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传教士进行的侵略活动

合集下载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通常鸦片战争都指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其为第一次中英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

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乔治·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

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同时,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名称: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地点:中国东南沿海参战方:英国,清朝结果:英军大获全胜,签订《南京条约》参战方兵力:英国军队19000人清朝军队91680-200000人伤亡情况:英国伤亡523人(阵亡69人)中国伤亡22790人主要指挥官:帕默斯顿、查理·埃利奥特影响: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向清政府走私鸦片,引发鸦片战争,而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

[1]英国方面经常称第一次鸦片战争为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

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一直是断断续续进行,其间的一系列战斗和军事行动相互之间并无关联。

“闭关锁国”后的满清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

[2]1838年,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奔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尽数销毁。

打击了英国鸦片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

八上历史第七课笔记

八上历史第七课笔记

八上历史第七课笔记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一、义和团运动
(1)背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2)清政府态度:剿灭-利用-镇压。

背景、口号
(3)口号:扶清灭洋
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扶清,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二、抗击八国联军
目的:为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成员: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

经过
大沽炮台失陷,慈禧向八国宣战。

义和团在北京和天津与八国联军战斗。

联军攻陷北京,慈禧逃跑,剿灭义和团。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1901年
(2)内容:
赔款白银 4.5 亿两,本息共计 9.8 亿两。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划定使馆界。

(3)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以北方农民为主体的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它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和世界,体现了我国人民不屈服于帝国主义的民族反抗精神。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和团原叫义和拳,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主要在山东西部秘密活动。

义和拳信神练功,其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

它的活动一直受清政府的查禁和镇压。

1898年以后,义和拳改称义和团,他们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集中打击外国教会侵略势力。

1900年6月13日,义和团运动揭开序幕,迅速发展壮大,势如燎原烈火,很快掀起了一场席卷中国北部,震撼全世界的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继续和总和。

从19世纪开始,随着列强势力向中国扩张,宗教成了他们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

外国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势力。

随着传教士日益专横跋扈,人民的反抗也愈来愈强烈。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侵夺中国沿海军港,并深入内地掠夺铁路、矿山权益,企图瓜分中国。

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越来越猖狂,他们收罗土豪劣绅、流氓恶棍入教,作为教民,霸占土地,欺压百姓。

清朝官吏屈服于帝国主义压力,庇护教士、教民,压制百姓。

为了保护自己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老百姓纷纷加入义和团。

义和团的基层组织是“坛”,每坛25人,设有坛主。

入坛的人都要焚香宣誓,并严格遵守“不扰民、不贪财”等戒条。

他们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仇恨外国侵略势力带来的铁路、轮船、洋货、教堂,见到这些必毁之而后快。

随着义和团反帝斗争声势日益壮大,帝国主义十分惊慌,不断催促清政府采取措施镇压义和团运动,还公然干涉清政府内政,责令清政府派袁世凯到山东镇压义和团。

随后帝国主义又组成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义和团为了捍卫民族独立,奋起反抗,给了侵略者沉重打击。

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义和团运动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从传教士的活动看鸦片战争及其危害

从传教士的活动看鸦片战争及其危害

从传教士的活动看鸦片战争及其危害由于康乾年间的中西礼仪之争,清政府实行了禁教政策。

鸦片战争爆发前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不敢公开传教,第一个来华的英国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只好以东印度公司职员的身份在中国活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些欧美传教士积极参与了鸦片战争,并协助英国侵略者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德国传教士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就充当了这样的急先锋。

郭士立,又译为郭实腊,1803年出生于普鲁士的波美拉尼亚省。

由于家庭贫穷,他早年辍学当了一名马具学徒工。

当普鲁士国王前来视察时,他借机向国王献上了一首拙劣的诗,表达自己想成为海外传教士的强烈愿望。

国王遂传旨命他学习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准备将来派其去君士坦丁堡,参加普鲁士使馆的工作。

但郭士立并未遵从国王的旨意,而是选择了献身宗教事业的道路,前往荷兰进入鹿特丹神学院学习。

1826年,郭士立从神学院毕业后被派到东方荷属东印度群岛传教。

郭士立来到东印度群岛后,通过对东方世界的了解,对深入中国内地传教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除了努力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士立”,并归宗于来自福建同安的郭姓家族,还经常去码头寻访来自中国的商船水手,恳请带他到中国东南沿海去。

1831年6月3日,有一位来曼谷做生意的福建商人答应带他去天津。

郭士立搭乘的这艘中国商船从暹罗出发,沿中国海岸线北上,于9月底到达天津港口。

他沿途散发宗教传单,运用有限的医学知识和药品为下层群众免费看病、送药,了解中国沿海的政治经济,并借机向中国人传教。

他在船上经常自言自语道:“我心中长久以来就怀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即在当今的日子里,上帝的荣光一定要在中国显现,龙要被废止,在这个辽阔的帝国里,基督将成为唯一的王和崇拜的对象。

