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风骨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内涵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内涵摘要:《风骨》篇作为刘勰《文心雕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试从“风”、“骨”的解释入手,以《风骨》篇原文为根本,分析“风”“骨”的基本含义,以及刘勰对于“风”“骨”的美学认知,并从中得出“风骨”论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启示意义。
“风”“骨”都是美学概念,但并不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概念。
“风”是今人所理解的“文气”,可描述为“刚健感人的思路”,“骨”是端直之言,可描述为“端直的构思定型后的言语结构系统”。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审美特征1.何谓“风骨”“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批评的关键术语。
追溯“风骨”的最初起源,可知“风骨”一词原是东汉以来上层社会品评人物风度气质的词汇。
当时人们对该词已有明确、稳定的理解。
即:“风”是一个人表现于外部的风度、风采;“骨”原是指人的骨相,借指人的内在品格、气质。
风表现于外,骨蕴含于内,骨力决定人的风神。
如果把人物品评中的风骨一词移植作文学术语,“风”最初的意思是指文学作品的形式方面,即鲜明的外部特色;骨则指文学作品的内容方面,即坚实的思想、感情、义理等等。
风骨不仅涉及人物品藻和谈书论画的社会风尚,而且涉及书法、绘画、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
文学领域中的风骨侧重于人的神韵、风度等方面的特点,例如沈约《宋书》记述宋高祖刘裕:“身长七尺八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
刘裕的相貌颇为奇特,这里的风骨着重指外貌和风度。
魏晋六朝时期的绘画领域也讲究“风骨”,谢赫在评论曹丕兴的画时说:“观其风骨,名岂虚哉!”这里的“风骨”侧重指书画作品中流露的气韵——画得生动就有风度;用笔遒劲,就是骨。
将“风骨”运用到文学理论中,进行具体阐释的则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
释“风”刘勰《风骨》开篇直接援引了《诗经》中的“风”,可见二者基本同义。
此外刘勰又表述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风骨》篇原文道:“《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汉唐气象”“汉魏风骨”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汉唐气象”“汉魏风骨”我国汉唐时期,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流频繁的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以及一个泱泱大国开放的大家风范,这种局面被称为汉唐气象汉魏风骨风骨是我国古代文论物有的范畴。
风即情志,骨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的结合所形成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
风骨指作品具有充沛感人的思想情感内容和精纯委婉言所表现出的一种劲健清峻、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
汉魏风骨,出自陈子昂《修竹篇序》。
他所推崇的是汉魏时期的理想境界,是指汉魏文学中刚健有力、积极进取的壮美风格。
所谓“魏晋风度”,基本上是门阀士族知识分子所崇尚、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
它唱的是追求个人自由、高扬精神自由意志,行的是吃药、喝酒、清谈等精神深度的怪异。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它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晋朝屡以历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
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然而,魏晋风度为什么在历代每每遭贬,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
据传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风骨的名言名句

风骨的名言名句风骨的名言名句(Creating and expanding on a text to match this title)风骨是指一个人的品质和个性的特征,即使在面对逆境和困难时也能保持坚定和自信。
以下是一些关于风骨的名言名句,它们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强和勇敢。
1. “风骨不是一瞬间的勇敢,而是在困境中持续的坚持。
”这句话强调了风骨不是一时的临时勇敢,而是在面对困境时,能够持续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
2. “风骨是一颗坚强的心,永远不向命运低头。
”这句话表达了风骨的核心精神,即在面对命运的压力和挑战时,始终保持内心的坚强和自信。
