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视中的法律的认识

合集下载

电影中的法律心得体会

电影中的法律心得体会

电影中的法律心得体会在电影中,法律常常是一个重要的情节元素,也是人们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法律的力量和作用,同时也可以对法律有更深入的思考和体会。

在观看电影中的法律题材时,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电影中的法律题材常常给人们带来积极的正能量。

很多电影通过讲述正义的胜利和邪恶的惩罚,向观众们传递出一种正义感和公平感。

比如电影《法官耶鲁》中,法官耶鲁以他独特的技法和判断力,纠正了原本错误的判决,维护了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这样的故事常常给人们带来一种信心,让大家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社会将会越来越美好。

第二,通过电影,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法律的运作和内涵。

电影往往会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展现法律的实际应用。

比如电影《辩护人》中,律师杨宇饰演的辩护人通过对被告的细致调查和辩护,揭示出案件中存在的真相,并最终为无辜者洗清了污名。

这样的电影情节不仅使观众对法律的认识更加深入,也让人们看到了律师职业的伟大和困难。

再次,电影中的法律题材也常常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很多电影通过讲述法律领域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比如电影《碧海蓝天》中,通过对一桩家庭暴力案件的描写,呼吁人们关注家庭暴力的问题,以及对受害者的保护。

这样的电影情节让观众们不仅思考法律的作用,还会为社会问题感到担忧,进而希望能够为社会做些什么。

最后,电影中的法律题材往往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情感体验。

法律领域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冲突的场所,而电影正是利用这些情感元素来吸引观众的。

比如电影《少年法庭》中,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刻画,触发了观众对于孩子们命运的关切和同情。

这样的触动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法律的残酷和复杂,也引发了对于社会关爱的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电影中的法律题材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和体会。

通过观看这些电影,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也可以对社会问题和人性有更深刻的体会。

而且,这些电影往往也让人们对法律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公民意识,希望能够为社会正义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论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论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成为了一道引人瞩目的风景线。

这些作品通过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向观众展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风貌和特点,让我们对历史长河中的法律制度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法律的雏形已经开始出现,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律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体系。

影视作品中常常呈现出古代法律的严格与庄重。

比如在一些历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犯罪行为的严厉惩罚,“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一朴素的观念在很多场景中得到体现。

这种严格的法律执行,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秩序的极度重视,以及对于违法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法律只是一味地严刑峻法,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考量。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德主刑辅”。

这一理念在影视作品中也时有展现。

许多剧情中,官员在判案时不仅依据法律条文,还会考虑当事人的品德、动机以及社会影响等因素。

道德的力量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它引导人们从内心深处遵守法律,而不仅仅是因为畏惧惩罚。

这种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智慧,也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礼”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各种礼仪规范和等级制度。

例如,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都有着明确的礼仪要求,违反这些礼仪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礼”的存在,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它使得社会秩序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中得到维持,减少了法律强制干预的必要性。

在一些古装剧中,还能看到“无讼”的观念。

古人认为,通过调解和协商解决纠纷是更为理想的方式,而诉讼则被视为最后的手段。

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和谐、稳定的追求,以及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

影视案例法律评析(3篇)

影视案例法律评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其中,反腐题材的影视作品备受关注,如《人民的名义》等。

本文将以《人民的名义》为例,对其中涉及的职务犯罪进行法律评析,探讨相关法律问题。

二、案例背景《人民的名义》是一部以反腐为题材的电视剧,讲述了某市检察院反贪局侦查员侯亮平,在调查一起腐败案件的过程中,与腐败分子展开激烈斗争的故事。

该剧以真实案件为原型,揭示了我国反腐斗争的严峻形势,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三、案例评析1. 职务犯罪的法律定义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或者滥用职权,侵害公民合法权益,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职务犯罪主要包括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滥用职权罪等。

2. 案例中的职务犯罪类型(1)贪污罪:剧中,某国有企业董事长祁同伟利用职务便利,侵吞公款,构成贪污罪。

(2)受贿罪:剧中,某市市委书记高育良收受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构成受贿罪。

(3)滥用职权罪:剧中,某市公安局局长蔡成功滥用职权,擅自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讯逼供,构成滥用职权罪。

