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人教版)】物质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能够识别并区分不同类别的物质(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理解其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实例分析,学生能够理解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到这种转化是自然界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培养学生基于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规律,推理判断物质类别及转化关系的能力,初步构建物质分类及转化的认知模型。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其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及转化规律。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认识物质分类及转化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树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标准及其类别(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
•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及其实例。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区分复杂物质的类别,如酸、碱、盐等化合物的分类。
•掌握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含物质分类及转化示意图)•实验器材:常见物质的样品(如水、空气、铁、二氧化碳等)、试管、烧杯等•教材、教辅资料及网络学习资源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讲解物质的分类标准及类别。
•实验演示法:通过展示物质的性质实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物质分类的依据。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物质转化实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归纳物质分类及转化的规律,形成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展示几种常见物质(如水、空气、铁钉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提出问题: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它们之间能否发生转化?如何转化?2. 新课教学•物质分类:•讲解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通过实例区分。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标要求】对于本节,新课标的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用分类法进行分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科学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3.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将生产、生活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探究、总结。
【教学用品】多媒体设备,大小不同、颜色不一的玻璃小球若干等【教学过程】课堂备用练习:练习1:请按教材图示,画出Fe、Cu、S、H2、HCl、NaOH、H2So4、Ba(OH)2、NaHCO3、K2O、CuO、NaCl 的树状分类图。
练习2:人们把球分成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属于( )。
A.树状分类法B.环状分类法C. 球状分类法D.交叉分类法练习3.给物质分类的好处在于 ( )。
A.有利于认识事物B.有利于弥补事物的先天不足C.有利于人们开拓视野D.有利于发现事物的特性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第2课时物质的分类学习目标:1.熟悉酸、碱、盐的性质。
2.了解研究物质通性的思路和方法。
3.熟悉常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过程:初高中衔接内容——1.酸、碱、盐的性质(1)酸的主要化学性质(2)碱的主要化学性质(3)盐的主要化学性质2.物质的转化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
高中必修第一册统编人教版《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专题0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知识导图】【目标导航】物质的分类的考查方式主要是判断各选项的正误,考查角度是对概念的辨析;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会结合与社会热点相关的物质、材料、工业流程等进行考查;分散系的相关知识主要侧重胶体性质与应用的考查。
题型为选择题1、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常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2、分散系的知识考查频率不高,难度不大,一般出现在选择题的个别选项中。
【重难点精讲】一、物质的分类(一)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1)同一种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之间互称为同素异形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化合物,100多种元素可以能成种类繁多的物质。
我们可以采用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来认识和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制备等。
(2)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A.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按某种标准再进行分类的方法叫树状分类法,根据物质的组成可以采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如下:B.交叉分类法对同一种物质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的方法叫交叉分类法,从不同的标准对同一物质进行分类,可以采用交叉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根据物质的性质也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氧化物质的性质可对氧化物进行分类,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如CaO;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如CO2;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如Al2O3;既不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不成盐氧化物,如NO、CO;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特别提醒:(1)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或碱,如SiO2、Fe2O3。
(2)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
(3)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Al2O3。
(4)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版)》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中二级标题“元素与物质”的内容,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本节内容既承接了初中的相关知识,又为后续化学反应的分类以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对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发展亦起到重要作用。
从章标题来看,新教材将旧教材中的第二章移至第一章,很好地衔接了初中化学的相关内容,降低了学生初学高中化学知识的难度。
从节标题来看,本节内容增加了“物质的转化”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物质转化的途径。
在本课时的具体内容设置方面,新人教版在物质分类方法层面变化不大,但增加了物质分类的角度(通过物质性质分类),并加入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等知识点,体系更加完整。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了解或掌握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如下:(1)物质由元素组成;(2)物质的分类;(3)CO2、CaO的化学性质。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但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能根据元素组成和物质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能结合物质的类别说明或预测物质的性质,进而实现物质的转化;3.能体会到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评价目标】1.通过对表格中物质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分类角度和方法的认识;2.通过对酸(碱)性氧化物以及物质转化图的探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及转化的分析推理能力;3.通过对图书分类与物质转化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分类价值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树状分类法;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2.教学难点:物质的转化五、教学方法1.问题链(围绕着框图中的物质进行一系列问题驱动)2.演绎推理(含碳元素物质的分类、同素异形体、Na2O的性质物质的转化)3.类比推理(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先从图书馆的分类引入物质分类的意义及角度,而后以框图的形式呈现了一些物质,整节课围绕着这些物质依次探讨两种分类法、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物质的转化。
