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园林的文化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历史背景中国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当时的园林主要是皇家宫苑和贵族府邸。

随着时间的推移,园林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并逐渐普及到民间。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园林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和发展,不同朝代的园林风格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

二、哲学思想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找到答案。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的内心修养和人与自然的融合。

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与这些哲学思想相契合,强调自然景观的再现和人与自然的互动。

例如,园林中常见的假山、水池、廊桥等元素,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模拟和再现,同时也提供了人们与自然亲近的场所。

三、艺术表达中国园林被誉为“移步换景”,它以小巧精致的空间布局和精心设计的景观元素展示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中国园林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景观的变化,通过巧妙运用建筑、植物、水景等元素,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这种艺术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平衡和谐的价值观。

四、文化符号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园林中常见的建筑风格、雕刻、书法等艺术形式,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例如,园林中常见的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等景观元素,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建筑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园林中的传统文化符号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诗意、哲学和人文精神。

五、园林与社会中国园林不仅是文化艺术的表达,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社交交流的场所,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记忆。

中国园林的建设和维护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通过园林的研究和保护,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国学文化精髓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国学文化精髓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国学文化精髓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丰富而深厚的国学文化精髓。

从古至今,中国园林艺术一直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构图方式而备受世人推崇。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园林艺术中的国学文化精髓,分别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意境营造的文学表达”、“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和“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美学追求”。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通过布局、建筑和植物安排等手段,模拟自然山水景观,使园林成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地。

这种思想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重,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园林中,人们能够领略到自然之美,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同时,这种哲学思想也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的追求。

意境营造的文学表达中国园林艺术常常借助文学表达手法,通过诗词、对联等形式,来传达园林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这种文学表达的手法使得园林更富有情趣和内涵。

通过运用文学典故和隐喻等手法,园林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意境。

在这种意境中,人们能够放松身心,沉浸于艺术的氛围之中,从而感受到园林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中国园林艺术在布局和装饰上广泛运用传统文化符号,如石雕、木雕、壁画等艺术形式。

这些传统文化符号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比如,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常出现在园林的建筑和石雕中,象征着尊贵、权威和吉祥。

通过运用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园林艺术打造了独特的景观,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美学追求中国园林艺术强调“山水行园”和“幽境胜境”的美学追求,通过布局和设计将自然山水融入园林之中。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选择山水之处修建园林,以追求山水结合的美。

园林中的建筑、湖泊、花草树木等元素,与自然山水交融得天衣无缝,形成了独特的美感。

这种美学追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谐的追求,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独特之处。

浅谈中国园林文化

浅谈中国园林文化

浅论中国园林文化摘要:本文从园林与文化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南北文化差异的比较,明确中国南北园林的基本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加强各种文化范畴之间的交流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园林、南北园林、苏州园林一、园林的定义:在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用过不同的名称。

中国殷周时期和西亚的描述,以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境域称为囿和猎苑。

中国秦汉时期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称为苑或宫苑;属官署或私人的称为园、园池、宅园、别业等。

“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

”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境域。

二、中国园林的发展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

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

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

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它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表达形式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

中国传统园林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核心,通过极富创意的景观布局和建筑风格,将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营造出独特的空间美和精神环境。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理念进行探讨。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深受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追求人类与自然的一体化。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通过对山水、植物和建筑等元素的精心布局,营造出一个完美的人与自然融合的空间。

二、园林布局中的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体现在其极富创造力的布局中。

园林以山水为主题,以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为构成要素,通过精巧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一种天然美和人造美的完美结合。

园林中的景点和建筑也采用了曲线、回廊、迂回等手法,使得整个园林产生连续、意境丰富的空间效果。

三、景点与人的和谐共生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景点的设计和布局考虑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身体感受,使得游客在其中可以感受到与自然的连结。

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和休憩需求。

同时,园林也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如水池的倒影、风吹树叶的声音等等,使人与自然相互交融,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四、园林与精神环境的融合中国传统园林不仅是一种物质空间的构建,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抒发。

它以抽象的方式传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园林景观和建筑的布局,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理解和感悟。

园林中的诗文、题刻等文化景观,更是加强了人们与景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使人在园林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享受。

五、天人合一与现代园林设计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园林设计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理念和风格。