3. 法律适用(1)贪污罪的定罪与量刑: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的规定,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剧中,祁同伟贪污数额巨大,应当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2)受贿罪的定罪与量刑: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受贿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剧中,高育良受贿数额巨大,应当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3)滥用职权罪的定罪与量刑: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国内外法律法规与管理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国内外法律法规与管理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国内外法律法规与管理在影视摄影与制作过程中,了解和遵守国内外的法律法规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法律法规与管理问题。

一、影视拍摄许可证在国内,进行任何形式的影视拍摄都需要事先申请并获得相关许可证。

无论是电影、电视剧、广告还是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都必须经过文化部门的批准。

这是为了保护国内影视产业的发展,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公共利益。

同时,需注意合法性,未经授权拍摄他人作品将涉及侵权行为。

二、版权保护与侵权问题在影视制作中,版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法规。

所有的剧本、音乐、摄影作品等都受到版权保护。

任何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作品的行为都将构成侵权,可能会面临诉讼风险与赔偿责任。

因此,在摄影与制作时,务必确保原创性与版权合规性,避免侵权纠纷的发生。

三、演员劳动合同影视摄制过程中,演员是重要的参与者。

为了保障演员的权益与利益,签订劳动合同是必要的。

合同应明确约定双方的权责、工资、薪酬支付方式以及违约责任等内容。

此外,特殊职业的演员如儿童演员,还需要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劳动保护措施,确保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四、安全与保险在影视拍摄和制作中,安全是关键。

一场影视拍摄往往需要使用大量设备、道具和特效,如果安全措施不到位,可能会导致事故发生,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

因此,制片方必须加强安全意识,制定合理的安全措施,并及时购买相关保险以减少风险。

五、税收和财务管理影视制作涉及复杂的财务收支,如片酬、设备租赁、宣传推广费用等。

同时,税收也是一项重要的管理要求。

制片方必须合法纳税,按照相关规定申报纳税,以维护国家税收秩序和避免税务风险。

六、跨国合作与文化差异在进行国际影视制作合作时,还需要了解和遵守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管理。

不同国家可能有不同的版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规定、合同法律效力等等。

因此,在进行跨国合作时,应充分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制定合法合规的合作计划,并与专业律师进行咨询以降低风险。

影视作品的法律知识点

影视作品的法律知识点

影视作品的法律知识点影视作品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娱乐方式之一,我们每天都能在电影院、电视上看到各种各样的电影和电视剧。

然而,对于这些影视作品,大家了解多少关于法律方面的知识呢?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与影视作品相关的法律知识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首先,我们来谈谈影视作品的版权问题。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影视作品属于著作权法保护范围内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电影、电视剧等。

影视作品的版权属于创作该作品的导演、编剧、演员等创作者或他们所在的单位。

未经版权人授权,任何人不得以复制、传播、展示等方式使用影视作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不能私自拍摄、传播的原因。

除了版权问题,对于影视作品中的商标使用也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商标是企业的标志,对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重要的区分作用。

在影视作品中使用商标时,必须事先获得商标所有人的许可。

在没有许可的情况下,未经商标所有人同意使用商标可能构成对商标权的侵权。

因此,在影视作品中使用商标时,必须注意与商标所有人协商并确保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此外,对于影视作品中的肖像权问题也需要引起关注。

肖像权是指对于个人的肖像,个人有权利决定是否对外公开、以何种方式公开。

在影视作品中,如果需要使用某个人的肖像,必须事先征得该人的同意。

即使是公众人物,也需要在特定情况下征得同意。

例如,在纪录片中展示公众人物的私人生活时,也需要征得其同意。

违反肖像权可能导致法律纠纷和侵权行为。

此外,对于影视作品的拍摄地点也需要注意相关法律规定。

拍摄地点属于社会公共场所,因此在拍摄前必须获得相关部门的许可。

在某些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等特殊地点,拍摄需要遵守更加严格的规定,并且必须得到相应权威机构的批准。

未经许可的拍摄行为可能涉及对场地的侵权和违法行为。

最后,我想谈谈一部影视作品上映后的宣传和发行。

影视作品上映后,宣传和发行也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例如,在影视作品的宣传海报、预告片等中,不得含有虚假广告、侮辱他人等违法行为。

