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铸剑
《铸剑》中的主旨

《铸剑》中的主旨
《铸剑》中的主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探讨人性、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小说透过主人公方源的视角,描绘了铸剑师在努力改变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对人性、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2.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鲁迅在小说中透过方源的遭遇,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美好憧憬的追求。
3.以暴抗暴的思想:小说热情讴歌了眉间尺和黑色人勇于讨还血债的复仇精神,表达了作者当时萦绕于心的以“火与剑"反抗暴力统治的复仇意志。
4.悲壮与嘲讽、崇高与荒谬的相互交织:小说所呈现的两种格调——悲壮与嘲讽、崇高与荒谬——既表达了作者深广的忧愤,也诠释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总的来说,《铸剑》这部小说内涵丰富,不仅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鲁迅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铸剑 鲁迅读后感

铸剑鲁迅读后感鲁迅先生的《以铸剑》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观察和鲜明思想立场的文章。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铸剑”的比喻,鲁迅先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民在封建社会中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对这种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和斗争。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切,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文章开篇即以“以铸剑”的比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武力和暴力的推崇和崇拜。
鲁迅先生通过对古代铸剑工艺的描述,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武力和暴力的迷恋和推崇。
这种对武力和暴力的迷恋和推崇,使得中国社会长期以来都充斥着暴力和压迫,让人民长期处于受压迫和剥削的状态。
通过对“以铸剑”这一传统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鲁迅先生揭示了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压迫和剥削的本质,也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鲁迅先生则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真实案例的描述,揭示了中国人民对于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和斗争。
鲁迅先生以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为例,表现出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于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和斗争。
这种对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和斗争,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由和正义的追求,也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对于压迫和剥削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通过对这些历史案例的深入剖析,鲁迅先生让人们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人们对中国人民的精神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以铸剑》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这篇文章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也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鲁迅先生以铸剑为喻,揭示了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压迫和剥削的本质,也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对于压迫和剥削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鲁迅铸剑鉴赏

鲁迅铸剑鉴赏
《铸剑》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但是这个复仇却是死后的复仇。
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的这样的呈现形式让人不寒而栗。
但是细细思索,有些仇在现实里想报是几乎不可能的。
这样借由一个外人之手以自杀的方式从而得到为父报仇的机会或许可行性更高。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手段还是达到目的了。
实不相瞒,在阅读的时候,我还是怀疑武士的可靠性的。
鲁迅先生的笔法是荒谬的,但是他揭示的却是很现实的道理。
无名小卒要抵抗王室付出的将是几代人的代价,就连报仇也是要以牺牲自己为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到最后没有人能够认出王的头颅,于是三人都得到了厚葬,这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王生前这么多人阿谀奉承,到最后却没有一个人认出头颅,这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普通人在死后可能都享受不到王室的待遇,而眉间尺却有这个“殊荣”,他父亲的剑算不算铸成了?
为父报仇和性格懦弱的冲突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而自刎的勇气和义无反顾的报仇的决心看起来像是非理性的冲动。
武士的三言两语,信誓旦旦就让他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自刎,这在常人也许是要反复权衡的。
鲁迅先生要展现的是与《影的告别》中相似的个体虚无主义,这种麻木是时代的悲哀,是自身的堕落和以盲目牺牲为性质的反抗。
《铸剑》的文学性不算高,但是围绕着“复仇”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小说荒谬的呈现形式和要表达的主旨内涵却发人深省。
铸剑 赏析

