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魏晋南北朝服装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服饰》课件

《魏晋南北朝服饰》课件

发饰与配饰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注重发饰与配饰 的搭配,以彰显身份地位和审美品味。
VS
详细描述
发饰包括发簪、发钗、发带等,材质多为 金银玉器。配饰则包括耳环、项链、手镯 等,材质有金、银、玉、珍珠等。这些配 饰不仅有装饰作用,还有象征意义,如耳 环的佩戴可表示已婚或订婚。
04
魏晋南北朝服饰的文化意义
详细描述
短裙一般以单层丝绸或麻布制成 ,长度在膝盖以上,有的款式甚 至短至大腿中部。颜色以浅色系 为主,也有一些鲜艳的颜色。
上衣与外套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上衣多为窄袖 紧身,外套则多为宽袖长袍。
详细描述
上衣通常为交领,紧贴身体,凸显女 性身材。外套多为广袖,长至膝盖以 下,有的甚至长至脚踝。材质多为丝 绸或棉布,色彩丰富,图案多样。
03
魏晋南北朝女装
长裙
总结词
长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的主要下 装,款式多样,色彩丰富。
详细描述
长裙通常由多层丝绸或棉布拼接而成 ,长度过膝,有的甚至拖地。颜色方 面,除了常见的素色,还有各种图案 和绣花装饰,如牡丹、莲花、凤凰等 。
短裙
总结词
短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女子的 休闲装束,轻便舒适,适合夏季 穿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在面料选择和搭配上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丝绸、麻 布等面料的运用,为现代服饰的面料选择提供了借鉴。同时,这一时期服饰的色 彩搭配和图案设计也对现代服饰产生了影响,使得现代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05
魏晋南北朝服饰的影响
对后世服饰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风格和特点对 后世的唐、宋、明等朝代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如宽衣大袖、褒衣博带等元 素被继承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服饰 ppt课件

魏晋南北朝服饰 ppt课件

——————华丽的、生机丛生的时代
“竹林七贤”-中国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 、刘伶、王戎及阮咸7位名士的合称,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 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 七贤.七人————华丽的、生机丛生的时代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 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 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 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 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 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 ,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 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 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 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 “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漆纱笼冠
小贴士:漆纱笼冠影视剧复原
男子典型服饰— 首服
戴笼冠、穿大袖衫的舆夫
男子典型服饰— 首服
戴笼冠的骑马人物
男子典型服饰— 首服
帽子是南朝以后大为兴起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
白纱高屋帽:初唐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中陈文帝即戴 这种帽。样式为高顶无檐,通 常用于宴见朝会。
黑帽:以黑色布帛制成的 帽子,多为仪卫所戴。
时代特色:
分裂割据 频繁激烈的战争 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 佛教、玄学盛行
服装特色:
北方-汉族与北族服饰的融合-“短衣缚裤,腰 束革带,外加套衣,头戴风帽,足着短靴”。
北魏在服饰上推行汉制-“孝文改制”。
南方仍沿袭秦汉遗俗。
服装上受玄学的影响,形成的“魏晋风度”-大 袖宽衫,宽衣博带。

魏晋南北朝服饰制度探析【文献综述】

魏晋南北朝服饰制度探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历史学魏晋南北朝服饰制度探析前言魏晋南北朝是继秦汉大一统之后出现的政治大动荡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外,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争一触即发,政权更替频繁。

各民族间的接触和碰撞,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融合,在服饰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文化上,玄学成为士族在痛苦之外寻求的一种精神超脱,从服饰上可以体现他们的理想观念和生活要求,此外佛学、道教正在兴盛时,他们主张的洒脱、自然的思想观念大大影响了人们的着衣风格和服饰制度。

一、魏晋南北朝的服饰特点一、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多年,它的服饰起初留有秦汉时的遗风,比较正统。

长期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服饰无论从颜色上还是样式上都有明显的等级观念和身份尊卑的标志。

