接触的外语特别少,使这门课的教学呈现出展不开,走不远的局面。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教学效果。许多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学习兴趣低,有的甚至表现出了厌学的状态。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课程本身的枯燥增加了学习难度,使得有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老师讲得不好,严重到放弃这门课的学习。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认为语言学概论没有使用价值,远没有外语那样有助于就业,因此不重视这门课的学习,遇到疑难问题也不愿意动脑筋解决。

二、语言学概论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岑运强指出:“要改变语言学概论教学的形象,在具体教法上一定要突出四个变字——变枯燥无趣为生动有趣,变抽象无用为具体有用,变杂乱无序为系统有序,便难以接受为易于接受。”我们认识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改善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这门课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探索和改革。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语言学概论虽然枯燥,但是许多概念和原理都是从生活中大量的语言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只有联系语言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室在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时,可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说明。

例如讲到语言的民族性时,我们以汉语的“狗”和英语的“dog”为例,让同学们积极举例,进行对比。许多同学很快能说出汉语中的“狗拿耗子、狗皮膏药、狗尾貂续、狗仗人势”和英语中的“Y ou are a lucky dog!He work hard like a dog!”课堂气氛很快调动起来了,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再如,我们讲到等义词的时候,可以以汉语方言为例,让学生说出方言中“土豆”的不同叫法,有“马铃薯、洋芋”等,而“西红柿、番茄、洋柿子”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讲到词义演变时,我们让学生讨论“先生”“小姐”的意义变迁,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通过语言现象了解社会生活的习惯。讲到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准则的时候,选取大学生感兴趣的对话进行解释,例如“——青年才俊的封号可不是盖的,是不是很崇拜我呀?——咦?这天咋说黑就黑了呢?”这样充满趣味性的调侃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能充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收到好的学习效果。讲到“预设”和“蕴涵”的时候,笔者使用的例子之一是“明天下午我们要在大活开会。”只有我院的师生才能明白“大活”的意思,学生也就很快理解了这个看似深奥的概念。讲到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时,我们把汉语和英语进行对比。例如汉语中的“我爱她”和“她爱我”两个句子,只用了三个词,通过一定的语序就能准确表达,而屈折语的代表英语则不行,需要六个词来表示,即“I love her ”“She loves me ”可见,缺乏形态变化是孤立语的主要特点。

总而言之,贴近生活而且有代表性的语言事实,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枯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二)渗透大量趣味性语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加强课程的趣味性上多下功夫,能事倍功倍。将枯燥的课堂变成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在学习时感到轻松,教师的自身价值也能得到体现。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性地将部分趣味性语料渗透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课程的导入部分,我们可以选用这样一段对话:

昨天来了一位人口普查员,刚开始口气还蛮亲切的: “你好,我是人口普查员。请问你家有几口人?”我答: “我家是一口人。”对方: “十一口人?”我说: “不是十一口人。而是一口人。”对方:“怎么又变成二十一口人了?”我耐着性子说: “你听错了,其实一口人。”对方: “七十一口人? 怎么会那么多啊?”我终于爆发了,吼道: “就是一口人!”对方: “天哪! 九十一口人?”

再比如讲到语法的递归性的时候,我们可以举作家王蒙的《相见时难》的句子进行引导: 哪儿去了?

什么哪儿去了?

你说什么哪儿去了?

我哪儿知道你说什么哪儿去了?

你怎么会不知道我说什么哪儿去了?

你怎么知道我一定知道你说什么哪儿去了?

如此生动的语料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同样是对女人的赞美,不同的人就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这样做可以避免生活中的很多麻烦。例如: 漂亮的叫美女,不漂亮的叫有气质; 有才气的叫才女,没才气的叫淑女;瘦的叫苗条,胖的叫丰满;高的叫亭亭玉立,矮的叫小巧玲珑;脾气好的叫温柔,脾气不好的叫泼辣;傻笑那叫青春,绷着脸那叫冷艳;活泼的叫顾盼生辉,矜持的叫稳重大方;化妆叫妩媚动人,不化妆则是清水芙蓉;穿得整齐叫庄重华美,穿得随意则叫潇洒自如……这样的趣味性语料既可以让学生感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加强课外的学研结合

