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的质量评价

合集下载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制剂质量评价技术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制剂质量评价技术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制剂质量评价技术中药行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对药物制剂质量的评价。

药物制剂质量评价技术是中药行业的核心之一,它可以对中药制剂的质量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和判断。

本文将介绍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制剂质量评价技术及其应用。

一、药物制剂质量评价技术的概述药物制剂质量评价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理化指标和分析方法,对药物制剂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估的技术手段。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药物制剂的质量稳定可靠,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常用的药物制剂质量评价技术包括外观质量评定、理化性质测定、含量测定、溶出度测定、微生物检测等。

二、外观质量评定外观质量评定是指通过对药物制剂的外观进行观察和判断,来评估其质量的一项技术。

通过肉眼观察,我们可以检查药物制剂的颜色、形状、气味、外观等因素,来判断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外观质量评定可以快速地了解药物制剂的基本质量情况,便于日常的质量控制和监督。

三、理化性质测定理化性质测定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理化指标,对药物制剂的性质进行测定和分析的技术。

这些理化指标可以包括溶解度、沉淀率、熔点、比重、粘度等。

理化性质测定可以客观地反映药物制剂的质量特征,为进一步评价和判断提供必要的数据。

四、含量测定含量测定是指通过对药物制剂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来评估其质量的一项技术。

中药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是保证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含量测定方法有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含量测定可以准确地判断药物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帮助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五、溶出度测定溶出度测定是指通过测定药物制剂在一定时间内的溶出情况,来评估其释放性能和质量的一项技术。

药物制剂的溶出度直接关系到其药效的发挥和治疗效果的稳定性。

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有体外释放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分光光度法等。

溶出度测定可以全面评估药物制剂的释放性能和质量特征,为制剂工艺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六、微生物检测微生物检测是指通过对药物制剂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析,来评估其无菌程度和质量的一项技术。

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

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

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对于保障药品安全、有效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方法和标准。

一、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是指在药品研发、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控制措施确保药物制剂的质量符合一定的标准要求。

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证药物的安全性:药物的安全性是药物质量控制的核心目标之一。

质量控制的严格执行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保证患者在使用药物时的安全性。

2. 确保药物的有效性:药物的有效性是药物质量控制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质量控制可以确保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符合一定的标准,保证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3. 提高药物的可靠性:药物的可靠性是指在不同批次和生产厂家之间,药物的质量保持一致。

质量控制可以确保药物制剂的一致性,使得不同批次和生产厂家的药物具有相同的质量。

二、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标准1. 药物制剂的成分分析:药物制剂的成分分析是质量控制中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和质谱法等。

通过这些分析方法可以确定药物中各个成分的含量和纯度。

2. 药物制剂的物理性质测试:药物制剂的物理性质测试包括外观检查、溶解度、熔点、粒度等。

这些测试可以评估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可溶性和制剂工艺的合理性。

3. 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药典要求、国家标准和企业内部标准等。

这些标准规定了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微生物限度、残留溶剂限度和质量稳定性等指标。

三、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指标药物制剂的质量评价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和评估,对药物制剂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判。

常用的质量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通过体内实验和体外模型,可以评价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2. 药物的物化性质:药物的物化性质包括溶解度、晶型、溶出度和溶解动力学等。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与质量评价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与质量评价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与质量评价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药物制剂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和质量评价对于保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与质量评价进行论述,以期提高人们对于药物制剂的认识和理解。

一、稳定性的定义与重要性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药物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保持不变的程度。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药物的贮藏、运输和使用至关重要。

二、稳定性测试的方法为了评估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物理性质测试、化学性质测试和生物性质测试。

其中,物理性质测试可以通过观察外观、测量体积、pH值等指标来判断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化学性质测试通过分析药物制剂中的化学成分、检测是否有杂质等方法来评价其稳定性;生物性质测试则是通过实验动物或体外试验来评估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三、质量评价的指标药物制剂的质量评价可以从配方设计、制备工艺、包装材料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常用的质量评价指标包括纯度、均匀性、溶解度、酸碱度、含量测定等。

四、稳定性与质量评价的关系稳定性测试是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稳定性测试可以评估药物制剂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是否会发生质量变化。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与质量评价密切相关,只有稳定性良好的药物制剂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并确保患者的安全。

五、稳定性提高的方法为了提高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合理设计产品配方、选择适当的药物载体、优化制备工艺、采用合适的包装材料等。

