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合集下载

论中国近代史

论中国近代史

论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摘要:改良与革命是人类社会变革的两种基本形式。

如何正确评价革命和改良,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而革命和改良,既有互相矛盾的一面又有互相依存补充的一面。

而对于革命、改良的得失,必须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完全抹煞一面,一味颂扬另一方,无疑是错误的。

关键词:革命;改良;近代中国;对立统一;国情改良与革命,是社会政治变革的两种方式。

提到改良与革命,首先得弄清楚他们的涵义。

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

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

改良是去掉事物的某些缺点, 使之更适合要求。

改革是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其更合理完善。

在近代中国,改良事件主要有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革命事件主要指辛亥革命。

下面分别阐述改良和革命事件。

改良事件:一,戊戌变法。

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

——历史使命:救亡图存。

(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

(3)1894年“公车上书”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4)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此次变法在教育、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均有所改革。

虽然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使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但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

我观中国近代之改良与革命

我观中国近代之改良与革命

我观中国近代之改良与革命中国的近代史,一方面是一部不断被西方列强欺侮沦陷的屈辱史,另一方面,却又是一部自我解救,自我探索,抵御西方列强的抗争史。

而改良与革命则是近代中国自我解救,自我探索的两种不同的方式。

改良,是统治阶层在内部对限制阻碍自我发展的制度进行变革,以期能够达到符合时代发展需要,进而维护,巩固其统治的一种稳定的,温和的,不流血的,不触碰其根本利益的方式。

而革命,则是用暴力的手段推翻现有制度或统治的一种极端的,流血的,惨烈的方式,这即是狭义上的革命。

换言之,在本质上,改良的目的在于保护统治阶级的根本核心利益,而革命的目的在于对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

因此,正是背后所代表的利益的不同,才导致了中国近代改良与革命的争锋相对。

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改良与革命的密不可分。

革命促使改良,而改良又为革命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即是革命的前奏。

中国的改良,历史悠久。

从春秋战国的商鞅变法,赵武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从北宋王安石新政,再到明朝张居正变法……这些改良,让地处偏隅的秦国成为霸主,为秦始皇雄灭六国定下基础;让原本不堪一击的赵国成为战国七雄;让文化落后的鲜卑更好的统治中原;让积弱的北宋渐渐强盛;让落日中的大明帝国重新焕发光彩……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改良是有基础的,改良是可取的,改良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近代中国的改良却又是中国改良史上的一朵奇葩。

因为中国近代的改良是在内有革命火焰熊熊燃烧,满清统治摇摇欲坠,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西方先进资本主义文明不断侵入的大背景下实施的,这本身就已经超越了历史。

而这又决定了中国近代改良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中国近代的改良始于洋务运动,衰竭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其后的戊戌变法,立宪新政则更多的是一种表面形式,小打小闹,难以形成气候。

我以为,中国近代的改良,纵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但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即便从唯物辩证的角度看,益处是有的,但于大局实乃杯水车薪,难逃最终的灭亡。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康氏及其伙伴代表中国的统治者满清朝廷第条找出了第三条的道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主义的自上而下的变政的道路民族觉醒戊戌变法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民族觉醒的里程碑具有重大意义?意义?政治改革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思想启蒙大力传播西方先进的学说宣传进步批判封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昙花一现变法不足一百天就失败了又称百日维新?原因?代表中国资产阶级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社会基础相对狭窄会基础相对狭窄?只能把实行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加上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的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半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也是行不通的教训半中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向革命的道路辛亥革命1911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近代中国一直处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同宰割之下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危机先进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只能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的大潮中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 改良与革命
石工九班:巩法成
框架
背景
1
2
改良与革命
3
总结
背景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 年时间里,代表着中国的近代历史
➢ 中国近代史是用血和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
——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 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 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
昙花一现
变法不足一百天就失败了,又称百日维新
▪原因 ▪代表中国资产阶级,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社
会基础相对狭窄 ▪只能把实行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在近代中国,革命和改良是两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

首先,革命和改良都是为了回应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革命和改良都是为了寻找解决这些危机的途径而提出的。