影视中的法律观后感论文

影视中的法律观后感论文

观看电影《手机》后的感想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影视中的法律这门课程,即是通过观看电影而反映其中出现的法律问题。

在这些电影及其法律问题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手机》这部电影,其中贯穿全部电影的线索就是婚姻家庭生活中夫妻的隐私问题。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而在夫妻间的隐私权却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认为,夫妻双方的家庭问题坚决不应该有调查机构的介入,因为公民的个人隐私权是不容侵犯的。

另一种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婚、离婚已经被看作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在离婚诉讼中合理提出自己的证据,是无可非议的事情,因为夫妻双方中一方有权知道对方的婚姻忠诚度。

隐私权旨在维护权利主体的人格尊严,是公民保持其人格尊严和从事社会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由于隐私权保护对象及其内容的特殊性,因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

从隐私权的价值中我们可以看出,隐私权是一种绝对权,任何权利人许可范围以外的人都不能侵犯,即不能获知他人的隐私。

但是,隐私是以一种信息的方式存在的,而非以一种物质形态存在,这意味着他人可以通过复制而获得隐私信息,而这并不影响权利人对该信息的所有。

因此,真正的隐私权指向的是一种对信息的独有状态,即不能为他人所知,否则便造成侵权。

法律中隐私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人生活安宁权。

即权利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或不从事某种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或无害的活动,不受他人的干涉、破坏或支配。

二是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

所谓个人生活情报,包括所有的个人信息和资料,诸如身高、体重、病历、身体缺陷、健康状况、生活经历、财产状况、婚恋、家庭、社会关系、爱好、信仰、心理特征等等。

权利主体有权禁止他人非法利用个人生活情报资料。

例如,对公民身体的隐密部分、日记等不许偷看,未经他人同意不得强制披露其财产状况、社会关系以及过去和现在的其他不受外界知悉、传播或公开的私事等。

论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论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论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众多影视作品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时常展现于荧幕之上。

它不仅为剧情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张力,更成为了我们了解历史、洞察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与发展深受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影响。

儒家倡导的“德主刑辅”观念,强调道德教化在治理社会中的首要地位,而法律则作为辅助手段,用于惩治那些道德无法约束的恶行。

这种思想在许多古装影视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比如《琅琊榜》中,梅长苏虽为复仇而精心布局,但始终坚守着内心的正义和道德底线,他所追求的并非单纯的以暴制暴,而是通过智慧和德行来纠正冤屈,恢复公道。

这种对道德的尊崇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正是儒家“德主刑辅”理念的生动写照。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要求所有人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不得有丝毫逾越。

在影视作品《大秦帝国》中,商鞅变法所推行的一系列严刑峻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秦国的统治,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这也让我们看到,法家的法律思想在追求效率和秩序的同时,可能会忽视人性和人情的因素。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看似与法律无关,实则蕴含着对法律过度干预的警惕。

它提倡让社会自然发展,减少不必要的法律规制,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这种理念在一些仙侠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常常被用来构建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繁琐的律法,人们遵循着自然之道,和谐共处。

除了思想流派的影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司法制度也在影视作品中有着精彩的呈现。

比如“三司会审”制度,即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个司法机关共同审理重大案件,以确保审判的公正和准确。

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狄仁杰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对律法的精通,在复杂的案件中抽丝剥茧,最终还原真相。

这种三司会审的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对于公正审判的追求和对权力制衡的思考。

另外,影视作品中还常常展现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亲亲相隐”原则。

电影中的法律观后感

电影中的法律观后感

电影中的法律观后感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强烈表现力和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常常通过叙事和形象表达了丰富而多样的主题,其中之一便是法律。

电影可以展现法律的力量和正义的裁决,也能揭示法律的腐败和人性的扭曲。

在观看电影时,我常常被法律所引发的反思所吸引,深入思考法律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并从中领悟到一些启示。

