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简史
楚国历史的简述

楚国历史的简述有关楚国历史的简述楚来历简介:根据出土的商代卜辞和西周早期青铜器来看,在商至西周早期,存在一个强大的楚国,比如商代卜辞“岳于南单,岳于三门,岳于楚(《殷契粹编》七三)“,这里的“楚”是做从林从木从,而卜辞中妇楚之从木从,两者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所以这两支楚应该是并非一支的。
第一则卜辞的“楚”代表的是商王朝在楚田猎,那么他的位置应该距离殷畿内不会太远,郭沫若、陈梦家认为河南滑县的楚丘。
而妇楚之“楚”则代表这个楚与商王朝存在着联姻关系,有学者应该就是后世的芈姓楚人,从《楚居》中季连娶于商也可以得到证实。
那么通过卜辞来看,商代应该存在两支楚人,同样,通过青铜器来看,西周早期也应该存在着两支楚人,一支称楚伯,即滑县之楚。
一支称荆子、楚子,即芈姓楚人。
楚伯根据《矢令簋》记载:“唯王于伐楚伯,在炎。
”可以看出这支楚人应该位于这个叫“炎”的地方附近。
这个“炎”,杨采华认为即指南方,楚即指的南方的楚蛮,也就是随武庚叛乱的熊盈部族。
按照杨采华的说法,指西周初年熊盈部族随武庚叛乱被平定,因此被周王朝从居住地南乡迁至江汉地区,受熊绎统治,即《楚世家》所称的“楚蛮”,与熊绎之“楚人”并非一支,熊绎楚人被周成王赐为芈姓、子爵,而此支楚人建立有罗国,后来的周昭王丧生之楚、噩、灭鄂之楚、周穆王所伐之楚、灭“汉阳诸姬”之楚,包括商朝所伐之楚,都是楚蛮,并非芈姓之楚。
杨采华认为楚蛮与芈姓之楚非同一支有待商榷:一则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载:“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
”《竹书纪年》则记载:“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
”可见“熊盈”即“淮夷”,按杨采华之言,一,武丁所伐之荆为熊盈,那么熊盈应当是商王朝的敌对国,那么又如何在西周初期参与武庚之乱,并终西周之世与周王朝为敌;二,武丁时期的淮夷势力尚没有发展到南阳一带;三,没有证据表明噩国为此“楚蛮”,噩曾与周王室联姻,为姞姓;四,若周昭王为此“楚蛮”所害,管仲为何指责楚人,楚成王又为何不辩解;五,言汉阳诸姬为此“楚蛮”所灭,但唐、随、申、蒋都为楚人所灭,如何来的“楚蛮”之说,且吴国在柏举之战中亦指责楚国在汉水吞并诸姬,若汉阳诸姬为“楚蛮”所灭,随即汉阳诸姬中最大的国家,岂非不知道;六,既然“楚蛮”一直被周王室打压(周成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厉王),如何还有实力去吞并汉阳诸姬,且还能攻到洛邑附近。
楚国_精品文档

楚国楚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战国时期的国家,也是七大强国之一。
它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一带,是华夏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而其辉煌的时代则是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间。
楚国起初是一个小国家,位于中原地区的边缘地带。
然而,在周朝衰败的后期,楚国却逐渐崛起并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楚国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其杰出的统治者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其中最为著名的统治者就是楚庄王和楚昭王。
楚庄王是楚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伟大君主,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
楚庄王重视教育,并且提倡文化发展,使得楚国的文化水平大大提高。
此外,他还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楚庄王还通过外交手段巩固了楚国的地位,与周朝和其他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楚昭王是楚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统治者之一。
他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征服了许多周边的小国,使得楚国的领土得以扩张。
楚昭王还实行民主改革,取消封建制度,使楚国的社会出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在他的统治下,楚国也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楚辞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
