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20课《战略大决战》学案(鲁教版七年级上)

合集下载

最新第20课战略大决战 学案

最新第20课战略大决战 学案

第20课战略大决战学案教学难点:对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导入新课有的老师主张:直接利用课本序言导入新课;有的老师主张:简单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

之所以选择以下导入新课方式,因为:这样首先可以复习上节课学过内容,巩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特别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掌握和理解解放战争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内容,思考回答问题,并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掌握和理解解放战争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2.第一年里,战况如何?[战略防御阶段]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

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

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战略进攻阶段]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进攻条件。

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进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

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争取胜利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

自主先学,点拨释疑:老师们都一致认同:自主先学,发挥有利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可以直观掌握所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通过教师的点拨释疑,很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在自学指导问题设计上,有的老师主张只设计疑难问题即可。

有的老师主张“自学指导”没必要分的那么详细。

之所以作以下设计,首先考虑应注重基础知识教学,通过简单基础知识问题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基本技能;疑难问题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0课《战略大决战》

第20课《战略大决战》

第20课《战略大决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

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时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

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大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

2.难点:渡江战役的意义。

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诗词导入法。

可以用关于本节内容的诗词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讨论法。

3.图文结合法。

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

4.引导分析法。

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5.图表法。

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

四、教具准备1.投影仪。

2.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3.《大决战》等影片及相关设备。

五、知识链接: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其主要原因是()A.中共力量的壮大B.国内人民要求和平C.美国提出和平主张D.内战准备不充分2.国共重庆谈判,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国民党被迫同中共签订了()A.《双十协定》 B.《停战协定》 C.《共同纲领》 D.《国内和平协定》3.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发动的全面内战开始于国民党军队进攻()A.中原解放区B.陕甘宁解放区 C.山东解放区 D.上党地区4.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A.山东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陕甘宁解放区D.大别山根据地5.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A.收复延安 B.挺进大别山 C.渡江战役 D.三大战役六、教学过程:1、从 ______ 年 ______ 月到 ______ 年______ 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 ______ 、______、 ______ 三大战役。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 战略大决战鲁教版习题精选第九十六篇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 战略大决战鲁教版习题精选第九十六篇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战略大决战鲁教版习题精选第九十六篇第1题【单选题】下图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下列描述与其相符合的是(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的这首诗写于哪次战役胜利之后( )A、挺进大别山B、渡江战役C、三大战役D、解放华东【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毛泽东经历的历史事件中,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到上海参加中共一大②飞往重庆与蒋介石谈判③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④指挥三大战役并取得胜利A、②③①④B、①③④②C、③②①④D、①③②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甚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

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周恩来曾说过:“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战争。

”文中省略部分的内容应是( )A、北伐B、土地革命C、抗日D、人民解放【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1949年1 月中旬,斯大林知道中国的这个消息后,也很高兴,认为是奇迹,因此在他的台历上写下了‘奇迹、真是奇迹’。

”被斯大林认为“奇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三路大军挺进中原B、淮海战役的胜利C、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D、国民党政权垮台【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时间:1948年9—11月;主要战场:锦州、沈阳;结果:共歼国民党军47万余人。

”这是小明同学对某战役知识的梳理,这场战役的历史影响是( )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B、解放了东北全境C、基本解放华北全境D、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渡江战役D、淮海战役【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符合下面材料中“基本任务”的军事行动是( )A、挺进大别山B、发动辽沈战役C、解放北平D、解放南京【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右下图中的建筑物是东北解放纪念碑,它位于沈阳市和平广场。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篇一:18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教学难点: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短短3年时间内取的胜利的原因教学方法:讨论与探究法、情景再现法、讲述法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通过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引出本课解放战争的第三个阶段---战略决战.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学生:总结;(1946年6月)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学生:总结:(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

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成功粉碎了敌军的进攻。

统治区发动了反攻,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此时,国民党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3.多媒体展示国民党与共产党力量对比表二、新课教学(一)三大战役同学们知道本课讲的是哪三大战役?学生:学生:(看课本自学)首先以学生自学为主,把本课基本内容学会,然后对本课基本内容提出基本问题让学生回答,既可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也可以发现其中不足,帮其纠正答案。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三大战役按时间顺序有早到晚的顺序是?2.三大战役按地理位置由北向南的顺序是?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重点讲述:1.辽沈战役为什么首先攻占锦州?(学生思考,并找学生发言讲述自己观点.)归纳:首先攻占锦州,截断了敌人的退路,有利于围歼国民党,可以“关门打狗”.2.北平和平解放有没有好处?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并找学生发言讲述自己观点.)归纳:北平和平解放既保护了北平的文物,又使人民可以免受战火之灾. 同时多媒体展示北京故宫和圆明园图片,使学生能视觉感受和平带来的好处.归纳:人民在战争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有力的支援了解放军的作战. 同时多媒体展示人民推车情景和人民之前表格,提出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从表格中读出历史信息.总结三大战役意义: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过渡: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企图用和谈手段拖延时间,但共产党乘胜追击,没有给国民党机会,接着反动了渡江战役.接下来学习课本第二目:百万雄狮过大江.展示渡江战役形势图,让学生明确南京的位置.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归纳:渡江命令发出后,人民解放军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长江,占领长江,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派到此结束.思考:南京大家很熟悉,自学习中国近代史以来,南京提到过几次?分别是哪几次?总结:南京我们近代史上已讲到过5次,《南京条约》,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南京大屠杀以及刚才说到的南京解放.以后同学们要学会总结类似问题.思考:为什么人民解放战争能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取得胜利呢?(学生思考讨论,并找学生发言.)归纳:1.首先是解放军正确的作战方针,比如首先进行辽沈战役,结束之后可以回师入关协同华北解放军作战.2.共产党的英勇作战,不怕牺牲.3.人民群众的支持,共产党深得民心,而国民党则不得民心,军队厌战. 当堂检测多媒体出示本课题目,检测学生掌握情况.篇二:《战略大决战》优秀教案设计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篇三: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

