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黄河水源―― 地下水关系

合集下载

甘肃省黄河流域现状用水及存在问题浅析

甘肃省黄河流域现状用水及存在问题浅析

甘肃省黄河流域现状用水及存在问题浅析马翔堃;陈发斌【摘要】为加强甘肃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在流域内建立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本文对流域内现状用水在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及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调查分析.针对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对流域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并给出了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8(040)006【总页数】3页(P186-188)【关键词】甘肃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现状用水【作者】马翔堃;陈发斌【作者单位】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局,甘肃兰州 730000;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局,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1 甘肃省黄河流域概况1.1 地理概况甘肃省黄河流域分布在省内中东部地区,地理坐标在东经100°45′~108°44′、北纬34°08′~37°22′之间,东与陕西省交界,西部与青海省接壤,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邻,南部以秦岭为界。

流域面积14.34万 km2,占甘肃省国土面积的33.7%。

流域内有甘南高原区和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陇东黄土高原区三大地貌特征,分属甘南高原和黄土高原。

1.2 社会经济概况2011年全流域总人口1 793.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 103.28万人,城镇人口690.59万人,城镇化率38.5%。

流域内耕地面积3 664.1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72.71万亩,其中农田灌溉面积644.87万亩,林草灌溉面积79.93万亩。

国内生产总值3 205.48亿元,工业增加值1 170.70亿元。

1.3 流域内水资源量概况1.3.1 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根据《甘肃省水资源综合规划》(2012年7月),全省黄河流域多年平均(1956~2000年)自产地表水资源量为125.16亿 m3。

流域多年平均入境水资源量239.64亿 m3,其中黄河干流191.67亿 m3,湟水30.96亿 m3,大夏河、洮河2.78亿m3,兰州至下河沿0.06亿 m3,泾河4.14亿 m3,渭河1.04亿 m3。

甘肃中东部黄土缺水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分析

甘肃中东部黄土缺水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分析
2 . 1 地 下 水 开 发 利 用 现 状
陇 中黄土 高 原 区 水 系 主 要 为 黄 河 干 流 、 渭 河 与 泾 河 水 系 。地表水 多 年平 均 径 流 量 3 7 1 . 1 5 3×1 0 m , 出境 水 量 为 3 3 9 . 1 3 7 X 1 0 m / a 。地 下水 天 然 补 给 量 4 7 . 0 7×1 0 m / a , 可开 采资 源量 1 8 . 8 7×1 0 m / a , 开采 量为 4 . 4×1 0 m / a , 占 可开 采资 源 的 2 3 . 3 2 %。 目前 , 对地 下水 的开 发 利 用 以松 散 岩 类 孔 隙 水 为 主 , 开
富水性 普遍 较差 , 无 集 中开采 利用 价值 。
地 处甘 肃 中 、 东 部 的黄土 分布 区 , 总称 为 陇 中黄 土 高原 , 其 中 以六盘 山为 界 分 为 两部 分 , 以西 为 陇 西 黄 土 高原 , 以 东 为陇东 黄土 高原 。总 面积 1 2 . 3 1×1 0 k m 。本 区地 域 广 阔 、 人 口稠密 、 矿 产资 源 丰 富 , 多年 来 在 甘 肃 省 经 济 发 展 中一 直 占有 重要位 置 。但受 特定 的 自然 地 理 条件 限制 , 区 内水 资 源

发地 段 主要集 中于 黄河 、 渭 河 和泾 河河 谷 含 水层 厚 度 较大 的 地 带 以及 富 水 性 相 对 较 好 的 山 间 ( 前) 盆地内, 以水 源 地 集 中 开 采 的方 式进 行 开 采 , 由于 长 期 开 采 , 大 多 地带 已形 成 降 落 漏斗, 兰州 的 “ 三 滩 ”、 天水 的三 十里铺 、 定 西 的 内 官 水 源 地 一 带 已处 于超采 区 。对 黄土 层 地 下 水 的开 发 利 用 主要 集 中 于 陇东较 大 的塬 区 , 除 西 峰塬 有 集 中开 采 水 源 地 外 , 其 它塬 区 均为零 星 开采 井 , 其 它 地 带 主 要 利 用 黄 土 沟 壑 区 出 露 的 泉 水, 目前 开采 较 早 的 西 峰 水 源 地 已形 成 面 积 较 大 的 降落 漏 斗, 水位 下 降较 快 , 成 井 较 浅 的 部 分 开 采 井 已 报 废 。 碎 屑 岩 类孔 隙裂 隙水 因水 量 、 水 质变 化 较 大 , 大 多 地 段 水 文 地 质 条

