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电影《刮痧》看中西法律文化冲突
《2024年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范文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篇一电影《刮痧》作为一部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背景的作品,深入展示了两种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的碰撞与调和。
本篇论文将从电影的角度出发,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这些差异中如何寻找共同点,从而实现文化的融合。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电影《刮痧》中展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
1. 价值观差异: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强调家庭、社会和谐,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和独立。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2. 思维方式差异:中国思维注重整体、综合,重视关系和联系,而西方思维更注重分析、逻辑和实证。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3. 生活习惯差异:中西方在饮食、节日、礼仪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在电影中通过人物的生活细节得以体现。
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电影《刮痧》中,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的冲突:主人公在美国因刮痧疗法引发的误会,体现了中西方对健康、治疗观念的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和反应。
2. 沟通障碍: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在沟通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和障碍。
电影中主人公与美国社会的沟通困难,正是这种文化碰撞的体现。
3. 法律与习俗的冲突:在不同国家,法律和习俗各不相同。
电影中主人公因刮痧被误认为虐待儿童,正是这种法律与习俗冲突的体现。
三、中西方文化的调和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和碰撞,但电影《刮痧》也展示了两种文化如何寻找共同点,实现调和。
1. 相互尊重与理解:在面对文化差异时,相互尊重与理解是实现文化调和的关键。
电影中,主人公通过了解美国社会的法律和习俗,逐渐赢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2. 寻找共同点: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也有许多共同点。
电影中,主人公通过分享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让美国社会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24年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范文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篇一一、引言电影《刮痧》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西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产生的冲突与融合。
本篇论文将通过分析电影的情节、人物塑造以及文化元素,探讨其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内涵和表现。
本文将揭示这两种文化如何在对立与共融中寻求共同的交流模式,从而达到文化理解与文化接受。
二、电影《刮痧》的文化背景分析《刮痧》是一部关于跨文化沟通的影片,背景设定在中西方文化差异明显的环境中。
通过讲述主人公在美国遭遇的种种困难和冲突,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生活习惯、社交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差异使得故事充满了冲突与融合的张力。
三、中西文化冲突的表现在电影中,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冲突:中西方在家庭观念、社会责任感、个人主义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在电影中通过主人公的美国上司、家庭成员以及同事的言行表现出来。
2. 社交习俗的冲突:中国传统的礼仪和社交习俗在西方社会可能被误解或忽视,这导致了许多误解和冲突。
例如,在处理家庭矛盾时,主人公的刮痧行为被误解为不尊重和侵犯隐私。
3. 沟通方式的差异:中西方在沟通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如直接与委婉、个人空间等。
这些差异在电影中通过对话和互动表现出来,造成了许多沟通障碍。
四、中西文化融合的体现尽管存在文化冲突,但电影也展示了文化融合的积极迹象:1. 互相理解与包容:随着主人公在美国的深入生活,他逐渐了解并接受西方文化,同时也向西方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这种互相理解与包容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2. 文化交流与传播: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吸引了西方观众的关注,同时也让中国观众对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种跨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3. 共同价值观的追求: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人们都追求和平、友谊和幸福等共同价值观。
这些共同价值观成为文化融合的桥梁。
五、结论电影《刮痧》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示了中西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的复杂关系。
电影刮痧观后感中西文化的碰壁_作文1050字_观后感_

电影刮痧观后感中西文化的碰壁《刮痧》所表现的冲突,只是中西文化全部冲突的一个缩影,这种冲突还将长久的继续存在。
