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的分类与抗癫痫药物的选择原则

癫痫的分类与抗癫痫药物的选择原则

一、癫痫的分类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反复发作性的脑部功能失调。根据

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癫痫可以被分类为多种类型。下面将对常见的几种癫痫进行分类介绍。

1. 部分性(局灶性)癫痫

部分性癫痫是起源于大脑中某一局部区域的发作性脑功能障碍,只涉及脑部

特定区域。患者可能出现片段性运动、感觉异常、自主神经系统异常或意识障碍等症状。这类癫痫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简单部分性发作和复杂部分性发作。

2. 非典型弓形发作(全身抽搐)癫痫

这种癫痫类型通常表现为双侧全身肌肉急剧收缩和放松,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伴有意识丧失。患者可在发作期间失去平衡并跌倒,容易引起受伤。

3. 白日梦(小颠儿)样发作

白日梦样发作(小颠儿)是一种表现为短暂意识丧失的癫痫类型。患者经历

突然的、段时间内不能解释的出神状态,通常只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

4. 全面性弓形发作癫痫

全面性弓形发作癫痫是指在全身范围内发生收缩和松弛的抽搐。这种类型的

癫痫可能引起肌张力异常、倒地或抑郁等。

5. 良性婴幼儿阵挛性癫痫

这种类型的癫痫多见于婴幼儿期,以对称性腹部收缩和四肢强直抽搐为特征。虽然在早期可能引起担心,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这种类型的癫痫通常会逐渐消失。

二、抗癫痫药物的选择原则

针对不同类型的癫痫,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是关键。以下是根据临床实践总

结出来的抗癫痫药物选择原则:

1. 首选单药治疗

对于大多数癫痫患者来说,单药治疗通常是首选。选用起始剂量时应注意避

免过高或过低剂量,逐渐调整到达最有效的维持剂量。

2. 考虑使用具有广谱抗癫痫作用的药物

具有广谱抗癫痫作用的药物对于各类癫痫类型均有效,因此可以作为首选药物。常见的广谱抗癫痫药物包括卡马西平、巴氯吡妥和托吡酯等。

3. 结合癫痫类型选择特定药物

部分特定类型的癫痫需要结合临床特点选择相应的抗癫痫药物。例如,在青

少年中常见的良性婴幼儿阵挛性癫痫可以优先考虑使用布加马胺或长效苯巴比妥等。

4. 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和不良反应风险

在选择抗癫痫药物时,也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不良反应风险。一些患

者可能对某些药物存在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根据患者个体特点综合考虑。

5. 综合治疗策略

对于复杂性高的癫痫患者,单一药物往往难以控制发作。此时可以采取综合

治疗策略,如联合用药、手术治疗等来增加癫痫的治疗效果。

总之,对于不同类型的癫痫患者,选择适当的抗癫痫药物是至关重要的。医生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药物特点,并遵循科学准则进行选择。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在用药期间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癫痫持续状态定义、分型、紧急治疗处理阶段及惊厥性和非惊厥性分型治疗

癫痫持续状态定义、分型、紧急治疗处理阶段及惊厥性和非惊厥性分型治疗 癫痫持续状态定义及分型 癫痫持续状态(SE)是指每次惊厥发作持续 5 min 以上,或 2 次以上发作,发作间期意识未能完全恢复正常。分为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和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是指患者四肢呈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指脑电图中出现持续的痫样放电,导致患者出现临床上非惊厥性发作,表现为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失、意识障碍和行为改变。可出现身体不同部位的轻微抽搐。 临床医师应注重对患者行脑电图检查,尤其是昏迷病人,避免NCSE 漏诊! 脑损伤的时间点会随着临床环境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下表中给出的时间限定值主要以实用性为目的。 不同SE类型中T1和T2时间限定值 T1:持续发作需处理的时间;T2:对患者产生永久损害如神经元损伤、坏死,神经网状结构改变及功能障碍的时间(近似值);a:

当前证据不充足,未来可能有改变。 癫痫持续状态紧急处理 处理方法分为四个治疗阶段 稳定阶段 稳定呼吸循环,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计算癫痫发作时间,注意生命体征; 评估患者氧合(鼻导管、面罩吸氧,必要时呼吸肌辅助呼吸); 心电图监测;•收集指血,测定血糖,若血糖<60 mg/dL,按照表3 治疗: 尝试开放静脉通道,查电解质、生化、毒物筛查,如果可行,查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 表3. 血糖<60 mg/dL 时,SE 治疗方案

初步治疗阶段 患者典型发作迫切需要药物干预时,应首选苯二氮卓类药物作为初始治疗。如静脉注射劳拉西泮或地西泮、肌肉注射咪达唑仑。 表 4. SE 初始治疗方案 若上述治疗均未终止发作,则选择下述中的一种: 静推苯巴比妥,15 mg/kg,单一剂量(A 级证据); 地西泮直肠给药,0.2~0.5 mg/kg,最大剂量:20 mg,单一剂量(A 级证据);•咪达唑仑鼻腔内/颊粘膜给药(B 级证据)。 第二阶段治疗 若癫痫持续发作,可选择药物静脉丙戊酸或左乙拉西坦。上述药物仍未终止发作,可静脉注射苯巴比妥。目前第二阶段治疗选择尚无明确证据:

