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桂花造景历史及其文化意义
桂花在园林造景中的配置

桂花在园林造景中的配置桂花在园林造景中有一定的配置原则。
首先要考虑桂花的适应性,要在适合桂花生长的地方进行造景,而且在园林造景的时候要充分应用垂直绿化,进行合理的层次安排,充分体现桂花在造景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在园林造景时要注意季相的变化,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植物,有乔木、也要有灌木、花木类等,既要考虑时令上的衔接,又要考虑色彩上的协调等。
另外,桂花在我国种植2500多年,已经形成了深厚的桂花文化,寓意吉祥如意,因此在利用桂花进行造景的时候,要尽量应用我国传统园林中的配置手法,如双桂当庭、玉堂富贵等,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桂花文化和造景艺术风格。
现代园林十分重视生态性和科学性,强调事物群落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在选择与桂花搭配的植物时,应选择那些能与桂花协调相处的植物。
园林中能与桂花搭配的常见落叶乔木有乌桕、黄连木、无患子、枫香、栾树、三角枫、山槐、白玉兰、朴树、紫薇、山樱花、水杉等;常绿乔木有广玉兰、香叶树、红楠、木荷等;落叶灌木有水杨梅、白鹃梅、木芙蓉、木槿、腊梅、丁香等;常绿灌木有石楠、柃木、南天竹、檵木、火棘、含笑、枸骨、海桐等;藤本植物有络石、金银花、木香、铁线莲等;地被植物有二月兰、麦冬、石蒜、葱兰、吉祥草、沿阶草、紫茉莉、鸢尾等。
桂花是常绿树种,在其他树种与桂花搭配时,要考虑季相、色彩、景观等因素,在以桂花为主体进行园林配置时,要多用落叶乔木,少用常绿乔木;为了增加植被层次和提高绿化覆盖率,应增加灌木的比重,特别是有利于地被植物生长的落叶灌木的数量,由于桂花枝叶较稠密,所以与桂花搭配的灌木必须较耐阴,如杜鹃、山茶、八仙花等;与桂花搭配造景的地被植物要具备生长期长、繁殖容易、适应性好、抗逆性好、观赏效果佳以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等特点,如沿阶草、阔叶麦冬、萱草、矮牵牛、凤仙花等。
桂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桂花的园林造景在我国源源流长,造景艺术和造景手法也多种多样,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深厚的桂花文化,要充分继承和发扬桂花文化及其所体现的艺术风格,使之更好的为我国园林建设事业服务。
桂花文化

(4)桂花象征着高洁风雅,是秋和月的象征 桂花春日不争,无桃李之艳,秋花与月相应, 独秀三秋孤芳自赏,叶四季青翠不惧风霜。 这些特性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雅士所称颂。 又因为桂花主要在秋季开花,正好是中秋赏 月佳节,桂花以其“清可绝尘,浓能溢远” 的天外来香为这赏月和团圆的节日增添不少 雅韵。 古代还以“桂冠”喻清香高洁,《艺文类聚 》载,三国魏· 繁钦“弭愁赋”曰:“整桂冠
以桂花为名(或主景)的景点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极为重要, 留园有“闻木犀香轩”, 网师园有“小山丛桂轩” 沧浪亭有“清香馆” 耦园则有“木犀廊”和“储香馆”等, 而在历史上,苏州古园林中的桂花景点更是数不胜数,始建于 三国时期的兴福寺中就有一“唐桂堂”,据说堂前大桂树为唐 时所植;元代玉山草堂中有“金粟影”,万玉清秋轩有“金粟 坞”;明代朱氏园(虎丘)中绿荫斋旁古桂至今仍在,其他如 废园“桂香精舍”,昆山的展桂堂、集贤圃“飞香径”、藤溪 草堂“丛桂轩”等;清代的依绿园中有“桂花坪”,逸园中有 因古桂丛生而得名的“山之幽”,渔隐小圃中有“小山丛桂 馆”,西溪别墅中有“桂子轩”,端本园中有“双桂楼”,钱 氏三园中有“桂隐园”,采柏园中有“寸寸秋色廊”,隐梅庵 中有“桂壑”,辟疆小筑中有“金粟草堂”,退思园中的“天 香秋满”更是意境绝佳,清雅脱俗。
(2)桂花象征富贵和美好 《吕氏春秋》有“物之美者,招摇之桂”, 意为世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花。 先秦文献中的“桂”应该大多是指樟科的香 木类植物,在这里还不能确定“招摇之桂” 即是木犀科的桂花,但是桂花代表着美好事 物却早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同时“桂”音通“贵”,所以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桂花成为富贵和美好的象征,自古以 来作为庭院吉祥树木被广泛应用。
南宋爱国名相李纲喜爱桂花,名其书斋曰“桂斋”,亲植桂花以明志, 并作《采桑子》词两首,“幽芳不为春光发,直待秋风,直待秋风,香 比余花分外浓。步摇金翠人如玉,吹动珑璁,吹动珑璁,恰似瑶台月下 逢。”“枝头万点妆金蕊,十里清香,十里清香,介引幽人雅思长。玉 壶贮水花难老,净几明窗,净几明窗,褪下残英簌簌黄。”
桂花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浅谈

桂花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浅谈桂花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泛,各地园林均有应用,是著名的园林绿化树种。
