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哲学_反身性_超越性和亲在性
尼采的身体哲学及其现代启示

尼采的身体哲学及其现代启示尼采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绰号,他是十九世纪末的一位重要哲学家,也是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尼采的思想影响深远,尤其是他的身体哲学对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介绍尼采的身体哲学及其现代启示。
尼采的身体哲学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身体不仅仅是人的外在形象,更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尼采提出了“健康的哲学”和“悔恨哲学”两个概念,健康的哲学在于人应该全力投入到生命的体验中,充分发挥身体的能量和活力,追求自身的幸福与快乐。
而悔恨哲学则是对人生的悲观反思,认为人生是由无数痛苦和苦恼组成的,人的身体状态不容乐观地看待。
尼采认为,只有透彻地理解和接受身体的存在与体验,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尼采的身体哲学在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尼采的身体哲学对传统的人-心-物的观念提出了质疑,将身体视为一个独立的存在。
这一观点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相符,现代科学已经证实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身体的健康与人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
我们需要将身体和心理融为一体来进行探究和治疗。
尼采的身体哲学强调身体的力量和能量,提倡人们主动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虚拟世界,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中,忽视了身体的真实需求和体验。
尼采的身体哲学提醒我们应该重视身体的感受和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各种身体活动中,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尼采的身体哲学呼吁人们要接受生活的苦痛和痛苦。
人生不可能只有快乐和幸福,痛苦和悲伤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尼采通过身体的观点告诉我们,只有接受和面对这些痛苦,我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活着和生活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回避痛苦和困难,追求短暂的快乐,这使得他们容易迷失方向和目标。
尼采的身体哲学提醒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痛苦和困难,通过其来磨炼和锻造自己。
尼采的身体哲学及其现代启示

尼采的身体哲学及其现代启示
作为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对于身体哲学的思考深刻而且开创性。
尼采认为,身体是人类的本质,所有的智慧和智慧的产生都是源自身体的感知和行动。
尼采的身体哲学一方面是对身体的理论思考,另一方面也是对身体力行的要求。
尼采倡导个体通过对身体的磨练和审视,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完成,从而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在现代社会,尼采的身体哲学对我们也具有深刻的启示,对于我们认知身体、塑造身体和实现人生目标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尼采的身体哲学对我们认知身体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尼采看来,身体是人类灵魂的载体,人类所有的认知和思维都源自于身体的感知和体验。
他认为,身体是人类最初的表达方式,我们之所以能够产生智慧和理性的活动,都离不开身体的参与。
我们应该意识到身体不仅仅是我们的外在形态,更是我们内在精神的表现。
通过对身体的认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从而建立更健康、更和谐的身体关系。
尼采的身体哲学对于我们塑造身体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尼采提倡个体通过对身体的磨练和塑造,来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完成。
他认为,身体应该被视为一种雕塑的材料,通过对身体的磨练和锻炼,塑造出符合自己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身体形态。
尼采主张通过对身体的自我塑造,个体可以逐渐超越自己的局限,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在现代社会,随着健身、美容等行业的兴起,更多的人开始重视对身体的塑造和管理。
尼采的身体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塑造身体的深刻启示,即通过对身体的塑造和锻炼,可以实现个体的精神和身体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代哲学的身体性