浅谈黄河兰州短水污染问题

浅谈黄河兰州短水污染问题

关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调查及反思——浅谈黄河兰州段水污染问题内容摘要:近年来,黄河水污染日趋严重,给沿黄河地区人民的饮水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已引起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治理大江、大河把黄河作为重点进行治理。

兰州是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

黄河兰州段水质的好坏,不仅事关全市人民的用水安全,而且直接影响下游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

因此,兰州黄河短的水污染治理异常重要。

关键词:黄河兰州段污染问题治理一.黄河兰州段水质现状黄河兰州段全长152公里,其中流经市区45公里,为兰州提供了主要的生产、生活用水。

城区日供水量为75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占日供水总量的90%,地下水源约占10%。

黄河兰州段共设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即扶河桥(对照点)、湟水桥、新城桥、包兰桥和什川桥,其中扶河桥、包兰桥、什川桥为国控断面(兰州市出境监测断面),新城桥、湟水桥为省控断面。

近五年黄河兰州段各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按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

经上级环保部门认定,黄河兰州段各断面地表水均达到三类标准。

2010年,兰州市共排放废水1688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4255万吨,占废水排放量的25.21%,生活及其它污水12625万吨,占废水排放量的74.79%。

据统计数据黄河甘肃段污水排放量约为2.12亿吨,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6.89万吨。

黄河兰州段排放废水排放量约为1.69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94万吨,分别占黄河甘肃段的79.7%和71.7%;黄河白银段废水排放量为氏0.32亿吨,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为1.21万吨,分别占黄河甘肃段的15.1%和17.6%。

二.黄河兰州段水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1.财力匮乏,投入不足,污水厂及管网不配套,污水收集率、处理率低。

目前,城区污水管网分布不均匀,管径偏小,排水不畅,排水设施老化,雨污混流严重,排污能力低,排水设施不完善,设施尚未完全形成接纳、输送、处理、排放的完整体系。

兰州市区域地质环境

兰州市区域地质环境

兰州市区域地质环境2.1 大地构造兰州位于祁连褶皱系中祁连加里东褶皱带的东部雾宿山隆起带皋兰山隆起带内,区内新构造运动活动时间长、范围广、升降幅度较大,表现形式多样,继承性强。

第三纪以来包括褶皱、隆凹、断陷和断裂等的活动构造相对活跃,差异性快体升隆运动与间歇性上升更趋明显。

继燕山晚期在本区东北部形成一组北北西向的褶皱后,中部北北西向寺儿沟断裂转变为挤压型,北西西向金城关断裂和宋家沟断裂转变为引张型为主,形成了地堑型兰州断陷盆地,断陷最深处达2400m。

区内新构造运动主要类型有北西西、北北西和北东向线型构造。

本区的活动断裂主要有金城关正断层、沙金坪正断层、刘家堡正断层、东岗镇断裂、梁家湾正断层和宋家沟冲断层等20条。

2.2 地层岩性根据区域地层的划分方法,兰州市区出露的地层属祁连地层区,分属于拉脊山地层分区和中祁连地层分区。

兰州市区出露的地层在较小的范围内涉及了多个地层分区和地层小区,老地层出露零散,地层发育不全。

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有:前寒武系地层,中—上奥陶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侏罗系地层、下白垩统地层、第三系、第四系和侵入岩体等。

其中,第四系黄土,下白垩统和第三系红层分布最为广泛。

前白垩系地层岩性较完整,质底较坚硬。

一、前寒武系皋兰群:主要分布于兰州十里店和桑园子一带,沿黄河北岸及其支沟内出露。

地层主要为一套海相泥、砂质沉积地层。

由于经受了多期区域变质和岩浆活动及构造复合作用,致使岩石变质程度较深、岩体相对破碎,岩性主要为片岩,次为片麻岩、变粒岩和石英岩等。

二、中—上奥陶统雾宿山群:主要分布于西固城南的雾宿山区,岩性种类包括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和硅质岩。

