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百喻经是一部佛教经典,包含有大量的比喻故事,旨在让人们通过比喻来理解佛陀的教义和人生的道理。
下面是百喻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喻:庄严应行从前,有一位富翁,他嫌自家的院子不够大,于是便在自家的院子和前街之间建了一道高墙。
外人看到这道高墙,都以为富翁家的院子很大,因为他们看不见内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当像这位富翁一样,庄严自己的行为,让外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他人的赞许和尊重。
第二喻:十支弓箭从前,有一位王子,他喜欢射箭,于是他便让自己的仆人去打造了十支弓箭,每支箭尖都经过严格的抛光和细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像这位王子一样,给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抛光和磨砺,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强大的人,正如十支弓箭一样坚强。
第三喻:修正虔诚从前,有一位农夫,他种了麦子后,很快就看到了新苗,但这些苗子都是歪曲的,他感到非常失望。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有时候也会像这位农夫一样面对挫折,但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修正我们的心态,用虔诚的心去改变生活。
从前,两条蛇争抢一些食物,但食物太小,结果两条蛇把自己缠住了,最后被沙漠中的鹰吃掉了。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谨慎地进行斗争,最后可能会徒增烦恼,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伤。
第五喻:平等观念从前,有一个人想看瓶子里的水是否清澈,就拿来了两个不同大小的瓶子。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像这个人一样摒弃个人主观意识,从而认识到世态之殊,不应该因为表面的差异而将人或事物区分出来,而应该具有平等观念。
第六喻:独立自我从前,在一个森林里,有一只小鸟被妈妈推出了窝,它开始尝试独立自我生活。
虽然起初会受到当地其他鸟儿的欺负,但它坚定不移地努力,并终于成为了基督山伯爵般的鹰。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学会独立自我,尝试去摆脱社会的文化束缚,掌握自己的人生,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七喻:黑暗与光明从前,有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一些笼罩的东西,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
百喻经

《百喻经》《百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
本书于十二部经中,属于譬喻一类,每篇都有喻和法两部分合成。
喻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法是本篇寓言所显示的教诫。
这些寓言主要描写幽默可笑的事情,有很犀利的讽刺性,也可以作笑话看。
僧伽斯那在跋颂中说:本书以戏笑的方法来阐明佛法,如以苦药和石蜜,虽损蜜味,但主要是为了治病。
先讲笑话,后讲佛法,如先服吐下药,后以酥滋润身体。
笑话里包含佛法,如树叶裹阿伽陀药,希望读者但取佛法的阿伽陀药,而抛弃戏笑的树叶本书共九十八喻。
以百喻为名,当系举其大数而言。
再归纳各喻的意趣,可为三类:一、其中对治烦恼的,有十种:(一)对治贪的,有第十六灌甘蔗喻、第十七债半钱喻等七喻;(二)对治嗔的,有第十三说人喜嗔喻、第四十八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等四喻;(三)对治痴的,有第八山羌偷官库喻、第九叹父德行喻等十九喻;(四)对治慢的,有第二十八为妇贸鼻喻、第四十三磨大石喻等四喻;(五)对治疑的,有第二十六人效王眼瞤喻、第七十尝庵婆罗果喻两喻;(六)对治身见的,有第三十牧羊人喻、第三十五宝箧镜喻等四喻;(七)对治边见的,有第六十一梵天弟子造物因喻、第六十二病人食雉肉喻两喻;(八)对治邪见的,有第五十八两子分财喻、第九十四摩尼水窦喻两喻;(九)对治见取的,有第四妇诈称死喻、第五渴见水喻等三喻;(十)对治戒禁取的,有第一愚人食盐喻、第十二煮黑石蜜浆喻等八喻。
