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最新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教师教案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 一、氨的性质 颜色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沸点 无色 刺激性气味 小于空气 极易溶于水(常温下, 体积比1∶700) 较低,易液化 3.氨水的性质 ①氨水中含有:H 2O 、NH 3、NH 3·H 2O 、NH +4、OH -、极少量H +。 ②NH 3·H 2O 是一种弱碱,但不要写成NH 4OH 。 ③氨水中氮元素主要以NH 3·H 2O 的形式存在,但氨水的溶质是NH 3而非NH 3·H 2O 。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纯净物(非电解质) 混合物(NH 3·H 2O 为弱电解质) 粒子种类 NH 3分子 NH 3、NH 3·H 2O 、H 2O 、NH +4、OH -、H + 主要性质 不具有碱性 具有碱的通性 存在条件 常温常压下不能存在 在常温常压下可存在 (1)定义:铵根离子(NH +4)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2)物理性质: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3)化学性质: ①不稳定性。 NH 4Cl 受热分解:NH 4Cl=====△ NH 3↑+HCl ↑,现象:白色固体消失,在试管上方重新凝结成白色固体。 NH 4HCO 3受热分解:NH 4HCO 3=====△ NH 3↑+H 2O +CO 2↑ 现象:白色固体消失,在试管口有无色液体凝结。 ②与碱反应,生成氨气。 NH 4Cl 溶液与NaOH 溶液共热的化学方程式:

NH 4Cl +NaOH=====△ NaCl +NH 3↑+H 2O 。 通常用强碱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的检验NH +4: 铵盐与碱在溶液中反应,若加热或为浓溶液,生成NH 3和H 2O ,若为稀溶液,生成NH 3·H 2O 。 5、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①反应原理:2NH 4Cl +Ca(OH)2=====△ CaCl 2+2NH 3+2H 2O ②发生装置:固+固――→△ 气 与加热KClO 3和MnO 2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相同,即: ③干燥装置:通常用碱石灰干燥氨气,不能用五氧化二磷、浓硫酸和无水氯化钙干燥。 碱石灰又称钠石灰,白色或米黄色粉末,疏松多孔,是氧化钙(CaO ,大约75%),水(H ?O ,大约20%),氢氧化钠(NaOH ,大约3%),和氢氧化钾(KOH ,大约1%)的混合物。 ④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导管应插入试管的底部。 ⑤验满方法: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②用蘸有浓盐酸或浓硝酸的玻璃棒检验,产生白烟。 ⑥尾气处理:多余的氨要吸收掉(可在导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稀硫酸浸湿的棉花球)以避免污染空气。在尾气吸收时要防止倒吸,常采用的装置有: 氨气不溶在CCl4,所以通入之后NH3会从CCl4层往上走,进到水层后溶解。倒吸的原因是NH3 1:700的溶解比,导致导管内的NH3与水直接接触立刻溶解,导管内压强骤减。现在有CCl4隔着,导管内NH3不会溶解,保持导管内一个较大的压强所以不会倒吸。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完整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知识点一、机械运动 1.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________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________的,静止是________的。 知识点二、物体和质点 1.实际物体: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并且运动过程中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一般________。 2.质点 (1)定义: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把它简化为一个有________的物质点,这样的点称为质点。 (2)把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等因素不影响问题的研究时,就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3.对质点的理解 (1)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质量”,但是质点没有大小、体积、形状,它与几何中的“点”有本质区别。 (2)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3)可将物体看成质点的几种情况: 知识点三、参考系 1.定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必须选择另外一个物体作________,这个用来作______________就叫做参考系。 2.选取原则:(1)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的选取是________,一般根据研究问题的方便来选取。 (2)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把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其他物体作为参考系。 3.选择参考系的意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首先选好参考系,对于同一个运动,如果选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观察到的运动情况可能不相同。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1)选取参考系一般应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对象所在的系统来决定。 (2)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在实际问题中,参考系的选取应以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基本原则。 (3)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凡是提到物体的运动,都应该明确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 (4)在同一个问题当中,若要研究多个物体的运动或同一个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时,必须选取同一个参考系。 (5)无论物体原来运动情况如何,一旦把它选为参考系,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知识点四、坐标系 1.建立坐标系的目的:定量地描述物体的________及位置的________。 2.建立坐标系的方法 (1)建立何种坐标系要针对物体是在________、平面内,还是空间中运动而定。 (2)建立坐标系时应明确坐标原点、________及单位长度,标明坐标单位。 题型一、对质点概念的理解 例1、关于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可否看作质点,判断正确的是() A.研究一列火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的时间,火车可视为质点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小组名称: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能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3、能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能分析简单的实际现象。 【学习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学习难点】:纠正已有的错误观点,正确认识没有力物体能否运动。 【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活动一:动手试试,桌面上静止的课本,需要用力推才会动;推动的课本不推便停下来。 感觉是:没有力,物体____(能或不能)运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活动二:用手推一下桌面上的小车,放手后观察小车自己也会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感觉是:没有力,物体____(不能或还能)运动。——伽利略的观点。 两种对立的观点,你赞同谁?说明理由。 活动三:再次推动桌上的小车,观察离开手后自己向前运动的小车,最终为什么会停下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踢出去的足球,脚不在施力,球还在向前滚,是在草地上滚得远还是水泥地上滚得远?为什么? 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五: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利用桌面上已有器材——(带斜面的木板、纸张、棉布、小车)结合教材实验探究及以下问题设计实验。 问题(1)怎样改变摩擦阻力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控制小车开始的运动速度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录实验现象的表格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 全套教案 目录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最新整理高一物理教案2017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三四章).docx

