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
五种病理类型并存的乳腺癌一例及文献复习

2019 年第 6 卷第 59 期2019 Vol.6 No.59167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病例报告·五种病理类型并存的乳腺癌一例及文献复习肖桦琳,蔡凤林*,章佳新(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乳腺外科,江苏 扬州 225001)【关键词】乳腺癌;病理组织学;治疗【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59.167.02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发布的《肿瘤组织学和遗传学分类》详细介绍了乳腺癌多种病理组织学类型。
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分级,治疗方式及预后也不同。
因此,广泛取材明确病灶的组织学类型在个体化治疗时代非常重要。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乳腺外科收治了1例非特殊性浸润性癌、粘液癌、腺样囊性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导管内癌5种病理组织学类型并存的乳腺癌患者,现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47岁,因体检发现左乳肿物两月入院。
患者两月前体检发现左乳有一肿块,约鸽蛋大小,无疼痛,无发热,后在美容院每周行乳腺按摩一次,发现左乳肿块未缩小,再次就诊,门诊拟“左乳肿块”收住入院。
既往体健。
末次月经:2017年03月15日。
专科检查:左侧乳房内上方距乳头2.5 cm 处扪及一肿物,约2.5 cm ×2 cm 大小,质硬,边界欠清,活动度差,与皮肤无粘连,左腋下可扪及一肿大淋巴结,约1.5×1 cm 大小,质地便硬。
右乳及右侧腋窝未及明细异常。
辅助检查:乳腺钼靶片提示双侧乳腺呈多量腺体型。
左乳后上方见片状不对称影,右乳未见明显肿块,双乳未见异常钙化,双腋部淋巴结可见,余未见异常。
左侧BI-RADS :4A ;右侧BI-RADS :2。
乳腺彩超提示左乳10~12点处可见数个低回声,外形不规则,边界欠清,较大20 mm ×12 mm ,内见少许血流信号;左腋下探及数个低回声,较大28 mm ×11 mm ;右腋下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乳腺Paget's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乳腺Paget's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杜春海;付娜;李广义【期刊名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3)009【总页数】2页(P1099-1100)【关键词】乳腺疾病;诊断;治疗【作者】杜春海;付娜;李广义【作者单位】河北省景县人民医院外四科,河北,景县,053500;北京市石景山中医医院普外科,北京,100043;河北省景县人民医院外四科,河北,景县,053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乳腺Paget′s病又称湿疹样癌,多见于40~60岁女性,约占原发性乳腺癌的1% ~3%,80% ~90%患者伴有乳腺其他部位肿瘤[1]。
为乳腺癌的一种少见形式,表现为乳头乳晕复合体的湿疹样改变[2]。
其常见的症状为乳晕湿疹、出血、溃疡和乳头瘙痒等。
患者,女性,48岁,因左侧乳头反复破溃2年,于2011年9月12日入院。
患者于2009年8月出现左侧乳头破溃、渗液,不伴有疼痛,就诊于外院,考虑为乳腺炎,给予口服药物(具体名及量不详)治疗,效果不明显,且左侧乳头破溃处经久不愈。
2011年5月,患者左侧乳头破溃处出现疼痛,遂来我院就诊。
专科检查:左乳头凹陷,左侧乳头区皮肤破溃,有少量淡黄色液体渗出,左乳未触及明确肿物,无压痛,表面皮肤未见桔皮样改变。
乳腺MRI提示左侧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
取左侧乳头乳晕复合体皮肤进行全层表皮活检,病理回报:左乳头Paget′s病。
于2011年9月22日行左侧全乳切除术,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提示:腋窝淋巴结未见转移癌。
术后大病理回报:(左侧)乳腺高级别导管内癌,肿瘤累及大部分乳腺组织,范围15cm×11cm×2.5cm;癌组织累及乳头下方大输乳管,乳头皮肤派杰病,病变范围1.3cm×1.3cm×0.2c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雌激素受体(-),Ki-67(+),孕激素受体(-);其余乳腺组织呈腺病改变。
乳腺癌