一、题解与素材来源
《铸剑》写于1926年10月,原名《眉间尺》,1932年编入《自选集》时改为现名,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1934——1935年创作的5篇以及20年代的3篇小说,共8篇,于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鲁迅称之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艺术上,《铸剑》具有奇特的丰富的想象力。鲁迅写黑色人唱着歌扬长进入京城,然后进入王宫里去献艺。他让眉间尺的头颅在开水里做各种各样的舞蹈、游动,甚至对着国王嬉笑、唱歌,这一系列的描写都令人惊骇,超乎一般的想象。鲁迅把这些奇异的情景写了出来,表现得有声有色,激越悲壮,有感情,有气势。
“三头相搏”更是奇异之极,荒诞之极,出乎常理之极,却又有一种很强的震撼力。仇恨的头颅怎么在那里念念不忘复仇,要实现自己复仇的愿望,产生了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难以想象的超自然的力量,这些都写得非常惊世骇俗,但是又非常传神。这样就形成了小说诡奇、荒诞艺术风格。
《铸剑》的主题意蕴是丰富和复杂的。鲁迅一直紧张地思考“复仇”问题。“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 这个结尾真是鲁迅式的,充满了深长的调侃意味,既是对专制暴君的进一步的鞭笞和嘲弄,同时又包含着对宴之敖者乃至作者自身的清醒的自嘲。残害百姓的专制暴君尽管已经在一场正义的复仇行动中丧命,但百姓们依旧木然地对着暴君的棺木跪拜不已;几个“义民”更是“很忠愤,咽着泪,怕(黑色人、眉间尺)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鲁迅歌颂
最新鲁迅铸剑教案11篇

鲁迅铸剑教案11篇鲁迅铸剑教案11篇鲁迅铸剑教案(1)浅谈鲁迅《铸剑》《铸剑》是鲁迅1936年出版的《故事新编》里面的一篇小说。
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
我之所以会对《铸剑》这篇文章感兴趣,是因为刚读起这篇文章时,主人公眉间尺与老鼠之间的生动故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精彩绝伦的描写让我对鲁迅更加敬佩。
下面请让我浅浅地分析一下《铸剑》这篇文章。
首先从写作背景谈起。
本文是鲁迅在1926年10月完成的。
当时的鲁迅于北京在内与兄弟周作人不和,在外与政府及政客不和,内心受到深刻的打击,为了暂避军阀官僚们的迫害,于是便来到了厦门。
我想这正是鲁迅之所以会把复仇心理与原侠精神融合在《铸剑》里的原因吧。
当时北洋军阀统治着政府,人民民不聊生生活痛苦,而且愚昧的国民性更让鲁迅深深地感到失望,加之个人在北京的悲惨遭遇,不但外人政府不理解,就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无法感受自己内心世界的痛苦,所以鲁迅就写出了《铸剑》这篇文章。
因为小说其实就是现实的最好反映。
《铸剑》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主人公眉间尺为报杀父之仇的复仇故事。
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端,写了眉间尺戏鼠,然后明仇;第二部分是发展,写了眉间尺寻仇受阻遇到黑色人相助,为报仇而献头;第三部分是高潮,写了眉间尺和黑色人为了智取王命而血战;第四部分是结尾,写眉间尺、黑色人、楚王三首俱葬。
据我查资料所知,鲁迅的《铸剑》根据的是《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的故事。
这则故事本来就充满了向反动统治者的复仇主义精神。
楚王命名铸剑师干将为之铸宝剑,剑炼成了,不仅不赏,反将干将杀头,这是何等残暴!对这样的暴君能不报复、能不惩罚吗?干将的遗腹子赤鼻果然在“客”帮助下,用父亲遗下的雄剑和自己的头颅杀死了楚王,报了深仇大恨。
这则复仇故事,本来就大义凛然。
鲁迅的《铸剑》读后感