服饰的形制总体保守,恪守礼仪规制。

晋人司马彪的《后汉书.舆服志》上说:“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

故礼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

非其人不得服服,所以顺礼也。

顺则上下有序,德薄者退,德盛者缛。

故圣人处乎天子之位,服玉藻邃延,日月生龙,山车金银饰,黄屋左森,所以副车德,章其功也。

贤人佐圣,封国爱民,能献文绣,降龙路车,所以显其仁,光其能也。

”妇女在这时的服饰上也依循品级,如《通典》所云:“晋依前汉制,皇后渴庙服组上皂下:蚕,青上缥下,隐领袖缘。

元康六年,诏以纯青。

贵人,夫人,贵殡是为三夫人,皆金章紫缓,九殡银印青缓,佩彩擅玉(于闻玉),助蚕之服,纯缥下为上下。

”[1]桂镯用绣为衣,赏加五色,金银校饰。

刘熙《释名》称:“妇人上服曰桂,其下垂者,上广下窄,如刀圭也。

”两汉时,特别注重礼,服饰从上到下根据官位逐级而下,表现出对上的尊敬和膜拜,在不同的场合,由上到下又有相应服饰变化,不得逾越。

这种行为一直是儒学极力倡导的“礼治”。

所以到了魏晋前期,还是过多的宴席筵席着秦汉时期正统的服饰制度。

二、社会急速变化,造成魏晋南北朝服饰的几度变更。

《抱朴子·讥惑篇》所云:“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财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 ppt课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 ppt课件

宽袍
南朝的衣式,大抵趋尚于博大。《晋 书·五行志》云:“晋末皆冠小而衣裳 博大,风流相仿,舆台成俗。”《颜氏 家训》也说:梁世的士大夫,都好尚褒 衣博带,大冠高履。晋处士冯翼衣大袖 衣,亦即如此。 在魏晋时期政治、思 想、文化的影响 下,士人们 向往自然、重视生命、展示 个性,宽袍大袖与清谈作为当 时的一种 社会形式,反映出其 对个体审美的一种 要求,折 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审美观。
南朝时一种特有的冠帽,尤为 天子的首服,亦作“白纱高顶 帽”、“白帽”、“高屋帽”。 南朝天子宴私,都戴白纱帽。
笼 冠
在小冠上再加笼巾即成笼冠。 笼 冠不是顶于头上, 而是像帻一样 罩在头上, 顶平,两边有目。 形 制又像汉时的梁冠, 有圆、方之 分和梁数之别, 前壁向后倾斜, 戴于头上显得十分挺拔、庄重。 所以当时文官皆戴笼冠。
折上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北周武帝用幅巾之 制, 并加裁四角带, 名曰折上巾,又名幞 头、 自幞头盛行后, 启后世唐代幞头之始, 其他冠也因此而少用。
魏 晋 南 男北 子朝 服时 装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300余年战乱不息,社会动荡。魏晋 南北朝约公 元3世纪至6世纪末,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充 满曲折的一个时期 政治和经济动荡激烈,使社会的各个方面, 包括衣冠服饰,都起了 很大的变化。 北魏本为异族,迁都 洛阳后由孝文帝推行了全面的文 化改革,大量地吸取了汉文 洛阳后由孝文帝推行了全面的文化改革 大量地吸取了汉文 化,甚至改变本族的语言,在服饰上也推行了汉 制。当时祭 服全部改为汉制,朝服、常服也以汉服为主。同时广大 南方 人民在原来汉服的基础上吸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 一 改以往的整幅宽身的服饰形制,服饰裁剪日趋合体,传统 的服饰样 式,甚至连常服中应用最多的深衣也逐渐消失。而 胡服在这一时期 才不仅仅是军人所穿,一般官人以及侍从、 宫内人员、贵族及百姓 都有穿着,在中国厂泛地流传开来。

魏晋南北朝 (220~589) 服饰特点

魏晋南北朝 (220~589) 服饰特点

魏晋南北朝 (220~589) 服饰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非常丰富,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服饰也有很多特点,下面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也逐渐加强。

这个时期的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弘扬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此来追求精神上的幸福。

1、男装特点男子的服饰比较简单,通常包括衣、裤和帽子。

衣服的样式多以宽大为主,衣袖也非常长。

男子常常佩戴半罩面的巾帽,有的还穿上学士服装和五彩鱼袋。

女子着装更加细致,服装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女子的裙子通常分为紧身裙和宽裙两种,还有一些由长裤和短上衣组成的女装。

