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之一:凉州词、浪淘沙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凉州词》与《浪淘沙》背景介绍《凉州词》和《浪淘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两篇诗都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被广泛传诵。
在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要特色的教育中,教授这两首古诗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设计适合初中高中阶段的《凉州词》和《浪淘沙》教学方案,能够使学生从中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提高自身的语言和文化修养。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过程,学生应该能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字句、意象等方面的要素;•掌握诗歌的文学特色及内涵,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欣赏诗歌能力及批判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学生提供模板和思路。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和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信息;•理解诗人的意图和情感表达;•借助其他作品和历史知识融汇贯通,理解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和内蕴。
难点•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如韵律、格律和写作技法等;•领悟文化内涵,把握独特的文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阅读、解析和分析:通过背景介绍、诗歌朗读和注释等方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古诗的基本信息、文学特色和情感表达。
•思辨、探究和比较:引导学生借助其他文学作品和历史知识融汇贯通,理解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和内蕴。
•仿写、创作和演示: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步:了解古诗的基本信息(20分钟)•向学生介绍《凉州词》和《浪淘沙》的作者、创作年代、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朗读古诗,让学生体验古诗的美感和思想内涵;•注释重要词语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文学特色和情感表达。
第二步:探究文学特色(30分钟)•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如韵律、格律和写作技法等,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规律;•分析古诗中的重要词汇、意象和隐喻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第三步:比较文学作品(45分钟)•比较古诗与其他文学作品,如《将进酒》、《滕王阁序》等,理解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和内蕴;•分组讨论古诗与现代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比较能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3.3古诗二首教案2北师大版(最新整理)

古诗二首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
《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3。
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凉州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
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3。
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生读诗并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
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教学过程:一、背诵《凉州词》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 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3。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凉州词》《浪淘沙》(精选13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凉州词》《浪淘沙》(精选13篇)《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篇1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母亲河”为主题,《古诗二首》是第三篇课文。
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还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刘禹锡的《浪淘沙》,用浪漫主义手法,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学生分析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已接触过多首,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韵律美。
教学设想根据课标“诵读古代,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反复诵读上,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浪淘沙》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师可就两首诗让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展开讨论,交流心得。
在教学中,可以画画,可以配乐,牵引学生走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作者的有关资料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丰富想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_教案教学设计

《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诗词词语解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古诗词诗文解释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
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
晚年出任文安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
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
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
《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古诗词诗文赏析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唐诗之旅)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直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
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教学设计(共2课时,附板书)

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第一课时一、导入黄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古代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凉州词》。
二、共同学习(一)、自主学习1、交流资料(1)介绍作者:王之涣,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
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2)补充介绍: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3.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4.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3、感知诗歌内容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
描写戍边士兵的还乡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诗人的广阔胸怀。
(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三、小结四、推荐阅读1、王翰的《凉州词》2、王之涣的诗歌五、作业:1、背诵默写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凉州词、浪淘沙 教案 优

《古诗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资料明白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重点难点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并结合资料去理解诗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学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吗?生:母亲河。
师:板书“母亲河”。
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无私地哺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同样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条河……(黄河)师:在母亲河旁边板书“黄河”。
不错,黄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也一直是人们赞美歌咏的对象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
2、板书课题——凉州词、王之涣。
二、自学1、我们学过很多古诗,大家说说怎样学习古诗?2、朗读古诗。
三、展示(一)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2、想象画面,了解意境,读好每一句;3、走近诗人,体会情感,读出情感美。
(二)朗读古诗。
1、指名朗读古诗。
2、开火车朗读古诗。
四、探究精读古诗,理解古诗。
1、“黄河远上白云间”谁来读一下?(指多个学生读)要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
诗人将目光移动,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2、“一片孤城万仞山”师:读读这句,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交流:“孤”、“仞”、“一片”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
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
齐读这两句。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两句诗理解较难。
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哪些字词较难理解?补充资料: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通用10篇)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等感知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色,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知道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尝试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一分钟演讲(黄河——母亲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古往今来,无数人赞美她、歌颂她。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借黄河之势抒发自己情感的诗——《浪淘沙》(板书)齐读。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2.汉武帝派张骞寻找黄河源头典故;3.牵牛、织女。
师:《浪淘沙》是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后用为词牌名。
《浪淘沙》为一组诗,共九首,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七言诗。
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先感知——朗读晓诗韵——研读解诗意——美读悟诗情——品读拓诗境三、出示学习目标1.我能借助注释、插图和小组合作学习,感知古诗的大意;能够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四、自主学习出示导读纲要:1.自由读诗,借助注释、插图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韵律。
3.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画出诗的节奏。
)学生汇报:1.指名读。
(指导读:曲、簸)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2.男、女分读。
古诗两首《凉州词》《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凉州词》《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凉州词》和《浪淘沙》的背景和意境;2. 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句和修辞手法;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教授古诗《凉州词》和《浪淘沙》的内容和背景知识;2. 分析古诗中的重点词句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1. 完整的古诗《凉州词》和《浪淘沙》的文本;2. 课堂演示素材:图片、音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古筝演奏《凉州词》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古筝的高亢激昂和悲凉深沉的情感表达。
同时展示一幅凉州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二、导读(10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完整的古诗《凉州词》和《浪淘沙》,并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的“凉州”和“浪淘沙”分别指代什么地方?为什么古诗中的情感如此强烈?三、课文解读(30分钟)1. 《凉州词》教师先带领学生读诗,再分析古诗中的重点词句和意象,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千里共婵娟”等。
通过解读,学生可以体会到凉州的荒凉和无边的辽阔之美。
2. 《浪淘沙》教师带领学生读诗,并重点解释古诗中的词语和修辞手法,例如“浪淘尽”、“白沙如雪”、“梦魂”等。
通过分析,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思考和抒发。
四、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放映一段描述凉州景色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到凉州的壮丽和荒凉。
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对视频和古诗的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
五、创作表达(30分钟)1. 课堂创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创作,要求学生以《凉州词》或《浪淘沙》为灵感,写一段自己感受到的凉州或海边的景色描写,要求学生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辞藻。
2. 朗读与分享: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创作或其他同学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六、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提出几个问题进行总结:你是如何理解《凉州词》和《浪淘沙》的意境和情感的?你觉得古诗对你的情感和思考有什么启发?七、拓展延伸教师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古诗,并学习古诗的创作技巧,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之一:凉州词、浪
淘沙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黄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奔
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古代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
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凉州词》。
二、共同学习
(一)、自主学习
1、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王之涣,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
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
中,回味无穷。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2)补充介绍: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3.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4.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3、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
描写戍边士兵的还乡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诗人的广阔胸怀。
(二)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三、小结
四、推荐阅读
1、王翰的《凉州词》
2、王之涣的诗歌
五、作业:
1、背诵默写
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背诵或默写《凉州词》
评价并导入,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共同学习
(一)、自主学习
1、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
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
后复用,至礼部尚书。
《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
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
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的哲理散文也
颇有新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边
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3、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
古代神话把这两
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天帝,被分
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
初步掌握。
3、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二)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
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三、小结
四、推荐阅读
1、刘禹锡的《陋室铭》
2、刘禹锡的诗歌《西州乐天杨州初逢》《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训练
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河。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二首
板书设计:
凉州词
王之涣
远眺黄河、孤城环境
豁达、开阔的胸怀
近听羌笛声心理
浪淘沙
刘禹锡
黄河壮阔雄伟的景象
博大的生命力
伟大的精神
达到美好境界
小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