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和孔子的资料介绍

关于孟子和孔子的资料介绍

孔子和孟子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关于孟子和孔子的资料你知道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关于孟子和孔子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子的资料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邹国,当时正值战国争雄的时期,所以他又是东周时期人。

孟子的出生地,邹国,是当时东周时期东面的一个子爵国,因为其势力并非出类拔萃,所以是当时强大的鲁国的附属国。现在这个地方属于山东省邹城县。虽然邹国是个小国家,但他在西周之初就已经立国。他们的祖先是安,周武王封安的子孙(第五世)侠,在当地建国。而实际上,除了侠之后的历代君主,都没有收到过周天子的册封。在周宣王二十一年,邹国国君夷父颜发动叛乱,把鲁国的国君鲁懿公杀死。十一年后,宣王讨伐鲁国,击败鲁国,杀死了夷父颜。夷父颜的弟弟叔术代理邹国国君。

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中原,邹国予以积极支持。为了答谢邹国,齐桓公封当时的邹国国君克为子爵。从此,邹国国君终于有了其相应的爵位。

直到公元前614年,邹国被楚国灭亡。

孟子当时正出生于邹国,他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和邹国的国君邹穆公有过一段对话。当时邹国正处于鲁国的交战中,邹穆公对孟子说他的人民不肯为官吏牺牲,致使他的官员战死了三十三个人,而没有一个百姓牺牲。孟子说:你的国内贫富差距严重,而你的官员却没有把百姓的辗转流离的情况告诉你,这是他们的失职。所以你只要施行仁政,百姓就会拥护你,他们也会为了官吏而战死了。

孔子的资料

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他出生在如今的山东曲阜,而原籍则在现今的河南商丘。孔子之名不论是

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被人们广为熟知,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曾跟随老子学习,学成后带领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晚年时孔子修订了《诗》《书》等六经。据传,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备的人有七十二个。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语行为和思想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命名为《论语》,此书后来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典籍。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礼”和“仁”,他主张道德上的仁爱思想、政治上的礼治思想,并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不仅是道德与政治方面,孔子还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例如他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耻下问的教育思想;重视实事求是的史学思想等。从孔子的各种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并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同时还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孔子一生成就无数,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备受世人的赞美和传颂。后人也利用了建孔庙、建祠堂、拍电影等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个伟大的人,使他的事迹得以一直被流传。

孔子孟子关系

孔子和孟子两人在思想上的成就都极大,与此同时,他们两人还都是极为有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和孟子两人都以仁为主张,不同的是,孔子是春秋时期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世人尊称为圣人,他所提倡的儒家思想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对世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孔子主张“仁”和“礼”,推崇德治和礼治,提出天下大同的理想概念;提倡义高于利的利义观,以及先富后教的经济思想;开办私学,广收学生,提倡学生没有等级之分,提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施展教育;主张要根据事实来探究历史;提倡感悟山水的自然游,并主张旅游要健康适度;孔子还提倡积极乐观、为人向善的人生观。

孟子与孔子同出儒家学派,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还被世人尊称为亚圣,与孔子一起被称为孔孟。在政治上,孟子提出把先王的道

德规范作为道德标准,主张实行仁政,从这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孟子的影响以及孟子对孔子的推崇;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这个概念,点出了国家中百姓的重要性;孟子还提出了人的本性一开始都是善良的哲学思想。

历史上对于孔子和孟子两人的评价都极高,也因此才会有圣人、亚圣这些称呼的存在。两人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有着巨大成就,为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和孟子_孔子和孟子简介