女子的服饰上相对比较注重色彩的搭配,经常用五颜六色的布料来装饰。

此外,女子还佩戴各种发饰、珠宝等。

3、官服特点官员穿的服装比较特别,通常有明显的颜色和各种符号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权利。

在这个时期,各级官员的服饰都非常正规,并且有着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要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的样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个时期的服饰具有自然、舒适的基调,注重表达个性和精神追求,也更加注重服饰的美感和舒适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不仅在中国自己的服饰上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对外交往产生了影响。

当时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非常频繁,中国的服饰和文化也逐渐传播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中。

同时,外来的服饰和文化也逐渐传播到中国。

这些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也增加了中国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特点非常丰富,它们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同时也为当时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服饰风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

缣巾
双丝细绢制 的头巾。

平巾帻是和介帻、平上帻一个 系统的首服。帻本是古时一般 人裹在额头上的布。王莽时做 成有硬挺的顶部,可以覆罩整 个头部,接着出现了顶部呈介 字形屋顶的帻,是为介帻。

小 冠
比以往冠的形制小, 但顶部依 然为平制, 它是从帻(zé)巾发 展而来的, 是把帻后加高、顶 拉平, 并缩小了体积, 也称 ‘平上帻’。 这种小冠当时上 下层人士 皆可戴之
宽袍
南朝的衣式,大抵趋尚于博大。《晋 书·五行志》云:“晋末皆冠小而衣裳 博大,风流相仿,舆台成俗。”《颜氏 家训》也说:梁世的士大夫,都好尚褒 衣博带,大冠高履。晋处士冯翼衣大袖 衣,亦即如此。 在魏晋时期政治、思 想、文化的影响 下,士人们 向往自然、重视生命、展示 个性,宽袍大袖与清谈作为当 时的一种 社会形式,反映出其 对个体审美的一种 要求,折 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审美观。
裤褶和裲裆
裤,战国之时已有少数人所着,实为赵武 灵王引进的胡服之一种,经几百年的演变、 改进,不断完善而形成。
裤褶之名起于汉末,但此时的裤褶之 制已非汉末的式样,其形制比以往汉式上 衣窄小,长至膝部;裤管宽松,长至足部。 这种服饰汉魏之际主要是在军队中穿着。
所谓裲裆,也就是我们说的背心或坎肩的意思, 其意在挡住背部挡住心胸部。其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 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 再以皮带系扎。
幅巾
幅巾,又称巾帻,或称帕头。 [1] 是指用整幅帛巾束首。多 裁取一幅即长度和门幅各三尺 的丝帛做成。[2] 从额往后包 发,并将巾系紧,余幅使其自 然垂后,垂长一般至肩,也有 垂长至背,用葛布制成,称为 “葛巾”,多为布衣庶人戴用。 用细绢制成,称为“缣巾”, 多为王公雅士戴用。

《魏晋南北朝服装》PPT课件

《魏晋南北朝服装》PPT课件

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 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 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 飘带。由于使用了轻柔飘逸的丝绸材料, 所以这两种装饰使女子在走动的时候, 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律感。后来,这两种 装饰逐渐合二为一,这就是杂裾垂髾 [shāo]服的造型。杂裾垂髾服使魏晋的女 子充满灵动、飘逸的气质。
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152衫裙是魏晋女子的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长衫流行的原 因,衫的特点以及衫与袍的区别; 男子的各种首服,漆纱笼冠的特点 和工艺;女子深衣和襦裙的特点, 披和履的特点和穿着方法,女子发 饰的特点;北方少数民族裤褶和 裆 的特点和穿着方法。
洛神赋图
列女仁智图 东晋 顾恺之
第二节: 汉族的男子服饰
• 1、长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 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 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 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 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 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按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 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 qū 口。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学习目标
熟悉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长衫流行的原因 ,衫的特点、衫与袍的区别;了解男子的各种 首服,尤其是熟知漆纱笼冠的特点和工艺;掌 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深衣和襦裙的特点 ,披和履的特点和穿着方法,女子发饰的特点 以及北方少数民族裤褶和裆的特点和穿着方法 。
章节结构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汉族的男子服饰 • 第三节: 汉族的女子服饰 • 第四节: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
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 都以宽博为主,其特 点为:对襟,束腰, 衣袖宽大,并在袖口 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 的缘饰,下着条纹间 色裙,腰间用一块帛 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 裳,除间色裙外,还 有其它裙式 。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信使服饰