本文是小编整理的刮痧,仅供参考。
电影刮痧观后感篇1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文化与文化间的迥然差异必然会带来个人行为思想的不同。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至情至性,而西方文化更讲求理性的梳理。
这就好像一个性情中人与理性至上的人之间发生碰撞,在各自的思维方式主导之下展开一场拉锯战。
影片《刮痧》中以游戏设计师许大同的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主人公儿子丹尼斯发烧肚子疼,刚来美国的爷爷因为不懂药瓶上的英文而采用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刮痧”给孙子治病。
儿子因为意外摔伤后在医院被医护人员看见背部的痧印而指被虐待进而强制留在福利院。
丹尼斯因为打游戏而与许大同上司昆兰的儿子打架,许大同知道后勒令丹尼斯道歉,在丹尼斯拒绝后打了孩子一巴掌。
这在我们看来一个非常平常教育孩子的举动在美国人眼中却是伤害孩子的证据。
以许大同为代表的中国人则认为孩子必须在家长的指导下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并以“打是亲,骂是爱”来说明打孩子是爱的一种体现。
但在以昆兰为原型的美国人眼中,家长与孩子是平等的,家长并不能为孩子决定一切。
在听证会上,一位帮许大同妻子简宁接生的护士则指出在孩子出生时,因为早产使得母亲与孩子非常危险。
她得知许大同坚决保住妻子的答复中认为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个孩子,在听证会上大吼出一句:野蛮的东方人。
而在我们的观念中,大人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只要大人还活着,总会再怀孕,当然不能舍弃大人。
听证会上,辩方律师把中国家喻互晓的孙悟空搬上来。
在中国,孙悟空视为打破礼教的像征。
他不服天命,大闹天宫并协助唐僧远赴天竺取经,是英雄的化身。
而在对方眼中,他却成为一个捣毁他人劳动成果缺少管教的猴子,直言我们为何把这样一只野蛮的猴子当做道德的化身。
昆兰在听证会上作证,指出当时许大同确是打了丹尼斯。
许大同却质问昆兰“我把你当朋友,为什么要在法庭上出卖我”。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一、《刮痧》中的文化冲突刮痧这个在中国极为平常的传统治疗法,在美国却引起了那么大的冲突与灾难, 因为“说不清楚”,丹尼斯身上留下的刮痕自然被作为大同一家虐待儿童的证据,无论大同用英文和时儿夹杂着中文怎么解释都无法让美国人明白刮痧是什么。
笔者认为与其说影片《刮痧》讲述的是许大同这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的遭遇,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因为不被理解和认同所处的尴尬和无奈的境地。
影片中法官要求大同“找一个官方医生,用简练的、一个老法官能看懂的英文来说明刮痧”,但正如大同的辩护律师所说,“没有一本美国的医学教科书有关于刮痧的记载,那是不科学的,没有人会为此作证。
”在法庭上,当许大同试图解释“刮痧”时,他不得不使用中文“丹田”、“七经脉等术语,因为美语里根本找不到相应的词汇来表达,许大同“dan2tian”和“seven jing and eightmai”让在场的美国人不知所云,法官阻止他继续说下去,让他们去找专家人士来说明“刮痧”为何物,可大同与其妻简宁费劲全力也找不到这样的人,他们只好放弃解释“刮痧”。
影片中爷爷痛惜地自问:“刮痧在中国几千年了,到了美国怎么就说不清楚了呢?”就爷爷和大多数中国观众看来,刮痧这种治疗方法在中国那么普通,似乎美国人也理所当然地应该知道这一疗法,他们不懂应该是他们的错,这便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即将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用自己的行为方式为标准来评判对方的行为。
刮痧事件使得大同失去了对儿子的监护权以及随之而来的送父回国、带子亡、夫妻分居、朋友反目,其实这不仅仅是“刮痧”这一中医疗法与美国法律的冲突,它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遇时产生的难以避免的碰撞和摩擦。
中国人的情感与美国法律任何观看了这部影片的中国观众无一不被大同一家三代人之间浓浓的父子情、夫妻情和祖孙情所感动。
大同毫无顾及地顶替他父亲说是他本人给儿子刮痧的,大同从福利院“偷”儿子到机场与即将回国的爷爷见面以及为了在圣诞夜与家人团聚大同冒着被逮捕的危险爬水管上九楼等都反映了中国人对亲情的重视,中国观众感动得眼泪汪汪,但大同的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美国法律不允许的。
《2024年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范文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3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同步测试(无答案)(新版)湘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3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同步测试(无答案)(新版)湘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3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同步测试(无答案)(新版)湘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3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一、选择题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现象在我国的:( ) A。
黑龙江省B。
青藏高原 C. 新疆D。
海南岛2.关于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 青藏地区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 B. 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C。
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高寒D。
港澳地区与大陆联系密切,地广人稀3。
我国有“日光城”之称的城市是( )。
A。
昆明 B. 日喀则C。
乌鲁木齐D。
拉萨4.青藏地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A。
土壤肥沃 B. 地形平坦C。
气温较高,风力较小 D. 有丰富的灌溉水源5.为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在青藏高原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下列属于“三江源”的是()A。
