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桂花造景历史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园林桂花造景历史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园林桂花造景历史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园林桂花造景历史及其文化意义

关传友

(皖西学院)

摘要:中国古代桂花造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汉早期就与中国园林结缘。魏晋六朝时期成为园林造景的材料之一,唐宋时期广泛用于造园,明清时期成为私家园林造园的主要材料,达到了无园不桂的程度,近现代更是被发扬光大。中国古代园林之所以植桂造景,是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具有美妙神奇的神话传说,是古代科第吉兆和高洁品性的象征。

关键词:桂花;中国园林;造景史;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

History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Sweet-scented Osmanthus in Chinese Gardens

Guan chuanyou

(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Anhui Province 237012))

Abstract: Sweet-scented Osmanthus used as part of scene-making in gardens had a long history in ancient china. They appealed to Chinese gardens in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Sweet-scented Osmanthus became one material in the scene-making in gardens in the Wei-Jin and Six Dynasty and were widely used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and grew into the main material in private garden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during which you couldn't find a garden without Sweet-scented Osmanthus such tendency is developing even more in modern times. The reason why

Sweet-scented Osmanthus were used in scene-making in ancient Chinese gardens just lies in their carrying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Many fantastic legends went together with them and they have be come signs of good luck as well as symbols of noble virtues.

Key words:Sweet-scented Osmanthus; Chinese gardens; History

build-landscape;

Cultural significance.

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花卉之一,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系木犀科木犀属植物。桂花自古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被视为传统名花。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桂花在园林中造景历史和文化象征意义进行探讨,敬请批评指正。

一、中国园林中的桂花造景历史

(一)桂花的源起与园林的结缘

桂花在中国的历史则难以考证,根据考古资料证实,桂花在我国的生长历史可达到1万年以上。广西桂林南郊甑皮岩洞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曾发掘出桂花花粉化石。但文献中有关桂花的记载,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南山经》中提到:“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其山多桂木”;楚屈原《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诗句。这些记载的桂树植物,当包括桂花在内。当时桂树还成为美的化身,《吕氏春秋》赞称“物之美者,招摇之桂”,说招摇山的桂树是最美好的东西。桂花与园林的结缘则是在西汉时期。《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所献奇花异木两千余种,其中有掏桂十株”;《三辅黄图》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还载甘泉宫以南的昆明池,池中有灵波殿,以桂为柱,风来自香。司马相如《上林赋》中也有“桂菱木兰”之赋句。可见,在西汉时期桂花就被引种在帝王宫苑。陕西汉中市南郑县圣水寺院中有株西汉初年相国肖何手植的汉桂,经1980年14C 测定,该树龄为1840年±350年。[1] 以上表明,在西汉时期桂花就与中国传统园林结缘,进入宫苑、庭院,成为观赏之物。

(二)魏晋六朝时期的桂花造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佛教兴盛。由于政治局势反复无常,当时文人士大夫崇尚清谈高雅、礼佛养性、尊崇自然、反对明教,他们身居闹市而又迷恋自然山水,因之产生了崇尚自然的自然山水园林和寺庙园林。桂花树是这两种园林造景形式的应用材料之一。这时期产生“蟾宫折桂”之传说,桂花种植极为普遍。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广西地区植桂:“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交趾置桂园,桂有三种。”这里当包括桂花种植造景。晋左思《吴都赋》中有“丹桂灌丛”称誉江南植桂情形。《南部烟花记》载,南朝陈后主为爱妃张丽华造桂宫,苑中唯植桂树一株。梁人庾肩吾《咏桂》诗:“新丛入望苑,旧干别层城。请视今移处,何如月里生。”当时植桂之况可见一斑。

(三)唐代的桂花造景

唐代是中国文化最为发达时期,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开始形成。桂花是造园的重要材料之一。“吴刚伐桂”神话传说对桂花的造景影响很大,当时文人墨客和达官显宦在官邸宅园、园林别业中引植桂花十分普遍。唐李德裕在东都洛阳城外建园林别业“平泉山居”,园中遍植各种园林花木和桂花。其作《平泉山居草木记》中提及有“剡溪之红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等品类。柳宗元贬居湖南永州时曾请人自衡阳移桂花树十余棵,栽植在零陵所居精舍。并有诗曰:“谪官去南裔,清香绕灵岳;晨登蒹葭岸,霜景霁纷浊。离披得幽桂,芳木欣盈握。”[2]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将杭州天竺寺的桂花移植到苏州城里,并写有《东城桂》诗二首。其一曰:“子堕本从天竺寺,根盘今在阖闾城。当时应逐南风落,落向人间取次生。”[2]说明寺庙里也盛植桂花树。从唐人咏桂花诗句中也可见当时桂花种植之况。李峤《咏桂花》诗有“未植蟾宫里,宁移玉殿幽。枝生无限月,花落满自秋”,是咏唐都长安宫殿里所植桂花。李德裕《月桂》诗“何年霜夜月,桂子落寒山”,则是咏园林别业中所植之桂花。刘禹锡《酬令狐相公使宅别斋初植桂树见怀之作》诗“清淮南岸家山树,黑水东边第一栽”,是咏庭院所植之桂花。

(四)宋元时期的桂花造景

宋元时期,深受桂花传说的影响,桂花造景很普遍。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载:“木犀花江浙多有之,清芬沤郁,余花所不及也。一种色黄,深而花大,香尤烈;一种色白,浅而花小者,香短。清晓朔风,香来鼻观,真天芬仙馥也。……江东曰岩桂,浙人曰木犀,以木纹理如犀也。”说明桂花在当时栽培之广泛。南宋高宗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后,曾在德寿宫赏桂,有象山士子史本,见木犀忽变红色、异香,把接本献于高宗,高宗雅爱之,画为扇面,并题诗“秋入幽岩桂影团,香深粟粟照林丹,应随王母瑶池宴,染得朝霞下广寒。”[3]可见当时

