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灵芝文化的形成
灵芝的历史与功效

灵芝的历史与功效灵芝,这一古老而神秘的生物,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珍贵的药材和祥瑞的象征。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拥有着令人瞩目的药用功效。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灵芝的身影早有出现。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灵芝就被列为上品,书中描述其“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轻身益气,不老延年”。
这足以说明灵芝在古代药学中的重要地位。
秦汉时期,灵芝更是被视为仙草,与长生不老、神仙仙境紧密相连。
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之术,曾派遣徐福东渡寻找灵芝。
而汉武帝则在宫中建造了专门用于供奉灵芝的“灵芝殿”,足见当时统治阶层对灵芝的重视和推崇。
到了唐宋时期,文人墨客们也对灵芝多有赞颂。
诗词中常常出现灵芝的身影,将其作为高雅、祥瑞的象征。
明清时期,灵芝在民间的应用更加广泛,不仅用于药用,还被用于装饰、雕刻等艺术领域。
灵芝之所以能在历史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与其卓越的功效密不可分。
首先,灵芝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
它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帮助身体更好地抵御外界的病原体入侵。
对于容易生病、体质虚弱的人群来说,适当服用灵芝制品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减少患病的几率。
其次,灵芝对于心血管系统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它能够调节血脂、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同时,灵芝还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的供血量,对于预防和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作用。
在神经系统方面,灵芝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
对于失眠、焦虑、神经衰弱等症状,灵芝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帮助人们改善睡眠质量,舒缓紧张的情绪。
此外,灵芝还有抗肿瘤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灵芝中的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等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
虽然灵芝不能直接治愈肿瘤,但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它可以作为辅助手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治疗效果。
不仅如此,灵芝对于肝脏也有保护作用。
它可以减轻肝脏的损伤,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对于化学性肝损伤、病毒性肝炎等肝脏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中国灵芝文化的形成

中国灵芝文化的形成灵芝文化的形成具有传奇色彩。
大约萌生于史前,经奴隶社会而发展,充实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其中鼎盛于唐、宋、元、明时期。
清代已较多的受西方科学文化影响,对灵芝的认识从神圣地位逐渐下降,然而灵芝的圣名却深入民众。
从美学、艺术、建筑装饰的角度被广泛应用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清代之后,随着真菌学的发展,灵芝进入了现代生物学研究和现代医药学研究与应用的阶段。
灵芝文化的发展受中国道教文化的影响最大。
一些道家人物开始理解和倡导灵芝的药用价值,著书立说,并积极赞扬灵芝的功效。
他们将灵芝列为“药”,具有“补中益气、增智益色”、“长期食用、强身健体、强基础”的功效。
然而,进一步夸大这种功效是不真实的。
例如,“食成仙”,灵芝就成了“灵丹妙药”和“宝冠”,灵芝成了“吉祥之物”。
灵芝也被誉为救死扶伤的良药,如“白素贞偷仙草救许仙”的故事,广为流传。
