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合集下载

我国民法典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

我国民法典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

我国民法典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我国民法典是我国首部统一的民事法律,它的颁布和实施,为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构建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民法典规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

本文将就我国民法典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一一阐述。

一、隐私权的保护隐私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是指个人在个人生活、自由、尊严等方面所享有的权利。

我国民法典第二十四章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自然人享有名誉权、肖像权、名字权、容貌权、隐私权、个人信息权、健康权等人身权利。

”从民法典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确立了自然人隐私权的地位,并将其纳入了法律保护范围内。

同时,我国民法典还对隐私权的保护做出了以下规定:1. 禁止侵犯个人隐私权我国民法典第二十四章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犯自然人的个人隐私,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

这项规定旨在保护人民的隐私权在互联网时代得以得到有效维护。

同时,该条款还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等方面做出了限制。

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将会给个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影响,因此该条款对于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权具有重要意义。

2. 禁止假冒他人行使隐私权有些人可能会假冒他人行使隐私权进行反社会行为,为了防范和惩罚这类行为,我国民法典第二十四章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假冒自然人行使隐私权的,应当赔偿由此给被假冒人造成的损失和利益费,并承担公开道歉等责任。

这项规定是为了保护人民的隐私权不被滥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3. 禁止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日益增加,因此,我国民法典第四十二章第二百四十四条对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作出了明确规定。

该条规定:“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有关规定,非法获取、使用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承担依法责任,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这表明,个人信息的保护已成为了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个人信息的保护个人信息是个人的隐私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地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银行账号等等。

隐私权包括哪些内容隐私

隐私权包括哪些内容隐私

隐私权包括哪些内容隐私一、怎么保护个人隐私安全一、怎么保护个人隐私安全(一)个人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根据《民法典》一千零三十二条的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二)应当注意或做好以下五个方面,以保护个人信息:1、保护身世分量证号码、银行卡号、密码及其他个人隐私信息,不要随意把这些信息通过邮件、短信或电子话告诉别人,无论您认为这个人多么可靠。

2、保护私人电脑和手机安全。

如通过安装防火墙等方式,阻止入侵者远程访问个人计算机和手机;使用复杂密码,提高黑客破解密码难度。

不用电脑时,一定要关机。

3、合理清理“信息垃圾”。

丢掉含有私人信息的文件前,先清理个人隐私。

4、仔细阅读银行对账单、账单及信用卡报告,确认没有可疑交易。

5、网上购物需要注意:首先,在输入信用卡和个人信息之前确认网站是否安全。

如果发现有人利用您的个人信息损害您的任何权益,应立刻报警。

二、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包括哪些根据我国国情及国外有关资料,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一)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世分量证号码和电子话号码。

(二)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三)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四)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五)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

(六)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七)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八)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九)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十)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法规解读

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法规解读

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法规解读个人隐私是每个人都应当享有的基本权益,而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法规则为个人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和保护。

本文将对保护个人隐私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解读。

一、宪法的保障中国宪法是我国最高法律法规,保障了个人的隐私权。

根据宪法第38条以及第40条的规定,个人有权享有隐私,并且法律保护隐私的不侵犯。

二、刑法中的隐私保护刑法是保护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法律法规之一,在其中也有相关的条款保护个人隐私。

1. 刑法第253条规定了非法侵入他人住宅、非法侵入他人使用住所权益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这一条款保障了每个人的住所安全和私密性。

2. 刑法第245条规定了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

未经允许获取、出售、提供个人隐私信息,或者非法获取、泄露、篡改个人电脑信息等行为都属于犯罪。

这一条款保护了个人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三、网络信息安全法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网络信息安全,我国于201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1. 网络信息安全法第41条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应当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

网络运营者必须经过用户同意或者法律规定,才能采集、使用或者提供用户的个人信息。

这一条款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必须尊重用户的隐私,并且对于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有一系列的限制和要求。

2. 网络信息安全法第43条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

网络运营者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应当采取安全保护措施,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丢失或者被盗用。

这一条款要求网络运营者对个人信息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管理,确保用户的隐私安全。

四、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除了网络信息安全法外,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该法于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专门针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保护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1.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了对于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也要经过明确的目的范围限制和用户的同意。

论隐私权的宪法保护——以自媒体时代为分析背景

论隐私权的宪法保护——以自媒体时代为分析背景
荣誉 和名誉 不得 加 以非法 攻击 。 ” [ 3 ] ( p 2 - ) 这两部 最 重要 的 国际人 权 法 文件 对 隐私 权 作 出 了几 乎 完 全 相 同 的规
法学 评论 》 上 发表 的《 论 隐私 权》 一 文 最早 提 出隐 私 的
概念 , 文 中将 隐私界 定 为免受 外界 干扰 的独处权 利 。 之 后 陆续 有 学者对 隐 私 的概念 予 以充 实 .逐 渐演 进 到 了