中国古代哲学的身体性身体是人生之根本,但关于身体的问题,从古到今的哲学家关注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中西哲学都曾试图超越身体,甚至想要抹杀身体的存在。
西方哲学长期持身心二元论,认为心灵或灵魂才是哲学社会科学关注的对象,而身体则被纳入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中国古代哲学虽有注重修身的传统,但亦实以“心性之学”为中心。
自尼采、福柯以来,哲学开始关注身体与思想之间的隐秘联系,尤其近些年来,“身体”开始进入西方思想和学术界众多学者的研究视野。
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对身体和身体哲学的研究相对滞后。
下面发表的两篇文章,代表了我国学者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思考,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20世纪上半叶,在胡塞尔“回到事物本身”的现象学纲领的感召下,现代西方的一批具有批判思想和疑古精神的年轻的哲学家们,在对传统哲学种种业已被视为不易之论的本体论假定给予大胆质疑的同时,发起了一场为再造传统而先行奠基的哲学上的“寻根”运动。
在这一运动中,虽种种新见迭出不穷,但最具颠覆性和原创性的工作则属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的对所谓“身体”的本体论意义的木曷橥。
与传统西方种种业已意识化的哲学不同,梅洛-庞蒂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破天荒地宣称:“世界的问题,可以始于身体的问题。
”其实,梅氏这一宣言不仅是对西方传统哲学致思取向的根本纠拨,而且也为我们真正切入中国哲学、为我们溯寻中国哲学之“根”提供了路引。
也就是说,掩埋在深厚文化沃土中的中国哲学之“根”,既非西方传统思辨哲学中的那种“意识”,也非晚出的中国哲学中的所谓“天理”或“人心”,而是诚如王夫之所言,“即身而道在”,它就平中见奇地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活生生的身体之中。
这种根于身体的哲学本体论,除了表现在中国古人对宇宙的终极性思考不是发端于对世界的“惊奇”而是始于对人自身人身处境的“忧患”之外,还集中地表现在其以一种“切己自返”和“返身而诚”的方式,把人自身的身体看作是宇宙真正的起点和本源。
在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古老的《易经》中,这种宇宙真正的起点和本源就是所谓的“太极”。
中国传统身体哲学范式研究

中国传统身体哲学范式研究作者:李杰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23期【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髓中有着“天人合一”的倾向,即主客体不分,继而强调人的思想对身体的驾驭,因而中国历来的哲学范式都是身体哲学;与西方的“意识哲学”相比,处于非常态地位的身体哲学,则呈现着中国哲学传统中不多见的变式。
弘扬中国传统哲学,固己更要外展。
【关键词】身体哲学哲学范式反思反身身体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之魂身体哲学概念并不是形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化概念,而是参照西方哲学语境并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而塑造出来的示范性概念。
如果说西方哲学是一种“我思故我在”的理性的“意识哲学”,那么中国哲学就是一种“知行合一”、“天人一理”的经验的身体哲学。
可以说,中国传统的身体哲学鲜明地从人的现实层面的身体出发,以生存此在、感性现实与历时的性质为基本的内容,这与西方哲学那种主客体严格分离、具有超越性和形而a上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有甚者,中国传统身体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
可以说,将中国传统哲学定位于身体哲学概念,才能够真正理解中西方哲学范式的不同之处。
中国之所以有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哲学历史,在于中国哲学有着独特的运行模式和学说宗旨。
如上文所说,西方哲学是一种以主体的理性探究为对象的哲学范式,中国哲学则是一种以主体的感性体验为对象的哲学范式。
在其运行模式上,如果说西方哲学发展表现的是主体的思想与所思想的对象之间不断迫近而形成的线性的理论轨迹,那么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遵循的则是自然与人的身体之间的关系格局,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一紧一松等循环往复的理论思维轨迹。
通俗地讲,一部中国传统哲学史,就是一部关于身体如何挺立、如何退隐、再如何回归这一循环递增的过程的历史。
纵观中国哲学的各路派系,几乎都可以在身体哲学的语境中找到立说、述论的框架合理性和发展性。
中国传统身体哲学范式的主要特征中国传统身体哲学强调了身体为“此在”之载体。
尼采的身体哲学及其现代启示

尼采的身体哲学及其现代启示尼采是19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观点对现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尼采的哲学体系中,身体哲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身体是个体完整性和个人价值的基础,是人类存在和经验的核心。
尼采首先强调了身体的重要性。
他认为,身体不仅是人类感知世界和行动的器官,也是人类真实存在的基础。
尼采与传统哲学家相比,更加重视身体的经验和感受,强调人类不能将身体和精神划分开来。
他批判了柏拉图哲学和基督教的身体厌恶观念,并主张人类应该积极地追求身体的欢乐和力量。