岩石普遍遭受的变质程度较低,呈北西西向展布,向南南西向陡倾斜,与中生界呈断层或不整合接触。

三、上三叠统延长群:分布于窑沟至大干沟一带,延长群地层呈近东西向展布,向北倾斜,与四周的中—上奥陶统、中—下侏罗统及下白垩统均为断层接触。

该套地层为山麓相红色碎屑岩建造,总厚度大于400m。

兰州市供水水源地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初探

兰州市供水水源地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初探

兰州市 自 来水公司现 日供水 6 万 m , 7 3 其中供 电厂 l 万 m , 0 ’ 占 日供 水 量 的 1%;工业 二 次 水 7万 m ,占 日供水 量 的 5 ,
1% ; 固 过 滤 水 量 1 0 西 6万 m , 日供 水 量 的 2% ; 市 区 过 占 4 东 滤水量 3 4万 m’占 日供 水 量 的 5 %。由此 可 见 , 日供 水 量 , 1 在 中过 滤 水 占 的 比重 很 大 , 7 %。工 业 水 仅 占很 小 的部 分 。 达 5 兰州 市水 源 地 管理 现状 是 : ( )地 表 水 与 地 下 水 分 割 管 理 。 其 是 城市 区域 地 下 水 1 尤
第 4 卷第 1 7 期 2 I 年 1月 01
甘 肃 水 利 水 电 技 术
G a s a e n e v nc nd Hy r p we em oo y n u W tr Co s r a y a d o o r Te l lg
Vo.7, 14 No. 1
J n ,01 a .2 1
21 水 源 地 水 质 监 测 情 况 . 兰 州 市 环 境 监 测 站在 黄 河 干 流 共 设 5个 监 测 断 面 , 河 扶 桥 、 川 桥 为 19 年 新 增 断 面 , 城 桥 、 山桥 、 兰 桥 为 原 什 98 新 中 包 有 断 面 , 断 面 监 测 项 目按 国 家 监 测 总 站 要 求 共 计 为 p 溶 各 H、
水质 , 定期 监测 , 对监测情 况上报国家环保总局。 兰州市 自来 水公司具有 国家级水 质监 测中心 , 定期监测取水 口水质 。
2 . 兰 州 市 水 源 地 水 质 评 价 2
根据 《 甘肃 省地面水 环境 保护功能类别 划分》 的规定。 兰

黄河上游兰州水源水污染风险调查与评估

黄河上游兰州水源水污染风险调查与评估

黄河上游兰州水源水污染风险调查与评估黄河上游兰州水源水污染风险调查与评估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来源之一。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黄河上游的兰州市,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其水源质量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兰州市水源水污染风险进行调查与评估,以期揭示目前的水污染状况以及潜在的风险。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兰州市的水源情况。

兰州市位于黄河的上游,毗邻祁连山脉,其水源主要来自于黄河以及周边的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然而,由于兰州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水源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调查水源水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采样和分析实验。

通过对兰州市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样进行采集,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结果。

首先,兰州市的水源普遍存在悬浮物和胶体物质的超标问题。

这些物质会对水体形成浑浊,不仅影响水的可见度,还对水生物造成威胁。

其次,氨氮和COD(化学需氧量)含量也超过了国家标准。

这些污染物来自于农业、畜牧业和工业排放,对水体造成了有害影响。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的存在,这些物质有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在评估水源水污染风险时,我们考虑了多个因素。

首先,我们考虑了污染物的含量和种类。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确认了黄河上游兰州市的水源存在多种污染物,包括悬浮物、胶体物质、氨氮、COD等。

这些污染物的累积效应可能会对水质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我们考虑了当地的排放和污染控制情况。

尽管兰州市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污染治理措施,但随着工业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不断增加,控制污染的难度也在增加。