楚辞是楚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是一种以曲调演唱的诗歌形式,内容丰富多样,主题包括爱情、自然、战争等。
楚辞的诗人主要有屈原、宋玉等,他们以深情和豪放的描述方式,表达了楚国人民热爱生活、抒发情感的真实感受。
楚国的文化不仅体现在楚辞上,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楚国的雕塑、绘画、陶器等艺术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楚国特色,展现了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此外,楚国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如楚剧、楚歌等,这些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深受楚国人民的喜爱。
楚国的崛起和辉煌不仅得益于其杰出的统治者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还得益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
楚国的军事力量在战国时期堪称第一,楚国以其强大的军队征服了许多周边的小国。
楚国的军事力量主要依靠改革和创新来实现,它引进了一系列新的武器和战术,使得楚军在战争中取得了许多胜利。
五代十国楚国

五代十国楚国一、楚国的历史背景楚国是中国历史上的楚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权。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起因于唐朝的灭亡,结束于宋朝的建立。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其中楚国是其中的一个。
二、楚国的建立与扩张楚国的建立与楚王孟知祥有关。
孟知祥是唐末时期的一位著名军事家,他以其军事才能迅速在江南地区崛起。
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局势中,孟知祥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于公元917年建立了楚国。
楚国的建立后,孟知祥继续扩张自己的势力。
他以军事手段征服了周边的其他政权,逐渐统一了南方地区。
经过多年的战争,楚国逐渐成为五代十国中最强大的政权之一。
三、楚国的政治与经济楚国在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孟知祥成为楚国的君主,并且在位期间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政权。
他重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通过改革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为楚国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基础。
在经济方面,楚国以农业为基础,同时也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
楚国的农民以种植水稻为主,而手工业主要以制造文具和丝织品等为主。
商业方面,楚国的商人活跃于江南水网,通过水运进行商品交换。
这些经济的发展为楚国提供了强大的财政支持,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四、楚国的文化与教育楚国在文化方面的发展也相当重要。
楚国在教育方面非常注重,设立了学校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这种制度,楚国不仅培养了大量人才,也提升了国家的文化水平。
楚国的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楚国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墨客,如辛弃疾、杨万里等。
他们以其才华横溢的作品为楚国的文化增添了光彩。
五、楚国的衰落与灭亡楚国在孟知祥和他的继任者的统治下一度繁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国逐渐出现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内部,王室内部的斗争不断,导致楚国政局的动荡不安。
外部,其他政权的崛起也对楚国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最终,楚国在公元975年被北宋所灭,楚国的历史宣告结束。
楚国的灭亡是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的衰落与消亡。
一文读懂楚国800年历史

一文读懂楚国800年历史曾侯乙编钟,2400年前楚国乐器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从世界最小国家,到世界最大国家,再到最后灭亡,楚国800年经历了哪些大事?(1)、楚国建国楚部落位于中原地区,今河南新郑。
