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演示文稿(说课)

合集下载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相关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追求。

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的主张。

2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3、教学方法31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3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相关史料,提高学生解读史料和运用史料论证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些图片或视频片段,如传统的封建礼教、旧思想对人们的束缚等,引发学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思考,从而引出新文化运动这一主题。

42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421 政治方面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局势,指出民主共和制度并未真正建立,封建势力依然强大。

422 经济方面讲述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在政治上有更多的权利。

423 思想文化方面剖析封建旧思想、旧道德的根深蒂固,以及西方民主、自由等思想的传入,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43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431 代表人物介绍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432 主要阵地讲解《新青年》杂志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宣传新思想的主要阵地。

44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441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解释民主的内涵,以及在新文化运动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442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强调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

本节课通过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翔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思维方式上,他们还较习惯于接受传统的观点和结论,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新文化运动,启发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判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新文化运动。

4.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判断。

5.互动环节:学生进行辩论,阐述对新文化运动的不同看法。

6.总结拓展: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课件

重点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 和意义
重 动?
点 与 难
依据:新文化运动 所倡导的思想在当 今社会建设过程中 仍具有现实意义;
依据:通过对新文 化运动兴起原因的 分析,使学生认识 思想文化是当时政

客观评价新文化运 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动,有助于培养辩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
证唯物主义观点。 又对政治经济发挥
思想方面:1)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入中国; 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实质是把孔教作为自己恢复专制独裁的工 具。)
意图:使学生养成知识小结的习惯,增强构建宏观知识 体系的意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 2 课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课件( 共3 8 张P P T )
五 个 步 骤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 2 课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课件( 共3 8 张P P T )
1、导 入 新 课 2、讲 授 新 课 3、练 习 反 馈 4、小 节 提 升 5、板 书 设 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 2 课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课件( 共3 8 张P P T )
主学习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 2 课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课件( 共3 8 张P P T )
情感目标
学习胡适、鲁迅等 代表人物勇于创新 、积极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建设祖国的历史
使命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 2 课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课件( 共3 8 张P P T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起到了承上启
下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 2 课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课件( 共3 8 张P P T )

第7课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第7课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第7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第7课《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

第7课《新文化运动》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文言文阅读教材。

本课通过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历史意义和代表人物的成就,使学生了解到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2.过程与方法:阅读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及文化内涵;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与认同。

接下来,我将根据四个方面来展开说课。

一、分析教材本课主要以新文化运动为主线,通过介绍鲁迅、陈独秀和胡适等代表人物的事迹,揭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思想内容,以及其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材整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介绍了教育、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思想束缚和困境。

第二部分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通过鲁迅、陈独秀和胡适等代表人物的成就,展示了他们在文学、教育和社会改革等方面的贡献。

第三部分则是对新文化运动的总结和评价,表达了对新文化运动积极意义的肯定。

本课的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有语言文字的阅读学习,又有思想启迪和价值观培养,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综合素养。

二、分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的事迹,并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句法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理解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和语言风格。

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两个方面:1.理解文言文中的思想内容和文化背景;2.运用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正确把握句子的意义。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以及运动的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特定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概念和术语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学生能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思想解放、文化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代表人物和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和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讨、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场景;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代表人物。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和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4.教师讲解: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代表人物和意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一、说教材(一)说教学目标关于本课,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本课内容能够整合为三个局部:第一目:探源新文化(分析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目:走进新文化(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重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第三目:感悟新文化(重点分析新文化运动对当时乃至以后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深刻思想内涵;(3)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疑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在合作中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知民主、科学精神,增强民主、科学意识;(2)体会知识分子担当救亡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3)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树立准确的文化发展观。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讲授过程中,要把它作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重要一环,突出其承转作用。