不可不看:3张表格教你合理选择抗癫痫药物

不可不看:3张表格教你合理选择抗癫痫药物 名称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临床用途药物间相互作用用法 苯巴比妥 (PB) 15 mg/片 30 mg/片 60 mg/片 半衰期 30 小时。规律使用时需 2~3 周达稳态。 2 周查血药浓度,15~40 μg/ml。 嗜睡、反常兴奋、多动、影响认知。皮疹、肝功能损害。 所有年龄的各类癫痫均有效。 全身强直性、阵挛性及强直阵挛性发作有良效。 可使其它合用的AED(卡马西平、丙戊酸钠)代谢加快、血浓度降低。3~5 mg/Kg/d , 全日分 1~2 次口服。 卡马西平 (CBZ) 200 mg/片 100 mg/片 长期应用后半衰期缩短,应用4 天查一次稳态血药浓度。有效浓度 4~12 μg/ml。中毒血浓度12 μg/ml 以上。嗜睡、共济失调、粒细胞下降、视力障碍、肝损、皮疹。长期服用血钠及钙下降。 简单和复杂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物。 亦可用于强直阵挛发作。 对失神及肌阵挛发作无效。 各种心理、精神、疼痛综合征。 三叉神经痛和吞咽神经痛。 能够诱导药酶活性加速自身代谢,称为自身诱导。5~10

mg/kg.d,每 1~2 周增加 1/3,或每周增加 5~10 mg/kg.d,1~4 周内加至维持量 10~30 mg/kg.d。 丙戊酸钠(VAP) 40 mg/ml ( 300 ml/瓶) 0.5 g/片 400 mg/支 1~2 周查血药浓度,有效浓度50~120 μg/ml厌食、恶心、腹泻。嗜睡、眩晕、震颤、共济失调、复视。WBC、PLT 减少。中毒性肝炎。 对原发性全身性癫痫效果好。 可作为失神、少年肌阵挛及光敏性癫痫的首选药物。 对失张力、强直性发作、LGS 效果较差 可抑制鲁米那排泄,使其血浓度升高100%,故鲁米那用量偏小。5~10 mg/kg.d 开始,逐渐加量(5~15 mg/kg)至有效。 拉莫三嗪 (LTG) 50 mg/片 不需要监测血药浓度tevens-Johnson 综合征多在前8 周内出现。头痛,疲倦,复视,结膜炎,胃肠功能紊乱,共济失调。 广谱抗癫痫,对失神、非典型失神和失张力发作效果好。 治疗难治性癫痫。 不影响其他AED 代谢,本巴比妥、卡马西平可使其半衰期降为15 h,丙戊酸可增加其半衰期达 59 h。拉莫三嗪与丙戊酸合用有联合作用。2 mg/kg, 分早晚 2 次服用,第 3~4 周增为 5 mg/kg.d,最大剂量不超过15 mg/kd。与丙戊酸合用开始剂量0.2 mg/kg,晚间服,第3~4 周每晚0.5 mg/kg,第5 周每晚1 mg/kg,必要时增加1 mg/kg,最大不超过 5 mg/kg,每天 1 次或分 2 次 奥卡西平

抗癫痫药物的选择原则

抗癫痫药物的选择原则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治疗上仍然以药物为主,经过100余年的发展,抗癫痫药物已经从最初的7种传统抗癫痫药物逐渐发展到目前一些新型的抗癫痫药物,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在无明显副作用情况下,完全控制临床发作,使患者保持或恢复其原有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生活工作能力,但是即使服用各种抗癫痫药物,仍然有20%左右的患者无法控制发作。在临床中,需要根据发作类型、药物机制、相互作用等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 对于新诊断的癫痫患者,在接受第一种单药治疗后约有50%左右发作缓解或控制,另有30%的患者在服用第一种单药治疗无效后,改用另一种单药治疗或多药联合治疗后发作也得到缓解或控制,但是仍有20%左右的患者通过各种药物治疗后发作仍未能很好控制,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

一.抗癫痫药物的种类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共有7种主要的抗癫痫药物应用于临床,习惯上称为传统抗癫痫药物,80年代以后国外陆续开发并上市了多种新型的抗癫痫药物。传统的抗癫痫药物有丙戊酸、卡马西平、氯硝西泮、乙琥胺、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痫酮,而新型抗癫痫药物有奥卡西平、拉莫三嗪、托吡酯、左乙拉西坦、非氨脂、加巴喷丁、替加宾、氨己烯酸、唑尼沙胺等。

二.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 目前对于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有些抗癫痫药物是单一作用机制,而有些抗癫痫药物可能是多重作用机制。抗癫痫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有电压依赖性的钠离子通道阻滞剂、增加脑内或突触的GABA水平、选择性增强GABAA介导的作用、直接促进氯离子的内流、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以及其它机制。 三.抗癫痫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药代动力学特点决定了血液和脑组织中药物的浓度,是了解药物疗效、不良反应及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理想的抗癫痫药物应具有生物利用度完全且稳定、半衰期较长、每日服药次数少、具有一级药代动力学特征(即剂量与血药浓度呈比例变化)、蛋白结合率低且呈饱和性、无肝酶诱导作用、无活性代谢产物等特点。 四.诊断明确后开始治疗的指征 大多数癫痫患者的长期预后与发病初期是否得到正规抗癫痫治疗有关,早期治疗者的发作控制率较高,停药后的复发率也较低。对于癫痫患者,在明确癫痫的诊断之后,即应该开始使用抗癫痫药物,但是对于发作性质难以确定,也可以观察一段时间后再做决定。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的定义,至少有一次无固定诱因的癫痫发作是诊断癫痫的基本条件,单次或者单簇的癫痫发作如难以证实和确定在脑部存在慢性的功能障碍时,必须慎重诊断,大部分学者认为在出现第二次无

