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割礼大使,来自非洲心脏的芬芳
南非纳尔逊曼德拉反种族隔离与和解的象征

南非纳尔逊曼德拉反种族隔离与和解的象征南非纳尔逊·曼德拉反种族隔离与和解的象征南非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以其对抗种族隔离政权的奋斗和倡导和解的精神而闻名于世。
他的故事鼓舞人心,成为南非的象征,也为全世界树立了一个令人钦佩的榜样。
本文将着重介绍曼德拉先生对抗种族隔离和促进和解的重要贡献。
一、曼德拉的抗争历程纳尔逊·曼德拉出生于1918年,成长于南非的乌姆塔塔。
在20世纪50年代,南非实行了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种族隔离政策,这使得非洲人民的权利严重受损。
曼德拉积极参与了反对这种不公正制度的抗议活动,并坚定地相信通过非暴力抵抗来改变种族隔离政权是可行的。
然而,随着种族隔离政权对抗议活动的镇压加剧,曼德拉意识到非暴力抵抗可能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于是,他决定加入非洲国民大会(ANC)的军事翼,并组织了一系列的抵抗行动,包括对政府的袭击和破坏。
1964年,曼德拉因策划和领导抗议行动而被捕,被判处终身监禁。
他在狱中度过了长达27年的岁月,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坚定的信念。
他被视为国际人权运动的象征,并成为世界各地反对种族隔离的人们的英雄。
二、曼德拉的和解与转型1990年,压力巨大的南非政府终于决定释放曼德拉。
曼德拉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和广泛的支持基础,致力于促进南非的和解与转型。
他鼓励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对话,推动了南非的和解进程。
曼德拉还发起了“真相和和解委员会”,旨在揭示过去种族隔离政权的罪行,并通过一种妥协的方式向那些愿意坦白的人提供特赦。
这项举措为南非人民提供了一个能够面对过去并共同建设未来的机会。
曼德拉的智慧和勇气为南非的种族和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4年,曼德拉赢得了南非首次全面民主选举的胜利,并成为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他的当选标志着南非结束了曾经持续百年的种族隔离政权统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三、曼德拉的遗产与全球影响尽管曼德拉仅担任总统一届,但他的影响力和遗产在世界各地都是深远的。
纳尔逊曼德拉的事迹 反种族隔离的坚定斗争

纳尔逊曼德拉的事迹反种族隔离的坚定斗争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是一位杰出的领袖和反种族隔离的坚定斗士。
他的事迹和斗争精神激励着世界各地的人们,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更加和平和公正的世界。
曼德拉出生于1918年,少年时代就对不公正和剥夺深感不满。
他在南非度过了他青春期的日子,亲眼目睹了种族隔离政策对黑人造成的极端不平等。
在面对这种不公时,曼德拉并未选择绝望或沉默,相反,他决定投身反抗运动,成为黑人权利的倡导者。
在他追求公正与自由的道路上,曼德拉加入了非洲人国民大会(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简称ANC),并在该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西方殖民统治者不断加强对黑人的镇压,曼德拉及其他反种族隔离的领导者被捕并被判处长达27年的监禁。
然而,监狱并没有改变曼德拉的信念和决心。
在狭小的牢房里,他反思了自己的斗争方式,并开始倡导和平与宽容。
他相信通过对话和和解,不同种族之间可以实现和平共处。
1990年,曼德拉获释,并开始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型。
他与南非政府展开了艰难的谈判,最终实现了种族隔离政策的终结。
1994年,南非举行了包括黑人在内的全面民主选举,曼德拉当选为南非的第一位黑人总统。
作为总统,曼德拉努力推动和平与团结。