桂花一般在金秋时节盛开,以花香胜,但凡花之香者,或清或浓,不能两兼,唯桂花清可绝尘,浓能溢远,故大家都说"桂花馥郁"。
而有关桂花的神话、传说流传久远,深入人心,中秋时节于馥郁桂丛包围之中欣赏迷人月色,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陶醉不己呢?因此桂花在园林中的造景应用不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雅俗共赏。
一、古典园林中桂花的应用我国古典园林中,以桂花为名(或主景)的景点现以苏州园林中的最为著名,如留园"闻木犀香轩"、网师园"小山丛桂轩"、沧浪亭"清香馆"、耦园"木犀廊"、"储香馆"等均为大家所熟知。
而在历史上,苏州古园林中的桂花景点更是数不胜数。
据《吴郡志》记载:桂本岭南木,吴地不常有,唐时始有植者。
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兴福寺中就有一"唐桂堂",据说堂前大桂树为唐时所植,现仍枝叶繁茂。
元代玉山草堂中有"金粟影",万玉清秋轩有"金粟坞"。
明代朱氏园(虎丘)中绿荫斋旁古桂至今仍在,其他如废园"桂香精舍",昆山的展桂堂,集贤圃"飞香径",藤溪草堂"丛桂轩"等。
清代的依绿园中有"桂花坪",逸园中有因古桂丛生而得名的"山之幽",渔隐小圃中有"小山丛桂馆",西溪别墅中有"桂子轩",端本园中有"双桂楼",钱氏三园中有"桂隐园",采柏园中有"寸寸秋色廊",隐梅庵中有"桂壑",辟疆小筑中有"金粟草堂",退思园中的"天香秋满"更是意境绝佳,清雅脱俗。
桂花文化研究

桂花文化研究1.花文化概述1.1花文化概念中国花文化情结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着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
陶渊明之“采菊东篱”、林靖和之“疏影横斜”、周敦颐之“出污泥而不染”、孔夫子之“兰当为王者香”、苏东坡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1.2中国花文化的发展中国的花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自成体系.有关中国花文化的研究,不仅得到了国外同行的认可,也早就引起国内专家的关注.如我国花卉园艺界的前辈汪菊渊和陈俊愉2位院士以及程绪珂、王其超、向其柏、刘玉莲、吴应祥、李鸿渐等著名教授,不仅一直关心和指导我国的花文化的研究工作,还是我国传统名花历史和文化研究的权威.王莲英、苏雪痕。
蔡仲娟等教授在花文化特别是用花文化上建树颇深。
专注《中国花卉文化》和《中国花文化辞典》的出版,标志着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国花文化的开始。
2.桂花文化的起源于发展2.1桂花(学名:Osmanthus fragrans,英文Sweet Olive),木犀科木犀属,又名“月桂”、“木犀”,俗称桂花树。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为温带树种。
2.2桂花的历史据历史记载,中国桂花栽培历史达2500年以上。
自汉代就开始栽培桂花。
西汉刘撰《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皆献名果异树奇花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
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接着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
当时栽种的植物,如甘蕉、密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橄榄、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提到桂花。
看来桂花引种宫苑初获成功,并形成一定规模。
晋代时期,桂花的栽培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唐宋时期,引种桂花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风。
柳宗元自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栽植零陵。
白居易曾为杭州、苏州刺史,他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
唐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花木,其中剡溪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先后引种到洛阳郊外他的别墅所在地。
植物学 桂花

桂花的植物文化与应用现状学院旅游学院班级12级酒店管理1班学号3120956105姓名杨鑫宇桂花的植物文化与应用现状摘要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Lour)又名木犀、岩桂,为木犀科木属常绿树种,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是我国特产的观赏花木和芳香树种,其形、色、香、韵俱佳。