此外,药物制剂的贮藏条件、运输方式和使用方法也会对其稳定性产生影响,需要合理控制。

六、稳定性与药物研发的挑战药物研发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稳定性问题往往是制约药物研发和上市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物研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稳定性问题,从早期的药物筛选到后期的制剂开发,都需要进行充分的稳定性测试和质量评价工作。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与质量评价在现代医药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药物制剂专业

药物制剂专业

药物制剂专业引言药物制剂专业是药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药物的制剂设计、制备、评价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药物制剂是将活性药物与辅料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处理,制备成适合口服、注射、贴剂、眼药水、药膏等各种剂型的药物产品。

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药物制剂的概述药物制剂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制剂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理学特性,进而影响药物的疗效与毒副作用。

常见的药物制剂包括片剂、胶囊剂、颗粒剂、丸剂、注射剂、栓剂、滴剂等。

药物的制剂形式多样化,目的是为了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和优化药物疗效。

二、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1. 药物制剂的基本原理药物制剂的制备过程包括药物选择、辅料选择、合理剂量设计、制剂工艺选择等。

通过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药代动力学特征,设计出适合特定临床使用的制剂。

在制剂过程中,需要考虑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吸收性、组织耐受性等因素。

2. 制剂工艺技术制剂工艺技术是药物制剂专业的核心内容之一。

制剂工艺技术涉及到药物的粉末混合、颗粒制备、干燥、压制、填充、封闭等环节。

不同药物有不同的制剂工艺要求,例如片剂的制备过程需要考虑颗粒的粒径分布、压片工艺参数等。

三、药物制剂的质量评价药物制剂的质量评价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包括理化性质测试、药效学评价、稳定性测试等内容。

质量评价旨在保证药物制剂的质量一致性,确保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药物能够稳定地发挥其预期的疗效。

四、药物制剂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药物制剂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人类和动物医疗保健领域。

现代药物制剂研究致力于探索新型制剂的制备技术和应用领域,为药物的治疗效果和用药体验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例如,纳米制剂的研究已经成为药物制剂领域的热点,通过纳米技术能够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控制药物释放速率、增强药物的稳定性。

结论药物制剂专业在药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它负责将活性药物制备成符合实际应用要求的制剂,并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研究

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研究

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研究一、引言药物制剂是指将药物与辅料按一定的配方和工艺进行混合、制备成适宜使用的药剂形式的药品。

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研究是保证药物制剂质量稳定、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围绕药物制剂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研究展开讨论。

二、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研究1. 背景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是为了保证制剂的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规范要求,从而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使用。

2. 质量控制要素(1)质量标准:制定合理的质量标准,包括品质指标和检验方法。

(2)生产工艺:确保各个制剂工艺环节正确进行,避免可能的污染和质量问题。

(3)原辅料质量:严格选择、采购、检验原辅料,确保质量符合标准。

(4)环境控制:注重生产车间的卫生与环境控制,避免外界因素对制剂的影响。

(5)质量控制管理: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各项质量控制要求得到有效执行。

3. 现有质量控制技术(1)物理性质测定:包括粒度、溶解度、分散性等物理性质的测定方法。

(2)化学分析:利用化学分析技术对药物制剂的有关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生物学评价:通过生理学、药理学等指标对药物制剂的生物学效果进行评价。

(4)微生物检验:对制剂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进行检测,确保无菌性。

三、药物制剂标准化研究1. 标准化的意义药物制剂的标准化是指将一种制剂的质量标准化,以达到制剂质量的一致性,保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 标准化所包括的内容(1)命名与分类:对制剂进行统一的命名和分类,减少歧义和混淆。

(2)规范制剂配方: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治疗要求,制定制剂的配方标准。

(3)规范制剂工艺:明确制剂生产工艺,遵循标准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质量一致。

(4)确立质量标准:确定药物制剂的各项质量指标,包括品质要求和检验方法。

3. 标准化研究的方法(1)文献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制剂研究的现状和经验,为标准化提供依据。

(2)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确定制剂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指标,为制定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片剂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片剂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片剂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一、引言片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制剂形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为了确保片剂的质量和疗效,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评价。

本文将介绍片剂的质量控制和评价的标准格式文本。

二、质量控制1. 原料药的质量控制(1)原料药的纯度检测:使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者气相色谱法(GC),对原料药的纯度进行检测。

(2)原料药的含量测定:采用合适的定量方法,如紫外分光光度法(UV)或者荧光分光光度法(FL)等,对原料药的含量进行测定。

(3)原料药的微生物检测:使用适当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如菌落计数法或者培养法,对原料药进行微生物检测。

2. 辅料的质量控制(1)辅料的纯度检测:对辅料进行纯度检测,确保其符合药典规定的标准。

(2)辅料的重金属检测:使用适当的重金属检测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或者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辅料进行重金属检测。