3. “风骨是在困境中展现的真正的力量。
”这句话提醒人们,在困境中才能真正展现出风骨,只有通过面对挑战和困难,我们才能发现内心深处的真正力量。
4. “风骨不是因为外在环境而改变,而是因为内在的坚定而显现。
”这句话强调了风骨的本质是基于内在的坚定和自信,而不是受外界环境所左右。
5. “风骨是一种永不妥协的品质。
”这句话表达了风骨的坚定和不妥协的品质,即使面对困难和压力,也能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6. “风骨是在逆境中磨砺的宝剑。
”这句话比喻风骨的形成过程,就像一把在逆境中不断磨砺的宝剑,越是遭受考验,越能展现出其坚韧和锋利。
7. “风骨是生命中最美丽的香气。
”这句话形容风骨的美丽和独特,它是一种内在的气质和魅力,能够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香气,使人难以抗拒。
这些名言名句都在不同的角度上描绘了风骨的含义和价值,它们都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韧和勇敢,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从而成为一个有风骨的人。
《文心雕龙》的《风骨》的当代意义

《文心雕龙》的《风骨》的当代意义如何理解“风骨”?私以为“风骨”如人体,风为气血之气,骨为骨架,二者缺一不可。
如刘勰所说文辞需要骨就好像人需要竖起的骨架一样,表达的感情需要包含风,就好像人的形体需要包含气血之气。
既然要讨论《风骨》的当代意义,首先需要理解“风骨”到底是什么意思?首先,刘勰开篇说,“诗本六义,风冠其首”,在这里“风”是化感之源,是教化之义。
其次,刘勰又提到了“志气之符契”说明风骨之风是志气的外在表现,志气与风之间是“因内而符外”的“符契”关系,不仅如此,刘勰还花了大量的笔墨谈论风与气的关系,从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提到的“文以气为主”到曹丕评论孔融、徐幹、刘桢的语句,提出了古人的“重气之旨”,论证了风、情、气三者一致的辨证关系;最后一点要清楚是刘勰说的文风与当代意义上的文风意义并不相同。
“骨”本身指的是人的骨骼、骨架,刘勰认为文骨的形成是“结言端直”,即文章发措辞端庄正直、正确有力,这是对文辞方面的要求,但是文骨侧重的是对文章的语言表现力,是无形的,它与文辞并不等同。
风与骨的关系,我认为刘勰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即“缀虑成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翼。
”风骨是文章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那么,《风骨》的当代意义是什么呢?《风骨》对文章写作提出的要求是“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这些要求有利于纠正现在部分文章华而不实,或者文辞粗糙的现象。
就拿曾经火遍中国的“梨花体”以及郭敬明的文章来说,前者语言粗糙毫无文采可言,而郭敬明的文章则是辞藻堆砌,二者都一样情志不显,缺少情志和气势。
所以我看郭敬明等人的文章也是如“雉窜文囿”。
不过我不认为现在有多少人能“风骨乏采”,因为文辞表达不好的话,基本上也难以读出风骨,容易辞不达意。
另外提到的是,文学本身就带有教化作用,“风清文峻”在任何时候对人类形成刚健正直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风骨内涵

“风骨”说的内涵刘勰《文心雕龙》曰:“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指出“风”乃出自《诗经》。
在《风骨篇》里,刘勰提出自己对“风骨”的理解:“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即“风”乃是表达情感之始,“骨”则是文章结构所在。
可知“风骨”这一命题,当从“风”与“骨”两方面来看。
《风骨篇》曰:“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思不环周,莫索乏气,则无风之验也”,这是说“风”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必要性。
假如文章缺少“风力”,则枯燥无味。
那么“风”又是什么呢?《风骨篇》云:“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此乃风力酋也。
”司马相如乃汉赋第一大家,所作大赋《上林》《子虚》皆极尽铺陈,文采斐然。
而其“蔚为辞宗”,可见其文辞之功。
因此可以说,“风”即指文章的文辞表达,也是文章的表面形式。
如果文章没有文采,则干涩乏味,犹如道学家之言,这样的文章自然也不会是成功的。
在“骨”这方面,《风骨篇》提到:“练于骨者,析辞必精”,“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就是说,文章要有“骨气”。
如果文章缺少“骨气”,那么就会“繁杂失统”,即杂乱无章。
“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
这其中的“骨”即文章骨干、内涵,即文章的深层意蕴。
古人云:“文以载道”,“骨”虽说不全是“道”,然而却也包含“道”。
若文章空洞无物,没有思想内涵,那么就会失之流浮,如人之无心,自然也不会是什么好文章。
然而“风”与“骨”绝不是互相独立而存在的。
一篇好的文章要讲究“风清骨峻”,即文采与内涵皆佳。
否则缺其一则不能称之为好文章。
子曰:“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即文章空有好文采而言之无物,就是取悦他人,过于华丽。
比如魏晋时的宫体诗和骈体文、明清的八股,在开始时自然是文辞并茂,声色俱佳。
然而发展到以后越来越看重修辞与声律,只看重形式上的美感,而忽略了作为文章核心的思想内涵。