最后,我们还考虑了兰州市的环境敏感性和水源的可恢复性。

兰州市周围的生态环境脆弱,水源的恢复可能面临很大困难。

基于以上的调查与评估结果,我们认为黄河上游兰州市的水源水污染风险较高。

为了保护水源的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污染物排放和控制管理。

兰州市地下水的类型

兰州市地下水的类型

兰州市地下水的类型不同的地质环境中,地下水的类型也是不同的。

按照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裂隙溶洞水。

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环境地质特征来看,兰州市地区的地下水可以主要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基岩裂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

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水是兰州市地区地下水的主要类型,成为了市区供水的重要水源。

3.1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兰州市区南部山区,前震旦系,奥陶系变质岩和下白垩系砂岩、砂砾岩的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发育,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该类型地下水由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形成,呈脉状分布,富水性变化较大。

变质岩区水质较好,水量较小,不具有工农业供水条件,仅能够解决农村的人畜饮用水。

山区基岩裂隙水除主要通过沟谷排泄外,对河谷阶地的地下水有一定的补给作用。

3.2 碎屑岩孔隙裂隙水主要含水层为中新生界红色砂岩和砂砾岩层,其中泥岩为相对隔水层,构成层间孔隙裂隙承压水。

碎屑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黄河南部的丘陵山区及高一级阶地的基座下部,富水性变化大,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因此水质较差。

黄河北部的山区碎屑岩类孔隙层间水,补给条件,而且水质更差。

3.3 松散岩类孔隙水作为兰州市地下水最主要的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在兰州河谷盆地内广泛分布,主要出现在黄河低阶地与断陷盆地中,主要的含水层为卵石层、砂砾卵石层与砂砾石层。

其中有供水意义的富水性好的含水层主要分布在黄河河漫滩及范家坪到雷坛河之间的断陷盆地内。

根据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分布特征、地下水的动态等因素,可以将松散岩类孔隙水进一步划分为黄河低阶地松散岩类孔隙水与断陷盆地松散岩类孔隙水两种基本类型。

黄河低阶地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城关区东盆地、西固区地盆地、河口地区等的黄河Ⅰ、Ⅱ级阶地和河漫滩。

兰州黄河低阶地松散岩类孔隙水,大部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比较差,一般不适合开发利用。

东盆地砂砾石含水层厚度较大,一般在5—12m,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单井出水量100—500m3/day,最大达1000 m3/ day以上。

黄河水资源概述

黄河水资源概述

黄河水资源概述黄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天然年径流量580亿m3,其中花园口断面559亿m3,约占全河的96%;兰州断面天然年径流量323亿m3,约占全河的56%。

从产流情况看,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和龙门到三门峡区间,该两区所产径流量约占全河的75%。

40多年来,黄河流域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虽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对21世纪黄河流域的经济腾飞具有重要意义。

1 水资源利用现状1.1水利建设投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相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兴修了大量的防洪、除涝、治碱、灌溉、供水和水力发电工程,并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

据统计,到1990年底,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总投资达141.39亿元,占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总投资的18.6%,占黄河流域八省区(未包括四川省)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的62.5%,其中水库工程24.14亿元,灌溉工程88.29亿元,除涝工程2.88亿元,防洪工程17.90亿元,供水工程3.11亿元,其它工程5.07亿元。

40多年来,各个时期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增长率是不同的,随着时间的延伸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如三年恢复期增长率为120%;“一五”、“二五”期间增长率50%左右;三年调整期、“三五”、“四五”、“五五”期间为5%~10%;到“六五”、“七五”期间仅为3%~5%(见表l)。

由于新中国建立前黄河流域水利基本建设基础薄弱,水利发展水平低,全流域没有一座大型水库,灌溉面积仅80多万公顷,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广大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而且开发水资源条件简易,投资效果显著,所以50年代投资的增长率较高。

此后,由于水利工程发展到一定水平,修建灌溉等水利工程的难度加大,耗资增多,再加上国家对农业投资的减少,因此,增长率较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黄河水源——地下水关系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上游水利水电资源的开发,流经兰州的黄河水量、水质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由黄河水补给的兰州市地下水,特别是供饮用的水资源量和水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部分研究结果,已污染的黄河水是地下水的污染源之一。