(3)辅料的溶解度测定:采用适当的方法,如离子色谱法(IC)或者滴定法,对辅料的溶解度进行测定。

3. 生产工艺的质量控制(1)片剂的制备工艺:确保片剂的制备工艺符合药典规定的标准,如药物的配方、混合时间、压片力度等。

(2)片剂的质量控制点:在制备过程中设定质量控制点,如原料药的添加量、混合时间等,以确保片剂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3)片剂的质量测试:对制备好的片剂进行质量测试,如外观检查、均匀度测试、硬度测定、溶解度测定等。

三、质量评价1. 片剂的外观评价(1)颜色和形状:对片剂的颜色和形状进行评价,确保符合药典规定的标准。

(2)表面光滑度:使用适当的仪器,如表面光滑度仪,对片剂的表面光滑度进行评价。

(3)杂质和破碎:对片剂中的杂质和破碎情况进行评价,确保符合药典规定的标准。

2. 片剂的物理性质评价(1)均匀度: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药物释放度仪,对片剂的均匀度进行评价。

(2)硬度:采用合适的硬度测试仪器,对片剂的硬度进行评价。

制药制剂稳定性研究及质量评价方法开发

制药制剂稳定性研究及质量评价方法开发

制药制剂稳定性研究及质量评价方法开发概述:制药制剂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药物保持其原有的物化性质、活性和效力的能力。

稳定性研究是制药生产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确保药物品质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制药制剂稳定性研究及质量评价方法开发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1. 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性制药制剂的稳定性研究是确保药物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的基础。

稳定性研究能够帮助制药企业了解药物在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制定合理的储存条件、有效期以及预防药物退化和降解提供科学依据。

稳定性研究还能够起到质量控制的作用,确保药物在市场上始终具有一致的质量。

2. 稳定性研究方法(1)物化性质研究物化性质研究是制药制剂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

通过测量药物制剂的溶解度、pH值、颜色、溶解速度等物化性质的变化,可以获得药物的稳定性信息。

常用的方法包括溶解度测定、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

(2)活性和效力评价活性和效力评价是制药制剂稳定性研究中的关键环节,它们反映了药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抗病理活性和药理效果的变化。

常用的活性和效力评价方法包括细胞毒性实验、动物实验、生物化学分析等。

(3)退化机理研究退化机理研究是制药制剂稳定性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了解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退化机理,可以确定稳定性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常用的方法包括加速试验、倒显微镜观察、差示扫描量热法等。

3. 质量评价方法开发为了确定制药制剂的质量,需要开发一系列的质量评价方法。

这些方法应能准确、快速地判断药物制剂的质量,保证药物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

常用的质量评价方法包括含量测定、杂质分析、溶出度测定等。

(1)含量测定含量测定是制药制剂质量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测定药物制剂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可以评估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

常用的含量测定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

(2)杂质分析杂质是药物制剂中除了主要活性成分以外的其它成分。

药物制剂的生物活性与药效评价

药物制剂的生物活性与药效评价

药物制剂的生物活性与药效评价药物制剂是指将药物以适宜的剂型制成的药物制备物,在体外或体内发挥药物活性以及产生药效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药物的生物活性和药效评价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关键因素,对于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药物制剂的生物活性与药效评价的相关内容。

一、药物制剂的生物活性药物制剂的生物活性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发挥药理作用的能力。

药物的生物活性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以及药物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中的有效浓度等因素。

而药物制剂的性质、制备工艺以及给药途径等因素对药物的生物活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1. 药物制剂的性质对生物活性的影响药物制剂的性质包括溶解性、离子化程度、分子大小等,在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分布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药物溶解度低可能导致生物利用度降低,而药物的离子化程度则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因此,药物制剂的设计应考虑药物的性质以及适宜的载体,以提高药物的生物活性。

2. 制备工艺对生物活性的影响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对药物的生物活性有直接的影响。

制备工艺中的温度、pH值、溶剂选择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进而影响药物的生物活性。

因此,制备工艺的优化对于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3. 给药途径对生物活性的影响给药途径的选择对药物的生物活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从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生物利用度。

例如,口服给药常用于口服制剂,而静脉注射则常用于注射制剂,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导致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不同,因此给药途径的选择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应用要求来确定。

二、药效评价方法药效评价是对药物制剂功效的评估和测定,旨在确定药物在人体内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效评价方法综合考虑了药物治疗效果、毒副作用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指标,可以客观地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