二、其中对治恶行的,有四种:(一)对治悭吝的,有第二愚人集牛乳喻、第六十五五百欢喜丸喻等四喻;(二)对治犯戒的,有第六子死欲停置家中喻、第十四杀商主祀天喻等十八喻;(三)对治邪命的,有第三以梨打头破喻、第七认人为兄喻等七喻;(四)对治懈怠的,有第十五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第四十七贫人作鸳鸯鸣喻等五喻。
三、其中开示法义的,有二种:(一)开示空义的,有第四十九小儿争分别毛喻、第五十二伎儿作乐喻等五喻;(二)开示一乘的,有第二十二入海取沉水喻、第二十四种熬胡麻子喻等四喻。
南北朝-百喻经《毘舍闍鬼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毘舍闍鬼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毘舍闍鬼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二毘舍闍鬼,共有一箧、一杖、一屐。
二鬼共诤,各各欲得。
二鬼纷纭竟日,不能使平。
时有一人来见之已,而问之言:此箧、杖,屐有何奇异,汝等共诤,瞋恚乃尔?二鬼答言:我此箧者,能出一切,衣服、饮食、牀褥,卧具资生之物尽从中出;执此杖者,怨敌归服,无敢与诤;着此屐者,能令人飞行无罣碍。
此人闻已,即语鬼言:汝等小远,我当为尔平等分之。
鬼闻其语,寻即远避。
此人即时抱箧、捉杖、蹑屐而飞。
二鬼愕然,竞无所得。
人语鬼言:尔等所诤,我已得去。
今使尔等更无所诤。
毘舍闍者,喻于众魔及以外道;布施如箧,人天五道资用之具皆从中出;禅定如杖,消伏魔怨烦恼之贼:持戒如屐,必升人天;诸魔外道诤箧者,喻于有漏中强求果报,空无所得。
若能修行善行及以布施、持戒、禅定,便得离苦,获得道果。
翻译:昔有二毘舍闍鬼,共有一箧、一杖、一屐。
从前有两个饿鬼,共有着一只小箱、一根棍杖、一双木屐。
二鬼共诤,各各欲得。
两个鬼争执起来,都想各自拥有这三样东西。
二鬼纷纭竟日,不能使平。
吵嚷了整整一天,无法平分。
时有一人来见之已,而问之言:这时有一个人走来,见了这般情形,便问道:此箧、杖,屐有何奇异,汝等共诤,瞋恚乃尔?这箧、杖、屐有什么奇异,你们争执得这般怒气冲冲?二鬼答言:二鬼答道:我此箧者,能出一切,衣服、饮食、牀褥,卧具资生之物尽从中出;我这箧么,能产生一切东西,衣服、饮食、牀褥、卧具之类生活用品,都可从里面得到;执此杖者,怨敌归服,无敢与诤;执了这根杖么,怨敌就降服,不敢再对抗了:着此屐者,能令人飞行无罣碍。
穿上这屐么,能令人自在飞行,毫无阻碍。
此人闻已,即语鬼言:这人听罢,便对鬼说道:汝等小远,我当为尔平等分之。
你们稍稍退后一点,我会为你们平分的。
鬼闻其语,寻即远避。
鬼听了这话,便即刻远远地避开了。
此人即时抱箧、捉杖、蹑屐而飞。
这人说时迟那时快,抱箧,捉杖,蹑屐,飞腾而去。
南北朝-百喻经《饮木筩水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饮木筩水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饮木筩水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一人,行来渴乏,见木筩中有清净流水,就而饮之。
饮水已足,即便举手语木筩言:我已饮竟,水莫复来。
虽作是语,水流如故。
便瞋恚言:我已饮竟,语汝莫来,何以故来?有人见之,言:汝大愚痴,无有智慧。
汝何以不去,语言莫来?即为挽却,牵余处去。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生死渴爱,饮五欲咸水。
既为五欲之所疲厌,如彼饮足,便作是言:汝色声香味莫复更来,使我见也。
然此五欲相续不断。
既见之已,便复瞋恚:语汝速灭,莫复更生,何以故来,使我见之?时有智人而语之言:汝欲得离者,当摄汝六情,闭其心意,妄想不生,便得解脱。
何必不见,欲使不生?如彼饮水愚人,等无有异。
翻译:昔有一人,行来渴乏,见木筩中有清净流水,就而饮之。
从前有一个人,一路走来,口渴身乏,见木筩中有清净流水,便就着喝起来。
饮水已足,即便举手语木筩言:待到喝足了,便举手指着木筩说:我已饮竟,水莫复来。
我已喝够了,水你不要再流出来了。
虽作是语,水流如故。
虽然说了这话,水依然流个不止。
