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25: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中生物必修三5.5【2017人教版】

(2)结果分析 ①生态缸中虽然成分齐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可以进 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但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 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 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②如果生态缸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则生态系统的成分复杂, 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强,在没有巨大外界环境干扰 的情况下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1)实例 1:受轻微污染的河流。
(2)实例 2:森林。 ①调节过程
②结果:鸟类、害虫的数量趋于稳定。
2.特点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 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难以 恢复。 3.基础:负反馈调节。
1 新情境·激趣引航
生态平衡(ecological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 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 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 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 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 C
跟踪训练 2.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设计 了如下实验。
Ⅰ.实验过程如上图所示: ①取三个相同体积的无色透明的玻璃瓶分别标记为 1、2、3 号; ②在 1、2、3 号瓶内加等量的无菌水,3 号加少许河泥;
《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分析,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二、作业内容本作业内容主要围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展开,包括以下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内容,并完成课后思考题,加深对稳定性的理解。
2. 案例分析:学生需选择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生态系统(如森林、湖泊等),分析其稳定性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方面,并撰写分析报告。
3. 实验操作:学生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生态瓶实验,模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生物种群的变化及生态系统的响应。
4. 环保实践:学生需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建议,并形成书面报告,说明建议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思考课后问题,并在报告中体现出对生态稳定性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部分:选择的生态系统应具有代表性,分析报告应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分析、相关生物种群的变化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等内容。
3. 实验操作部分:学生应按照教师指导,认真进行实验操作,如实记录实验数据,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4. 环保实践部分:学生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可行性的环保建议,并说明预期的环保效果。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根据以下方面进行:1. 理论学习部分:评价学生对生态稳定性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部分:评价学生对所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点的分析是否准确、全面。
3. 实验操作部分: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数据是否准确。
4. 环保实践部分:评价学生提出的环保建议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评阅,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给予指导。
2. 对于优秀的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鼓励其他学生学习借鉴。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21课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础过关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在下列四种措施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的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C.使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生物种类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则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下列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答案] B[解析]过程的结果反过来作用于这个过程,称反馈调节;如果是使这个过程加强,就叫正反馈调节,如果是使这个过程减弱,就叫负反馈调节。
池塘早期,藻类的增多(过程),导致水蚤增多(结果),结果藻类减少(减弱),故属于负反馈调节;池塘后期,水体污染(过程),导致大量水蚤死亡(结果),接着水体进一步污染(加强),故属于正反馈调节。
3.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为维持稳态而进行的反馈调节( )A .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B .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C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D .群落的演替[答案] D[解析] 生态系统为维持自身稳态而进行的反馈调节可表现为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以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等。
知识点二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4.如果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它们之间可以形成图中的几种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 ( ) A .甲→乙→丙→丁 B .[答案] D[解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础在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D 项食物网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大→最稳定。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5: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础巩固1.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相反关系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答案] B[解析]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因此,一般情况下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且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因物种单一,其恢复力稳定性差B.发菜没有叶绿体,在生态系统中不属于第一营养级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复杂D.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答案] C[解析]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发菜没有叶绿体,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复杂,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强,所以C选项正确。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为维持稳态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的是()。
A.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B.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D.受到污染的湖泊,死亡腐烂的鱼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为维持自身稳态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可表现为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以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等。
D选项表现为正反馈调节,最终会破坏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巩固提升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物系统的稳定性: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其它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我们就把:生态系统所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稳态〔稳定性〕的维持存在着反馈。
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称为反馈。