信息得到保护 , 免于外界非法侵扰、 知悉 、 搜集 、 公布乃
至贩卖 的一 种人 格权 。
在 宪法 视野 下 .隐私 权 的本质 已经超越 了民法所
构筑 的部 门法疆 域 而上升 为一 项基 本人 权 。 《 世界 人权 宣言 》 第l 2 条规 定 : “ 任何 人 的私 生活 、 家庭 、 住 宅 和通 信 不得 任 意干涉 , 他 的荣誉 和 名誉不 得 加 以攻 击 。 人人 有 权享 受法 律保 护 , 以免受 这种 干 涉或攻 击 。 ” 《 公 民权
联 网背景 的映衬 下 , 无 疑透 出浓 郁 而鲜 活 的时代 气息 。
隐私权 应为 公 民所享 有 的 、 保 持生 活安 宁状 态 、 使 私人
布, 到“ 人 肉搜索 ” 引 擎 的强劲 启动 , 我们 看 到 民间 草根
通 过微 博 充分 实现 了言论 自由 .但 同时公 民隐私权 正 面临着 前 所未有 的巨大威 胁 。 自媒 体 在彰 显言 论 自由 和舆论 监督 权 之时 , 也打 开 了一扇偷 窥 公 民隐 私之 窗 。 在 这种 背 景下 。探讨 自媒 体 时代 的隐 私权 及其 宪法 保 护路径 成 为一项 紧 迫而重 要 的任务 。
云 众 的信 息 流共 同 营造 了互 联 网上 的 比特 之 海 。 …自 媒 体—— 自我 的小媒 体 。 在 亿万 网民 的努力 之下 。 焕 发

隐私权的法律规定

隐私权的法律规定

隐私权的法律规定
隐私权的法律规定是指法律对个人隐私权进行保护和规范的法律规定。

隐私权是个人享有的一种基本权利,包括个人生活、家庭、通信、健康等方面的权益。

在中国,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隐私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8条的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
受侵犯,个人的房屋不受侵扰,通信自由受法律保护。

这些规定为个人隐私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其次,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也是保护隐私权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披露等行为进行了规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严格履行信息保护义务,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和滥用。

此外,还有相关的行政法规和制度文件对个人隐私进行了规范。

例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网络提供信息保护办法》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行为进行了规范,禁止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行为。

司法机关也会在处理案件中保护个人隐私,法官在对案件进行审理时往往会采取保护隐私的措施,确保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此外,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规定还涉及到特定领域的规定,如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领域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来保护隐私
权。

例如,医疗法律规定了患者的医疗隐私权,明确规定医务人员要保守病人的个人信息,不得非法获取和泄露。

教育法也规定了学生的隐私权,教育机构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学生的个人信息等。

总之,个人隐私权的法律规定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文件等多个方面,旨在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是法治社会的重要体现,也是个人自由、尊严和权益的重要保障。

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法律维权途径

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法律维权途径

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法律维权途径在日常生活中,个人隐私的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个人隐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针对个人隐私权被侵犯的问题,法律明确规定了一系列保护个人隐私的维权途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维权途径,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权。

一、宪法保障个人隐私权宪法是国家最高法律,也是保护个人权益的重要法律依据。

我国宪法第38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

”其中,保护人身权利的核心就是保护个人隐私权。

因此,当个人的隐私遭受到侵犯时,可以依法援引宪法规定进行维权。

二、民法婚姻家庭相关规定在婚姻和家庭方面,个人隐私权同样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婚姻法第32条明确规定:“禁止不合情理地干涉配偶的人身自由或者侵犯其人身权。

”这就意味着,个人在婚姻生活中享有自由和隐私的权利,任何干涉或侵犯都是不合法的。

如果在婚姻生活中遭受到侵害,可以依靠婚姻法进行维权。

三、网络安全法维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隐私权也面临着网络侵犯的威胁。

为了保护个人的网络隐私,我国颁布了《网络安全法》。

该法明确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应当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义务,并规定对违反法律的网络行为进行惩处。

因此,在个人隐私权受到网络侵害时,可以援引《网络安全法》进行维权。

四、个人信息保护法维权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于2021年颁布的一部重要法律,专门针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使用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根据该法,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处理个人信息时都必须遵循法律规定,事先获得明确的同意,保障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