宫廷中桂花种植之多。从宋僧仲殊《金菊对芙蓉》词上半阙也可看出临安的桂花造景,词曰:“花则一名,种分三色,嫩红妖白娇黄。正清秋佳景,雨霁风凉。郊墟十里飘兰麝,潇洒处,旖旎非常,自然风韵,开时不惹,蝶乱蜂狂。”[2]南宋抗金名相李纲喜爱桂花,晚年退居福州,其书斋命名为“桂斋”,并亲植桂花以明志,写有两首《采桑子?木犀》咏桂花词。从宋元时期诗人咏桂诗句也可见当时桂花之造景。如宋梅尧臣《临轩桂》有“山楹无恶木,但有绿桂丛”诗句,是说临轩植桂。欧阳修《谢人寄双桂树子》有“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诗句,则暗示桂花已被移植到诗人庭院中的芍药栏边。毛滂《桂花歌》有“玉阶桂影秋绰约”诗句,则是说台阶前植桂。范成大《岩桂》有“越城芳径手亲栽,红浅黄深次第开”诗句,则是说在路径旁植桂。杨万里《凝露堂木犀》有“雪花四出剪鹅黄,金粟千麸糁露囊”诗句,是说堂前植桂。朱熹《次刘彦集木犀韵》有“仙衣才试郁金黄,便觉秋风满院芳”诗句,是说庭院中植桂。元倪瓒《桂花》有“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诗句,则是说窗前植桂。

(五)明清时期的桂花造景

明清时期,随着造园艺术的发展,桂花作为造园材料在园林中的造景更为广泛。明清时期的史料中记载较多。明《学圃余疏》对明代桂花栽培造景情形有较为详尽记载,曰:“木犀吾地为盛,天香无比。然须种早黄毬子二种,不惟早黄七月中开;毬子花密为胜,即香亦馥郁异常。丹桂香减矣,以色稍存之,余也勿植。又有一种四季开花而结实者,此真桂也。闽中最多,常以春中盛开,吾地亦间有之。宜植以备一种。花之四季开者,兰桂而外有月桂长春菊,月桂闽种为佳。”

[2]说明明代桂花有数种品种。《客座新闻》载:“衡神祠其径绵亘四十余里。夹道皆合抱松桂相间,连云蔽日,人行空翠中,而秋来香闻十里。计其数,云一万七千株。真神幻佳境。”[2]《七曲山记》亦载七曲山文昌宫桂花造景之况:“文昌殿后为桂花殿,丹粟秋飘,一邑尽染,弥月尽馥。”

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大盛,桂花是不可缺少的造园树种之一。明正德年间著名文人杨升庵在家乡四川新都驿植桂树数百株,作《桂湖曲》,人因呼曰桂湖。还沿湖遍植桂花,并于桂花林中建桂花亭。他在这里写下了《桂湖曲送胡孝思》名诗,新都驿得名桂湖。[4]弇山园是明万历时文坛领袖王世贞在江苏太仓城中所建私园,取意神仙栖息之所,园中多处种植桂花造景。其作《弇山园记》记称“芙蓉池之西北度有小桥,崇阜若马脊,皆植桂。凡数十百树,曰金粟岭。”[5] 扬州影园是徽商后代郑元勋于明末在扬州所建私园,郑作《影园自记》载其园中植桂造景是“室隅作两岩,岩上多植桂,缭枝连卷,溪谷崭岩,似小山招隐处。”

[5]涉园是清初浙江文人张惟赤在海盐城所创私家园林,园中广植桂花,清叶燮作《涉园记》载其园中植桂:“东接桂林,老桂百株,敷荣密布如幕,……左则桂、梅、桐共百数。”[5]清南京著名私家园林随园中也植有桂花百株。清代扬州园林多植桂花,据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白塔晴云水中有桂花屿,种桂数百株,中多老桂。蜀冈朝旭园内十字厅,名为青桂山房,厅前有老桂数十株。清处平山堂大门在寺之西侧,门内亦植老桂百余株。清代扬州有两个金粟庵,都以植桂闻名。一处地近南湖,在扫垢山尾,原庵名扫垢精舍,《扬州画舫录》卷八载:“康熙五年,灵隐大殿落成后,八月十三日,早落月中桂子。浙僧戴公过扬州,遗四五粒于庵中种之。因又改名金粟庵。……庵左为桂园,园中桂树是月中种子,花开皆红黄色”。另一处在湖上四桥烟雨四照轩前,《扬州画舫录》卷十二述之甚详,曰“轩前有丛桂亭,后嵌黄石壁。右有曲廊入方屋,额曰‘金粟庵’。……是地桂花极盛。花时园丁结花市,每夜地上落子盈尺,以彩线穿成,谓之桂球。以子熬膏,味尖气恶,谓之桂油。夏初取蜂蜜,不露风雨合煎十二时,火候细熟,食之清馥甘美,谓之桂膏。贮酒瓶中,待饭熟时稍蒸之,即神仙酒造法,谓之桂酒。夜深人定,溪水初沉,子落如茵,浮于水面。以竹筒吸取池底水,贮土缶中,谓之桂水。”[6]表明此处金粟庵桂花培植之繁盛,甚至还用桂花制出许多饰品如桂球和桂油、桂膏、桂酒等食品。