最新整理高一物理教案2017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总结(第三、四章) 2017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三、四章) 第三章相互作用 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力和力的图示 力 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单位:牛顿,简称牛(N)。 力的图示 定义:可以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重力 重力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公式:G=mg 重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重心 定义: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的一点。 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常称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中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 强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 电磁相互作用 第二节弹力 弹性形变和弹力 形变 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弹性形变:物体在形变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弹力 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弹性限度: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在内部所产生的抵抗外力的相互作用力不超过某一极限值时,若外力作用停止,其形变可全部消失而恢复原状,这个极限值称为“弹性限度”。 产生弹力的物体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形变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 几种弹力 压力和支持力 拉力 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系,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之消失。

公式:F=kx k——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顿每米(N/m)。 第三节摩擦力 摩擦力:连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滚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静摩擦力 定义: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方向:沿着接触面,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个限度,最大值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 只要一个物体与另一物体间没有产生相对于运动,静摩擦力的大小就随着前者所受的力的增大而增大,并与这个力保持大小。 滑动摩擦力 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所受到的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 方向:沿着接触面,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 公式:F=μFN μ——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第四节力的合成 合力: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时产生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做几个力的合力。 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于某一物体,对物体运动产生的效果相当于另外的几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计划(20200225110552)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这学期本人担任高一三个班的物理,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 果,我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 法方面相对于初中学生来讲都有明显提高,因而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的问题或情景为背景,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 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 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 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通过一周的了解,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甚至有的学生上课属于0基础,所以面对的挑战比较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增强个学生基础,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同等条件下,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 二、教材教辅分析 高一上学期总共五章,包含了运动学,力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今年是第四年新课改,其突出了四个特点:注重基础性、体现现 代性、反应选择性、强调可操作性。教材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 进而进行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在高考中,必修一 是一个重中之重。 三、教学进度安排: 1-5周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6-9周第二章力 10-11周第四章物体的平衡+期中考试及复习 12-18周牛顿运动定律 19-20周期末考试复习 四、本学期应达到的目标 本学期的任务是带领学生在高一上学期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习物理兴趣,为高二和高考做好铺垫。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好基础知识以及把握好重点, 在这个基础上,有意思继续深化知识与问题的深度,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与解题能力,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规范、答 题规范及学习习惯。为此通过平常习题,周测,月测,半期测, 期末测反应出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稳步提高整体学生水平。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学案13 新人教版必修1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2.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问题。 3.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 【自主学习】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状态或状态,直到有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由实验直接总结出来的规律,它是牛顿以的理想实验为基础,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之丰富的想象而推理得出的一条理想条件下的规律。(2)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是理想条件下物体所遵从的规律,在实际情况中,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与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是等效的。 (3)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在于 ①它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惯性。 ②它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的原因,而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也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4)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 ①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从而完善了力的内涵,而牛顿第二定律则进一步定量地给出了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质量越大的物体加速度越小,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在牛顿第二定律中当合外力为零的特定条件下的一特殊情形,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力的运动状态,故牛顿第二定律不能替代牛顿第一定律。 3.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对惯性的理解: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②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③物体的惯性总是以保持“原状”和反抗“改变”两种形式表现出来: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惯性表现为保持原运动状态不变,即反抗加速度产生,而在外力一定时,质量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加速度越小。 ④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或状态的性质,力是物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高一物理沪科版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 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 教案