对于个人信息被非法泄露、滥用等情况,可以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进行维权。

五、侵权责任法维权当个人隐私权被侵犯时,可以依据我国的《侵权责任法》进行维权。

该法规定,侵权行为导致他人权益受损,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因此,个人在遭受隐私侵犯时,可以依据《侵权责任法》寻求法律救济。

六、行政救济途径在保护个人隐私权方面,个人还可以寻求行政救济途径。

宪法解读隐私权保护

宪法解读隐私权保护

宪法解读隐私权保护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隐私权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侵犯。

为了保护个人的隐私权,法律制定者和司法机关在宪法解读中探索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和司法途径。

本文将以宪法解读为主线,深入探讨隐私权保护的相关议题。

一、宪法对隐私权保护的基本原则隐私权作为个人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现行宪法的明确保护。

根据宪法的基本原则,隐私权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阐述:1. 个人自由和人格尊严:宪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公民的人身、财产权利不受侵犯”。

个人的自由和人格尊严是与隐私权密切相关的,个人享有的自由和尊严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

2. 信息保护: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保障公民的个人信息、个人隐私的保密,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处理、泄露公民的个人信息”。

这一条款明确规定了国家对个人信息隐私的立法保护。

3. 守法正当性原则: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合法的人身、财产权利不受侵犯”。

这一规定意味着隐私权保护必须以合法、正当的方式进行,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宪法解读在隐私权保护中的具体步骤具体来说,宪法解读在隐私权保护中需要进行以下的步骤:1. 解释宪法条文:宪法解读起始应该从宪法条文本身入手,明确隐私权保护的基本权威和依据。

2. 确定立法空白:在当前法律体系中,是否存在具体针对隐私权保护的立法规定的空白,需要通过宪法解读的方法找到依据。

3. 基于现实问题的解释:在宪法解读的基础上,针对当下信息技术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具体问题的解释和裁决。

比如,隐私权与大数据的平衡问题,需要考虑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4. 扩展宪法条文的解释范围:有时候,隐私权保护与其他相关权利存在密切联系,需要通过对宪法条文的解释来推广隐私权保护的范围。

三、司法实践中的宪法解读隐私权保护案例宪法解读的理论应用是有赖于具体的司法实践案例的。

以下列举几个在隐私权保护方面的典型案例:1. 王某案:王某因为聚众赌博被警方逮捕,在审判过程中,王某的通话记录被作为证据进行提供。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公民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个人权利,受到宪法保护。

本文将从法学专业的角度出发,探讨公民隐私权在宪法中的保护,以及与其他相关权利的平衡。

一、公民隐私权的概念和意义公民隐私权是指个人对于其个人信息和私生活的自主控制权。

这包括但不限于个人信息的搜集、使用和披露,以及与他人的私人交往、私人住所等方面的权利。

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个人尊严的体现,能够保障公民在社会中的自由与平等。

其次,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宪法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原则在宪法中,对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解释。

其中,以下几个原则是比较重要的:1. 人权保护原则:宪法作为一部保障公民基本人权的法律,对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宪法的规定,每个公民都有享有隐私权的基本权利。

2. 法律保护原则:在宪法中,对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有时候会有所限制,这就需要通过其他法律的具体规定来实现。

例如,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需要遵守相关法律的规定,并获得公民的明确同意。

3. 公共利益原则:尽管公民隐私权受到宪法的保护,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受到公共利益的制约。

在必要的情况下,国家可以依法对公民的隐私进行合理的限制,例如保护国家安全、刑事调查等。

三、公民隐私权的界定和保护由于公民隐私权是一项复杂的权利,其保护也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挑战。

在法律实践中,对于公民隐私权的界定和保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国家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规定公民隐私权的界定和保护范围,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同时,对于违反公民隐私权的行为进行惩处。

2. 法律监督的加强:法律监督是保障公民隐私权的重要手段。

通过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对于涉及公民隐私权的案件进行严正的执法。

3. 公民隐私意识的普及:加强公民隐私意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1 隐私权的概况
1.1 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权最早起源于美国的19世纪末,经过100多年的历史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展,并且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对于隐私权概念的界定,每个国家,每个地区和每个学者因各自的历史传统、风俗条件以及认识和观察的角度的不同,对隐私权的概念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人认为,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不被他人非法干涉的一种人格权,并且对他人的介入具有决定权。

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

1.2 隐私权的特征
1.2.1 隐私权具有专属性
隐私权为属于人身权部分,应当专属于自然人,不能转让给他人。

因此,我们应当对隐私权进行有效的保护,防止隐私权被侵害,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权,这也是我国宪法上的要求。

