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浅论梁启超历史研究的“客观研究法”

合集下载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对现代教育历史研究方法的启示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对现代教育历史研究方法的启示

AbstractReturntotheacademictraditionisoneoftheemergingdevelopmenttrendsoftheeducation·-history-·research--methodology.Paperistostartfromthetraditionalhistoricalresearchmethodology,LiangQi—chao,“ChineseHistoryResearchMethodology'’asthecarrier,andexplorewaystoestablishandperfectanewmoderneducation—history·research.methodology.“ChineseHistoryResearchMethodology”isrichanddeepintheoreticalcontent,includingthenewpeopletheory,socialdevelopmenttheoryandinterestandbeautytheory.Thenewpeopletheoryexplainsthepurposeofhistoricalresearch,andsocialdevelopmenttheoryexpoundsthegenerallawsofsocialdevelopment,andinterestandbeautytheorycontainsemotional,vitalityandfreedom,respectforlifeandlivingbeautyoftheidealpersonality.Itconcludesahistoricalresearchmethodology,asetofreferenceinclude:todefinetheconceptofhistoryfrombothconcreteandabstractlevel,andasacommanderofthemethodologyofhistoricalresearch;discussthepurposeofhistoricalresearchwiththeoperationandtheoreticaldirections;definethescopeofthestudyofhistory,andCanserveasausefulreference;determinethemainbodyofhistoricalresearchandliteracy,callserveasahistoricalresearcherandthetraininginstitutionstoimprovetheliteracybasedresearchers;withasystematicmodeofthinkingandtheprinciplesandtechniquesofacombinationofhistoricalresearchmethods,untilmodemscholarstouseandpromote.Chinesemodemeductionhistoryresearchmethodologyhascharacteristicsdifferentfromthe“ChineseHistoryResearchMethodology”,includinghistoricalmaterialismasamethodology,dualisticmodeofthinking,thefive—dimensionalframeworkandsimplifyittothesteps.TheWesterneductionhistoryresearchmethodologydifferentfromtheabovetwofeaturesisthebeliefinscienceandhumanities,convergence-thedecentralizedmodeofthinking,two-dimensionalframeworkandstrictsteps.Bothworthyofaplacetoadhereandtoabsorb,weneedtodoistOcombinetheadvantagesofthesystemofthreemethodstoestablishamorecompleteeducationhistoryresearchmethodology.Thepaperconcludeswithrecommendationsontheeducationhistoryresearchmethodology,itrequirestocarryforwardthetheoryofthe‘‘ChineseHistoryResearchMethodology”;谢mstickanddifferentbeliefs,thehistoryeducationresearchshowsadiversity;integrationofthediverseeducationhistoryresearchpurposes,SOthatahierarchyfromgeneraltospecific;drawsontheadvantagesofthedifferentmodeofthinking,advocatingallopenmind;recommendationstothebasicconceptandscopeofthestudyisthebasisoftheeducationhistoryresearchmethodology;recommendsthatliteracyofhistoricalresearcherscallbeapartoftheeducationhistoryresearchmethodology;learnsfromthewestbythe”foursteps”toresearchthehistoryofeducation,flexible,traditional,modern,specificresearchmethodsisrecommended.Keywords:educationhistoryresearch;themethodofhistoricalresearch;theproblemofeducation;science;systematicthinking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自中华文明肇始,教育现象便己诞生,有意识的人们偶然间思及它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它,它会不会一直存在等问题,教育研究的嫩芽由此萌发。

读梁启超先生之《中国历史研究法》

读梁启超先生之《中国历史研究法》

读梁启超先生之《中国历史研究法》作者:邓杰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1期【摘要】: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中国知识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中尤以历史学界为甚。

作为中国历史学界的泰斗,梁启超先生敢为天下先,率先提出“新史学”的观点,给死气沉沉的中国史学界注入了一汪清泉。

【关键词】: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一,梁启超其人其书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清末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与其老师康有为一道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并称为“康梁”。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也倡导文化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同时,与他与当时其他的学界大饕相比,更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尤其是在中国史学研究方面。

梁启超在1901年到1902年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舒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被誉为中国新史学第一人!二,读《中国历史研究法》后的一些体会(一)梁启超认为的史之意义及其范围和过去之中国史学界在文章里对应的是前两章内容,梁启超在文中提到“个人之生命极短,人类社会之生命极长,社会常为螺旋形的向上发展。