尼采认为,身体是个体的核心,个体通过身体来感知和理解世界。
尼采提出了“人没有神经,拥有神经,”的观点,认为人类不是空灵的灵魂,而是根植于肉体的。
身体是我们与世界交流的媒介,通过身体的感官,我们可以体验世界的美丽和复杂性。
尼采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形象描述了一种身体感知世界的理想状态,他提倡人们用身体去经验世界,感受世界的存在和力量。
尼采的身体哲学对当代人们有许多启示。
它提醒人们关注身体的健康和快乐。
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忽视了对身体的照顾,处于长时间的工作和压力之下。
尼采的身体哲学通过强调身体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身体,注重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快乐。
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感知和体验世界。
第二,尼采的身体哲学提醒人们尊重自身的感受和存在。
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被外界的价值观和期望所束缚,忽视了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和感受。
尼采认为个体的身体是其存在的核心,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感受和存在,坚持真实的自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真正的自信和幸福感。
尼采的身体哲学提醒人们重视身体和精神的统一。
尼采批判了传统哲学和宗教的身体厌恶观念,主张人体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将身体和精神割裂开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忽视了身体的需要。
尼采的身体哲学提醒我们重视身体和精神的统一,关注身体的需求和感受,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破出存在:列维纳斯论身体——物质性、感受性和超越性的三重交织

破出存在:列维纳斯论身体———物质性、感受性和超越性的三重交织张荔君【摘要】身体的地位在当代法国哲学中的地位得到逐步提升,列维纳斯从存在论的角度深入考察了身体的功能。
在列维纳斯思想中,身体以物质性、感受性以及超越性为主要特征,这三重特性交织于其身体理论之中。
身体的物质性表现为自身同一、自身凝聚以及对超越性的排除,身体的感受性由前期仅仅具有同一性扩展为兼具同一性与超越性。
身体在其同一性中产生自身分裂,这种分裂体现在母性身体这一典型化的身体样式之中。
母性身体的特点表现为在自身中“孕育他者”,因此,由外在性引发的超越便在身体内部被引发。
列维纳斯后期极力探寻“别于存在”“破出存在”的方式,身体的这三重特征为主体如何从内部实现超越,从主体内部“破出存在”、实现主体的“内爆”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方案。
【关键词】身体;物质性;感受性;超越性;母性中图分类号:B565 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3)06-0081-08作者简介:张荔君,哲学博士,(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列维纳斯文集》翻译与研究”(20&ZD035)西方哲学主流传统认为人由灵魂(精神/思想)和身体这两部分构成,这一传统强调精神、思想而贬抑身体,精神意味着人的崇高性和超越性,身体则标志着人的动物性和有限性,身体总是遭到贬抑和排斥。
身体被当作精神的负担,精神的攀升最终通过摆脱身体的有限性来克服身体的障碍。
身体问题在当代法国哲学的语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与主体性问题密不可分,对身体的探讨构成了当代法国哲学探讨主体性的独特视角,身体的哲学地位经过当代法国哲学的重新诠释也得以愈加凸显。
对身体的重视构成受胡塞尔、海德格尔影响下法国哲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构成列维纳斯思想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列维纳斯看来,身体既是内在性或享受实现的场所,也是形而上学的超越运动①得以进行的基础。
尼采的身体哲学及其现代启示

尼采的身体哲学及其现代启示尼采是19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文化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身体哲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通过对身体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见解和观点。
尼采的身体哲学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尼采的身体哲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身体与灵魂的关系的重新思考、对于身体的价值和意义的重新定义、对于身体力量和欲望的强调以及对于身体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挑战。
尼采重新思考了身体与灵魂的关系。
在传统的哲学观念中,身体与灵魂被看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实体,身体是肉体的外在表现,而灵魂则是内在的精神实体。
尼采认为身体与灵魂并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他认为身体是情感和意志的表现,是精神活动的基础。