因其“不因花小而自弃”、清香飘逸、浓馥致远”等品质深受文人墨客青睐,桂花既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也是著名的香料植物,本文从桂花的起源于发展、桂花的应用现状以及桂花实用产品开发三方面,通过这三点的分析,以引发大家对桂花的深层次研究,让更多的人来关心桂花、挖掘桂花文化、开发桂花产业、提升桂花价值。
关键词:桂花;应用现状;桂花文化目录1 桂花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1.1 桂花的雅名 (1)1.2 桂花的历史 (1)1.3 桂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1.3.1 萌芽阶段 (2)1.3.2 发展阶段 (2)1.3.3 成熟阶段 (2)1.3.4 继承和发展阶段 (3)2 桂花的应用现状 (3)2.1 桂花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 (4)2.2 桂花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4)3 桂花实用产品开发 (5)3.1 桂花酒 (5)3.2 桂花茶 (5)3.3 桂花的的医学价值 (5)4 总结 (6)参考文献 (7)1 桂花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桂花遍布我国大江南北,为人民所喜爱。
全国有20多个省、市、县以桂花为省、市、县花。
每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和国庆佳节,桂花为华夏儿女带来美好的祝愿和浓郁的芳香,在桂香弥漫中,欣赏迷人的月色,让人浮想联翩,给人们以欢乐、享受与启迪。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成为千古绝唱。
桂香、桂美、桂自然!1.1 桂花的雅名桂花(学名:Osmanthus fragrans Lour.)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捩花目木犀科木犀属。
同属植物约30种,原产于我国西南[1]。
桂文化及其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桂文化及其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张心欣(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 苏州 212013)摘要:桂花是中国十大传统花卉之一,因其优美的姿态和清雅的幽香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同时也成为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中的常客。
本文通过对桂花的生态习性了解,展现桂花的园林美。
从神话传说、象征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桂文化的意蕴和内涵。
选取苏州古典园林中经典的桂花造景,从自然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桂花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桂花;古典园林;文化蕴意桂花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其树形优美,枝叶繁茂,四时常青。
金秋时节,桂花盛开,其香清可绝尘,浓能溢远,有“独占三秋压群芳”的佳誉。
此外,桂花也是美好、吉祥、高洁的象征,自古,人们便深爱其特有的形、香、色、韵。
1.桂花的生态习性《花镜》中记载:“桂,一名梫,一名木樨,一名岩桂”,属木犀科木犀属植物,因其脉络形如圭,而称“桂”;其木质致密,文理如犀角,而称“木樨”;其自然散布于丛生岩岭,而称“岩桂”。
桂花植株整体形态饱满,枝繁叶茂,一到秋季,又有沁人的香气,这种独特的香味,让人记忆深刻,也成为了桂花独特的美学特征。
此外,桂花四季常绿,经冬不凋,这种“冬荣”的特征也经常被古人称颂。
因此,不论是孤植群植,亦或是与其它园林要素配置,桂花均能给人在视觉及嗅觉上以美的享受。
2.桂花的文化蕴意作为我国传统名花,桂花自古就备受推崇,中国古代广植桂花,究其原因,除了桂花自身的观赏价之外,也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
古代墨客们将桂花看作是天外来物,称为“仙客”、“仙友”。
而在民间,传统的邀月赏桂更是古老的风俗。
甚至在青灯佛门之中,桂花也占有一席之地。
2.1桂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的桂花栽种历史悠久,在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录。
而在西汉时期,桂花的身影也出现在了上林苑中。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观赏价值较高的桂花已经常见于园林之中。
曹植曾赋诗《桂之树行》:"桂之树,桂之树,桂生一何丽佳!……高高上际于众外,下下乃穷及地天”,借赞美桂花之美,抒发了对自然的向往和自由的渴望。
桂花文化在江南园林中的应用

桂花文化在江南园林中的应用
在古典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我国古典园林中,多将桂花种植于窗前、院中、路旁、池边等与各种地形、山石、建筑结合起来构成传统的园林桂花美景,起到美化、绿化和香化的效果。