”显而易见,其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之影响。

作者认为史的意义就是:“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这里所谓的“人类社会之赓续活动”,表明了梁启超认识到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他从历史的发展中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连续性。

梁启超在文中说:“史也者,则所以叙累代人相续作业之情状者也。

准此以谈,则凡人类活动在空际含孤立性,在时际含偶现性。

断灭性者,皆非史的范围。

其在空际有周遍性,在时际有连续性者,乃史的范围。

”说明他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连续过程,比那些用静止的观点看历史的旧史学家要高明的多。

梁启超通过对旧目录家所称的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政体之四体的举例说明,分析了旧史学界的现象和问题,指出过去的史学界都拘泥于数种体裁之内,未能为史学界辟一新天地,是过去之中国史学界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浅谈史料的搜集与鉴别论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浅谈史料的搜集与鉴别论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浅谈史料的搜集与鉴别论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历史上的史料浩如烟海。

所有的历史研究,都必须以史料为依据,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

想要建设一部科学的中国史或进行史学研究,就要从史料的搜集、鉴别、整理开始。

但搜集史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史料并不是简单地摆在人们的面前,而是分散在许多不为人知的地方,需要史学研究者耐心地去探求。

但探求也不能盲目地进行,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有科学的方法才可以有效率地完成史料的搜集、鉴别等工作。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著作中重点论述了如何进行史料的搜集与鉴别,并由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高度,给之后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

一、梁启超与《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是一位著述极为宏富的学者,广涉政治、经济、教育、哲学、佛学、历史、文学各领域,著述之富,范围之广,近代史上罕有人能与之比肩,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以一个近代人的眼光,兼采中西学者之长去研究和整理传统学问,对当时的学界有很大影响,时至今日,仍有启发意义。

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学者中,梁启超最为重视史学理论的研究,他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21年,梁启超将在南开大学的讲演稿整理之后,在《改造》第四卷第3-4号上先行发表一部分,次年一月以《中国历史研究法》为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后收入欲冰室合集·专集》之730《中国历史研究法》详尽论述了史料的范围、类别、搜集、鉴别等各个环节,通过对历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刻剖析之后,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二、搜集史料梁启超认为史料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地方,必须以精密科学的方法来搜集,否则就得不到史料,但得到的史料又有真鹰之分,必须经过严谨的辨别,才可以辨出真伪,这就需要适当的搜集与鉴别史料的方法。

梁启超的史学革命和史学研究方法

梁启超的史学革命和史学研究方法

梁启超的史学革命和史学研究方法葛喜生·鉴古野叟梁启超先生不愧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革命的宣传家、发起人。

他早在1901年9月就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指出“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

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09年5月北京第1版,第161页)既道出了旧史学的局限,又道出了新史学要将研究的关注点放在全体国民,研究这一群体的经历以及原因结果。

次年2月,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新史学》,展开批判旧史学,他说“上自太史公、班孟坚,下至毕秋帆、赵瓯北,以史家名者不下数百。

兹学之发达,二千年于兹矣。

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者,何也?吾推其病源,有四端焉。

”(同上书,第176-177页)接着他分析了旧史学“四蔽”及由“四蔽”所生之“二病”。

蔽之一:“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吾国史家,以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

故其为史也,不过叙某朝以何而得之,以何而治之,以何而失之而已,舍此则非所闻也。

昔人谓《左传》为相斫书。

岂惟《左传》,若二十四史,真可谓地球上空前绝后之一大相斫书也。

虽以司马温公之贤,其作《通鉴》,亦不过以备君王之浏览。

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

”(同上书,第177页)蔽之二:“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

……善为史者,以人物为历史之材料,不闻以历史为人物之画像;以人物为时代之代表,不闻以时代为人物之附属。

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

质而言之,则合无数之墓志铭而成者耳。

夫所贵乎史者,贵其能叙一群人相交涉相竞争相团结之道,能述一群人所以休养生息同体进化之状,使后之读者爱其群、善其群之心,油然生焉。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是近代新史学的创始人,这一时代是学术古今变迁,中西文化开始大交流、大碰撞的时代,新史学在此时代应运而生,而每一个学科的成立都要求其方法论体系的建立。

梁氏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是近代史学转型期的一部名著,自它以后,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著述层出不穷,可见梁氏此书对于近代新史学的深远影响。