第20课战略大决战学案

第20课战略大决战学案

第20课战略大决战学案姓名【温故知新】1、年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疯狂进攻,爆发。

2、年夏,、率军挺进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填写三大战役表格内容:(同桌讨论)【读诗学史】(朗诵毛泽东的诗词《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阅读回答:(小组讨论)1、这首诗反映的是哪次战役?发生于哪一历史时期?2、这次战役的时间及规模如何?3、“天翻地覆慨而慷”指的是什么?发生于何时?【合作探究】(小组讨论)1.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看课本106页)2、陈毅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参考108页图表)3、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从历史因素来考虑)【读表学史】阅读《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表格(参考课本110页)(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2)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年内就打败国民党?(请从战争的性质、民心向背、指挥决策、军队士气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3)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第20课战略大决战课堂检测姓名【看图明史】给下面三幅图片起一个适当的名称(时间名称)1 2 3【自我测评】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三次主力大决战不包括:()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2.有人形象地称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

”认为这里的“门”是指:A、辽宁B、沈阳C、长春D、锦州3.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是:()A、东北人民解放军B、中原人民解放军C、西北人民解放军D、华东人民解放军4.三大战役中,邓小平曾亲自参与指挥了:()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5.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6.三大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人数最多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7.平津战役的战场在:()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华东地区D、西北地区8.平津战役后,北京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是:()A、张学良B、李宗仁C、傅作义D、杨虎城9.“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战略大决战》一课,主要讲述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历史背景、战役过程以及战役胜利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革命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和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战略大决战》的具体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盲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历史背景、战役过程和战役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历史背景、战役过程和战役胜利的意义。

2.难点:对于战役背后的战略思想和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战争艺术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战争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三大战役为例,分析战役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战役背后的战略思想。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战役过程和战役胜利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元素的课件,辅助教学。

2.资料:收集与三大战役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三大战役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战争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吗,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有三次重大的决战,它们分别是哪三次?”,从而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5分钟)简要介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历史背景,然后详细讲述战役过程。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战略大决战》说课稿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战略大决战》说课稿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战略大决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战略大决战》主要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实现全国的解放,同国民军队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略大决战。

本课重点介绍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的经过和胜利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全国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战争的具体经过和战略意义产生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战役经过和胜利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的经过和胜利意义,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尊敬和崇敬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的经过和胜利意义。

2.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解放战争的胜利历程。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的经过。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三大战役的胜利意义,引导学生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讲授法:教师讲解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5.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战役实例,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顽强。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历史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历史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讨论一下人民支前对淮海战役有什么样的影响?
淮海战役取得了怎样的辉煌战果呢?
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
平津战役
保护北平的文物古迹,使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战火的破坏
歼灭改编敌人52万余人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辽沈战役:关门打狗
淮海战役:猛虎掏心
平津战役:瓮中捉鳖
三大战役中,Βιβλιοθήκη 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一)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二)教学难点
1、恰如其分的展示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材料,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理念。
2、引导学生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可续行)
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
点评
新教材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重点叙述了决战阶段的军事斗争,内容比较单一。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政治、经济、力量对比、人心向背、政权性质等)少有涉及,学习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适当予以充实。
课时设计说明
根据学案导学的理念,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扮演着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起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国民党指挥失当,毛泽东等懂军事
国民党违背历史潮流,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
渡江战役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战略大决战
课型:新授执笔:审核:班级:时间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2.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认识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学习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学习难点: 对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二、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
①时间: 。

1.辽沈战役②指挥: 、。

③主力: 。

④战绩:攻占 ,解放 ,攻克 ,解放。

战①时间: 。

②指挥: 、、、。

2.淮海战役③主力: 和。

略④意义: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

①时间: 。

3.平津战役②主力: 和。

决③结果:和平解放。

④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

4.三大战役的意义: ,
战。

①时间: 。

5.渡江战役②结果: 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年的政权垮台。

三、展示交流(对桌相互检查)
四、合作探究
1. 材料解析: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年内就打败国民党?
(3)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五、当堂测试
(一)选择题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三次主力大决战不包括:(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有人形象地称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

”认为这里的“门”是指:( )
A.辽宁
B.沈阳
C.长春
D.锦州
3.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是:( )
A.东北人民解放军
B.中原人民解放军
C.西北人民解放军
D.华东人民解放军
4.三大战役中,邓小平曾亲自参与指挥了:(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5.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三大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人数最多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平津战役的战场在(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西北地区
8.平津战役后,北京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是:( )
A.张学良
B.李宗仁
C.傅作义
D.杨虎城
9.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 )
A.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解放了重要的交通线和大城市10.“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的这首诗写于哪次战役胜利之后?( )
A.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三大战役
D.解放华东
11.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北平和平解放
D.南京解放
六、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