他致力于消除种族与经济差距,促进民族和解,并且通过吸引国际投资和发展旅游业等措施,帮助南非走上繁荣的道路。
曼德拉还将南非成为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国家,并与国际社会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
在过世前,曼德拉的事迹和影响超越了南非的边界。
他被普遍认为是现代历史上最伟大的领袖之一,他的奋斗对于世界种族和平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反种族隔离斗争不仅仅是一场持久的战斗,更是一次改变人们思维的转变。
纳尔逊·曼德拉的事迹永远铭刻在历史中,激励着每一个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的人。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尽管我们面临着极度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但相信正义和和平的力量,我们可以超越种族和社会隔阂,实现真正的人类团结与进步。
反种族隔离斗士

反种族隔离斗士——曼德拉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
曾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主席。
于1994年至1999年间任南非总统,是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
在任职总统前,曼德拉是积极的反种族隔离人士,同时也是非洲国民大会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的领袖。
当他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时,南非法院以密谋推翻政府等罪名将他定罪。
依据判决,曼德拉在牢中服刑了27年。
1990年出狱后,转而支持调解与协商,并在推动多元族群民主的过渡期挺身领导南非。
自种族隔离制度终结以来,曼德拉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赞许,包括从前的反对者。
曼德拉在40年来获得了超过一百项奖项,其中最显著的便是199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2004年,其被选为最伟大的南非人。
2013年12月6日(南非时间5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住所去世,享年95岁。
南非为曼德拉举行国葬,全国降半旗。
12月15日上午,国葬仪式在库努村举行。
早年生活曼德拉是家族中唯一上过学的成员,小学启蒙教师给他取名。
1937年的纳尔逊·曼德拉纳尔逊。
当曼德拉9岁的时候,他父亲死于肺结核。
部落中的摄政王成为他的监护人,曼德拉于是就到离开父亲王宫不远的韦斯里安教会学校上课。
按照腾布的习惯,他从16岁开始受业。
曼德拉用了2年完成了惯常需要3年完成的初中学业。
因为父亲的地位,他被指定为王朝的继任者。
曼德拉在福特哈尔大学上学时,遇到了一生的好朋友、好同事——奥利弗·坦波。
并在曼德拉大学生涯第一年中,他卷入了学生会抵制学校不合理政策的活动。
他被勒令退学,并被告知除非接受学生会的选举结果,不然不能再回到学校。
此后,曼德拉在监狱时才获得了伦敦大学的函授法学学位。
离开福特哈尔不久,曼德拉就安排和腾布家族的继承人一起结婚。
但他选择逃避,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约翰内斯堡。
沙漠之花读后感6篇

沙漠之花读后感6篇优秀的读后感应当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读后感让我们有机会提炼和反思书中的核心思想和重要启示,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沙漠之花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沙漠之花读后感篇1天下午逃班回家,在傍晚昏暗的小屋里,对着本子看完了这部电影。
某年某月某日某某某给我讲了这部电影,我完全被吸引了。
但是却一直忘记看。
今天下午特别想看个电影,突然想到了这部。
本以为会压抑,沉重,因为最近心情本来就够压抑的了,所以腻烦那类的片。