在一些法律题材的电影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法律的公正和正义。

例如,在电影《十二怒汉》中,一组陪审员在审理一桩命案时,每个陪审员都经历了一次沉重的角逐和影响。

通过一系列的辩论和质疑,他们最终认识到一个合理的疑点,推翻了原始的审判结果,最终释放了一个被冤枉的人。

这个故事揭示了法律裁判的漏洞和人类的偏见,同时也展现了法律的力量和正义的面貌。

我被这一系列展示出来的法律逻辑和伦理道德触动了,意识到司法是公平、客观、正义的。

然而,电影也能揭示出法律的弊端和人性的扭曲。

例如,在电影《无间道》中,警察与黑帮之间展开了一场持久战争。

在这个故事中,法律在某种程度上被操纵和腐败,黑白颠倒,人性的丑陋得到了充分展现。

这让我反思了贪污、权力腐败以及法律实施中的不公和偏见。

虽然法律本身应该是正义的,但是实施法律的人却可能被个人利益所驱使,导致了法律的失效和无力。

电影通过这种方式唤起了我对法律中人性因素的关注,并让我认识到了保持法律公正性的重要性。

除了对法律的公正性和腐败进行探讨,电影也能引发我对法律立场和伦理道德的思考。

例如,在电影《辩护人》中,一个不道德、自私的律师逐渐与一个被指控谋杀的暴徒产生了共鸣。

这个故事通过对律师角色的细腻刻画,转变了我的看法,使我对律师和法律职业产生了新的认识。

在某种程度上,法律和道德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背景和角色下,会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和行动。

这也提醒我,我们在面对法律时,需要思考和权衡伦理和法律之间的关系,以便做出更有意义的选择。

总之,电影中的法律主题引发了我对法律的思考和反思。

从电影中,我学到了关于法律公正与权力腐败的教训,以及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纠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选修课程:
《法律与影视—影视中的正义》
课程论文
陈浩铭
我特别喜欢看电影,当开这门课程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选了它,当然,也在老师精彩的课堂上了解了关于影视和与生活相关的法律的方方面面,平时也会购买一些关于影视的书籍,看看影评,这就对影视与法律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老师的课堂都是把法律知识和影视结合去了。

这样真的很让我们印象深刻。

记得第一堂课堂上放映的是茱莉亚.罗伯茨的《永不妥协》这部电影,优秀的影片不会因为它的年代而褪色,漂亮的个性的女人,她的出场衣服永远不重复,讲述因为污染而导致癌症的几百户居民起诉化工厂的故事,片子里黄色画面的西部风情就很赏心悦目。

通过这部片子,我清楚的了解了关于诉讼法里面关于案件起诉年限的问题,还有一些司法流程也了解了个大概,对一些取证和法庭内外都有了些认识,我心里面真后悔没有选择法律专业学习。

律师现在对于我真的有致命的吸引力,它是个危险的职业,是个刺激的职业,是个充满挑战的职业。

也许你的一次败诉会让你一蹶不振,或者你的一次胜利会让你欣喜若狂。

在接手每一次的案件中,你都得用心去了解事实的方方面面,或许还有很多无法理解的事实等你去探索,律师的生涯,绝对不会平凡。

看过这样一段话:法律职业人在其学习期间,也许在其整个一生都还不一定知道:法不仅是生活之需,而且也是一种精神;法律学术,不仅是一门手艺,而且也是一种陶冶价值;不能说这是对立的:严肃
者,法术,轻快者,艺术;也有些法律学术,它们本身也是轻快的艺术,是法学经典作家的法律节日之书,人们学习这些书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陶冶身心和寻得乐趣。

我很喜欢这段话,就像是对未来的生活的憧憬一样。

那么,从一个法律职业人的角度出发,我需要强调法律的正义的重要性。

法律的正义价值是由平等、效率、自由、秩序、安全、公共福利等正义价值因素构成的价值系统。

阐明了法律对这些价值因素的作用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法律的正义价值就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公平是根本性的价值,效率与公平相对应,和公平彼此牵制,相互影响。

实现社会正义首先要实现这两者的平衡。

在此基础上,秩序是否能够维持就会有所体现。

公平、效率、秩序的实现情况又直接影响到自由、安全、公共福利等实体的法律正义价值的实现。

英国有句著名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法庭就是体现正义的地方,它是如此的神圣不可亵渎。

在老师播放的其它电影中,我还领略了印度电影与美国电影和中
国电影的区别。

大致了解各自文化的差异,印度的歌舞与问候,中美观念的冲突在《刮痧》这部片子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中国人的义气用事和父债子还的思想在美国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我也领悟到了证据的重要性。