因商灭夏后,楚人受到排挤,被迫南迁到丹阳地区楚国融入南蛮之地后来,楚人部落首领鬻熊相应周文王号召联合周文王,以及后来的周武王灭掉了商王朝。
到了周成王,大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楚国才被封为一个国土面积很小的诸侯国,即今湖北丹阳地区方圆50公里地盘。
楚国在这里开始了艰苦创业,有两个著名典故:鄀国盗牛、褴褛筚路形容当时楚国的艰苦程度。
(2)楚国崛起后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楚国兼并了周边其他小的诸侯国,楚国崛起于公元前700多年的楚武王时期,楚国军队占领了铜录山这一最大的铜矿资源,灭掉了当时从铜录山运往周都洛阳的必经之路上的一个诸侯国——随国。
从此楚国掌握了天下一半铜资源,在楚武王(?-公元前690年)、楚文王(?―公元前675年)、楚成王(?-公元前626年)三代人努力下,楚国国土面积扩张千里,军事、经济、农业实力增强。
(3)晋楚争霸从楚成王开始,晋、楚之间开始长达百年的中原争霸。
公元前632年,晋楚发生城濮之战,晋文公因当年流亡楚国而作出的“退避三舍”承诺,主动退让90里,但仍然战胜了楚国。
晋国称霸中原。
楚庄王(?—公元前591年)时期,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在洛阳城南举办阅兵仪式,发生“问鼎中原”的故事。
到了公元前597年,楚国攻打郑国,晋国出兵相救,晋楚两国会战于郑国的邲地,即历史上有名的邲之战。
楚国战胜晋国,楚庄王没有继续追击而是带领将士到黄河边喂马,即“饮马黄河”。
周都洛阳阅兵问鼎中原、打败晋国饮马黄河后,楚国正式称霸中原。
(4)衰而复兴楚庄王儿子楚共王(前600年—前560年)即位后,宫廷内乱,子反谋害巫臣,巫臣借机逃亡晋国,建议晋联合吴国攻打楚国,巫臣亲自到吴国训练军队,教授中原文化。
战国七雄楚国的兴衰史

战国七雄之楚国的兴衰史楚国是东周时期的诸侯国,也是战国乱世的七雄之一。
周成王时期,熊邑因辅佐朝政有功,被周成王分封到了南蛮之地,建立了楚国,熊邑成为楚国的开国国君。
周朝初期,周天子一共分封了大大小小70多个诸侯国,楚国刚开始只有土地50里,经过雄邑至雄渠数代君主的努力,使楚国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仅有50里的小国发展成为泱泱大国。
至战国时期,楚国就是满级进入新手村,不但地广人众,能够调集百万大军。
还雄踞南方据点,在战国七雄中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后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导致国力萎靡不振,魏国变法先驱吴起被排挤来到楚国,被励志要变法图强的楚悼王视为掌中之宝。
吴起吸收李悝变法的法治精神,提出明法审令,将法律公之于众。
还提出减爵禄,整顿吏治训练士卒,增加军费。
经过变法,楚国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前342年,国立渐盛的越国突然就心血来潮,越王无强可能觉得自己又行了,竟然兴师发起攻楚,在楚国有力的打击下,越国被消灭。
公元前329年,楚军攻陷巴国国都江州,并进入云南和四川西南部,经过多年的征伐战争,使楚国在战国中期成为雄踞大江南北的泱泱大国。
楚威王在位期间,秦国谋士张仪自告奋勇前往楚国游说,以献地六百里为条件,要楚怀王和齐国断绝来往,楚怀王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同意了请求。
等到楚齐绝交后,秦国却只承认献六里土地,楚怀王见自己受到欺诈,恼怒至极,晚上觉都睡不好。
于是一怒之下举兵伐秦,结果被严阵以待的秦军大败。
至此楚国国力日渐衰落。
公元前312年,楚秦间的大战全面展开,汉中之战秦国大胜,楚国损兵八万。
公元前311年,秦国又攻打楚国,攻取了召陵,楚国此时已经无力再还击。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客死咸阳,楚国国势迅速衰弱。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入楚都郢都,楚国诗人屈原闻讯投河自尽。
公元前263年,楚考烈王任用春申君为将,派兵助赵国解邯郸之围,又领兵灭鲁国,楚国实现了短暂的复兴。
秦王嬴政亲政后,于公元前223年大败楚军,俘虏楚国国君负刍。
楚国八百年知识点总结

楚国八百年知识点总结楚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国家,它的历史跨越了八百年,留下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楚国的历史故事、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发展。
1. 楚国的起源与发展楚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末年,当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诸夷部落联合体,这就是古代楚人的起源。