但没想到没我想的那样沉重,风格还算轻松。
当然除了那残忍的割礼,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惨不忍睹。
片子诠释方式很好,用插叙的方法,使得故事不那么枯燥。
每一段回忆,都是痛苦万分的。
有时候生活真的充满了很多无奈,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生活的环境。
作为3岁的孩子无力对抗。
但是当我们哪怕有一丝力量对抗下去的时候,就要与命运抗争到底,坚持自己的信念。
女主人公如果没有这点精神,就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然也有运气,但是运气是给内心强大,有实力的认的,否则再好的运气和机遇也会被错失。
割礼摧残女性的身心,这是违背自然的,泯灭人性的,也是男权主义对女性的一种压制。
当女主角在最后一次演讲里说的:我曾经憎恨自己是个女人,但是现在我为自己作为一个女人而感到骄傲。
这是因为她找回了女性的尊严和价值,她曾经习惯了那样一个割礼的事实,认为是应该的,到后来她认识到,这是对女性的一种残害。
让女性用如此残忍的方式为男人保持贞洁,而男人却有三妻四妾。
那个可以当她爷爷的糟老头,竟然要她做她的第四任妻子,真让人作呕。
如果不是她与命运如此抗争,穿过沙漠逃了出去,她的命运可想而知。
女性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能逆来顺受,不可委屈求全,不能任命运摆布。
女人的美,不只是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强大~~沙漠之花读后感篇2华莉丝.迪里是谁?她是是第一个登上著名时尚杂志《vogue》的黑人模特。
她是第一个公开揭露割礼的女性,她当选福布斯30位全球女性典范之一。
索马里超模:我为“反割礼”代言

编 辑/ 椿 童
【 字里行间】 “ 钱 币”这 两个字的源流并不一样 , “ 钱”源 自农具 ,是 “ 贱物 ”, “ 币”源 自敬神 的法
器和 礼 品 ,是 “ 宝物 ” ,后 来 才慢 慢 融 合 。
中外 ・ 视野
我 一 反 割 礼 一代 言
妇 女牵
索 马里起模
陋的吉
没 有
历 过伤
人 , 因
为 了五 匹骆 驼 ,父亲让 l 3 岁的她 嫁 给… 个6 1 岁的 老头 ,她 义无 反顾地 逃跑 r, 赤脚奔 跑在沙漠 。她没 有食 物 、没有水 ,啃过树 叶 ,在放 牧 人的 皮鞭下贪 婪地吸 吮过母骆 驼的奶 ,躲过 色狼的魔 爪 ,逃过 狮 子的 血盆大 F I ,脚 早就 磨烂 了 ,布满伤 } _ = = l 和瘀青 。几经 磨 难 ,她 终于到 了首都 的外婆 家。多年后 ,她 回忆 说 : “ 一个人 能否生存 F去,完 全取决
于意志 是否坚强 。”
后来 ,由于她姨 妈 的丈 夫是索 马 里驻 英人 使 ,她被 作为 女佣 送到 伦敦 。六年 后 ,索 马里政变 ,大使被 召回 。华莉丝 谎称护 照丢失 ,躲过 了回国的命运 ,从此成 为伦敦街 头的
流 浪女孩 。
l 9 8 3 年 的一 天 ,身材 高挑 ,有 着… 舣褐 色眼 睛的 华莉 丝吸弓l 了一 个 人的注意 ,‘ 一 位 著名 摄影 师递 给她 一 张名 片 ,温和地 问 : “ 你有 兴趣 当模 特 吗? ”镜 头下 ,从 来 没有拍 过 照的 华莉 丝极 其不适 应 ,闪光 灼 一 闪 ,她 就会 本能地 闭上 眼睛 ,摄影师启 发她 : “ 你会 很 想家 吗?你 的爸爸妈妈 和兄弟 姐妹? ”华莉丝 的眼神里 顿时 充满忧 伤 ,她想起 了勇敢坚 强、偷 偷放 她逃婚 的妈妈 ,想起 了亲爱的弟 弟 ,摄 影师抓住机 会按下 了快 门。 她 被推 荐 到模特 公 司 ,第 一 次穿 上 _ 卜 厘米 的高 跟鞋 ,需 要扶 着桌 子才 能站 起来 ,掀 起 长袍 ,脚 上的道道 黑疤 吓坏 同台演出的模 特。凭着 最美 的轮廓 ,1 9 8 7 年 ,华莉丝 得到 了 拍 摄年历 的机会 ,她 的照 片成了 当年 年历 的封 面 。 华莉 丝成功 了,她 走遍世 界 顶级 秀场 ,她 的 身影 出现在 香奈 儿等 顶级 品牌 广告 中 , 成 为第一 个登上 国际知名 时 尚刊物 的黑人模 特。 事业 如 日中天 ,她 “ 从 非洲 牧羊 女到 国 际超模 ” 的经历 被人 们津 津乐道 ,然 而光鲜
名人传记曼德拉南非反种族隔离政策的斗士

名人传记曼德拉南非反种族隔离政策的斗士曼德拉(Nelson Mandela)是一位南非著名的政治家和反种族隔离政策的斗士,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了自由、正义和平等的象征。