魏晋时期的百姓服饰近年在甘肃嘉峪关东北的戈壁滩上, 发现一处魏晋时期的墓群,其中有六座墓室的墓砖上绘有 彩画,共有六百余幅。砖画的内容几乎都是现实生活的各 种场景,包括采桑、耕田、狩猎、畜牧、屯垦、庖厨、宴 饮等等,其中描绘劳动者形象的,就有二百多幅,。如农 民的袍服、猎户的毡帽、信使的巾帻、牧民的绑腿、妇女 的围裳等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Leabharlann 男子 魏晋以来,社会上盛传的玄学与道、释两教相结合,酝酿出文士的空谈之风。他们崇尚虚无,藐视 礼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羁。在服饰方面,魏晋时期的男子已很少穿传统的额审议,他们穿宽松的 衫子,衫领敞开,袒露胸怀。 女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主要发型为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发髻形势高大,发饰除一般形势的 簪扠以外,流行一种专供支撑假发的杈子,承重的意义大于装饰的意义。 服装商承袭秦汉的遗俗,有衫、裤、褥、群等形制,后逐渐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 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紧身的衫褥或者袄,衣衫以对襟、交领为多,领、袖都有缘边;下着长裙, 腰用帛带系扎。款式多位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群多位折戟裙,裙长曳地,下 摆宽松,给人以俊俏潇洒之感;加上丰富的首饰,反映出奢华靡丽之风。南北朝时期的百姓妇女梳 丫髻,穿宽袖短衣、长裙、侍女梳环髻、穿对襟衣。
贵妇衣裙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 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 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 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 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 此图为穿汉化衣裙的贵妇。
魏晋官吏服饰
魏晋杂裾垂髾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 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 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下摆部位, 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 三角,并层层相叠。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 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 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 使两者合为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裤褶的男子
.
2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 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 的时期。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服饰,大体上 仍承袭秦汉旧制。这 个时期的服饰,可以 参鉴《洛神赋》、 《列女传》等图卷。
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
.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3
人和人格自己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 和文艺的中心。高贵的灵魂,脱俗的言行, 英俊的风采。魏晋衣服宽博,受清淡影响, 求潇超脱俗,蓄意仿古 。
.
22
金步摇
.
23
第四节: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
穿裤褶的男子
• 1、裤褶
穿裤褶的女子
.
裤褶是实际上一种上 衣下裤的组合,它的 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 袖衣,下身穿肥腿裤。
上衣为短身大袖或 小袖,圆领对襟, 衣长不过膝,加沿; 下衣喇叭裤,膝弯 处长带系扎。
24
• 2、裲裆
裲裆liǎngdāng源自北方民
1襦裙,妇女服装继承秦 汉遗俗,有衫、袄、襦、 裙之制。衣服特征为: 上俭而下丰,上衣短小, 下裙宽大。交领上襦, 束腰较紧,头部多加假 发。这时的襦、衫亦宽 亦窄,有广袖宽身和窄 袖紧身。南北朝时有交 领大袖衣,长裙外着, 腰线甚高,也有窄袖合 领衣,腰间垂裳,已近 隋式。
.
13
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 都以宽博为主,其特 点为:对襟,束腰, 衣袖宽大,并在袖口 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 的缘饰,下着条纹间 色裙,腰间用一块帛 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 裳,除间色裙外,还 有其它裙式 。
魏晋南北朝女子高髻插步摇发
.
2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由于贵族统治者的推崇 和提倡,妇女对面部的 修饰十分重视。魏武帝 曹操令宫人作长眉,谓 之“仙蛾妆”;梁武帝 令宫人作白妆,画青黛 眉。最具特色的是“额 黄之妆”,这是南北朝 以后流行的一种妆饰风 习。所谓“额黄”,就 是以黄色的颜料染画在 额间。“花黄”则是用 黄色纸片或其他薄片剪 成花样粘贴于额。“花 黄”也是当时妇女开始 流行的一种妆饰。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
6
汉族男子服衫,主要是 衫子。衣无袖端,敞口, 有单、夹两式,对襟以 襟带相连
.
7
