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系列四
《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引言:《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在1925年夏天写的一首诗,为纪念他在长沙的革命活动而作,这是一首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感人诗篇,成为了一代人的情感记忆,也成为了教育者传播毛泽东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本篇文章即将以《沁园春·长沙》为引子,分析其种种丰富内涵,进而设计高中必修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诗篇背景诗中所提到的沁园,指的是1925年夏天毛泽东在长沙居住的房子,该房屋原名沁芳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如今已经成为陈毅故居里的一部分,备受游客欢迎。
二、诗篇内容《沁园春·长沙》共五十四句,由四十多个平行结构的片断组成,抒发了作者对革命信念、人民疾苦、国家前途、民族与国家命运的无比热爱和坚定追求。
其中,每一句都描绘了长沙的美景和人民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对革命的热切期望。
整篇诗歌以沁园为主线,融合了对政治、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回忆和思考,抒发了作者对新生事物的困惑和向往,可谓是一篇感人肺腑、别开生面的诗篇。
三、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文学教育者,我们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读好这首诗,然后再让他们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最后引导他们通过分析、理解和感悟,深入探讨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在此基础上,教学目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原因,深入理解诗歌形式和风格特点;2.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多重内涵,从而增强他们对科学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理解和感悟;3.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讨论、解释等方式,加深他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理解和思考,明确自己的思想信仰。
四、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毛泽东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创作、发展和意义;2.讲解诗歌形式和意义:详细讲解诗歌的韵律、结构、语言和形式特点,配合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技巧,加深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3.分析诗歌内涵:对每一句诗歌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多重内涵,让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含义,从而加深他们对社会时代和人民疾苦的认识;4.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启发学生思考现代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加深他们对和谐社会、民族复兴、文化传承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沁园春长沙》

教案高中人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覃兴坤文学院08级5班18号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把握诗词的意境。
2.体会毛泽东诗词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3.背诵并体会诗词的情感,品味精彩词语的意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变革社会、除弊陈新的雄心壮志。
教学环节:1、制定教学目标2、准备需要的材料3、实施课堂教学4、课后练习及反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范读录音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沁园春•雪》)我们在初中时,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这首词中,我们曾经随诗人一起领略了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之冬的壮丽景色,诗人面对如此多娇的江山,抒发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
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诗人是如何描绘深秋湘江的景致,又抒发了怎样的豪情壮志。
(展示《沁园春•长沙》课题、板书)2.整体感知:(1)听录音,感受诗词强烈的抒情气氛。
(放录音)(2)学生齐读,勾画断句,熟悉课文内容。
(课件展示断句)3.知识拓展(课件展示同步进行)(1)关于词的常识。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2)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毛泽东,湖南湘潭人。
字润之。
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新中国的伟大领袖。
同时,他还是一个豪气冲天,才华横溢的诗人。
1925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确立了统一战线,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农民运动蓬勃开展。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 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1.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分析意象,理解意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3.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1.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2. 意象对诗歌的作用【教学难点】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1. 单元简介提示学习重点:意象的分析。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
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者心中的物象。
说白了,就是诗歌中出现的带着作者感情色彩的描写对象。
2. 从意象角度理解《沁园春·长沙》①诵读:有力、激昂②解析: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得到的信息:时间、地点提问:喜欢哪一句?答案:“独立寒秋”,“寒秋”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意境。
→气魄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眼前之景,即意象出来了。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山是万山,是红遍,林是层林,是尽染。
秋天来的时候,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红地毯,不平整,有褶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看,湘江碧绿澄净。
透:a.透明,湘江清澈;b.达到饱满、充分的程度;eg.熟透了整条湘江都是碧绿澄净的。
百条大船,千帆竞争,百舸争流→壮观“鹰击长空”仰望;击,很强力度的动作“鱼翔浅底”翔,轻快、自由“万类霜天竞自由”: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的自由自在的舒展着C.学生体验:闭眼想象该图景D.与前人写秋之作对比“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
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
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沁园春长沙》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沁园春·长沙》。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并能简要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来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美和人生理想的感悟与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词中意象的寓意和修辞手法,理解毛泽东的革命情怀。
2.难点:深入领会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革命精神。
三,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①通过展示长沙秋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词中描绘的情境。
②简短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及《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探究词中情感的兴趣。
2.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革命热情和豪迈情怀。
3.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晚秋,当时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4.整体感知《沁园春•长沙》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单元导语提示“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
”课文后面的学习提示也说明“阅读时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
要反复阅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
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5、赏析课文。
(1)上片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来自于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课,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的第一节语文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鉴赏的一些常识和术语。
2学情分析初中对于诗词只需要背诵,不需要鉴赏,所以学生没有诗歌鉴赏的储备。
我要求学生利用早读时间在课前熟背全词,用心感悟诗人的情感,把自己的感悟与同学分享。
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背经典的诗词。
2、掌握诗歌鉴赏的意象、意境,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评价。
(二)过程和方法:1、学生自学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2、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启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感动于作者乐观积极的精神。
4重点难点1、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2、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5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本节课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反复背诵中体悟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2、在诗歌鉴赏的意象和意境分析上让学生合作探究。
6新设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前熟背全词,并明确如下背诵要求1、学生个人背诵。
要求背诵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不超过25秒。
2、学习小组背诵。
要求背诵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节奏紧凑,不超过30秒。
3、课上给学生展示背诵的机会7新设计贴近生活,深入浅出。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意象与意境的概念,我把“婚礼”比作一首诗,那么喜糖、盛宴、欢快的音乐、幸福的新郎和新娘等就是意象。
而这些意象所营造的喜庆、幸福的氛围就是意境。
8新设计针对本词的上阕写景的特点,设计了写景诗的常见诗歌鉴赏题型。
