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范蠡》山东人民版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百家讲坛】《范蠡》(全七集)

【百家讲坛】《范蠡》(全七集)

【百家讲坛】《范蠡》(全七集)【百家讲坛】《范蠡》(全七集)【人物简介】范蠡,字少伯,南阳三户人(淅川县人)。

清《南阳府志》人物部。

一统志:三户城在内乡县西南。

从汉武帝独尊儒术、抵制商人开始,我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传统中,均以“士(这里的士,不是广泛的知识分子,而是儒家知识分子)、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即使在商业发达的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却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除史记外)。

但在司马迁的记载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在汉初以前,人们对商人并没有这么歧视,所以他能被记载到《史记》中,供后世泛读!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

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

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

齐人闻其贤,使为相。

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肥城湖屯镇陶山,幽栖寺本名“陶公幽栖寺”,俗称西幽寺,始建于宋代,紧邻范蠡墓。

)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

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主讲人简介】孙立群,1950年4月15日出生,天津市人。

中共党员。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197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

现任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在南开大学教授古代史三十余年,深受同学们爱戴。

所开课程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士人史”等。

曾参与编写教材及专著十多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内容简介】范蠡(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

著作有《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等。

一个疯疯癫癫的狂人,却成为越王勾践最信任的谋臣;一个屡出怪招的奇人,却让弱小的越国起死回生,实现霸业。

是什么让他在功成名就之时,放弃了常人无比羡慕的荣华富贵?而他与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是否拥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一)西施之谜一个疯疯癫癫的狂人,却成为越王勾践最信任的谋臣;一个屡出怪招的奇人,却让弱小的越国起死回生,实现霸业。

高三语文《甘罗》山东人民知识精讲2

高三语文《甘罗》山东人民知识精讲2

高三语文《甘罗》山东人民知识精讲2高三语文《甘罗》山东人民知识精讲2一。

教学内容:《甘罗》学习目标1. 熟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2. 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3。

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相、使、强、难、事〞和“于、其、以〞等虚词4. 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习重点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3. 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学习难点1。

较难翻译的语句2. 对甘罗的评价文本解读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战国时期秦国武王时樗里子任右丞相,甘茂任左丞相。

本传即是樗里子和甘茂的合传,并附甘茂之孙甘罗传。

樗里子和甘茂在对韩、赵、魏、楚等东方各国用兵方面颇有功绩,所以《太史公自序》说:“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

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樗里子、甘茂并显于秦而境遇大不相同。

樗里子是惠王兄弟“以骨肉重〞,故秦王信而不疑.他在惠王时受封,历任武王、昭王两代秦相,秦人称他为“智囊〞。

对此,明凌稚隆指出:“夫秦素猜忌而残忍之国也,非智囊何以周旋其间而结数主之心耶?此太史公意也。

〞〔《史记评林》〕所言当是.甘茂则是由楚入秦的“羁旅之臣〞,尽管他是个“非常之士〞,任为左丞相后,却得不到秦王的真正信任,因而他事事小心、提防,最后仍遭谗逃往齐国。

传文中反映了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同时还对当时秦国于其他诸侯国、秦国统治集团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作了详细记载。

二. 甘罗《樗里子甘茂列传》之所以久传不衰,主要是它生动地记写了一位少年政治家甘罗的事迹。

甘罗年仅十二,却能洞察时局,利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丞相吕不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赵国五个城池。

甘罗少年有为,十二岁成为秦国上卿,主要不是靠他的天才,除了他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外,也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

诚如赞论所说:“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司马迁在当时即注意到这个问题,可谓难能可贵.三。

山东高三语文知识点归纳

山东高三语文知识点归纳

山东高三语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文阅读山东高三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文言文是古代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文言文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

在文言文阅读中,我们需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 常见句式:文言文常见句式包括宾语后置、状语前置、倒装、并列句等。

需要注意这些句式的使用和理解。

例句:彼以其道,观其所著;以其文辨其心。

2.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文言文中的重点内容,需要熟悉常见的古诗词、诗人及其作品。

重点掌握句式、词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例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 文言文常见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借代、夸张、对偶等,需要理解其表达方式和修辞效果。

例句:烈如辨日,涉于凉渚;温如处春,寓乎床笫。

二、现代文阅读山东高三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阅读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现代文阅读是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需要关注以下几个知识点:1.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要能够准确捕捉到作者的意图和表达。

