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学习文言文
学好文言文的方法和经验

学好文言文的方法和经验
一、文言文的方法
1、正确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文言文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它的语法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必须正确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文字表达。
2、学习文言文现存的原文
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式是接触现存的原文,因为这些文字才是文言文最真实的表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3、以翻译作为练习
翻译文言文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因此,以翻译作为练习是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4、学习文言文的古诗词
学习古典文学中的古诗词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通过古诗词中的表达,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表达。
二、学习文言文的经验
1、多练习
学习文言文要有耐心,需要多练习,不断的记忆和理解,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最大的效果。
2、多接触古典文学
学习文言文也要多接触古典文学,要求自己多读古典文学,多思
考古典文学中的文言文,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3、多提问
学习文言文也应该多提问,多思考文言文中的表达,以及为什么要用这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4、多实践
学习文言文也要多实践,经常用文言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会让我们更快乐、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的六种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六种方法学习文言文的六种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文言文的六种方法,欢迎参考!方法一:三多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
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方法二:预习和复习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
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
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
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方法三:了解句式和翻译文言特殊句式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
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语序、省略、句子格式等方面,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
了解并掌握这些文言知识,我们首先应从各种特殊句式,基本结构入手。
方法四:推断句子成分与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也有一定的语法结构,除个别的文言特殊句式外,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相同,尤其是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基于此,同学们就可以从语法结构入手来推断词语意思。
通过语法知识我们知道,主语、宾语往往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动词、形容词,而定语则多是形容词、名词、代词,状语往往是副词。
怎么学文言文

怎么学文言文怎么学文言文怎样学文言文的方法(一)一、日积月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这是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的读书经验。
读文言文应该力求弄清楚每个字的词义,每句话的语意。
然而,文言文的运用环境已经与现实环境大相径庭,字、词、句式都已和现代文有了显著区别,因此,文言文与现实的差异性决定了识记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决定了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地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熟读多背学习文言文,必须通过背诵一定数量的文章,去积累语言,掌握文言的字、词和句式。
流利地读通文句,形成语感只有在朗读背诵中才能见效。
文言文在生活中很少运用,客观上缺乏实践的环境,不熟读背诵是没有办法学好的。
多读多背,才会逐渐形成语感,才能渐进地领会文章内容。
因此我国古代读书十分强调吟诵,背诵。
唐人白居易幼时读书致“口舌成疮”,曹植十岁记诵诗赋十万余言,我们在赞叹古人勤奋之余,应当把熟读背诵作为一条基本的方法。
文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
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记诵一些名家名篇,还能在文言文复习时,在阅读课外文言材料、分析字、词、句、判别语义时,有一个迁移的参照对象。
三、“以本为本”“本”就是课本教材,文言文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课内学得好、学得精,脑中装了几十篇文章,熟悉了相当例句,知识积累便可转化为能力,就能举一反三。
我们文言文学习,往往有这样的误区:重课外资料,轻课文内容;重习题训练,轻课文整理;重死记硬背,轻迁移推断。
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材中的文言文,经过专家选定,难易适中,有其经典性、示范性和系统性,是前人经验与智慧的集中体现。
学习文言文的立足点是从教材(课文)出发,根据教材(课文)的知识点安排循序渐进,把教材中的课文当作学习的根本。
那么为什么应试复习中还应该坚持以课本为根本呢?其理由有四。
其一,作为考纲的《考试说明》,它的考试内容的总要求与教学大纲的.教学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文言文高效实用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高效实用的学习方法文言文是指由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文言文高效实用的学习方法,供大家阅读参考。
文言文高效实用的学习方法第一步:不求甚解识大意。
当拿到一篇文言文时,我们要先粗读一遍,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遇到不会的字词跳过去,直接阅读下文。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一篇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二是当遇到不会时,学生会纠结在那里,失去了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那么,当我们大致读懂了一篇文言文之后还是不能完全地理解文言文的深意,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咬文嚼字解字词。
第一遍粗读之后,不会的字词就像是平坦路上的小石子一样,把我们的双脚咯的生疼,在这一步中,我们要扫除这些限制我们的障碍,彻底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在这一步中,学生要结合书下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并积累这些字词,为以后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步:深入思考求真意。
我们阅读文言文是为了读懂它,并且明确它告诉我们的关于人生的道理。
