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关语的可译性及不可译性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翻译策略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翻译策略双关语是修辞手法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能够给作品增添趣味性和深度,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翻译难度。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运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表达方式,还具有丰富多彩的修辞效果。
本文将对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翻译策略进行浅析,以期为读者和翻译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双关语作为修辞手法之一,其修辞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双关语能够为作品增添趣味性。
通过双关语的巧妙运用,作品能够表现出一种幽默、俏皮的风格,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作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在Lewis Carroll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他用双关语来描述怪物的名字,如“哇喀喀”(Jabberwock)和“诺格汉普”(Knave of Hearts),这些双关语不仅让读者感到好笑,而且也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双关语能够增强作品的表达深度。
通过双关语的运用,作品能够达到一种意义的多层次表达,不仅在表面上有一层意思,还隐藏着另外一层更深的意义。
这种多义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有厚重感和内涵,能够引发读者对作品的深入思考。
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说的一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这句话中的“be”既指存在也指幸存,具有双重意义,体现了哈姆雷特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双关语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双关语的运用,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审美上得到更多的享受。
双关语的巧妙运用能够使作品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让表达更加生动生动。
例如在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他用双关语来讽刺社会上的虚伪和虚伪,使作品具有了一种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双关语还能够为作品增添一定的神秘色彩。
通过双关语的巧妙运用,作品能够营造出一种神秘、禅意的氛围,使读者产生一种探秘、探索的兴趣。
双关语的言内意义及其翻译

双关语的言内意义及其翻译作者:聂珂魏万德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4期摘要:双关语一般被认为是不可译的,但不可译性中又包含有相对的可译性。
在双关语的翻译中,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其言内意义的保留,保留言内意义就是保留双关形式。
其次可以在保留原文修辞效果和语篇完整的条件下,对原文双关语的所指意义和语用意义进行取舍,甚至创造一个全新的双关语来取代它。
如果言内意义无法保留,则要用其它的修辞手法对其进行补偿,常见的有音韵、比喻、仿拟及多种修辞格的运用。
关键词:双关语;言内意义;补偿中图分类号:H059;H315.9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4.028一、双关语的翻译现状双关语的希腊文是“paranomasia”(equal word).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 《普林斯顿诗学百科全书》中这样定义pun:“A figure。
f speech depending upon a simi-larity of sound and a disparity of meaning.”,即双关是一种修辞格,依靠词汇发音的相似与意义的不同来形成双关。
双关语可粗略分为两大类,即谐音双关和一词二义双关。
每种语言在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以后,形成了一整套包括发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在内的体系。
双关语这种原语中的巧合到了译语中往往不复存在。
无论译者采取什么样的翻译手段,都会或多或少地失去原文的特色。
许渊冲曾说意美最难传达的可能要算双关语。
“传统译论认为双关语音(形)义两方面难以完全兼顾而几乎不可译,常常语焉不详或一笔带过”。
在有限的资料中关于双关语的翻译着墨不多,如徐仲炳谈到了吻合法、舍取法、舍弃法、加注法;李定坤谈到直译法、意译法等方法。
在其它著作中,“……法”的论述也层出不穷。