1. 体外药效评价方法体外药效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体外实验室方法来评价药物的活性和作用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这种方法最适合于三至四个或更多取样点的溶出度曲线比较 ,采用本方法时应满足下列条件:
• • 应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对受试和参比样品的溶出曲线进 行测定。两条曲线的取样点应相同(如15、30、45、60分 钟)。应采用变更前生产的最近一批产品作为参比样品。
• • 药物溶出量超过85%的取样点不超过一个。
CMC-Na
1 2.5 5 8 16 40
二、溶出度测定原理及制剂影响因素
通过CMC-Na加入量调节茶碱缓释片的释放度
23
24
4
2013/4/20
二、溶出度测定原理及制剂影响因素
盐酸地尔硫卓膜控片
膜控材料:乙基纤维素和Eudragit E,配比对释放速率的影响 见下表。
材料配比与Higuchi 溶出速率(R)
8
二、溶出度测定及制剂影响因素
国内外药典溶出度(释放度)测定方法
国家
测定方法
说明
中国 转篮法、桨法、小杯法
桨碟法
测定透皮贴剂释放度
美国
转篮法、桨法、流池法、 往复筒法
转筒法、桨碟法
测定透皮贴剂释放度
英国
转篮法、桨法、流池法、 桨碟法
日本 转篮法、桨法、流池法、
二、溶出度测定及制剂影响因素
1、转篮法 (Rotating Basket) 2、桨法 (Rotating Paddle)
(%)
注意总混量、总混设备和总混时间的影响。 可以分次加入外加料。
40
ô 体内外相关性指由制剂产生的生物学性质或由生物学性 质衍生的参数(如Tmax、Cmax或AUC),与同一制剂的物 理化学性质(如体外释放行为)之间,建立了合理的定量 关系。
ô 缓控释、迟释制剂要求进行体内外相关性试验,它应反 映整个体外释放曲线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之间的关系 。只有当体内外具有相关性,才能通过体外释放曲线预 测体内情况。
多数情况下,溶出速度: 水合物 < 无水物 < 有机溶剂化物
20
பைடு நூலகம்
Anhydrate
Hydrate
图 茶碱的无水物和水合物在25℃水中的溶出曲线 1. 无水物;2. 水合物
21
二、溶出度测定原理及制剂影响因素
5、制剂处方组成
辅料和辅料配比不仅会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且直接 影响到制剂中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4h 血糖降低20%
甲苯磺丁脲钠盐 1069 mg/(cm2⋅h) 1h 血糖降低40%
15
16
二、溶出度测定原理及制剂影响因素
2、固体药物的比表面积
d↓,S↑, 在制剂上,将难溶性药物微粉化,或制成固体 分散体,能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17
18
3
2013/4/20
二、溶出度测定原理及制剂影响因素
3、多晶型 (polymorphism)
• • 第一个取样时间点(如15 分钟)的溶出量相对标准偏 差不得过20%,其余取样时间点的溶出量相对标准偏差不得 过10%。
34
例:萘普生钠缓释骨架片
t (h) 0.5
1 1.5
2 3 4 6 f2 值
试验制剂 20.53 25.98 35.87 51.52 59.60 67.21 71.94 91.02
3
一、药物制剂质量评价的重要性
固体药物制剂评价的主要指标:
崩解度、 溶出度释放度、 生物等效性、 稳定性(有关物质)。
4
一、药物制剂质量评价的重要性
难溶性药物: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固体药物的溶出速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其体内生物 利用度的情况。
1897年,Noyes 和 Whitney 最早研究溶出。 1951年,Edwards J 研究了阿司匹林片剂。 8年后, Shenoy等研究了苯丙胺缓释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与体外溶出速率的关系。
多晶型包括稳定型、亚稳定型和无定型。 一般来说,药物亚稳定型其溶解度、溶出速度均较高, 并可增大药物活性。 ¯ 晶型与疗效有关,如无味氯霉素有A、B、C三种晶型和无 定型,只有B型和无定型有效 ¯ 制成无定型药物
19
二、溶出度测定原理及制剂影响因素
4、溶剂化物
药物含有溶媒而构成的结晶称为溶剂化物,若溶剂为 水时则为水合物。
11
12
2
二、溶出度测定及制剂影响因素
2013/4/20
二、溶出度测定及制剂影响因素
13
14
药物溶出原理
二、溶出度测定原理及制剂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1、药物的溶解度 (solubility)
溶解度是影响药物溶出行为的首要因素。
增溶方法:成盐、制备包合物、微乳等。
例:
dC/dt 口服
甲苯磺丁脲 0.21mg/(cm2⋅h)
26
三、溶出介质和溶出方法的选择
1、溶出介质 溶出度试验应尽可能在生理条件下进行,这样可 以从药品体内行为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体外溶出 数据。但常规的溶出度试验条件不需要与胃肠环 境严格一致,应根据原料药的理化性质和口服给 药后可能的暴露条件确定适当的介质。
27
三、溶出介质和溶出方法的选择
(1) 种类 溶出介质的体积一般为500、900或1000 mL,
溶出介质 盐酸溶液 醋酸盐缓冲液 醋酸盐或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盐缓冲液
29
三、溶出介质和溶出方法的选择
(2) 体积
溶出介质的量应使用药物全部溶解时用
量的3倍以上,常为5~10倍量,使能接近漏槽
条件。
转篮法、桨法 900~1000ml
小杯法
100~250ml
(3) 溶出介质需经脱气处理
泼尼松校正片(10mg)在脱气的蒸馏水中,溶出度要高出 30%。
格列吡嗪缓释片与进口渗透泵片的释放度比较
样品
释放度(%) 2h 4 h 6 h 8 h 10 h 12 h 14h 16 h 20 h 24 h
本品
15.8 26.7 35.4 47.3 60.0 72.9 83.1 90.7 98.1 99.6
Glucotrol XL 3.2 13.1 29.4 42.1 53.2 66.1 78.9 90.6 97.1 99.8
特点:无须假设药物在系统中的转运动力学,应用了所有的 体内外数据进行计算,建立较高水平的相关性。但是有可 能不同体内曲线得到相同的平均滞留时间值。故体内平均 滞留时间不能代表体内完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处方1 处方2 处方3 处方4 处方5 处方6
EC:(E) 4:0 3.8:0.2 3.2:0.8 2.5:1.5 2.2:1.8 2:2
R(%min1/2)
3.19
3.43
4.16
4.95
5.28
5.41
25
二、溶出度测定原理及制剂影响因素
6、制剂工艺
制粒方式 加料的顺序 混合条件 片剂硬度 包衣
对照制剂 23.95 28.99 39.12 54.86 60.37 62.75 65.17
35
例:格列吡嗪缓释片不同释放介质的释放度
释放介质
释放度(%)
2h 4h 6h 8h 10h 12h