保存至今的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中也有桂花造景的实例。苏州沧浪亭是北宋时著名文人苏舜钦贬谪苏州所建,取《孟子》之“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歌,名“沧浪亭”。现园为明清时重修,园中多以桂花造景,建有“清香馆”。明《卢熊府志》载“木犀亭曰清香馆”。取唐诗人李商隐“殷勤莫使清香远,牢合金鱼锁桂丛”诗句,南宋绍兴初韩世忠所题。馆前一道漏窗粉墙,自成院落,院内植有桂花数株,苍老古朴,已是百年前物,每逢金秋送爽之际,丹桂吐芯,清香四溢。苏州名园留园是明万历时官员徐泰罢官归田而建私人园林,园内用桂花造景,建有“闻木犀香轩”小品,木犀,即岩桂,此处桂树丛生,故名。轩有对联一副:“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秋日丹桂盛开,芬芳四溢,香沁心脾。苏州名园网师园是清乾隆时官员宋宗元退隐苏州所建,园中以桂花作主景,建有“小山丛桂轩”主建筑。取《楚辞?小山招隐》之“桂树丛生山之阿”和庾信《枯树赋》之“小山则丛桂留人”句意,因轩对小山,上植丛桂,故名。轩旁主植桂花,苍秀幽雅,入秋清香满院。怡园是清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苏州所建私人园林,园内以桂花为景名“金粟亭”,“金粟”是桂花别名,园主人集辛弃疾词为联:“芳桂散余香,亭上笙歌,记相逢金粟如来,芯宫仙子;天风飞堕地,眼前突兀,最好是峰房万点,石髓千尊。”亭

旁四面遍植桂花,峰石林立,景色萧疏。扬州著名园林个园桂花厅前、寄啸山庄蝴碟厅西、桂花厅侧,都植有桂花数丛,人坐于厅上,则香盈衣袖。

明清时期北方园林中也引植桂花造景,北京著名皇家园林清漪园(今颐和园)中引植桂花、玉兰、牡丹在庭院中,取“玉堂富贵”之寓意。今颐和园中尚存有数十株古桂花树,有金桂、银桂之品类,每当金秋时节,园中清香四溢。

明清时期的造园著作对桂花在园林中配植造景有专门记述。明文震亨《长物志》载:“丛桂开时,真称香窟,宜辟地一亩,取各种并植。”清吕初泰《雅称》也载:“桂香烈,宜高峰,宜朗月,宜画阁,宜崇台,宜皓魄孤枝,宜微飔扬幽韵。”清《广群芳谱》对桂花的移植有详细记载,曰:“花时移栽高阜半日半阴处,腊雪高拥于根。则来年不灌自发。忌人粪。冬月撏猪汤浇一次妙。又麻糁久浸,候水清浇亦佳。蚕沙壅根,浇以清水,来年愈盛。北方地寒,九月十月间,将树以土培根,高尺许,外苫盖周密,严涂以泥,半腰向南,留一小窗,暖日开之,以透太阳之气,寒则塞之。春分后去其塞,清明后去其苫,无有不活。”[2]

(六)近现代的桂花造景

近现代桂花树已作为观赏、食用等多种用途的经济树种,在城市、乡村广为种植。公园、风景区、住宅区、机关、学校、乡村、道路,皆可见其绰约身姿,或孤植、或片植,或为绿化带,或为行道树,种植数量之多,地域之广,面积之大,胜于历代。目前,全国形成了浙江杭州和绍兴、江苏苏州和南京、安徽六安、湖北咸宁、广西桂林、四川新都、上海等地桂花产区。近现代桂花造景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传统的配置造景,主要吸收了我国明清时期园林造园之精华,种植桂花于窗前、院中、角隅、路旁、溪畔、池边、岩际、树下、坡上,构成传统园林的桂花景观。浙江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景区多用桂花作西湖秋景的主干树种,突出秋夜赏月的意境和闻香效果。安徽合肥市的环城公园的马路两侧的绿化带和护城河两岸均遍植桂花,逍遥津公园、包河公园等也广植桂花。二是用桂花作专题布置,在色泽、品种、树形、大小上加以选拔相配,取得良好的观赏效果。较为著名的有上海市的桂林公园,收集栽培有国内名贵桂花品种20多个、2000多棵,是国内著名赏桂之处。江苏南京中山陵风景区建有灵谷桂园,园中共有桂花树13000多株,建有金桂品种群、银桂品种群、丹桂品种群、四季桂品种群、木犀属五大品种园区,共23个桂花品种和5个木犀属种。广西桂林的七星公园是中外驰名的桂花公园,园中植有大桂花树6000余株。此外,安徽合肥植物园、浙江杭州植物园和杭州玉泉公园、福建厦门植物园、湖北武汉植物园等,都建有桂花专题园区。

《中国园林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园林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不仅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而且还是自然山水园的精神发源地。对于耳目能祥的中国园林我们又了解多少呢?读了王毅前辈编著的《中国园林文化史》一书从不同方面对中国的园林史有着更深一层更全面的了解。 《中国园林文化史》一书内容很驳杂,它是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某一专题为研究对象,但也可以概括的很简单:第一中国古代文化是个完整的体系,尽管人们摄取的往往只是其中的片玉、一枝,但他们原本无不是与昆山和邓林连在一起。第二中国古典园林的面目受到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进程的严格制约,哪怕是极微末的叠山理水技巧,或是一件淡淡的盆景、一曲短短的栏杆、一张小小的明式椅…他们每一步的演变都涉及在政治哲学艺术的众多领域,这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和命运中看到必然的原因。 看完本书后,我了解了很多,比如自“上古园林”对以后历代园林的影响——以山体和水体的配置而构成的骨架——其肇端即是灵台和灵沼的组合。之后又由秦汉园林的宇宙观至隋,初盛唐园林的皇家宫苑展现出的恢弘的气魄和灿烂的光彩以及士人园林成为凑泊无间,富于诗情画意的艺术整体。中唐至两宋园林的“壶中天地”至明清园林的“芥子纳须弥”多为士大夫思想之具体表现,园林空间流溢着诗意,凝固着画意,浸染着禅悦,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艺术品位。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方法则很不相同。传统建筑多采用中轴线对称和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是相当程式化的。园林建筑则变化无穷,它不受任何形式的约束。那么传统园林建筑究竟有哪些特点呢?概括地讲有以下几点:情景交融、小中见大、迂回曲折、幽邃深远……总之,与其他类型建筑相比,它所抒发的则是另外一种情趣。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数千年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至发展成熟,它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我认为在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得中国古典园林以及民族文化的文脉,用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创新,定会在设计的领域中有更好的发展。 乔虹 2012年2月9日