这些方法往往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而流于简单的堆砌,更有出现率颇高的“表层意义、深层含义”这样的模糊字眼,不同的读者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英语双关歧义与可译度研究

英语双关歧义与可译度研究[摘要] 英语双关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有着强烈的修辞表达效果,它被广泛应用于英语中。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英语双关进行探讨:定义、分类、构成要素、特点及汉译。
其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英语双关的汉译被认为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本文探讨了几种实用的翻译方法:直译、意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以及加注。
[关键词]双关定义分类构成要素特点及汉译一、英语双关的定义《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中把英语双关(pun)解释为“humorous use of a word that has two meanings or of different words that sound the same”。
这个解释指出双关语利用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或同音异义现象产生词语的诙谐用法。
换言之,双关语运用一词多义﹑一语两义﹑同音或近音词现象表达双层语义,巧妙的利用双关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双重语境表达两层含意,不直接表露,言此意彼。
二、英语双关的分类双关语可分为谐音双关、语义双关和引申双关。
1.谐音双关(homophonic pun)谐音双关即语音双关,它利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语构成双关。
它又可细分为同音双关和近音双关。
英语中有许多同音词和近音词,在特定的语境巧妙的使用这些词语,能使词语或语义达到幽默、含蓄委婉的双关语效果。
例如:1)Your argument is sound,nothing but sound.在此句中,巧妙利用“sound”一词来表示同音双关。
第一个“sound”是形容词,意思是“合理的”,第二个“sound”是名词,意思“声音”。
2) A girl‟s best friend is her mutter.句中“mutter”和“ mother”读音相似,构成近音双关,此词有两层意思:女孩子最好的朋友是嘀嘀咕咕;女孩子最好的朋友是她的母亲。
可译与不可译条件下的双关_Pun_翻译

句的亮点 ,舍去不译实在可惜 。因此 , 译文又增添了 “ the day is fine”和“deep in love”来表达原文的双关的两层意思 。
2. 引申译法 翻译过程遇到涉及双关的方言词 ,也不好处理 。有时我 们可用引申法表达原双关意 。 例 8:杨罗勃愤而一侧身 [ … ] 黄孟文《洋女孩 》 该主人公杨罗勃 ,名自 Robert,他是个极度崇洋媚外的 人 。杨罗勃跟汉语的“洋萝卜 ”同音 ,而这恰恰是广东人对 洋里洋气的华人讽刺称呼 。所以 ,原文例的名字“杨罗勃 ” 就具有了双关的意味 。但是怎么再翻译的时候也具备这样 的神韵呢 ? 很难 。只有采用引申译法 ,拼音加译注 。 例 8译文 : Yang Luobo was furious. He ducked. ( T ransla tor’s note: yang luobo“ca rrot”in Can tonese m eans som eone w ho assum es a servile a ttitude tow a rds foreign cu ltu re. ) (郑雅丽 译 ) 3. 双关的不译 尽管利用补偿译法和引申译法可以将不可译的双关的
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都表达出来 ,但是还有一些是连这都很 难做到 ,尤其是汉语中带有双关的歇后语 ,译者没有办法并
不觉得有必要为译文语言重新创作一个对等的谐音双关语 , 因为这类歇后语的意义往往非常简单明了 。
例 9: 猪鼻子里插葱 ———装象 如果是直译成“A p ig is sticking scallions into its nostrils to p retend to be an elephant. ”但是这样的译法不仅也失去双 关的意味 ,恐怕还会让英语国家的人困惑 。所以 ,对这样的 歇后语 ,只能不译 。至于其要表达的意思 ,若输出语言中有 类似的表达 ,则可以用套译法 。 例 9译文 : A vain crow has stuck a peacock’s feathers a2 mong his own! 或 A raven’s cleansing his feathers in a lake to p retend to be a swan! (《伊索寓言 》)
略谈称呼语的文化不可译性

略谈称呼语的文化不可译性摘要:本文旨在从四个方面探讨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不可译性,汉字偏旁,双关,含义以及字号,对此译者不能因为不可译性的存在就采取消极态度,而应该尽可能地采取积极措施补救。
关键词:称呼语;文化不可译性;红楼梦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02称呼语本身带有特殊的民族和文化特征,因此译者很难把它们圆满地转化成目标语。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文化不可译性:汉字偏旁,双关,含义以及字号。
一、汉字偏旁的不可译性在中国传统里,在一个家族里,同一辈分的人的名字(区别于姓名,以下都是)常带有相同部分。