癫痫的分类与抗癫痫药物的选择原则

癫痫的分类与抗癫痫药物的选择原则 一、癫痫的分类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反复发作性的脑部功能失调。根据 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癫痫可以被分类为多种类型。下面将对常见的几种癫痫进行分类介绍。 1. 部分性(局灶性)癫痫 部分性癫痫是起源于大脑中某一局部区域的发作性脑功能障碍,只涉及脑部 特定区域。患者可能出现片段性运动、感觉异常、自主神经系统异常或意识障碍等症状。这类癫痫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简单部分性发作和复杂部分性发作。 2. 非典型弓形发作(全身抽搐)癫痫 这种癫痫类型通常表现为双侧全身肌肉急剧收缩和放松,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伴有意识丧失。患者可在发作期间失去平衡并跌倒,容易引起受伤。 3. 白日梦(小颠儿)样发作 白日梦样发作(小颠儿)是一种表现为短暂意识丧失的癫痫类型。患者经历 突然的、段时间内不能解释的出神状态,通常只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 4. 全面性弓形发作癫痫 全面性弓形发作癫痫是指在全身范围内发生收缩和松弛的抽搐。这种类型的 癫痫可能引起肌张力异常、倒地或抑郁等。 5. 良性婴幼儿阵挛性癫痫 这种类型的癫痫多见于婴幼儿期,以对称性腹部收缩和四肢强直抽搐为特征。虽然在早期可能引起担心,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这种类型的癫痫通常会逐渐消失。

二、抗癫痫药物的选择原则 针对不同类型的癫痫,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是关键。以下是根据临床实践总 结出来的抗癫痫药物选择原则: 1. 首选单药治疗 对于大多数癫痫患者来说,单药治疗通常是首选。选用起始剂量时应注意避 免过高或过低剂量,逐渐调整到达最有效的维持剂量。 2. 考虑使用具有广谱抗癫痫作用的药物 具有广谱抗癫痫作用的药物对于各类癫痫类型均有效,因此可以作为首选药物。常见的广谱抗癫痫药物包括卡马西平、巴氯吡妥和托吡酯等。 3. 结合癫痫类型选择特定药物 部分特定类型的癫痫需要结合临床特点选择相应的抗癫痫药物。例如,在青 少年中常见的良性婴幼儿阵挛性癫痫可以优先考虑使用布加马胺或长效苯巴比妥等。 4. 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和不良反应风险 在选择抗癫痫药物时,也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不良反应风险。一些患 者可能对某些药物存在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根据患者个体特点综合考虑。 5. 综合治疗策略 对于复杂性高的癫痫患者,单一药物往往难以控制发作。此时可以采取综合 治疗策略,如联合用药、手术治疗等来增加癫痫的治疗效果。 总之,对于不同类型的癫痫患者,选择适当的抗癫痫药物是至关重要的。医生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药物特点,并遵循科学准则进行选择。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在用药期间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癫痫指南

癫痫指南 【概述】 癫痫发作(epileptic seizure )是大脑神经元反复的、自限性、过度的和(或)超同步化电发放,导致一过性脑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癫痫疾病(epileptic disorder)是指某一种以反复性癫痫发作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综合征。 我国患病率为4.4‰ (1993),年发病率为35/10万(1986)。据WHO报告就年龄而言有两个高峰,即10岁以前和60岁以后。癫痫发作是多种病因引的。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应用抗癫痫发作药控制发作。经过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80%的患者可以完全缓解,其余20 %在适应证明确、癫痫灶定位确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外科治疗。但癫痫患者能被正确诊断和接受正规治疗者只有50%左右。 【临床表现】 (一)癫痫发作的类型 1.强直阵孪发作特征为突然丧失意识,伴以躯干和四肢的肌肉伸直性强直性收缩(强直期),呼吸肌受累可出现“癫痫哭声”以及呼吸停止和青紫,其他相关肌肉受累可出现咬伤舌和尿失禁,此期患者血压增高、心律加快和流涎。肌肉强直性收缩持续短时间后出现短暂的肌肉松弛,随后变为短暂的肌肉强直性收缩和松弛交替发生(阵挛期),肌肉松弛期逐渐延长,最后肌肉强直性收缩停止,发作共持续数分钟。发作后(发作后期)患者可有短暂的意识不清和昏睡,此后可主诉头痛和肌肉酸痛,其他恢复如初。少数患者于发作前几分钟或几小时有性质不清的先驱症状,如焦虑、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头痛和腹部不适感等。症状性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多由局限性发作或有定位价值的先兆发展而来,于发作后可出现暂时性轻偏瘫(Todd麻痹)、黑蒙或失语。 2 .部分性发作首发起源于一侧半球的局限范围内神经元放电。临床上有单纯部分性发作和复杂部分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为局限性,此时意识清楚;而复杂部分性发作在发作时为双侧性发放,至少在双侧额、颞叶,此时意识状态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 3.局限性运动症状发作最常见于一侧口角及上肢,因其在运动皮质代表区最大,发作可严格限于局部;也可以从局部开始,最常见于一侧口角或手指,在发作过程中逐渐扩展至整个半身,称 Jackson发作,但不应扩展至全身。如扩展至全身应称为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发作。 4.躯体感觉或特殊感觉发作临床上较少见,嗅幻觉较多见,视、听感觉发作可以是单纯的闪光、亮点、音调等,也可以是结构性幻觉,如成形的幻视和成为曲调的音乐,后者更为罕见。 5.自动症在轻度意识障碍或无知觉的情况下出现重复性固定的简单动作,如咀嚼、吞咽、咂嘴、搓手;也可以是原有动作的继续;少见时情况下出现一些似有目的的行为,如似在做家务事。也可以表现为语言自动症。

