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旅游出行方式与交通工具考证 古诗为证 组图
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练兵场2
根据下面三则古诗,围绕“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状况”这一主题写下两点探究 成果。(提示:交通工具、交通设施、出行观念、交通道路、民间通信等) 古诗一: 过清华宫绝句 杜牧 古诗二: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古诗三: 夜雨寄北 李商隐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
从古诗看古代的民间通信 李白的《长干行》 早晚下三巴 ,预将书报家 。 相迎不道远 , 直至长风沙。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练兵场1
写出有关涉及古代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古诗句四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从古诗看古代交通设施
驿站
•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 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我 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 之一,邮驿历史虽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 的遗址、文物并不多。邮票上的两处驿站 遗址,均属明代。
盂城驿是一处水马驿站在江苏高邮古城南门外,是全 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
鸡鸣山驿在河北怀来, 是我国仅存的一座较完 整的驿城。
从古诗看古代交通设施-----驿站
• 陆游《卜算子· 咏梅》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蓝桥驿见元九诗 商山早行 白居易 温庭筠 蓝桥春月,人迹板桥霜。 每到驿亭先下马, 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驿墙。循墙绕柱觅君诗。
交通设施:馆驿。 交通工具:马
渭城朝雨浥轻尘, 君问归期未有期, 客舍青青柳色新。 巴山夜雨涨秋池。 劝君更尽一杯酒, 何当共剪西窗烛, 西出阳关无故人。 却话巴山夜雨时。
【精品课件】古老的交通工具ppt

古代旅游出行方式与交通工具考证 古诗为证 组图

古代旅游出行方式与交通工具考证古诗为证组图古代Taxi(出租车、计程车)——记里鼓车。
汉代有种马车,车上站有木人,手中握有鼓棰。
马车每驶至一定里数,木人就会挥动鼓棰,敲响前方的小鼓,古代称之为记里鼓车。
出租车啊!还能记历程,按公里算钱。
古人出行出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乘船,二是乘车马,三是步行。
古代的江河运输业很不发达,加上没有现代化的船只,航线少且短,花费也颇高。
至于乘车马,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并非穷人可以做到。
大部分的农民和小商人出门,多以步行为主(大部分时候还要负重,挑担步行)。
在长距离的行走中,由于道路崎岖,走路距离过长等原因,一般一天下来,由于血液下积到腿部,双腿就会酸痛不已。
自然直接影响第二天的行走。
如果是在山地或者丘陵行走的话,由于需要登高和攀爬,酸痛就会更加厉害。
古人在实际中发现,如果在腿部绑上布条,可以有效减轻腿部的酸痛,利于长距离的步行。
《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河南唐河汉墓中出土画像石中的车马出行图汉代辎车魏晋时期偏幰牛车唐·阎立本《步辇图》明代轿车《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交通工具使交通活动得以进行。
最早的运输工具可说是「木棒」:棒的一端缚重物,由一人背负;或将重物放在中间,由两人抬行。
人类早期发明的另一个运输工具是橇,并由此制造了车。
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主要使用的就是木撬,前面绑上长长的拉绳,用人或牛拖拉。
为减少木撬与地面的摩擦力,在前面抛洒尼罗河中的湿泥,或某种油脂,起到润滑作用。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跨越水域,还发明了独木舟。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古代,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差,横渡大河大海是一种极为冒险、生死未卜的事情。
古代航海者和渡江河者仅凭几片风帆,数支橹桨,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随风飘流,不仅艰险至极,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感觉,而且水上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友人安危的忧虑联系起来,囿于古人交通工具的简陋,你就不难发现古人为什么那么看重“送别”,这几乎就是一种“生死离别”。
古典诗词中的交通方式

古典诗词中的交通方式在古典诗词中,常常描绘了各式各样的交通方式。
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出行方式,还带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陆上交通、水上交通和空中交通三个方面,介绍古典诗词中的交通方式。
一、陆上交通1. 徒步行走古典诗词中往往描绘了人们步行的场景,表达了行走的自由与宁静。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将月光与徒步行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2. 骑马出行古代人们常常骑马出行,这种方式在古典诗词中也得到了广泛的描绘。
如《将进酒》中的“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展示了出行时骑马带来的豪迈和英勇。