《红楼梦》里面贾家几代人的名字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的这一传统。
例如,贾源和贾演名字的左边都是偏旁“氵”;贾代化和贾代善以“代”作为名字的第一个字;贾家的四大小姐——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都以“春”作为名字的第二个字;贾敬、贾赦、贾政和贾敏,名字的右边都是偏旁“攵”;贾珍、贾琏、贾瑞和贾环四个名字都以“王”为偏旁。
贾宝玉是特例,因为他“衔玉而生”,这一点也证明了他的不同寻常。
贾蓉、贾芸和贾蔷在名字的上方有相同的偏旁“艹”。
这一古老传统至今在中国的很多农村地区仍然盛行,尽管很多崇尚自由和个性的年轻人选择摒弃这一传统选择自己喜欢的字给后代命名。
纵观中国历史,人们很重视家庭及家族中的长幼尊卑,这在命名中有所体现。
其一就是一个家族中同辈人要用一个字或者一个偏旁来表示辈分,这个字或偏旁不是随便选的而是祖上给定好的。
这个字叫“辈字”或“范字”。
一般来说,同一辈分的人都要遵从这一原则。
例如:当时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
杨译本和霍译本都没有从字面上翻译“从文旁”、“从玉旁””以及“从草头者”。
霍译本甚至没提这三辈人的头领人物:贾敬、贾珍和贾蓉。
这两个具有重大影响的《红楼梦》英译本都没给英语读者传达这个特殊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关于辈分的文化现象,可能是由于两种文化书写体系的差别以及传达的巨大困难。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略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略关于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在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占据过重要的位置,但是关于此问题的讨论一直存在着名实不符的问题,也就是说有些翻译理论家虽然沿用了“可译性不可译性”的名称,实际上他们各自的理论焦点取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对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的考察,试图理清其发展脉络,界定其各发展时期的不同定义。
标签:可译性;不可译性;发展史1.介绍关于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时翻译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仔细研究一下此问题的发展始末,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此问题的讨论首先存在着概念不清问题,也就是说,对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概念界定存在着分歧。
下面,我们将通过考察可译性不可译性的问题的发展史略来具体分析其不同的含义。
2.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略2.1 不可译性问题的提出此问题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末期的民族语翻译。
中世纪末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欧洲各国纷纷建立,随着各国民族意识的增强,与民族语代替拉丁语翻译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在意大利,诗人但丁最早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不可译性问题。
在其关于翻译和民族语的论述《飨宴》中,但丁对《圣经·诗篇》的拉丁语译文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发现原文中有许多诗的特征在译文中走失了,从而得出文学作品不可议论。
他说:“要让大家都懂得,任何富于音乐和谐感的作品都不可能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破环其全部优美的和谐感。
正因为如此,荷马的史诗遂未译成拉丁语;同理,《圣经·诗篇》的韵文之所以没有优美的音乐和谐感,就是因为这些韵文先从希伯来语译成希腊语,再从希腊语译成拉丁语,而在最初的翻译中其优美感便完全消失了。
” (Dante,1304-1307:Chapter 7,Book 1 )可见,但丁提出不可译问题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具体说来,翻译过程中,文学作品是与内容的对立是但丁文学作品不可译论的立论基础。
2.2 歌德及文学作品的可译论歌德认识到翻译往往是不完全的,但是他同时又提出,无论如何,翻译是世界事务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活动之一。
英文广告双关语的运用与翻译

英文广告双关语的运用与翻译 刘洪泉 (江汉石油学院外语系,湖北荆州434023)[摘要]在商品经济时代,广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双关语为广告又增添了不少色彩。
探讨了双关语在广告中的运用和翻译,把双关语按照谐育双关、语义双关、语法双关、成语和欲语双关归类。
介绍了双关语的几种翻译方法,诸如契合译法、分别表义法、套译法、侧重译法、补偿译法,旨在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英语;广告;双关语;运用;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010(2003)增刊013702 广告文案中文学语言运用精当会使得广告语言的内涵与影响远远超出广告本身。