2.词语理解:对于生僻词语和短语,需要进行正确理解,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现代文学作品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隐喻、排比、夸张等,需要理解其表达方式和修辞效果。

三、作文作文是山东高三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在作文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选好话题:作文题目通常会给出一个话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写作。

选题时要注意自己是否对该话题有足够的思考和观点。

2.结构合理:作文要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开头引入、论述主体和总结结尾。

要注意段落的衔接和转折,使整篇文章逻辑清晰。

3.语言表达:作文中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语句通顺,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词语。

四、古文阅读山东高三语文考试中,对于古文的阅读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第3单元自读文本范蠡+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第3单元自读文本范蠡+Word版含解析

学生用书[P 61~P 63]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B .复约要父子耕畜C .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D .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解析:选C 。

A 项,“以”通“已”,已经。

B 项,“要”通“邀”。

D 项,“反”通“返”,返回。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 竟:竟然 B .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居:囤积 C .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慎:千万 D .令论.杀朱公子 论:判罪 解析:选A 。

竟:终究。

3.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独以.德为可以除之②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 ⎩⎪⎨⎪⎧③庄生羞为.儿子所卖④固为.其能弃财故也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选C 。

①介词,用。

②介词,因为。

③介词,被。

④介词,因为。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号令中国..,以尊周室 B .逐什一..之利 C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 D .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解析:选D 。

A 项,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B 项,古义为十分之一;今义指十加一所得的数目。

C 项,古义是小儿辈的人;今义指男孩子(对父母而言)。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

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

”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

”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

【鲁人版】高中语文史记选读:自读文本《范蠡》ppt导学课件

【鲁人版】高中语文史记选读:自读文本《范蠡》ppt导学课件

范蠡乘船漂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chī,吃)夷子皮”,在海边耕 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过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 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 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 不吉祥。”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 携带着贵重财宝,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 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又约定好父子都要耕 种畜牧,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家资又积 累到万万。天下人都称道陶朱公。
自读文本 范蠡
[助读·参考译文] 范蠡侍奉越王勾践,辛苦惨淡,勤奋不懈,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究灭 亡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 国,尊崇周室,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回国后,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长 久,况且勾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写信辞别勾践说:“我听 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 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 勾践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 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愿。”于是他打点包装了他的细软珠宝,与随从从海 上乘船离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勾践划出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朱公住在陶地,生了小儿子。小儿子成人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 囚禁。朱公说:“杀人者抵命,这是常理。可是我听说家有千金的儿子不会被杀 在闹市中。”于是告诫小儿子探望二儿子。便打点好一千镒黄金,装在褐色器具 中,用一辆牛车载运。将要派小儿子出发办事时,朱公的长子坚决请求去,朱公 不同意。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我去,却派 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之子。”长子说完想自杀。他的母亲又替他说:“现在 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命,却先丧失了大儿子,怎么办?”朱公不得已就 派了长子,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送给旧日的好友庄生,并对长子说:“到楚国 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办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长子 走时,也私自携带了几百镒黄金。

课程资料:传统文化第二讲:一代商圣——陶朱公

课程资料:传统文化第二讲:一代商圣——陶朱公

传统文化的第二讲:一代商圣——陶朱公众所周知,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期间也出现了各种传奇的能人志士,在诸侯割据的春秋时期,人才的活动更是到达了一个高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个传奇的时代,走进传奇的陶朱公范蠡。

ps:本讲重点为文言文讲解,听讲座时需要做好笔记,积累重点字词哦~初识范蠡范蠡出生在春秋末期的楚国,出身贫贱,但是自小博学多才,因为对楚国“非贵族不得入仕”的黑暗政治的不满,所以一直没有做官。

满身才华但是没有用武之地,再加上又身处穷乡僻壤,周围没有人可以理解他,所以范蠡就以装疯卖傻的形象示人,据说他经常在田间地头倒骑着黄牛吹笛子。

就这样到了范蠡20岁的时候,他终于遇到了欣赏他的伯乐——越国大夫文种。

文种与范蠡的这段故事颇有后世三顾茅庐的意味,文种听说了范蠡的才华之后决定去拜访他,但是范蠡深知官场的尔虞我诈不想与其同流合污,所以前两次范蠡都以装疯的样子回避,直到文种第三次前来,范蠡才被他的真诚感动,决定出山与文种一起效忠越王勾践。

