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对期待的概念有特别定义。传统的期待概念指的是行为结果的期待,而他认为除了结果期待以外,还有一种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例如,如果学生认识到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能获得他希望的好成绩,他就可能会认真听课。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实施这一活动。例如,学生不仅认识到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学习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在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时,才会真正认真听讲。在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
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有四大功能:
(1)决定人们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学习活动的坚持性。
(2)影响人们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
(3)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4)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上面介绍的各种与学习有关的理论,会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学习的本质,同时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扰的探层原因,比如一些学习困扰跟学习动机有直接的关系,有些与旬个人的自我效能感紧密相连。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地运用联结苏的学习模式、社会学习模式、潜在学习模式学习。在对自我分析的基础之上,大学生对学习会有更好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