3. 车马行车马作为一种高级的交通方式,在古代社会也非常常见。
《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述了乘车行进时的风光,显示出交通工具的便利与快捷。
二、水上交通1. 划船古代人们常常使用小船进行水上交通,这种方式充满了诗意与写意。
比如《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中的“绿水青山带笑声,人间四月芳菲尽”,描绘了划船的愉悦和水上风景的美丽。
2. 萝藤舟在一些山水田园诗中,常常出现以萝藤编织而成的舟船,这种船只轻盈灵巧,适合在江河湖泊中穿行。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述了乘坐萝藤舟游览河山的情景。
3. 游船游船作为一种娱乐性较强的水上交通工具,也常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中。
如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绘了元宵夜游船上的欢乐场景。
三、空中交通1. 神仙乘云古代传说中,神仙常常乘着云雾自由飞翔。
这种飞行方式在古典诗词中被广泛描写。
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神仙家网遥相对,云雨巫山不受欢”,展现了神仙乘云的神秘与神奇。
2. 鸟儿飞翔鸟儿自由翱翔于天空,也成为了古典诗词中的交通方式之一。
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寄令狐郎中
等作为书信的代称。
鸿雁传书
汉代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流放在北海 边牧羊,与朝廷联系中断。苏武利用侯鸟 春北秋南的习性,写了一封信系在大雁的 腿上。此雁飞到汉朝皇家的花园后,皇帝 得知了苏武的情形。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 径把他接了回来。
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 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 集到眼前。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 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张浚指着花名册说: “我要在这里看看你的第一军。”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 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将士全 副武装,飞速赶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全 部的军队。”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很快,其余的四 军也火速赶到。 面对整齐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队,张浚大喜,对曲端 更是一番夸奖。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 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 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 相应的部队手中。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写此诗是正是战 争时期,全国混乱,交通 堵塞,通信道路也随之而 阻断,想送一封家书到亲 人手中是一件比得万金还 难的事。从诗中可以看出, 古代时期发生战争,不仅 是对人民生活安定的破坏, 还会使当时的通信系统就 会混乱,给人民带来诸多 不便。
古代交通极简史∣古代也要考驾照,也有交通管制,还有共享马车

古代交通极简史∣古代也要考驾照,也有交通管制,还有共享马车从前,车马很慢。
在古代,中国的交通⼯具主要有船、车(⽜车、马车、骡车、驴车)、轿⼦等,主要依靠风⼒、畜⼒和⼈⼒牵动。
⼈类每⼀次的出⾏⽅式⾰新,都会带来社会的巨⼤进步。
⼀、船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以渔猎和采集为⽣,就在使⽤⽊⾈、⽊筏。
随着⼈类⽂明的发展,⼈们也在不断追求⽔上交通⼯具的变⾰,为船配上桨,装上帆和罗盘,从河流向海洋扩张。
历朝历代,统治者都积极开发运河,加上中国原本就有⼤量的河流湖泊,古代通过⽔路运输也是⼗分的重要。
唐朝时,对船舶超载问题有明确的规定:各种型号的客船、商船⼀旦超载,轻则打板⼦,重则饱受牢狱之灾明朝是我国造船史上最辉煌的朝代。
正是有了雄厚的造船业做基础,才有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车中国是最早使⽤车的国家之⼀。
⼈们在劳动中发现了旋转的魔⼒,利⽤它钻⽊取⽕,⽤纺轮纺线和⽤陶轮制作陶器,发明了车轮和马车。
古代以畜⼒车为主,主要有⽜车、马车、骡车。
有⾝份的⼈出⾏都要乘车,乘车时男性站⽴,双⼿所扶叫“轼”。
乘车时要求双⼿紧握、⽬不斜视、⾯⽆表情,以⽰威严。
也有可以坐的车,⼥性坐的车要封闭,叫“辎”,也就是遮蔽之意。
⼤约4000 年前,⼯匠奚仲制造了世界上第⼀辆真正意义上的车,最后被进⼀步改良后成为了马拉车,随后开展⼏千年的马车时代。
奚仲因此被称为“车神”。
夏朝开国君主⼤禹,他的王位是以三过家门⽽不⼊的治⽔之功换来的。
据说他治⽔的时候,已经有了⽊船。
夏朝末年,战车的使⽤已经⼗分普遍,车辆制造技术也有很⼤提⾼,能够造相当精美的两轮车了。
在河南安阳,曾发掘出那个时代的马车坑,有⼀车四马⼆⼈的,有⼀车⼆马三⼈的,还有⼀车⼆马⼀⼈的。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车战的发达,战车的多少成为⼀个国家强弱的标志,因此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
孔⼦周游列国,⼦贡出使吴越和晋国,都说明了当时交通便利和车辆的进步。
虽然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机动车辆,但古代的“马车驾照”和交规⽐现在还要严苛。
古人出行的交通工具及古文字

古人出行的交通工具及古文字古人出行的交通工具多种多样,虽然没有现代的汽车、高铁和飞机,但他们依然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出行的需求。