单凭一本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老师有限的讲解是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我们提倡在语言学概论的教学中尝试加强课外的学研结合,安排一些语言调查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例如让学生搜集新词语,走出校园进行方言的调查和整理,从身边的媒介入手记录社会用字的混乱现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还可以增强师生的双向交流,通过寻找和分析的过程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每个学生搜集三至五个有价值的语料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学生们纷纷从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上下功夫,搜集到各式各样的语料,为课堂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有的学生,从学校,街道还有家乡的店面中也能发现不少有趣的语言现象。例如“宝塔诗”“回文诗”“拆字诗”“甄嬛体”“元芳体”“知音体”“明星体”等等都被大家带到了课堂,还有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的五行奥秘的,比方说为什么我们买的是“东西”而不是“南北”,有的从汉字的结构分析字义的,如:

值: 正“直”做“人”,应是人一生追求的价值;

愧: “心”中有“鬼”,就应感到惭愧;

聪: “总”是用心“听取”群众意见的人,就会有聪明的决策;

劣: 干事耍滑偷懒“少”出“力”,就会出劣质品;

您: 如果大家都能把“你”放在“心”上,说明你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可见,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汉字中有太多值得我们研究的东西,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学生会取得很大的收获,教师也能从学生的语料中紧跟时代的脉搏,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一来,轻松幽默的学习氛围自然就营造出来了。据笔者观察,学生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兴趣产生了,主观能动性加强了,学习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了。

古人云: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教得好,学生获得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就会激起更高涨的求知欲和更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本身,不仅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是人类最可贵的天赋,更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程变得“有趣”又“有用”,丰富学生的知识,为他们将来的深造和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二占.非常规教学法浅议[J].黑河学刊,2009(9).

[2]纪秀生.融会新机增强活力[J].吉林教育科学1995(1).

[3]赵贤德,冯寿忠.试论语言学概论教学中渗透趣味性语料的意义[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6).

[4]谢荣娥.语言学概论教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文学教育.2012(8).

[5]马莲.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语文学刊.2012(7).

[6]周翠英.语言学概论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3).

[7]李冬梅.中文系语言类课程激发学科兴趣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7(4).

[8]岑运强.趣味实用语言学讲话[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

语言学与语文教学 12中本3 李淑荧 2012014317摘要:语文教学需要语言学理论的支撑,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语文知识。本文探究语言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以及从汉语语言学中的语音,词汇,语法这三面研究如何应用语言学来指导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言学语文教学语音词汇语法 有人认为识字和写字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但是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诚然,识字和写字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语文教学中有比识字和写字更高层次的方面。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写、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读、写、说能力需要语言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学习。 一、语音 语音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语音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口语的能力,提高言语素养,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音教学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并不需要给学生太多的的语音理论,却需要用这些语音理论来指导学生的读说实践,因此语文教师要了解并掌握语音理论,并且现在要想当语文教师的老师都必须达到普通话测试水平的二级甲以上。 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音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我觉得语文教师应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要教学生正确读准字词,培养他们普通话的正确读音。我认为,语文教师教他们从语音中的元音与韵母,声调,以及音节等重要方面学习普通话。学好普通话,教师可以从语音学的角度让学生简单了解辅音,声母,元音,音节,韵母、声调等的概念,让他们了理解声母与元音的发音原理和舌位图,以及让他们了解自己方言中声母、韵母和普通话声母、韵母的差异。比如:辅音n/l,n和l舌尖中、浊音,不同的是n是鼻音,l是边音。有些方言中这两个辅音全部相混,有些方言部分相混。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这些辅音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中国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雅学:《尔雅》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 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创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 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2、小学:“小学”这个名词最初跟学校有关系的,《大戴礼记》云:“及太子少长,知 妃色,则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官也”;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也即语言文字 方面的学问;隋唐时代小学概念扩大;唐代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 诂学的总称。 3、《切韵》:隋代陆法言所著,是韵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 生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部,记音简略,先释义,后记音。 在汉语音韵学当中,《切韵》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 和现代各方言因素的首要研究系统。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奉赦编撰,这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的, 最完整的韵书,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共分为五卷(平声分 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分206韵。 5、《干禄字书》:是唐中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干禄,求禄位,学好写字就能 求得禄位,是科举时代的字体标准。 6、《说文解字》: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简称《说文》,根据文字的形体, 创立540个部首。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是中国第一部即后代所说的字典。 7、因声求义:是传统的训诂方法之一,是指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字义。 8、字书:字数是研究字形和根据字形以考证音义的书,包括(1)学童识字课本,如 《急就篇》等;(2)解释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等的《类篇》,(清)《康熙字典》等。(3) 刊正字书的书,如(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张有的《复古编》等。 9、秦代三书: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母敬的《博学篇》在历史上被称为 秦代三书。“秦代三书”的社会作用有两个:一是规范了文字书写形体,二是成就 了一部权威的蒙学知识教材。 10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注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11 语言学: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口语与书面语),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 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12 声调: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通常叫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13反切:古代的一种记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取上字之声母,用下字之韵母及声调,拼出被切字的读音。 14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著,他认为“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名语,欲正名语 必思中原之音。”根据元朝的北曲用韵,把韵部分析归纳为19韵部。 15 《玉篇》:南朝梁.顾野王撰,是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是我 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 16 大小徐:指徐铉、徐渭兄弟二人,两人俱精通文字,对说文有着重要的研究,号“大 小徐”。 17 籀文: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西周末和春秋初的文字,字体与秦篆相近,又称 “大篆”、“籀书”。 18 古文:指战国时期盛行于六国的文字。