中国癫痫诊疗指南

2015 癫痫发作的分类 一、概述 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应用的仍是ILAE在1981年推出的癫痫发作分类(附录2)。2010年ILAE分类工作报告对癫痫发作的概念和分类进行了部分修订。 二、癫痫发作的分类 (一)1981年ILAE癫痫发作分类:以临床表现和EEG改变(发作间期及发作期)作为分类依据,将癫痫发作分为: 1.部分性癫痫发作:最初的临床发作表现和EEG改变提示“一侧大脑半球内的一组神经元首先受累”。按照有无意识障碍,将部分性发作进一步分为简单部分发作、复杂部分发作和继发全面性发作。 2.全面性癫痫发作:最初的临床发作表现及EEG改变提示“双侧大脑半球同时受累”。 3.不能分类的发作 (二)2010年ILAE分类工作报告:保留了对发作的“两分法”(局灶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建议把部分性发作称为局灶性发作。建议取消对局灶性发作的进一步分类(简单和复杂部分性发作),但提出可根据需要对局灶性发作进行具体描述(参见描述发作症状的术语,附录3)。2010年分类报告对癫痫发作的概念进行了部分修订。 1.局灶性癫痫发作:发作恒定的起源于一侧大脑半球内的、呈局限性或更广泛分布的致痫网络,并有着放电的优势传导途径,可以继发累及对侧半球。局灶性发作可以起源于皮质下结构。某些患者可以有多个致痫网络和多种发作类型,但每种发作类型的起始部位是恒定的。

2.全面性癫痫发作:发作起源于双侧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结构所构成的致痫网络中的某一点,并快速波及整个网络。每次发作起源点在网络中的位置均不固定。全面性发作时整个皮质未必均被累及,发作可不对称。 1981年及2010年ILAE关于癫痫发作分类的对比见表2-2。 表2-2 1981年及2010年ILAE癫痫发作的分类对比 1981年分类2010年分类 全面性发作全面性发作 ∙强直-阵挛(大发作)∙失神 ∙肌阵挛 ∙阵挛 ∙强直 ∙失张力∙强直-阵挛 ∙失神 -典型失神 -不典型失神 -伴特殊表现的失神肌阵挛失神 眼睑肌阵挛 ∙肌阵挛 -肌阵挛 -肌阵挛失张力 -肌阵挛强直 ∙阵挛 ∙强直 ∙失张力

从抗癫痫治疗联合用药原则,看新机制抗癫药物的选择

从抗癫痫治疗联合用药原则,看新机制抗癫药物的选择 吡仑帕奈将开启癫痫联合治疗的新时代。 全球癫痫患者约有5000万,其中有将近20%的患者在中国[1]。目前,癫痫有多种治疗方法,但药物治疗依然是目前首选,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治疗方法[2]。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是合理联合治疗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初始抗癫痫药物(AED)单药治疗的效果并不能100%满足控制发作或无发作的治疗需求[3,4]。有研究显示,初始单药治疗失败后,与单药替换治疗和单药增加剂量相比,早期联合治疗更有可能获得癫痫无发作[5]。近年来,联合治疗的比例逐渐增加,在治疗获益上也备受青睐[6]。 中国癫痫指南推荐单药治疗没有达到无发作时进行联合治疗。同时,在2007年以后,指南指出,部分专家认为在第1种抗癫痫药物失败后,即可考虑合理的联合治疗[2]。 所谓合理的联合治疗,是指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疗效协同增强、无相互作用,副作用无协同增强或叠加作用的药物进行联合。其中,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是一个关键的环节[2]。 新型抗癫痫药物用于联合治疗更有优势 自1857年溴化物问世以来,癫痫的药物治疗取得巨大进展,各种抗癫痫药物陆续登场。抗癫痫药物不断更新换代,为临床医生治疗癫痫提供了多种选择[7]。 基于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的机制,AEDs主要可以分为:

•阻断Na+通道类(如拉莫三嗪、奥卡西平、唑尼沙胺、拉考沙胺); •阻断Ca2+通道类(如拉莫三嗪、唑尼沙胺); •调节突触小泡糖蛋白2A介导的神经递质释放(如左乙拉西坦); •激活K+通道类(如瑞替加滨); •拮抗谷氨酸类(如拉莫三嗪、吡仑帕奈); •增强γ-氨基丁酸(GABA)活性类(如噻加宾)[2,8]。 但是传统AED用于联合治疗具有很多局限性,比如作用机制有限且重合,治疗指数窄,多为肝酶诱导剂或抑制剂等。而新型AED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耐受性更好,治疗指数更高,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较轻的全身副作用,且研发最初即是联合治疗,治疗效果经过严格的临床检验,因此用于联合治疗更具优势[9]。 吡仑帕奈是全新机制的第3代抗癫痫药物 吡仑帕奈作为一种全新机制的AEDs,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噁唑-丙酸(AMPA)受体非竞争性结合,抑制谷氨酸诱导的过度神经传递,从而发挥抗癫痫作用。吡仑帕奈是目前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首个且唯一非竞争性AMPA 受体拮抗剂[10,11]。 AMPA受体是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一种,也是吡仑帕奈的关键作用靶点。吡仑帕奈与竞争性AMPA受体拮抗剂相比具有绝对优势——不受高水平谷氨酸的影响[12,13,14]。