题干如下: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这首诗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手法?选取了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戴复古的《淮村兵后》等诗。
9教学过程 9.1第一学时9.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导学案《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 长沙 教案(系列四) -

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词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什么是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的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
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2、教学难点: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关于词的常识1、产生时间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明而又重振于清。
2、名称“曲子词”(曲词、曲子)《敦煌曲子词》;“诗余”《草堂诗余》、《名儒草堂诗余》;“长短句”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刘克庄《后村长短句》;“琴趣”欧阳修《醉翁琴趣》、黄庭坚《山谷琴趣》、朱彝尊《静志居琴趣》;“ 乐府” 《中州乐府》、张孝祥《于湖乐府》、元好问《遗山乐府》。
3、词牌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沁园春长沙 高中语文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高中语文课教案课题:沁园春·长沙一、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背景和写作意图。
分析诗人林则徐对长沙的热爱与思考。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其表达效果。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分析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诗歌反思和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情感与认识。
二、教学材料:林则徐的《沁园春·长沙》原文。
相关的诗歌分析资料、文献或研究成果的摘录和介绍。
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
三、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引用《沁园春·长沙》的开头部分,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引发学生对长沙的了解和认知,提出问题,如“你们对长沙有什么印象?为什么诗人会写长沙?”讨论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期待和疑问,引入本课的主题。
《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写作意图(15分钟):介绍林则徐的背景和历史地位,解释他写作《沁园春·长沙》的动机和目的。
分析诗中对长沙的热爱和思考,探讨林则徐对家乡的情感和责任感。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15分钟):解读《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景物描写、对比和排比等。
分析这些手法对表达诗人情感和塑造形象的作用。
诗歌欣赏与文学分析(20分钟):分段解读《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诗歌的美感和表达方式。
分组讨论和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从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情感等方面进行文学分析。
与个人经验的联系(10分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和认识,与诗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和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家乡对个人成长和人生意义的影响。
总结与延伸(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表达对《沁园春·长沙》的喜爱和思考。
提供相关的延伸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探索诗歌和家乡的关系。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首与家乡相关的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并撰写一份相关的读后感或文学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词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什么是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的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
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2、教学难点: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关于词的常识1、产生时间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明而又重振于清。
2、名称“曲子词”(曲词、曲子)《敦煌曲子词》;“诗余”《草堂诗余》、《名儒草堂诗余》;“长短句”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刘克庄《后村长短句》;“琴趣”欧阳修《醉翁琴趣》、黄庭坚《山谷琴趣》、朱彝尊《静志居琴趣》;“ 乐府” 《中州乐府》、张孝祥《于湖乐府》、元好问《遗山乐府》。
3、词牌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天净沙·秋思》《沁园春·长沙》。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4、分类按长短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片数分:单调、双调、三调5、词的流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浑厚。
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清丽含蓄,婉转缠绵。
代表作家柳永、秦观、李清照二、课文相关知识1、沁园春沁园春,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之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后人作诗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
长沙,是词的标题。
2、毛泽东1910年毛泽东脱离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
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水池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出声。
”充分表达了17岁少年的远大抱负。
后来他还写出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常常在一路纵论世界大事、社会和人生题目,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本人,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窗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挚友。
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常常与同窗去湘江游泳,写下了“信心十足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
“五四时期”毛泽东参加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活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3、写作背景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
事后作了此词。
三、诵读、背诵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全班课内美读成诵。
2、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3、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四、学生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词上下片各自写了什么内容?2、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明确:1、上片主要写景,写眼前景和心中所思。
下片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理想。
2、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五、分析四幅图画,学会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
(一)独立寒秋图1、开头三句语序正常不?2、如何体会这个“独立”的“独”字,你想到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明确:诗人是一位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着傲视天下,雄视六合的大无畏气概的革命家。
(二)湘江秋景图1、一个“看”字管到哪里?2、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3、在描绘湘江秋色图的词句中,你最喜欢那个字?为什么?明确: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有何特点?明确:生机勃勃,壮阔明丽5、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明确:毛泽东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
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
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六、练习:比较阅读比较课文中独立寒秋图和柳宗元的《江雪》独钓寒江中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江雪【背景】此诗作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时。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毛是胸怀博大的革命伟人;柳是决不妥协的封建士大夫。
第2课时一、抽背二、继续分析图画,抓住意象,把握内容大意。
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峥嵘岁月图1、“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过渡作用2、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四)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有何深意?明确:形象地表明,我们年青一代有能力掌控中国的命运。
三、总结全文1、用语形象生动“万”写出了山之多“遍”写出了红之广“染”拟人手法,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美女妙手染成一样,十分壮美;生动地展现了枫叶重叠、满山皆红的自然景色,并且渲染出一种火红的热烈气氛;化静为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漫”写出了江水之盛“透”写出了江水之清“争”写活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突出鹰“飞”得猛、劲以及搏击长空的矫健英姿“翔”突出鱼“游”轻、快、悠然自得的情态2、写壮景,抒豪情这首词写的事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伤感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真知灼见是活泼、美好、壮丽的。
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3、思路立—看—怅—问—忆—记4、立意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及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表现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比较阅读参看课本第5页附录的三首毛主席诗词。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七律·长征》、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五、作业试比较毛泽东的《虞美人·枕上》与《沁园春·长沙》在写景和抒情上的异同。
虞美人• 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六、板书设计万山意象湘江看作者:“立”于“寒秋”万类峥嵘岁月忆同学少年精神中流击水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