然而,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对现代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代园林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打造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协调共生,借鉴传统园林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使现代园林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和精神追求的需求。

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与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与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与发展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源于儒家思想,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修身养性和社会伦理。

这种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建设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园林中常见的山水远景石景,体现了儒家的追求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的理念。

此外,园林的布局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内外相连的设计,增强了人与自然的感召力和互动性。

道家思想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道家强调虚无缥缈、自然无为的境界,倡导人与自然的融合和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

这种思想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山水的模拟和欣赏上。

园林中的假山水景、湖泊和草木等元素,都是对自然山水的模仿和再现,体现了道家思想中自然无为的境界。

佛教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也有很大影响,佛教强调净土的追求和禅修的修炼。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禅意和净土意象,都是佛教思想的体现。

例如,园林中常见的禅房、禅堂等建筑,以及禅修和禅意的庭园,都是对佛教修行的倡导。

此外,园林中的水榭、曲廊、假山、亭台等建筑元素,也是对佛教净土境界的再现和模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演变、发扬、衰落和复兴等过程。

随着历史的进展,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构逐渐变得精细和复杂,人们对园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清朝以后,古典园林逐渐衰落,一度受到西方园林的影响,导致传统的古典园林风格被忽视。

直到20世纪,随着中国的文化复兴和保护意识的增强,古典园林得到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传统的古典园林风格被重新发扬光大。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它们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追求高尚的境界。

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布局是对这些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模拟和再现自然山水等元素,来营造一种和谐、舒适、净化的境界。

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衰落和复兴的过程,如今已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瑰宝,被世人所珍视和传承。

浅谈中国园林的文化思想

浅谈中国园林的文化思想

浅谈中国园林的文化思想摘要:本文主要说明中国园林景观建设的历史渊源及受到的文化影响,形成中国特色园林过程。

宗教、哲学、美学和一些有识之士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园林宗教哲学美学文学艺术文人中国园林是从实用的园、圃、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园林式,同时兼收各种建筑风格,创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它为中国园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园林的天人关系中国园林注重山、水、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关系处理上,偏重于人的成分,如人的狩猎种植,居住生活和吟诗作对等。

因此越到后来,人工味越浓,把诗词、歌赋、文联匾对、亭台、楼阁、廊榭宫馆过分夸大,以致于江南园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都有拥挤的感觉。

在置石上,多用立石,表明顶天立地的思想。

建筑上则精雕细刻、珠帘画栋,极尽人工之能事。

强调“境造桃源,巧夺天工”,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人意境。

例如我国在2003年的德国罗斯托克国际园艺展中中国园林就是一组仿宋园林。

这组园林得到了德国朋友的高度赞誉,也体现“中国园林”中山水亭园的艺术特色。

二、佛学思想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两汉之际)由天竺传入我国。

经过与我国传统思想和宗教的冲突与融合,以及理论形式上自我调整,自四世纪(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扎根和光大。

(它的主要代表建筑是河南嵩山少林寺)。

这时它宣扬的世事无常和因果轮回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吻合,对园林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当一批文人弃世从佛,遁入空门,隐逸于自然山水之间,于是园林形式由秦汉建筑宫苑转变到自然山水园。

其中山水园的形式从此固定下来,直到今天,为后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遗产和学习的素材。

如今天的布达拉宫、敦煌壁画、四川乐山大佛、金山寺、雷锋塔、西安大雁塔等历史遗迹。

寺庙园林的发展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对明清两代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上有其深刻的影响,如故宫中的太和殿、颐和园、天坛、无不体现佛教文化思想。

三、儒学思想中国文化的基石之一是儒学,二千年前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山之后,一直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巧的布局和细致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它们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重要的一个传统文化是“山水思想”。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一种精神追求和审美理念。

古人认为山水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景观,通过园林的布局和景观的选择,将山水元素引入园林中,使其与自然融为一体。

园林中的山水景观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有深远的意义。

它们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拜。

另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是“四季文化”。

中国古代园林以四季的变化为主题,通过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展现了不同季节的美景。

春天的花朵盛开、夏天的绿荫蔽日、秋天的丹枫如火、冬天的白雪皑皑,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色和氛围。

四季文化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更表达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对生命的理解。