任务型教学法task

Nunan将任务定义为指导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输出语言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重点关注的是意义,而非语言形式。任务为语言学习和使用提供了一个目的,而不再是单纯地学习一门语言。 在大量文献资料中对任务的定义,产生了三个共同特性:一、任务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比如说画一幅地图或者预订一家旅馆;二、输入材料,关于如何画画的指令或者一份旅馆的广告宣传;三、一个及以上的相关活动或程序,如基于广告提供的信息来决定预订哪一家旅馆。 任务型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现在任务型教学法已在第二语言教学大纲设计和二语习得研究中广泛应用。因为任务特别是小组合作能促进自然地学习与交流,催化习得过程,这种方式与交际教学法更为契合。 任务型教学会根据教学方面的因素来分类,也就是说他们有效建立课堂互动过程和产生协商交流的能力;此外还会依据心理学的因素来分类,也就是刺激内部习得教工过程的潜能。在目标任务、真实任务以及课堂任务之间也产生了区别。 一项在语言教学中被广泛使用的任务就是信息差任务。信息差任务也就是一位参与者持有另一位参与者所不知道的信息,而必须通过互换信息来完成任务。“找出不同点”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差任务,参与者会得到一些类似却有略微不同的图片,在不看别人图片的情况下,所有人在找出不同点上达成一致。 另一项交际性任务是问题解决任务,比如说,提供参与者线索并要求他们做出解释直到最终解决问题。决策任务是期望参与者在所提供的结果中选择一个结果。还有一些别的任务例如拼图、角色扮演、模拟、口头讨论和设计任务。 在任务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选择和界定目标时找到一个清晰的标准。这是因为有诸多因素对任务产生干扰,包括任务的认知困难,学习者需要加工和产生的语言的数量,执行任务时产生的心理压力,时间压力以及所涉及的知识背景的数量和类型。 比如说,“找出不同点”只要求学生建立一个存在或不存在(未描述的)的项目,这个要求显然比需要精确描述的要求来的低。同样的,加工处理一段包括标题,副标题,照片,图画、图表、曲线图等的内容显然比加工处理一段没有任何前后文联系的文章来的容易。 二语习得研究表明有一些任务比其余的更有利于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例如,双向任务即在交互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拥有信息来提供交换,这种方法比单向任务(一个参与者提供信息,另一个参与者仅对给出的信息产生反馈)更为有效。汇总型任务(一个加过必须进行商定统一)比分散型任务(接受来自参与者的不同观点)能产生更多的言语。 另一个根据任务结构的难度和复杂性的划分包括前任务和后任务活动的结合,为学习者提供视觉支持和任务框架。任务设计的突出点包括真实的文本和活动以及语言技能的整合。各类任务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基本的教学大纲类型:过程、程序和任务。 不管任务型教学大纲的简短历史,任务型教学在产生刺激性的教学材料上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从根本观念上改变了25年前所以为的好的教学实践活动。

《语言学教程》中文笔记(完整)