双关语这一修辞手段是广告创作常用的技巧。
双关,顾名思义,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种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出一明一暗双重意义,既引人注意,又能引起联想。
双关语具有简洁凝练、风趣幽默、新颖别致等修辞效果,能够突出广告的特点,因而在广告中得到大量应用。
一、双关语在广告中的运用 广告中巧用双关能使语言含蓄、幽默、生动,给人以回味和想象的余地。
常用以下几种双关语。
11谐音双关谐音双关是用拼写相似、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的[1]。
广告制作者非常乐于使用谐音双关,因为此类双关具有风趣、幽默、俏皮、滑稽的语言风格,能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1 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1这里有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一切为了您的子孙后代。
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sun2son,air2heir这两对谐音字,使广告语言不仅和谐悦耳,读来朗朗上口,而且颇风趣、幽默,具有感召力。
例2 Trust us1Over5000ears of experience1相信我们吧。
历经5000多只耳朵的检验,有着5000多年的经验。
这是一则助听器推销广告。
从字面看,它说明了该产品已经接受了众多消费者的考验,但字里行间巧妙地嵌入一对谐音字ears2years,充分暗示了该产品悠久的历史和久经考验的上乘质量。
谈英汉双关语的可译性

法领略到原语的睿智。况且对于那些不懂英语的人来说翻译 没有多大意义而言,而对于那些懂英语的读者来说,其翻译又 是多余的,可以说是吃力而不讨好。而第二个译文中的“泪花” 的译法虽有悖于原文,但它进行了成功的“创造性叛逆”,使两 种语言沟通起来,起到了和原文相同的功能,实现了交流的目 的,表达了同样的幽默。
就翻译方法上可以说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翻译双关语似乎难以给译文读者令人满意的翻译而作为西方的翻译理论体系中最古老的一条文艺学翻译理论路线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学艺术翻译的重点是进行文学再创作强调翻译的目的和结构从宏观上强调译品的艺术效果
○ 文教群论 2007年1月号中旬刊
谈英汉双关语的可译性
朱明胜
(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room.(居祖纯译) 译者把两个谐音双关语“一点久”和“一点酒”处理为“one
point nine”和“one pot of wine”,把“十拿九稳”和“食拿酒稳”翻 译为“Treat the guests fine and everything will be fine.”和“Wine and dine,and everything’ll be fine”。译者使用一些押韵词尽量 来传达了原文妙趣横生的谐音双关,同样也传达了原来的风 趣味,可以说和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处。
卡特福德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出,翻译实践的中 心问题在于寻找等值得成分,即对应的词语、句子等,如果找 不到对应的成分,则翻译无法进行,这时就出现了不可译现象。 根据卡特福德的观点,对于双关语的翻译,要在译入语中寻找 对应的双关词(谐音、多意)几乎是不可能的。双关自然应归于 不可译一类。就翻译方法上,可以说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翻译双 关语似乎难以给译文读者令人满意的翻译,而作为西方的翻译 理论体系中最古老的一条文艺学翻译理论路线,它认为翻译是 一种文学艺术,翻译的重点是进行文学再创作,强调翻译的目 的和结构,从宏观上强调译品的艺术效果。到了20世纪,这种理 论尤其引起了交际翻译理论家如奈达等人的重视。奈达指出 “翻译的主要矛盾,主要是形式对应和功能对等的矛盾。”翻译 的“准确”并非等于“严格形式上的准确”;要正确判断“准确”两 个字的含义,必须以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对所接受的信息能否 做出基本一致的反应为依据。“译者应当采用功能对等的一组 形式尽可能使其与原文意思相匹配。”他认为翻译的正确与否, 在于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是否等同。这是围绕读者和 读者反应提出的两个观点,他强调的是译文读者应当具有和原 语读者相同的反应,产生同样的效果。在中国翻译史上,傅雷和 钱锺书也分别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神似说”和“把作品 从一过文字转变成另一过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 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的“化境说”。中 外翻译理论在这个方面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双关语的可译性及不可译性华中科技大学徐敏摘要:本文尝试用丰富的翻译案例来说明修辞格中双关语的可译性及不可译性,阐明在双关语翻译中译者应尽力保持原文的语义信息及审美信息,尤其是要再现原文的修辞效果,以达到最佳的信息交流和交际效果。