黄河水质的好坏对地下水源的影响很大,要保护地下水首先要保护黄河水。

黄河水对地下水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受污染的黄河水是否会危及地下水源?本文正是在前人大量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此作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以便为正确利用、开发和保护水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1概述
高、中、低山地;黄土丘陵峁兰州市位于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是一个东西长(约50km),南北窄(约2~8km)的连续河谷盆地中的沿河带状城市。

受地质构造的控制,黄河在兰州段形成三个串珠状阶地型河谷盆地,即新城-河口盆地、西固-七里河盆地和城关-雁滩盆地。

黄河自西向东纵贯全市,市区位于西固-七里河盆地和城关-雁滩盆地,分割成城关、盐场、七里河、安宁、西固等五块自然小区。

盆地内部有5级高低不等的阶地,大多为冲积-洪积物所构成,二级阶地面积最大,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阶地。

兰州市大部分地面为黄土覆盖。

黄土丘陵是主要的地貌类型。

全市地貌可分为石质、沟谷地;河谷川台盆地;这三种类型分别占全市面积的65%、20%、15%。

市区海拔1520m,南有皋兰山,海拔2159m,北有九州台,海拔2067m,地形相对高差最大约600m。

兰州断陷盆地及其周围的地层有前第三系变质岩、砂砾岩及夹泥岩和第三系红色砂岩、泥岩以及第四系松散层。

市区东部和西部为第三系红层隆起,第四系松散堆积较薄;市区中部为兰州断陷盆地,第四系堆积厚度大。

兰州断陷盆地四周均受到构造断裂的控制,市区发育多条北西西向、北北西向、北东向活动断裂,全新世以来继承性的北北西向断裂和相伴生的北西西向断裂多处见到新的活动。

主要存在有马滩断裂、雷坛河断裂、深沟断裂及黄峪断裂。

12黄兰州市地下水环境概况
2.1水文
据黄河兰州水文站的资料,黄河平均径流量从建站以来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1935-1968(共34)年,黄河兰州段未受到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可代表自然状态,多年平均流量为1100m3
/s;②1969-1986(共18)年,黄河径流受到刘家峡水库蓄洪和调流量作用,与建库前相比最大流量有所减少,最枯流量有所增加,多年平均流量为1034m3
/s;③1987~至今,黄河径流除受到刘家峡水库调节外,还受到库容更大的龙羊峡水库调节,使年内流量变化更趋平缓,多年平均流量为998m3
/s。

2.2地下水环境
兰州市地处我国陇西黄土高原,是—个东西长、南北窄、沿黄河两岸分布的带状城市,主体由两个北西西向盆地连贯而成,即西固——七里河盆地和城关——雁滩盆地。

地下水主要是第四系河谷潜水和“盆地”第四系潜水——微承压水,前者分布于黄河低阶地,主要是市区主体展布的二级阶地组成的两大盆地单元,后者分布于兰州市中部的兰州断陷盆地。

据甘肃省地矿局的工作成果,市区段河谷潜水含水层厚3~28m,单井出水量1500~1O00m/d,雁滩地区可达1000-5000m3
/d,但地下水质极差,大部分地区矿化度3~10g/1,为硫酸盐型或氯化物型水。

近年来由于受垃圾、污水的污染,水中有害成分增加,水质更趋恶化,不能作为饮用水源。

具有开采价值的地下水源地只有兰州断陷盆地北部傍河地带,即黄河南的马滩和崔家大滩、黄河北的迎门滩(简称“三滩”水源地),其含水层主要是下更新统疏松至半胶砾卵石层,普遍厚150~330m,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50~150m)由于埋藏较深(距地表一般大于150m),富水性弱而供水意义不大;上部厚200m左右,水位埋深小,富水性强,单井涌水量大于1 000m3
/d,近黄河地带大于5O00m3
/d,而且水质优良,几乎全部开采井均自该层取水。

但因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质已受到污染。

3黄河流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的关系
3.1黄河对地下水补给方式
兰州断陷河谷盆地,在天然条件下,黄河与地下水具有统一浸润曲线,受季节变化影响,近黄河地段由于黄河有较大的水位差使丰水期黄河补给地下水,而枯水与平水期地下水则向黄河排泄。