至西周时期,楚国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它的发展得益于当时的长江水系交通便利和地理位置优越,使得楚国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成为当时文明的中心之一。
2. 楚国的政治制度楚国的政治制度以宗族共治为特点。
楚国王室由大夫和部落首领联合组成,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楚国的政治权力分散,王室的权威不如其他国家那样绝对,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楚国在长期的发展中保持稳定和和谐。
3. 楚国的军事制度楚国军事实力强大,其部队以步兵为主,精锐部队被称为“楚兵”,他们在长期的战争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楚国军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为楚国的保卫和扩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楚国的文化传统楚国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尤其以音乐和诗歌闻名。
楚国的音乐风格独特,琴瑟合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同时,楚国诗歌也颇具影响力,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楚辞》,代表着楚国文学的高峰。
5. 楚国的宗教信仰楚国的宗教信仰以巫教和儒教为主。
巫教是楚国最古老的宗教信仰,其信奉自然之神和祖先之灵。
而儒教则在楚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成为当时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主流。
总的来说,楚国八百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演绎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更使得楚国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另外,楚国在八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所留下的历史事件也是诸多值得探讨的学术议题,如屈原的故事、楚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等等。
这些历史事件和故事都对后世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楚国的八百年历史中,不仅留下了丰富的实物文化遗产,也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历史记载等。
南方楚国的发展历程

南方楚国的发展历程南方楚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前期建国阶段(公元前10世纪-公元前6世纪):南方楚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
南方楚人在山川相连的优势下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国家,并在公元前10世纪建立起楚国。
初期的南方楚国以农业和渔猎为主要经济活动,政治上实行贵族统治。
此时的南方楚国与周边的其他部落存在频繁的战争和联姻,逐渐壮大起来。
2. 中期崛起阶段(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在公元前6世纪初,楚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扩张,逐渐崛起为中原地区的一支强国。
楚国的政治改革主要由君主国王和部分贵族领导,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贵族的权力。
同时,楚国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先后征服了周边的小国,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逐渐扩大了自己的领土和影响力。
楚国的军事力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成为南方地区的霸主。
3. 鼎盛阶段(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3世纪初,楚国进入了一个鼎盛期,国力达到了巅峰。
楚国的领土范围扩展到了东南沿海地区,并且通过征服和吸纳其他部落,统一了南方地区的一部分。
楚人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国内的经济繁荣,人口增长迅速。