史学是梁启超学术的中心,林志均在《饮冰室合集》序中说到:“知任公者,则知其为学虽数变,而固有其坚密自守在,即百变不离史是已。

”梁启超史学著述颇丰,包括《戊戌政变记》、《中国史叙论》、《新史学》、《李鸿章传》、《王安石传》、《辛稼轩先生年谱》等,以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和《晚清学术概论》两部学术史名著,而史学的导论性著作,即这部《中国历史研究法》以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据陈引驰先生为其作的序中而言:“《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梁启超在天津南开大学的讲义,时在一九二一年,次年商务印书馆印行出版。

这部说是梁氏史学的绪论性文字,原拟作为《中国文化史》的导引:一九二一年底在《改造》上陆续刊出时,在《中国文化史纲》题下标作‘篇首《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二年初版也以‘《中国文化史稿》第一编’为副题,今《自序》中所称‘〈史稿〉’即指此而言。

因此,它可以说是梁启超史学观的集中展现。

”《近代史学转型期的一部名著——中国历史研究法序》从中可窥见此书产生之源流。

全书分为六章,并自序和附编,自序简言其著书之原因极其历程,第一章写史之意义及其范围,第二章写过去之中国史学界,第三章写史之改造,第四章说史料,第五章写史料搜集与鉴别,第六章写史迹之论次,附编写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

就如梁启超在序言中所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文化学术的变迁也成为一种必然,“是故新史之作,可谓我学界今日最迫切之要求也已。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随之产生的新史学的任务,就如梁启超在本书序言中所论述到的那样:“近今史学之进步有两特征,其一,为客观的资料之整理;其二,为主观的观念之革新。

从中国历史研究法看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从中国历史研究法看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从中国历史研究法看梁启超的史学思想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引论•中国历史研究法概述•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形成背景•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内涵及影响•梁启超史学思想对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贡献•结论01引论研究背景与意义梁启超在中国史学上的重要地位探究梁启超史学思想的意义和价值20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发展和变革研究目的全面了解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及其影响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梳理、理论分析、案例研究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内容从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角度,分析梁启超的史学思想研究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正文又分为多个章节进行详细阐述研究内容与结构02中国历史研究法概述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以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以指导现实社会的一种科学方法。

含义中国历史研究法具有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特点,它以中国传统史学为根基,注重将历史研究的成果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强调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和沟通。

特点中国历史研究法的含义与特点古代史学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史学方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史记》的纪传体通史到《资治通鉴》的编年体通史,再到清人考据学的历史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完善。

近现代史学方法的转型和创新近现代中国史学方法发生了转型和创新,以胡适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方法强调科学精神和证据意识,以顾颉刚为代表的批判性史学方法则注重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动因。

中国历史研究法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研究法的现实意义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研究法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历史研究法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03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形成背景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学者和政治家,曾积极参与戊戌变法,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和政治变革。

从《中国历史研究法》看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从《中国历史研究法》看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从《中国历史研究法》看梁启超的史学思想摘要:《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由20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在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授课时的讲稿改编而成。

在这部著作中梁启超论述了史的目的及意义、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中国传统史学、史学改造、几种专史的做法等,充分反映了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该著作不仅在当时对转型期的中国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当今的历史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史学思想上世纪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在西方思潮的大力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体系日渐解体,新的文化体系尚未确立。

中国学术界也进入了转型期。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各学术领域的学者们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学术思想,力求改造传统文化使其能适应时代需要,在世界近代化的进程中得以传承。

梁启超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先进的史学思想,形成了新的史学观并成为中国新史学的积极践行者。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中得到充分反映。

一、《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研究法》是1921年梁启超在南开大学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这门课整理的讲稿。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则是1926年10月到1927年5月梁先生在清华大学所作的演讲。

前者主要论述了史学的意义及范围、中国传统史学、史学改造、史料的搜集与鉴别等,偏重史学理论;后者主要论述了史学目的、史学家的“四长”、两种专史的做法,偏重史学方法。

概括而言,这两部著作的内容主要分以下几部分:1. 史学的目的、意义与范围。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梁启超界定了史学研究的范围:“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①同时指出中国史研究的目的有:说明中国民族成立发展之迹,推求其保存盛大原因,察其有无衰败之征;说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汉族与其他民族的调和冲突及其结果等。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所见梁启超的史料观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所见梁启超的史料观