珠江 B.黄河C。
塔里木河 D.怒江6。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其河水补给来源和汛期出现的季节分别是()A. 雨水,夏季B。
冰雪融水,夏季 C. 雨水,冬季D。
冰雪融水,冬季7。
拉萨的气候类型是()A. 温带大陆性气候B. 高原山地气候C。
热带季风 D. 寒带气候8.西北地区因受降水的影响,地面植被自东向西的分布状况是()A。
森林﹣草原﹣荒漠B.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C。
《2024年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范文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篇一一、引言电影《刮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篇论文将从电影的情节、人物塑造、文化元素等方面入手,探讨中西方文化在电影中的碰撞与交融,并进一步分析这种文化差异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二、电影情节中的文化碰撞电影《刮痧》以主人公在美国因刮痧而引发的文化冲突为主线,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电影中,主人公因在家庭中为孩子刮痧而被误认为虐待儿童,引发了一场文化风波。
这一情节反映了中西方对于家庭教育和身体接触的观念差异。
三、人物塑造与文化背景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主人公作为一个中国人,在面对西方社会的种种质疑和挑战时,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价值观。
而电影中的西方人物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到困惑和不解。
这种人物塑造不仅展示了文化的差异,也反映了两种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的互相理解和接纳。
四、文化元素的展现与交融电影《刮痧》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医、家庭观念、礼仪等。
这些元素的展现不仅让观众了解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促使观众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融合。
在电影中,当主人公面对西方的法律和社会的压力时,他不断地寻找东西方文化的共同点,试图在两种文化中找到平衡。
这种努力不仅体现了主人公的成长,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的互相融合。
五、文化差异对人们思维和行为的影响电影《刮痧》所展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表面的行为习惯和观念上,更深入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在处理问题时,中国人更注重和谐与平衡,而西方人更注重事实和法律。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不仅影响了人们在处理问题时的方式,也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价值观。
六、结论电影《刮痧》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人们需要在尊重自己文化的同时,学会理解和接纳其他文化,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实现文化的和谐共存。
《2024年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范文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篇一一、引言电影《刮痧》作为一部展现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佳作,通过讲述主人公在美国因文化差异而遭遇的种种困境,深刻揭示了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本文将从电影的情节、人物塑造、文化元素等方面入手,分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二、电影情节中的文化碰撞电影《刮痧》以主人公在美国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在电影中,主人公因为刮痧这一中国传统疗法而陷入困境,引发了与美国社会的文化冲突。
这种冲突体现在法律观念、社会习俗、人际关系等方面。
例如,刮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治疗方法,而在美国却被误解为虐待。
这种误解源于中西方在医学观念和法律制度上的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在价值观上的不同。
三、人物塑造中的文化差异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主人公作为一个中国移民,在面对美国社会的种种挑战时,表现出坚韧、勇敢的品质。
他的行为举止、思考方式都带有中国文化的烙印。
而美国社会则更加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等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主人公在面对文化冲突时产生的困惑和矛盾。
四、文化元素的融合与交流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电影《刮痧》也展现了两种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在电影中,主人公通过与美国社会的接触,逐渐了解了西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元素介绍给了美国社会。
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有助于消除误解,增进彼此的了解,也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
五、结论电影《刮痧》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各自的文化传统,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多元的世界。