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如下图〕。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者说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稳定状态时而具有的一种“自稳〞能力。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执行一定的功能。
其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完善的营养结构是保障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畅通运行的结构基础;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能使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典型的食物链关系,推动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
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与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虽有波动,但总是大体相同的,表现为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1、抵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干扰因素强度小大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抵抗力稳定性没有改变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表现保持恢复力稳定性恢复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正相关反相关4、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联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二者的关系是相反的,即抵抗力稳定性大,那么恢复力稳定性就小,反之亦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2: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

章末过关检测(五)A卷知识点1生态系统的结构1.以下可以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生态瓶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等成分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水蚤和分解者D.一个鱼缸中所有的金鱼和水草[答案] B[解析]因为生态系统包括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那么,在所给的所有选项中,只有B符合条件。
A、C、D中都至少没有无机环境。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①生产者②分解者③消费者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⑤食物链和食物网⑥物质循环⑦能量流动⑧信息传递A.①②③④B.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答案] C[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指的是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3.下图所示的概念关系中,Ⅰ表示整个大方框,包含Ⅱ和Ⅲ,Ⅲ又包含Ⅳ。
下表中对应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选项ⅠⅡⅢⅣA 生物膜系统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内质网膜B 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醋酸菌发酵C 可遗传变异基因重组突变染色体变异D 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物群落分解者[解析]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发酵是指微生物的细胞呼吸,包括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知识点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4.分解者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的作用是()。
A.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B.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到环境中去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产者利用D.减少能量在逐级流动中的损耗[答案] B[解析]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后将其中的化学能释放到了无机自然界。
5.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能量和营养级B.个体大小与营养级C.个体大小与个体数量D.个体数量与能量[答案] A[解析]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24: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点强化]强化点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当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河流自身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等方法,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离不开分解者的作用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D.生态系统具有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超过一定强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答案] C2.为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采取的措施是()A.喷洒农药消灭害虫B.不准放牧C.建立草场防护林D.严禁割草[解析]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答案] C3.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解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是鱼生存所必需的,A正确;鱼呼吸产生的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B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C错误;长期黑暗条件下,植物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鱼会因供氧不足而死亡,D 正确。
[答案] C4.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该生态系统()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⑤能量的收支随季节周期性变化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A.①②③④⑥B.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解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已经处于森林阶段,通常不会有大量物种的更替,故①错误。
[答案] B5.(2019·河北两校模拟)以下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是()A.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B.草原上羊数量剧增会导致草的数量减少,进而抑制了羊的数量增长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或掠夺式砍伐后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的发生D.废弃多时的耕地上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解析]草原上羊数量剧增会导致草的数量减少,进而抑制了羊的数量增长,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符合。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1: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这是通过()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保护环境来实现的2.人造马尾松林比天然混交林更易遭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A.人造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B.人造马尾松林适应环境的能力弱C.松毛虫的繁殖能力强D.人造马尾松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3.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4.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B.生态系统有完整而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构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稳定不变D.生态系统被破坏后不具有恢复原状的能力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长期动态平衡,说明这个生态系统是稳定的。