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2:进一步学习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方法。 二、能力目标: 学会使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明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 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 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如果一个物体能够保持或,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 a:物体所受各个力的合力等于,这就是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b: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它所受的其余外力的合力关系是。 2:学生回答问题后,师进行评价和纠正。 3:引入:本节课我们来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求解一些实际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熟练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平衡状态下有关力的计算。 2:进一步熟练受力分析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的应用举例: (1)用投影片出示例题1: 如图所示:细线的一端固定于A点,线的中点挂一质量为m的物体,另一端B用手拉住,当AO与竖直方向成 角,OB沿水平方向时,AO及BO对O点的拉力分别是多大? (2)师解析本题: 先以物体m为研究对象,它受到两个力,即重力和悬线的拉力,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悬线中的拉力大小为F=mg。 再取O点为研究对像,该点受三个力的作用,即AO对O点的拉力F1,BO对O点的拉力F2,悬线对O点的拉力F,如图所示: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1.1 质点参照系和坐标系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通过实例理解参考系,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运动的关系,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②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的概念 2.从参考系中明确地抽象出了坐标系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质点的概念。 【思考】 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是怎样去确定物体是在运动的呢? 2)看下面的图片,我们应该如何判断静止或者运动呢?

现在,我们坐在座位上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一、机械运动 在我们物理世界里是这样确定定物体是否在运动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相对位置变化运动称之为机械运动”。(定义) 思考:我们把地球当成静止的所以我们静止的,可是地球每时每刻都是在自转的,我们地球上的每一个物体都是跟着地球转动,这时候同学们还认为自己没动吗?那么我们到底动没 动啊?

为了解决之前的问题,我们引入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参考系。 二、参考系 定义: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参照物体或彼此不作相对运动的物体系。 特点:①假设是静止不动的(被认为是不动的,而且作为静止的标准)。 ②任意选取,但应以便于研究运动为原则。 参考系与运动: ①同一个物体,如果以不同的物体为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②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则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解释思考的问题:在我们研究物体运动时,我们首先要引入一个参照物,这个物体被认为是静止不动的,有了这个参照物我们就可以去判断其他物体是否运动了。如果这个物体相对参考物的位置发生变化,我们就认为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同理这个物体如果相对参考系位置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考点提醒:参考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其出题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对参考系的理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1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知道关于运动和力的两种对立的观点,知道哪种观点是正确的. 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4.理解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惯性现象. 课前预习: 1. 速度是_______量。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大小发生变化,或者_____________发变 化,或者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发生变化,我们就说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如果物体保持______________状态或静止状态,我们就说它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 2.亚里士多德把地上的运动分成两类:一类是无须外力帮助的天然运动;另一类是受 迫运动,这类运动必须_______________才能维持.他的观点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性,是__________的. 3.伽利略为了说明运动和力的关系,设计了_________实验.并由此推测,如果右侧斜面变成水平,并且没有任何阻力,小球将________________.从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状态或____状态,直到____________为止. 5.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作用,是物体获得____________的原因,而物体获得的速度并不与力直接相关. 6.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 __________.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__________定律.______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7.(多选)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有( ) A .匀速飘落的羽毛 B .匀速拐弯的自行车 C .匀加速启动的火车 D .绕地球匀速运行的航天飞机 8.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的16 ,同一个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上 时与在地球表面上时相比较( ) A .惯性减小为16,重力不变 B .惯性和重力都减小为16 C .惯性不变,重力减小为16 D .惯性和重力都不变 9.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一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 回原处,这是因为( ) A .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 .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 .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短, 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D .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和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 教案