这就是有风而无骨,自然不是好的。
另一方面,如果过分强调内涵与思想深度,那么文章就会枯涩乏味,又有粗野之感。
不朽的风骨崇高的品格感悟

不朽的风骨崇高的品格感悟以不朽的风骨崇高的品格感悟为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
一、不朽的风骨风骨,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气质和品质,它是一种独特的个性特征,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也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动摇。
一个人的风骨,是他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对世界的理解和人生经历的积累而形成的。
不朽的风骨是指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气质和品质。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伟大的人物拥有着不朽的风骨。
他们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二、崇高的品格品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
崇高的品格是指那种高尚、纯洁、正直的品质。
一个人的品格决定了他的行为和态度,也决定了他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和态度。
崇高的品格是建立在对人类尊严和价值的尊重基础上的。
一个人如果具备崇高的品格,就会表现出善良、正直、宽容、勇敢等美好的品质。
他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
三、感悟不朽的风骨和崇高的品格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它们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困难和挫折中保持坚强和勇敢,还能够让我们在成功和荣誉面前保持谦逊和淡定。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朽的风骨会给我们带来力量和勇气。
它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而崇高的品格则是我们与他人相处的基础。
它让我们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一个具备崇高品格的人,不仅能够取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还能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收获更多的友谊和快乐。
当我们拥有了不朽的风骨和崇高的品格,我们就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无论是在成功的时候,还是在失败的时候,我们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善良。
这样,我们就能够真正地享受人生的乐趣和意义。
四、结语不朽的风骨和崇高的品格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它们不仅能够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还能够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让我们一起努力,培养和提升自己的风骨和品格,成为一个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
风骨词语的近义词有哪些

风骨词语的近义词有哪些风骨指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气质。
关于风骨词语的近义词是什么呢?如何使用风骨造句呢?小编给大家收集了关于表达风骨造句三年级上,希望能帮助大家,欢迎大家学习参考!风骨词语风骨的相关词:风雅、风紧、风头、风烟、风险、风度、风暴、风知、风子、风潮风骨的意思:风骨,指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气质。
语出《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姚兴覩之而醉心,宋祖闻之而动色。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
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风骨的拼音:[ fēng gǔ ]近义词的意思:1、风雅:风雅一词源自《诗经》。
《诗经》分《风》、《雅》、《颂》三类,《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后世常用“风雅”一词作为高贵典雅的指代。
同时风雅一词又为多义词,谓文雅,端庄的或高雅的,尤指外貌或举止端庄的或高雅的。
因六经之一的《诗经》有《国风》、《大雅》、《小雅》等部分,是华夏文学诗词之源与经典,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对后世汉族文学影响深远,后世也用“风雅”泛指诗文方面的事。
汉班固《东都赋》:“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
”2、风笛:管乐器,由风囊、吹管和若干簧管组成,流行于欧洲民间。