癫痫病的治疗指南

癫痫病的治疗指南 概述 癫痫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反复、发作性和短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 癫痫在任何年龄、地区和种族的人群中都有发病,但以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较高。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病、痴呆和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老年人群中癫痫发病率已出现上升的趋势。国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癫痫“终生患病率”在4‰到7‰之间。我国活动性癫痫患病率为4.6‰,年发病率在30/10万左右。据此估算,我国约有600万左右的活动性癫痫患者,同时每年有40万左右新发癫痫患者。癫痫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癫痫患者的死亡危险性为一般人群的2-3倍。 癫痫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社会上存在对癫痫病的误解和对癫痫患者的歧视,因而被确诊为癫痫可使患者及其家属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癫痫发作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质量;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及其它诊治费用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癫痫患者的保健、教育、就业、婚姻生育等问题,也是患者及其亲属和社会多部门关注的问题。因此,癫痫不仅仅是医疗问题,也是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WHO已将癫痫列为重点防治的神经、精神疾病之一。 癫痫的定义 一.癫痫发作(epileptic seizure) 癫痫发作是指脑神经元异常和过度的超同步化放电所造成的临床现象。其特征是突然和一过性症状,由于异常放电的神经元在大脑中的部位不同而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可以是运动、感觉、精神或自主神经的,伴有或不伴有意识或警觉程度的变化。对临床上确实无症状而仅在脑电图(EEG)上出现异常放电者,不称之为癫痫发作。因为癫痫是脑的疾患,身体其他部位的神经元(如三叉神经节神经元或脊髓前角神经元)异常和过度放电不属于癫痫发作。 发作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但不是意识丧失),同时有多种简单部分性发作的内容,往往有自主神经症状和精神症状发作。EEG可记录到单侧或双侧不同步的异常放电,通常位于颞或额区。发作间歇期可见单侧或双侧颞区或额颞区癫痫样放电。 复杂部分性发作大多起源于颞叶内侧或者边缘系统,但也可以起源于其他部位如额叶。根据放电起源不同、扩散途径和速度不同,复杂部分性发作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类型:

癫痫

一、概念 癫痫是由不同病因导致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引起的,以短暂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是发作性意识丧失的常见原因。因异常放电神经元的位臵和异常放电波的范围不同,病人可表现为感觉、运动、意识、精神、行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每次发作或每种发作的过程称为癫痫发作。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按病因是否明确分为: (1)特发性癫痫:又称原发性癫痫。病因不明,未发现脑部存在足以引起癫痫发作的结构性损伤或功能异常、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多在儿童或青年期首次发病,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2)症状性癫痫:又称继发性癫痫。由各种明确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损伤或功能异常引起,如颅脑损伤、脑炎和脑膜炎、脑血管病、脑外伤、脑肿瘤、脑寄生虫病、蛛网播下腔出血等脑部损害或尿毒症、肝性脑病、大出血、阿-斯综合征、CO中毒等全身疾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药物治疗效果差。 (3)隐源性癫痫:病因不明。临床表现提示为症状性癫痫,但目前的检查手段未能发现明确的病因。 2、发病机制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癫痫,其电生理改变是一致的,即发

作时大脑神经元出现异常的、过度的同步性放电。其原因为兴奋过程的过剩抑制过程的衰减和(或)神经膜本身的变化。脑内最主要的兴奋性递质为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其作用是使钠离子和钙离子进入神经元,发作前病灶中这两种递质显著增加。不同类型癫痫的发作机制可能与异常放电的传播有关:异常放电被局限于某一脑区,表现为局灶性发作;异常放电波及双侧脑部,则出现全面性癫痫;异常放电在边缘系统扩散,引起复杂部分性发作;异常放电传至丘脑神经元被抑制,则出现失神发作。 3、影响癫痫发作的因素 (1)年龄:特发性癫痫与年龄密切相关。婴儿痉挛症在1岁内起病,6~7岁为儿童失神发作的发病高峰,肌阵挛发作在青春期前后起病。各年龄段癫痫的病因也不同。 (2)遗传因素:在特发性和症状性癫痫的近亲中,癫痫的患病率分别为1%~6%和1.5%,高于普通人群。儿童失神发作病人的兄弟姐妹在5~16岁间有40%以上出现3Hz棘-慢波的异常脑电图,但仅1/4出现失神发作。有报告单卵双胎儿童失神和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一致率为100%。 (3)睡眠:癫痫发作与睡眠-觉醒周期关系密切。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常发生于晨醒后;婴儿痉挛症多于醒后和睡前发作。 (4)环境因素:睡眠不足、疲劳、饥饿、便秘、饮酒、情绪激动等均可诱发癫痫发作,内分泌失调、电解质紊乱和代谢异常均可影响神经元放电阈值而导致癫痫发作。少数病人仅在月经期或妊娠早期发作,称为月经期癫痫和妊娠性癫痫;部分病人仅在闪光、音乐、下棋、阅读、沐浴、刷牙等特定条件下发作,称为反射性癫痫。

癫痫治疗的目标和原则

癫痫治疗的目标和原则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林华 一、癫痫治疗的目标 癫痫治疗的目标,总体目标就是确保癫痫病人拥有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能够和癫痫以及相关的精神和身体障碍和谐共处,为了达到这个总体目标,我们必须满足以下一些目标。 1.完全控制癫痫发作 现在许多前瞻性的研究已经证实,和完全没有癫痫发作相比,即使长期控制了癫痫发作的病人,其生活质量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要完全控制癫痫发作,这样的病人,他的生活质量才能够明显提高。因此,目前治疗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完全控制癫痫发作。 2.减少恶性癫痫发作 有些病人他即使使用了最大剂量的药物治疗,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控制癫痫发作。对这类病人,那么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减少或者是抑制对病人生活质量有恶性影响的癫痫发作。比如说全面强直阵挛发作。那么每次发作的时候病人有可能倒地,全身抽搐,意识障碍,对自己的形象影响很大。因此正确判断恶性癫痫发作,并尽可能减少它,对于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避免药物相互副作用