革命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新的政治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而改良则主张在不改变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渐进的改革措施,逐渐完善现有制度,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民素质。

虽然革命和改良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其次,革命和改良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革命虽然采取了暴力手段,但它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新的政治体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革命,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而改良则在保持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渐进的改革措施,逐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改良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革命和改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局限性。

革命虽然能够迅速推翻旧有的政治制度,但它在建立新的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和风险。

革命容易引发暴力冲突和社会动荡,也容易导致民族分裂和社会分裂。

同时,革命的成果往往容易被掌握实权的人所篡夺,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公正。

而改良虽然能够稳步推进现代化进程,但它在改革过程中往往受到既得利益集团和传统观念的阻力,进展缓慢且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此外,改良也往往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良都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

虽然它们在手段、目标和结果上存在着不同之处,但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近代史专题四 改良与革命——资产阶级的探索

近代史专题四  改良与革命——资产阶级的探索
■一致:都是为了中国的独立与自强,将中国引上 资本主发展道路上去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 素,广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政治 家、思想家、教育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少 年时期受过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七岁就能写文章, 是个神童,可是他考试非常不顺利,考了三四次才考 了一个秀才,从1876年-1889年六考六败,33岁还是个 秀才。在他祖父留下的云衢书屋讲学为生,后从早期 改良主义者和外国传教士的译著中接受了西方一些资 产阶级政治思想。光绪廿一年(1895年)考取进士, 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后事败,出逃。辛亥 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 主编《不忍》杂志,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 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 任孔教会会长。1927年3月31日去世。
康有为虽然饱读经书,但政治上是一个缺 乏经验的“素人”,不知分寸,狂妄躁进, 缺乏政治智慧和策略,有意挑起皇帝和太后 之间的对立。执意从最艰难的政治制度变革 下手,进退太骤太猛,使改革与反改革处于 尖锐的对抗态势。
“轻举妄动,遇事不周,上负其君,下负其友”---严 复
(六)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898年第七次 1898年第六次 1897年第五次
公车上书——历史上最著名一次上书
•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电至京师, 举国哗然”。时各省举人云集北京 “会试” ,闻之大
为震惊。5月1日,康有为邀各省举人集会于松筠庵,宣 读了由康有为起草的长达14000多字的上皇帝书,共有
1300人签名,次日康有为将联名上书递呈都察院。
其缺陷:书读的多写的东西太深 奥人们看不懂,思想不能普及,社 会影响力不够。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及其启示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及其启示一.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概括):①外来原因即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西方实现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要求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推动西方列强向世界急剧扩张。

中国成为其扩张的目标之一。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开始救亡图存的探索。

②内部矛盾即中国社会原有的农民与地主阶级,资产和地主阶级,无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随着外来资本的入侵逐渐激化。

中国志士仁人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大革命,便是中国人开展的救亡图存探索。

二.两次改良和两次革命:1.洋务运动:开展原因: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洋务派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其具有封建性。

........P49。

但无论如何,其历史价值是值得肯定的:洋务运动使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倾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社会风气得到改变。

2.维新运动:开展人: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的原因: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维新运动发布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的新政令和新措施,但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方案。

维新派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的这种改革方案,遭到了封建势力的强烈反对,光绪皇帝所颁布的新政命令,由于中央和地方守旧官僚们的抵制,大多未能付诸实施。