化学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教学设计(新教材人教版)

化学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教学设计(新教材人教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变化1.1.1物质的分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教学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
【教学过程】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
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
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化学分类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
一、分类法的涵义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并且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
它也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分类能帮助人们迅速找到所需要的物品或信息,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工作方法。
在社会生活、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化学研究领域,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二、常用的分类法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1)含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交叉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2)特点:能从多个角度认识某一物质的多重属性。
2.树状分类法:(1)含义:采用树状形式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2)特点:能认识各类物质之间的从属关系。
三、分类法的应用1.物质的分类:我们研究物质的时候,通常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对物质进行分类。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1.1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
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
在整个高中化学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
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胶体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推理、分析、归纳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能在以后学习生活中中进行实际应用。
【重难点】1.知道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性质【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新课讲授:一、分类的方法1、单一分类法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 2、O 3的混合物、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等,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2、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就是对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被分类的物质物质类型分类标准3、树状分类法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
被分类的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类型间的关系以树状陈列式表示。
二、物质的分类1、物质分类的依据(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2)物质分类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掌握物质之间转化的基本条件和规律。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物质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物质之间转化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物质分类标准。
掌握物质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背后的微观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滴管、酒精灯等。
化学试剂:钠、水、酚酞指示剂、盐酸、氢氧化钠等。
教学课件:包含物质分类图表、实验步骤和示例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学场景】教室前方的屏幕上展示了一张超市货架的照片,各类商品井然有序地分类摆放。
学生们好奇地注视着屏幕,等待教师的引导。
【教师活动】教师微笑着指向屏幕上的照片,并提问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师生对话】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张超市货架的照片,有没有注意到商品是如何摆放的?”生1:“老师,商品都是按照种类摆放的。
”师:“非常好!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呢?”生2:“方便我们找到想要的东西。
”师:“没错,分类摆放不仅方便了顾客,也提高了超市的管理效率。
同样地,在化学的世界里,我们面对着成千上万的物质。
为了更好地研究它们、应用它们,我们也需要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超市商品分类摆放的实例,引出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从生活中的经验出发,自然地过渡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中。
【过渡语】“那么,在化学中我们是如何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呢?不同种类的物质之间又能否相互转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这一神秘的化学世界。
”教师的话语充满了激情和期待,成功地点燃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约35分钟)物质分类(约15分钟)【教师活动】教师打开课件,展示出一幅清晰的物质分类图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1册学案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表格中物质的分析,掌握物质分类的角度和方法;2.通过对酸(碱)性氧化物以及物质转化图的探讨,提升对物质性质及转化的分析推理能力;3.通过对图书分类与物质转化的分析,体会分类的价值。
【学习过程】Na Mg Fe NaCl NaOH Fe(OH)3CO CO2 C H2O2 O3Na2CO3CaO Na2O SO3K2CO3H2SO4H2CO3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有哪些?2.你能从元素组成的角度将这些物质分类吗?3.上面列出了一些含碳元素的物质,如何根据物质的分类进行梳理?4.根据同素异形体的概念,你能发现表格中的同素异形体吗?二、元素与性质的关系1.根据CO2、SO3的相关化学方程式,得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2.根据酸性氧化物的性质,类比得出碱性氧化物的性质:3.预测Na2O能发生的反应(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三、物质的转化结合以上物质转化的路径思考:如何用Cu制备CuSO4?(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学习效果】一、单项选择题I1.科学家发现C60后,近年又合成了许多球形分子(富勒烯),如C50、C70、C120、C540等,它们互称为()A.同一物质B.同种化合物C.同素异形体D.无法判断2.某网站报道,科学家通过电解Fe2O3、SiO2、CaO的熔融液(1600 ℃)制得了铁。
按照树状分类法对熔融液中的三种物质进行分类,其中正确的是()A.均属于混合物B.均属于金属氧化物C.均属于纯净物D.均属于非金属氧化物3.将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顺序排列,其中正确的是()A.水银、干冰、硫酸、烧碱、食盐B.碘酒、冰、盐酸、烧碱、食盐C.氢气、二氧化硫、硝酸、纯碱、胆矾D.铜、氧化铜、醋酸、生石灰、氯化铜4.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A.Na2CO3是碱B.Na2CO3是盐C.Na2CO3是钠盐D.Na2CO3是碳酸盐5.按照物质不同的分类方法,H2SO4应属于()①酸②氢化物③氧化物④含氧酸⑤难挥发性酸⑥混合物⑦二元酸⑧化合物A.①⑥B.①④⑦⑧C.①②④⑤⑥D.①④⑤⑦⑧6.下列物质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A.COB.SiO2C.H2O2D.MgO7.从物质类别的通性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金属单质可以与非金属单质反应B.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反应C.非金属单质一定能与酸反应D.部分碱性氧化物可以与水反应二、单项选择题II8.某同学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了5种物质,相连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过渡】应用分类法研究化学物质。
【活动2】对物质进行分类,说出分类依据。
【小结】基于物质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得出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活动3】基于分类的思想对氧化物再认识。
【阅读资料】几种氧化物的重要化学性质。
【思考】物质组成和性质之间的关联。
【小结】应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两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得到“既方便理解又总结反应规律”的分类结果。
【活动4】如何吸收烟气中的SO2?
【思路外显】初步建立基于物质类别认识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
【小结】分类的意义: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指导陌生物质的学习。
【活动5】基于分类的思想对溶液和浊液进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