遗址 遗迹
口述材料
文物
第一类 史料
文 字 记 录 之 外 的 史 料
一、什么是史料
第二大类: 在文字记录者” 第二大类:“在文字记录者” (1)旧史 )
重新评价旧史,突出史料价值; 重新评价旧史,突出史料价值;传记作用 为史之不足取者多,为史料之可取者广。 为史之不足取者多,为史料之可取者广。
(2)“关系史迹之文件” ) 关系史迹之文件”
三、怎样整理史料
●“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具伪。 ●“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具伪。” 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
●某书体例与时代不符的,可判为伪。 某书体例与时代不符的,可判为伪。
●“某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 ●“某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 某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
三、怎样鉴别史料
史料以求真为尚,真之反面有二:一曰误, 史料以求真为尚,真之反面有二:一曰误,二曰 正误辨伪,是谓鉴别。 伪。正误辨伪,是谓鉴别。
1、正误的方法
反正法
“鉴别史料之误者或伪者,其最直接之法,则为举出 鉴别史料之误者或伪者,其最直接之法, 一极有力之反证。 一极有力之反证。” 春申君黄歇与上海历史的关系。 春申君黄歇与上海历史的关系。
二、怎样搜集史料
3、搜集史料的精神
“恒注意于常人所不注意之处,常人向来不 恒注意于常人所不注意之处, 认为史料者,吾偏从此间觅出可贵之史料。 认为史料者,吾偏从此间觅出可贵之史料。”
遗佚之史迹虽大半皆可遇而不可求, 遗佚之史迹虽大半皆可遇而不可求,但吾总 须随处留心,无孔不入,每有所遇,断不放过。 须随处留心,无孔不入,每有所遇,断不放过。
四、梁启超史料观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研究-浅论梁启超历史研究的“客观研究法”论文关键词:历史事实史料客观研究法个性特征普遍规律论文摘要:梁启超历史研究的“客观研究法”实质上就是以历史客观李实为墓石,以真实史料为中介,在认识上反复深化,从而揭示出历史事实的个性特征与普遍规律,并为现实生活提供“资鉴”的方法。

梁启超说:“历史者,叙人群进化之现象合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就是说历史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历史进化的规律,从而为现实生活提供“资鉴”。

正因为如此,梁启超提供出历史研究必须客观,要使用“客观研究法”。

客观研究法是梁启超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也最明快、最有说服力地体现了他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倾向。

虽然梁启超的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历史研究法 (补编)》早已成为历史,但其方法的精华却早已融人后来的历史研究之中。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重温他的历史研究的客观求真方法,仍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这不仅是重新认识作为历史人物的梁启超的需要,而且客观、公正地研究历史也仍然是历史研究的基本立足点。

一、历史事实之客观性与整体性历史的客观性表现在它的事实性、整体性。

历史的真实一方面是事实之真,另一方面则是本质的真实。

事实之真是从单个事实本身来说的,而本质之真则是从历史事实之间联系的角度和整体角度来说的。

自然界不用说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社会历史现象也是客观的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历史是客观的,是过去、现在发生过的事实。

历史不是简单的各民族、人群或各个人的孤立活动史,或其活动的叠加史,而是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时间的民族、人群或个人通过其文明的创造活动创造出来的、其间存在着相互的差异、联系和影响,并由于差异而相互补充,由于联系而相互作用,由于作用而相互影响,进而共同构成具有内在逻辑必然性的人类社会历史整体。

历史的整体性以历史事件的互相联系和影响为纽带而表现出来。

历史的整体性与梁启超关于全民进化的历史观点相互说明而关联。

梁启超说,历史事件的发生、各民族的活动,都有环环相扣的关系,“史之为态,若激水然,一波才动万波随。

;人类的历史活动息息相关,“如牵发而动全身,如铜山西崩而洛钟东应”。

不独各国的历史是“整个的”,而且全人类的历史也是“整个的”,世界历史则是各国人民在创造文化、文明过程的总和。

历史事件如果离开了人类历史的整体,就不成其为历史事件。

“事实之偶发的、孤立的、断灭的皆于纵的方面,最少为前事之一部分之果,必于其横的方面最少亦与他事实有若干之联带关系,于纵的方面,最少为前事之一部分之果,或为后事实一部分之因。

