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两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两首》
1.指几名同学展示。看看谁概括的语言最简练。其他同学根据发言修改自己概括的话。
2.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导入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
2.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预习评价
1.出示学生名字,榜上有名的每位同学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
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重难点:(可以结合课文从教学目标中选择标注。如:②易写错字:豚疑(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设计预习提纲(或学案)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校: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依据单元目标和课后题设计)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主要依据文中出现的带方括号的多音字、易出错的多音字、文后出现的会写字和会读字、课文中的典型词语以及在词语盘点中出现的词语)
1.应会读字:腊浑豚
2.趣味识字(字理识字):
侧成峰(cèchè)腊酒浑(húnhùn)
足鸡豚(tūn tún )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回乡偶书、赠汪伦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回乡偶书、赠汪伦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 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 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 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 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 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 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 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桃花潭就在附近,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 这首诗抒写了久别回乡的感怀。 释:诗人从小离开家乡,五十年后才
回来,虽然家乡口音没有改变, 但须发却已稀疏变白。晚辈们见 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这位客 人是从哪里来的?”
鬓 毛 衰:
衰:
老年人须 发稀疏变 白。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 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 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 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 一评论是恰当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衰败。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 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 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揭露社会黑 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 人有深远的影响。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 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 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 “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 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 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 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 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 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A.没有遇到 B.值得 C.遇到 2.小【扣】柴扉久不开( )
A.敲 B.关住 C.罩住
一.《游园不值》的作者是_南宋_时期诗人_叶绍,翁 字嗣_宗_,号_靖_逸.
二.给划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应【怜】(A )A.yīng B.yìng
【 屐】齿( A)A.jī
B.jí
柴【扉】( A)A.fēi B.féi
以诗会友:
春眠不觉晓 好雨知时节 不知细叶谁裁出 日出江花红胜火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5 古诗两首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游园不值
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值:逢、遇到。 诗题意思:想到花园里去游玩未遇 到主人,不能进园观赏。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给划括号里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游园不【值】( A)
A.遇到 B.值得 C.没有遇到
2.小【扣】柴扉久不开( C)
A.罩住 B.关住 C.敲
《游园不值》是 代 所作。题目的意
思是:

诗的最后两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作业1: 背诵古诗。
作业2:
读到“春色满园 关不住,一枝红杏出 墙来”,你的脑海里 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 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 充满惊喜、快慰。
一.《游园不值》的作者是_南宋_时期诗人_叶绍,翁 字嗣_宗_,号_靖_逸. 二.给划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应】 怜( )A. yìng B. yīng 【 屐】齿( )A.jī B.jí 柴【扉】( )A.féi B.fēi 三.给划括号里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游园不【值】( )

5_古诗两首_游山西村1

5_古诗两首_游山西村1



游 山 西 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莫笑农家腊酒浑
(你)莫因农家的腊 酒浑浊而笑话他们
丰年留客足鸡豚
(他们)是用丰足的 菜肴款待你,没有把 你当成外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
山岭重叠,溪水迂曲,远望 好像前面已经没有路了
游山西村
宋 · 陆游
陆游 ,号放翁, 南宋爱国诗人,平生 作诗近万首,是古代 诗人中创作作品最多 的,有《渭南文集》, 《剑南诗稿》。
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 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 被投降派罢归故里。居山阴镜湖之三山村。诗题 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人心中 当然愤愤不平。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 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 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 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 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 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柳暗花明又一村
走到近前才知道在垂柳掩映山花烂 漫的地方又出现了一个山村
农家如何待客?风俗如何?
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
诗人游玩,经历了什么?心情如何?
表现感情: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 光和农村的人情里 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 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佳句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 水绕,花变 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 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多 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 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优秀教学课件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优秀教学课件
25
古诗两首
柳宗元——《江雪》
柳宗元(773~819),字子 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 刺史,又称“柳柳州”。汉族, 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 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 动,并称为“韩柳”。又与唐代的 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
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由“暮”到“夜”,由远及近,由 静而动,由无声至有声 旅人顶风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 对风雪夜归人的同情
{ {
白描手法:落日、青山、茅屋、 柴门、狗叫、风雪、旅人
寓情于景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宿
s&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分析诗歌前后两句所 描写的景色。
天气这么寒冷,老翁 为什么还要在江面上独自 垂钓?
独钓寒江 的蓑笠翁

不屈服
诗人于革新 失败后孤寂 落寞而仍不 畏缩的品格
j#ng


z4ng

g$

径 踪 翁钓寒
记住生字好办法——音形u2n
宿 贫 柴 闻犬 归
古诗朗诵会 要求:①每人一首
②小组朗诵 ③全班朗诵
④鉴赏评比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709~约786),唐
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 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以五
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
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
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ppt教学课件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ppt教学课件