在古典园林中,桂花的配置手法多种多样,有双桂当庭,在庭院中对植两株桂花树,以此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有金玉满堂,指在庭院中将桂花和玉兰对植,希望能够荣华富贵;有玉堂富贵,是指将玉兰、海棠、牡丹和桂花四种植物相配置,种于庭院里,或者加上迎春称为玉堂春富贵,寓意喜庆和富贵。
桂花在园林中的应用
桂花在园林建设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可做行道树,可群植亦可孤植,可赏型亦可赏花。
桂花作为观赏、美化、香化、食用和药用等多种用途的经济树种,在城市、乡村广为种植。
公园、风景区、学校、道路等皆可见其绰约身姿,或孤植、或对植种于庭院前、或列植作为行道树、或群植作为风景林、绿化带等。
目前,全国形成了江苏南京和苏州、湖北咸宁、浙江杭州、广西桂林,上海、安徽合肥、四川新都等主要桂花产区。
桂花:可以分为秋季开花和四季开花两种类型,四季桂类在春、秋、冬三季均可以开花,夏季气温较高,桂花基本上不开花。
花色是
园艺植物重要的观赏要素,桂花的花色丰富多样,不同的品种花色有白色和淡黄色(银桂品种群)、浅黄色、黄色和深黄色(金桂品种群)、橙黄色和橙红色(丹桂品种群)等,而且花香浓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中国园林桂花造景历史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园林桂花造景历史及其文化意义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花卉之一,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系木犀科木犀属植物。
桂花自古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被视为传统名花。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桂花在园林中造景历史和文化象征意义进行探讨,敬请批评指正。
一、中国园林中的桂花造景历史(一)桂花的源起与园林的结缘桂花在中国的历史则难以考证,根据考古资料证实,桂花在我国的生长历史可达到1万年以上。
广西桂林南郊甑皮岩洞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曾发掘出桂花花粉化石。
但文献中有关桂花的记载,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南山经》中提到:“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其山多桂木”;楚屈原《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诗句。
这些记载的桂树植物,当包括桂花在内。
当时桂树还成为美的化身,《吕氏春秋》赞称“物之美者,招摇之桂”,说招摇山的桂树是最美好的东西。
桂花与园林的结缘则是在西汉时期。
《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所献奇花异木两千余种,其中有掏桂十株”;《三辅黄图》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还载甘泉宫以南的昆明池,池中有灵波殿,以桂为柱,风来自香。
司马相如《上林赋》中也有“桂菱木兰”之赋句。
可见,在西汉时期桂花就被引种在帝王宫苑。
陕西汉中市南郑县圣水寺院中有株西汉初年相国肖何手植的汉桂,经1980年14C 测定,该树龄为1840年±350年。
以上表明,在西汉时期桂花就与中国传统园林结缘,进入宫苑、庭院,成为观赏之物。
(二)魏晋六朝时期的桂花造景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佛教兴盛。
由于政治局势反复无常,当时文人士大夫崇尚清谈高雅、礼佛养性、尊崇自然、反对明教,他们身居闹市而又迷恋自然山水,因之产生了崇尚自然的自然山水园林和寺庙园林。
桂花树是这两种园林造景形式的应用材料之一。
这时期产生“蟾宫折桂”之传说,桂花种植极为普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园林桂花造景历史及其文化意义关传友(皖西学院)摘要:中国古代桂花造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汉早期就与中国园林结缘。
魏晋六朝时期成为园林造景的材料之一,唐宋时期广泛用于造园,明清时期成为私家园林造园的主要材料,达到了无园不桂的程度,近现代更是被发扬光大。
中国古代园林之所以植桂造景,是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具有美妙神奇的神话传说,是古代科第吉兆和高洁品性的象征。