这种补、排关系导致在近河流及河床底2
部形成淡水体,水质呈垂向分带的特征.相关研究表明:
至少地表以下220 m内的地下水发生过现代河水与古代水的置换。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兰州市马滩﹑雁伏滩﹑崔家滩﹑迎门滩等傍河水源地相继投产和运行,由于大量集中开采,引起地下水动力场发生变化,改变了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地下水由开采前流向黄河为主转变为黄河水流向开采漏斗,接受黄河补给为主。

仅马滩水源地淡水区黄河补给占总补给量的
95.2%。

同时由于超采,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南部山区高矿化咸水入侵水源地,使部分水源地水质恶化。

兰州市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水为黄河地表水,约占
68.75%;其次为降水、灌溉渗水、沟谷地面水等。

同时受黄河及覆土影响,地下水位埋探0~15米;地下水PH值一般为
7.2~
8.0。

受人类活动影响,黄河对地下水补给方式存在3种方式:
第1种方式,河水与地下水有统一浸润曲线,河水以侧向径流方式补给地下水;第2种方式,由于抽水强度增加,地下水位线向河心偏移,河床下部分为饱水带、部分为非饱和带,河流以侧向径流与淋雨方式补给地下水;第3种方式,河水位与地下水位脱节,河水以淋雨式补给地下水.在河水位﹑河床结构等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随着傍河水源地开采量不断增加,河水与地下水补给方式将从第1种方式向第2和第3种方式转化,在河床湿周和水层厚度不增加的情况下,第3种方式的出现标志着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强度达到极限
3.2“三滩”地下水资源及径流
下面以“三滩水源地为倒进行分析。

“三滩”水源地自1965年建成投产以来,市自来水公司目前的开采量为
10.30~
15.53×lO4m3
/d。

其他企事业单位开采量为
4.85×104m3
/d。

地下水资源量由三部分组成,即天然补给量(降雨人渗和二类边界侧向补给量),人工补给量(灌溉回归及渠系人渗量)和黄河岸边激发补给量,其中黄河岸边激发补给量最大。

通过数值法计算,在1988年开采量为
19.15×104m3
/d的条件下,黄河补给量占总补给量的
68.57%,其次为天然补给量
17.8%,人工补给量仅占
13.63%。

“三滩”地下水开采前,地下水径流除了在时间上随季节变化处于向黄河排泄又接受黄河补给的交替状态外,还有平行黄河流向,向下游径流排泄的趋势,黄河是地下水唯一的排泄通道。

随着地下水的开采,水位逐年下降,漏斗不断扩3
大,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在黄河南部形成了以马滩为中心的降落漏斗,黄河北部则形成以迎门滩为中心的降落漏斗,黄河地表水迅速向漏斗中心渗透,开采成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途径.
3.3黄河流量与地下水补给量的关系
“三滩”地下水资源的组成中,以黄河岸边的补给最为重要,但这种补给能力因具体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有黄河流量、黄河水位、开采量、井群到岸边的距离和岸边的介质结构等。

其地下水补给量与黄河流量及开采量显著相关。

1986年开始,由于龙羊峡水库建成蓄水,致使黄河兰州段流量减少,主要由黄河水补给,且随黄河流量变化而变化的“三滩”地下水源的补给量相应减少,1988年的开采量与补给量相比,水源地已动用贮存量
833.10×104m3
,其中马滩和崔滩为
99.34×104m。

由于1988年为四十年一遇的枯水年,黄河平均流量740m3 /s,仅为丰水年平均流量1 610mm3
/s的
45.9%,为1935—1988年多年平均流量的
69.5%。

所以当黄河流量处于丰水年或平水年时,地下水的现有开采量和补给量可基本维持平衡。

4结论
黄河水养育了兰州市地下水源。

黄河水与傍河地下水存在着密切的水力联系,黄河流量的变化、水位的高低、距开采井的距离等控制着地下水位的升降,是影响地下水资源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由以上分析可知:
黄河水质对地下水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只要黄河水的污染不再加剧,使其水质符合Ⅲ类地面水标准,那么在其它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黄河水质不会对地下水质造成显著污染,而使其水质符合Ⅲ类地下水标准。

黄河水对地下水质的不利影响更重要的应该是流量减少引起补给量减少,相对增大了咸水的补给量而造成局部地下水质中盐类含量的增大。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