同时,古人的文字也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们记录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
在古代,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步行和骑马。
步行是最基本的出行方式,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需要步行来完成日常的活动。
而骑马则是贵族和士人常用的交通工具,它不仅能够快速地到达目的地,还能够展示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除了步行和骑马,古人还使用了船和车作为交通工具。
船是古代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尤其是在水域丰富的地区,人们常常使用船只来进行长途旅行和货物运输。
而车则是古代人们在陆地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它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人力驱动的车辆,另一种是由牲畜驱动的车辆。
人力驱动的车辆主要是由人们推动或拉动,而牲畜驱动的车辆则是由牛、马等动物拉动。
古人的交通工具虽然简单,但它们却能够满足古人的出行需求。
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使得他们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创造出适应不同地形和环境的交通工具。
古人的文字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们记录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
古代的文字主要有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两种形式。
象形文字是通过图画来表示事物的形状和特征,它们直观、生动,能够准确地表达事物的含义。
而表意文字则是通过符号和组合来表示事物的含义,它们更加抽象和复杂,需要一定的学习和理解才能够掌握。
古代的文字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还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
通过古代的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古代的文字是古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它们记录了古人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古人出行的交通工具和古文字都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通过各种交通工具来满足出行的需求,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而古代的文字则是古人智慧和文化的载体,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思想和生活。
古人的交通工具和古文字都是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它们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探秘古人春游郊游 历代诗词春游情趣各不同 组图

探秘古人春游郊游历代诗词春游情趣各不同组图古人郊游图“春日游,杏花飞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唐代“花间词人”韦庄的一首《思帝乡》,揭开了古人郊游的神秘面纱。
从史书记载来看,先秦时期中国古人的郊游最浪漫,相当有“风情”,可谓“性郊游”。
图为东汉画像砖上的古人郊外桑林野合图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正是郊游的好时节。
郊游属于短途旅游,因出行季节的不同,有春游和秋游之分,但春游更受欢迎。
古代人们郊游玩什么,怎么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题,先秦郊游有“风情”,魏晋人重“精神”,隋唐人讲“吃喝”……先秦郊游谈情说爱其实是风情游先秦,是一个崇尚自由、热情奔放的时代,不论是贵族阶层,还是平民百姓,似乎都热衷于郊游。
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曾点便特崇尚“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郊游生活。
据《论语·先进》所记,对学生这一想法,孔子只说了四个字:“吾与点也!”意思是,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可见孔子也喜欢郊游。
从史书记载来看,先秦时期中国古人的郊游最浪漫,相当有“风情”,可谓“性郊游”。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诗歌的总集《诗经》,里面有许多诗篇都是那个时代人们郊游的记录,其中《国风·郑风》里有首诗歌,保叫《出其东门》,起首句便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出了城东门,满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
“郑风”所反映的是以今郑州为中心的中原之国郑国的郊游风俗。
郑国人喜欢郊游,特别是到了春天,每年春天,出了郑城东门,满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
许多男士便利用这个机会,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溱洧》一诗所述更直接,当时在溱水和洧水两条河边上,郑国的“士与女,殷其盈矣”,前来郊游的郑国男女,站得到处都是。
在一块郊游中,他们增进了了解,两情本悦,最后互赠勺药以寄情、定终身。
这些男女在郊游中增进了解,两情相悦,私定终身。
当时增殖人口是对适婚男女的基本要求,人类的“生产”任务与农民播种一样,都不能“失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旅游出行方式与交通工具考证古诗为证组图古代Taxi(出租车、计程车)——记里鼓车。