教学设计

回顾旧知:1. 物理学上,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称之 为力。 2.力的三要素 3.一对平衡力的特点提问学生回答 指出本节内容的大 环境,为下面内容 的开展做铺垫 创设情景:实验一:拍手 实验二:将小车和吹风机组合起来,请回答为什么小车会运动起来1.体会双手的感觉,思考为什 么双手都会疼。 2.思考启动吹风机后怎么给小 车带来动力。 此环节从实际 背景出发,直观感 知力的产生及作用 效果,使学生在头 脑中产生疑问,继 而产生兴趣,注重 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的培养。 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探究】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利用自己的双手、气球及磁铁设计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相互作用的这两个力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启发学生:物体A.B之间产生 了相互作用力,分析施力物与 受力物以及作用力与反作用 力。 小组成员之间分析讨论实验方 案并进行实验,填写表格。 展示示意图,强调 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提出相互作用 力这一概念。

二.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应用 1. 观看视频,分析火箭的升空的动力来源 并用气球模拟发射过程。揭示两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关系 并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两个弹力的大小是相等的 由内容总结表达式:F =-F′ 注: “-”代表方向相反。 巩固练习1 1.弹簧拉着木块在竖直平面内 下降,弹簧拉木块的力与木块 拉弹簧的力是() A.一对平衡力 此环节重在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让 学生对定理的产生 有个合情推理过 程。 学生动脑思考,讨 论,展示,一方面 发挥小组作用,另 一方面感受合作的 魅力。 引导学生根据直观 感知及已有知识经 验,进行合情推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第一章)

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学习目标: 1.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知道实际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看作质点,知道 这种科学抽象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2. 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和如何选择参考系。 学习重点:质点的概念。 学习难点: 主要内容: 一、机械运动 1. 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无论是巨大的天 体,还是微小的原子、分子,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物体和质点 1.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①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因而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 “占有位置”,但没有大小,它的质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 ②质点没有体积,因而质点是不可能转动的。任何转动的物体在研究其自转时都不可简 化为质点。 ③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也可简化为质点。同一个物体有时 可以看作质点,有时又不能看作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如果在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 的差异是次要或不起作用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做一个质点。 3 ?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基本 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叫理想化方法。质点就是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建立的一个理 想化物理模型。 【例一】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些可以看成质点() A ?研究绕地球飞行时的航天飞机。 B .研究汽车后轮上一点的运动情况的车轮。 C.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 D ?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的木箱。 课堂训练: 1 ?下述情况中的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是() A ?研究小孩沿滑梯下滑。 B .研究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 C ?研究手榴弹被抛出后的运动轨迹。 D .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第2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一)学案 苏科版

第2课时牛顿第一定律(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于分析实验现象. 教材导读: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猜一猜 凭自己的生活经验请你猜想:如果运动着的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只受阻力作用,当受到的阻力越小时,那么物体运动的路程可能会越________(长/短). 2.器材 请你观察如教材中图9-4所示的实验装置,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做一做 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利用如教材中图9--4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按教材P66的实验步骤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情况如图所示. 请你将他们的实验情况填入下表. 说明: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而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况,除与水平面对它的阻力f的大小有关之外,还与小车在水平面上的初速度v0的大小有关.因此,在实验时应控制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的v0大小相同.具体控制方法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来. 4.分析与推理 通过上述实验情况分析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________.设想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阻力作用,小车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牛顿第一定律 1.请你认真阅读教材P66的相关内容,并完成下列填空. 一切物体在______________时,总保持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说明:关于定律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①“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是普遍适用的,不是特殊现象. ②“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指定律成立的条件.实际上,不受任何外力的物体是没有的,但不能否定其正确性,因为我们总可以找到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或某一方向上受力为零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中所说的“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③“总”指的是总是这样,没有例外. ④“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而原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会保持原来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请你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判断本节教材导图中小明和小华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完成下列填空. 小明和小华的观点是________ (正确/错误)的,这是因为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________(需要/不需要)靠力来维持.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________的作用. 例题精讲: 例l 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正向更远的太空飞去.如果此时探测器所受的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 ) 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 B.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C.立刻停止 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提示: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原来是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是运动的将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本题中的探测器原来是运动的,因此它将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解答: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同学们不要受习惯思维影响. 例2 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铺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让小车自斜面顶端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下滑,小车在不同材料表面运动的距离如下表所示,通过探究,我们可以反驳以下说法中的 ( ) A.摩擦力越小,小车速度减小得越慢 B.小车受到力就运动,小车不受力就不运动 C.若平面非常光滑,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D.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提示: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因此说“小车受力就运动,小车不受力就不运动”是错误的.事实上,小车在水平面上继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 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 入到教学活动。