最新中国近代史纲要——如何正确认识革命与改良教学讲义PPT

最新中国近代史纲要——如何正确认识革命与改良教学讲义PPT

函数 y=x2-2x+1 和 的零点分别是什么?
y
y3
y=x 2+2x+3
y
o
1
x
(1)
o -1
x
(2)
-1 o
3x
(3)
二次函数零点个数的判定:
Hale Waihona Puke △=b2-4ac△>0
△=0
ax2+bx+c=0 两个不等根 (a>0)
两个相等根
f(x)=ax2+bx+c (a>0) 图象
y x1 o x2 x
y o x1=x2 x
结果
清帝退位,民国建立,袁世凯上台
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改良与改革之辩
早在1905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 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 一场大论战: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数学运用
例1、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1) y x 2 3 x ; (2) y 2 x 2; ( 3) 函 数 的 图 象 如 下 :
.y
0 1 4 56 7
x
小结: 求函数零点 的方法
( 1 ) 图 像 法 : 即 函 数 图 像 与 x 轴 交 点 的 横 坐 标 ;
( 2 ) 代 数 法 : 令 y 0 ,解 出 x .
中国近代史纲要——如何正确 认识革命与改良
目录
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 改良与革命之辩 我们的看法
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
2、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 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 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 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 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 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 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经历了19世纪的苦难与动乱之后,20世纪的中国进入到一个革命的时代,一个波澜迭起的革命时代。

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先后被革命浪潮所掀翻,退出历史舞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出现稳定局面,由此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回首百年,有人感叹,如果走代价较小的改良之路该有多好,遂有“告别革命”之说,亦有提倡“回到康有为”“回到孔孟道统”等等说法。

然而,历史选择并非由一个理想化的愿望所决定,任何事后的讨论都应该回归历史现场,观察其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其影响,而不应脱离具体时空作臆测与推理。

革命不是人为的任意选择
一般而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改良总是比革命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因此,选择改良、避免暴力对抗为一般常情。

然而,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革命与改良的发生皆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不取决于个人或群体的良好愿望。

当社会矛盾尖锐到改良不足以应对时,革命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当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之时,革命又绝非任何好事者所能煽动。

20世纪中国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并成为一波波不可阻遏的洪流,并不是中国人有激进的偏好,也不是少数人鼓动所致,而是由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危机所触发的。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陆沉,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外不能抵抗强敌,内不能维持民生,国家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历史是给了改良机会的。

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到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再到辛丑之耻后的清末新政,清朝统治者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救运动,试图通过局部的改良来挽救将倾之大厦。

客观地说,清末十年的改良不能说毫无成就。

然而,清政府的改良和社会期待落差巨大。

清政府期望通过细枝末叶的改良,将无所不包的君权法制化,为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

1908年8月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赋予了皇帝极大权力。

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出台,则向社会公开了清廷皇族的集权之心,使人们对预备立宪的前途丧失信心。

清政府阻塞了改良之路,使社会普遍弥漫着革命情绪,只是等待着有人出来登高一呼。

辛亥之年,武昌首义,各地纷纷揭竿而起。

数月之间,江山易色。

短短的4个月中,并没有经过特别重大的战役,清廷退出了历史舞台。

可见,清廷的统治根基早已松散,革命已是民心所向。

然而,辛亥革命虽然赶走了皇帝,却未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

国家依然处于虚弱和无序状态。

在国际上,从日本提出“二十一条”,逼签屈辱的“民四条约”,到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而未能从战败国德国手中收回胶州湾,中国依然是一个被人欺侮的国
家。

国内则是政争不断,连年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不安,百姓苦不堪言。

于是,国民革命兴起。

“打倒列强,除军阀”这两大口号,反映了社会外争主权、内争民权的两大诉求。

在国共联手的北伐战场上,国民革命军摧枯拉朽般地把曾经貌似强大的北洋军队击垮。

然而,在北伐战争尚未成功之时,国民党便发起“清党”运动,将昔日的盟友推向血泊之中。

国民党掌权后,依然未能解决内外危机,并迅速蜕化为特权阶层。

中国共产党继续举起革命旗帜,代表最广大人口的工农,以工农革命相号召,经过20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简而言之,20世纪上半叶的这三场革命,皆有其发生的社会基础。

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实为造就革命之因。

非革命难以救亡图存,非革命难以改造社会,首先成为中国社会先进分子的意识,并进而成为普通民众的共同意识。

我们看到,革命的推力大大加快了近代中国的进程。

辛亥革命一举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社会,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成为可能。

近代中国革命的发生,是在社会危机状态下,人们对民族平等的追求,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人们向往着一个没有屈辱、没有战争的平等的新社会。