本文将从曼德拉的早年生活、政治活动以及对南非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早年生活与成长曼德拉于1918年出生在南非东开普省的一个小村庄中,他来自于一个部落的王族家庭。
虽然他在小时候就显示出了聪明才智,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是在当时的南非,种族隔离政策严重侵蚀了非洲人民的尊严和权益。
二、政治觉醒与斗争经历曼德拉在上大学期间就开始参与了反种族隔离的政治斗争。
他成为了非洲人民联盟(ANC)的一员,并积极参与抗议活动。
然而,南非政府对反抗活动采取了严厉的打压措施,曼德拉被捕并被判处终身监禁。
三、长达27年的牢狱生涯曼德拉的牢狱生涯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之一。
他被关押在罗本岛的监狱中长达27年之久,但这并没有使他屈服于压力。
相反,曼德拉在监狱中经历了一次次的觉醒和变革,成为了反种族隔离运动的象征。
四、释放与和平建设1990年,曼德拉终于获得了释放,这一消息震动了整个世界。
他立即重返政治舞台,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领导了南非的和平建设和民主化进程。
1994年,南非举行了历史性的全国性选举,曼德拉成功当选为首任民选总统。
五、曼德拉对南非社会的影响曼德拉以他的智慧和勇气在南非的反种族隔离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的思想和信念激励着无数的南非人民,他们跟随着他的步伐,为了自由和平等而奋斗。
曼德拉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南非,他在全球范围内都被尊重和崇敬。
六、曼德拉的遗产曼德拉于2013年去世,但他的精神和遗产将永远存续下去。
他的名字成为了世界对反种族隔离和平等斗争的象征,他的故事激励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结语曼德拉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斗争,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正义和和平的力量,他对南非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沙漠之花》观后感(通用11篇)

《沙漠之花》观后感(通用11篇)《沙漠之花》观后感 1女主人公叫华莉丝迪里,出生在非洲,非洲经济落后长期闭塞,人们的思想愚昧信奉巫术,那里的女孩在三岁就要找到当地一种类似神婆的人,那里为她们进行割礼,他们认为割礼就是为他们洗涤黑暗,所谓割礼,就是极其血腥的将她们的生殖器官用刀刮净,甚至露出白骨,最后将其缝合,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使他们保持纯洁,在结婚时母亲才会将针线拆开。
我们觉得这样做匪夷所思,但在非洲人眼里,这样做是非常正常,非常正确的。
是他们固守了几百年的传统,就像中国古代的裹脚,只是因为非洲这种传统更加的隐晦,更加让人难以启齿。
但是时代在前进,这种落后的传统已经不再为人们所容忍,于是女主人公就是为作为这样的人物开始了他的斗争。
女主人公在三岁时有了同样的遭遇,这个让她铭记一辈子的早上他看到了神婆鹰一般的眼睛,看到了,自己躺过的石头上的淋漓鲜血,看到了树上嗜血的秃鹰,没有麻醉的,她对身体上的`疼痛与心里的无助痛彻心扉,母亲虽然不忍心看女儿疼痛,但固守的观念不允许他心软,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欺骗他的子孙后代:世界上的女人都是这样的。
一辈子没有走出过沙漠的女人们就这样认命,像迪里一样,在十几岁就被父亲嫁给一个头发都白了的男人,说是嫁不如说是卖,因为这样他们可以得到几头羊。
迪里不想这样,在母亲的默许下,她逃走了,她光脚穿过沙漠,险些葬身狮腹,几番周折后,她偷渡去了美国,种族歧视,让她在美国也没有得到解脱,幸好她遇到了玛丽莲,一个美国女人,通过玛丽莲,她开始交朋友,但心底的自卑与害怕让两个人错过,当她知道这一切都是骗局,只有她行过割礼,她既愤恨又无奈,她想爆发将这么多年心理的伤害与生理的苦楚发泄出来,但她没有能力,他更加自卑。
