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诫子书

15.诫子书
15.诫子书

15.诫子书

一、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字词解析

1.重点字词解释

诫:告诫,劝勉。

书:书信。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广:增长。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2.一词多义

(1)学

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2)之

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3)以

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用来)

(4)志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3.词类活用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③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

④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古今异义

(1)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

古义: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环境、心情)安静;

(2)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遭遇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3)淫慢则不能励志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4)夫君子之行

古义:操守、品德、品行;

今义:走;

(5)年与时驰

古义:随同

今义:和

三、朗读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译文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品行,依靠内心安静集中精力来修养身心,依靠简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清心寡欲,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使自己的志向坚定、明确,不安定清静,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使自己实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刻苦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松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像枯枝落叶般凋落、衰残,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的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五、内容梳理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怎样论述的?

答: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就是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论述效果。

6.“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答:“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7.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分别找出原句。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成才需要具有三个条件: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8.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同时注意珍惜光阴,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9.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10. 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11.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12.积累成语、名句:

成语: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

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5 诫子书 大赛获奖教案

15诫子书 一、导入新课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准确朗读,疏通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全班齐读课文。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重点词语解释 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 淫慢 ..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遂成枯落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翻译全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目标导学三: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1.本文作者阐述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

15.诫子书

15.诫子书 一、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字词解析 1.重点字词解释 诫:告诫,劝勉。 书:书信。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广:增长。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2.一词多义 (1)学 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2)之 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3)以 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用来) (4)志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3.词类活用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③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 ④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古今异义 (1)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 古义: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环境、心情)安静; (2)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 古义:轻薄; 今义:遭遇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3)淫慢则不能励志 慢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4)夫君子之行 行 古义:操守、品德、品行; 今义:走; (5)年与时驰 与 古义:随同 今义:和 三、朗读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译文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品行,依靠内心安静集中精力来修养身心,依靠简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清心寡欲,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使自己的志向坚定、明确,不安定清静,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使自己实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刻苦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作者】诸葛亮【朝代】三国时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励精——振奋精神。治性——修养性情。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以第二个句子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2、总结交流: 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选2名学生朗读自己的译文,老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3、说说对下列两句话的理解。

15诫子书

15诫子书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诵读积累法、精读探究法. 学生 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第15课 诫子书

第15课. 诫子书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三、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作业设置结合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爱国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15诫子书

《诫子书》 一、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 二、课型:教读课 三、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2.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难点: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五、教学资源:PPT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全班齐读课文。 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重点词语解释

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 ..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增长才干) 淫慢 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遂成枯落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三)深入探究 1.本文作者阐述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因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3.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明确: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请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示例一:“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示例二:“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

15《诫子书》解读

《诫子书》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2.文题诠释 诫,又作“戒”,劝诫,劝勉之义。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3.主旨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4.内容解读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

15 诫子书

导学案 15 诫子书 学习目标 1.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3.领会古人思想观念中修身与治学的联系,并将其用运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中。 学习重难点 重点:感受并领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 难点:深刻体会修身治学之道,明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深刻内涵。 知识链接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敦敦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学法指导: 1.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常识积累】1.填空,补充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字词梳理】2.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淡泊: 无以: 明志: 致远: 广才: 淫慢: 励精: 险躁: 枯落: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朗读练习】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本文很明显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作者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的?作者的主要观点为何? 2.请你谈谈对“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这句话的看法。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由文章可见,“静”可谓是把握与理解文章的关键因素,那么它一定不似表面上的意思那么简单。请与其他同学合作讨论,到底该如何理解文中的“静”? 2.在《论语》十二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修身与治学,在本篇文章中,依然强调的是修身治学,这真是件怪事,为何修身与治学之间联系如此紧密。请同学们关于此话题展开讨论,探讨修身与治学之间的联系,并思考该思想的现代意义。

15《诫子书》同步练习附答案

15《诫子书》同步练习附答案 一、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夫.君子之行(fú) (2)淫.慢(yín) (3)遂.成枯落(suì)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以修身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非淡泊 ..无以明.志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明确、坚定 (4)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达到 (5)非学无以广才 ..广才:增长才干 (6)淫慢 ..则不能励.精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 (7)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轻薄治:修养 (8)年与时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3.请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不能学有所成。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5.填空。 (1)《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

15 诫子书 1.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的信。文章虽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 2.文化常识 古代书信的别称 书信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为表示不同的种类,古人使用了不同的名称,如: (1)函:如“便函”就是便信,“公函”就是公文。 (2)书:如“家书”就是家信,“手书”就是亲笔信。 (3)札:原指写字用的木片,引申为书信。如“大札”“惠札”“便札”。 (4)简:原指写字用的竹片,引申为书信。如“书简”“小简”。 (5)笺:供题诗、写信用的纸张,引申为书信,如“便笺”“锦笺”“华笺”。 (6)尺牍:牍,古代书写用的竹木简,狭长形,长约一尺,故称“尺牍”。 (7)尺素:素,纸未发明前,富贵人家常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尺素引申为书信。 (8)鸿雁:典出自《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此后文学作品中常用“鸿雁”来代书信。如成语“鸿雁传书”。 3.文言考点链接 解释文言实词 【方法指导】 (1)扩词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即积累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特殊现象。 (3)揣测法。即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上下语境推断语义。这种方法切忌脱离文本,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考查的文言实词,遵循的是“考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原则。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习题链接】见“积累与运用”T4,“拓展阅读”T10。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汉字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淡泊.(bó)zhì(致)远淫.慢(yín)遂.成枯落(suì) 励.精(lì) 险zào(躁)穷庐.(lú)年与时chí(驰) 2.请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