便瞋恚言:这人就大怒道:我已饮竟,语汝莫来,何以故来?我喝够了,叫你不要来了,为何依旧来?有人见之,言:有人见了,说:汝大愚痴,无有智慧。
你这大愚痴,没有智慧。
汝何以不去,语言莫来?你为何不离去,却说水不要再来?即为挽却,牵余处去。
随即把他拉走了。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生死渴爱,饮五欲咸水。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出于生死渴爱的缘故,畅饮那色、声、香、味、触这五欲咸水。
既为五欲之所疲厌,如彼饮足,便作是言:五欲既已得到了满足,就如那人饮水饱足了,便疲乏厌倦起来,说:汝色声香味莫复更来,使我见也。
你们这些色声香味,不要再来让我见到了。
然此五欲相续不断。
然而这五欲相续不断,绵绵不绝。
既见之已,便复瞋恚:世上的人见了,便怒道:语汝速灭,莫复更生,何以故来,使我见之?叫你们速速灭去,不要再产生,为何依然来,让我见到呢?时有智人而语之言:这时有智人对他说:汝欲得离者,当摄汝六情,闭其心意,妄想不生,便得解脱。
南北朝-百喻经《梵天弟子造物因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梵天弟子造物因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梵天弟子造物因喻南北朝-百喻经婆罗门众皆言:大梵天王是世间父,能造万物,造万物主者。
有弟子言:我亦能造万物。
实是愚痴,自谓有智,语梵天言:我欲造万物。
梵天王语言:莫作此意,汝不能造。
不用天语,便欲造物。
梵天见其弟子所造之物,即语之言:汝作头太大,作项极小;作手太大,作臂极小:作脚极小,作踵极大。
如似毘舍闍鬼。
以此义当知各各自业所造,非梵天能造。
诸佛说法不着二边,亦不着断,亦不着常,如似八正道说法。
诸外道见是断、常事已,便生执着,欺诳世间,作法形像,所说实是非法。
翻译:婆罗门众皆言:婆罗门教的徒众都说:大梵天王是世间父,能造万物,造万物主者。
大梵天王是世间之父,能造万物,是造万物的主人。
有弟子言:有一位弟子说:我亦能造万物。
我也能造万物。
实是愚痴,自谓有智,语梵天言:其实是愚痴,却自以为有智慧,对梵天说:我欲造万物。
我想造万物。
梵天王语言:梵天王答道:莫作此意,汝不能造。
不要生这个念头,你不能造的。
不用天语,便欲造物。
他不听梵天王的话,就动手造物了。
梵天见其弟子所造之物,即语之言:梵天王见了弟子所造的物,就对他说:汝作头太大,作项极小;你头造得太大,颈脖太小;作手太大,作臂极小:手做得太大,臂太小;作脚极小,作踵极大。
脚作得太小,脚后跟太大。
如似毘舍闍鬼。
如毘舍闍鬼一般。
以此义当知各各自业所造,非梵天能造。
从这可以知晓事物都是四大元素因缘和合,各自借着本身的业力,从而创造出来的,不是梵天王能造的。
诸佛说法不着二边,亦不着断,亦不着常,如似八正道说法。
诸佛说佛道的意义,不执着于两个边见,也就是不执着于常见,也不执着于断见,就像八正道那样说佛道的意义。
诸外道见是断、常事已,便生执着,欺诳世间,作法形像,所说实是非法。
诸外道见了这等断或常的事隋,便产生了执着之情,用这来欺诳世间,造作出具有规范意义的形像来,而所说的其实并不具有规范意义。
注释:①大梵天王:梵文Brahman,系印度神话的创世大神,名尸弃,为娑婆世界之主。
百喻经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 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 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 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 炭之价直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 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 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 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பைடு நூலகம்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 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 马已死遂持尾来旁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 无对,为人所笑。 无对,为人所笑。