汉代有种马车,车上站有木人,手中握有鼓棰。
马车每驶至一定里数,木人就会挥动鼓棰,敲响前方的小鼓,古代称之为记里鼓车。
出租车啊!还能记历程,按公里算钱。
古人出行出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乘船,二是乘车马,三是步行。
古代的江河运输业很不发达,加上没有现代化的船只,航线少且短,花费也颇高。
至于乘车马,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并非穷人可以做到。
大部分的农民和小商人出门,多以步行为主(大部分时候还要负重,挑担步行)。
在长距离的行走中,由于道路崎岖,走路距离过长等原因,一般一天下来,由于血液下积到腿部,双腿就会酸痛不已。
自然直接影响第二天的行走。
如果是在山地或者丘陵行走的话,由于需要登高和攀爬,酸痛就会更加厉害。
古人在实际中发现,如果在腿部绑上布条,可以有效减轻腿部的酸痛,利于长距离的步行。
《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河南唐河汉墓中出土画像石中的车马出行图汉代辎车魏晋时期偏幰牛车唐·阎立本《步辇图》明代轿车《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交通工具使交通活动得以进行。
最早的运输工具可说是「木棒」:棒的一端缚重物,由一人背负;或将重物放在中间,由两人抬行。
人类早期发明的另一个运输工具是橇,并由此制造了车。
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主要使用的就是木撬,前面绑上长长的拉绳,用人或牛拖拉。
为减少木撬与地面的摩擦力,在前面抛洒尼罗河中的湿泥,或某种油脂,起到润滑作用。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跨越水域,还发明了独木舟。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古代,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差,横渡大河大海是一种极为冒险、生死未卜的事情。
古代航海者和渡江河者仅凭几片风帆,数支橹桨,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随风飘流,不仅艰险至极,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感觉,而且水上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友人安危的忧虑联系起来,囿于古人交通工具的简陋,你就不难发现古人为什么那么看重“送别”,这几乎就是一种“生死离别”。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则全程记录了李白乘舟出行的的情景。
至于《吴门道中》: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也说明了要乘船出行的愿望和情形)。
古代的人民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发明并改进已有的交通工具。
车辆和船舶的种类愈来愈多,运行速度愈来愈快,负载的重量也愈来愈大。
另一方面,人类很早就开始以家养的牛、马等牲畜驮运物品。
车出现后,牛、马等家畜又被用於挽拉车辆。
因为马的速度快,还可以被人骑乘。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不同,不同地区人民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有很大的差别。
沙漠之舟——骆驼是西北地方常见的运输工具。
在河汊交错的江南,舟船则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在西南地区,一种古老而以人抬杠的竹制交通工具——滑竿仍广为使用。
宋代以后,舒适的轿子则日趋普遍。
古代出行工具之一:马。
马,草食性家畜。
在4000年前被人类驯服。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动力机械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少,马匹主要用于马术运动和生产乳肉,饲养量大为减少。
但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马仍以役用为主,并是役力的重要来源。
《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春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类似还有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山路回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已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以上可以看出古人乘马出行的场景。
不同品种的马体格大小相差悬殊。
重型品种体重达1200千克,体高200厘米;小型品种体重不过200千克,体高仅95厘米,所谓袖珍矮马仅高60厘米。
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
四肢长,骨骼坚实,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附有掌枕遗迹的附蝉(俗称夜眼) ,蹄质坚硬,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
毛色复杂,以骝、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脱换一次。
汗腺发达,有利于调节体温,不畏严寒酷暑,容易适应新环境。
胸廓深广,心肺发达,适于奔跑和强烈劳动。
食道狭窄,单胃,大肠特别是盲肠异常发达,有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
无胆囊,胆管发达。
牙齿咀嚼力强,切齿与臼齿之间的空隙称为受衔部,装勒时放衔体,以便驾御。
根据牙齿的数量、形状及其磨损程度可判定年龄(图3),听觉和嗅觉敏锐。
两眼距离大,视野重叠部分仅有30%,因而对距离判断力差;同时眼的焦距调节力弱,对500米以外的物体只能形成模糊图像,而对近距离物体则能很好地辨别其形状和颜色,并且只有这一种动物可辨别颜色。
