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经济地理培训资料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两个阶段)(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强调对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4.结构主义分析代表学者:哈维(D.Harvey)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推导(一)

一 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说起
我们知道,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要素主要来自技术、资本和劳动,不同的要素投入组合 会对产量造成不同影响。即
Y f ( A, K , L,)
(1.1)
其中, Y 为产量, A 、 K 、 L 分别为技术、资本、劳动。生产函数就是用于反映投入要素 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在生产函数模型中, 要素替代弹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它是描述投入要素之间替代性 质的一个量,也就是要素之间替代的难易程度。所以,在建立生产函数模型之前,需要对要 素替代弹性做出假设。先引入几个概念: 1 要素的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是指,某一种投入要素增加一个单位时导致产量的增加量,表示为:
1 ,0 1 u U x 0 , xi i
(3.1)
其中,
1 为产品的替代弹性。 1-
预算约束为:
x0
i 1
p i xi I
n
(3.2)
p i 为产品价格。考虑部门内部,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可以推导出最优消费数量,即
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详细推导过程(一) ——垄断竞争中的价格
张剑锋
克鲁格曼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创始人,他的论文《收入递增与经济地理》成为这门学 科的开山之作。由于其后的诸多贡献如《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和《空间经济学—— 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 ,他被评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中心-外围”模型是新经济地 理学中最著名的模型之一,相关不再赘述。 定性理解中心-外围模型建议参考梁进社老师的课件《经济因素与功能空间》 。 下面从计量经济学角度出发,逐步进入数学推导过程。
EK
Y
K
Y
Y
K
L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的角度,运用综合和区域的观点,从自然、技术、经济的相互联系中,研究生产(或生产力)布局和地区生产综合体形成条件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2、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区位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场所(空间)选择及地域内人类活动的空间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3、区域环境:是指一定区域内除生产要素之外的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所有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区域可进入性等。
4、交通运输:指人或货物借助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实现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空间位移的服务活动。
5、地租曲线: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边界)的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6、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中心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或场所——各级城市。
7、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带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8、工业布局(工业分布、工业配置):是指工业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静态和动态布局的表现形态和演变过程。
9、商业:是以专门从事商品流通而获取经济回报的国民经济部门,是第三产业的重点行业,其基本职能是通过商品买与卖的经营活动,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媒介成商品交换,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让渡。
10、规模效应(规模经济):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可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从而带来效益的增加。
11、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2、增长极:指一定区域中围绕特定的主导产业部门发展起来,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群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形成的极核,多以城市的形式出现(但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称做增长极),其是区域经济的产业及空间增长点,能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全面增长。
13、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

1 区位,区位条件,区为因子: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
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
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
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求随时间而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区为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也即在某特点地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可能性。
区位因子一般非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2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杜能圈形成机制:根据已经设定的各种假设前提,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为目标的合理活动,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则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
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去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
因此理性农场主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为地租曲线;地租形成公式: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修正理论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3 韦伯工业区位论主要内容区位因子的主要类型: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前者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
(新经济地理学欧美观点与中国方向)重点

• Over-generaliz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以偏盖全) • Interests in discourse analysis (偏好无主流分析)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Euro-American Perspectives and Chinese Directions (新经济地理学:欧美观点与中国方向)
•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Geographic Thoughts (世界政经与经济地理慨念之演变) • Scope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新经济地理学探索范围)
Local identities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__ Primary Research Methods
Descriptive/Interpretative Quantitative/Theoretical Theoretical/Interpretative Theoretical/Interpretative Qualitative/Interpretative Qualitative/Interpretative Descriptive/Interpretative Qualitative/Interpretative Quantitative/Qualitative Qualitative/Theoretical Qualitative/Interpretative Theoretical/Interpretative Critical theoretic Critical theoretic Theoretical
区位论和新经济地理学

农业区位论
• 杜能环(同心圆)
– 城市附近:不便运输的作物,重量大,易烂,保鲜要求高 – 随着距离增加,种植农产品价格运输费所占比重小的作物 – 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企业区位选择 —从区位论到空间经济学—
石敏俊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mjshi@
内容提要
• • • • 经济区位论 空间竞争 空间经济学 企业区位选择
区位论
• 成本最小化的区位理论
– 农业区位论:杜能 – 工业区位论:韦伯
• 利润最大化的区位理论
–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 – 市场区位论:廖什
– – – – 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廖什(区位经济学) 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商品流动需要运输成本 市场是外生的
• 区域科学
– 艾萨德:区位论的集大成,新古典经济学理性选择 – 没有市场结构和经济主体行为的微观经济学解释
• 贸易理论:异质空间里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
如果设在南方
4+4=8 (销给北方工人和农民) 0+4=4 (销给北方农民) 1+4=5 (销给北方工人和农民)
简化二区域模型的含义
• 累积效应
– 如果出于某种原因一个地区比另一个地区吸引了更多厂 商投资,新厂商将会跟随其他厂商选择大多数厂商所在 地区投资 – 如果所有厂商都在北方设厂使得运输成本最低,新的厂 商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会选择北方
– 全球尺度上的中心-外围结构:NAFTA与EU – 国内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城市等级 – 小尺度上,集聚发生在城市内部:CBD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
2、区域: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3、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需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4、等级扩张:等级扩散是指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
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从最大的市场区开始进入,然后一级级向下扩展。
5、接触性扩张:接触扩散即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接触性扩张是最常见的企业空间扩张形式,呈现出由公司所在地向外的扩展。
6、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7、关联产业: 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8、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9、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10、中心商品:中心商品(包括服务)是在少数地点生产和供应、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如一个商店可以为很多人提供商品,一个电影院可以为很多人提供服务。
11、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重要性,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C=B1-B2 即中心地供给的中心商品总量减去其自身的购买量;也就是为周围地区的服务量。
12、范围经济:指由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13、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14、技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知识、经验,具体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所谓的硬技术,以及生产技能、管理方法与经验等软技术。
15、经济梯度: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差异。
经济地理学