愚人食盐 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里做客。 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里做客。主人请 他吃饭,他嫌饭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 他吃饭,他嫌饭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就 为他加了一些盐。加盐之后,味道鲜美, 为他加了一些盐。加盐之后,味道鲜美,于是 自言自语说: 之所以饭菜变得鲜美了, 自言自语说:“之所以饭菜变得鲜美了,是因 为盐的原因,很少的一点尚且如此, 为盐的原因,很少的一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 多一些呢。 愚人没有什么智慧, 多一些呢。”愚人没有什么智慧,于是就空口 吃盐。吃完后觉得败坏了口味, 吃盐。吃完后觉得败坏了口味,反倒遭受了痛 这就像那些不是佛教徒的人, 苦。这就像那些不是佛教徒的人,听说节制饮 食可以得道,就不吃饭了,有的经历七天, 食可以得道,就不吃饭了,有的经历七天,有 的经历十五天,只是独自受饿, 的经历十五天,只是独自受饿,对修行没有益 就像那个愚蠢的人, 处。就像那个愚蠢的人,因为盐的味道好因此 就空口食用,导致败坏了口味。这也是同样的。 就空口食用,导致败坏了口味。这也是同样的。
入海取沉水 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 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 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 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 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 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 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 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 去。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看见别人 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 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 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 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 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 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 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 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 价钱。 价钱。
南北朝-百喻经《贫人能作鸳鸯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贫人能作鸳鸯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贫人能作鸳鸯呜喻南北朝-百喻经昔外国法,节庆之日,一切妇女尽持优鉢罗华,以为鬘饰。
有一贫人,其妇语言:尔若能得优钵罗华来用与我,为尔作妻;若不能得,我舍尔去。
其夫先来常善能作鸳鸯之鸣,即入王池,作鸳鸯鸣,偷优鉢罗华。
时守池者而作是问:池中者谁?而此贫人失口答言:我是鸳鸯。
守者捉得,将诣王所,而于中道复更和声作鸳鸯鸣。
守池者言:尔先不作,今作何益?世间愚入亦复如是,终身残害,作众恶业,不习心行,使令调善,临命终时,方言:今我欲得修善。
狱卒将去,付阎罗王。
虽欲修善,亦无所及已。
如彼愚人,欲到王所,作鸳鸯鸣。