关键词:双关语;可译性;不可译性;修辞效果Abstract:Based on the abundant translation cas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y of pun as one part of the rhetoric. It is pointed out that both the semantic messages and aesthetic messages of the source text should be retain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pun. The rhetoric effects of the source text should be especially reproduc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est communication effects.Key words:pun;translatability;untranslatability;rhetoric effects1. 引言修辞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
唐学纯在《接受修辞学》中将“修辞活动”定义为“言语交际双方共同创造最佳交际效果的审美活动”(唐学纯,唐跃,朱玲,1992)。
换言之,修辞是一种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形式,它的目的在于创造最佳交际效果。
因此在修辞格的翻译中,译者不仅应该充分注意到语义信息的传递,而且也应该力图创造最佳的修辞效果,将原语中修辞效果在译文得到最大限度的再现。
即译者必须把原文中的信息尽可能多地传达给译文读者,使他们尽可能多地感受到原语读者能够感受到的修辞效果。
本文仅就修辞中的双关语来分析它的可译性及不可译性。
2. 双关语的可译性世界上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语言与文化有着共性。
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全世界的语言是相通的,不同的语言之间类似或相当的成分是主要的。
语言之间的相融性和相似性形成了语际翻译可译性的客观基础。
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文化具有超地域性的特征。
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们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情感表达方式和对世界、生活的看法(王福祥,吴汉樱,1997)。
这种语言与文化的共性为修辞这一旨在创造最佳效果的特殊语言形式的可译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双关“pun”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paronomasia”,指“外表相似”和“语义相似”。
依照《辞海》的定义,“双关语”即修辞学上辞格之一,利用语言文字上同音或多义的关系,使一个词或一句话关涉到两件事。
双关语是一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较常用的高级修辞格,它利用音或义的巧合,进行同音异义的暗换,有意使语句同时具有双重或双层含义,即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是掩饰义,深层含义是所指义。
双关语分为同音双关(homophonic pun)、近音双关(paronomasia)、同音异义双关(antalaclasis)、一词多义双关(sylleptic pun)、歧解双关(asteismus)、反语(irony)、暗讽·193·(innuendo)、讥讽(satire)、修辞问句(rhetorical question)和讽喻(allegory)(丛莱庭,徐鲁亚,2007)。
双关语的特点是,它巧妙地利用同音异义或同形异义现象使一个词语或句子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不直接表露,显得委婉含蓄。
恰当地使用双关语,可使语言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精炼有力,达到由此及彼,借题发挥,甚至指桑骂槐的效果(李定坤,1994)。
同时双关语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空间,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广告通常使用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段使其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感情色彩和感染力,达到感染读者的宣传效果,例如,Money doesn’t grow at trees. But it blossoms at our branches.——Loyd Bank这则广告是为英国劳埃德银行所做的户外路牌广告,广告大意是,树上是长不出钱来的,但它会在我们的树枝上开花结果,这里“branch”这个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为字面意义,即树枝,而更深一层含义是指银行的各个分行。
它的真正含义是,只要顾客把钱存到劳埃德银行,他们的钱就会不断增加。
双关语“branch”一词的运用使这则广告新奇、幽默,寓意深刻,容易打动读者。
修辞信息通常是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之和(唐学纯,唐跃,朱玲,1992)。
要想在双关语的翻译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其修辞效果,译者就要对双关语的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加以分析。
双关语传达给接受者的是两层意思,一个在眼前,一个在心中。