如果长期输出大于输入,生态系统就会退化,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你认为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因素是()A.长期低温B.连续阴雨C.植被破坏D.品种退化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缩短食物链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7.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B.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最高营养级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替代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8.政府部门针对水土保持提出的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的主要生态学依据是()A.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B.森林能维持碳氧平衡,涵养水源C.草原能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D.湖泊能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9.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1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农田中灭虫主要是为了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12.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这是通过()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保护环境来实现的2.人造马尾松林比天然混交林更易遭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A.人造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B.人造马尾松林适应环境的能力弱C.松毛虫的繁殖能力强D.人造马尾松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3.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4.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B.生态系统有完整而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构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稳定不变D.生态系统被破坏后不具有恢复原状的能力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长期动态平衡,说明这个生态系统是稳定的。
如果长期输出大于输入,生态系统就会退化,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你认为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因素是()A.长期低温B.连续阴雨C.植被破坏D.品种退化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缩短食物链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7.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B.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最高营养级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替代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8.政府部门针对水土保持提出的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的主要生态学依据是()A.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B.森林能维持碳氧平衡,涵养水源C.草原能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D.湖泊能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9.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1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农田中灭虫主要是为了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12.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C.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害虫的控制,易爆发虫害13.如图所示,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和。
(2)甲、乙、丙3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该生态系统的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3)图B为某湖泊的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这种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
此结果产生的原因是。
(4)图A和图B这两种反馈调节是否相同?为什么?14.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植被,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广东是我国红树林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其中雷州半岛和深圳湾的红树林分布区被列为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的保护和发展也被列为广东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八大工程之一。
材料二2004年12月,印度洋地震引起的海啸导致十多万人死亡,几百万人无家可归。
但因为有茂密的红树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一个渔村里的172户人家在这次海啸中幸免于难。
(1)红树林属于生态系统。
(2)红树林的稳定性较强,原因是红树林。
(3)海啸过后,灾区沿海的多种生态系统遭到了毁灭性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
这一事实说明任何生态系统的都是有限的。
(4)在海啸中被海水浸泡过的农田里为什么不宜直接种植农作物?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15.为探究生态系统的成分,设计了如下实验:取500 mL的锥形瓶4个,分别标以1、2、3、4,各加入约400 mL清水后,向3、4号瓶加入等量河泥,向2、3、4号瓶中加入等量的金鱼藻,然后,在4个锥形瓶中各放入1条金鱼,密封瓶口。
将1、2、3号瓶置于阳光充足的阳台上(室温不超过25 ℃)。
将4号瓶置于黑暗的纸箱中。
观察并记录每瓶中金鱼的生活状况。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1号瓶中的金鱼与4号瓶中的金鱼相比,哪个瓶中金鱼生存时间长?为什么?(2)哪个瓶中金鱼生存时间最长?为什么?(3)本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参考答案★——1. [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和生态系统的成分。
完善的营养结构使生态系统具有一种反馈调节机制,进而抵抗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稳定。
2. [答案]:A3. [答案]:B[解析]: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这体现了森林生态系统抵抗恶劣环境的强大能力,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4. [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维持决定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中。
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使其恢复原状的能力。
5. [答案]:C6. [答案]:B7. [答案]:D[解析]:D项属于能量流动的特点,不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的原因。
8. [答案]:A9. [答案]:D[解析]: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A在受到外界干扰破坏后没有恢复原状;B和C都抵抗了外界干扰而保持原状,属抵抗力稳定性;只有D项在大型肉食动物闯入封闭生态系统后,经过各成分相互作用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10. [答案]:C[解析]: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是正反馈调节,食虫鸟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存在于生物个体内、种群内、种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所以C项错误。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11. [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农田灭害虫可以使更多的能量流向农作物;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12. [答案]:C[解析]: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植物种类少,动物也会少;如果树冠密集,遮挡住阳光,就会影响林下植物生长;如果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其稳态就不容易维持;生物多样性水平低,害虫缺少天敌而不易控制。
13.[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乙→甲→丙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加速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生物种类减少,自我调节能力降低(4)不同。
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
14.[答案]:(1)湿地(2)抵抗力生物种类较多,营养结构复杂(3)自我调节能力(4)被海水浸泡过的土壤,无机盐浓度过高,使农作物无法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5. [答案]:(1)1号瓶中的金鱼。
因为4号瓶置于黑暗处,金鱼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只进行细胞呼吸,金鱼和金鱼藻的细胞呼吸共用水中溶解的氧气,故金鱼生存时间较短。
(2)3号瓶。
因为3号瓶置于光照下,有稳定的能量来源,金鱼藻和金鱼的细胞呼吸共同消耗水中的溶氧并产生二氧化碳,为金鱼藻光合作用提供原料,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向水中提供氧,清水、河泥又分别为植物提供水、无机盐,河泥中的分解者将金鱼粪便分解为无机物供金鱼藻利用,这种状况能维持较长一段时间,故金鱼生存的时间较长。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空气、矿物质和阳光等)、生产者(金鱼藻)、消费者(金鱼)和分解者(腐生微生物等)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缺一不可。
[解析]:解答本题时可先分析生态系统的组分、营养结构、制作生态瓶的要求、影响因素,然后分析各小题并组织[答案]。
(1)4号瓶中虽有金鱼藻,但在黑暗中金鱼藻无法制造氧气,且消耗氧气,因此瓶中的氧气消耗得最快。
(2)3号瓶中含有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并且有稳定的能量来源,因此维持稳态的时间最长。
(3)从实验设置上可以看出,此实验的自变量分别为河泥、金鱼藻、光照,因变量是金鱼存活时间的长短,因此本实验要说明的问题是,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是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