中国园林文化

中国园林文化漫谈 在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用过不同的名称。中国殷周时期和西亚的描述,以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境域称为囿和猎苑。中国秦汉时期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称为苑或宫苑;属官署或私人的称为园、园池、宅园、别业等。“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境域。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中国园林文化一向都是崇尚自然、崇尚城市建筑中的园林文化的。中国的园林文化深受传统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可以说,中国的园林设计有着文化上的色彩和思想上的意义。中国园林是自然式山水园林,园林的设计中体现着崇尚自然的原则。中国园林的文化中,水、亭、景的相互映衬虽然是人工之作,但是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讲究“巧夺天工”。这种在精致的园林之上追求的自然,有着深刻的道家思想上的含义。而道家的崇尚静的思想,也反映在了我国古代园林文化之中。 我国古典园林多以静态的水面作为园林布局中心,以形成质朴淡雅、含蓄深沉的园林氛围;而西方规则式园林以“动”水为美,注重水法的千奇百态,多以喷涌、流动的水体为构园重心,以形成热闹、活泼的园林环境。而又由于佛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园林在讲究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基础上,还比较讲究意境。意境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诗意并且讲究诗意之外的意的话题。中国园林的讲究意境,不但讲究客观景观的自然美好,还要求这些客观的园林之境还可以与主人的心境和意识相互交融,完美地融合起来,以体现一种诗意的追求。可以说,中国的园林承载中国人的文化,这些文化对于现代的中国人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作用。 中国园林(主要指中国古典园林)有别于世界其他园林。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古典园林

【黑龙江史志2009.11(总第204期)】 引言 一个国家的园林建筑风格与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紧密相连,它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文化情趣,性格特征,园林建筑作为建筑文化的一部分,与这个社会当时的文化心态和社会现实是密不可分的。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上以儒道两家为主,所以在园林上更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众多城市的园林建设规划又重新展开,所以梳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文化的关系,结合传统社会文化背景,深入了解那些园林建筑内在的涵义。对我们更好的建设现代园林是有一定意义的。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以自然山水园为主要类型,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园林建筑史中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自成体系,尤其是作为园林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楼,阁,亭台,廊等配套建筑,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不但作为赏玩之用,更是作为艺术供人们欣赏。这些园林建筑不但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而且个性特征鲜明,极具艺术魅力,在漫长的时间里,作为东方园林的代表,对东亚各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以讲求多功能,气势宏伟和以严格的等级秩序和对称结构见长的皇家官方园林建筑和以精巧多姿,迂回曲折,以融合大自然为情趣私家园林,但无论是那一种,都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而其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人心态和文化精神的,当属数量众多的私家园林。 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作为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正统学说,其哲学、伦理思想、审美观念,已经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儒家道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的基本心态,对传统园林建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一要宜观,二则养性,三则寄托精神追求,这种价值观深刻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性格操守,给园林建筑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园林建筑方面,最突出的莫过于将园林视为文化的人文观,这也是儒家积极入世心态的一种体现。传统园林建筑中处处可见文化的痕迹,从园林中前朝后寝的基本布局就决定了园林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情趣和审美观念,使得众多的私家园林建筑随处可见脱胎于诗词歌赋的题匾,园名,古代的文人们,将园林视为一种艺术,讲究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在中国古典的园林中行走,有一种古典的意境美,传统园林,就是要营造出这种诗情,画意,乐韵的意境。一座古典园林的建筑就是凝固了的中国绘画和文学,它以意境为创作核心,使园林建筑空间富有诗情画意。同时, 园林布局的自由和宽容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儒、道两种思想在中国文化领域内的交替互补,也足以说明文人希望通过园林艺术,以曲折隐晦的方式反映出人们企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憧憬返朴归真的意愿。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结合为基础的文化,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建筑环境的选择了产生重大影响,使得中国古建筑最注重环境的优化,道家哲学作为儒学最重要的补充,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下层社会,其观念已经渗入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园林建筑。在传统上,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内向而外封闭的空间心态,使得中国的园林有了一种虚虚实实的模糊化意识,更注重和大自然的协调,通过适应环境,而不是征服环境的方式来实现,使得表现在传统园林在布局上,建筑营构,甚至植物配置上都竭力追求自然,营造与大自然和谐的自然氛围。中国的园林可以造的很大,但是这种大不是像西方那样通过外表的扩张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隐蔽的花草树木,一道道透墙,无数的廊、亭、轩、水的分割来实现的。隐蔽的围墙,含蓄装点的山水,还有爬满整面墙的垂直绿化植物,不但可以拓展空间,更是创造了令人陶醉的山水画意境,况且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深受成道家思想的传统文人将这种天真活泼的自然生机,视为人与自然间必有的境界,他们在此寻找园林情趣,探索人的生命与生存的和谐之道,这才是最令人神往的中国园林的特色。 传统的儒道思想,使中国园林从开始选择建筑环境时,就注意到园林与环境的统一。中国人崇尚自然,亲近自然,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缺一不可,比起西方园林,更为关注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注重自己自身的心理感受,并把这种精神融入到建筑中去,这些园林建筑不仅供人们赏景,团聚,约会,更是要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为园林建筑注入主人自己的哲学观和情趣,从而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学说,山水文化和山水园林所形成的美好景色使人们在处理园林建筑时,总是尽量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境界,把建筑融入环境,把自然和谐引入自己的家中,使中国传统园林更像是绚丽的山水画。而那些建筑在闹市之中的园林,对环境的协调更加重视,更像是主人为满足了心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古典园林 韩伟杰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摘要]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与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园林建筑作为中国古代众多建筑形式中的一种,不但 具有很高的休闲和景观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浅析了几点古典园林建筑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园林中所包含的哲学精神、,并借此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典园林人文观价值观113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原理在现代景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从古典园林私密性空间到现代城市开放性公