历史好像一条长链,环环相接,继续不断,坏了一环,便不能活动了。

不独历史事件不能分割看,就是人类在历史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志等也不能分割看,而应当当作一个整体看,不仅把思想意志当作一整体看,而且要把历史客观事实与历史思想意志当作一个整体看:“史绩有以千年或数百年为起讫者,其绩每度之发生,恒在有意识若无意识之间,并不见其有何等公共之一贯目的。

及综若干年之波澜起伏而观之,则俨然若有所谓民族意力在其背后。

治史者遇此等事,宜将千百年间若断若续之迹,认真筋摇脉注之一全案,不容枝枝节节求也。

梁启超说,数百年或数千年的史实是一个整体,其间各时代发生的史实是组成这个整体的细胞。

将这些细胞各个分离对整体就没有意义,将所有的细胞综合起来就内在地潜藏着整体的生命灵魂。

“社会是继续有机体,个人是此有机体的一个细胞。

吾人不论如何活动,对于全盘历史,整个社会,总受相当束缚。

”个人的活动作为一个细胞,不仅受到它自身的条件的限制,而且受到其它个人活动的影响,其它个人的存在构成个人活动这个细胞的生存条件。

个人的活动虽然对于他自己来说首先是个体生存的必要条件和全部内容,但这种活动却是受制于整个社会历史条件的活动,并且只有当它以整体人类社会历史为条件时,当它是构成历史有机整体的一个细胞时,它才真正具有历史的意味。

二、史料之“汇集宜求备,鉴别宜求真”历史的客观事实主要以史料的形式表现出来,史料是研究历史必经的中介环节。

历史事实本身是一去不复返的,历史研究不能够以直接的历史活动或事件为研究对象,而只能以记载历史活动或历史事件的文字材料和历史活动留下来的遗迹即史料为直接的研究对象。

史料是历史事实的模本,而不是历史事实本身。

历史事实的真实性,一方面存在于经过鉴别的史料之中,另一方面存在于历史事实和史料的整体联系之中。

历史研究的本质对象是直接的历史活动,但现实的历史研究却要通过中间环节——史料来实现。

史料作为人们研究历史的中间环节,本身就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反映,或历史事件的部分遗留物,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或需要经过认识才具有意义的事物。

认识的本性决定了史料不可能与认识的本质对象——历史事件直接同一,只能与认识对象的历史事件无限趋近。

事实上,在历史研究中,相反的情况经常出现,或是认识的错误,或是认识本身的不全面性与片面性,或是认识者的故意颠倒黑白,或是历史事件的遗物本身就是历史事件的假象,使得历史研究中对史料的搜集与鉴别成为一种前提性的条件。

要求得历史的事实的真相,必须搜集和鉴别史料。

梁启超说,史料有难以保存、易于失散和易陷假伪的特征:第一,难以保存。

思想、行为、事实能够留下痕迹的本来就不是思想、行为、事实的全部,而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并且在这很少的一部分痕迹并非都有史料的价值。

第二,易于散失。

由于人们的谨慎态度,对有价值的史料常常需要有证据才认可,如果一时找不到证据,则有价值的史料就可能被埋没,因而有价值的史料很容易丧失;对有价值史料有用的证据,也因多种原因而极容易失散。

失散的原因有:有意隐匿,如清代之自改《实录》;有意蹂躏,如秦之焚书;或新著作出而所据之旧资料遂为所淹没,如唐修《晋书》,《晋书》成而旧史十八家俱废;或经丧乱,史籍沦没,如牛弘所论史书之五种厄运;或孤本孤证,散在人间,偶不注意,即便散亡。

第三,易陷假伪。

历史在记录和流传中,由于受人们的主观上的想当然、记忆的混乱或思考问题的立场等的影响会产生讹误,使史料渐渐走了样,最后成为虚伪的东西。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古之风,人们或托古以自重,或在秦焚书之后伪献遗书以售眩邀宠,导致假史料的出现;官收记载每经朝廷有意纂改;道德卑劣者有意作伪;史文大多经过事后的增饰而失其真实等。

针对史料的上述特征,梁启超提出“汇集宜求备,鉴别宜求真”的搜集和鉴别史料的总原则。

“汇集求备”符合历史事实的整体关联性的要求;“鉴别求真”则符合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原则。

“汇集求备”,就是不仅要像过去史家从旧史记载中搜求史料,而且要按照西方近代史学理论,以“过去人类思想、行为、事实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流至今日者”均为史料,同时充分吸收地质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鉴别求真”,就是要在全面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将所搜集到的史料联系起来,对它们进行比较鉴别,去伪存真,择善而从,使历史研究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