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健康的灵魂,而且身体的健康和活力是精神活动的重要保障。
这种重新思考身体与灵魂的关系在当时是颇具颠覆性的,而在当下,也引发了人们对身体与心灵关系的深刻思考。
尼采重新定义了身体的价值和意义。
在传统的哲学观念中,身体常常被看作是肉体的牢笼,是欲望和罪恶的渊薮,是需要被否定和超越的。
尼采却赋予了身体新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身体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与世界相连的媒介,是人类洞悉世界、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
他赞美身体的美丽、活力和力量,并呼吁人们应该珍爱和保护身体,充分发展和利用身体的潜能。
这种重新定义身体价值和意义的观念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在今天,也影响了人们对待身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尼采强调了身体力量和欲望。
在他的著作中,尼采反复强调了身体的力量和欲望,他认为身体是欲望的源泉,是力量的涌现,是人类活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他认为只有通过充分发展和利用身体的力量和欲望,人们才能充分实现自我、创造新的世界。
这种对身体力量和欲望的强调在当时对于庸俗、保守的道德观念是一种挑战,而在当下,也为人们重新审视身体力量的重要性提供了新的启示。
尼采的身体哲学及其现代启示

尼采的身体哲学及其现代启示尼采是德国哲学家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他不仅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当前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都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他的身体哲学思想,尤其是他对身体和意志的理解,揭示了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要挑战和问题。
尼采的身体哲学首先表现在他对身体和意志的分析和理解上。
尼采认为,人的本性和个性是由其身体和意志所决定的。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一个受自然规律支配的生物系统,人的身体是它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然而,他也强调了人类的另一面——精神或意志,这是人与其他生物不同的地方。
尼采认为,人的精神或意志是奋斗和进步的源泉,是人类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尼采看来,人类的精神和意志存在着一种紧密联系,这往往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意志的韧性上。
尼采认为,个体的意志是他的生命本质,因为只有通过精神上的斗争和进展,个体才能在生命中体验到奋斗和胜利的快乐。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在竞争和压力下的变化中,人们的精神心态逐渐被消磨,他们失去了其意志韧性,这给现代人带来了不同层面的挑战。
尼采的身体哲学也探究了现代社会中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磨擦和冲突是引起社会动荡和不稳定的关键因素。
尼采提出,在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环境中,人们必须学会接受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以便构建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
然而,这种和谐共处的环境必须建立在个体完善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
尼采认为,身体作为人的本源,不应该被忽视。
他倡导人们积极地去发现自己的身体潜力,并通过身体的锻炼和培训来强化自己的身体和精神。
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身体哲学,即“健康哲学”,试图重新定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他强调,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身体和精神都与自然密切相关。
人们应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保持身心健康,从而达到身体与自然的和谐。
总之,尼采的身体哲学和他的其他思想一样,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健康哲学和意志哲学强调了个体的力量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呼吁人们保持自己的健康和体魄,积极地寻求个体进步和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0月第42卷 10月号学术月刊Academic M onthly Oct.,2010Vol.42 No.10哲学关注[编者按]与西方以意识为出发点而铸就的意识哲学范式不同,从身体出发的身体哲学研究正成为国内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理论视点。
然而,对 身体 的误解,使得大多数人进入不到对身体的哲学研究中去,进而影响了对极具 身体 特质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切身的体会。