简介: 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 以其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为基点, 经过对浙江省龙游市江滨公园的景点空间分析, 论述古典园林私密性空间到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的联系与发展。 关键字: 空间处理; 私密性; 开放性; 公共休闲 1.概述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 园林是物质环境, 构成园林的物质要素称为构景要素。构景要素大致能够分为三大类, 即山水、建筑物和动、植物。第二类建筑, 广义的包括人工构筑的园林建筑、园路、广场雕塑和园林小品等[1]。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中, 与其说是造园, 还不如说是建筑的布局和构造, 因为建筑构成了整个园子, 而其它要素的则作为建筑的附属部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园林构筑物与山水要素、动、植物要素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根据文人雅客对圆子的实用要求与艺术要求构筑了独具一格的东方造园艺术。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 比例协调, 尺度适应, 高低变化, 错落有致; 即要能很好地运用光影明暗的变幻, 虚实的对比, 又能将各种空间彼此穿插、渗透, 首尾相顾, 前后呼应, 互相因借, 另外, 还使静态空间流动, 达到动、静结合[2] 。

2.. 城市化加剧,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开放性空间呼唤人性的场所 近年来, 中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了”城市化”, 城市整体所面临的建设环境范围的, 速度快, 甚至有许多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建设项目, 都被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立项、策划到设计的全过程。前写年的”疏林草地”, ”喷泉广场”流行与全国, 对外来艺术风格和视觉形象过分追求, 布置大量的草地, 反而减少了人的活动空间, 吸引不到人们来使用[3]。 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景观学派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 强调普通人在普通、日常的环境中的活动, 强调场所的物理特性、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性。这里的物理特性包括场所的空间结构和所有具体的现象; 这里的人则是一个景中的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这里的含义是指人在具体做什么。因此, 场所和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 成为失落的场所( placeless) ( Ralph, 1976) 。现代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关系应该是形式的, 她是体验、是生活、是交流——人与人的交流, 人与自然的交流[4]。 3 案例分析 3.1 以浙江龙游市江滨公园为例 3.1.1 龙游市概述 ( 一) 悠久的历史文脉

中国古典园林心得感受

上完《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与审美》有感 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不能说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了多大的造诣,只能说自己还是学有所获的。记得在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从艺术欣赏、结构构造等方面加以解剖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屋顶的形式、特点及其在园林应用中发挥的作用。我了解到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其中屋顶上屋面流畅的曲线,反宇向上的翼角都是源于这种结构的灵活运用,其造型丰富多样、形态瑰丽多姿,但无论哪一种形态的屋顶都具有一种曲线美的造型,以及具备很强的排水功能,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既能做到外形美观之余还能具备超强的实用性!因为外形美观的屋顶会受到地域、时期、气候、人文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而人们因地制宜地建造屋顶,从而发展成了适合当地自然与文化条件的园林建筑屋顶形式。 我记忆中,记得最牢固的是硬山顶和悬山顶,因为我的家乡农村的瓦房子用的就是这种结构的屋顶,这两种屋顶的结构非常相似,都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属人字形屋顶的一种,形式简单朴素,丰富多变,给人一种视觉上深动灵活,感觉这个建筑整体都是轻灵飞动的。它们不仅仅外貌”轻盈”,建筑用料也是十分节省的,虽然节省用料,但是却一点都不会让人感到单调!在这里,我也是十分钦佩古代人民做到既能朴素但又不失平庸的赏梅水平呀!这不正正无形中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可以追求平凡但绝不能是平庸之辈。 我还记得,在一次课上,老师曾讲到过中国古典园林中叠山所使

用的石头,一般是使用这三种,太湖石,黄石还有宣石。在苏州园林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太湖石。我还记得,在讲授这一堂课时,我隔壁的同学异常兴奋,原来他是宣城人,宣石就是产自他的家乡。我因“宣石”还多了解了许多宣城文化呢!介绍到苏州园林的时候,老师重点讲述了私家园林——狮子林。起初我还不知道,狮子林的情况,就误以为“狮子林”里面是有许多狮子出没的地方。现在想想真的是自己见识少,孤陋寡闻。“狮子林”一名,源于自然形成的镇园之宝狮子石,原来狮子林指的是石头呀!这狮子石,十分不一般。老师还给我们播放了一段专门讲述狮子林的视频,视频中带领我们认识和“游玩”了一遍狮子林。原来狮子林并非是林,更像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还没了解和“游玩”了狮子林之前,从没想到过它居然存在在快速发展的苏州城市里。在“游玩”中,我真的十分欣赏园林主人的高雅情趣,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自由舒畅。印象中,那屋子里的美丽精致的建筑及家具,我认为才是观光的重点。古典的花纹,深色的木纹,美丽的装饰画,总让游人产生美妙的遐想:要是我能住在这里多好啊!“游览”完狮子林,令我想起了我高一暑假去的苏州“定园”。定园原为明代刘伯温的私宅,现今的定园是在遗址上重建的,不是古迹。此园临近水乡乌镇,故所以又多了一分水乡情调,富含着江南韵味。走进了园内,茶花、柳树、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幅天然水墨画随即映入眼帘,体现天人合一的汉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 除了认识了这些外,对于苏州园林我还是十分印象深刻的,曲径