在道教思想文化和灵芝“渲染”的影响下,灵芝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
在某种程度上,灵芝的神圣力量或灵芝所反映的一种意识和信仰已经成为皇帝使用的法宝。
人们相信,“王有德行,志草长”,朝廷有灵芝,皇帝长生不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政府长治久安。
事实证明,灵芝是中国历史上神圣而高贵的象征,代表着权利至上。
庄严的尊严,最具影响力的吉祥物。
每年向朝廷进贡已成为黎族人民的惯例。
灵芝的用量已被充分记录。
一种真菌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此突出,以至于它形成了灵芝文化。
这的确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罕见事件,也是中国古人所独有的。
今天,对中国独特的灵芝文化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人与真菌之间的特殊关系,而且有助于理解中国封建社会为何如此漫长。
中国灵芝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灵芝文化易于被佛教徒接受,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
灵芝文化通过佛教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国家。
我们今天可以在日本找到与灵芝文化和佛教有关的文物或古典建筑。
西方旅行家、传教士往往从了解中国民俗或好奇的角度,将灵芝有关的文化、文物传至欧美。
建国后大型真菌史研究综述

2019年第2021年第蘑dible 大型真菌泛指菌、芝、蕈等具有肉眼可见伸手可采的子实体的真菌,中国对大型真菌认识和利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兴盛的时期,郭沫若所著《中国史稿》载:“妇女和儿童的采集活动仍然进行着……一些植物的块根和菌类,更是很好的食物。
”[1]原始社会的人民把菌类作为裹腹的食物之一,从晚清起,我们开始把这种可以食用的大型真菌称为食用菌。
由于农史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较少关注菌类,因此大型真菌的历史研究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
本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大型真菌史研究文献入手,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以此对前人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
1总论大型真菌历史的研究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早期学者主要从宏观上对菌类文献进行汇总和整理,或从宏观上对某种菌类的栽培历史和文化进行探讨。
刘波的“中国古籍中关于菌类的记述”一文(《生物学通报》1958年第6期),把古籍中关于菌类的记载分为五个大类,分别是菌类的名称、专著、毒菌鉴别和解毒方法、菌类利用和栽培。
赵根楠的“我国古代对大型真菌的认识和利用”一文(《微生物学报》1980年第4期)在菌类文献记载中归纳出古人对菌类的认识、利用和栽培。
刘波的“食用菌栽培历史考”一文(《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认为至少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以前的唐朝,就早已开始人工栽培食用菌。
此外,对茯苓、香菇、草菇、灵芝等菌类的栽培历史进行论述。
陈士瑜的“中国食用菌栽培历史初探”一文(《微生物学通报》1983年第5期),对古代食用菌栽培发展概况进行了概述,分为了草创、发展、成熟三个时期,并对古代食用菌栽培的技术成就进行了总结,指出日本的香菇栽培术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陈士瑜的“中国食用菌栽培探源”一文(《中国农史》1983年第4期),选取冬菇、木耳、香菇、茯苓、银耳、草菇、灵芝、平菇作为代表,探究其栽培历史。
陈士瑜的“中国方志中所见古代菌类栽培史料”一文(《中国科技史料》1992年第3期),全面探讨了香菇、木耳、银耳、草菇等菌类的栽培历史,挖掘出方志中大量的菌类的文献记载。
灵芝文化综述(图文)

灵芝⽂化综述(图⽂)典史说灵芝:在浩瀚的中医药宝库中,有⼀颗璀璨的明珠,⾃古以来被认为是天意、美好、吉祥、富贵和长寿的象征,她就是被西⽅⼈称为“神奇的东⽅蘑菇”的灵芝。
灵芝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品,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祥瑞之物,有“仙草”、“瑞草”之称,在《尔雅翼》(公元290 年)记载有:“芝,瑞草元前,⼀岁三华,⽆根⽽⽣。