范蠡到了越国之后就发生了大家非常熟悉的吴越争霸的故事,勾践在范蠡等人的辅佐下,经助越复兴功成身退过十年的卧薪尝胆终于复国。

但就在范蠡可以享受自己“胜利果实”的时候,他却选择急流勇退,因为他深知勾践这个人可与其共患难不可与其同安乐的品性,也深知“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也正是这样的智慧,让他在越国得以全身而退。

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尽心尽力。

努力生产, 父子合力治理产业。

没过多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

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

★这些字都属于常见字,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字的翻译都是【根据语境组词】,例如 “治产”“贤”等,所以这里就有三种翻译方法:逐字翻译、根据语境组词以及积累重点字词。

范蠡在离开越国之后又在齐国做了宰相,开辟了人生的另一番天地。

相传范蠡在齐国做宰相 期间努力发展经济,为齐国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范蠡-鲁人版《史记》教案

范蠡-鲁人版《史记》教案

范蠡-鲁人版《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范蠡、楚威王以及鲁国的历史背景;2.了解《史记》、司马迁的作品背景;3.学习范蠡与楚威王的故事,并思考背后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本教案的教学重点是:1.范蠡、楚威王以及鲁国的历史背景;2.《史记》、司马迁的作品背景;3.范蠡与楚威王的故事,并思考背后的道理。

三、教学内容1. 范蠡、楚威王以及鲁国的历史背景范蠡,字叔,春秋时期吴国人,为吴王夫差的大臣。

楚威王,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

鲁国,春秋时期诸侯国之一,地处今天的山东省。

2. 《史记》、司马迁的作品背景《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历史学巨著,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涵盖了中国历史从夏朝到西汉的五百多年。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体例最完备的历史通史之一。

司马迁,汉族,出生于汉代西汉末年,是司马相如的后代。

他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文学家,也是《史记》的主要撰写者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采用纪传体和论语体两种方式进行记述。

3. 范蠡与楚威王的故事,并思考背后的道理范蠡从吴国来到楚国后,当时的楚国正面临着大规模的鱼鳖之灾,楚威王非常苦恼。

范蠡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向楚威王建议,利用钩鱼的方法来解决鱼鳖之灾。

范蠡提出,使用锦袋,将毒鱼放在锦袋里,再将锦袋挂在河边的竹竿上,让鳖咬了这个锦袋。

鱼毒通过锦袋内的水分渗出,使得鳖被毒死,而鳖又是鱼类的天敌,消灭了大量的鱼,缓解了鱼鳖之灾。

这个故事的背后,有两个道理: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利用新方法解决问题要有耐心和智慧;2.正确的方法比用力更具有效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本次课程的内容和目的。

2. 讲解介绍范蠡、楚威王以及鲁国的历史背景,司马迁和《史记》的作品背景,以及范蠡与楚威王的故事。

3. 思考让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道理,并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想法。

4. 关联将故事的道理与当下的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高二语文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课件3.11范蠡.ppt

高二语文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课件3.11范蠡.ppt

基础导练 问题导读
参考译文:范蠡侍奉越王勾践,辛苦惨淡、勤奋不懈,与勾践运筹谋 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越军向北进军淮河, 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尊崇周室,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 回国后,范蠡以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勾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 难与之同安乐,写信辞别勾践说:“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 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 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勾践说:“我将和 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 仍依从自己的意趣。”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 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基础导练 问题导读
范蠡乘船漂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吃 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 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 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 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 音好友同乡邻里,携带着贵重财宝,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他认为这 里是天下的中心,做买卖的道路通畅,经商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 公。又约定好父子都要耕种畜牧,贮存货物,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 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天下人都称道陶 朱公。
基础导练 问题导读
1.范蠡急流勇退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范蠡认为,越王勾践只能与之共患难,不能与之同享乐。 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走,走狗烹。” 2.在本文中,范蠡表现出了非凡的睿智机敏。请你结合对本文的理 解,试分析一下,范蠡的睿智机敏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注意分析其“非凡的睿智机敏”的具体表现,区别对其性格特 点的分析概括。 参考答案:范蠡的睿智机敏主要表现在:审时度势,全身远祸;因势取 利,发家致富;深谋远虑,识得先机;达观大度,处世泰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范蠡》山东人民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范蠡》1. 通过自读,联系前两篇讲读文章,巩固拓展所学文言知识2. 进一步加深对“面对现实的智慧”的理解3. 检测自己筛选整合信息及鉴赏评价能力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3. 对范蠡急流勇退,三迁三富的思考1. 较难翻译的语句2. 对范蠡的评价一. 范蠡生平范蠡,字少伯,楚国南阳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