世界上总是不缺贵人,迪里在打工时遇到了著名的摄影师唐纳森,唐纳森看中了迪里邀请她作自己的模特,并成功说服了她,迪里名声渐起,他自己受到伤害,所以他开始有想法揭露这场骗局,她鼓足勇气开了自己的演讲,在众人的帮助下付诸实践。
曼德拉:全球公民典范

曼德拉:全球公民典范作者:暂无来源:《环球慈善》 2010年第7期文/环球慈善尚早川他已是位垂暮老者。
他头发花白,身体脆弱,只能拄着拐杖艰难地行走,但他曾像雄狮一样勇敢,在狭小的囹圄中矢志不渝,谈笑自若;他也像鸿雁一般悲天悯人,循循善诱着世人宽恕人间的罪恶——南非奉献的“非洲时刻”世界杯也许会有争议,但南非为全世界奉献的偶像却绝不会有人质疑——他的名字叫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
2009年1 1月,联合国大会主席发言人恩科洛宣布,第6 4届联大通过决议,自2010年起,将每年7月18日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的生日定为“曼德拉国际日”,以表彰他为人类和平与自由做出的贡献。
决议对曼德拉长期以来在推动解决冲突、改善种族关系、促进人权、实现和解与两性平等方面所做的努力高度赞赏,联大通过设立“曼德拉国际日”来向这位伟人致敬。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致辞,称赞曼德拉为“全球公民典范”,是“联合国最高价值的生动体现”。
罗本岛上的艰难时刻罗本岛位于浩瀚的南大西洋上,距南非第二大城市开普敦6海里。
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令它成为监狱的首选之地。
当年,英国殖民者在岛上关押了众多奋起反抗外来压迫的当地人。
在上世纪60年代,罗本岛又成为“种族隔离的堡垒”,近2000名自由斗士被囚禁于此,其中便有“南非之父”曼德拉,他在岛上的铁窗内度过了27年漫长牢狱时光中的17载。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NelsonRolihlahla Mandela ),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部落酋长家庭,因为是家中长子,他被指定为酋长继承人。
但自幼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的曼德拉却“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
1938年,他进入黑尔堡学院,后又就读于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
1943年,曼德拉加入主张非暴力斗争的“ 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 (简称“ 非国大”),从此,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割礼大使,来自非洲心脏的芬芳
作者:华明明
来源:《莫愁·智慧女性》 2013年第2期
华明
身体和精神的觉醒,能让那些生命中的遗失,重新焕发意义的光彩。
说到索马里,你的第一印象,就是为了摆脱贫穷而无所不为的海盗?
但对超级名模、联合国反割礼大使华莉丝·迪里来说,索马里却有着温暖又辛酸的记忆,
那是她的故乡、衣胞之地,也是残忍地赋予她一生痛苦的地方。
各大国际时装杂志封面上,华莉丝展现的是一张完美面孔——小脸、薄唇、挺直的鼻子,
有不同肤色女人都向往的温暖之美。
直到2012年9月,《沙漠之花:世界名模华莉丝·迪里自传》中译本现世,人们才品读到,那美好原本扎根于痛苦的灰烬之中。
逃婚途中,她从狮口脱险
2010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100周年纪念日这天,根据华莉丝同名自传改编的影片《沙
漠之花》在尼日利亚首映。
华莉丝去看了首映,事情已过去40年,而痛苦的记忆,仍令她浑身战栗——
1965年,华莉丝出生在索马里沙漠一个牧民部落,作为多子女家庭的小女儿,她比荒原上
的一棵草还卑微。
她不知道自己确切的生日,吃不饱饭是常事,三岁多就成了小小牧羊女。
孩提时唯一的温暖,就是牧羊时远离了父亲阴郁的视线,来到野生动物的自由王国。
她看
狮子晒太阳,与长颈鹿、斑马、狐狸赛跑,在沙地上追捕蹄兔,开心极了。
但自在的日子很快到了头:4岁时,她便经历了第一遭磨难——被父亲的朋友强暴。
强暴
者没受到任何指责,相反,华莉丝的母亲被父亲狠揍了一顿。
父亲狂吼道:“就是因为你迟迟
不给她行割礼!才会出这样伤风败俗的事!”