1.2.2 隐私权具有秘密性
隐私权之所以称为隐私,是因为其具有秘密的特性,属于隐私权人的个人隐私,不被他人了解和熟知的权利。

其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隐私权内容具有秘密性,隐私权人对其具有绝对的权利,希望为自己所有,并不被他人知晓的权利;第二,就是当隐私权被他人干涉和侵害的时候,有请求他人排除侵害,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的权利。

1.2.3 隐私权具有可放弃性
隐私权是隐私权人享有的权利,为权利人所独有,他人不能对其权利的行使进行干涉和妨碍,因此,本权利专属于权利人所有,并具有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

因为隐私权专属于隐私权人,因此权利人对其权利享由放弃的权利,只要此种放弃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就应该认为是合法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隐私权研究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起步比较晚,水平不高,不能很好的起到保护公众权利的效果。

90年代之后,由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文化也广泛的传播,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也逐渐收到重视,大量涌现许多关于隐私权的著作。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隐私权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并且由一般部门法的保护,逐渐转向宪法与行政法的保护。

2.2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是研究隐私权最早的国家,关于隐私权的保护也比较完善。

20世纪90年代,美国确立了隐私权的概念。

美国又于1928 年的判例中第一次将隐私权作为宪法层面上的权利。

随后美国的隐私权的研究又不断的发展,经过许多的争议以及经历了一系列关于隐私权的宪法判例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终于在1973 年的“禁止堕胎案”以后,正式明确了隐私权是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

德国队隐私权的研究也比较早,并且研究水平也比较高。

早在1954年德国
联邦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就将人格权确认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认定人格尊严、自治、隐私的权利是一项特殊又重要的权利。

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受到德国民法典保护。

法国在1970年增加了对了隐私权的保护,即“任何人有权使其个人生活不受侵犯”,并于在1978年通过了保护个人数据的法律。

英国实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对隐私权的保护与研究,并出台了一些列的法律法规来保护隐私权。

3 我国隐私权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1 个人信息的侵害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个人隐私权权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隐私逐渐的开始暴漏在人们的视野中。

因此,对于社会公众隐私权的保护迫在眉睫。

关于侵犯隐私权的案例很多,包括英国的“窃听门”事件,暴漏了社会公众隐私权受到严重的侵犯。

英国《世界新闻报》窃听众多名人、政治家、军人、甚至伦敦地铁爆炸案遇难者家属的电话而引起的公愤,卡梅伦2011年7月8日宣布,将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对即将关张的通俗报刊《世界新闻报》的一系列窃听丑闻进行调查。

央视等主流媒体对此冠称窃听门。

英国“窃听门”事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必然,他警惕我们隐私权在信息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应当加强对隐私权的保护,防止隐私权被侵害。

3.2 公共场所侵害
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历来是人们争议的焦点,我们应当如何兼顾好二者,是我们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

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方便社会的管理,一般都会在社会公共场所安装监控设备,在一些大的商场,餐饮场所,娱乐场所也会安装一些闭路电视,这样能够有效的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对于有效的打击犯罪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因为此种方法能够有效的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大多数国家都采取这种措施了维护社会秩序,方便国家的管理。

但是,此时便面临着这么一个问题,国家在对公共场所监控的时候可能会侵犯到了个人的隐私问题,这个需要我们的关注。

3.3 国家司法权力的侵害
我国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的时候可能会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尤其可能会侵犯的个人的隐私权。

我国宪法中就有规定,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

我国刑诉中也规定了,我国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应当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人权,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的人权。

对于人权的保护,也包含对隐私权保护,但是往往在司法实践中不能有效的进行保护,侵害当事人权利的事情时有发生。

鉴于此,世界各国法治无不对此给予足够而谨慎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国家都从宪法高度明确规定了司法活动中公民隐私权利,尤其是个人生命和人身自由等权利的保障。

事实上,国家为了有效本文由收集整理打击犯罪,防止犯罪的滋生,国家有关部分在一些公共场所都设置了一些监控设施进行有效的监控,但是此时人们的一些权利便会遭受侵害。

比如,前几年的上海地铁站激吻情侣被监控摄像头记录,并在网上进行流传,严重损害了
人们的隐私权利。

还有教室学生的一些亲密动作被学校监控,并被散布到网上,严重侵害了人们的权利。

这些案例中,虽然当事人在其中有过错,但是相关人员将其散布到网上,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隐私权。

这两个案例中将隐私权与公共安全产生严重的冲突,因此正确处理好公共安全与隐私权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