3、风机:风机是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机械,它是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
4、风头:风的势头。
5、风量:单位时间内空气的流通量,用于表明鼓风机或通风设备的能力,计算单位是每秒立方米。
6、风烟:1.风和烟雾:~俱净,天山共色。
7、风节:风节,汉语词汇。
拼音:fēngjié释义:风骨节操。
8、风度: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
语出《后汉书·窦融传论》:“尝独详味此子之风度,虽经国之术无足多谈,而进退之礼良可言矣。
”9、风潮:风潮,是由于台风、温带气旋、冷峰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水面异常升降现象。
“风骨”论

“风骨”论“风骨”是刘勰所倡导的一种文学风格。
“风骨”是受到魏晋人物品评风气而出现的术语。
《世说新语·赏誉》篇注引《晋安帝纪》:“羲之风骨清举。
”《世说新语·轻诋》篇:“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
”又《宋书·武帝纪》:“(刘裕)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不治廉隅”;“(桓)玄见高祖,谓司徒王谧曰:昨见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
”此外,刘劭又提出“骨”、“气”、“力”与人物的内存在精神的必然联系:“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
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
文理也者,礼之本也……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人物志·九征》);“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人物志·八观》)。
两晋以后,开始出现用“骨势”、“骨力”、“骨气”、“风骨”来评论书法、绘画。
《南齐王僧虔论书》:“郗超草书亚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崔、杜之后,共推张芝、仲将,谓之笔圣。
伯玉得其筋,巨山得其骨”。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曹不兴条:“不兴之迹,殆莫复传,惟秘阁之内一龙而已。
观其风骨,名岂虚哉!”又张墨、荀条:“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
”继书法、绘画评论之后,刘勰始借“风骨”论文。
《文心雕龙·风骨》篇云:“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
”“风骨”之风,首先同情感的表现分不开。
风在《毛诗序》中是讲“风以动之”,动人之力在夹带情感的“风”。
风同情感的表现分不开,“风末力寡”,风是一种感情的力。
刘勰很重视风与情的联系:“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谓“风骨”——读《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有感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刘卫征学号:1012425何谓风骨——读《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有感摘要:何谓风骨?一直以来,对“风骨”一词总是想当然地将其与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借以形容一个人的刚正不阿,临危不惧之类的大丈夫形象。
但是真正读过《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之后,才发现自己以前对"风骨"的认识是多么的片面。
同时呢,在阅读相关论文的同时,我发现很多人对于“风骨”一词的认识也是莫衷一是的。
故在这里,笔者将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于“风骨”的看法。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一、“风骨”的历史由来提及“风骨”,相信更多的人会想当然地将其与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进而举出历史上诸如岳飞、文天祥一类清风傲骨的人为之例证,当然了也会自然地想到秦桧一类委曲求全、卖国求荣的大佞臣,二者相比,突出前者的高风亮节。
由此可见,“风骨”一词在中国古代早已和人的品格紧密地联系起来。
但事实上,“风骨”的含义仅限于此吗?或者说“风骨”一词就是为了形容士人英雄的高洁品质而产生的吗?当然不是。
“风骨”绝不仅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广泛涉及到书法、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领域。
首先,“风骨”用来评价人物,始于汉末,而到魏晋以后才开始真正的流行开来。
如《宋书武帝纪》中称刘裕“风骨奇特”,《世说新语赏誉门》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称王羲之“风骨清举”等。
根据刘裕、王羲之这两位我们所熟知的人物作例证,我们就不难想象“风骨”用以评价人物的品格,多为正面的褒奖,赞誉此人的高风亮节等等。
而后来“风骨”一词被引申到画艺、书论等文学艺术中去。
画论中谈风骨,始见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