翻译:昔外国法,节庆之日,一切妇女尽持优鉢罗华,以为鬘饰。
从前外国的习俗,在节庆之日裹,所有妇女都佩戴优鉢罗华作为装饰。
有一贫人,其妇语言:有一个穷人,妻子对他说:尔若能得优钵罗华来用与我,为尔作妻;你若是能得来优鉢罗华与我佩戴,就做你的妻子;若不能得,我舍尔去。
若是不能得到,我便离开你了。
其夫先来常善能作鸳鸯之鸣,即入王池,作鸳鸯鸣,偷优鉢罗华。
她丈夫先前很能摹仿鸳鸯的叫声,便跨进国王的池沼,一边作鸳鸯的鸣声,一边偷优鉢罗华。
时守池者而作是问:这时守池人问道:池中者谁?池中的是谁?而此贫人失口答言:这穷人失口答道:我是鸳鸯。
我是鸳鸯。
守者捉得,将诣王所,而于中道复更和声作鸳鸯鸣。
守池人将他捉牢了,带到国王处去,走到半道上,穷人又抑扬有致地作起鸳鸯的鸣声来。
守池者言:守池人说:尔先不作,今作何益?你先前不叫,现在叫有什么用?世间愚入亦复如是,终身残害,作众恶业,不习心行,使令调善,临命终时,方言:世上的愚人也是这样,终身杀生害命,作种种恶业,不调节心行,以使它朝善的方向发展,待到命终时,方说:今我欲得修善。
如今我想修行善业。
狱卒将去,付阎罗王。
狱卒依然把他带去,付与阎罗王处治。
虽欲修善,亦无所及已。
虽是想修行善业,也已经晚了。
如彼愚人,欲到王所,作鸳鸯鸣。
南北朝-百喻经《人效王眼瞤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人效王眼瞤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人效王眼瞤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一人,欲得王意,问余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语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当效之。
此人即便往至王所,见王眼瞤,便效王瞤。
王问之言:汝为病耶?为着风耶?何以眼瞤?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着风,欲得王意,见王眼瞤,故效王也。
王闻是语,即大瞋恚,即便使人种种加害,摈令出国。
世人亦尔,于佛法王欲得亲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长。
既得亲近,不解如来法王为众生故,种种方便,现其阙短,或闻其法,见其字句不正,便生讥毁,效其不是。
由是之故,于佛法中永失其善,堕于三恶,如彼愚人,亦复如是。
翻译:昔有一人,欲得王意,问余人言:从前有一个人,想讨国王的欢喜,就问他人:云何得之?如何才能得国王的欢心?有人语言:有人说道: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当效之。
你想讨国王的欢喜么,他的形相,你应该仿效。
此人即便往至王所,见王眼瞤,便效王瞤。
此人这就到国王那儿去,见国王眼皮眨巴眨巴,于是也仿效着眨巴眨巴。
王问之言:国王便问他:汝为病耶?你是病了?为着风耶?还是着了风了?何以眼瞤?怎么眼皮眨个不停?其人答王:此人答道:我不病眼,亦不着风,欲得王意,见王眼瞤,故效王也。
我眼没病,也没着风,想要讨得大王的欢喜,见大王眼皮眨巴,所以也学着眨巴。
王闻是语,即大瞋恚,即便使人种种加害,摈令出国。
国王听了这话,就勃然大怒,即刻令人对他施行种种惩罚,并赶出国去。
世人亦尔,于佛法王欲得亲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长。
世人也是这样,想要亲近佛陀,求得顺理益己的善法,来使自己的德行增长。
既得亲近,不解如来法王为众生故,种种方便,现其阙短,或闻其法,见其字句不正,便生讥毁,效其不是。
既已亲近了佛陀,却不懂得如来法王为了大众的缘故,佛陀用种种善巧权便的方法来引导世人进入佛法之中,不免显出一些阙失短处来,或是听到佛法有字句不正的地方,就讥讽毁谤起来,学它的不是之处。
由是之故,于佛法中永失其善,堕于三恶,如彼愚人,亦复如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喻经》和《杂宝藏经》
《百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
本书于十二部经中,属于譬喻一类,每篇都有喻和法两部分合成。
喻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法是本篇寓言所显示的教诫。
这些寓言主要描写幽默可笑的事情,有很犀利的讽刺性,也可以作笑话看。
僧伽斯那在跋颂中说:本书以戏笑的方法来阐明佛法,如以苦药和石蜜,虽损蜜味,但主要是为了治病。