从现代园林设计看中国传统文化(1)

从现代园林设计看中国传统文化(1) 摘要:在城市环境改造步伐日益加快的大环境下,现代园林积极吸取中国的传统文化,使自身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本文阐述了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分析了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的方式及意义,最后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园林中的渗透入手,还原现代园林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底蕴。 关键词:现代园林传统文化表达 城市园林不仅是城市的容貌表现,更是精神风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城市的重要旅游点之一,是市民使用频繁的公共休闲场所。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以后,精神上更有多方面、多方位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园林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时空统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强调整体至上,人伦道德,中府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现代园林设计积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仅丰富园林设计时的素材,还增加了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 一从现代园林设计洞悉中国传统文化 1 民风民俗之美 民风民俗是极富有地方特色、极其区域化、保护民族情感的地方文化。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传统文化传承

现象。民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民风民俗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经济、政治、地域、宗教、语言等因素决定和影响着民俗的产生和发展。诸如我国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或自治县,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湘西的土家族,高原的藏族,阿坝的彝族等。 近观我们的汉族,不同区域也有着不同的魅力。山西大同豫河公园中,其乌金广场的设计就是对当地民俗“旺火”的重新演绎,广东省佛山,地方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其中通济桥及“行通济”的民俗即为其中之一。 传说明朝时有一学子赶考,在佛山南郊一条河涌上乘船渡过时,被大雨淋湿而大病一场,为此许下宏愿,若中举则一定要在此修桥,免去百姓过渡不便和风雨之苦。后如其所愿,中了举人并在此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取名“通济桥”,该桥成为佛山八景之一。后来自明代开始,渐渐形成了“行通济”的民俗,每年正月十五,当地民众扶老携幼,一手举着小风车,一手拿着用红纸扎的生菜,由北向南从通济桥上漫步而过,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2 和谐之美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同样也体现了和谐之美。它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动与静的统一。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所体现的和谐之美更多的是一种“天人合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尺度解析

上海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尺度解析 姓名:滕玥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指导教师:傅德亮 20040201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尺度解析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渊源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必然呈现出反映中国人生理心理行为特点的尺度比例原则指导现代园林创作 1. 总论篇 1)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空间规模的历史演变 中国园林的历史发展在空间上不断缩小 先秦至西汉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宋 明清代私家园林空间规模的历史发展经历四个时期规模宏大 魏晋南北朝 唐宋但仍具有相当巨大的规模城市私园成为营造的主流  2)中国私家园林空间规模和园林要素的尺度 左右大型宅园与宅邸总面积之比为25 é????°???yμ?±èày?ú35.1?????°???yμ?±è ày?ú1.3不等 经过园→景区→景点的分割 千尺私家园林中主体空间限定在 为半径的空间范围之内 而皇家园林中视距存在

超出千米的远观视距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都存在频繁的仰观   2. 个论篇  详细介绍了拙政园艺圃   3. 实践探索篇  昆山娄邑滨江公园的设计过程中合理运用了本论文中总结出的尺度规律以百尺形     关键词私家园林实践

SPACE SCALE’S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were influenced by social economy so they must present the scale principles reflecting Chinese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is to sum up the space scale rules in order to direct the production of morden gardens. The main matters were as follows: 1. Pandect piece 1)Historical evolv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space siz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space size was reducing during developing. The historical evolvement of imperial gardens’ space size undergwent five periods including three risings and two fallings. During Xianqin to Xihan dynasty during Donghan dynasty to Wei and Jin dynasties, North and South dynasties, the size was shrinking the space size was adding distinctly the imperial gardens’ became the lowest in the history the space size lifted another climax. While the historical evolvement of private gardens’ space size underwent four periods. During Xihan and Donghan dynasty, the size of the private gardens was huge, which main function was to product; during Wei and Jin dynasties, North and South dynasties, the size was still very large, but some exquisite small gardens appeared the size was becoming smaller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4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四 第四讲借鉴文化典故引用神话传说 湖北工业大学夏广政教授 夏教授(以下简称“夏”):同学们好! 学生们(以下简称“学”):老师好! 夏:今天我们讲第四讲借鉴文化典故,引用神话传说。 中国古典园林同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很多园林和园林里面的景点以及景点的意境,都直接取材于我们的文化典故和神话传说。有一种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有很多关于鱼和观鱼为主题的园林和景观。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告诉我,你认为这些以鱼和观鱼为主题的景观,它源于什么?那位同学你说一下。 学:我觉得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水景占得比重比较多,水生动物里面,鱼的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它可以为园林提供更多的活力。 夏:她认为从水元素和视觉的观感的效果,有鱼可以有好的效果。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学: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关于鱼的典故,例如庄子和惠子关于鱼的谈话,所以我觉得在园林中引用典故,可以激发人的联想,增加园林的文化韵味。 夏:说得非常好。这位同学是从文化典故产生的一种联想的角度去考虑的。那么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有很多关于鱼和