语言学教程笔记 第一章语言学导论 语言的定义特征:从本质上将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区分开的人类语言的区别性特点。 1. 任意性: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天然的联系,任意性是语言的核 心特征。例如,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一本书读作 a /buk/,一支钢笔读作a /pe n/。 任意性具有不同层次:(1)语素音义关系的任意性。(2)句法层面上的任意性。 (3) 任意性和规约性。 2. 二层性:二层性是指拥有两层结构的这种特性,上层结构的单位由底层结构的元素构成, 每层都有自身的组合规则。话语的组成元素是本身不传达意义的语音,语音的唯一作用就是 相互组合构成有意义的单位,比如词。因为底层单位是无意的,而上层单位有明确的意义,所以我们把语音叫做底层单位,与词等上层单位相对。二层性使语言拥有了一种强大的能产 性。 3. 创造性:创造性指语言的能产性,指语言有制造无穷长句的潜力,这来源于语言的二层性 和递归性。利用二重性说话者可以通过组合基本语言单位,无止境地生成句子,大多数都是以前没有过的或没有听过的。 4. 移位性:是指人类语言可以让使用者在交际时用语言符号代表时间上和空间上并不可及的 物体、时间或观点。因此我们可以提及孔子或北极,虽然前者已经去世两千五百五十多年而 后者位置距我们非常之远。语言使我们能够谈及已不存在或还未出现的事物。移位性赋予人 们的概括与抽象能力使人类受益无穷。词在指称具体物体时,并不总是出现在即时、形象化 的语境中。他们通常为了体现指称含义而被使用。 5. 文化传递性:语言不是靠遗传,而是通过文化传递的。 6. 互换性:指人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即人作为说话者和听话者的 角色是可以随意更换的。 元语言功能:我们的语言可以用来讨论语言本身。比如说,我可以用“书”指代一本书,也可以用“书这个词”来指代“书”这个词本身。这使语言具有无限的自我反身性:人类可以谈论“说话”,也可以思考“思考"。所以只有人类才能提问:元语言功能对交际、思考及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余映潮-“语言学用”教学的基本方法

“语言学用”教学的基本方法 余映潮 第一部分最基本的道理 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教材 安排实践活动 重视课中读写 实现语言学用 注重知识积累 关注集体训练 “教学设计”的目标 语言学用 技能训练 知识积累 集体训练 气质养成 关于“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非常讲究“课文研读” 十分重视“教学思路” 关键在于“课堂活动” 精心考虑“积累丰富” 时时关注“能力训练” 教师要克服的重要弱点 碎问碎读碎说 -老师的碎问碎说可形成知识碎片,但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和有力度有深入的课堂训练 单个对话频繁 -老师和几十个学生对话,因此对话显得肤浅,凌乱,零碎。时间消失在对话中,学生没有沉淀和收获。

没有选点深入 -不到知识点,文章的精彩中去,所谓点,一个是知识点,比如探究文章线索,欣赏这篇文章的照应 活动时间不多 -不肯安排时间,每个学生都要把握自己学习时间。 积累意识很差 课堂阅读教学的训练性 多读 多析 多写 *多背 多记 阅读课堂教学两个永远的点:语言学用,能力训练和知识积累 课标说: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而不是把教学放到解读上去。 第二部分阅读训练最基本的指标 1、难读难写的字300个 2、两字书面语汇4000个 -雅致,离口语较远的词汇,如清新、清雅。朗读,背诵都是重要的途径。 3、成语、短语1000个 4、背诵积累60000字 -初中学生到高中一帆风顺,能读会写 5、精读训练100篇 -短文一定要让学生精细地赏析 6、知识术语200个 文体知识、修辞知识、 章法知识、手法知识 7、自学方法10种 8、阅读技能训练20种

语言学发展史[1]

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功能主义语言 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 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和格林 (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 宛语,峨特语等古代和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 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 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 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 2 结构主义语言学 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和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和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 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体现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和言语,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 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 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 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和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和归类的描写方法. 3 转换生成语法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和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理论,以

任务型外语教学法

专题七任务型外语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交际法广被采纳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意念功能大纲成为当时普遍应用的标准大纲,而传统的3P程序则是相当流行的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法正是在批判结构大纲、意念功能大纲以及3P程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其理论基础主要交际法教学理论,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等。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形成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兴起 任务型教学法认为,语言教学中一直存在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之间的矛盾、发展语言系统和发展语言交际能力之间的矛盾、课堂语言教学与自然习得语言之间的矛盾、提高语言流利性和准确性与任务复杂性之间的矛盾,而通过合理设计和成功完成任务可以使这些矛盾得到改善。 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普拉布(Prahbu)在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Bangalore)进行的一项强交际法理论的实验,提出了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各种课堂教学的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任务进行学习的一系列观点。他将任务界定为让学生思考所给的大信息,并从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使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调控。他把活动分成四种类型:规则中心活动、形式中心活动、目标中心活动和意义中心活动。意义中心活动是任务型教学最重视的活动,因为这种活动使学生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潜意识地内化了语言系统。这与克拉申的自然习得理论不谋而合。 班加罗尔实验是任务型教学法的雏形。第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该实验放弃了传统的结构大纲以及交际法采用的意念一功能大纲,而采用任务组成的程序大纲,为学习者提供在课堂上的交际任务。普拉布认为他的大纲说明的是“课堂上要做什么而不是要学习哪一部分内容的问题”。第二,普拉布识别了信息差、意见差、推理差三种类型的任务,使交际活动有了明显得目的性,并把学习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完成任务上。这里的任务具有意义第一性,与学生的生活相关,有交际的问题要解决等基本特点。第三,反对语言形式的讲解。语法教学借助任务,让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领悟到语言规则。 随后,坎德林C.Candlin和布瑞恩M.Breen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改进了普拉布的早期理论,并在批判“综合大纲”的过程中提出了“过程大纲”理论。他们赋予课程设计者更艰巨的任务,即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活动和任务。此后朗(Long)和威理司(Willis)和斯干(Skhan)进一步研究了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模式,将任务型教学法发展成为一种较完善的方法理论体系。 (二)理论基础 1.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产生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