通常表达者、接受者心知肚明的隐的那层意思才是表达者真正要传达的意思。
因此在双关语的翻译中,译者应竭力再现一语双关的意蕴才能达到交际效果。
黄龙曾将“coo the coo”译为“道是禽语却情语”(黄龙,1996)。
“coo”既是表示鸽子叫声的拟声词,又兼有“喁喁情话”的意思,译文中“禽”“情”双关,完整地再现了原语中的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刘炳善将兰姆的“That home is home though it is never so homely”译为“家虽不佳仍是家”(杨自俭,刘学云,1999)。
“homely”在此是音义双关,若译为“寒碜”则失去了英文原句的俏皮和韵味,译者将其译成“佳”与“家”谐音,同时又准确传递了原句信息,堪称上乘之作。
“At least put something warm on,Mr. Broker.”advised Tessie.“I’m almost finished.”Mottis grunted.The first floor window shot up. Ida stood there in her flannel nightgown,her hair down.“Are you crazy?”she shouted to the grocer.“Finished,”he answered.… …“Come up now,”Ida shouted.“Finished,”Mottis cried …故事中的博卡·英里斯先生是一家小杂货店店主,贫病交加,对生活感到绝望。
此刻,他身着单衣在屋外铲雪,又遭严寒袭击,便死去了。
译成汉语时,“finished”一词译者巧妙地利用“快铲完了”和“快完了”表达出原文中“雪快铲完了”和“人快死了”的双关含义:“你至少得穿暖些,”泰西劝道。
“我快铲完了,”莫里斯咕噜一声。
二楼窗口突然亮起来,艾达穿着法兰绒睡衣,披头散发,站在那儿。
“你疯了?”她对着掌柜的大声嚷叫。
“就快完了,”他答道。
……“马上上楼来,”艾达叫道。
“就快完了”莫里斯喊了一声(黄任,1998)。
一般认为,双关语由音、形、义等手段构成了可译性的障碍,但当有像以上的双语·194·偶合的情况时,通过译者的神来之笔,翻译可以兼顾形式和内容,同时还能再现修辞效果,这是双关语翻译的最高境界。
3. 双关语的不可译性不同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心理思维习惯,不同地域文化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等种种差异都反映在各自的语言当中,使各民族和国家的语言有着独特的个性。
这种个性为修辞翻译的不可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曾说:“在我看来,任何翻译毫无疑问都是试图完成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每个译者必然要撞到两个暗礁中的一个而碰得头破血流,或者过分囿于原作而损害本国人民的审美习惯和语言,或者过于照顾本国人民的特点而损害了原作,要找出某种办法来不仅困难重重,而且简直不可能”(Steiner,1975)。
中英文各自语言本身的音形特征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在翻译双关语时常会遇到在一种语言中是双关的,在另一种语言中不一定能构成双关的难题。
要找到对等的词不是总能实现的,有的处于“空白”或“休克”状态,翻译实践中这种译语缺少与原语相应的双关语音形特征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
“如果译者欲将原语作品中某些美学修辞效果转移到译语中去,而译语又缺乏相应的音形特征时,译者就只好望文兴叹,感到束手无策,难以胜任了”(刘传珠,2000)。
如“No all power corrupts”这是一则汽车广告的标题,是“power corrupts”(有权势的人容易腐化)的改写。
改写后的这个部分否定句中“power”一词为双关,不再是权势的意思,而是大功率的意思。
这则广告正文意思是新型奥迪车马力强劲,驾驶舒适,且价格适中,买了这样的车不会被人指责生活奢侈腐化。
据此该标题可译为“购买大功率汽车并不意味着腐化”。
这种保留一层意思,舍弃一层意思的译法虽然基本上准确无误地传递了原文信息,但丧失了修辞格表现的语言效果,读起来味如嚼蜡,没有达到广告所应取得的吸引顾客购买的语用效果。
在莎剧《无事生非》中有一句“she’s too low for a high praise,too brown for a fair praise,and too little for a great praise”,这里“low”既表示“矮小”,也表示“地位低下”之义,fair 既表示“白皙”也表示“公正”之义。
所以看起来好像是在谈论她的身材容貌,而实际上却是在谈论她的社会地位等问题。
若译为“她太矮,经不起高度的赞扬;皮肤太黝黑,经不起说她白皙的赞扬;个子太瘦小,经不起大的赞扬”这种译法由于两种语言的隔膜,只译出双关的一层意思(身材容貌),而另一种意思(社会地位),则未表述出来,也未能表现出语言大师莎翁运用语言的炉火纯青的技艺。
在英语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使用双关的小故事:Then there was the man in the restaurant.“You’re not eating your fish.”The waitress said to him.“Anything wrong with it?”“Long time no see”,the man replied.其中“see”和“sea”两个字发音相同。
这个顾客的回答,表面听来似乎是“Long time no see”,相当于汉语中老朋友久别重逢时所说的“好久不见”,但实际上是说那些鱼已离开大海很久,不新鲜了。
顾客运用这种谐音双关委婉地抱怨餐馆的饮食质量,双方心领神会,心知肚明,为对方保存了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