鲁迅的《铸剑》读后感《铸剑》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以描绘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残暴为主题,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对社会现象的犀利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下人民苦难的同情和愤怒。
在读完《铸剑》后,我深感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对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黑暗有了更深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南京工学堂的师生,在受到封建官僚贪污腐化和教育机构混乱的影响下,逐渐迷失了自己,沦为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小说以夏念和陈树湘两个青年学生的命运展开,他们本有理想和抱负,但在官僚权贵和封建礼教的腐蚀下,逐渐变得消极和软弱。
夏念最初想要铸剑,用来拯救民众,但最终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选择等待反抗的时机,最终在黑暗中消逝。
而陈树湘则一直保持着对梦想的追求,但最终却变成了暴虐的官吏,成为了封建制度中的一枚棋子。
两位主人公的命运,既是大时代决定的,也是他们个人选择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鲁迅先生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小说中的官僚和官吏,无论是南京的沈家宏、孙世琤,还是陈树湘本人,无不是为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亲手杀人。
他们以个人的私欲和野心为导向,而不是以人民的福祉为目标。
他们利用封建制度的漏洞和人民的愚昧,不断地剥削和压迫,将人民推入苦难的深渊。
与此同时,鲁迅先生也展示了人性的丑陋和懦弱。
小说中夏念和陈树湘都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在封建制度和社会压力面前,逐渐变得软弱和无力。
夏念原本有着追求真理和公正的热情,但在官僚和孙世琤的教唆下,却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最终在黑暗中消亡。
而陈树湘则一直追求自己的梦想,却在实现之后变得残暴无情,对人民不问生死。
这种人性的沦丧和受压迫后的变异,让人深感悲哀和无力,同时也对封建制度的荼毒和人民的苦难有了更深的认识。
鲁迅先生在《铸剑》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警句,通过犀利的言辞和批判性的叙述,对封建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尤其是小说结尾那句“所铸的剑,杀人于无形”,让人深感作者对现实的绝望和愤怒。
《铸剑》解读

《铸剑》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故事新编》中。
这篇小说讲述了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情节跌宕起伏,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从主题上看,《铸剑》表现了鲁迅一贯的复仇主题,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文中的眉间尺和宴之敖者都是复仇者,眉间尺为了报杀父之仇,毅然踏上了复仇之路,宴之敖者则是一个具有侠义精神的人,他帮助眉间尺完成了复仇的使命。
而文中的大王则代表了当时的统治者,他的残暴和贪婪,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从艺术手法上看,《铸剑》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夸张等。
文中的剑象征着复仇的力量,宴之敖者和眉间尺的对比,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而大王的形象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得到了强化。
总之,《铸剑》是一篇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是鲁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铸剑