孔子和孟子_孔子和孟子简介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原名孔丘,仲尼是他的字,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有弟子三千,比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是说要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而在 教育方面,孔子施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说根据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孔 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的首位。 孔子出身贵族,是商汤的后裔,商亡后,微子启建立了宋国,死后传位给弟弟微仲, 其后世得孔姓。孔父叔梁纥六十六岁娶得颜氏之女颜征在,彼时颜征在还不满二十岁,年 龄相差有点大,这在当时于理不合,所以两人住在尼山,后得孔子。孔子三岁时父亲病逝,被父亲的正妻赶出家门,孔子长大后深知努力学习的意义,志在学问,后踏入仕途。鲁国 内乱时,孔子逃到齐国,齐国大夫欲加害于他,后又逃回鲁国,经过这么多年磨练,已小 有成就。与季氏出现矛盾后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旅途,先后到过卫国、陈国、蔡国、叶国等国,均未得到重用。最终回到了鲁国开创私塾,专心教学。公元前479年,孔子七 十三岁时病逝,很多弟子为他守墓三年,只有子贡一人守了六年。孔子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他和他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被他的弟子和 再传弟子整理编成了《论语》。 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称其为“亚圣”。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 的见解。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孟子还效仿 孔子游历各国,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得到推行,但最后并没有成功。孟子的生平遭遇与 孔子比较相似,一生都在求学、教学和周游列国中度过,最后都没能得到君主认可,大展 宏图。孟子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如《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等被收入了初中的语文教科书中,而《寡人之于国也》也被收到高中的语文教 科书中。 相传孟子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没有改嫁,为了孟子能成才,孟母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最初,母子二人住在墓地边上,孟子就跟邻居的孩子一起学办丧事,跪拜、大哭。孟 母很是不满,于是将家搬到了市集,孟子学起了商人做生意吆喝。孟母只好带着孟子换了 一个地方,那里边上有人杀猪宰羊,孟子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于是孟母又一次带着孟子 搬家,这次搬到了学堂附近,从此孟子学习礼仪知识,孟母这才满意地留下,这便是孟母 三迁的故事。 孔子和孟子两人在思想上的成就都极大,与此同时,他们两人还都是极为有名的政治 家和教育家。孔子和孟子两人都以仁为主张,不同的是,孔子是春秋时期人,孟子是战国 时期人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关于孔子的故事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 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 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但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千古绯闻——子见南子 公元前496 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南子是当时的绯闻女)。 古之遗爱 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唐朝名相房玄龄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房遗爱)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所以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关于孟子的故事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个次,

孔子和孟子简介及名言

孔子孟子介绍及名言 孔子简介 孔子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然而另有一种俊式学说“反孔精英”杨诚俊先生却认为孔子一无是处。再然而,另有一种学说“反羊精英”杨正宗先生却认为杨诚俊一无是处,其行为纯属哗众取宠。 孔子精通《周易》,据说是《十翼》的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个人成就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他有众多弟子,如子贡、子路、颜渊等。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是他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最著名的一篇《关雎》。 孔子名言 1、敏于事而慎于言。【译文】人应在做事上主动积极但在说话上谨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讷nè:语言迟钝,不善讲话敏:敏捷 5、德不孤,必有邻。【译文】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6、听其言而观其行。【译文】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译文】敏:聪明。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8、文质彬

孔子和孟子的有关资料

孔子和孟子的有关资料 约公元前371~前289 中国哲学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继承人。他的学说如在《孟子》中所阐述的,许多世纪在中国颇受崇拜。他常被称为“亚圣”,即在智慧上仅次于孔子。他大约是孔子后200年间的人。 孟子约在公元前371年出生在疆上很小的邹①国,即现在的中国山东省。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阶段,人称“战国时期”,因为当时的中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孟子虽然在孔子传统的熏陶下长大成人,并一直是孔子学说和理想的强大支持者·但是终于作为一名卓有建树的学者和哲学家而赢得了尊敬。 加冠后孟子花了大量的时间周游列国,为许多统治者献之良策,其中有不少为之洗耳恭听。因此一段时期他曾为齐国的客卿,但是大体上他没有任过固定哪个国家的政治幕僚。公元前312年他在59岁时返回家乡邹国,尽其天年。他的卒年不详,可能是公元前289年。 孟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养了一些弟子,但是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孟子》一书,该书阐明了他的主要学说。虽然他的弟子对此书做了某些修改,但是它基本上代表了孟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看来是无庸置疑的。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