在这一追求过程中,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中国人民付出了重大代价。

然而,作为处于和平时代的,在相当程度上分享着革命成果的后人,对于前人的追求和选择,难道我们可以作脱离历史实际的苛责吗?
革命与改良并非截然对立
事实上,近代社会的许多革命者,包括那些革命领袖们,并不是天然的革命者,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主张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来改变社会,许多人曾经历了一个从主张改良到倡导革命的变化过程。

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如此,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也是如此。

1894年,孙中山曾前往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改革主张,但他未能见到李鸿章。

甲午战败打破了他对清廷改革的幻想,从此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

毛泽东早年也曾景仰过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期曾对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产生过很大兴趣,提倡过和平革命。

中国社会改良无望的现实,促使他转向革命道路。

我们看到,在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既有路径分歧的一面,又有互为促进和声援的另一面。

清末,尽管革命派与改良派争吵不断,但两者有相通之处,都主张扩大民权,要在中国建立起近代民主政体。

两者并不是完全背道而驰的选择,在全局上存在互动互利关系。

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的论战,使民主思想前所未有地普及开来。

立宪派主导的国会请愿活动和收回利权运动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革命党人也对国会请愿运动和收回利权运动给予了声援和支持。

研究表明,辛亥革命迅速获得成功,各省立宪派的支持功不可没。

同样,在推翻国民党统治的过程中,持改良主张的中间势力也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战后期,在国民党统治区,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民主运动,矛头直指国民党的专制独裁,国统区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

运动的蓬勃发展,使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与社会基础出现崩塌,继续维持专制统治的合法性广受质疑。

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一运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并适时提出了建立联合政府的方案,将民主诉求导向实施阶段。

解放战争后期,当中国共产党提出新的民主协商制度时,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社会各阶层对于一个人民将要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充满期待。

革命与改良取决于不同的历史情境
如前所述,革命与改良皆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选项。

一个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段内,是采取革命的方式,还是采取改良的方式,取决于这一国家在这一时期的基本国情。

马克思是公认的革命家,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公开宣布,“他们(无产者)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然而,马克思并不是一般地反对改良。

他认为,在那些阶级矛盾尚未激化的国家,工人阶级有可能通过和平的而不是暴力革命的方式走向社会主义。

马克思1872年在阿姆斯特丹群众大会上曾说道:“我们知道,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在指出无产阶级可以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社会变革的同时,也指出了这一和平路径的前提:“只有当该社会中掌握政权的那些人不用暴力方法来阻碍历史发展的时候,历史发展才可能是‘和平的’。


显然,改良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成功,需有其必备的社会环境。

它取决于社会矛盾是否尖锐,社会各阶层是否愿意妥协以避免发生激烈冲突,尤其是统治阶层是否愿意作出妥协等一系列因素。

历史表明,在近代中国,旧秩序的顽强抵抗,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使得新秩序难以经由和平的稳定的方式产生,人们只有通过革命来寻求建立新的秩序。

近年来,出现了对慈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以及蒋介石的改革与妥协诚意任意拔高的倾向,这导致了对改良成功的可能性过于乐观的估计,严重偏离了真实的历史。

在对革命的质疑中,一个常见的理由是革命带来了动荡和混乱,认为辛亥革命虽推翻了皇帝,却带来了北洋时期的军阀混战与社会动荡。

必须指出,重建新秩序的革命并不必然导致混乱。

将民国初年的混乱归因于革命,这一直线型的因果结论并不成立。

仔细观察,民国初期出现军事强人势力的潜因在晚清已经养成,其割据正是旧势力旧传统在新社会的变异与表演,它恰恰与共和制度与共和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辛亥革命不是搞糟了,而是何等的必要,革命的任务又是何等的艰巨。

扫除数千年封建专制的有形和无形的影响,正是辛亥革命的目标之一。

革命和改良皆有其必备的条件。

离开主客观条件,一味主张改良,或一味主张革命,都是不可取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场以“革命”名义进行的运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必须指出,这场运动绝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我们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之称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毅然带领党和国家走出误区,以改革求发展,中国社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革命与改良之争,交织于中国近代史。

客观理智地反思近代以来的革命与改良,不仅对于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史极为重要,对于中国社会今后的发展走向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