头颈灵活,两眼可视面达330°~360°。
眼底视网膜外层有一层照膜,感光力强,在夜间也能看到周围的物体。
马易于调教。
通过听、嗅和视等感觉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记忆。
平均寿命30~35岁,最长可达60余岁。
使役年龄为3~15岁,有的可达20岁。
中国古代古人的出行速度中国马的极限速度在宋朝金牌制度中反映出来:一日夜200到250公里。
但这并非最快的速度,古波斯的驿站制度非常出色,希罗多德对于这种驿站制度有下述的描写:任何人的旅行都不可能比这些波斯使者更快。
这整个架构都是波斯人的发明,其方法是这样的:沿着道路全线上都设有驿站,一人一马每天规定要跑一定的距离,不受雷雨、冷热、黑夜的影响。
这样传送下去,好像希腊人的火炬接力赛跑一样。
波斯驿站距离大约22公里,著名的“皇家大道”距离总长2400多公里,步行需90天左右,波斯帝国的信使却只用7天就能跑完全程,平均速度一日夜近350公里。
驿站制度每隔一段里程需更换人马,远非部队行军可比。
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令“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从太子”。
太子(李)…通夜驰三百馀里,士卒、器械失亡过半,所存之众不过数百…。
能把皇家近卫骑兵跑散大半,这应该是骑兵的最大速度了,不过这个速度是逃跑,部队也跑散了,算不上行军速度。
三国曹操追击刘备的战斗中,“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
这是无马镫的中原骑兵一次超水平发挥,虽然日后诸葛亮竭力贬低曹军“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但面对曹兵天降,刘玄德军却是连鲁缟的强度也无法比,即刻崩溃:“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操大获其人众辎重”。
蒙古军队是冷兵器时代之王,其骑兵“从扬子江北岸至保加尔边境,部队集结都是在2至3个月完成的。
这样部队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至95公里。
它的突击:攻占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5天时间,每天的平均速度达到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10天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5到60公里;攻占匈亚利和波兰,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8到62公里。
”(《蒙古族古代战争史》240页)远距离行军加上超机动性,难怪蒙古军队能席卷亚欧。
与蒙古军队可以相提并论的还有金军。
绍兴10年金国进攻南宋,刘琦在顺昌打退三万金兵的进攻,韩昌等发银牌向500多里以外东京开封的金兀术告急,金兀术率增援军队赶赴顺昌,“自东京往复千二百里,不七日而至”。
金国急递铺兵规定日行300里,需近两天从前线到东京。
如果金兀术用两天时间聚集数万大军、作出发准备,则只用了三天时间就从东京经陈州抵达顺昌,平均每日夜90公里左右。
南宋绍兴11年正月金国大举进犯淮西,高宗赵构发十万火急军令十五道命岳飞兼程增援。
首道金牌正月29日从杭州发出,2月9日岳飞接到军令,11日岳家军8000精起兵出发,经舒州赶往庐州。
行军路线绕过大别山,经山南麓路线距离大约为380公里。
2月20日张俊军收复庐州时岳家军并未赶至,岳飞还是通过信使才知道庐州已在宋军手里。
若以实际路程450公里,岳家军骑兵速度每天不到40公里。
近年来网上文章不少推崇明末的关宁铁骑,袁崇焕复出后,在辽东练兵十余万,有马八万余。
在崇祯二年(1629年)“己巳之变”中,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攻入喜峰口。
次日,袁崇焕在宁远得警,十一月初九,袁崇焕率兵至蓟州。
宁远距离蓟州300多公里,10天的时间,关宁铁骑每日夜行程也不足40公里。
在袁崇焕得到清兵越过蓟州直扑北京时,袁崇焕也急驰北京。
金庸在“袁崇焕评传”中这样写到:(袁崇焕5000骑兵)两日两夜急行军三百余里,比清军早到了二天,驻军于北京广渠门外。
金庸这里把距离夸大了,蓟州到北京90公里左右,即使算实际路程,“关宁铁骑”日行也不会超过60公里。
当然直接比较速度并不公平。
波斯驿使的高速度只能在特定的路上才能作到,宋金牌则需翻山涉水、穿越市镇,若送至敌前部队如岳飞驻地堰城,最后的几百公里不会设立驿站。
蒙古骑兵有副马,甚至三副马四副马,可以换骑。
不过还是可以看出中原骑兵与著名的游牧骑兵部队有不少的差别。
中国古代出行交通工具的发展简史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马、车、舟、轿);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道路(陆路、海路、栈道);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交通设施(馆驿)”;“从古代诗歌看民间通讯”;从古代诗歌看古人的出行观念”先秦时期用车等级区分严格周王拥有五种豪华专用车车的原始功能就是一种运输和代步工具,但在今天却几乎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其实,在古代更是这样,“有车族”代表的是贵族。
在先秦时期,最能显示身份的是“路车”。
路车是先秦时期周天子及王后乘坐的车。
路车也叫辂车,“辂”是绑在车辕上用来牵挽的横木,其驱动方式是,一木横遮车前,二人挽之,一人推之。
据《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依据装饰材料的不同,路车共有五种车型,称为“王之五路”:玉路,车辕及衡端毂头与轭之末皆以玉为饰;金路,车材之末皆以金为饰;象路,车材之末皆以象牙为饰;革路,用皮革包裹车上一些材料的末端并涂上漆;木路,无前面四种装饰材料,仅加漆。
从上述可以看出,路车制造工艺考究,装饰豪华。
后来周王将之当做重要待遇,赠给诸侯和宗室贵族、亲戚乘坐、享受。
在周代,王后也有专用豪车,款式同样有五种,称为“王后之五路”:即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
其中的辇车,系人力牵引的小车,这从“辇”字的结构上就能看出来:两“夫”拉一“车”。
先秦时,贵族一般还拥有“田车”,就是打猎时的代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