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 以来) 行为主义方的价值判断作 为出发点和基础,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 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50-60年代:计量革命 60年代:实证主义分析法(不对社会经济活动价 值进行判断,只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之 间的相互联系 ) 60年代末:行为主义分析(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 为的分析。)
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中国在全球化发展中 的机遇与挑战
(宏观)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 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学科的提出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 学的任务》-- 学科成立的标志
特点: 经地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二、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
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
70年代:结构主义分析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 特劳斯在文化人类学中开创的一个学派,这 个学派把各种文化视为系统,并认为可以按 照其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加以分析---研究事
物的整体性及各部分(结构部位)之间的关 系
80年代以来:新区域主义(对区域发展独特 性和创新能力的分析,如产业氛围、生产网 络、产业区等)
三、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四、本课程教学内容
★通论经济地理学 1、经济活动及其区位选择
影响因素 国内外区位理论及发展 功能部门区位选择及跨 国选择
(微观)
2、区域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活动—类型、结构(特色)
(中观)
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方法、发展 轨迹 区域间经济联系
全球化发展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新经济地理的不同
• 新经济地理学解释同质劳动者和企业的区 位选择行为如何影响空间异质的形成与发 展,而新新经济地理学则探讨微观异质劳 动者、企业异质如何影响总体经济的形成 与发展,重新解释了现实中产业集聚、要 素流动与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的关系
• 新新贸易理论将企业异质性作为研究基础,但没有回答异 质性的来源问题,因而在理论逻辑上并不是自洽的。较之 于新新贸易理论,新新经济地理似乎有更多的回答异质性 来源的条件,由于劳动要素在国内是自由流动的,因而劳动 者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行为可能客观上产生了企业 异质性和地区差异。
新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济地理
• 新新经济地理将企业或居民的差异性特征 引入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以垄断竞争和 规模经济为假设条件,发现产业集聚时中心外围的企业是不一样的,生产率较高的企业, 自我选择地分布在经济中心,生产效率较低 的企业为免激烈竞争而居于经济外围,这一 基于经济个体差异的分析模式为空间经济 学的研究奠定了微观基础。
• Ottaviano (2010)借鉴了Baldwin and Robert- Nicoud (2005)等学者将新贸易理论 引入企业异质性后的新发展称之为新新贸 易理论的做法,将引入企业异质性问题的经 济地理方面的新进展称之为新新经济地理
新新 经济地理发展过程中相关的两代理
论和四种模型间的关联
新新经济地理理论
• 新贸易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末遇到了难以解决的 问题:Bernard and Jensen (1995)运用1976-1987 年的企业出口数据发现,即使在拥有比较优势的行 业,参与出口的美国企业也仅占企业总数的很小一 部分,而且与非出口企业相比,出口企业的规模大、 生产率高、资本密集程度强?
新新经济地理的模型
• 较之于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和新新贸 易理论所主要采用的DS模型,新新经济地理 的基准模型更加多元化,但总体来看,主要有 DS模型、BEJK模型和拟线性二次函数OTT 模型三种,其中OTT模型可能是未来主流的 分析框架。
由于新经济地理的局限性,发展了
NNEG
• 由于新经济地理将区域间生产效率差异的 原因仅仅归结为产业集聚效应,而忽视了各 地区之间还可能存在的人才结构差异和企 业生产率效益,因而以往研究往往过高估计 了产业集聚的作用。
• Behrens et al.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归结 为三大效应: (1)产业集聚效应,指企业集中
在某一区域产生的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有 利于企业提高生产率; (2)人才归类效应,指 优秀人才主动选择到大城市工作; (3)市场选 择效应,指由于竞争激烈,只有高生产率的企 业才能在大城市中生存的现象。
新新经济地理
• 新新经济地理充分考虑企业和劳动者的微观异质性,使我 们对地区间经济差异的研究从量的层面深入到质(微观效 率)的层面,为我们观察空间经济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将企 业论与新新经济地理相结合,研究地区间企业组织形式的 差异。新新贸易理论和新新经济地理都建立在微观企业基 础上,这意味着企业理论或契约理论中的交易费用学说、 产权理论学说等理论框架可以扩展于新新贸易理论和新新 经济地理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