为此,本刊特别编选了一组身体哲学与身体符号研究的文章,以期在理论上廓清身体哲学研究的根本向度和身体符号所凸显的与西方绝对化、均一化不同的普遍性,同时展现中国传统哲学与传统文化在当代哲学建构中不可忽视的巨大价值。
身体哲学与身体符号:一个新的理论视点(专题讨论)[提 要]张曙光认为,意识哲学的吊诡已经使人陷入了一个空前的危机之中;中国学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梳理所 发现 的身体为现代人确立起一个重新理解生活世界的坐标,进而意识哲学应从属于身体哲学,身体哲学则辩证地扬弃了意识哲学于自身。
张再林指出,不仅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有别于西方传统意识哲学的 身体哲学 ,而且中国古代的符号系统也是一种有别于西方传统的意识符号系统的 身体符号 系统;中国式身体符号具有亲身性、互文性、族类性三个突出特征,对身体符号的回归有助于克服 符号唯心主义 的符码统治。
杨大春从法国身体现象学中看到了 身体的神秘 而非 意识的神秘 ,这种神秘的身体是融身心于一体的人的 本己身体 ,它充满 活性 ,具有 我思 ,更体现了 我能 ,是大千世界中的一个 奇迹 ,未来哲学的发展就在于 见证奇迹 。
姜宇辉从德勒兹的 情 调 概念入手,分析了身体、符号、意象之间的 活 的关系,即 身 与 他者 、 物质 、 世界 之间的开放性关联;这种关联不再是一种 状态 ,而是一个 过程 ,在周流不已的生成之力的层次上实现人之 身 与世界之 肉 的交融。
张兵则从符号学的角度论述了西方符号系统与人自身的外在关联,符号以其 喧宾夺主 的方式把人妆扮成符号网格中的体面囚徒,唯有重置身体的符号 坐标原点 ,才有望实现生命的完整与共享,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造物乃至与他者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身体 符号 哲学 中国 西方[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10)10-0028-17身体哲学:反身性、超越性和亲在性张曙光(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875)一来自近代西方的意识哲学告诉人们,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意识,尤其是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的纯粹状态即理性思维。
这种哲学让人彻底摆脱了感性的直接性、偶然性和受动性,因而也摆脱了自己肉身的本能、性属、年龄和生死,让人们完全从意识和观念出发思考问题,从而极大地开显并调动出人的意识尤其是理性思维的能动性,以所追求的普遍的、绝对的真理消除一切的差异和阻隔,将整个世界置于一个不再有任何时空限制的平面之上。
正如笛卡儿所言: 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它并不需要任何地点以便存在,也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因此这个 我 ,亦即我赖以成为我28的那个心灵,是与身体完全不同的,甚至比身体更容易认识。
的确,单纯的我思或思维总是自明的,其像数学或几何学一样的运思也是清晰可辨的,而充满七情六欲、既让人感觉幸福又让人陷入痛苦的身体却是不容易认识的。
首先是西方人然后是整个人类,通过 无身体的思想 所创造的科学与技术,将自己提升到包括肉身在内的自然万物之上,所以,人类才可以反转来建构一个声、光、化、电的人工世界。
可以说,整个现代性都是由此奠基的。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仅看到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的劳动条件和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也看到了战争机器高效率的运转与竞赛、大量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的不断恶化、人的精神与社会关系的持续紧张,人类社会的风险度越来越大。
人试图借助理性思维从一切的 束缚 中解放出来,为所欲为乃至取代上帝,但到头来却给自己制造出空前的危机。
为理性主义奠基的意识哲学难辞其咎。
意识哲学的问题或吊诡之处就在于,当它把人的意识和思维从其身体中提升出来并确立为至高无上的主体,将人的感性世界中的一切作为整饬和敉平的对象,却未能也不可能将人的感性的身体打发掉,它在将人的身体缩减为物欲、肉欲的同时,自己反而成了这一物欲或肉欲的工具。
由此,人的所谓 自由 也就成了空洞的虚无和意志的虚妄,因为它不再是自然的和文化的定在,从而缺失了生活的规定性与否定性。
用基尔凯廓尔的话说,它忘记了人的生存就像放飞的风筝,风筝总是飞得越高越好,但如果没有握在人手里的那根线,它只能从空中一头栽到大地上。
为了破除意识哲学,走出主客二分的思维框架,在现代西方出现了对人类的前科学、前思维的生活性状的重视,从而,人的直觉、情感、意志、想象连同人的生命和作为生命之显在形态的身体就进入了哲学的视野,甚至成为哲学新的出发点。
而中国学者通过尼采、海德格尔,以及梅洛-庞蒂等人的身体观的启发,也从中国传统思想中 发现 了人的 身体 。
不仅如此,在一些学者看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最为突出的特征恰恰在于它的 身体性 或 亲身性 整个中国思想是从本无主客二分的 亲身性 的身体开展出来,并以生命之生成与演变的谱系学为其基本方法的;因而就有了 根身的宇宙论 , 根身的伦理学 , 根身的宗教观 。
由于这种观点将中国古代哲学明确地界定为 身体哲学 ,并否定了新儒家所醉心的 心体 在中国哲学中的本体地位,自然会引发争议;但以笔者之见,它却从根本上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原生形态,完全可以与西方的身体哲学对话并携手,使 身体 这一看似不言而喻实则处于晦暗之中的思想的前提充分彰显,为现代人确立起一个重新理解生活世界的坐标,启示人们重新谋划前进的方向与道路。