理想的治疗目标是在没有明显毒副作用的情况下,完全控制癫痫发作。但是有一些难治性癫痫病人,为了阻止癫痫的复发,常常服用大剂量或者是超大剂量的药物,以致出现明显的药物毒副作用,这种治疗对病人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4.抑制临床下癫痫样活动 抗癫痫药物治疗的目标旨在抑制癫痫的临床发作,一般情况下,脑电图正常化,既不是主要目的,也很难达到。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抑制脑电图癫痫样放电,是合理和必要的。比如说,具有严重的脑电图异常,同时伴有脑功能障碍的婴儿和儿童病人。 5.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近些年,大量的研究表明,癫痫的死亡率有所上升。部分是由于癫痫发作时导致意外事故,部分是和癫痫不明原因突然死亡有关,尤其是频繁的大发作的病人,因此,有效的药物治疗可明显降低癫痫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6.避免药物间不良相互作用 抗癫痫药物间,在药代动力学或者是药效学水平方面,均存在相互作用。在抗癫痫药和避孕药或者是伴随疾病治疗药物期间,均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医生应该意识到这些相互作用,并尽量减少药物之间的不良相互作用,以达到安全的治疗。 7.就是避免妨碍病人的生活 在给病人用药的时候呢,应尽量避免给病人的日常生活强加过多的限制。比如说不能吃类似什么什么的东西,不能爬山,不能打篮球,不能游泳等等,不能给病人过多的

抗癫痫治疗的药物选择

抗癫痫治疗的药物选择 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在大脑中短暂的异常放电诱发出来的突发性发作。抗癫痫药物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控制和减少癫痫发作的次数和强度。然而,不同的抗癫痫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因此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本文将探讨常见的抗癫痫药物及其使用注意事项。 第一类药物:传统的抗癫痫药物 苯妥英 苯妥英是最早使用的抗癫痫药物之一,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增强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来预防和减少癫痫发作。尽管苯妥英副作用较少,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肝功能损伤、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副作用,因此需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测。 氯硝西泮 氯硝西泮是一种作用类似于苯妥英的抗癫痫药物,但其作用时间更短,因此常用于急性的癫痫发作,或在手术前给予患者镇静作用。氯硝西泮副作用较少,但可能导致嗜睡、肌肉无力、记忆力减退等。 苯巴比妥 苯巴比妥和苯妥英类似,也是通过增强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来预防和减少癫痫发作。但由于苯巴比妥的代谢速度较快,因此需要多次给药来维持血液药物水平。副作用包括肝损伤、骨质疏松、贫血等。 第二类药物:新一代抗癫痫药物 卡马西平 卡马西平是一种较新的抗癫痫药物,其作用机理是通过调节钠通道使神经元处于较稳定的电位下,从而减少癫痫发作。卡马西平副作用较少,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心律失常、记忆力减退等不良反应。 利拉西酮 利拉西酮是一种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其作用是恢复由癫痫引起的异常电位,减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利拉西酮副作用较少,但可能导致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

奥卡西平 奥卡西平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增强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来预防和减少癫痫发作。副作用包括头晕、情绪波动、肝损伤等。 目前的抗癫痫药物主要分为传统的抗癫痫药物和新一代抗癫痫药物两类。选择 何种药物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及不良反应进行综合考虑。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长期使用药物对身体的影响,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监测。此外,抗癫痫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癫痫精准用药

癫痫精准用药 癫痫不是一种特异性疾病,而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由脑细胞群异常的超同步化放电而引起的发作性的、突然的、暂时的脑功能紊乱。 一癫痫的用药原则 根据发作类型和综合征分类选择药 该原则是治疗癫痫的基本原则,同时还需要考虑共患病、共用药、患者年龄及药物禁忌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合理使用一线抗癫痫药物如果使用一线抗癫痫药物仍有发作,需严格评估癫痫的诊断,癫痫发作只是某种疾病的表现之一,原发病才是诊断和治疗的主体。 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单药治疗具有明显优势:方案简单,依从性好;药物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致畸性较联合用药小;方便对于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评判;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减轻经济负担。因此,应尽可能采用单药治疗。如果两次单药治疗无效,可采用合理的多药治疗。如果联合治疗没能使患者获益,治疗应回到原来患者最能接受的方案(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以取得疗效与不良反应耐受性方面的最佳平衡。 固定使用同一生产厂家的药由于不同抗癫痫药物制剂在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方面存在差异,为了避免疗效降低或不良反应增加,通常推荐患者固定使用同一生产厂家的药品。 选择替代药物如果选用的第一种抗癫痫药由于不良反应或仍有发作而治疗失败,应选择替代药物,并加量至足够剂量后再将第一种用药缓慢减量。如果第二种用药仍无效,在开始添加另一药物前,应根据相对疗效、不良反应和药物耐受性,将第一种或第二种药物缓慢撤药。 特殊人群用药儿童、育龄期妇女、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要考虑患者特点合理选用抗癫痫药,儿童患者按千克体质量计算抗癫痫药用量;育龄期妇女、老年人应适当减少抗癫痫药用量。