关键词:桂花;中国园林;造景史;文化意义中图分类号:History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Sweet-scented Osmanthus in Chinese GardensGuan chuanyou(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Anhui Province 237012))Abstract: Sweet-scented Osmanthus used as part of scene-making in gardens had a long history in ancient china. They appealed to Chinese gardens in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Sweet-scented Osmanthus became one material in the scene-making in gardens in the Wei-Jin and Six Dynasty and were widely used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and grew into the main material in private garden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during which you couldn't find a garden without Sweet-scented Osmanthus such tendency is developing even more in modern times. The reason whySweet-scented Osmanthus were used in scene-making in ancient Chinese gardens just lies in their carrying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Many fantastic legends went together with them and they have be come signs of good luck as well as symbols of noble virtues.Key words:Sweet-scented Osmanthus; Chinese gardens; Historybuild-landscape;Cultural significance.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花卉之一,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系木犀科木犀属植物。
桂花自古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被视为传统名花。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桂花在园林中造景历史和文化象征意义进行探讨,敬请批评指正。
一、中国园林中的桂花造景历史(一)桂花的源起与园林的结缘桂花在中国的历史则难以考证,根据考古资料证实,桂花在我国的生长历史可达到1万年以上。
广西桂林南郊甑皮岩洞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曾发掘出桂花花粉化石。
但文献中有关桂花的记载,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南山经》中提到:“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其山多桂木”;楚屈原《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诗句。
这些记载的桂树植物,当包括桂花在内。
当时桂树还成为美的化身,《吕氏春秋》赞称“物之美者,招摇之桂”,说招摇山的桂树是最美好的东西。
桂花与园林的结缘则是在西汉时期。
《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所献奇花异木两千余种,其中有掏桂十株”;《三辅黄图》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还载甘泉宫以南的昆明池,池中有灵波殿,以桂为柱,风来自香。
司马相如《上林赋》中也有“桂菱木兰”之赋句。
可见,在西汉时期桂花就被引种在帝王宫苑。
陕西汉中市南郑县圣水寺院中有株西汉初年相国肖何手植的汉桂,经1980年14C 测定,该树龄为1840年±350年。
[1] 以上表明,在西汉时期桂花就与中国传统园林结缘,进入宫苑、庭院,成为观赏之物。
(二)魏晋六朝时期的桂花造景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佛教兴盛。
由于政治局势反复无常,当时文人士大夫崇尚清谈高雅、礼佛养性、尊崇自然、反对明教,他们身居闹市而又迷恋自然山水,因之产生了崇尚自然的自然山水园林和寺庙园林。
桂花树是这两种园林造景形式的应用材料之一。
这时期产生“蟾宫折桂”之传说,桂花种植极为普遍。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广西地区植桂:“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
交趾置桂园,桂有三种。
”这里当包括桂花种植造景。
晋左思《吴都赋》中有“丹桂灌丛”称誉江南植桂情形。
《南部烟花记》载,南朝陈后主为爱妃张丽华造桂宫,苑中唯植桂树一株。
梁人庾肩吾《咏桂》诗:“新丛入望苑,旧干别层城。
请视今移处,何如月里生。
”当时植桂之况可见一斑。
(三)唐代的桂花造景唐代是中国文化最为发达时期,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开始形成。
桂花是造园的重要材料之一。