他晓天文,识地理,善机变,文韬武略,无所不精。

位列越大夫后又擢为右将军、相国。

范蠡在勾践穷途末路、身为奴仆之际,挺身而出,随勾践一起入吴驾车养马。

勾践返国后,拜范蠡为相国。

范蠡果然善理内政,他首先在今绍兴卧龙山下建立了小城,接着又利用这一带孤丘地形,建立了与小城毗连的大城,这样就建成了国都大越城。

范蠡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从公元前480 年开始,越国对吴国进行了报仇雪耻的争战。

范蠡在作战中身先士卒,亲冒矢石。

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终于攻克吴南城,灭掉吴国。

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离越适齐,化名“鸱夷子皮”,经商治产,获利千万,受任齐相。

后弃官散财,间行至陶,逐什一之利,复赀累千万,自号陶朱公。

范蠡著作甚丰,惜大多散佚,仅存《养鱼经》,为我国最早内塘养鱼专著。

府山公园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

二. 内容梗概范蠡在越国最困难的时刻,侍奉越王,勤奋不懈,终于辅佐越王报仇雪恨。

越王表示要与范蠡平分越国,深知越王为人的范蠡离开了越国。

他隐姓埋名,吃苦耐劳,辛勤生产,三次搬迁,三次成为豪门富户。

范蠡的二儿子在楚杀了人,其父极力营救,想派小儿子前往救兄,长子以死相胁,最后派长子前往。

长子找到庄生,由于惜财,最后载着弟弟尸首回到家中。

家人抱头痛哭,而范蠡却觉得都在意料之中。

范蠡三迁,成名于天下,终老于陶。

三. 研讨探究1. 范蠡急流勇退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范蠡认为,越王勾践只能与之共患难,不能与之同享乐。

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走,走狗烹。

”2. 本文写范蠡营救儿子的故事,主要写其长子没办成事的经过,这与刻画范蠡这一人物形象关系不大,你如何理解文章的这一构思?提示:通过他儿子没能按照他的意图成功救子之事,从侧面表现了范蠡的善谋和深知人性的特点,是对范蠡形象的进一步补充和刻画。