华莉丝的姐姐8岁那年,因行割礼失血过多死亡,但悲剧没有打动父亲捍卫陋俗的铁石心肠。
在索马里牧民眼中,女人的阴蒂是淫荡之源。
小女孩10岁之前,就应当将这“坏东西”割去,否则就会被视为肮脏之人,不宜迎娶。
这晚,家人一反常态,给华莉丝盛了很多米饭。
她隐约感到不安,那种行将被放到命运的
案板上凌迟的恐惧,让她出了一夜冷汗,黎明时分才朦胧睡去
第二天天还没亮透,母亲就神色古怪、急切地唤醒了她。
睡眼惺忪的她被拉进一片小树林,一个面无表情的吉普赛女人正在那里等着。
华莉丝一见到那张阴森的面孔,就大哭起来,她认
得她!这个女人曾反复出现在噩梦里——对索马里女孩来说,她是比豺狼更可怕的割礼师。
按照传统,割礼完全不打麻药,是用一片钝了的锈刀进行的,相当于对幼小的女孩进行了
一次凌迟。
华莉丝大声惨叫,痛晕过去两次。
由于钝刀和缝合的麻线都没消过毒,华莉丝伤口感染,高烧到神志不清,半年后,都没办法并拢双腿走路,但她已经很“幸运”了:她总算活了下来。
华莉丝13岁那年,一个61岁的老头看中了她,愿出五头骆驼的聘礼迎娶她。
父亲的眼睛都发光了:可卖出了一个好价钱!
然而,华莉丝如暴怒的小母狮一样吼道:“他太老了!我不要!”她遭到了一顿暴打。
在索马里,还没有女孩能如她一样,在婚姻大事上违抗父命。
而就是这顿打,让她下定决心,要逃离部落,逃离沙漠,永远逃离那种种不可预期的悲惨命运。
这次,母亲站在了女儿一边。
她尽其所能,为女儿准备了一点晒干的羊奶和水。
逃离之路不知生死,但她知道,如让女儿屈从于命运,等于彻底要她心死。
华莉丝决定穿越沙漠,前往摩加迪沙投靠姨妈。
她向母亲承诺:“我一有立足之地,就会接你走!”
沙海无边,华莉丝头顶烈日,徒步奔走,饥肠辘辘,直走到双足出血,脱水晕厥。
再次睁眼时,她与一头狮子四目相视。
很奇怪,狮子没有伤害她。
她后来回忆道:那狮子不吃我,是因为上天另有安排,要让我活下去,解救更多的索马里女孩。
上天果然另有安排,她找到姨妈,机缘巧合,另一个有头有脸的姨丈即将赴任索马里驻英国大使,想带个女佣一起前往伦敦。
华莉丝立刻自荐。
临走前,姨妈握着华莉丝的手,“安拉的旨意,是要你继续前行,走得更远,所以,千万别回来。
”
做模特,总比做清洁工强
索马里原政府被推翻后,代表原政府的姨丈不得不回国,华莉丝则留在英国,在麦当劳做清洁工。
或许老天也可怜她身世坎坷,安排英国女子玛丽莲在街头与她邂逅,并收留了她。
1983年的一天,华莉丝在路上又邂逅了摄影师迈克·戈斯。
迈克打第一眼见到她,就想给她拍照。
他认为她有一张国际化的脸,美的惊人。
在迈克的摄影工作室里,她第一次见到相机。
她的照片给在场帮忙的一位模特经纪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她的引荐下,华莉丝见到了当时如日中天的摄影师特伦斯·多诺万。
“你真的想好当模特了吗?将来,你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记者们追逐的对象;你将没有多少私人空间;你将为了美而经历严苛的节食。
”特伦斯担心,这个来自非洲国家的女孩,承受不了名模生涯带来的一切。
“做模特,总比做清洁工强吧。
”华莉丝简单地回答。
很快,华莉丝以其完美的镜头感,得到了拍摄1987年“倍耐力年历”封面的机会。
她那若无其事的野性、神秘、倔犟,一下打动了很多模特星探。
从伦敦到巴黎,再到米兰、纽约,她因来自荒莽的高贵感,成为大牌设计师心中的女神。