”[1]同年12月13日,郭士立折返广东,在澳门上岸后受到了马礼逊等基督教传教士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

传教士与八国联军

传教士与八国联军

传教士与八国联军周延胜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日期:2007-4-15 点击:7501900年6月,英、法、美、德、日、俄、意、奥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在这里,他们烧杀抢劫,奸淫虏掠,无恶不作,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成果遭到空前破坏,千年古都顿成人间地狱,“尸积遍地,白骨纵横”。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罕见的人类大悲剧中,某些西方传教士充当了罪恶的帮凶和直接的刽子手,他们完全背离了宗教的主旨,亵渎了“天主”的“圣灵”,是人类文明史的耻辱。

在历史面前,他们难辞其咎。

下面从几个侧面看看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西方传教士的所为。

首先,直接参加军事行为,第一个表现就是充当军事间谍,为侵略军提供情报。

在八国联军侵入天津时,英国籍传教士宝复礼(Frederick Broun)接受了侵略军司令部的委任,正式编入军队,隶属于军事情报局,成为“英国远征军”的成员。

作为“向导”领着八国联军从天津一直打到北京。

他还驱使信徒搜集军事情报,如清军大炮口径和数目,战壕、水雷和地雷情况,并在地图上标出;为侵略军修筑战壕,把自己管辖的教会馆舍让给英军当兵营,保护侵略军等。

宝复礼后来还亲自著书,炫耀自己的功勋,得到了英国政府和教会的推崇。

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樊国梁也充当了侵略军的侦探,为联军将领出谋划策,派遣教徒加入法国军队,他控制的教会还为远征军提供了五十多名翻译,八名传教士被委任为连队长。

樊国梁的行为,深得联军统帅瓦德西的赏识,他自己也感到荣耀:“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继续了自己的服务工作,和过去一样,得到一份军饷,并不是,也永远不会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只有一个愿望,为天主和为法国的光荣而工作。

”(《传教杂志》1902年)参加军事行动的第二个表现就是行凶杀人。

美国传教士梅子明,在联军进京后,武装了二百多名教徒,在抢劫了一些富户以后,又疯狂地喊出“以人头抵人头”的口号,在任邱的一个村庄里,竟有680多名无辜百姓遭到杀害!(《中国教案史》548页)其次,传教士参与了洗劫京城的行动。

鸦片战争时期外国传教士在华活动

鸦片战争时期外国传教士在华活动

鸦片战争时期传教士在中国的文化活动及其产生的积极作用对外汉语121班徐嘉莹 2012212680内容提要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是近代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列强获得了传教权。

西方传教士涉足香港和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为了传播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传教士文化活动进步鸦片战争时期,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尤其是中法《黄埔条约》其中一条要求允许传教士在通商口岸传教,法国人可以在五口建造教堂、坟地,清政府有保护教堂的义务。

英、美等各国传教士纷纷涉足东南沿海,从传教的目的出发,想要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1.创办报刊、杂志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的目的,是企图用“文字播道”的方法来宣传基督教,为殖民侵略服务。

用文字改变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观念。

在传教士看来,“别的方法可以使成千的人改变头脑,而文字宣传可以使成百万的人改变头脑”,只要控制住在中国出版的“主要的报纸”和“主要的杂志”,“我们就控制了这个国家的头和脊梁骨”。

○1因此这些报纸的内容除宣传基督教外,还有干涉中国政治,搜集中国情报,为殖民侵略服务的作用。

但是,由于传教士把介绍西学作为辅助传教的手段,因此, 这些报刊杂志客观上在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

大多数报刊都介绍了大量的有关政治、历史、地理、天文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如《格致汇编》、《万国公报》等。

《万国公报》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介绍马克思及其《资本论》的刊物。

“试稽近世学派,有讲求安民新学(指社会主义)之一派,为德人之马客偲(马克思)主于资本者也。

”○2西方传教士对西方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介绍,客观上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加深了他们对西方的认识,了解了一些时事,学习到了新事物,推动了他们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促进他们的觉醒。