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英语语言学:第十一章语言学和外语教学:11.1 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关系许多语言教师和学习者常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教授或学习语言学?本章将试图提供给一些答案。既然语言学被定义为对语言的科学的研究,很明显,这种研究将会给语言教学提供很大的帮助,尽管在对语言的态度上、在目标上、在方法上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之处。 在语言学中,语言是一个形式系统,但在语言教学中,语言是一系列的技能。语言学的研究是为了建立起解释语言现象的理论,而语言教学的目标则是为了让一个人掌握一门语言。 应用语言学弥缝了语言学理论和外语教学之间的隔阂。它作为一个调和区域,对语言学理论的研究结果进行解释,使之成为教授语言的老师和学习语言的学生容易掌握的东西。 应用语言学的媒介作用在外语教学中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应用语言学使得语言学理论拓展和延伸到语言教学这个领域,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上作出更为合理的决策。当教师面临设计一个教学大纲这样的任务时,他会有诸多的选择。他是应该教授文学作品语言,还是应该教授日常会话中的语言?他是应该教授整个语言系统,还是应该教授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编写和选择一本教科书的原则是什么?什么种类的练习题是最合适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教师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到他对语言学习本质的理解。应用语言学给教师提供了一套关于语言和语言系统本质的形式化的知识,这样就加深了教师对语言学习本质的认识。这样,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时,可以作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第二,应用语言学指明了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方法论上的洞察力和内涵(implications)。一旦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下来,教师就不得不考虑怎样去教的问题。教学过程是应该以教师为中心呢,还是应该以教科书为中心呢,还是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呢?应该怎样对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在课堂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技巧?应用语言学从诸多不同的语言学理论的角度阐释了语言学习的本质,因此它有助于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和技巧。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章节题库(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圣才出品】

第11章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Ⅰ. Fill in the blanks. 1. _____ is a method of foreign or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which makes use of translation and grammar study as the ma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答案】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解析】语法翻译法即在外语教学中主要运用翻译和语法学习为教学活动的方法。 2. _____ is formed when the leaner attempts to learn a new language, and it has features of both the first language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but is neither. 【答案】Interlanguage 【解析】当学习者学习一种新语言时,就产生了中介语。中介语具有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特征,但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我们不能把中介语看成是母语和二语的过 渡阶段或者是二者的简单混合。 3. Hymes’ theory leads to nation/function-based syllables, and a step further, _____ syllabuses. 【答案】communicative 【解析】海姆斯提出的交际教学大纲以功能—意念大纲为基础,它教授表达和理解不同语言功能时所需要的语言,并且强调交际的过程。

语言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语言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课程简介 语言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课程简介】 初中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这一任务是在言语实践中实现的。做为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言语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必要的语言学知识,这种知识越渊博、越精深,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就会越高。 本课程主要介绍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重点如下:语言与言语的关系与区别,语言的系统性(组合与聚合、词类、语句的结构分析),词的内容与分析,句子的

内容与分析,语言知识运用的教学策略。前四节通过案例分析说明这些理论知识的作用,第五节明确与语言运用有关的教学策略。 本课程提供了两个课例:《标点符号》、《比喻》,并对课例与语言知识的教学做了讨论。 【学习要求】 1. 了解语言学中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在处理语言现象时指导学生从语境出发分析语句的含义。 2. 理解语言的组合、聚合关系,对汉语词类有较全面的认识。在教学中能运用语言层级性的特点,把语素(汉字)和词、短语的使用做适当的系联。能较熟练、正确地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语句,提高语病的纠偏能力。 3. 学习语义学的基本知识,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在理解鉴赏和使用词语两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语感。 4. 学习语用学的基本知识,提高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内容的能力,提高指导学生解答高层次的阅读测试题的能力。