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②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这是一种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孟子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11世纪和12世纪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声望在中国变得更高了。 当然孟子在西方实际上毫无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完全是由于他用中文写作的这一事实。老子的《道德经》和《孟子》大体是同一时间在中国写成的,前者却被多次译成各种欧洲语言,完全是因为许多人对书中表达的思想感到新颖有趣。但是相对说来很少有西方人对《孟子》的思想感到特别新颖和深刻。 政府关心老弱病残的福利听起来引人入胜,支持轻税低息看上去也楚楚动人。但是一位美国政治家揭示他主张这两种方针,而不做许

孔子孟子的小故事_孔子孟子故事介绍

孔子孟子的小故事_孔子孟子故事介绍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至今被人们广为流传,那你知道孔子孟子有哪些小故事呢?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孟字的小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母三迁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买肉啖子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

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孔子孟子资料

孔子孟子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 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 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 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 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 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 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 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标准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 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 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 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 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那么 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 容许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

孔子,孟子,列子

孔子、孟子、列子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相传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1],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教学特点 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②“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⑤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思想体系特点 ①他提出“仁义礼智”的学说,“仁”包含了对社会、政治的最高期待。 ②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③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提出儒家学派的核心思维方法,行中庸之道。

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简介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 韩非子, 墨子, 荀子,孙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 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 <尚书><春秋> 等,教授门徒.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钻研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 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了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开展为了“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了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 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增强道德教育, 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 企图采用这些举措来缓和阶级矛盾, 以稳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开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

相联系,孟子还指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说:“民为了贵, 社稷次之,君为了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了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了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 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保封建制度的, 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了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名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69 年.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了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 但是,庄子作为了一个深思默想、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他根本上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 所以,我们无法非常自信地为了他写出一部线条清晰、先后承接的传记,这是不得不预先声明的. 史书关于老子的记载不很清晰.司马迁的<史记>一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老聃;一说他可能是周烈王时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又说他可能就是老莱子. 教材取前一种说法.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 他认为了“道〞就是“无〞. 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 “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根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孟子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也叫孟子。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 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

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孟子休妻的故事 据《大戴礼记》记载:战国时期的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呆在屋里,孟子从外面突然闯进来,瞧见她姿势不雅,顿时无名火起,立即跑到母亲面前告状。他说:“老婆对我无礼,我今天非把她赶出家门不可!” 孟母问:“究竟是出了什么事,惹得你要休妻呀?”孟子答道:“刚才她蹲在屋里,那姿态真叫难看,这是对我无礼,妻子不尊重丈夫,我必须休了她!”孟母听这话有点蹊跷,继续追问道:“你说说,你是怎么发现她蹲在屋里的?”孟子满有理由

孟子和孔子关系

孟子和孔子关系 关系简介 老子与孔子是一个时代的,而孟子是孔子的学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老子人今河 南鹿邑地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 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 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孟子前372年-前2,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山东邹城人。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出现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 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著作。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 孔子合称为“孔孟”。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 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 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老子和孔子分别是道家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把老子比作龙一样的高 深和难以琢磨,认为自己不如他.孔子的学问渊源于老子。确切地说,孔子所研究的只是老 子提出的理论里的分支,孔子引而申之,自成一家。孔子终身致力于研究和探索的是“仁 义礼”,而老子提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的“仁义礼”在老子的理论里排在道与德的后面,是老子理论总纲中所涵盖的内容。老子5000多字的《道德经》是纲领性文献道教,孔子从中选些内容加以研究并发展成为儒教. 孔子的弟子问他:“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说道:“见之!”弟子问道: “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 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 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妙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 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和孟子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这是第一层;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开创者和继承者 的关系,这是第二层;孔子和孟子是大圣与次圣的关系,这是第三层。