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 装日趋宽博。上至王公名士, 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 袖为尚,只是耕于田间或从 事重体力劳动者仍为短衣长 裤,下缠裹腿。
.
8
• 2、巾 巾是魏晋男子常戴的首服,一般用丝带、葛布、鹿皮制作, 用以束头。在《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壁画七贤中山涛、阮籍、
.
17
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
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
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
飘带。由于使用了轻柔飘逸的丝绸材料,
所以这两种装饰使女子在走动的时候,
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律感。后来,这两种
装饰逐渐合二为一,这就是杂裾垂髾
[shāo]服的造型。杂裾垂髾服使魏晋的女
子充满灵动、飘逸的气质。
.
18
.
19
洛神赋图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 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 之回雪.. 曹值《洛神赋》
帔,是始于晋代的女之衣物,形似围巾。
.
列女仁智图
20
• 3、发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妇女发式,与前代 有所不同。在南朝 时,由于受佛教的 影响,妇女多在发 顶正中分成髻鬟, 做成上竖的环式, 谓之“飞天髻”。 在发髻上再加饰步 摇簪、花钿、钗镊 子、或插以鲜花等。 此时的面饰流行鹅 黄装。
.
洛神赋图
4
列女仁智图 东晋 顾恺之
.
5
第二节: 汉族的男子服饰
• 1、长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 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 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 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 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 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按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 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 qū 口。
族,流行于南朝齐梁之间。 《释名.释衣服》称:“裲裆, 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南 北朝时的主要铠甲是裆铠,其 材料大多采用坚硬的金属和皮
革。
戴兜鍪、穿两裆铠的武士
.
25
五、南北朝时胡汉文明融合的特性 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服饰文明,是按两种不异性质和方 向互相传移的。 1.其一是在政治功能明晰的遵循秦汉旧制的服装逐渐成 为统治阶级服装。 2.其二是适用优越的胡服,逐渐向汉族劳动者阶级转移。
向秀、阮咸四人均束巾。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9
戴幅巾的人物
戴纶巾的诸葛亮
.
10
• 3、漆纱笼冠
漆纱笼冠简称“笼冠”,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 男女皆可服用,以黑漆细纱 制成,故名“漆纱笼冠”。
漆纱笼冠图.
11
帽子
戴白纱高顶帽的皇帝(唐《历代帝王图》中 陈文帝形象)
.
12
第三节: 汉族的女子服饰
戴小冠、穿襦裙的乐人
.
14
2,衫裙,是魏晋女子的常 服,上衣的衫紧身合体, 袖子宽肥;下边的裙子多 折裥,裙长拖地,宽松舒 展。这种上俭下丰的造型, 加上丰盛的配饰,能够展 现出魏晋女子潇洒俊美的 风度。这也是中国传统女 装的经典造型。
.
15
• 2、深衣与汉代有较大不同,下摆加丝织物三角形层层相叠的 装饰,飘带较长。南北朝时去掉了飘带,尖角的“燕尾”加 长,二者合为一体。
首服,尤其是熟知漆纱笼冠的特点和工艺;掌
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深衣和襦裙的特点
,披和履的特点和穿着方法,女子发饰的特点
以及北方少数民族裤褶和裆的特点和穿着方法

.
1
章节结构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汉族的男子服饰 • 第三节: 汉族的女子服饰 • 第四节: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
此时的深衣又称杂裾垂髾服。所谓“髾” shāo,指的是从
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 燕飞舞。
深. 衣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 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 髾”。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 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 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
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
本章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长衫流行的原 因,衫的特点以及衫与袍的区别; 男子的各种首服,漆纱笼冠的特点 和工艺;女子深衣和襦裙的特点, 披和履的特点和穿着方法,女子发 饰的特点;北方少数民族裤褶和 裆 的特点和穿着方法。
学习目标
熟悉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长衫流行的原因
,衫的特点、衫与袍的区别;了解男子的各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