5. 提高随文运用语言知识指导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教学效率,研讨语文知识专题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 专题讲座 语言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李镗(原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特级 教师) 初中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该能力的提高是在言语实践中实现的。作为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言语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必要的语言学知识,语文教师的语言学知识越渊博、越精深,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就会越高。本课程介绍语言学主要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案例分析说明这些理论知识的作用,明确教学策略。 第一节语言与言语 【基本知识】 1. 语言与文字: 要点:什么是语言什么是文字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学与语文教学 语言是一套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声音是符号的外壳,意义是符号的内容。语言最小的单位是音位(音素),最小的表义单位是语素。语素是语言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可以做不同的分类,有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之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一个民族的语

西方语言学史重点

西方语言学史重点 一、语言学的分类 (一)功能角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二)具体研究对象:普通(一般)语言学/个别(专语、具体)语言学 (三)研究时段: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四)研究方法: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五)研究对象的状态:静态语言学和动态语言学 (六)研究角度和范围: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 二、应用语言学类别 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统计语言学 三、西方语言学史的分期 1.一般的划分方法 (1)古代语言学(19世纪以前) (2)近代语言学(19世纪) (3)现代语言学(20世纪上半叶) (4)当代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 ——“五段两线三解放 “五段”指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形式语言学、交叉语言学等五个阶段;“两线”指“整齐论”和“参差论”两条路线的斗争;“三解放”指历史比较语言学、索绪尔、社会语言学这三个有代表性的里程碑。 2.传统语文学的定义、性质、局限性 定义:传统语文学是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三大语文传统,分别是古希腊传统、古印度传统,以及中世纪阿拉伯传统。 传统语言学是一个与现代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前的各种语言学理论。那么,与它相对的现代语言学就是指20世纪以来,建立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基础上的各种语言流派及其分支学科的总称。 性质:“依附性”是传统语文学重要的性质。传统语文学并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只能称为语言学的前奏。 局限性: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材料,而传统语文学并不具备。 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 四、古希腊语言研究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整理

实用标准文案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Linguistics: 语言学It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 Linguistics studies not any particular language ,but it studies language in general) 2.General linguistics:普通语言学 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whole is called general linguistics. (language is a complicated entity with multiple layers and facets ) https://www.360docs.net/doc/419924986.html,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4.descriptive (描述性):A linguistic study aim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5.prescriptive(规定性): It aims to lay down rules for “correct and standard” behaviors. i.e. what they should say and what they should not to say. 6.synchronic(共时语言学): the description of language at some point of time in hiatory 7.diachronic (历时语言学):the description of language as it changes through time 3) speech(口语)Writing(书面语) These the two media of communication. Modern linguistics regards the spoken language as primary, not the written. (speech is prior to writing) https://www.360docs.net/doc/419924986.html,ngue(语言): refers to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the speech community. It is the set of conventions and rules which language users all have to abide by. Such as: In English sentence must have subject and predicate. 9.parole(言语):refers to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e in actual use. It is concrete use of the conventio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ules. (Saussure ) https://www.360docs.net/doc/419924986.html,petence(语言能力):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1.performance(语言应用):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Chomsky) traditional grammar and modern linguistics 1.linguistics is descriptive,while traditional grammar is

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思考题 一、判断 1.Teaching cannot be defined apart from learning. 2. Teaching problems are simply learning problems. 3. According to The tabula-rasa or“blank-slate”view, humans have few if any natural predispositions. Development is dependent upon the individual’s experiences. 4. According to Chomsky, the child learns his first language by imitation. 5. The concept of L2 (second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and non-native language) implies that the individual is already in command of an L1. 6. There ar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for different learners, different types of learning tasks, different strategies and styles. (p.77) 7. Comprehension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understanding. 8. Evidence shows that attitudes are accompanied by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lings 9. Self-actualization refers to the desire to fulfill one’s self-esteem. 10. Culture is a set of shared ideals, values and standards of behavior 11. Language, thought and culture can be dealt with separately. 12. Culture shock has generally been considered as having a negative effect on L2 learning. 13. Theoretical contrastive studies do not belong to comparative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14. Empirical evidence has shown that intralingual errors only constitute a small proportion of L2 learners’errors, and that among other factors, interlingual effects of learning play an important role. 15. Test is not an end in itself. 二、选择题