先讲笑话,后讲佛法,如先服吐下药,后以酥滋润身体。
笑话里包含佛法,如树叶裹阿伽陀药,希望读者但取佛法的阿伽陀药,而抛弃戏笑的树叶
本书共九十八喻。
以百喻为名,当系举其大数而言。
再归纳各喻的意趣,可为三类:
一、其中对治烦恼的,有十种:
(一)对治贪的,有第十六灌甘蔗喻、第十七债半钱喻等七喻;
(二)对治嗔的,有第十三说人喜嗔喻、第四十八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等四喻;
(三)对治痴的,有第八山羌偷官库喻、第九叹父德行喻等十九喻;
(四)对治慢的,有第二十八为妇贸鼻喻、第四十三磨大石喻等四喻;
(五)对治疑的,有第二十六人效王眼瞤喻、第七十尝庵婆罗果喻两喻;
(六)对治身见的,有第三十牧羊人喻、第三十五宝箧镜喻等四喻;
(七)对治边见的,有第六十一梵天弟子造物因喻、第六十二病人食雉肉喻两喻;
(八)对治邪见的,有第五十八两子分财喻、第九十四摩尼水窦喻两喻;
(九)对治见取的,有第四妇诈称死喻、第五渴见水喻等三喻;
(十)对治戒禁取的,有第一愚人食盐喻、第十二煮黑石蜜浆喻等八喻。
二、其中对治恶行的,有四种:
(一)对治悭吝的,有第二愚人集牛乳喻、第六十五五百欢喜丸喻等四
喻;
(二)对治犯戒的,有第六子死欲停置家中喻、第十四杀商主祀天喻等十八喻;
(三)对治邪命的,有第三以梨打头破喻、第七认人为兄喻等七喻;
(四)对治懈怠的,有第十五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第四十七贫人作鸳鸯鸣喻等五喻。
三、其中开示法义的,有二种:
(一)开示空义的,有第四十九小儿争分别毛喻、第五十二伎儿作乐喻等五喻;
(二)开示一乘的,有第二十二入海取沉水喻、第二十四种熬胡麻子喻等四喻。
总括本书意趣,要在对治烦恼,劝行布施、持戒、净命、精进、兼明缘生、无我和一乘的道理,所以它是通于大小乘之作。
延伸:
2、有信心的人把佛法当作至宝,没有信心的人把佛法当作闲时的消遣品!能不能受用佛法就是在这里。
要了解佛学和佛法是二个概念,真正修行人重视的是佛法,重在听闻受持,而非学习研究。
能受用的人,就是一点一滴也当作宝贝,而受持奉行。
不能受用的人,就是听多了,反而变成‘所知障’。
3、世间万事必须适中,过与不及都可能坏事。
万事做得适中,即成功立业。
物用之得适即物物皆良,人用之得适即人尽其才。
时、地、人、都恰到好处,即事事皆通,否则事事都障碍。
世间事事物物皆须靠我们的智慧去运用。
《百喻经》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原本以为《百喻经》可以当一部笑话集看,只是不能畅快地笑,一是这些笑话都简单荒诞到极点,现实里不大可能发生,二是虽则如此,还是觉得那可笑之人中有一个自己,三是每个笑话后面都紧跟着一段说
教,这说教未免跟得也太紧,有点扫兴。
不料读到最后,有这样一段话等着我:此论我所造合和喜笑语多损正实说观义应不应如似苦毒药和合于石蜜药为破坏病此论亦如是正法中戏笑譬如彼狂药佛正法寂定明照于世间如服吐下药以酥润体中我今以此义显发于寂定如阿伽陀药树叶而裹之取药涂毒竟树叶还弃之戏笑如叶裹实义在其中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原来这正是一本寓教于乐的书,而且寓得这样露骨。
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
作者想得很美,却有些失算。
这些故事流传到民间,演变成了纯粹的笑话,那段扫兴的说教给抛弃掉了。
故事本身还可以有它的寓意,却与作者的本意两样。
这倒更接近于文学了。
在作者看来,这样的说教是有损于佛法的,在作者眼里,佛法才是蜜,喜笑语才是苦。
可是俗人对世界的看法就是这样颠倒,以为喜笑语是蜜,佛法是苦的。
向这样的人们宣扬佛法,无异于请他们吃黄连。
于是,这样的说教本身也可以编成一个笑话。
他制作的东西,对他本人而言,不是裹着糖衣的药,而是涂着黄连的糖。
然而为了他人能够接受,他不得不以他人的甘苦为甘苦。
然而他人也并不颠倒得正好与作者想象的那样。
既是为了糖衣才吃药,为什么不把糖衣从药上剥下来吃呢。
如果一个小孩子很想吃糖,又只有药上的糖衣可吃,他竟懂得将糖衣从药上剥下来,将药丢在一边,只吃那糖,不是很聪明么。
药可不能乱吃。
如果人不以为自己有病,他为什么要去吃药。
如果人知道自己有病,遍寻良药而不得,他又怎会因为药的味道而拒绝服药。
寓教于乐的毛病就在这里,乐可以万民同乐,药却不是百病包治的。
裹在糖衣里的药,也许什么人都可以吃得下去,却不是什么人都应该吃。
所以,一层糖衣不能省去对症下药的程序。
再说,万物处在同一世间,对世界有各自的看法,不同的世界观也不应该称之为病。