品读感悟
春天,诗人独自悠闲地在江边散步, 看见百花盛开,黄莺在枝头鸣叫,蝴蝶 在花间飞舞,他的心情非常愉快。诗的 语言浅近平白,描写了一幅春天的美景 图画。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 赏花。 蹊:小路。 时时:时常
留连:舍不得离开。
恰恰:这里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清明节——家人团聚祭祖,朋 友相邀踏青。 “行人”——诗人独自在外出 游。(寂寞、悲凉、思念亲人 和朋友) “雨纷纷”——天气差。 (使人更加愁闷)
欲 断 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恼
杏花村
(无限期盼) 语速要读的稍慢,语调 略上扬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江畔独步寻花
liú
jiāo
yīng
qià
tái
留校
娇气
黄莺
恰当 青苔
留学
chái
娇艳
fēi
莺飞燕舞
xī jī
恰好 苍苔
火柴
柴门
心扉
柴扉
小蹊
木屐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712-770),字子 美,唐代诗人。祖籍湖北 襄阳,后来迁居河南巩县, 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 他的诗敢于大胆揭露社会 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 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 史,被称为“诗史”。
5
古诗两首


小组汇报有关杜牧的知识
1.齐读课文。 2.小组汇报生字
纷纷:纷纷扬 扬。 欲:更加。 借问:请问。
行人:在路上走的行人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 不乐。

可打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可打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5.古诗两首游山西村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5,学会一类生字豚.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资料准备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字典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学习"豚"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二,读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2,个别读.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4,完成课后练习1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三,再读诗,感语交流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四,熟读成诵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五,检查反馈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检查生字识记情况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六,作业布置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板书设计: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拓展空间创新火花《游山西村》另外一首学法指导: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写法指导:先抑后扬扩展阅读: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独到理解教学过程:一,背诵引入个人背小组背竞赛背配乐背等不同形式二,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生卒年代生活时代人品介绍著名作品自己的见解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三,制作"陆游小档案"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四,作业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预习下一课小学数学:13种必考题型及解题方法小学学习数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优异的数学成绩,也是为了今后的学习更加轻松,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五课古诗两首

第五课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感受祖国风
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三、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四、教学准备:学生查阅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领略诗人的精神境界。

六、教学课时:2课时
七、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初学感知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

正音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师生共同概括:(一)、解诗题,知作者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二)、抓字眼,明诗意指名读古诗。

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三)、多诵读,悟诗情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

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真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层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一、谈话复习导入,引出课题1、上一堂课和大家一起学习《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2、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秋叶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出示课件: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3、山西村在什么地方?山西村只是一个山村,作者去一个山村游玩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

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4、指名读。

注意在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

出示古诗(表明节奏)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

5、学习"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你有什么需要给其他同学提醒的?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其他同学书空,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二、学习《游山西村》一、二句:1.为了更好地去读懂课文,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我们还是先来了解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

出示写作背景:诗人陆游,他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山西村做客。

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

自由读读一、二句诗,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同桌相互说。

(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2)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4)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

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还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足吗?要突出“足” 个人读,齐读。

看到山民如此热情的招待远方的客人,同学们,你们还可以想到那些古诗文呢?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

B,花径不曾缘客少,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客至》(5)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

如果我们稍稍改动一下李白的诗,是不是可以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山民待我情”(6)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汇报。

(7)是啊!山民无比敬爱诗人,诗人热爱山民,这是一份多么真挚的情感啊!让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

板书:情谊真。

2、引读:(1)看到乡亲们杀鸡宰猪,用满桌丰盛的酒菜热情的招待自己,诗人的心开始慢慢地融化了,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感动一起再来读这两句诗——(2)听着山民淳朴、真切的话语,看着乡亲们一张张写满热情的脸,诗人郁闷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让我们一起读,读出诗人内心的喜悦。

(3)山民敬重诗人,诗人热爱山民,这份真挚的情感始终充盈着整个场面,他需要我们通过读把这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不折不扣再次呈现。

一起读——三、学习《游山西村》三、四句: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

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

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

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

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可以拓展)这景色怎么样?板书:景色秀。

3、诶!这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想吻合吗?你想想,陆游被罢官了,他的心情怎样?以为陷入了人生的绝境,但在困境中,山西村的村民有没有嫌弃他?4、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

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看着眼前的美景,想着山西村村民的热情,陆游他对自己的前途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呢?他除了看到桃红柳绿、美丽的小山村外,其实他还看到什么?请同学们用“他还看到什么——”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柳暗花明、美丽的小山村,同样淳朴的民风,新的景象,新的希望)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

个人读——齐读。

5.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请根据提示写话。

出示:(1)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______。

(2)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___。

四、朗诵,感悟情境过渡:同学们,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就有了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

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他背下来,个人——集体。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集体。

五、课外链接,拓展延伸其实,还有很多诗像这样于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这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这堂语文课。

出示: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教学板书:风景秀情意真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呢?在教学古诗《游山西村》时,我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从实际出发,激情导学,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联系生活情景,大胆想象,张扬个性,建构文本意境。

一、诗句理解,在“追问”下突破我让一位学生说说第一句的诗意,但学生就站着,一句话也不说。

于是,我问他:“有哪一个字,你不理解呢?”他很肯定地说他没有不理解的字,但就是不知道如何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于是,我从关键词语入手,以追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角色体验,在朗读中悟情让学生读出感情,最好的办法是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体验文本中角色的感情。

因此,我用语言描述创设一个情境,我扮演大诗人,学生扮演农家人。

我为学生创设了古诗中的情境,学生兴趣十足地扮演了农家、扮演了大诗人陆游,走进文本,走进了农家人、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了他们的思想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