通过四季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传达了人与自然、人与时间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典园林中还融入了诗词文化。

古代园林往往与文人雅士相联系,他们在园林中创作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园林的布局和景观常常与古诗词相呼应,形成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

诗词文化赋予了园林以深厚的人文内涵,使其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和表达。

中国古典园林还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哲学意义的景观,如曲径通幽、回廊转折等。

这些景观通过布局和设计,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与宇宙的关系。

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园林中的景观和布局,人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思想的深刻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它们以山水思想、四季文化、诗词文化和哲学思想为核心,通过布局和景观的选择,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

这些传统文化赋予了园林以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总结

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总结

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总结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是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指导下,通过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来表达皇权和体现美学理念的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发展于宋、元、明、清等朝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总结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注重自然美学。

中国古人崇尚自然,将自然界的美景融入园林设计中。

园林中常见的元素如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等,都是对自然的再创造和再表达。

园林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山水画,追求“山水一色”和“画景如真”等理念,力求将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相结合,使人们感受到纯净、美丽和宁静。

其次,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注重空间布局和整体性。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通常占地较大,其中蕴含着严谨的空间布局。

园林空间被分为前、中、后三进,并采用回廊式布局,使人在游览园林的过程中产生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感受。

整体性是中国皇家园林的一大特点,园林设计力求整体的和谐与统一,不仅突出各个景点和构筑物的个性,同时保持整体布局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第三,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注重意境和情趣的表达。

园林造园不仅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更是一种情趣和意境的表达。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中常有诗词、对联等文学作品镶嵌其中,以表达主人的情感和内涵。

如清代的颐和园,园内处处可见古代文学作品的脍炙人口的名句,使园林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蕴和审美价值。

最后,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园林造园不仅要顺应自然环境,同时也要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与和谐的居住环境。

在中国皇家园林中,常采用水景、林木等自然景观来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创造一个宜人的生活和游玩场所。

同时,在园林中人们可以尽情欣赏自然的美景,感受到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

总之,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传统,通过园林的设计和建设来表达皇权、体现美学理念以及展示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理念。

园林造园思想注重自然美学、空间布局和整体性、意境和情趣的表达,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园林的文化思想
摘要:本文主要说明中国园林景观建设的历史渊源及受到的文化影响,形成中国特色园林过程。

宗教、哲学、美学和一些有识之士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园林宗教哲学
美学文学艺术文人
中国园林是从实用的园、圃、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园林式,同时兼收各种建筑风格,创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它为中国园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园林的天人关系
中国园林注重山、水、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关系处理上,偏重于人的成分,如人的狩猎种植,居住生活和吟诗作对等。

因此越到后来,人工味越浓,把诗词、歌赋、文联匾对、亭台、楼阁、廊榭宫馆过分夸大,以致于江南园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都有拥挤的感觉。

在置石上,多用立石,表明顶天立地的思想。

建筑上则精雕细刻、珠帘画栋,极尽人工之能事。

强调“境造桃源,巧夺天工”,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人意境。

例如我国在2003年的德国罗斯托克国际园艺展中中国园林就是一组仿宋园林。

这组园林得到了德国朋友的高度赞誉,也体现“中国园林”中山水亭园的艺术特色。

二、佛学思想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两汉之际)由天竺传入我国。

经过与我国传统思想和宗教的冲突与融合,以及理论形式上自我调整,自四世纪(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扎根和光大。

(它的主要代表建筑是河南嵩山少林寺)。

这时它宣扬的世事无常和因果轮回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吻合,对园林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当一批文人弃世从佛,遁入空门,隐逸于自然山水之间,于是园林形式由秦汉建筑宫苑转变到自然山水园。

其中山水园的形式从此固定下来,直到今天,为后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遗产和学习的素材。

如今天的布达拉宫、敦煌壁画、四川乐山大佛、金山寺、雷锋塔、西安大雁塔等历史遗迹。

寺庙园林的发展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对明清两代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上有其深刻的影响,如故宫中的太和殿、颐和园、天坛、无不体现佛教文化思想。

三、儒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基石之一是儒学,二千年前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山之后,一直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儒学正式走上历史顶峰时期是从西汉武帝时懂伸舒霸除百家独尊儒术开始。