《铸剑》的产生《铸剑》是鲁迅历史小说的代表,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写,原载1927年4月25、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8、9两期,题作《眉间尺》,副题是《新编的故事之一》。
1936年1月,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新编》。
铸剑复仇母题铸剑的原型来源于越文化,鲁迅先生是浙江绍兴人,养育他的那片土地正是历史上越民族的区域。
越人尚武爱国具有向邪恶势力宣战的复仇精神和顽强不屈的坚韧毅力的优秀传统。
面临着邪恶势力的暴虐,越人会奋起抗争,殊死博斗,即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呈现出极为刚烈的本色。
越人有“断发文身”的习俗,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人的勇武好斗,而断发则是为了表示不怕死。
这种以勇为美,以武为美,大力维护正义,正是越人的天性使然。
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和外在的,就是那种对邪恶势力暴虐的不惜勇敢牺牲的复仇精神。
鲁迅先生自然也受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
鲁迅与“复仇”有关的创作,可以划分为两类:“行为复仇”和“精神复仇”,,宴之敖与眉间尺是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行为与精神上的双重复仇:即在行动上,智勇杀国君;在精神上,对看客复仇。
人物形象眉间尺,人物原型为干将莫邪之子“赤鼻”,及后叫“赤比”,到了鲁迅这里则变为了“眉间尺”,这是根据已有的记载:干将之子其形象“眉广三寸”(《列异传》)和“眉间广尺”(《类林杂说》)演化而来的。
于形象而言,首先就增加了《铸剑》主人公作为英雄人物的光彩,一副浩然正气、大义凛然形象就跃然于纸上。
接下来鲁迅对眉间尺在面对老鼠时的情形进行了着重描写,眉间尺对于小红鼻子老鼠时而觉得可恨,时而觉得可憎,两种情感的交替纠结,暗示着他对自己———也就是“赤鼻”的自我排斥、自我否定和自我命运的反抗。
老鼠落入水瓮的垂死挣扎,这既是后文他与国王的头在金鼎中搏斗几乎败阵的映照,也是对眉间尺不可能通过个人的力量实现复仇的暗示。
眉间尺对老鼠欲“赏玩”又想施救这种犹疑不决的个性,表现出他心性的软弱,而老鼠在他的犹豫之间,最终被他不慎一脚踏死,也暗示他即将面对的命运不可扭转,而眉间尺生来就背负着的复仇的使命,对他而言,这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铸剑》出自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创作于1926年10月,原名《眉间尺》,取材于魏国曹丕所著《列异传》和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对传说加以改编后,全新演绎了一个关于为父报仇的故事。
《铸剑》似乎倾注了鲁迅先生极大的心血,最终也不辜负期望成为先生探寻人类灵魂、反思人性、守望孤独的代表之作。
作者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民誉为“民族魂”,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他出身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却拥有着难得的进步思想。
他曾经立志学医,但亲眼目睹了国民的麻木后,他毅然决然的弃医从文,要用自己犀利的文字,改变国民劣根性。
他在文学的战场上,执起自己手中的利器,书写下一个民族的脊梁。
《故事新编》收录了1922年至1935年间鲁迅先生创作的八篇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
实的演绎。
全书秉承了鲁迅先生婉而多讽的文风,却又多了分从容豁达、幽默风趣。
很多文字看似荒诞,却向读者传递着信念的力量。
《铸剑》正是作者在用文字表达“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志豪情,为读者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
故事是以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为背景展开的。
眉间尺的父亲干将用了三年的时间为楚王铸剑,剑成之日就预料到了自己必死的结局,留下雄剑并嘱托自己的妻子,要让孩子替他报仇。
当眉间尺十六岁的时候,母亲将此事告诉他,他便踏上了替父报仇的道路。
期间,楚王得知有个青年要杀他,便下令悬赏追杀此人。
眉间尺走到城外,遇到了一个黑衣人,黑衣人答应为眉间尺报杀父之仇,作为交换,黑衣人取走了眉间尺的首级和青剑。
黑衣人被楚王召见,他将眉间尺的头放在金鼎里煮并唱起歌来,不久金鼎里水花四溅,人头
在金鼎里翻筋斗,楚王临近鼎边,黑衣人斩下楚王的人头,两只人头在金鼎里争斗,眉间尺的头被楚王控制,黑衣人就斩下了自己头,加入了“人头大战”,在确定楚王死后,眉间尺和黑衣人的人头也安心的沉入鼎底。
最后鼎里只剩下三只头骨,难以分辨,最后只能将三只头合葬一处。
干将莫邪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两把神剑也多次出现在各类小说作品中。
然而鲁迅笔下的《铸剑》用一系列怪异另类、大胆夸张的描写,以及不符逻辑的情节安排,加强了故事的悲情色彩和复仇的力量。
年少的眉间尺优柔寡断,他内心世界矛盾挣扎,复仇的力量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情的,这种力量赋予了眉间尺勇气和斗志。
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所需要的力量,需要这种与封建势力对抗到底的力量。
作者将复仇目标直指封建统治的最高领导楚王,而不愿更多的无辜百姓受到牵连。
我认为,鲁迅先生用这种方式传达着一个信息,如果不能
戳中旧传统旧思想的要害,就会牺牲掉更多的无辜性命。
而眉间尺被干瘪脸的少年缠住时,围观的路人越来越多,津津有味的评论着是非,这也恰恰反映了,长久以来无法改变的国民劣根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少不了“看与被看”的模式,他用双重的视角写出了普通人的愚蠢和冷漠,也写出了革命先驱者难以摆脱“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境遇,强调了国民觉醒的重要性。
而黑衣人自称名叫“宴之敖”,这是鲁迅曾用过的笔名。
鲁迅将自己比作黑衣人,暗示自己将与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复仇本身,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复仇的后果,同时被遗忘、遗弃;愚昧的、以复数存在的看客,才是唯一的永远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