同时,楚国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楚辞和楚墓文化等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4. 战国末期和灭亡阶段(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3世纪):然而,楚国的鼎盛并没有持续太久,到了公元前2世纪末期,楚国开始出现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
在战国时期,楚国与秦国形成敌对关系,并多次交战。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首都,楚国正式灭亡,成为秦朝的一部分。
楚国的灭亡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秦朝的统一大业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以上是南方楚国发展的主要历程,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国历史

辉煌的楚国历史——导游讲解素材作为湖北优秀导游应该会讲的楚文化和三国故事(建议大家多关注易中天品三国、适合大家引用到湖北导游词中、观念独特、打破常规、能让世人耳目一新、还三国历史以真面目!),这也是湖北人的祖宗为后人留的一点传家宝!也是大家能引以自豪文化精神财富。
作为湖北导游必须要讲的两个大题材一定要好好准备!车上十分钟,车下多少功?因人而异,就看自己把自己的定位,是做优秀、备受客人尊重、喜欢的能博古通今的导游,还是做一名客人不投诉就行的导游?全在于个人的追求!楚国狭义的讲指湖北,因为他的首都在湖北,广义的讲指楚国疆域扩张最广大时,东临大海,西抵巴蜀,南近两广,北及陕南(极盛其的今天的黄河以南,湖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山西、陕西、四川、湖南、贵州,在诸侯国地域最广的属楚)。
楚国的都城古城郢(yǐng)都,位于湖北省荆州北面离城8公里的纪南城。
曾经有二十个王以那做首都,历时四百多年,因此成为了当时南方一个大都会。
当时各国之间的商业相当频繁,各国的都城,同时都是商业中心,郢都当然也是重要的商业中心了。
此外,由于它是长江中游水陆交通的中枢,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278年,郢都遭到秦军入侵,因而变成废墟。
郢都当时的规模十分大,城东至城西长4450米,城南至城北阔3588米,城墙的周长15506米,共有七座城门,城内有四条古河道。
当时的城墙以土筑成,至今依然存在,有的地段更高达6.7米。
从城内发掘出来的春秋战国文物,现在大部分收藏在荆州博物馆内。
突然之间想到一个成语,“朝秦暮楚”,说的是在战国中后期,一些“连横”时就和秦国混,“合纵”时就和楚国混,形容立场不坚定。
后来有人开玩笑说,早上还在秦国,晚上就到了楚国,赶上“高铁”时代了。
但是我认为“朝秦暮楚”来形容战国后期的这种现状还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秦国像早上的太阳一样正在冉冉升起,而楚国则像夜幕降临,徐徐落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一颗“太阳”冉冉升起,此时的楚国已近灭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国简史楚的先世及楚建国楚的先世,在传说中,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据说,他是帝颛顼高阳的后裔。
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在《离骚》这篇自传式的诗里就自认为是“帝高阳之苗裔”。
《大戴礼·五帝德》说,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祗励”。
这就不是一个人,而应当是一个神,而且是一个法力很大的神了。
颛顼之族原来在西北黄土高原,后来它的一支迁到了山东沿海,与少皞氏住在相近的地方。
夏商和商周之际,颛顼之族的支裔大概又继续向江淮流域迁徙。
如陈、郑建国以前,那里也曾有颛顼族的支裔活动过。
后来颛顼的族人又向西南方向流动。
颛顼的后裔昆吾氏和彭祖氏,在夏殷时,曾先后为侯伯,他们的身份,似与中原诸侯同,还不一定就是蛮夷。
昆吾的弟兄季连,始以芈为姓,是楚的直系祖先。
昆吾氏和彭祖氏后来都被夏商所灭。
季连之后,也衰微了,史称其“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可以说,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蛮夷化了。
据说,季连这一支最后迁到了丹阳。
顾名思义,丹阳就是丹水之阳,位于今陕西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之处。
丹水与浙水合流,进入汉水上游,与荆山山脉连成一片。
当初迁时,这一带尽是高山峻岭、森林荆棘,楚人与土著部落杂居,他们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