语言学教程[第十一章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一章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复习笔记 I.应用语言学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应用语言学是对语言、语言学与语言相关的问题的研究,例如词典编纂学,翻译等。应用语言学运用来自语言学的信息来发展它自身理论模块部分,例如教学大纲设计,言语治疗,语言规划,文体学等。从狭义上讲,应用语言学是指对第二语言和语言教学的研究,例如研究语言和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II.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语言教学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部分,而应用语言学又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掌握一些语言学的知识不仅有助于这些读者进一步认识语言本质,也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如何教好语言。语言学理论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语言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Ⅲ.语言学与语言学习 许多语言学习理论都是基于某种语言学理论提出的。事实上,语言学知识能够使我们真正理解学习者能够学习什么样的语言,怎样学习语言以及最终能够学到什么。因此,语言学在语言习得研究和语言学习研究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语法与语言学习 很多传统的语言教师将语法割裂为孤立的语法知识点来分别讲解,这种做法已经受到广泛的批评,因为它仅仅关注语言形式而忽略了语言的意义。作为“完全以语言形式为中心”和“完全以语言意义为中心”的折中途径,近年来出现的“关注语言形式” (focus on form)对语言学习中语法的作用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态度。

主要有两个变量影响语言成分在“关注语言形式”中的顺从性,即普遍语法(UG)的相关度和语言结构的复杂度。“关注语言形式”的支持者们认为,如果二语中的某个结构是普遍语法的一部分,它的顺从性就高;否则,顺从性则低。在“关注语言形式”的教学中,我们会根据语言结构顺从性的高与低来采取不同的措施。 2.输入和语言学习 当学习者接受了足够的目的语输入时,语言学习自然而然就会发生。输入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输入可能发生在交互活动中 (即如学习者与母语者、教师或者是其他学习者的对话),或者出现一个没有交互的语境中 (例如听音乐或者看电影)。 (1)真实性输入 那些更强调意义的语言教学者主张提供真实性输入。即输入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这种输入通常忽略语法。 (2)可理解的输入 可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认为,学习者掌握语言是理解了输入的结果。他提出了“i+1”的概念:学习者所接触到的语言应该和学习者的水平保持一定的距离,大部分的内容可以理解但仍然有一些对他们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输人对学习者来说,既不应该太难也不应该太容易。 虽然输入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输入理论及其应用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问题之一就是我们对不同的输入类型还缺少语言学的分析。不同类型的语言输入很有可能对语言学习产生不同效果,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不同的输入在语言上究竟有哪些区别。 3.中介语和语言学习 正处于学习过程的二语或外语学习者构建的语言通常被称为中介语。中介语通常被理解为介于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之间的语言。与目的语相比,中介语还不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学用”和“技能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学用”和“技能训练” 2015年5月13日,我们有幸再一次走进俞映潮老师的课堂,领悟语文教学的魅力。这次讲座的主题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语言学用”和“技能训练”。余老师说:“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就应该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到底教会了学生什么知识? 今天听了伊旗三位老师精心准备的语文课和余老师精彩的点拨评价,我收获颇多。余老师从“怎样教课文”、“怎样读课文”、“怎样用课文”三个层面把三篇课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在语文课堂中,一定要落实字词教学、朗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字词教学是朗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基础,一定要把它放在基础性的突出位置。而在朗读教学方面老师一定要范读,在评价学生朗读时不要说假、大、空的话。习作教学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训练点,是对所学的语文知识的运用。而这些教学要想顺利地进行,就必须要落实积累,雅词的积累、警句的积累、优秀段落的积累甚至全文的积累。 语言教学,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讲,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教学,就是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思训练中的语言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学用、语言品析与鉴赏。语言教学天然地存在于每一篇课文和每一节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是一种工具的授予,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人文的熏陶。余老师为我们总结了14种“语言学用”的办法,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分别是字词认读、美词美句摘抄、文句文段文章背诵、字词替换、用词说话或写话、成语练习、句式学用和段式仿写、概写文章文段大意、写课文评点或任务简介、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评价故事内容或人物形象、替换文章的标题或段落、古诗古文的改写或译写、变诗为文或课中微文