观鱼的园林和景观,比方说杭州西湖就有玉泉观鱼,玉泉观鱼里面还有知鱼桥。那么到过杭州的同学就知道,杭州西湖还有一个关于鱼的景点,“花港观鱼”一听名子就觉得非常美。还有很多地方,比方说北京颐和园里面就有鱼澡轩,我们上一讲里面讲了,还有很多很多。 那么这些关于鱼和观鱼的景点,它主要是来自于什么呢?主要是来于《庄子.秋水篇》里面的一段对话,就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濠就是安徽的濠河、濠水,梁就是河上面的桥。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看到水里面的鱼自由自在的游,他就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你看鱼在水里面自由自在地游,是鱼很快乐呀。惠子不是一个辩论家吗,是一个辩手吗,他还能放过吗,马上就出击:“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怎么晓得与快乐呢?庄子是何许人也,马上又回击:“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又不是我,怎么晓得我不晓得鱼快乐呢?这段话对然很简短,但是它的含义非常深远。这段带有睿智的对话,让中国的读书人想象了两千多年,追求了两千多年。中国古典园林里面那么多关于鱼和观鱼的景点,都是源于《庄子.秋水篇》里面这样的一段对话的。我们想一下,如果我们到这些园林,到这些关于鱼为主题的景观去观赏的话,你想到庄子、惠子那一段带有睿智的对话,你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我们是可以去回味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1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浅谈古典美学观念与道家思想对园林的影响 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中国园林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本文就传统文化中的古典美学观念与道家思想对我国园林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 首先了解到我国古典美学观念主要内容: 1)谢赫六法:按照重要性的次序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其中的骨法用笔是中国画所特有的线条艺术,中国画中对空间的定义和物体的摹写并不是建立在透视法和西方的光影概念上,它依靠轮廓线的特殊品质,“散点透视”和黑白色调间的复杂关系来达到这一目的。 2)留白、三维空间和运动:中国的时空概念是二维的,再加上画笔的运动,笔触的变化和运动反映了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第三维度,留白即表达了时空的运动和空间的想象和延伸。在山水画中,空间的深度,广度和无限的意象等环境特征以及悲凉,绝望,宁静,隐逸等感受性通常都是以“空”的方式来表达的。 3)意境与情感:在绘画的感性范畴中,情感是关键因素。它体现了个人命运与自然现象的一致性,即道德观念,注重情感的表达而非形式上的写实。山水画的主要艺术哲学立场是建立在有着深远影响的神秘的道家哲学基础上的,一切存在的逻辑结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次,对于道教。众所周知,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切。 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譬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由此,在古典美学观中融入的道家美学观念,并其在园林设计、建设中的应用: 1.合适、含蓄、丰富的意境——情感的归宿 道家哲学中的“形神合一”在园林景观中体现于将自然元素如云雾,光线,山峰等的结构肌理,微妙特性和相互依存关系去展示风景并沟通人的心灵,抒发内心的情感,由此派生了诸多外延的设计观念如“意在言外”,“境生象外”,“以少胜多”。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 摘要:园林是有关于空间的设计,老庄思想认为“空”不是“无”,而是“有”的另一种存在状态,并且自然山水景色是借以“悟道”的工具载体,这种观点深深地影响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古典园林空间的“隔”与“望”都建立在虚实相关的空间观念之上,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没有绝对的封闭与开放,古典园林规划上的曲折、婉转回旋之美便建立在这种“有无相生”的空间观念之上;此外,中国古典园林对自然山水的模仿和建筑与风景的有机结合还体现 出“天人合一”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分景;隔景;天人合一;abstract: the garden is about space design, taoism that “empty” than “no”, but “another state, and with views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in order to” enlightenment “tool carrier, this view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design. classical garden space apart “and” hope “are built above the actual situation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space, not absolutely closed and open concept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 twists and turns on the classical garden planning tactfully roundabout of the united states will be established in this whether with students, “the space notions; imi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旅游中独特的魅力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旅游中独特的魅力 闵亚妮 摘要:在了解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基础上,具体从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起源及发展、旅游价值等方面分析旅游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关系,并针对性的 提出改进措施。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旅游客体组成之一,在对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 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全面加强古典园林文化建设,具有非凡意义。 关键词:古典园林,文化内涵,旅游,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又称中国古代园林或中国传统园林,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 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得到发展,在继承传统即连续性基础上有所创新和丰富。其 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形式中国山 水园是中华民族所特有和独创的。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在 世界造园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园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的大背景下,由思想而指引人的活 动,进而产生空间构造。 (一)儒家的影响 儒家以积极的人世态度,关心社会及个人道德修养,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等级秩 序。刘庭风教授认为在中国园林中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为:君臣民的礼制观与皇 家园林中心和轴线思想的一致,以及私家园林中诗情画意的表达。中国人自古崇 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加之儒家的“仁爱”等观念,使人们对自然情有独钟, 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花木呵护与培育,有所谓“园,所以种树木也”之说。 (二)道教的影响 老庄思想主张无为,应顺从自然,追求万物和谐。在私家园林及道观园林的建造中,表现为祟 尚自然、沉醉于自然山水之中。所谓:袖里乾坤,壶中日月。凿池堆山.移花植草均因地制宜, 得景随形 (三)佛教的影响 佛教则劝人向善也就是人与宇宙合一的精神,寺观园林则是通过宗教建筑、仪 式和部分的园景来表达宗教园林意义的。禅宗以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对一些花木,有出于宗教意义的偏爱,如菩提树、莲花等。 (四)风水说的影响 风水说源于易学的阴阳学说,其核心就是强调整体环境模式,认为建筑周围山 上林木茂盛为吉,并种“风水林”以聚气。古人对庭园等的周边环境的重视远重 于建筑物本身,风水说的总原则是为了舒适,借以保证建筑环境的清洁和宁静 口]。还有许多规定,如大门前不种大树(阻挡阳光,出入不便,且易招雷击等)。 “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等,看似无稽之谈,实则多为植 物生长特性总结。不过,风水说大多具有封建迷信糟粕的一面,如有人以传说杜 宅….唯伦最为豪侈,……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但我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 史始于何时,至今仍是园林史界关注的焦点。园林建筑的出现是当生产力发展到 定历史阶段,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艺术水平之上,最初为帝王诸侯享乐 而修建的。园林是随着时代、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美学思想等变化而演变的历 史过程。多数人认为,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的囿。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 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初学记》定义为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的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哲学以及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对它的影响,并由此体现在园林的风格、布局以及审美情趣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儒道禅风水 引言 传统文化是由文化遗产与民族性格纵横交错而成的。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之流,是一种价值取向,是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孕育和培植了根深叶茂的造园学,结出奇葩异果的园林艺术,它深刻地体现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禅和风水理论各自以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及其意境的表达。无论从园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1 儒家文化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在儒学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教化、“忠恕’,和“中庸”〔3〕之道,这些理论学说也被中国园林所汲取,并主要在以下几点表现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 (一)皇家园林中心和轴线的思想与君臣民的礼制观是一致的 尊王攘夷、皇权至上的封建礼制思想影响皇家园林的规划、布局。大多数的皇家园林都有一条明显的主轴线,主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位置、高度、规模、体量统帅着所有的景区和景点,象征着皇权至上。如颐和园从后山到昆明湖有一条明显的轴线,而在这条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那就是佛香阁。以佛香阁的位置、高度、规模、体量统帅着所有的景区和景点,这与一君率万民是相似的。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儒家文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倡“天人合一”、“万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手法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技法指要 中国古典园林以“道法自然”为根本指导理念,在自然景观的设计营造上追求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布局。山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迂回萦绕之情,完全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人文建筑物本身在园林中,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量体裁衣、烘云托月、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这种在有限的空间内,用中国传统的叠山理水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巧妙构配,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从而令人感受“天人合一”之境界和状态。 中国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先生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一文中曾指出,“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点出了营造中国古典园林之四大要素——山石、泉水、花木、建筑。 如承德避暑山庄之“金山”岛,就是古典园林这种营造技法的实践典型。避暑山庄的金山岛,仿江苏镇江金山寺修建,以石为基,石上建阁,用水环抱,水内植荷。康熙皇帝曾称赞其:“仰接云霄,俯临碧水,如登妙高峰上。北固烟云,海门风月,皆归一览。” 一、堆山磊石 “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古典园林中,蕴涵得最深、最广的,应该是古代文人雅士时时魂牵梦萦的山水情,正所谓“一池之水,包容江海;几撮山石,喻指众岳”。唯其如斯,才能满足文人士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情怀。 园中山景,有真假之分。大型苑园,常包入真山,有些地方小园,亦引入山之余脉来造景。小型的文人园林,主要还是靠堆叠假山来创造苍郁的山林气氛。假山的堆砌,离不开峰石。古人认为,石是天地至精之气的凝集,一拳一石,包孕了自然山林之美,在古典文人园林中,山石的峰态变幻多姿,无一类同,它是渲染山林气氛的主要手段。 堆山叠石是营造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法,它师法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李渔《闲情偶记》云:“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 1、选石 园林选石,看重石质。如著名的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就运用了四种不同的石质,营造了不同的意境。“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以石笋代表春山,湖石代表夏山,黄石代表秋山,宣石代表冬山。 园林选石,挑剔石形。造园师选石形标准是:“瘦、漏、透、皱”。“瘦”,则亭亭玉立、棱骨分明,似有闲云野鹤之味,“瘦”之中显露朴实的生命本质;“漏”,则石峰上下左右皆有路可通,以示内心通达指向人生的最高境界;“透”,则玲珑剔透,光线透过各个不同、大小相见的孔眼,使得石峰外形轮廓更加丰富多变;“皱”,外形起伏不平、明暗变化不同,富