孔子孟子的生平_孔子的生平事迹

孔子孟子的生平_孔子的生平事迹 孔子和孟子生平的一些事迹被后人所熟悉,那你知道关于他们有哪些经历呢?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孟子的生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公元前390到公元前369年,孟子一直生活在故国邹国,四岁的时候孟子不幸丧父,此后由她的母亲一手抚养他长大成人。期间发生了孟母三迁和断机喻教的典故。 公元前368年,孟子立志学习儒学,他远赴孔子故乡鲁国求学,向孔伋的门人的学习,所以说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公元前364年,孟子学成归乡,在邹国以他的老师为名创建了子思学院传授儒家学说。此后孟子在邹教学16年,他的门徒有数百人,在邹鲁一带有很大的影响力。 公元前347年,孟子第一次前往齐国临淄应齐威王召集游说之士之邀。孟子在临淄稷下学宫与诸家显学辩论,兼蓄并收了各家所长,在原来的儒家学说之上有了新的突破。孟子完整的思想体系就是形成于这一时期。 在公元前323年,孟子因为两个原因离开了齐国返回邹国,一是孟子的仁政与齐威王的武力称霸论产生了分歧,二是稷下学宫的没落,诸家学者零落散去。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恢复了前期的著名学术机构“稷下学宫”,

消息传出,天下云动,各地的文人学者纷纷前往齐国都城临淄谈经论道,稷下学宫成为了论证为学的中心场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孟子也因此二到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宣扬儒家思想,与诸子百家论道争长短。 此后,孟子再因儒家的仁政为民思想与齐宣王的王政主张相冲突,不得重用,再次回到故里。孟子就此广收天下求学之人,著书立说,编成了儒家的重要典籍《孟子》,直至公元前289年离世。 孔子的生平事迹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不久,迎娶了亓官氏,后一年便有了第一个儿子孔鲤。23岁,孔子开始招收徒弟,在民间进行讲学,开设了私人讲学之风,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分析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分析 孔子与孟子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们的思想不 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孔子和 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区别。本文将对孔子与孟子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究他们的共同点 和不同点。 一、敬重天命的态度 孔子和孟子都是虔诚地敬重天命的。他们认为,人类存在于天 地之间,应该尊重天地的规律,并追求道德、真理和智慧。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尊重天命,从而遵循道德。他主张“天命 之谓性”,即天生的本性是与道德相合的。孔子认为,人性中天赋 的道德观念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和学习来加以培养和发扬。 孟子则主张“天下之大,唯人为贵”,认为人类是自然之中最为 重要的存在。他强调,人性本善,应该通过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来 培育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人性观点的差异 在人性观点方面,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人性包含了善恶两个方面。他提倡儒家思想中“仁”,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和爱他人的品质。孔子认为,当一个人追 求“仁”的品质时,他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孟子则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本能的道德感,因此应当对他人施加照顾、仁爱和尊重,从而体现出人性中的善良。孟子认为,要抑制人们邪恶的倾向,就应该培育人们良好的 习惯、品德和道德观念。 三、关于君臣、民众的道德责任 孔子和孟子在对于君臣、民众的道德责任上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君臣有道德责任,应该为了百姓的幸福而努力工作;而百姓应该忠实服务君王,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孔子强调了“仁治”的思想,即通过道德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孟子则更加关注人民的福祉。他认为,贵族应该注意自己的义务,而百姓则应该关注自己的权利。孟子主张“民为邦本”,认为 国家的根本由人民组成。他提出了“王道”思想,即君王应该关注 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四、关于个人修行的渠道 孔子和孟子的观点在个人修行的渠道上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修行应该从自身开始。他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学习,追求属于个人的完善。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思想,即通过个人修养、家庭美满、执政能力和社会和谐来达 到巨大的成就。 孟子则认为,修行应该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他认为,个人的 进步应该是为了整体的利益而服务,从而对社会做出贡献。他主 张通过对外界的贡献实现个人修行的目标。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总结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总结 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们对于教育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分别总结孔子和孟子的教育思想,以及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以教育人为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他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和品质,使其能够成为有为之人。孔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塑造人的性格和道德品质,使其拥有仁爱之心、正直之志和智慧之才。他认为,人的德行是可以改变和提升的,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使人变得更好,这也是教育的核心任务。 在教育实践上,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即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断重复和温故而知新。他主张通过学习经典和古代智慧的传承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他提倡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良师益友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孔子还注重对学生的品德和礼仪教育,他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修养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和有用之人。 孟子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以教育人为本、以培养人的心性和理智为目标”。孟子认为,教育应该从培养人的性情和心性出发,使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善人的心性,培养其充满仁爱之心、恒心和勇气,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持正义和道德的行为。他认为,人的道德能力和理智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来提升的,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理智和心性,使其成为有道德和智慧的人。