人教版 高一物理 必修一 第四章 §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教案

§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2)能利用纸带计算小车在运动的过程中的加速度 (3)从实验中得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学会使用常见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互相协作中,发扬团队精神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作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 难点:如何平衡摩擦力 三、设计思路 本课题设计思路旨在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通过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等已经学过的知识引出课题——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给出所需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验证。 教学策略: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以及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相互合作,同时又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正确处理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资源 演示实验器材:光滑的水平板(一端带有定滑轮);钩码,细绳,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复写纸,小车.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速度描述的呢?那么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快慢,其实也就是支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我们是用加速度来描述. 那么大家想想看,影响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 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所受的力 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问:那么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质量大的物体速度改变的快,还是质量小的物体速度改变的快呢? 学生通过思考,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运动状态难改变. 让学生尝试利用日常生活事例说明:相同牵引力的情况下,同一辆车,空车时速度增大的快,而满载时速度增大的慢.说明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质量小的物体速度容易改变.也就是质量小的物体加速度大. 再次提问: 那么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物体受力大速度改变的快呢?还是受力小的物体速度改变的快呢? 学生通过思考,根据生活经验:物体受力小,运动状态难改变.加速度就小.反之也成立.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1.1 认识运动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在哪些情况下物体可视为质点。 (2)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提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自然,关心科技,正确方法,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如何选取参考系。 难点: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三、教具 液晶投影机、笔记本电脑、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看一段反映物体运动的动画,然后思考问题。 雄鹰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连静静的山川也在“坐地日行八万里”……,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宇宙间永恒的主题,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同学们可不可以概括一下,什么叫做运动呢?物体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成为机械运动。

(二)参考系 关于机械运动,同学们肯定有许多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围绕几个常见的场景进行讨论。(1)坐火车旅行图片(2)地球自转图片(3)地球绕太阳转动图片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你和一位同伴正坐在这辆行驶的火车上,铁路边的人看着火车中的乘客,那同学们,请问一下,你们究竟是运动的还是没有运动? 运动的,因为在路边的人看来,你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没有运动,因为在你的同伴看来,你还是在我身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再来看,我们知道,地球是时刻围绕地轴转动的,毛泽东也有着“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那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却没有感觉到我们时刻都在运动呢? 我们都知道,地球在绕太阳转动,哥白尼的日心说才是正确的理论,但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好像太阳是围绕地球运动的?虽然说物体的运动是永恒的,但在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却又总是相对于其它物体而言的,这便是运动的相对性。看来,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即位置随时间的变化,首先要选定“某个其它物体”做参考,然后再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选定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像以上分析的,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思考:1.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什么?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诗歌中隐含的参考系是什么? 3.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_________ A.可以任意选取B.是一定的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其结果:_______ A.一定不同B.可能不同C.一定相同 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凡是提到运动,都应该弄清楚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的,要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比较才有意义!参考系选择得当就会使问题研究变的简洁、方便!比如,一个星际火箭在刚发射时,主要研究它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所以把地球选作参考系,但是,当火箭进入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时,为了研究的方便,便将太阳选作参考系。为研究物体在地面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