1 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整理

1 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 ?语言学史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它是语言学学科的历史,人们语言研究的历史,也就是过去人们是如何研究语言的,把语言学这门学问一直追溯到它的开端,回到先民开始对自己的语言产生兴趣的时候,观察各个时期的人们怎样思考语言问题,怎样研究各种语言,这样的考察就是“语言学史”了。 ?在古人眼里语言是极神圣的东西,以为它一定是天赐的。比如像《圣经·创世纪》里说的那样,上帝不但造世界、造人,还帮助人造了语言。因为,假如不把语言给予人,他就不是完整意义的人。这是西方的神话。世界很多民族都有类似的神话,说到语言是怎么来的。我们汉民族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神话呢?似乎没有。大家想必都听过女娲造人的传说: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应劭《风俗通义》)可是造出了人,故事便完了,不提语言的由来。 ?2语文学 ?从古代就开始的语言研究,目前能见之于史册而又有显著成绩的主要是印度、中国、阿拉伯、古希腊罗马。它们被认为是语言研究的四大发源地。不过当时的研究并不是以研究语言为直接目的的,而大多数是局限于本族语言的范围,重在对前人的典籍文献作注、考证、诠释,旨在让人读懂。虽然当时的研究在方法上多失之零散、静止、片面,但它们却为以后的语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欧洲在19世纪以前,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的语言研究,都属于这一范畴。这一阶段被人们称为“语文学”阶段或语言学的“前科学期” ?2)19世纪的历史语言学 ?从1786年英国爵士琼斯提出印欧语有共同来源,标志着语言学诞生,语言学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历史了。 ?琼斯的发现,启发了语言研究者的想象。此后的100多年里,除了语言历史比较研究外,其他方面的研究都黯然失色了。学者们的著述大多是比较语法方面的,接着开始构拟原始印欧语。在这种风尚的影响下,19世纪的语言学家都忙于印欧语各语言间的历史比较,并重建那个假拟中的母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三大奠基人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语言进化的理论也自然包括其中了,运用进化论研究语言的代表人物是施莱赫尔。 ?重视语言历史变化的学风推动了语言理论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德国莱比锡大学为中心的一批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变化是有规律的,,进而认为语音变化无例外。被人们戏称为“青年语法学派”的理论,他们这种重视客观材料的研究方法,的确把语言学向前推进了一步。 3)20世纪初期到中叶的描写语言学 ?到了20世纪,语言研究的重点开始从语言变化转向语言描写。这种转变的发起人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在1915年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反复并明确地强调了前人从未有过的观点:语言学的目的是研究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语言要素的价值是由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语言就是由这些要素精密交织而成的一种结构。从而创立了结构语言学。 ?索绪尔之后,结构语言学迅速发展,不久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

3p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

一:3p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劣性对比 1、3P教学法的优点 可操作性强,教师便于组织和控制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都在教师的预想之中;同时课堂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也很便捷,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情况,整个课堂井井有条。强调语言结构的分析和词汇、句式、语法的学习,学生的语法概念明晰,大大提高了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基本功扎实。此外,运用阶段也有一定的交际性,学生的交际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 2、3P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语言观及语言学习理论令人质疑,忽视了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所以往往教师课堂上讲,学生课堂上练,在真正的交际场合下或在课后作业中仍会出现大量错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实际需求得不到真实的反应,学生对教学决策过程没有参与的机会,学生真正参与语言交际的机会也不多,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指令,对讲授过的语言项目进行操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弱,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量。课堂上主要的时间花在语言知识的讲授上,学生接触到的是大量的语言知识,或者是语法分析,语言输入是静态的、去情景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而真实的语言运用却是以整体性、动态性、意义的表达和理解都要依据特定情景

为特征的。因此,脱离了特定环境,把本来复杂、动态的东西以过于简 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就无法获得对目的语真实、完整的感悟与 体验。 缺乏有意义的语言运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发生。运用阶段 的交际活动并不是完全自由地让学生表达,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已 学的语言形式。因此,容易出现无信息差、无真实情感交流的假交际。 3、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 它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有 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学生的 学习也成为一种满足需要、发展兴趣、提高能力的过程。任务设置关注学生需求,注重真实场景下的、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语言交际活动, 任务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任务完成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学生通过完成任 务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这激发了学生的综合型动机,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参与活动,课堂气氛活跃。 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探究、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 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多维互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思考、实践,实现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 4、任务型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是万能的,任务型教学法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任务型教学法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英语教学在我国 是外语教学,英语语言环境严重缺乏;在我国大多数中小学,学生的学 习动机多为工具型动机,即通过考试;多为大班教学;师资水平、教育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