我们古代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的,这种智慧往往通过文言文和汉字传递给我们,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古人的智慧,把它应用到作文或是生活中去。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一、划分句子节奏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技巧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技巧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词汇积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是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
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或者专门的文言文课本来进行词汇的积累。
2. 语法结构: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进行深入的学习。
包括词序、句法、虚词的使用等方面。
3.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文言文的经典作品,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初学者的文言文读物,比如《三字经》、《百家姓》等。
4. 语境注释:学习文言文时,可以在阅读时参考专门的译注,了解古文作者当时的语境和用词背景,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深层含义。
5. 练习写作:通过模仿古文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方式,可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诗文进行模仿,或者自己创作一些古风作品来练习文言文写作。
总之,学习文言文需要有耐心和毅力,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希望以上几点方法能够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学文言文的四种方法

学文言文的四种方法
学习文言文是提升语文素养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学习文言文的四种方法:
1. 注重基础知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掌握基础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这包括了解文言文的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常用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含义。
2. 多读多背:阅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通过阅读文言文作品,可以逐渐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同时,通过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章,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文言文的语感。
3. 深入理解:在阅读和背诵的基础上,需要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思想。
这包括了解文言文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等方面。
通过深入理解文言文,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和价值。
4. 实践应用: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实践应用,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例如,在写作中可以运用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提高文章的文采和韵味;在与人交流时可以运用文言文的礼仪和文化,展现出
自己的文化素养。
总之,学习文言文需要注重基础知识、多读多背、深入理解和实践应用四个方面。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知识和技能,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贡献。
文言文的三种学习方法

文言文的三种学习方法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在努力的学习,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不过只有真正找对了学习方法,才能能事半功倍,还能培养学习的兴趣。
想必很多人都在为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而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的`三种学习方法,欢迎阅读与收藏。
1:熟读成诵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
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
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
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最有效、学的方法就是熟读成诵!2:字词积累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积累文言字词,一般说来不要死记硬背,要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原则,有机结合“语境”去揣摩。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
在字词积累中要知道,实词表面好记一些,但这是重点,而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是难点。
还要知道,学习文言文,实词比虚词更重要,只有掌握了实词,虚词才会很好的掌握;只有学会实词,虚词才会迎刃而解。
所以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大量积累实词,要把每一课书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汉字、古今异义词”作为积累的重点。
3:语法归纳语法归纳就要把古汉语中特殊语法现象进行一一归纳。
除了分门别类归纳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汉字、古今异义”等语法现象外,还要把古汉语中的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还要把主要的五种文言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等分门别类的进行归纳整理。
文言文学习四步法

讲讲故事,翻译原文。找出文言文的内容线索,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整篇文言文翻译出来。
第四步
课堂练习
楚人有鬻③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④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⑤曰:“以⑥子⑦之矛陷子之盾,何如⑧?”其人弗能⑨应⑩也。
矛①与盾②
①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 ②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③誉: 赞誉,夸耀。 ④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⑤或: 有人。 ⑥以: 使用;用。 ⑦子:您,对人的尊称。 ⑧何如:怎么样。 ⑨弗能:不能。 ⑩应: 回答。
注释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译文
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_________这个成语来概括,比喻_________________。“其人弗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用成语______和________来形容。
思考
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2.寓言故事往往短小精悍,寓意深刻,《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寓意呢?
思考
谢谢!