”中国古代对于灵芝的认识⼤多充满了神秘⾊彩,在数千年的历史沿⾰中,其近乎⽞妙的种种神奇传说绵延不绝,影响极为深远和⼴泛。
灵芝的神秘⾊彩、环绕它的扑朔迷离的光环,仅从其诸多的近乎⽞秘的称谓中即可见⼀斑。
上古时期称为“瑶草”,《楚词九歌⼭⿁》称为“三秀”,尔雅》称为“瑞草”,《神农本草经》称为“神芝”,秦始皇时代称为“还阳草”,东汉张衡的《西京赋》称为“灵草”。
“灵芝”这⼀如今家喻户晓的称谓,在中药学著作中始见于明代的《滇南本草》,⽽“灵芝”⼀词⾸见于三国⼤⽂学家曹植的《灵芝篇》。
在明代,“灵芝”这⼀称谓就已固定下来,《西游记》及《本草纲⽬》中都有据可考。
源远流长的民间传说中,灵芝⼀向被认为是⼀种能够起死回⽣、使⼈长⽣不⽼的神药。
家喻户晓的《⽩蛇传》中就描述了“⽩娘⼦盗仙草”的故事:⽩蛇(⽩素贞)到南极仙翁那⾥偷来了⼀种仙草,将她已经死去的丈夫许仙救活了,这仙草就是灵芝。
传说中的武夷⼭彭祖活了760岁,貌似童颜,不见衰⽼,只是因为他服⾷了灵芝仙草的缘故,史称他的养⽣之道是“菇芝饮瀑,遁迹养⽣”。
《魏志华佗传》斐松元注引中也提到⼀个灵芝的传说:有名樊阿者⼭中迷路,得仙⼈指点,服⾷黄芝之后,得享⾼龄⽽精⼒旺盛过⼈。
在称为佛国仙⼭的四川峨眉⼭上有⼀处地质奇观猪肝洞,在洞内岩顶上,有⼀暗紫⾊巨⽯⾼悬,状若灵芝,相传,当年吕洞宾在此隐居即是靠饮此“灵芝”下滴的仙⽔⽽⽻化登仙的。
《峨眉县志》对此有记载:“紫芝洞在罗⽬废县(注:罗⽬曾为峨眉治所,后废,今为罗⽬镇)之南,⼊⼭⾥许……昔纯阳居之”。
关于灵芝的传说不胜枚举。
千年仙草灵芝

龙源期刊网 千年仙草灵芝作者:本刊编辑部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4年第12期灵芝是多孔菌科植物赤芝或紫芝的全株,传说能治愈万症,灵通神效,故名灵芝,又名“不死药”,《白蛇传》故事里,白蛇显形吓死了许仙,于是有了白蛇盗取仙草来救相公。
《神农本草经》将之列为“有效无毒之上品”,为历代君王所向往。
古人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研究和应用灵芝,并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独特中华灵芝文化。
灵芝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地区,波及于欧洲和美洲。
“长生不老药”与祥瑞之兆据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幻想长生不老,便询问鬼谷先生,得知蓬莱仙岛有灵芝仙药,可长生不老,秦始皇深信不疑。
秦王便派遣著名方士、崇尚道家、精于医学、天文、地理、航海及医药养身之道的徐福,率男女三千及船员、百工等人员,并携带五谷,农业生产工具,于公元前210年东渡日本(蓬莱)寻找灵芝长生不老药,虽然结果未能返回,但却能体现当时灵芝的某种神奇色彩。
两千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当时宫廷年久失修,栋梁腐朽,滋生灵芝,大臣们怕皇上怪罪下来,就称颂说:“因皇上功德无量,感动天地,使灵芝降生宫廷。
此乃国泰民安的象征。
”以后灵芝便成了神圣、高尚、风调雨顺、举国吉祥的象征。
历代皇帝以其作为帝王德政和伦理道德的标志,认为“王者有德行者,则芝草生”。
魏时曹植以其父曹操用灵芝疗疾解毒,咏有乐府诗《灵芝篇》,“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彩晔若神。
”以喻灵芝气质不凡。
反映了诗人对灵芝的崇拜。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享年81岁。
在她花甲之年以后,她的头发依旧黑亮润滑,富于光泽;皮肤依然白皙红润,富有弹性。
典籍记载:武则天的养颜秘方中就有灵芝,武则天服用此方长达50年之久。
即使到了晚年也依旧美丽、容颜不老,真正达到保持容颜、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洋务大员李鸿章出使英国,时年74岁,临行前咳喘连连,慈禧赐他宫廷御药,以灵芝等泡水煲汤。
灵芝典故

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灵芝有紫、赤、青、黄、白、黑六种,性味甘平。
灵芝原产于亚洲东部,中国古代认为灵芝具有长生不老、起死回生的功效,视为仙草。
一、上古至战国后期(前5000~前221年)神农时代就认识到灵芝对强身健体、益寿美颜的神奇作用。
由于对灵芝的崇拜产生了神农季女死后葬于巫山化为灵芝的神话,塑造出代表灵芝文化的艺术形象--巫山神女。
黄帝时代出现大量灵芝图谱。
灵芝形状的美学意蕴启发了黄帝制作车骑把车盖设计成芝形的创意。
灵芝还成为周王室宴会的美食,成为传统神话人物服饵成仙的神草,成为主流社会的时尚物品。
春秋战国时期认识到灵芝丛生于腐朽木材,无花繁殖,一年可采三次的生态特征。
二、秦汉时代(前221~公元220年)秦始皇、汉武帝为求长生不死不惜重金派方士入海上山寻找仙芝奇药,汉武帝更是历时50年之久。