朱建宁《中国园林文化艺术特色》

中国园林文化艺术特色 朱建宁 摘要: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特性深深隐含在造园思想和造园理论中,从而形成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特征。本文首先从中西方不同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各自的语言文字特点出发,分析东西方文化体系的不同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和注重整体性与直观性的形象思维,以及西方“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和追求精确性与分析性的语言思维。进而导出中园林文化的四大特征:天人合一、君子比德、寓情于景、虚实相生。这四大特征在造就独树一帜的中国园林艺术的同时,也使其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一些弊病。因此,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引进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思维方式、优秀的文化成果,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是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必由 之路。 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园林的特点客观而真实地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园林是文化的载体,园林艺术属于文化的范畴。但是园林文化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园林中的各种文化符号,而是指隐含在造园思想和造园理论中的文化特性。文化反映出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方法,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一定的思想和理论,而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是天人合一,顺天应物;第二是家族伦理本位;第三是贵和尚中。而与其相对的西方文化特征则是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个人本位和理性精神。东西方文化体系的不同特点,不仅与各自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受到各自语言文字特点的极大影响。 1自然环境与文化特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产生一方文化特征。 中国不仅国土辽阔,而且自然条件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保证人们安定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农业经济的稳定性,确定了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结构的氏族、部落、公社和邦国的稳定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步掌握了天文历法的规律和农业生产的规则。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后人只需传承前人的经验,依靠简单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也能获得好的收成。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

以具体实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意境美 ---------------------- 以无锡寄畅园为例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手法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特别是在与自然的融入、空间的布局、意境的营造上彰显出的自然美、空间美和艺术美,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这些都值得我们后人所学习和传承。 关键词: 自然美、空间美、艺术美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成熟的园林体系, 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 的话,他的个性是鲜明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 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 这四大特点所衍生的四大美学范畴——园林的自然美、 建筑美、 诗画美、 意 境美, 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从根本上来说,

这与中 国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以及重整体观照、 重直觉感知、 重综合推衍的思维 方式的启导也有直接的关系。 1 、自然美 寄畅园在无锡市惠山东麓惠山横街。 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 明嘉 靖初年(约公元 1527 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 名“凤谷山庄” 。秦金殁,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嘉靖三十九年(公元 1560 年) ,秦瀚修葺园居,凿池、叠山,亦称“凤谷山庄” 。秦梁卒,园 改属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 年) , 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 回无锡后, 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 疏浚池塘, 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