谢赫在序中提出评画的六个标准,其一是“气韵生动”,其二是“骨法用笔”。
前者重在风神,与神似相近,后者重在笔致的骨梗有力。
谢赫又将画家分为六品,评一品画家曹不兴说:“不兴之迹,殆莫复传,唯秘阁之内一龙而已。
观其风骨,名岂虚哉!”以后“风骨”这一概念,便被广泛运用于画论。
“风骨”也被用于书法品评。
晋卫夫人《笔阵图》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书法要录》)唐代张怀□的《书议》,始将“风骨”引入书法评论中。
他说:“以风神骨气者居上。
妍美功用者居下。
”又论草书说:“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
”“风骨”一词用于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还是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怡悵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从借以评价人物的品格,再到延伸到绘画、书法、文学等文学师叔层面上,“风骨”一词不断地发展、充实着自己的含义。
那么,从现在看来,何谓“风骨”?事实上,针对这一问题,历史上或者是当代的很多专家学者都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因为侧重角度、省会时代等的不同,使得“风骨含义”的讨论往往众说纷纭,观点不一。
但也正是因为“风骨”一词的多含义性,故而吸引着古今中外众多的专家学者对其的兴趣和研究。
二、有关“风骨”的众多说法何谓“风骨”?许慎《说文解字》上这样写道:“风,八风也。
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
风动虫生。
故虫八日而化。
从虫凡声。
凡风之属皆从风。
”“骨,肉之核也。
从冎有肉。
凡骨之属皆从骨。
”从许慎的解释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风”和“骨”二者的自然意义,如“风,八风也。
”“骨,肉之核也。
”看起来似乎与我们前文所讲到的“风骨”的品格意义没有多大的联系。
可见,“风骨”在人物品格甚至是书画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意义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后人附加上去的。
关于“风骨”的解释,最经典的莫过于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作为第一篇专门讲解“风骨”的文章,刘勰在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而针对这一段,周振甫在他的《文心雕龙今译》中解释为:“《诗经》包括风、雅、颂三体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排在第一,它是感化的根本力量,是志气的具体表现。
因此,深切动人地表达感情,定要从注意风的感化力量开始:反复推敲地运用文辞,没有比注意骨更重要的了。
所以文辞的需要有骨,好象形体的需要架起骨架:表达感情的需要有风,好象形体里含有生气。
措辞端庄正直,那是文骨的成就;一起快利好爽,那是文风的清新。
”而郭晋锡在他的《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中对这一段的解释是“《诗经》总括‘风’‘雅’‘颂’‘赋’‘比’‘兴’等六义,‘风’是六义中是占首位的。
它是教化和感动人们的基本因素,表达作家志气的一种标志。
所以,当作家内心激动,要抒发他的感情的时候,开始就应该考虑在作品中带有体现倾向激情的‘风’;在沉静地吟咏着铺排辞藻的时候,首先必须安排好作为中心题材的‘骨’。
作品的辞藻需要围绕中心题材,犹如人们的身体要有撑住身体的骨骼一样;作品的情感中应该富有体现倾向的激情,犹如人们的形骸药包藏着血气一样。
一篇作品的遣词造句是一意到底的话,就说明这篇文章树立了构成中心题材的‘骨’;一篇作品的情感意气奔放利落的话,就说明这篇文章富有倾向激情的‘风’。
”从周振甫和郭晋锡二人对刘勰《风骨篇》这一段的解释,我们很容易看到二者之中有这样一个鲜明的区别:周振甫坚持“风是感化的根本力量”,而郭晋锡则认为“骨是中心题材。
”也就是说,二者的理论在“风”与“骨”何者为第一位的问题上产生了冲突。
事实上,这也正是《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研究中,最突出的一个争论点。
针对“风”与“骨”的关系,更多的人认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即“风指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骨指语言端直刚健。
”其实单独就刘勰的《风骨第二十八》来讲,这种解释无疑是最贴切的。
因为刘勰在此文中写道:“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明确说明了“骨”的作用在于“辞”,即修辞作用,以保证文学艺术作品在结构修辞上的顺畅、刚劲;而“风”在于“情”,即抒情作用,以帮助文人画者更好地借作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因此来说,文学评论界的大多数人都对这一观点持肯定态度。
如寇效信先生认为:“风”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作家刚健骏爽之气;二是指风与时代紧密联系;三是风是教化和感染作用的本质。
“骨”主要是指对文章辞语的美学要求,只有经过锤炼而坚实遒劲,骨硬有力的辞语才符合骨的要求。
]但是,仍有一些专家学者持与以上不同的观点。
如舒直先生在《略说刘勰的“风骨”论》中认为:“风是富有情绪色彩的语言,富有音乐性的语言;骨指文章有正确的思想内容。
骨为志,即情志。