临床癫痫药物治疗综述

临床癫痫药物治疗综述 癫痫是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的短暂脑功能失 调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癫痫的患病率在发达国家、经济转轨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分别为5.0‰、6.1‰、7.2‰、11.2‰,估计全球有约5 000万癫痫患者[1]。国内的癫痫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癫痫的发病率约23/10万/年左右,而患病率为3.5‰~4.8‰,其中用药物不能控制的顽固性癫痫约占20%左右[2]。癫痫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危害和影响。因此癫痫的治疗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癫痫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其中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其应用也是最为复杂的。 1 常用抗癫痫药物 抗癫痫药分为传统抗癫痫药和新型抗癫痫药,习惯上把90年代之前上市的称作传统抗癫痫药,把近10年上市的称作新型抗癫痫药。传统抗癫痫药主要包括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丙戊酸钠、卡马西平、乙虎胺、扑米酮、地西泮、氯硝西泮等。新型抗癫痫药主要有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奥卡西平、托吡酯、左乙拉西坦、氨己烯酸、噻加宾、非尔氨酯、唑尼沙胺、普加巴林等。新一代抗癫痫药疗效与传统抗癫痫药相当,但它们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不良反应较少,特别是药物间相互影响少,因此在药物联合应用时限制也较少[3]。新型的抗痫药为一部分传统抗痫药难以控制的癫痫患者带来了曙光。目前在我国上市的新型抗痫药有托吡酯、拉莫三秦及奥卡西平。 2 抗癫痫药的合理应用 2.1 应用抗痫药的前提:在应用抗痫药治疗癫痫之前必须明确三个问题:(1)患者是否为真正的癫痫患者。(2)患者癫痫的所属类型。(3)还要明确引起患者癫痫的原因。只有明确了这三个问题才能对患者采取正确的治疗。一些久治不逾甚至病情不断发展的“癫痫”患者有些最终被发现为非痫的假性发作患者,也有些是因为对癫痫的发作类型没有做出正确的诊断所致。 2.2 应用抗痫药的时机:患者被确诊为癫痫后何时开始抗癫痫的治疗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要衡量好癫痫发作本身与长期使用抗痫药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孰轻孰重的问题。抗痫治疗的开始要考虑许多因素,一般来讲主要遵循如下原则[4]:(1)1年内只有1次发作,但初次发作时无确切诱因,发作间期头皮脑电图存在明确痫性放电,应考虑及时治疗;(2)1年内有2次及以上发作次数者,即使未发现病因,即应开始抗癫痫治疗。(3)抗癫痫药长期应用的潜在不良反应也是决定开始治疗的时间和选药的重要因素。(4)患者的职业、所处环境、心理因素,是否从事特殊的高危工作,是否计划怀孕等个人因素,以及患者和家属的依从性也是决定开始治疗的重要条件。(5)发作较轻及发作极为稀少,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者不一定需要治疗。 2.3 抗癫痫药的应用原则

癫痫治疗方案及原则

癫痫治疗方案及原则 癫痫最主要的内科治疗是应用抗癫痫药控制癫痫发作。目前尚无对所有发作类型皆有效和能完全控制发作的抗癫痫药物。抗癫痫药只有控制发作的对症治疗效应,无消除病因和癫痫发生源的根治效应,故需长期应用。正规应用抗癫痫药才能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一)一般原则 1.癫痫未确诊前或仅发作1次,可以继续观察,不要开始应用抗癫痫药。 2.癫痫的诊断和治疗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3.抗癫痫药物应根据发作类型用药,不同的抗癫痫药有不同的抗发作机制,因此某种抗癫痫药只对某一种或某几种发作类型有效。 4.单一药物治疗原则单药治疗已是国际公认的用药原则,单药治疗至少有65%以上的患者可以控制发作。其优点是:①避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②不良反应少而且容易明确;③依从性好;④费用少;⑤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5.一线药物应作为首选抗癫痫药使用一线药物包括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等。当一线药单药治疗失败时,可选用2个甚或3个一线药物联合治疗。一线药联合治疗不能满意控制的患者很少,约5 %,这少数患者且多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和West综合征等脑病患者。对

这些少数被称作耐药癫痫或顽固性癫痫或难治性癫痫患者,可选用二线药物与一线药联合应用或替代一线药单独使用。6.长期规则用药为了保持稳态有效血浓度,发挥最佳疗效,应长期规则用药。抗癫痫药治疗失败多是因用药不合理和不正规所造成,有条件时应测定所用药物的血浆浓度以确定。7.抗癫痫药的应用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一般约需 时1周方可达到有效的血浆药物浓度。 8.应用抗癫痫药应了解最基本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包括半 衰期、有效浓度范围、达峰浓度时间等,这些与疗效、不良反应有密切关系(见表6—3)。每次用药间隔时间应短于其半衰期,否则难以达到稳态有效浓度。只有用药时间超过5个半衰期才能达到稳态浓度,此时才能发挥最大疗效。判断一个抗癫痫药是否有效,需要观察5倍于过去发作平均间隔时间,如患者每月平均发作2次,、至少应观察2.5个月。 表6-3 一线抗癫痫药的剂量、药代动力学及主要不良反应 成人初成人维儿童维持半衰有效达 峰浓治疗的血浆 药物始量△ 持量○ 量○ 期浓度 度时间主要不良反应浓度 (mg) (mg) (kg?d) (h) (μg/ml) (h) (μg/ml)

癫痫知识要点

癫痫知识要点 关键词:癫痫心律失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低血糖 【概述】癫痫是一组有多种原因引起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阵发性异常放电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慢性脑部疾病。根据所侵犯神经元的部位和放电扩散的范围,功能失调可以表现为发作性运动、感觉、意识、精神、植物神经功能异常。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突然发生,突然终止)、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的特点。每次或每种发作的过程称为癫痫发作,一个患者可以有多样临床表现症状。反复多次发作引起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则称为癫痫。在癫痫中,具有特殊原因,由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特定的癫痫现象称为癫痫综合征。 【诊断要点】需要遵循三步原则: 1.首先确定是否为癫痫 1)发作是否具有癫痫发作的特点:发作性运动、感觉、意识、精神、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症状出现和消失非常突然,持续时间短,数秒或数分钟;并且具有重复性、刻板性。 2)发作表现是否具有不同发作类型的特征。 3)进行脑电图出现癫痫样放电现象或影像学提示有相应的责任病灶可协助诊断。 4)同时除外其他非癫痫性发作性疾病。 2.明确癫痫发作的类型或癫痫综合征。