“吴刚伐桂”神话传说对桂花的造景影响很大,当时文人墨客和达官显宦在官邸宅园、园林别业中引植桂花十分普遍。
唐李德裕在东都洛阳城外建园林别业“平泉山居”,园中遍植各种园林花木和桂花。
其作《平泉山居草木记》中提及有“剡溪之红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等品类。
柳宗元贬居湖南永州时曾请人自衡阳移桂花树十余棵,栽植在零陵所居精舍。
并有诗曰:“谪官去南裔,清香绕灵岳;晨登蒹葭岸,霜景霁纷浊。
离披得幽桂,芳木欣盈握。
”[2]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将杭州天竺寺的桂花移植到苏州城里,并写有《东城桂》诗二首。
其一曰:“子堕本从天竺寺,根盘今在阖闾城。
当时应逐南风落,落向人间取次生。
”[2]说明寺庙里也盛植桂花树。
从唐人咏桂花诗句中也可见当时桂花种植之况。
李峤《咏桂花》诗有“未植蟾宫里,宁移玉殿幽。
枝生无限月,花落满自秋”,是咏唐都长安宫殿里所植桂花。
李德裕《月桂》诗“何年霜夜月,桂子落寒山”,则是咏园林别业中所植之桂花。
刘禹锡《酬令狐相公使宅别斋初植桂树见怀之作》诗“清淮南岸家山树,黑水东边第一栽”,是咏庭院所植之桂花。
(四)宋元时期的桂花造景宋元时期,深受桂花传说的影响,桂花造景很普遍。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载:“木犀花江浙多有之,清芬沤郁,余花所不及也。
一种色黄,深而花大,香尤烈;一种色白,浅而花小者,香短。
清晓朔风,香来鼻观,真天芬仙馥也。
……江东曰岩桂,浙人曰木犀,以木纹理如犀也。
”说明桂花在当时栽培之广泛。
南宋高宗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后,曾在德寿宫赏桂,有象山士子史本,见木犀忽变红色、异香,把接本献于高宗,高宗雅爱之,画为扇面,并题诗“秋入幽岩桂影团,香深粟粟照林丹,应随王母瑶池宴,染得朝霞下广寒。
”[3]可见当时宫廷中桂花种植之多。
从宋僧仲殊《金菊对芙蓉》词上半阙也可看出临安的桂花造景,词曰:“花则一名,种分三色,嫩红妖白娇黄。
正清秋佳景,雨霁风凉。
郊墟十里飘兰麝,潇洒处,旖旎非常,自然风韵,开时不惹,蝶乱蜂狂。
”[2]南宋抗金名相李纲喜爱桂花,晚年退居福州,其书斋命名为“桂斋”,并亲植桂花以明志,写有两首《采桑子•木犀》咏桂花词。
从宋元时期诗人咏桂诗句也可见当时桂花之造景。
如宋梅尧臣《临轩桂》有“山楹无恶木,但有绿桂丛”诗句,是说临轩植桂。
欧阳修《谢人寄双桂树子》有“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诗句,则暗示桂花已被移植到诗人庭院中的芍药栏边。
毛滂《桂花歌》有“玉阶桂影秋绰约”诗句,则是说台阶前植桂。
范成大《岩桂》有“越城芳径手亲栽,红浅黄深次第开”诗句,则是说在路径旁植桂。
杨万里《凝露堂木犀》有“雪花四出剪鹅黄,金粟千麸糁露囊”诗句,是说堂前植桂。
朱熹《次刘彦集木犀韵》有“仙衣才试郁金黄,便觉秋风满院芳”诗句,是说庭院中植桂。
元倪瓒《桂花》有“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诗句,则是说窗前植桂。
(五)明清时期的桂花造景明清时期,随着造园艺术的发展,桂花作为造园材料在园林中的造景更为广泛。
明清时期的史料中记载较多。
明《学圃余疏》对明代桂花栽培造景情形有较为详尽记载,曰:“木犀吾地为盛,天香无比。
然须种早黄毬子二种,不惟早黄七月中开;毬子花密为胜,即香亦馥郁异常。
丹桂香减矣,以色稍存之,余也勿植。
又有一种四季开花而结实者,此真桂也。
闽中最多,常以春中盛开,吾地亦间有之。
宜植以备一种。
花之四季开者,兰桂而外有月桂长春菊,月桂闽种为佳。
”[2]说明明代桂花有数种品种。
《客座新闻》载:“衡神祠其径绵亘四十余里。
夹道皆合抱松桂相间,连云蔽日,人行空翠中,而秋来香闻十里。
计其数,云一万七千株。
真神幻佳境。
”[2]《七曲山记》亦载七曲山文昌宫桂花造景之况:“文昌殿后为桂花殿,丹粟秋飘,一邑尽染,弥月尽馥。
”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大盛,桂花是不可缺少的造园树种之一。
明正德年间著名文人杨升庵在家乡四川新都驿植桂树数百株,作《桂湖曲》,人因呼曰桂湖。
还沿湖遍植桂花,并于桂花林中建桂花亭。
他在这里写下了《桂湖曲送胡孝思》名诗,新都驿得名桂湖。
[4]弇山园是明万历时文坛领袖王世贞在江苏太仓城中所建私园,取意神仙栖息之所,园中多处种植桂花造景。
其作《弇山园记》记称“芙蓉池之西北度有小桥,崇阜若马脊,皆植桂。
凡数十百树,曰金粟岭。
”[5] 扬州影园是徽商后代郑元勋于明末在扬州所建私园,郑作《影园自记》载其园中植桂造景是“室隅作两岩,岩上多植桂,缭枝连卷,溪谷崭岩,似小山招隐处。
”[5]涉园是清初浙江文人张惟赤在海盐城所创私家园林,园中广植桂花,清叶燮作《涉园记》载其园中植桂:“东接桂林,老桂百株,敷荣密布如幕,……左则桂、梅、桐共百数。
”[5]清南京著名私家园林随园中也植有桂花百株。
清代扬州园林多植桂花,据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白塔晴云水中有桂花屿,种桂数百株,中多老桂。
蜀冈朝旭园内十字厅,名为青桂山房,厅前有老桂数十株。
清处平山堂大门在寺之西侧,门内亦植老桂百余株。
清代扬州有两个金粟庵,都以植桂闻名。
一处地近南湖,在扫垢山尾,原庵名扫垢精舍,《扬州画舫录》卷八载:“康熙五年,灵隐大殿落成后,八月十三日,早落月中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