思考
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自相矛盾
瞠目结舌
目瞪口呆
有人批评指责别人不爱护环境,说完他自己就随地吐痰;还有的人劝别人要守信,自己却不完成承诺别人的事。
2.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有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
思考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然③归,谓④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其子趋⑧而往⑨视之,苗则槁⑩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⑪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⑫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⑬无益⑭,而又害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学习文言文一、文言文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言文阅读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句读、字音、词义、句意以及文章内容等,但基本手段还是诵读及背诵,因为只有通过诵读和背译,加强语感,才能体会古今的差异,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常用的文言句式,进而搞清句意和文意,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我们反对支离破碎的不理解的强记硬背,应为那样只能事倍功半。
再次强调三点:一、对精彩的语段要熟读甚至背诵,特别是对基本篇目中的名篇佳作更加如此。
对涉及的有关文言文基础知识应梳理归纳及理解记忆。
无论是读还是背,皆应以理解为前提,读,要理解贯通,背应准确无误,对诗词的读和背,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同时也是我们了解有关诗词的一些知识。
总之,通过读和背一方面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特别是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潜移默化的加强了语感,提高了对文言文的感知及理解分析能力。
二、学习中,要有古今相异的强烈意识,绝不能“以古代今”,否则,便难以理解文言文中的古汉语语言现象难以掌握单音词、通假字、古今词的异义,多音多义字,词的活用等知识的特点及规律。
总之,只有真正重视这一点,才能避免“望文生义”及理解片面的错误,才能排除古今差异的障碍,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三、在阅读中一定要有整体观念,要把词句段放在相应的句、短、篇的大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并注意句段间的内在联系,切忌孤立的穿凿附会。
总之,只有对整体内容了解把握了,才可能“居高临下”去准确地解词、译句、析段。
二、如何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是说用现代汉语将文言句子或文段译成白话文,这是一项综合训练,能全考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况。
文言文翻一要做到表达准确,文字通顺,符合现代汉语格式。
有实际意义的虚词以及古...........今异义字、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按现代汉语语法和习惯准确的翻译出来(详见表格)。
此外,在翻译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⑴留——专用名词不译——主要指将时间(时代)、地点、人物、器物名、官名、帝名、国名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今结构相同的句式予以保留,直录下来。
如: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业)⑵换——单音节词换为双音节词,通假字也要替换。
如:①暮.投石壕村。
(暮:傍晚;投:投宿)②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⑶增——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要补上,使句子完整,语意明确。
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⑷调——按现代汉语规律调整文言句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独守城与战谯门中——独守城谯门中与战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拿当世的大事来询问我)⑸删——文言句中无意义的(虚词)或重复多余的成分删去不译,以使译文更顺畅、简洁。
例如:如;怅恨久之.(“之”,助词,无实义,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即使我死了,还用儿子在呀。
)文言文翻译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译,另一种是意译。
直译要求尽可能的将原文中的每一个词都一一对应的译出来。
意译就是翻译文章的大体意思。
翻译总的原则是三个字:“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雅”就是要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三、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语段分析分是中考发展的趋势,这类考题字不离句,句不离段,从总体上考查对文言文各知识点掌握情况,尤其是对语段文意理解是测试题的一个重点。
侧重考查学生能力。
考生要提高这方面能力:一是熟读课文,尤其是重点语段;二是整体感知全篇,要联系语段的上下文,单独抽出一个字词、句,很难理解它的意义。
对优秀的古代作品的阅读,不仅要知道其内容,注意文中的古汉语语言现象,还应了解作品涉及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作品的进步性及局限性等,这样,有助于真正的理解作品的内容既要表达的思想。
中考试题举例:阅读《马说》一问,回答下列问题。
(文章略)(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伯乐”是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B文中的“千里马”是指有才能的人。
C文中的“饲马者”是指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D文中的“天下无马”的“马”是指没有才干的人。
考查对基本内容的理解---D(2)对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B对在位者不能发现和使用人才进行批判。
C对统治阶级不能重用奖励人才,致使人才流失表示惋惜。
D对统治阶级中能识别人才和重用人才的人给予肯定。
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A四、了解古代的各种文体及特点1、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
内容大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和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求写得辞情恳切,委婉动人。