3.确定癫痫发作的病因结合理化检查、头颅CT或MRI等影像检查。 4.需要同时以下疾病相鉴别晕厥、心律失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低血糖、假性癫痫发作、睡眠障碍等疾病。 【药物治疗】 1.抗癫痫药的选择主要依据癫痫发作和癫痫综合征的类型以及以前用药及疗效情况选择抗癫痫药物。 1)部分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 2)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 3)失神发作(小发作):丙戊酸钠首选。 4)肌阵挛发作:首选丙戊酸钠。 5)非典型失神、失张力和强直发作:可以选用丙戊酸钠。 2.卡马西平成人初始剂量100~200mg,一日1~2次,第24小时后每日增加0.1g至最佳疗效(通常为一日400mg,分2~3次服)。一般每日最高剂量不超过1200mg。 3.丙戊酸钠按体重一日15mg/kg或一日600~1200mg,分2~3次服。开始时按5~10mg/kg,一周后递增,至发作控制为止。当一日用量超过250mg时应分次服用,以减少胃肠刺激。最大剂量为按体重不超过每日30mg/kg或一日1.8~2.4g。 4.苯妥英钠成人一日250~300mg,开始时100mg,分2次服,1~3周内增加至250~300mg,分3次服,极量一次300mg,一日500mg。由于个体差异及药动学特点,用药需个体化,达到控制发作和血药浓

癫痫的发作类型与抗癫痫药物

癫痫的发作类型与抗癫痫药物 一、癫痫的发作类型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为反复发作性脑电异常和癫痫发作。根据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结果,可以将癫痫分为多种类型。 1. 部分性(局灶性)癫痫 部分性癫痫起源于大脑某一部分,只涉及大脑的一个区域。这类癫痫通常不会导致意识丧失,患者可能出现肌肉抽搐、感觉异常、思维紊乱等表现。具体分型包括简单部分性癫痫发作和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 2. 弥散性(全面性)癫痫 弥散性癫痫波及大脑全面,在整个大脑范围内引起异常放电。这类癫痫通常伴随着全身肌肉抽搐和意识丧失,也被称为全面性惊厥。典型的例子是一过性意识丧失状态(Tonic-Clonic Grand Mal Epilepsy)。 3. 特殊类型 除了上述两种广泛应用的癫痫分类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例如,良性儿童部分性癫痫则仅见于儿童,并且通常预后较好。 二、抗癫痫药物 抗癫痫药物是治疗癫痫发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控制神经元过度放电、增强或抑制突触传递等方面。根据药物的作用方式和结构化学特征,可以将抗癫痫药物分为多个类别。 1. 第一代抗癫痫药物

第一代抗癫痫药物是最早使用的治疗工具,如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等。这些药 物通过增强离子通道的GABA介导的传递抑制而起到镇静安眠效果。 2. 第二代抗癫痫药物 第二代抗癫痫药物相对第一代更先进、更选择性。常用的第二代抗癫痫药物包括:氨己复三醇、拉莱洛尔等。这些药物能够修复异常放电情况并减少神经元的过度放电。 3. 新型抗癫痫药物 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对癫痫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科学家们陆续开发出新型 的抗癫痫药物。这些药物包括左乙拉西坦、利氟马西泮等,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尽管有多种类型和类别的抗癫痫药物可以选择,但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个 体化用药。医生会根据患者所患癫病类型、发作频率、发作严重程度以及患者个人代谢能力等因素来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总之,癫痫是一种具有多种发作类型的神经系统疾病。而抗癫痫药物则通过调 节脑内神经元活动来减少或控制癫痫发作。然而,每个患者都是特殊的个体,因此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并定期监测和调整治疗计划,以确保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癫痫发作的控制效果。

儿童癫痫用药要点

儿童癫痫用药要点 虽然近年来对小儿癫痫的病因、病理、生理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但至今为止,其治疗措施一般只局限于药物控制发作。现就儿童癫痫患者的用药的要点给大家分享一下! 儿童癫痫用药要点 一、根据癫痫发作类型选择用药 癫痫发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身大发作,包括强直――阵挛发作(俗称大发作)、失神小发作、肌阵挛发作、强直发作等;另一类是部分发作,如植物神经发作。当医生确定患儿属何种发作类型后,则可按下列治疗方案选用药物: 1.强直――阵挛性发作:按常用药物的排列顺序选用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等。 2.失神性小发作:选用丙戊酸钠,效果不明显时可加用氯硝基安定。卡马西平对此类型癫痫无效。 3.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首选丙戊酸钠、氯硝基安定。 4.强直性发作:选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 5.限局性运动性发作:选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 6.复杂性部分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也可选用丙戊酸钠。 7.婴儿痉挛症:选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泼尼松,同时应用氯硝基安定或丙戊酸钠。 二、单药治疗与联合用药 癫痫患儿以单药治疗为宜,特别是刚开始治疗者。事实证明:只要诊断无误、选药恰当和使用正确,单药治疗的控制率一般可达70~80%,且无明显副作用。与联合用药治疗相比,单药治疗的好处还在于容易评价疗效,避免多药间相互作用的复杂问题,治疗方案便于调整,经济负担也较轻。联合用药主要适用于已用单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者。联合用药尚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用对发作类型最有效的药物;第二是选择作用机理不同且在体内尽量减少相互干扰代谢的药物;再次是避免联用毒副作用相似的药物。应该强调:凡是能用单药治疗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