在教育实践上,孟子强调“教育要按照孩子的天性和才能来进行”,即要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他主张通过 启发和引导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他重视真实的教育环境和亲身实践的机会,提倡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索和认识世界。此外,孟子还提倡学生与师长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积极的沟通,鼓励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孔子和孟子的教育思想都强调“以教育人为本”,重视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教育。孔子注重学习和修养,孟子注重心性和理智的培养。在教育实践上,孔子强调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品德和礼仪教育;孟子注重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提倡启发和引导,注重学生的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培养。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做法为后世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对于培养有道德和智慧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与孟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与孟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 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儒家”。此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孔子与孟子 的主要思想。 一、人性观 孔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恶行。他认为通过“礼”的法度和规则,可以使人自我约束,维护社会和谐。孟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 人性本恶,但也可以通过教化和修养,使其自我改善。他认为人类有四种本能,即仁、义、礼、智,只有通过正义和仁慈的行为实践,才能体现人的本真。 二、教育观 孔子强调传统礼教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为目标,培养人类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孟子也认同孔子的教育主张,但强 调关爱学生,在教育中要以“恻隐之心”为根本,即具有同情心和关爱心。 三、政治观 孔子提倡“仁政”和“和谐”,主张君子可以通过德行、才能和道德领导人民,实现 和平、公正和和谐。他认为以“仁”为中心,才能实现一国的治理。孟子也强调君子的德 才与民众的同理心,认为国家由君子统治,“民无虐怨,必有所得”,实现国家繁荣富 强。 四、宗教观 孔子尊崇祖先,提倡尊重传统礼教,但并不建议拜神求助,所以孔子学派没有明显的 宗教信仰。孟子则认为人的内在需要精神寄托,有明显的信仰需求。他主张“天命”,认 为人是上天所赋予的,人类应该为天下的和平和稳定服务,同时也应该尊敬和尊重神灵。 五、伦理道德观 孔子将“仁”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理解真正意义上的“仁”,才能体 现充分的人性。孟子也强调“仁”。他认为,人应该具备“爱人之心”,即面向别人,并 关心其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此外,他强调人要尽量以正义和公正为行为准则,同时也应该 尊重传统礼教,尊重神灵,推崇中庸之道,即遵循适度的生活方式。 总结:

孔子孟子的思想_孟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孟子的思想_孟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孟子分别是我国古代的圣人和亚圣,孔子与孟子的思想都是以仁为核心。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子的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不过孔子与孟子对“仁义”的看法也有所不同。孔子的“仁义”思想是建立在周朝的基础上,他提出的“仁”,还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而到了孟子,他“仁”的定义更加形象化了,对“仁”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是战国儒学的代表,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於孔子。孟子主张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苛政,反对残暴的阶级统治,他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保障农民的利益。在提倡王道主义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就是名贵君轻论。“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核心是讲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了说明民贵君轻的合理性,还借助了天的力量。“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名受之”《万章上》这就是说,天意和民意是相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体系概要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体系概要 《论语》 1、综述: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将做人的道理。 2、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 (1)“仁”的思想 (2)“孝”的思想 (3)“礼”的思想 (4)中庸思想 (5)天命思想 (6)教育思想 3、“仁”的思想 (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仁”的涵义很广,所谓仁者即“爱人” (2)“仁”的标准“刚、毅、木、讷,近仁”还包括“恭、宽、信、敏、惠” (3)仁者的特征“仁者静……仁者寿……”;仁者对艰难的事情抢先去做,对能获利的事便能退居人后;仁者能正确地对人好恶“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实践“仁”的途径 “仁”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对于个人而言,仁者运用“恕”来行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则是更高要求,难度更大,甚至尧舜都难以做到。 统治者: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统治者“节用爱民,使民以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仁”的价值和作用:孔子认为“仁”比生命还重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

身以成仁”这一原则鼓励着后世多少仁人志士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4、孝的思想 (1)孝是仁的根本。“孝”尊重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当时家族组织与政治关系密切,在家能孝悌者,在政治上必定能敬重君主、公卿。 (2)如何做到“孝”一是合礼,二是真情实感 (3)孔子提倡的“孝”的局限性:一旦孝与仁出现冲突,依据事亲为大的原则,不惜牺牲“仁者,爱人”为代价,来保持父慈子孝的至高无上。 5、礼的思想 礼的思想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 礼的作用:孔子主张用礼义来规范人欲,把人欲规范在合理的限度之内,从而使人欲在社会上与个人之间得到协调。 (1)孔子承认人欲的存在于满足的合理性。“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足食,足兵,民信之”孔子还主张先富再教,他看到民众基本物质的满足对教化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他承认对人欲的合理性满足是“求仁”的前提。 (2)孔子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已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对于统治者他提出应当以礼行事。对百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使百姓“有耻且格”遵循礼的规则,达到和谐的“礼治”的境界。 6、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中庸思想的原则:德行符合礼的规定。 中庸思想是一种调和配合的意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中庸思想主张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注意避免“过”与“不及” 7、天命思想

老子孔子孟子的资料大全

老子孔子孟子的资料大全 老子孔子孟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关于老子孔子孟子的资料呢了解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老子孔子孟子的资料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子的资料介绍 老子,本名为李耳,乃是历史上极为优秀的一位思想家与哲学家。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虽然从未得到官方认可,亦不是时代的主流,可他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以他的思想为基础所创立出来的道家更是教会了世人何为自然。 而老子所创立出来的道家思想对后世亦是有着深渊的影响,虽然道家并没有后世的儒家、佛家那般的出名,可老子所创立出来的道家的思想为后人所带来的却是不可估量的益处。甚至连皇帝也以老子的道家思想治国,使得一度颓废的国家繁荣昌盛。 而老子的哲学思想即便是现如今,习百家所长,思想开放的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仍旧可以从中感受到其中的大智慧,使我们受益匪浅。 而道家最为著名的便是太极图,一个浓缩了老子所有的道家思想的图案。 一个教会了我们何为阴阳二界,何为相生相克,何为借力打力,何为阴阳相调的图案,一个甚至运用到了建筑、哲学、数学的图案。 老子亦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古时便有西汉时期的汉文帝、汉景帝以老子的道家思想治理其国家,使其国力昌盛;而时至今日,更是有许多的人为老子所提出的思想而敬佩,即便是西方国家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老子所提出的思想之伟大。 孟子的资料介绍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山东省邹国人。他自小家境贫寒,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也就是说,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因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其成就仅次于“圣人”孔子,所以被后人称为“亚圣”。而他们的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有关孔子与孟子的事迹材料

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影响 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也对国外某些文学发展产生影响。下面是收 集整理的有关事迹材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有关孔子的事迹1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 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 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 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 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

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 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2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 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 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 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 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 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 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 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