六、建议与展望为了更好地应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跨文化交流:通过教育、旅游、艺术等方式,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2024年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范文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篇一一、引言电影《刮痧》作为一部跨越文化背景的影片,通过主人公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本文将从电影的情节、人物塑造、文化符号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以及这种碰撞如何影响个体的生活和价值观。
二、电影情节与文化差异的展现1. 文化习俗的差异:《刮痧》中,主人公因为对儿子进行刮痧治疗而被误认为虐待儿童。
这一情节反映了中西方对于家庭教育和身体疗法的不同观念。
在中国,刮痧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而在西方则可能被误解为虐待。
2. 价值观的冲突:电影中,主人公在面对美国社会的法律制度和人际关系时,感到无所适从。
这种困境源于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竞争与合作等。
3. 沟通障碍: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主人公在与人沟通时经常产生误解。
这些沟通障碍进一步加剧了文化的碰撞。
三、人物塑造与文化融合1. 主人公的成长:电影中的主人公在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时,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这一过程体现了文化的融合,也展示了主人公的成长与蜕变。
2.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电影通过不同角色的设定,展示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相互理解与尊重,才能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四、文化符号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1. 饮食文化:电影中,主人公与家人聚餐的场景体现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食物的种类和口味上,还涉及到餐桌礼仪和饮食习惯等方面。
2. 传统与现代:电影中的刮痧、书法等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生活方式等相互交织,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3. 家庭观念:电影通过家庭关系的处理,展现了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家庭观念较为重要,强调亲情和家族的凝聚力;而在西方,个人独立和自由更为重要。
五、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影响与启示1. 相互理解与尊重:面对文化的碰撞,我们应该学会相互理解与尊重,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这需要我们打破自己的文化惯性思维,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晓龙2001年的影视作品《刮痧》,由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在以美国为背景的环境中,以中医疗法“刮痧”为线索,展示了中西文化差异或者说是矛盾,综观整个影片,令人思索。
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民族社会的差异实质是文化的差异,而文化又包括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也称思维方式)两个方面。
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可以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中反映出来。
逻辑体现着思维方式,同时又影响、决定着思维方式。
可以这样说,不同民族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往往孕育出不同的逻辑思想,形成不同的逻辑传统;不同的逻辑思想和传统又会对思维方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不同的民族文化。
因此,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往往表现为思维方式的不同、逻辑特征的不同。
思维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文化、价值间的差异,本文分别从文化、友情、教育等方面对中西文化与法律的冲突、不同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关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的继承与演变在时间跨度上极大,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伦理观,讲究尊老爱幼,讲究祖先崇拜,由此也形成了我们中国特色的“打是亲,骂是爱”的传统观念,只有在我们这个国土之上生长起来的人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其内涵。
影片中许大同的儿子小丹尼斯对此就是一个不理解,以致和他的玩伴矛盾不断。
这个是家庭伦理上中西文化的差异。
另外,医学上的差异让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的刮痧治疗术。
在法庭上,许大同说到中医的脉络,律师和法官都茫茫然。
与其说影片《刮痧》讲述的是许大同这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的遭遇,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因为不被理解和认同所处的尴尬和无奈的境地。
影片中法官要求大同“找一个官方医生,用简练的、一个老法官能看懂的英文来说明刮痧”,但正如大同的辩护律师所说,“没有一本美国的医学教科书有关于刮痧的记载,那是不科学的,没有人会为此作证。
”在法庭上,当许大同试图解释“刮痧”时,他不得不使用中文“丹田”、“七经八脉”等术语,因为美语里根本找不到相应的词汇来表达,许大同的“dan2 tian”和“seven jing and eightmai”让在场的美国人不知所云,法官阻止他继续说下去,让他们去找专家人士来说明“刮痧”为何物,可大同与其妻简宁怎么也找不到这样的人,他们只好放弃解释“刮痧”。