当楚鬻熊时,他们看到殷纣王愈来愈加暴虐,西南的落后部落很不满意,因此他便去投靠新兴的周。
周在这时一方面服事殷商,一方面却暗暗发展势力。
大概这时,许多姬姓姜姓的宗族子孙迁移到了汉水流域。
楚鬻熊依附于周,周当然十分欢迎。
后来周克商时,西南的许多小国庸、蜀、羌、髳、微、庐、彭、濮等都自动地与周武王会师孟津。
其中虽无荆楚的名字,但周原甲骨确有“楚子”,那么楚可能也和八国一样,共同参加了周克商的战争。
《史记·楚世家》说:“季连之苗裔曰鬻熊。
鬻熊子事文王,早卒。
其子曰熊丽。
”至熊绎之时,周成王已正式封他于楚,“赐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爵名,姓氏,都邑都被规定下来,似已建立了早期国家。
楚的国君被称为“楚子”,就是从熊绎开始的。
当周夷王时,王室衰微,诸侯或相伐。
楚子熊渠,史称其“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至于鄂。
”庸原在川陕巴山渝水之间。
据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前歌后舞”,以鼓动士兵勇气。
后来不知何时,它已迁徙到今湖北的竹山。
鄂也是商周之际的古国,后来迁徙于湖北的鄂城。
就地理形势来看,楚已向汉水以北的山丘地带拓土殖民,一直到了南阳盆地。
熊渠不满足于对周的依附,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乃立其三个儿子,都在江上楚蛮地区。
不久以后,熊渠虽去掉了王号,他独立建国的要求已是很显然的了。
此后,楚与周的关系就比过去不同了。
楚与汉阳诸姬周克商后,周已成为华夏诸侯的共主。
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向江汉流域发展。
同时,江汉流域一带有许多落后的部落散布着。
其中,除姬姓、姜姓外,还有偃、嬴、子、姞、媿姓等,他们大概也是殷周之际迁徙到这里的。
楚向江汉流域的发展,使诸姜诸姬受到威胁。
周昭王时曾经三次南征,其主要对象就是楚。
如新出土的《史墙盘》铭文说:“弘鲁邵王,广纰荆楚”,邵王就是昭王,纰就是讨伐的意思。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更为详细。
第一次南征是在昭王五十六年。
他渡过汉水,遇到大咒,昭王无法前进,便只好退师。
《纪年》记载第二次南征时“天大曀(阴暗),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大概也因天气恶劣,路途受阻,六师死伤不少,又只好回师。
最后一次在昭王末年,结果是昭王死在汉水中。
这时,北方的游牧部落猃狁也很活跃,因而使南方的蛮夷部落有隙可乘,得以顺利发展。
西周末年,西北发生旱灾、地震,犬戎作乱,周室东迁。
楚国更加强大。
熊通已自称为武王。
楚武王已进入春秋时期。
楚由丹阳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县城北五公里)。
由此,可以北上,到达黄河中游,南通长江。
地势险要,农业经济发达。
这是楚国春秋时期成为南方强国的重要条件。
楚武王时,汉水以北的诸侯小国中,以随为大。
楚武王也以随作为战争的主要对象。
公元前706 年,楚武王始伐随。
公元前704 年,楚武王第二次伐随。
公元前690 年,楚武王最后一次伐随。
楚始终未能使随屈服,结果,结盟而还。
武王在路上生病而死。
公元前703 年,楚与巴国联兵伐邓(今河南邓县),大败邓人,掌握了渡汉水向北开拓的通道。
公元前701 年,郧人曾联合随、绞、州、蓼伐楚。
楚将屈假、斗伯比等先发制人,不等四国之师与郧会合,就迅速出兵攻郧,大败郧师。
四国之师被迫退回。
此后,楚灭了蓼国。
唐国也因而沦为楚的附庸。
这时,楚在南阳盆地的势力迅速扩大。
楚迁郢后,在公元前688 年,楚文王即位第二年,锐意北上,渡汉水,经邓,伐申。
公元前682 年,灭申。
在灭申前后,另一个姜姓吕国也被灭。
公元前687 年,楚又伐邓。
九年以后,公元前678 年,灭邓。
汉阳诸姬,以随为大。
楚数次出兵征伐,也不能使它屈服。
申、息被灭后,随更加势单力薄,但是它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1975 年,南阳境内陆续发现申吕等国古墓。
1978 年,又在随县擂鼓墩发现了一座曾侯的大墓,其出土青铜器大部分都有曾侯之名,与宋代安陆县所出土的《楚王■章镈》铭文基本相同。
镈器是楚惠王奠祀曾侯之物。
为什么在随国竟有曾侯之墓葬及如此多的器物呢?考古学者与史学者认为这个曾侯墓在灭随后,由别地迁来的。
也有人直接了当地认为曾就是随,与姒姓之鄫无关。
公元前635 年和前622 年,秦人两次伐鄀。
鄀也是前代遗留下来的古国,原在河南内乡的商密,后南迁至湖北宜城,从此分为下鄀(商密)和上鄀(宜城)。
由于下鄀与秦交界,受到秦的压迫而南迁,投靠楚。
濮是一个古老的原始部落,种类繁多,史称“百濮”。
它也由丹阳荆山山区渐渐向南迁徙,到达楚国的西南边境。
公元前611 年,楚庄王三年,楚国大饥,西南的部落乘机骚动。
《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
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
庸人率群蛮以叛楚。
濮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