身体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既熟悉而又陌生、既平凡而又神奇,既是我们一切幸福的源泉,也是我们一切祸患的渊薮。
诚如老子所言: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人如果可以还原为一个个单纯的肉体,则与动物无异,不会产生人类的问题;如果可以归结为一种纯粹的我思,则与幽灵无别,同样不会产生人类的问题。
而人的肉体生命恰恰生发出有着高度能动性和超越性的意识,意识反转来支配肉体生命作用于外部对象并使之相互作用,人也就成了自己的幸福连同祸患的制造者。
因为人的肉体一旦成为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支配对象,意识既以外部事物为对象,又以肉体自身为对象;既能顺着肉体的本能 起念 ,也能逆着肉体的本能 起念 。
这样,在动物那里的 自然统一性 就被打破,自相矛盾与各种可能性就成了人的宿命。
马克思说,凭借有意识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对象化及其对象的扬弃), 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
这固然是人的优点,但这一优点恰恰又成为人的最大缺点: 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当马克思如此揭示人的问题,以人的 类 意识或 类 属性作为其普遍本质,以人的肉身的需要作为其个别的生存现象时,他的思想还带有意识哲学的痕迹。
然而,撇开这一点,他所指出的无非是作为有意识的生命体即人的身体活动的矛盾性:人的身体是对象性的,29哲学关注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 十六 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第14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张再林: 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 ,第176 17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老子 ,第十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47、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但又是非对象性的自身;人是普遍的 类 存在物,类又是相对于每个特殊 个体 而言的;人通过把自己二重化,努力从自然中 分化 出来,却走不出与自然总体性的 统一 中;人追求并能够获得 自由 ,因而也就躲不开 必然 的纠缠;人有了 无限制 的欲望,但欲望的任何实现只能是 有限制 的 。
可见,自我的矛盾与冲突是人的身体的基本境遇,所以,身体也必须通过自身的觉解、自身的较量来成就或实现自身。
这也是老子最为看重人的 自知之明 、最为推崇人的 自胜者强 的原因。
不言而喻, 自我 、 自身 在这里首先是指人的身心二重性的相互区分和相互观照。
张再林教授认为,中国古代思想始终着眼于身体本然的也是终极的意义,所以突出 身心不二 ,突出 本质与现象 、 显体与本体 的 显微无间地直接合为一体 ;在古人那里具有 反思 意蕴的 反身性 ,是人的身体得以保持 不分 不二 的内在机制 惟有通过对日常性身体的 去蔽 、 克己 、 省察 等活动才能回到这种反躬性的本然身体,这一切,最终就导致了中国古人所力倡的所谓的反躬修己 之学思功夫的推出 。
在古人那里,人的反身性的 修己 也就是 修身 ,此修养 功夫 正心而又正身、内在而又外显,亦静亦动、打通内外。
可见,人的反身性活动并非单纯的意识活动,而是前述有意识的感性对象性活动,这是人的 身体何以可能 的关键,它同时也说明身体哲学所说的 身体 并非是一个浑然不觉或自我封闭的肉身,而是运动着的活的生命。
它感应于外而惕然于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因而,身体的故事于其说发生于身体内部,不如说发生于身体的界面即身体的感官这一连接内外的通道上,发生于运动着的 身体之间 (inter -body)。
所以老子有 以身观身 之洞见,现代哲人则有 面对面 之强调。
二身体哲学与意识哲学质的区别在于:意识哲学是将意识与身体截然二分,将意识视为远比身体根本或本质的实体,从而把意识抽象化、神秘化。
身体哲学则反对关于意识的这一形而上学的理解,它基于现象学 面向事情本身 的原则 其实也是人的生活的基本经验与体验,转而将身体视为意识的根据,意识的起点与归宿。
身体哲学的这一见解,实则基于身体本身的提示: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大自然这一母体是人类的身体之所出和所归,生生不息的族类则是每一代人的生命之所出和所归。
这似乎卑之无甚高论,却从根本上回答了人何去何从、安身立命的大问题,也从原则上解答了意识的本性与功能:意识只能是身体自身的意识,如同感觉是身体自身的感觉;意向性的意识其实就是人的身体本能或生命向性的自觉化,而意识的 自觉 必定是相对于 自发 而言的,不可能不渗透和表现着身体在所经历的自然历史环境下、在成千上万年间形成的高度复杂而灵敏的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人的认识之所以首先历时性地展开,形成并运用因果观念,能够想象和预期,原因即在于此。
也正因为人的认识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伴随着情感和意志,所以才会有领悟、理解和直觉的能力,并赋有一定的 态度 和 性格 ,如人们在认识对象、思考和解答问题时表现出的好奇、兴趣、紧张、忧虑、轻松、机智、幽默等等;中国人认识事物的取向与途径所具有的形象、直觉、有机且简约,有时则 点到为止 乃至 不求甚解 模棱两可 ,就带有中国文化和文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