灵芝神仙不死药之说,深得道家的追捧,道教祖师称句曲山有五种神芝。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甘泉宫产芝,皇帝的圣旨开启了产芝显符瑞的天人感应之说。
古代唯物主义学者对灵芝的生长环境有进一步的认识。
灵芝开始成为诗歌、曲辞的题材,或表现隐士超凡脱俗的自得,或表达朝臣歌颂皇德的奉迎,或抒发文士孤芳自赏的郁闷,或流露庶民企求身体健康的愿望。
三、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动荡的时期,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严重的冲击和削弱,人性得以张扬,社会崇尚老庄道学,追求长生悠闲自适,回归自然。
"灵芝"、"紫芝"、"芝"等字眼频频出现在这时期的游仙诗、山水诗,田园诗、感怀诗中。
上至皇帝、皇子、朝臣,下至隐士、布衣、道释中人,写此类诗者几乎没有不提到灵芝的,餐芝、玩芝、赠芝、采芝成为当时一种时尚行为。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描写了五大类数十种灵芝的形态、性味、功效和采集方法,葛洪还最早介绍灵芝种植方法。
陶弘景收集编撰的《神农本草经注》令神农时代对灵芝的认识保存至今。
1野生灵芝的历史文化(整合3)

野生灵芝的历史文化灵芝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珍品。
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关于灵芝的传说,灵芝在东方的历史中,一直被认为是有神奇功效的“仙草”、“瑞草”,并规其为“吉祥如意”的象征。
所以被历代天子帝王所崇敬,自古便有“国有灵芝,国泰民安,江山稳固。
宫有灵芝,皇帝万岁,永持朝政。
家有灵芝,富贵安康,百毒不侵”之传说。
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论及灵芝的著作。
据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的尧时代就已经对灵芝有所认识和利用。
成书于3100年前的《列子篇》记载:“菌芝者”生于“朽壤之上”。
《神农本草经》约见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是我国最早的药学著作,也是最早论及灵芝的药学著作。
此书收藏365种药品,并将所载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皆为有效、无毒者,灵芝则为上品。
此书详细论述了灵芝的分类、产地、气味和主治等。
其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唐朝苏敬的《新修本草》、梁代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以及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著作均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修正了灵芝的论述。
《神农本草经》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按五色将灵芝分为青芝(龙芝)、赤芝(丹芝)、黄芝(金芝)、白芝(玉芝)、黑芝(玄芝)五类,即称五芝。
此外附紫芝(木芝)。
该书详细的描述了此六类灵芝的产地、气味和主治。
指出:青芝“酸,平,无毒”,主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魂,仁恕”;赤芝“苦,平,无毒”,主治“心腹无邪”,“益脾气,安神,忠信和乐”;白芝“辛、平、无毒”,主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魂”;黑芝“咸, 平,无苗”, 主洁“癃”,“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聪察”;紫芝“甘,温(平),无毒”,主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情气,坚筋骨,好颜色”。
还强调此六种灵芝均可“久食轻身不老, 延年神仙”。
《神农本草经》中对灵芝的这些论述,被其后的历代医药学家尊为经典并引证, 延用至今。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1518-1593)中描述灵芝“久食长生, 轻身不老, 延年益寿”。
安徽历史名人灵芝养生之道

安徽历史名人灵芝养生之道
郭天希
【期刊名称】《食药用菌》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概述神农、黄帝以及先秦两汉、三国魏至明清时期安徽历史名人灵芝养生之道,揭示"道"的文化启示:修德守操是灵芝养生文化的优秀传统,创新开拓是灵芝养生文化发展进步的永恒动力,交流共享是传播灵芝养生文化的有效途径,官方创导是灵芝养生文化流传发展的强大推力。
提出当代传承弘扬灵芝养生文化的若干建议:坚持当代灵芝养生保健、修德的主题;坚持观念、体制、机制、方法、科技等方面的综合创新;加强与社会互动交流,扩大灵芝养生文化影响;地方政府应加强对传播推广灵芝养生文化的引导和支持。