三、信史之“画我须是我”“吾侪今日所渴求者,在得近于客观性质的历史。

”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和整体性表现在史料上就是史料的完备性和真实性,搜集史料追求全面,鉴别史料追求真实,最后落实在对历史的忠实叙述上。

要忠实地叙述历史,首先是研究者应当有一个忠实的叙述历史的主观态度,其次要知道怎样才能够忠实地叙述历史,把这两种结合起来,就能作出梁启超所说的“良史”、“信史”来,为现实生活提供资鉴。

历史研究的主观态度方面,梁启超称之为史德。

史德就是指历史研究者对历史事实应持的一种客观而公正的态度。

章学诚说,作史的人,心术应该端正。

刘欲说“是非不谬于圣人”。

梁启超说,对于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忠实公正。

史家的思想感情可以寄寓于史学论著之中,但不能以主观代客观,甚至歪曲历史事实。

“善治学者,不应以问题之大小而起差别观。

问题有大小,研究一切问题之精神无大小,学以求真而已。

大固当真,小亦当真。

一问题不入吾手则已,一入吾手,必郑重忠实以赴之。

梁启超认为,凡学问必有客观、主观二界。

所谓客观,就是指所研究的事物;所谓主观,就是指能研究这个事物之心灵,即人的思维能力把主观与客观结合在一起,然后才可能有科学或严肃学问的出现。

历史研究也有它的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历史研究的客体方面,是过去、现在历史事实;历史研究的主体方面,是历史研究者心识中所怀之哲理。

研究历史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研究者在主观上是否公正的态度问题。

正确的态度应是对一切历史问题,不论大小都以求真的忠实心来对待。

史德从积极的意义上讲是忠实公正,从消极的意义上讲则是“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己”。

所谓蔽,指受错误的观念的影响而不能明了辨察事物的真相,或受浅显观念的影响而不能对事物作进一步深人的研究。

认识是一个无限深化的过程,是一个主观无限接近客观的过程,因此在研究中应当不要被已有的认识所束缚。

这已有的认识可能来自于他人、传统或权威,也可能来自于自己以前的研究、自己的主观倾向或习惯等。

他人的认识、传统的信念、权威的说教、自己以前的研究、主观倾向或习惯等都可能是正确的,也都可能是错误的。

对于错误的认识,我们固然不能为其所束缚,即使是对于正确的认识,我们也不能为其所束缚;错误或谬误的东西是真理之母,可以通过研究使其向真理转化;正确的认识本身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以再深化的。

“不以人蔽己”即不要为因袭传统的思想所蔽。

对前人的说法,既要充分尊重其价值,又不盲从,对则从之,不全则补充之,遇有必要修正的,无论是怎样有名的前人所讲,也要加以修正;“不以己蔽己”,即不要为自己的成见所蔽。

要严于解剖自己,“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勇于在研究工作中不断探索前进。

“大凡一个人立了一个假定,用归纳法研究,费很多的功夫,对于已成的工作,异常爱惜,后来再四观察,虽觉颇有错误,亦舍不得取消前说。

用心在做学问的人,常感此种痛苦。

但忠实的学者,对于此种痛苦,只得忍受,发现自己有错误时,便应当一刀两断的,即刻割舍,万不可回护原来的工作,或隐藏事实,或修改事实,或假造事实,来迁就他。

回护从前的工作,这种毛病,愈好学愈易犯”。

历史事实是客观而不可改变的存在,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一次比一次、一代比一代更深刻、更全面,历史研究者们追求不断接近客观历史的认识结果,然而这对研究者本人来说却是一个较为痛苦的感情过程。

虽然如此,历史研究还是应当不受学术目的以外的事情的牵制,不受主观好恶和恻隐之心的影响,做到不自欺、不欺人,严格解剖史实,以极忠实而公正的笔调描述历史,才是正确的态度。

历史研究中的客观公正性,要求在具体的行文叙述中揭示出历史事实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个性,也就是在历史研究中揭示出历史客观事实的本质之真来。

吾侪有志史学者,终不可以此自勉,务持鉴空衡平之态度,极忠实以搜集史料,极忠实以叙论之,使恰如其本来,当如格林威尔所云‘画我须是我’,当如医者之解剖,奏刀旁素,而所谓恻隐之念扰我心曲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