楚人谋徙于阪高”。
所谓戎,也就是“百濮”。
根据这段记载,大略可以探知这些部落或聚或散,非常顽强。
当今桐柏山、大洪山之间,就是他们的根据地。
所以他们乘楚饥荒,出来攻击、骚乱。
庸,在周武王伐纣时,原在周的西南,今陕西、湖北、四川三省交界的地方。
楚迁于丹阳并占领了南阳盆地以后,庸也到了随县、枣阳一带。
百濮之乱,庸人带头叛楚,以致申、息的城门都不敢开,楚也想迁都,以避其锋,形势是够危急的。
但是楚庄王坚决抵抗,庸、麇等国被楚所灭。
这时庄王在国内又消灭了若敖氏的叛乱,他的权力大为巩固。
自楚武王至文王时,不断对外战争,汉阳诸姬和诸姜小国已基本上被消灭了。
楚国从此北上争霸,东进江淮。
春秋时期楚国始终是南中国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
北上争霸与东进江淮楚自武王文王积极经营南阳以后,便打开了北上争霸与东进江淮的道路。
公元前684 年,楚败蔡师,并俘蔡侯献舞而归,这是楚向华夏诸侯公开挑战的开始。
息侯的夫人是陈君的女儿,与蔡侯夫人是姊妹。
息侯路过蔡国,蔡侯对息妫无礼,因此引起息侯对蔡侯报复的念头,并求助于楚。
这时,楚文王正想北上争霸,便答应了息侯,先向息挑战,趁蔡侯前来救息时,将他俘虏。
蔡、息都是姬姓诸侯,息在淮水以南(今河南息县西南),蔡在淮水以北,申吕以东。
蔡被伐,息也受到威胁。
公元前682 年,息终于被楚所灭,不久申也被灭。
从此申、息成为楚国直属的县,北上争霸的桥头堡。
公元前666 年,楚令尹子元伐郑。
他是成王的叔父,因成王即位不久,大权落在他的手里。
楚要北上争霸,不能不通过陈、蔡、宋、郑,战争就因此展开了。
据说,令尹子元这次伐郑以后,行动更为放肆。
他喜欢妫夫人,居然住进王宫。
射师斗廉进宫劝阻,子元不但不听,反而把斗廉抓了起来。
成王、妫夫人与申公斗班等人密谋,由斗班及其父斗御强联合斗梧、斗谷於菟等,率领甲士,包围王宫,杀死了子元。
成王于是任命斗谷於菟为令尹。
斗氏一族原是若敖氏的分族,这次的宫廷斗争实际是一场宗族间的政治斗争。
《左传》庄公三十年记:斗谷於菟“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他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是出了大力的。
这时正值齐桓公称霸。
他以“尊王攘夷”为旗号,联合诸侯共同抗御戎狄。
楚国被认为是南方蛮夷的国家,也在齐防御之列。
公元前656 年春,郑向齐告急。
齐桓公率领鲁、宋、陈、卫、曹诸国军队前来救援。
他先去讨伐依附于楚的蔡国,蔡不战而降。
接着便向楚国进发。
楚派屈完去与齐桓公谈判。
管仲代表齐桓公,责问楚为什么“包茅不入,王祭不共,”为什么“昭王南征而不复”。
屈完回答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齐桓公觉得楚国不会轻易屈服,也就自动退兵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与楚结盟,维持了表面上的霸主形象。
楚成王北上争霸受阻,他改向江淮东进。
当时,江淮流域到海边一带,还散布着徐、舒等偃(嬴)姓部落,道路不通,楚成王半途折回。
公元前655年,楚国伐许(今河南许昌),公元前649 年伐黄(今河南潢川县)。
楚穆王时已灭六、英(今安徽六安和河南固始)。
楚庄王时灭舒蓼(今安徽庐江县),又灭舒庸。
这一连串的战争规模不大,却是楚国势力的不断向东发展。
齐桓公死后,宋襄公不自量力,企图称霸。
公元前639 年,他邀集齐楚在宋国鹿上(今安徽太和)举行会盟,目的是要齐楚和其他诸侯小国奉他为霸主,并决定秋季在睢(今河南睢县东南)再次再行会盟。
楚成王表面上都同意了。
到了秋天,楚、郑、陈、许、曹等国果然如期来会。
宋襄公主持会盟,楚成王却早埋伏下甲士,当场执住宋襄公,并即进军宋国。
宋国军民尽力抵抗,幸未酿成亡国大祸。
宋国称霸失败,北方诸侯足以抵抗楚国的只有晋国。
公元前633 年楚成王会合陈、蔡、郑、许等国军队进攻宋国。
晋文公召集大臣研究对策。
狐偃说:“曹刚服从于楚,卫国又与楚结亲。
我们如果打曹卫两国,楚国一定会来救援。
这样,宋国之围也就可以解除。
”这时,陈、蔡、郑、许等国都亲楚国,只宋亲晋,可见楚国之强。
晋文公接受了狐偃的建议,公元前632 年初春,晋文公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
于是晋军南渡河,侵曹伐卫。
这时,晋文公与齐盟于敛盂。
卫侯感到害怕,要想与晋国结盟,晋不同意。
卫侯想投靠楚国,而国人不愿意,反驱逐卫君出国。
晋军很快占领了卫国的五鹿(今河南濮阳县南)与秦齐两国结盟,使他们保持中立。
然后晋军急攻曹国,俘虏了曹共公。
当曹卫危急之时,楚成王曾派兵救援,由令尹子玉进攻宋国。
曹卫屈服后,楚成王感到形势不利,对于战争已不抱胜利的希望。
令尹子玉却坚持拼到底,成王很不高兴。
这时,晋先轸对晋文公献策说:“可以让宋国假装丢开我们,贿赂齐秦,让他们出面向楚求情退兵。
如果楚不同意,就得罪了齐秦。
我们再把曹卫两国的土地分给宋国,楚亲曹卫,必加紧攻宋。
”楚令尹子玉对于晋军的策略十分恼火。
楚将宛春对子玉说:“晋将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目的是要稳住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