【总页数】6页(P394-399)
【作者】郭天希
【作者单位】郭天希芝菌文化工作室,广东汕尾516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
【相关文献】
1.安徽历史名人——包拯 [J],
2.安徽历史名人——华佗 [J],
3.《安徽历史名人词典》前言 [J], 臧世凯
4.在《安徽通史》和《安徽历史名人词典》编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J], 臧世凯
5.安徽省历史名人资源的区域分布及其旅游开发 [J], 汪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芝文化的形成具有传奇色彩。
大约萌生于史前,经奴隶社会而发展,充实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其中鼎盛于唐、宋、元、明时期。
清代已较多的受西方科学文化影响,对灵芝的认识从神圣地位逐渐下降,然而灵芝的圣名却深入民众。
从美学、艺术、建筑装饰的角度被广泛应用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清代之后,随着真菌学的发展,灵芝进入了现代生物学研究和现代医药学研究与应用的阶段。
灵芝文化的发展受中国道家文化的影响最大。
一些道教人物开始认识和倡导灵芝的药用,著书立说积极推崇其药效,把灵芝列为“上药”,有“补中、益气、增智慧、好颜色”,“久食长生、扶正固本”等功效。
然而发展到进一步夸大药效曾出现不实之说。
如“食之成仙”、成为“仙丹妙药”,给灵芝以“贵冠”,变成了“祥瑞之物”。
把灵芝又作为一种起死回生药物赞颂,如“白素贞盗仙草救许仙”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在道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对灵芝的“渲染”之下灵芝被历代天子帝王所崇敬,在某种程度上灵芝的圣威或所反应的一种意识信念又成了帝王利用的法宝。
认为“王者有德行者,则芝草生”,宫廷有灵芝则皇帝万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永持朝政。
事实已说明在中国历史上灵芝就是神圣、高尚的象征,代表权利无上。
庄重尊严,以及最有影响的吉祥物。
黎民百姓每年穷搜苦找向朝廷进贡灵芝成了规矩,交纳数量之大至今有据可查。
一类真菌类生物,在中国历史上被推崇到如此显赫的地位以至于形成灵芝文化,这确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一个奇迹,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罕事,而且唯独中国古人所独创。
今天研究我国特有的灵芝文化,不仅揭示了人与菌物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而且有益于认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为何如此之漫长。
中国灵芝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还受儒家思想之影响。
灵芝文化很容易被佛教徒所接受,促进了佛教的传播,进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
灵芝文化伴随佛教传之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诸国。
我们今天在日本都可以发现灵芝文化与佛教相联系的文物或古典建筑。
西方旅行家、传教士往往从了解中国民俗或好奇的角度,将灵芝有关的文化、文物传至欧美。
东方基督教徒又将灵芝文化与基督教相影响或相结合。
作者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教堂发现,在一幅悬挂早教堂的刺绣精致的圣经图中,同时绣有两个栩栩如生的灵芝,这应该说是灵芝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典型结合的实例了。
1979年英国出版的《蘑菇百科全书》中以八开大的篇幅彩色图版展示了选自葛洪《抱朴子》(公元340)中系带灵芝的人物画。
显然还有很多有关灵芝文化方面的文物长期流失于国外。
所以说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灵芝文化,在世界上影响面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历史之久远,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相系之多,是任何国家和地区所没有的。
《神农本草》和《本草纲目》等大量古籍中记述有“五芝”或“六芝”。