猫吃老鼠,何病之有呢。
寓教于乐的东西在今天让人皱眉头,其原因就是乐得不纯粹。
糖并不一定要裹着药才可以甜,那么乐为什么一定要找一个教育意义作理由呢。
而且有些教育意义的苦味实在不是因为它是良药,而是它太老套了,直教得人腻味,这些人人都腻味了的东西,还愁谁不知道
呢,又何苦寓于乐中,再教给人。
寓教于乐的方式本身就成问题,更何况那所寓之物是否值得教育人也成问题。
更何况寓教于乐不但弄寓没了纯粹的乐,也寓没了纯粹的药,两样都败坏了。
由于众人已不是得了病不肯吃药还想着吃糖的三岁小孩,寓教于乐的东西不受欢乐,实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忽然想起西天取经的故事,对于历经八十一难十万八千里的唐僧而言,佛法又是何等滋味呢。
那是历尽千辛万苦的甘甜吧。
《百喻经》成为笑话集,可以说是事与愿违,却也是不得不然的事情,谁让他向一帮以听笑话为乐的人们施教呢。
本来就是以愚人能接受的方式对着愚人说的,却期望智者来取正义,弃戏笑,未免有些缘木求鱼了。
难得的是这些笑话都拥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在那样一个视角看世人,世人就是这样可笑。
无独有偶,俗世的笑话集子《广笑府》里,也有不少以僧人为笑料的笑话,也很好笑,我觉得那是很纯粹的笑话,纯粹得可能会给提倡寓教于乐的人删节掉。
也许单纯的好笑真的会把人教坏吧。
在一只猫的眼里,人世还不知好笑到什么程度呢。
为了人世的庄严,一只眯着眼奸笑的猫是应该踢它一脚的。
【中文摘要】《百喻经》是一部以譬喻故事演述佛法的佛教经典,全书共编撰九十八篇譬喻故事,在这些幽默的故事中都寄寓着佛法的精妙奥义,将佛法与愚痴故事巧妙融合,寓庄严隆重于幽默谐趣之中。
它的每一则寓言皆由故事与佛法教诫两部分组成:作为先导的故事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多以生活事件为题材,故事本身就寄托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与生活智慧,值得细细咀嚼品味。
就宗教的教诫而言,此部分才是经典撰集的目的所在,因此,教诫的内容涉及了佛教的思想内涵,也提示了经典所欲训示或教勉的对象。
本论文共有六章,各章研究的内容与重点如下:
第一章绪论:说明研究动机、研究目的、文献探讨与研究方法。
第三章《百喻经》故事的文学特质:本章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切入,就作为“先导”的“故事”着手,分析《百喻经》故事所具备的文学特质有以下几点:(一)以寓言作为载体(二)形式简洁精练、结构严谨完整、文字撰写模式类近(三)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富印度当地色彩,主题单一新奇(四)以人物类形象为主,具类型化与简括性,语言质朴,个性多样(五)寓庄于谐的艺术风格与写作手法(六)蕴含丰富的哲理与思想,针砭人性贪、瞋、痴的各种缺点。
第四章《百喻经》教诫的对象与内容:本章从佛学的角度切入,就作为“主体”的“佛法教诫”进行整理,分析《百喻经》在教诫的部分所训示的对象与内容有:(一)对外道邪见异说的批判(二)对教内四众弟子的教诫(三)对一般社
会大众的宣教(四)宣说佛教义理与思想。
从分析中得见,《百喻经》针对不同的对象在宣讲的内容上亦有所偏重,说法重点不尽相同;而藉由本章的统整,我们归纳出经中宣说的教理不外四圣谛、三法印、中道思想、业报轮回、伦理思想、大乘思想等,大抵符合佛陀原始说法之内容。
第五章《百喻经》的地位与价值:(一)《百喻经》在汉译佛典中深具特色与代表性,它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与佛教发展的概况,展现譬喻佛典的特色与宣教的价值,在汉译佛经中有其特殊的成就与代表性。
(二)《百喻经》在中国文学发展上,对中国寓言文学、小说文学、汉语词汇等方面都有其不可磨灭的的影响与价值。
(三)《百喻经》在现代生活中仍为各界所青睐,尤其在教育界更是如此,故本章亦从其可作为儿童文学创作的素材、语文教学的补充教材、启发智慧的心灵资粮三方面来阐述它在现代的应用与价值。
第六章结论:本章总结论文研究之发现与心得,针对前文各章之研究给予综合性的评述,肯定《百喻经》是寓言文学之宝、譬喻佛典之宝、生活菩提之宝,最后并以诗偈总结研究之心得。
我原本以为《百喻经》可以当一部笑话集看,只是不能畅快地笑,因为这些笑话都简单荒诞到极点,现实里不大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