” 这一观点,与上述所举正相反。
单从《风骨》这篇文论中来看,舒直先生的论述似乎很难成立。
但是如果将目光放大到《文心雕龙》全文时,我们会发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发现这样一句话:“辞为肤根,志实骨髓。
”而在《文心雕龙附会》中也有这类的例证:“夫才量学文,宜正体制。
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
”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骨”确与“情志”和“事义”有一定的联系,由此推之,舒直先生的文论也具有其合理性。
那么,对于“风骨”的研究,究竟哪种论点是正确的呢?正如上文所列举的周振甫和郭晋锡相差很大的论点一样,批评界对于这一问题也是莫衷一是的,无法准确的判定到底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
正像“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个哈姆雷特”一样,“风”“骨”二者的先后关系究竟怎样,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但是笔者相信每一个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侧重的方面。
因此,下面笔者将谈论一下自己对于“风”“骨”的见解。
三、我之“风骨”观事实上,对于“风”“骨”关系的众多讨论中,我更倾向于舒直先生的论点,即认为“骨”是表情志和事义的,而非修辞,故相较于“风”来说,“骨”是根本,是灵魂。
下面笔者将从历史和现实经验两个方面对此展开论述。
首先,从历史方面,笔者要提及的便是“建安风骨”。
回归文本,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中用大段的记述来向大家展示“建安风骨”这一历史名词:“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
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
’并重气之旨也。
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
文章才力,有似于此。
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难道仅是因为孔融的“高妙”,徐干的“有齐气”等等,就可以使这一时期的一代诗人均可获得“建安风骨”的美誉?笔者认为这只是其原因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而已。
毕竟,相较于以前的诗人,建安诗人所表现的最突出的特点并非是他们的灵性和逸气,但是为何以前仅有“诗风”一说,而非“风骨”呢?笔者认为三国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建安诗人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的情怀,因此较之以前文人那这种纯粹的情感抒发,多了一些骨气,故后世赞誉他们为建安风骨。
而从现实经验方面,我们可以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某某真有骨气或是某某附庸风雅。
有骨气,是指某一个人本身具有的某种品质,是内在的,也是最重要的。
而风雅,则是附庸上去的,即是后天的加工(或称修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是外在的。
因此,由此可以看出“骨”才是根本。
同样的,一幅画,如果最开始的骨架为画好,那么即使你用再多的笔墨去修补,也是无济于事的,当然在此笔者并不否认修补会起到一定的改善效果,但是要想达到股价完美时的那种效果是绝不可能的。
故对于作画来讲,轮廓的勾勒是重要的,对于人来讲,内心情志的塑造是重要的,对于文章来讲,准确的表情达意是重要的,而这一切,均可用“骨”来表示,故相较于“风”,“骨”是更重要的。
当然,突出“骨”的重要性,只是为了表达一下自己对于上述观点论证的看法没,而不是就此否定了“风”的作用。
其实从根本来讲,“风骨”本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词,而这互为表里,互为补充。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中所讲的那样:“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
文明以健,珪璋乃聘。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
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最后,笔者想通过此文告诉大家,或许关于“风”“骨”的论争还会再继续下去,但是请决不要因此就割裂了二者的关系。
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中,无论是做人做事,亦或是文学艺术的创造过程智中,时刻保证“风”“骨”的互为表里,只有那样,才能造就据有骨气的作品,成就自己有骨气的人生!参考文献: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郭晋锡《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兰州人民出版社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中华书局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百度文库《试论<文心雕龙>风骨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