这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我国古人对灵芝最早的或原始的分类。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生境适宜灵芝繁殖生长,已知种类达90余种,为世界之首位。
目前药用保健研究领先,人工驯化、栽培生产种类多而产量大,尤其在药理、药化及临床研究实验工作多,特别是在灵芝保健功能、抗衰老机理和防癌抗癌研究实验方面成绩显著,为灵芝现代研究做了新贡献,把灵芝文化的内涵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近些年来国内陈士瑜等数位先生考证研究并收集了许多灵芝有关的文史资料,反映出极为丰腴的内容。
笔者也曾在“中国食用菌”、“微生物学通报”、“自然资源”、“紫荆”杂志及“中国科学画报”等刊物和部分图书中论述或涉及到灵芝文化,但均属于抛砖引玉。
为完善“中国灵芝文化”,以下将涉及到的内容稍加归类,作简要记述:
史学--------灵芝文化涉及到历史学,古代灵芝的起源、传说、名称的由来、不同历史背景的发展内容变化。
灵芝文化萌生于史前,发展充实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
考古学------国内各地出土文物中常出现灵芝及如意类文物。
古籍、古画记述更为丰富。
文学--------灵芝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诗词、戏曲等。
最脍炙人口的如《白蛇传》。
语言文字学--“仙草”、“瑞草”、“长生不老草”等。
“木而”、“芝”等文字形成、演化及其含义不继完善。
民族学------我国各民族对灵芝的认识、传说、信仰、民族服饰等具有丰富的史料。
民俗学------对灵芝药用、应用习惯、方法、如吉祥物、如意用于除妖驱邪等方面。
建筑装饰----灵芝图形应用于古刹寺庙、亭宇楼阁、栋粱画柱、房沿屋脊装饰,反映了中国建筑装饰之特有风格。
绘画艺术----灵芝被历代文人墨客、画家名人所关注。
在中国传统的工笔画的云图、神像壁画、藏族唐卡画、民间日用餐具、器皿图案等,多用灵芝如意图形,起到装饰美化又祥瑞之意。
美学--------灵芝形态别趣,具有曲线美。
有一种自然优美的旋律。
自古以来除了被作为绘画对象外,还被能工巧匠加工成工艺品,象如意作为珍贵的陈设品,或作为官宦名门定亲之信物。
营养学------古时记述灵芝食之长生,返老还童,增加智慧,扶正固本。
现代科学证明具有营养保健,抗老功效,是天然的保健品。
生物化学----含多糖、三萜类、多种氨基酸等。
中医药学----中国古人早已发现灵芝药用价值,这应是形成灵芝文化的基础。
灵芝被认为是中药宝库的“瑰宝”。
哲学--------灵芝在古时药用,并视为“灵丹妙药”,食之便长生,可起死回生,于是有了灵芝就会带来福音好运,被视为吉祥如意、神圣之物。
历史上灵芝药效被夸大,以及被帝王信奉,与政治和经济发展等,古时灵芝被利用,又服务与社会和政治。
往往灵芝会起到权威的象征。
社会学------灵芝圣名于天下。
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大众崇拜信奉灵芝,我国各朝代几乎无不知晓灵芝仙草,灵芝作为仙药仙草或祥瑞之物影响到亚洲传至欧美。
宗教信仰----中国道教信奉灵芝,如葛洪等道教代表人物撰书立说,促进了灵芝的药用。
灵芝及其如玉,所示意境又适用于来自印度(天竺国)的佛教对人们追求未来,期盼下个生世幸福美好的心愿,将灵芝如意融会与其中。
灵芝在中国还引起源与西欧的基督教徒的崇敬。
吉祥物------世界各地或各民族有自己的吉祥物,我国亦有多种,然而流行最广,应用最普遍的属灵芝如意。
反映了中国特有的灵芝文化以及灵芝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吉祥物。
在凡有“龙凤成祥”的图中必有灵芝样的“祥云”或“如意”。
在我国传统的节日庆典活动中,其装饰均少不了灵芝如意图,只因为应用极普遍而往往习以为常,很少有人理会。
生物分类学--世界上唯中国人最早将灵芝分为石芝、肉芝、木芝、菌芝和草芝等五芝。
又将菌芝分为六芝即青芝、赤芝、黄芝、白芝、黑芝、紫芝,这是原始的分类学。
现代从菌物学分为纲、目、科、属、种等级。
目前全世界多达100种以上,而中国已知90余种。
区系地理学-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
灵芝种类主要分布于热带,但在我国不同生态环境均有相适宜的种类分布。
于是构成了丰富的灵芝类群,加之药用历史悠久,中国被称为“灵芝之故乡”。
从以上各个方面足以说明灵芝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行成的重要文化内容之一。
灵芝文化的物质实践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具有传奇色彩的灵芝,长期以来使国外学者好奇和关注,在国际交往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由于我国科技工作者对灵芝药用等应用研究,又引起国际灵芝研究热,中国目前又成为世界最大的灵芝人工栽培生产和出口大国。
卯晓岚先生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