同时,要从思想史的角度,深刻挖掘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和影响,延伸其现实意义,达到更高层次的情感教育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重点在一个“新”字,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难点在一个“评”字,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突破策略:使用情景、史料活动,问题探究模式和相对应的方法来作为解决重难点问题的基础,并辅之以讨论等课堂活动,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使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影响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解放国民思想,重塑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五、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记住新文化运动的时间、人物、性质、旗帜、 前后期的内容、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学习,理解新文化运 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从而 正确评价 新文化运动。 3、通过学习,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
学生自学教材40---43页, 以以下四个问题为引导。 1、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历史背景?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发展? 4、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习要求: 1、阅读教材P40----43相关内容( 时间3分钟,并在书中做 好批注)。 2、独立完成学习提示所出示的问题(时间6分钟,在书中 勾画答案)。 3、组内交流(时间6分钟,组长安排组员有序发言及补充, 并确定本组讨论最佳答案及发言人)
说课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新文化运动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九课
一、教材分析
• 本课选自人教版新编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九 课,分为“《新青年》的创办”和“‘新世纪的曙 光’”两部分 。 •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伸, 召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打 开道路。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 展史的知识结构。
四、教学法分析
学案导学法----指导学生 梳理知识体系; 情景教学法----使学生身 临其境于特定的历史环 境中; 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分 析材料的能力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上节课《辛亥革命》中的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 义作为复习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他的倒行逆施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反抗,那么到底是 哪些人做了哪些行动,引导学生一起来进入新课的学 习。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说课,我们将围绕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人物、主要内容、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新文化运动发生在20世纪初,是一次以反对封建文化、倡导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文化运动。

这一运动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仍然存在许多封建残余,民众的思想观念亟待更新。

同时,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在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他们通过创办杂志、发表文章、演讲等方式,积极宣传新文化运动的理念。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主张“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胡适则提出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方法,强调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

鲁迅则以其犀利的笔锋,批判封建礼教,揭露社会的黑暗面。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民主”和“科学”。

民主思想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反对封建专制;科学思想则主张理性思考,反对迷信和盲从。

此外,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新文学、新艺术等,力图在各个领域实现文化的更新。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其次,新文化运动激发了民众的思想解放,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最后,新文化运动也对中国的文化、教育、文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我们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如在某些方面过于激进,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等。

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
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辛亥革命后的中国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

一 80
60
1911年
1919年
40
20
0 纱厂
纱锭 资本(百万
材料三
袁世凯到孔庙举行祭 孔大典,要求各地学校
恢复尊孔读经。
材料二
袁世凯在天坛祭天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 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三、德先
生与赛先 生
赛先生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
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
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德先生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 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 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 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 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 了半夜, …满本都写着 ‘吃人’”--鲁迅《狂人 日记》
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推倒…贵族文学,建 设…国民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来自“打倒孔家店 ”内容
1、提倡科学与民主 反对愚昧和专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四、新青年觉醒
他(“新青年”觉慧)皱紧眉头,然后微微地张开口加重语 气地自语道:“我是青年。”他又愤愤地说:“我是青年!”过 后他又怀疑似地慢声说:“我是青年?” 又领悟似地说:“我是青年,”最后用坚决的声音说:“我是青 年,不错,我是青年!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 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说:《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 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 了自己的时代,……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 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
四、新的曙光
1、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情况(学生看书总结)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夜,真黑 看不到任何的真实 世人昏睡在冰封之下 一声呐喊 打破冬夜的冰封 沉寂哗然而碎 呐喊声和着冰的破碎声 尖椎一样 刺入每一个人的神经 人们从睡梦中悸醒 奋力的挣扎 有人说 这呐喊是一把利刃 割破了长河的血脉 让世人看到了新鲜血液的流淌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
政治: 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思想文化:尊孔复古,复辟帝制,和民主共 和的思想势不两立。
二、唤醒新青年
1915新文化运动
一场猛烈的矛头指向封建传统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了!
主要人物 陈独秀 鲁迅 胡适 李大钊……
文化阵地 活动基地
《新青年》 北京大学
为什么北大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
活动基地呢?
北大校徽
背景

课 知
兴起标志
概况
代表人物 口号
活动基地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小 内容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影响: 性质、积极作用、局限性
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何在? 2、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有没有局限性? 3、今天我们的青年人应当从中学到些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