影片中爷爷痛惜地自问:“刮痧在中国几千年了,到了美国怎么就说不清楚了呢?”刮痧这种治疗方法在中国那么普通,似乎美国人也理所当然地应该知道这一疗法,他们不懂应该是他们的错,这便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即将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
刮痧事件使得大同失去了对儿子的监护权以及随之而来的送父回国、带子逃亡、夫妻分居、朋友反目,其实这不仅仅是“刮痧”这一中医疗法与美国法律的冲突,它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遇时产生的难以避免的碰撞和摩擦。
二.关于情感和法律
中国人的情感与美国法律
任何观看了这部影片的中国观众无一不被大同一家三代人之间浓浓的父子情、夫妻情和祖孙情所感动。
大同毫无顾及地顶替他父亲说是他本人给儿子刮痧的,大同从福利院“偷”儿子到机场与即将回国的爷爷见面以及为了在圣诞夜与家人团聚大同冒着被逮捕的危险爬水管上九楼等都反映了中国人对亲情的重视,但大同的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美国法律不允许的。
美国的法律存在于每一个角落,每一种纠纷都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他们看重的事实,是证据。
广大中国观众情感应该是站在不守法的大同这一边的。
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这场文化较量过程中,
我们看到了美国人是如何地重视人权,他们用法律和社会机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影片中许大同在公共场合教育儿子,叫丹尼斯给小朋友道歉,儿子不从,大同就当着众人的面摔了一巴掌,大同的行为让昆兰觉得中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太粗暴,甚至还认为他有虐待倾向,这让广大中国观众不得不为大同叫屈。
中国人爱孩子是出了名的,而且很多家庭对独生子可以说是溺爱。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儿女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不管用什么方式管教孩子他人无权干涉。
中国父母对子女有严厉的教育观念。
中国父母认为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 ,希望孩子成材,将来有出息。
美国人当然也是爱孩子的,影片中儿童福利院就是出于对丹尼斯的关心和保护才不让被他们认为有虐待嫌疑的父母接近孩子。
在美国,父母只是子女的监护人,不能对其有过分责骂,更不用说动手打人了。
他们认为不论男女、不论年龄大小,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尤其是对于未成年孩子,他们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平等权利,影片中医院里的医生一发现孩子背后的血痕就马上通知法院起诉孩子的父亲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美国这些法律规定对中国人来说显得有些多事,甚至不可理喻。
比如,为了保护未成年儿童的安全,美国《交通法》还规定,体重不足40磅的儿童,必须连同儿童椅用安全带绑在汽车后座上,违反规定,罚款400美元。
这是因为小孩太小,屁股底下没有儿童座椅很有可能从安全带里滑下来。
但中国人一般认为把孩子抱在怀里已经很安全了,父母无疑是爱孩子的,大可不必用一些冷冰冰的条条框框来约束我们的行为。
美国人的法制观念和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很不相同,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很难说清谁对谁错。
但《刮痧》也的确让我们深思,我们对孩子的爱是否科学?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把打骂孩子提升到是否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侵犯和不尊重这个层面来认识?
三.中国人的面子观
在听证会上,大同的老板作为证人说出了大同打儿子的事实,令大同非常失望和愤怒,甚至断绝了与老板的朋友和工作上的关系。
在其后的一段对话中,大同道出了打儿子的原因。
昆兰(老板) :“我只相信事实! 你不应该打丹尼斯! ”许大同:“我为什么打我自己的儿子? 还不是因为尊重你,为了给你面子! ”昆兰:“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孩子怎么能是给我面子! ”许大同:“不可理喻! ”语言是文化的表象。
这些对老板来说“乱七八
糟”的逻辑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大同打儿子只不过是想通过显示父亲对儿子的威严和约束力来给对方面子,但对美国人来说,这种“体面”的表现被异化为不体面的言行,原因何在? 这就不得不说说中国人的面子观。
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说道,“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
”不管一个人是富有还是贫穷,是上等人还是下等人,面子总归是要的。
对中国人来说,在同等情况下贬损自己是抬高别人、尊重别人、给别人面子的行为;而美国人则认为贬损自己是愚蠢的行为,与尊重别人毫无关联,对于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他们是无法理解的。
中国人的面子观与集体主义紧密相联,中国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为向导的国家,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人们努力维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因而会尽量避免人际冲突,人们说话比较委婉。
中国是一个相当稳定的社会,中国人很少有机会离开他生活的地方,一辈子都与相同的朋友、邻居、亲戚在一起。
当一个人的生活与他人相连时,与其他成员之间保持融洽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持融洽,避免冲突和维护
家庭、群体和组织的完整性,人们十分在意自己与他人的面子。
也许难以从以上文字中看到逻辑的作用。
但是,实际上,从这些差异的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够发现逻辑的作用。
西方的“社会契约论”和私法文化都有这样一个假设:人是理性的动物。
从这一假设出发就不难理解西方的文化中为什么带有强烈的逻辑特征。
这是因为逻辑就是理性思维,逻辑是理性中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不重视逻辑呢?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倾向,而伦理是以家庭为中心的,连接家庭的粘合剂是感情,而不是逻辑。
这也可以作为以上关于东西方法文化差异比较的一种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