3. 分析范蠡形象提示:为官:善机变,深谋远虑,运筹帷幄,使国富民强。

经商:善经营,辛苦劳作,抓住商机,使家产万贯。

四. 拓展延伸1. 假如范蠡活到现在,肯定是一个善抓商机的现代商人。

而现在的一些商人,事业具有一定规模后,千方百计在官场谋得一席之位。

请你以范蠡的口吻,给这些现代商人提几点建议。

2. 在文本中,范蠡认识到“久出尊名不祥”,但又拼命赚钱,以富而闻名,这不自相矛盾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 语言积累1. 通假字还反.国通“返”今既以.雪耻通“已”复约要.父子耕畜通“邀”2. 古今异义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古义:中原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居无几何..古义:表示时间不长今义:多少(疑问代词)逐什一..之利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十加一所得的数目勿问所以..然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庄生羞为儿子..所卖古义:小儿辈的人今义:男孩子(对父母而言)3. 一词多义以.临齐、晋而,表承接关系号令中国,以.尊周室来(目的连词)勾践以.霸因为(介词)难以.久居凭借(介词)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而,表承接关系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把(介词)以.为此天下之中认为(动词)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与方位词连用表示方位(助词)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在(介词)为.生可以致富矣经营(动词)且勾践为.人做(动词)为.书辞勾践写(动词)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为了(介词)其母为.言曰替(介词)既.苦身戮力尽(副词)今既.以雪耻已经(副词)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贮藏(动词)居.无何过了(动词)居.甚贫然住处(动词)庄生虽居.穷阎居住(动词)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况且(连词)且.遣其少子将要(介词)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住所(名词)听其所.为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助词)范蠡喟然.叹曰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助词)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但是(转折连词)勿问所以然.这样(代词)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以前(名词)故.金至所以(连词)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缘故(名词)有如病不宿.诫先(名词)某星宿.某星宿(名词)北渡兵于.淮到(介词)耕于.海畔在(介词)此则害于.楚对(介词)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信用(动词)楚王素信.庄生信任(动词)独.以德为可以除之只(副词)独.自欢幸单独(副词)4. 常见实词范蠡事.越王勾践奉事(动词)北渡兵.于淮军队(动词)以尊.周室尊崇(动词)父子治.产治理(动词)致.产数十万取得(动词)止.于陶居住(动词)所止.必成名停留(动词)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止(动词)少子及.壮到了(动词)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进献(动词)亦自私赍.数百金携带(动词)至楚,庄生家负.郭背靠着(动词)可疾.去矣快(形容词)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遵从(动词)长男既去.离开(动词)不过.庄生而私留探望(动词)弟今议.自赦商议(动词)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贿赂(动词)令论.杀朱公子判罪(动词)5. 常见虚词竟.灭吴终于(副词)昔者.君王辱于会稽用在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代词)乃.装其轻宝珠玉于是(副词)乃.以朱公子故也是(副词,表判断)大人不遣,乃.遗少弟却(副词)朱公长男固.请欲行坚决(形容词)而先空.亡长男白白的(副词)即.弟出如果(连词)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就(副词)以为殊.无短长也很(副词)若.不去邪你(代词)固.未也本来(副词)顾.有所不能忍者也只是(副词)非苟.去而已随便(形容词)6. 词类活用既苦.身戮力使……辛苦(使动用法)北渡.兵于淮使……渡过(使动用法)未必能生.中子也使……活(使动用法)北.渡兵于淮向北(名词作状语)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做标志(名词活用作动词)而怀.其重宝怀揣(名词活用作动词)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携带的东西(名词活用作动词)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以……为师(意动用法)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以……为羞(意动用法)其母及邑人尽哀.之为……而哀(为动用法)乘坚.驱良.逐狡兔结实的车子好马(形容词活用作名词)7. 特殊句式勾践以霸省略句难以久居省略句可与同患,难与处安省略句朱公居陶省略句其母为言曰省略句慎无与争事省略句今为奈何省略句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省略句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被动句耕于海畔状语后置载以一牛车状语后置庄生羞为儿子所卖被动句1. 反复阅读培养语感2. 结合注释初步翻译3. 概括段意揭示中心4. 了解作者经历性格5. 表达方式把握语言6. 找出通假古今异义7.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8. 常见虚词特殊句式9. 做成卡片及时翻看10. 适当练习延伸拓展11. 背诵鉴赏经典片断【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一. 语言知识及运用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可疾.去矣,慎毋留迅速B. 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进献C. 生休.矣,寡人将行之休息D. 令论.杀朱公子判罪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B. 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C. 齐人闻其贤,以为..相D. 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 何.以也?牛何.之?C. 若.自入室取金即不灭,若.无声D. 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蹇叔之子与.师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将军身披坚执锐.A. 未必能生.中子也B.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C. 而怀.其重宝D. 乘坚.驱良逐狡兔5. 下列句中补出的内容错误的一项是()A. 可与(勾践)同患,难与处安B. 朱公居(于)陶C. 其母为(范蠡)言曰D. 慎无与(庄生)争事6. 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1题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

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

”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

不然,将加诛于子。

”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

”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

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久受尊名,不祥。

”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闲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

于是自谓陶朱公。

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

天下称陶朱公。

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为书辞.勾践曰辞别B. 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表明C. 止.于陶居住D. 废居.,候时转物贮藏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B. 以.分与知友乡党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 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D. 所以不死,为.此事也涵淡澎湃而为.此也9. 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范蠡“深谋远虑”的一组是()①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②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③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④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⑤乃归相印,尽散其财。

⑥废居,候时转物。

A. ①③⑤⑥B. ②③④⑥C. ①③④⑥D. ①②⑤⑥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尽心尽力,最后灭掉了吴国。

然后号令中原,以尊周室,勾践称霸,范蠡也被封为上将军,但范蠡非常了解勾践的为人,决定离官。

B. 范蠡上书勾践,署名自己过去不死的原因,是为君王报仇雪恨,现在这些事情已经做完,请越王降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