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记:是古代的一种不定体。
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在写法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寓情于事、景、物之中;一类是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
4、世家:传记体裁之一,按“史记”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
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的充分肯定。
5、乐府:原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后来就称这一类诗歌为“乐府”。
6、律诗:近体诗的一种。
因格律严密,而得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局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
7、绝句:诗体名,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
8、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此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9、散曲:曲的一种体式。
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无说白及动作提示,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
五、文言文——朗读节奏只凭文言词句节奏的感觉而不按句意和句子的语法结构划分文言诵读节奏,这是不少同学的通病。
由于近些年来,语法知识已不作为中考的内容,在平时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然而,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对划分诵读节奏很有帮助。
要正确的解读这类试题,前提是应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能清了句意,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等,就能正确划分了。
首先,运用现代语法知识辅助解读。
就是先理解句意,确定句子的“意义单位”,然后,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主语---谓语”之间有停顿。
如:“负者/歌于途”,这里“/”前后都是意思相对独立的句子的“意义单位”,且分为句子的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停顿时应以体现。
“动词---宾语”、“动词---补语”之间有停顿。
如:“亲/贤臣,远/小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唐贤今人诗赋”和“于其上”分别作句子的宾语和补语)修饰语和动词中心语与之间有停顿,如:“吾与汝/毕力/平险”。
这里“毕力”修饰“平险”。
但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例如“余/常求/古仁人之心”,中心词“心”为名词,短语内部均不停顿。
但有些文章的骈句为了读出鲜明而整齐的节奏,这类的短语中间往往要加以停顿,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其次,运用古汉语语法常识解读。
(1)句首语气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盖”、“若夫”、“是以”、“又”、“已而”、“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连读。
如:“夫/战,勇气也。
”“又/间令吴广至次所旁丛祠中”等。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间/力拉蹦倒之声”等,。
例句中的“于是”“中间”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双音节的词,但在古汉语中却两个单音节词,一定要分开读,否则,会误解句意。
第三,正确的诵读文言句子,还要考虑到其他一些因素。
对古代的年号、国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会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矣”。
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
节奏划分既要建立在句意理解上还要找照顾到上下文的整体节奏。
特别是句中的一些虚词,如“之”“于”“而”等,可起到平衡音节的作用,读时根据需要其位置可前可后。
如:“小大/之狱”,“马之/千里”,“告之/于帝”,“征于/色”,“发于/声”;“登轼/而望之”。
这些句子既体现了句意也突出了节奏。
总之,从句子的意义单位入手,读懂句子,考虑到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等,在考虑到上下句的音节,就能正确解读了。
1语法知识-------句子成分主谓之间可停顿:吾/视其辙乱。
动宾之间可停顿: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介宾短语之间可停顿:受任/于败军之际。
)定语主语§§状语(名词)|谓语§补语宾语举名词活用做状语的情况----------其一/犬坐/于前2标志性虚词:/而,也/,夫/,盖/,已而/,若夫/,是以/,又/……举例:①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先帝/创业为半/而中道崩殂。
②句首虚词(又称发语词)之后可停顿: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3单双音节,语气词4朗读语感古诗文节奏划分有规律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涉及到文字、词意、语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它综合考察同学们的文言语感,是文言文命题的一种好形式。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题一般可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解答: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下列节奏划分有错误的一项诗()A,江山\如此\多娇B,惜\秦皇\汉武C,人生\自古\谁无\死D,谁家\新燕\啄\春泥解析c,应为:人生\自古\谁无死二、连在一起的两个音节,朗读时须读断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应有停顿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解析“地方”是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节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地方”。
“地”即地方,“方”即方圆,因此地方不能连读。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1、盖·竹柏影也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欧阳公·四岁而孤五、“也”用在句中,做语气词,其后应停顿余闻之也·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