2.8 12.7 19.4 25.6 30.5 37.2
0.05M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pH:7.5)
8.2
13.1 22.2 32.0 45.0 58.5
0.05M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pH:8.5)
10.0
22.5
36.5
49.1
60.0
70.0
0.015mol/L 盐 酸 溶 液 (含0.25%十二烷基硫酸 15.6 29.9 42.3 55.0 67.1 78.9 钠)
36
6
2013/4/20
适用性广,各国药典均已收载,所用仪器、方法基本一 致,但美国药典还收载了2000ml与4000ml的容器。 3、小杯法 满足了小剂量固体制剂的测定。 4、桨碟法 中国药典收载的桨碟法比英、美药典的尺寸大 为增加。
10
二、溶出度测定及制剂影响因素
溶出:药物从固体进入溶液的过程。
k1
k2
溶出的药物
k3
k3> k2 > k1
37
改善难溶性药物制剂A(片剂)的溶出性能 (颗粒中加入的崩解剂和粘合剂)
1
2
3
4
5
3.5%PVP-K30



PVP-固体分散

5%CMS-Na

2.5%CMS-Na
√(外加)
0.25% K-12

崩解时间
(min)
12
10
8
7
10
溶出度 (%)
80.3
89.7
88.1
82.4
99.6
38
硬脂酸镁对难溶性药物制剂的影响比较大,举例硬脂酸
30
5
2013/4/20
三、溶出介质和溶出方法的选择
(4) pH值
口服缓控释制剂在整个胃肠道释放、吸收,经历pH1~7.4 的变化,一些品种需进行pH梯度试验。
萘普生钠缓释骨架片pH梯度试验
t (h)
溶出介质
0~2 pH1.2 盐酸液+ 0.05% 吐温-80
2~3 pH5.0 磷酸盐缓冲液+ 0.05% 吐温-80
41
体内外相关性的评价方法:
1、室模型依赖法 (一级相关) 体内吸收分数-体外累积溶出百分率 确定了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之间点对点的相关关系,并 应用了所有体内外数据点,能反映曲线全部形状。相关 性水平高。
42
7
2013/4/20
2、统计矩分析法 (二级相关) 体内平均滞留时间(MRT)或体内平均吸收时间(MAT) ——体外平均溶出时间(MDT)
对于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制备口服制 剂比较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