儒家的核心在人,即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提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宇宙观上提出气理两说,在伦理道德上提倡三纲五常,在政治上提倡仁政和保民,在教育上倡导开办学校。

主要代表的建筑长沙的岳鹿
书院,山东曲阜等。

在魏晋时期儒学与老庄哲学融合手玄学、代表人物有杨雄、王弼等,对自然山水园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园林布局中的和谐即是儒家中的中庸思想的表现。

(也就是当今人们说的创建和谐社会)。

园林中的书屋、书房常作教育的学馆,置身于园林相当于治国平天下之前的准备运动,即正心与修身。

如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坦坦荡荡、山高水长。

同乐园、承德避暑山庄的淡泊敬诚殿等,无不透出儒家与民同乐和勤政爱民的思想。

主要代表人物有:王羲之及其兰亭,绍兴的沈园、明朝大儒方孝儒、诗画造园景于一身元代四家“黄公望、吴镇、倪云林、王蒙”和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与造园大师计成等都为中国园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园从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以入世治国为目的的园林作品是人工味较重,这也是现代中国园林中的“以人为本”。

四、道教思想
道家以先秦老子和庄子的“道”的学说为中心,奉老子为教主,内容上以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的思想行为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上强调“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

伦理上主张“绝人,弃义”。

在园林上表现在崇尚自然山水,沉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达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境界。

例如,苏州的掘致园、苏州同里的退思园、网狮园等。

都有老庄思想的存在。

从中国历史上看,三国到隋朝开皇元年360年里(即公元220-581年)战乱之后,儒学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而被称为“三玄”的《周易》、《老子》、《庄子》受到士大夫阶层的青睐。

周易的阴阳变化,老庄的无为思想,款款走入园林,从而创造了自然山水园。

中国文人对自然山水的歌咏也来自于老庄的自然观。

中国在园林建筑上的道观亭台。

如武当的真武顶、泰山的玉皇顶等等。

五、园林文人在园林历史的贡献
中国的园林文学最早应从《诗经》开始。

《诗经》的《大雅、灵台》写的灵沼、灵囿、灵台都是中国上古园林的形式,从周朝到魏晋时期的园林文人主要停留在以诗和赋的形式来描述园林之上,除了《诗经》之外还有,战国时宋玉的《高唐赋》、汉朝司马相如的《上林苑》、杨雄的《甘泉赋》张衡的《两亲赋》等,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当时皇家园林的辉煌。

从两晋以后的文人的行动主要是按照园林诗画表达的形态和意境来影响和创作文人山水园。

文人的贡献主要包括文学和绘画两种。

南齐画家谢赫的《古画名录》所提的方法,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唐代的白居易、五代郭熙宋代的苏东坡、明代计成、清代的张然和张琏父子;他们不但有书画而且还有传世的园林作品。

清代以后的文人表现为观望和赞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分工深入,文、理、工分科,文人更少参与造园活动,甚至连评论也少参与了,最后由于现代公
园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文人对园林的影响日渐减少。

六、园林美学思想
中国人的园林美学是综合孔夫子儒家理性主义和道家非理性主义,到了魏晋时期在玄学的指导下形成感伤主义,其本质还是情与理的平衡,与主理的理性主义强调一致,主张园林联系现实、重视园林的外部影响,是在于维持秩序,主情的非理主义则强调差别,主张园林表现个人的情感和个性重视内部联系,目的在于追求的境界。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主要表现在理性主义与追求造园中各要系之间的协调与均衡,达到完美的境地。

七、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不单纯是受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兼收东西方文化思想的精髓,对设计的风格也有所突破,在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基础上,创建一个又一个的现代园林佳品,在复古与造园上,不在受地域、文化、时代、思想、历史条件的束缚,而是无国界、无地域、资源共享、共创美好的和谐社会,即有拿来主义,又有创造主义、更有超前的抽象主义,现代的园林不单纯是设计师的事、雕塑家的事,更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

主要表现在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全民参与性日益增强,突破历史与国界,突破地域与文化,创建和谐共融的人居环境,是当代园林的最高要求。

总结:园林不在是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一景一石上的园林,而是多层次,全方位,多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是在多元化思想的基础上,创造人类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①《中国哲学思想史》
②《园冶》
③《中国园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