在美国,华莉丝穿着白色非洲长袍,为香奈儿珠宝拍了一系列广告。
露华浓公司邀请她和
辛迪·克劳馥、克劳迪娅·希弗等名模,共同担任新香水艾姬的代言人。
为她度身定制的广告
语是:“来自非洲心脏的芬芳,每个女人都为之倾倒。
”那年,华莉丝成为第一个登上《Vogue》封面的黑人女模特。
不久,她成为《ELLE》《Glamour》等国际时装杂志的封面常客,成为20
世纪90年代的超级名模。
虽然有了不曾奢望的名利,但昔日创伤依然使她痛苦。
割礼之后,她小便时尿液只能一滴
滴流出,每次都要花上十来分钟。
来月经更是灾难,经血无法顺畅流出,剧烈的腹痛让她只能
躺在床上,“痛苦得但愿就这样死去”。
考虑再三,她克服羞怯和传统压力,去医院接受手术。
凑巧的是,为她做术前消毒的,是
一名索马里籍男护士阿迈勒。
他斥责华莉丝“寡廉鲜耻”,“你背叛了父母,对不起你的民族
和传统……真可耻!”
华莉丝顶着重重压力,做完了手术。
她说:残缺不可更改,“但我终于打开枷锁,释放了
自己,重获自由”。
指责和袭击,都没让她退却
1995年,华莉丝终于实现了对母亲的承诺,接她到欧洲团聚。
不久,她又与美国男子达纳·墨雷一见钟情,并于1997年生下儿子阿里基。
结婚生子这一多数女性都会经历的生活,对她而言却来之不易,达纳常看见妻子抱着年幼的儿子,无声地泪流满面。
当华莉丝一步步远离那个充满梦魇的沙漠时,突然有一天,她发现全世界仍有1.3亿女孩
在重复着她的悲剧,每天会有6000名女孩在遭遇她5岁时的噩梦。
她震惊,愤怒得双唇发颤,她意识到,是到了发出一个受害者声音的时候了。
正好,有个机会摆在面前:时装杂志《嘉人》主笔劳拉·齐夫来做专访。
华莉丝鼓足勇气,艰难地说出了儿时行割礼的经过。
劳拉听到一半颤抖着关掉录音机,失声痛哭。
“太可怕了,”劳拉说,“我做梦都没想到,今天世界上还有这种事。
”
专访发表后,被全球媒体广泛转载,华莉丝去学校,去社区,去各种社会组织,去一切能
去的地方发表演讲。
非洲大陆、南亚等地广泛存在“女性割礼”,就像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一样,震撼了世界。
1997年,华莉丝放弃了如日中天的模特事业,将精力投放到反割礼运动中。
时任联合国秘
书长的科菲·安南,任命她为联合国特别大使,派遣她返回非洲,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打击这
种残忍的风俗。
此后,残害女性生殖器官的行为,在非洲许多国家被陆续禁止。
因为反割礼,华莉丝成为维护礼俗的激进分子的眼中钉。
2004年,她曾在维也纳的公寓,
被一名葡萄牙人袭击,受了重伤。
这个名叫保罗·奥古斯托的男子横跨欧洲,跟踪了她一千多
英里,最后翻过其邻居的窗户,潜入了她的住所。
华莉丝清楚周遭的危险,承认也有过害怕的时候,但最终决定碰碰运气:“我的个性一向
如此。
”话语里有着一贯的倔强、骄傲。
她开始写自传。
虽然她到18岁还不会说英语,却在一番艰苦学习之后,成为英文畅销书作者。
她借由文字,将那些被粗暴剥夺的、被否定的、被忽视的生存权一一夺回。
某种程度上,
她成为被欺辱的非洲女性的代言人,成为一朵绽放在苦难女性心中的希望之花。
她让自己的人
生有了美丽之外的质感、厚度。
(编辑赵莹zhaoying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