传教士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传教士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德国传教士郭实腊(Charles Gutzlaff)充当鸦片贩子的翻 译,并直接参与了鸦片的推销活动。他曾多次出入中国沿海, 参与大规模的鸦片走私活动,同时刺探情报。1832年他到 澳门时,许多鸦片商人都争着请他带路到中国沿海去推销鸦 片,待遇十分优厚。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里保存的英国鸦 片公司1833年档案中有两封公司老板夸奖郭实腊的信,其 中提到:“郭实腊博士给我很大的帮助。现在生意越开展, 他的帮助越需要了。他的热情是无限的,但未免大胆,太敢 干了。”信中描述郭实腊对付中国官员检查的情景时说, “郭实腊穿上最讲究的衣服,带领两只小船,装出神气十足 的样子,迎上前去,对中国官吏大声威吓,喝令从速离去, 若敢再来,就将他们毁灭。”鸦片战争前,郭实腊还为当时 的英国驻粤领事义律就鸦片的销路出谋划策。
前驻上海的美国领事介尼甘(Hon.T.R.Jeruegan) 说:“如果没有传教士供给情报,中国大陆上的许 多地方到今天还关闭着呢!他们商品的销路也只取 胜于较狭窄的范围。应该记住:商务的旗帜紧随着 十字架的旗帜接踵而来。谁若打掉了执着十字架旗 帜的手,谁就损害商业的利益。”
自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后,大批传 教士深入中国内地霸占土地、干涉内政和包庇教民。 特别是1860年法国传教士在《北京条约》 中加入“归还旧址”以后,天主教在华 传教士更是强行勒索房地产,大量 霸占田地,扩展教会势力。
传教士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由__ 提供下载
传教士基本指的是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 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很少 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大部分宗教使用传教士来扩散 它的影响。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 士这个词是指基督教的宣教师。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 模传教的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送出他的信仰。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2015年9月23日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表现
(一)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1832年德国基督教传教士郭士立曾受英国东印 度公司派遣,一传教为掩护,在中国沿海进行过长 达几个月的间谍侦探活动,刺探搜索大量军事情报, 并揭力鼓吹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
2015年9月23日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表现
2015年9月23日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影响
外来入侵者的文化虽然是侵略性的,但是在客观上它使 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加强了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结 合,使文化面貌开始转变。
2015年9月23日
Thank you!
胡茜 张蕊娇
2015年9月23日
(一)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日本不仅为戊戌变法提供了基本的参照模式,同 时也深度介入中国的维新进程;中国政治改革的思 想资源借自日本,中国社会变迁的动力与人才也来 自日本。
2015年9月23日
影响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表现
(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他们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资本-帝国主义侵 略制造舆论,他们采取欺骗讹诈、强迫捐献、低价收买、 强占垦地等手段,霸占土地、建造教堂、剥削佃户。
2015年9月23日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表现
(一)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1860年,中法《北 京条约》担任翻译和 文件起草的法国传教 士孟振生在条约中文 文本中加上法文原本 所没有得并任法国传 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 和盖房的特权,为外 国教会在中国的内地 霸占地产,遍设教堂 提供了依据。
文 化 渗 透
2015年9月23日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原因
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 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名的民族自 尊心和自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传教士进行的侵略活动
利用传教士进行的侵略活动
在近代史上,基督教传教士是随着16世纪以后西方殖民势力向东方的扩张,随着鸦片贸易的输入而陆续进入中国的。

一个美国传教士竟无耻地宣称:“鸦片无害于中国人就像酒无害于美国人一样。

”传教士还大力鼓吹本国政府以强硬政策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

德国传教士郭实腊从1831—1838年至少10次到中国沿海以传教士为名,刺探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

1844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黄埔条约》特别规定法国人可以在广州等五口岸建教堂传教。

美国学者丹涅特说:“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正像鸦片一样,是未经中国人民的同意而强迫中国人民接受的。

”道光皇帝被迫批准天主教驰禁,发还雍正年间被封闭的天主教堂旧址。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在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经传教士策划,塞进了允许在中国自由传教的条文。

中法《天津条约》第十款写道:凡奉教之人,皆全获保佑身家,备有盖印执照安然入内地传教之人,地方官必须厚待保护,凡中国人愿信天主教者,皆免惩治。

1860年签订的中法《北京条约》,担任翻译的法国传教士艾美(Louis Delamarre)在条约的中文本里私自添加了“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的文字。

西方传教士参与侵略中国的行径,不胜枚举。

他们伴随着鸦片和商品,源源不断地侵入中国,这些西方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很快发展为干涉行政、包揽诉讼、搜集情报、霸占田产、欺压人民的活动场所。

中国人民又多了一项新的灾难。

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活动中,传教士们积极为本国政府效力,有的在侵略活动中担任先锋,冲锋陷阵;有的担任军师,出谋划策;有的担任后盾,提供各种帮助。

他们参与对中国人民的疯狂掠夺和压迫,双手沾满中国人民的鲜血。

(《环球视野》第478期,摘自2012年2月上《中华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