在进行容易出现纠纷的交易中,大家最好对一些重要的文件留复印件!如果当事人能保存好诸如借条、发票等易保存的证
据,并留心各种有利证据的保存,在发生纠纷时就容易处理了。

这是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任,也免去了律师取证的很多不便。

毕竟对于已经发生过去的事物,从侧面印证总不是那么完备,而诉讼的成败的关键就是证据。

在我看过的电影中,《魔鬼代言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本是佛州的年轻律师,在法庭上常胜不败,事情就他得知当事人真的是一名罪犯开始的。

律师的职业是为人脱罪,还是澄清事实真相?影片对这种多年来一贯奉行的司法辩护制度提出了质疑。

律师,尤其是成功的大律师,一向是有钱人的工具。

而面对金钱的诱惑,又有多少律师能够主持社会正义呢?影片中由艾尔·帕西诺饰演的律师行的魔鬼老板西诺,且不管其比喻的成份有多少,总是纵容甚至是煽动社会罪行的重要力量。

尽管影片最后把现实转换为带有宗教色彩的魔幻世界,观众还是能轻易得出结论,并把矛头指向利用司法制度的丑恶人物,甚至是司法制度本身。

这是一个人人都存疑,但人人都无法摆脱和战胜的制度。

制度的完善提供给罪犯脱身的可能,也提供给普通人心安理得接受不平的社会心理保障。

魔鬼老板他所依赖的力量,不是威逼利诱,而更多的是激发人们自己内心深处的“恶”。

无论是谁,总有“内心私字一闪念”的时候,此时的人类良心是最脆弱的。

而这一刻的自制力丧失,继续发展下去,必然会堕入魔道难以自拔。

西诺的阴谋就是利用这个时刻,达到控制私欲,进而控制心灵的企图。

接近影片结尾处,一切真相大白,本发现自己竟然是西诺/魔鬼的儿子。

此时的魔鬼撒旦撕去了西诺的伪装,赤裸裸地亮出自己的身份和意图,一大段激烈攻击社会道德正义的言辞,几乎令李维斯无可辩驳。

这段戏激昂亢奋,帕西诺精彩的演出令整个场面熠熠生辉。

逐渐清醒的社会觉悟又令他们沮丧愧疚,精神的矛盾与软弱最终导致唯一的解决方式——自杀。

著名的摇滚乐最后英雄科特·寇本的自杀也是这种社会情绪的祭品之一,不能不说这是正被消费主义吞噬的现代社会的主要悲剧之一。

好莱坞电影毕竟不会留下令人遗憾的结局,就在撒旦在火焰中灭亡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情节转折如异峰突起:李维斯又回到等待抉择的人生十字路口。

当然,最后的结果仍然是正义最终战胜邪恶。

而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却魔鬼(西诺)意味深长的眼神注视着观众,似乎提醒每一个走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我在等着你!”…本片跟近年的法庭电影有很大差异,它并不以布局严谨、唇枪舌剑的案件来吸引观众,而是以一个律师为样板来刻画虚荣令人堕落。

律师本应捍卫法律正义,但为了追求利益和打赢官司,明知被告有罪仍为他辩护,甚至不惜隐瞒证据,违反律师的天职。

约翰.米顿这个魔鬼化身的角色,在片中其实是主人翁心魔的具象化。

假如人类本身没有虚荣欲望作祟,魔鬼便无法将他任意摆弄。

“律师为钱而辩护,钱又把人变成魔鬼。

”我为这句话震撼。


实中总有黑暗的东西,能否保持一颗正义的心是如此重要。

我知道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了解一些法律常识,要依法律己,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在需要的时候能伸张正义,能挺身而出。

学法,懂法,是我们生活有秩序的保证。

这门课程就结束了,真的很舍不得,老师传递给我们的东西我会好好珍惜。

希望能和老师有更多的交流。

对于课堂的建议,我觉得可以增加一些案例来让师生共同分析,甚至是让同学准备,比如老师是法官,我作为原告辩护律师会怎么做,然后和另一被告律师展开辩论。

影片在播放过程中一些片段也可以暂停下来让大家细细体会下其中的细节。

我相信,这门课程一定一直会受到同学们的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