血行转移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及临床检查后,大多数可得出诊断,部分患者 需细胞学或病理检查确诊。 鉴别诊断:
乳腺纤维腺瘤:好发于内分泌旺盛而调节紊乱的年轻妇女。肿块 明显,肿块圆形或扁圆形,一般在3cm以内。单发或多发,质坚 韧,表面光滑或结节状,分界清楚,无粘连,触之有滑动感。肿 块无痛,生长缓慢,但在妊娠时增大较快。 乳腺增生病:是由于内分泌的功能性紊乱引起,其本质既非炎症, 又非肿瘤,而是正常结构的错乱。一般有典型体征和症状,容易 区别。而硬化性腺病常在乳腺内有界限不清的硬结,体积较小, 临床上常难以与乳腺癌相区别,应通过多种物理检查来鉴别。 乳腺囊性增生病:多见于中年妇女,特点是乳房胀痛,肿块可程 周期性,与月经周期有关。 乳腺结核:多为胸壁结核蔓延而来,可溃破,并流出干酪样脓液。 注意检查时常发现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同时存在。临床表现为 炎症性病变,可形成肿块,有时大时小的变化,也常伴有腋下淋 巴结肿大,临床有1/3的患者难以与癌相区别。
临床表现
乳腺轮廊改变:
当肿块较大时,乳腺可有局部隆起,乳腺增大。当肿瘤累及皮 肤或胸肌时,可使乳房变硬,缩小。病人端坐时,患侧乳腺可 提高。。 乳头回缩及朝向改变:乳头扁平、回缩、凹陷、朝向改变,直 至完全缩入乳晕下,看不见乳头。乳腺癌所致的乳头下陷与先 天性乳头内陷不同。后者经常可用手牵拉提出,而乳腺癌所致 的乳头回缩不可能被拉出,而且凹陷的乳头下或周围可扪及肿 块。 乳头的湿疹样改变:最初为乳头瘙痒,乳头上皮增厚、脱屑、 渗液,逐渐出现糜烂,糜烂而反复结痂、剁脱,乳晕皮肤剥脱 后出现红色肉芽,乳头可慢慢变平,最后消失。 乳头溢液伴肿块者,乳腺癌所占的比例较大。溢液可以是无色、 乳白色、淡黄色、棕色、血性等;可以呈水样、血样、浆液性或 脓性;溢液量可多可少,间隔时间也不一致。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

02
营养支持
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保证患者的 营养需求。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复查,监测肿瘤的复发和 转移情况。
04
05
预防与控制
预防策略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是预防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重要措施,因为 烟草和酒精都是已知的致癌物质。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度的运动、均衡的饮食和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 力,降低患病风险。
基因突变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发生与基因突变有关,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 EGFR、ALK和ROS1等。
吸烟
吸烟是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吸烟者患病风 险增加。
环境因素
暴露于石棉、放射线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流行病学
1 2
发病率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在肺癌中的发病率较低,仅占 所有肺癌病例的1%-2%。
胸痛
胸痛也是常见的症状之 一,通常表现为钝痛或 刺痛,可放射至肩部或
背部。
发热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发 热,通常为低热,但也
有可能出现高热。
体征
肺部听诊
肺部听诊可能会发现异常的呼 吸音,如干啰音或湿啰音。
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是肺淋巴上皮瘤样 癌常见的体征之一,尤其是在 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
杵状指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
通过手术将肿瘤及周围组织切除,以达到根 治的目的。
胸腔镜手术
微创手术方式,减小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 复。
淋巴结清扫
手术中清扫肿瘤附近的淋巴结,以降低转移 的风险。
术后护理
手术后需进行严密的监测和护理,预防并发 症的发生。
放射治疗
放疗种类
包括根治性放疗、姑息性放疗和辅助放疗等。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CT表现、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 CT表现、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病理特征以及CT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4年1月-2016年2月纳入的11例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临床资料,均通过病理证实,收集其CT资料,分析病理特点。
结果:单发,病灶大小2.1-8.9cm,平均(4.8±0.6)cm;6例周围型、5例中央型;CT平扫发现钙化2例、空洞性病变1例、坏死区1例、7例密度均匀;CT加强扫描发现3例轻中度强化、8例显著强化;1边界模糊、10例边界清晰;3例血管与病灶界限分明、5例血管受病灶挤压、3例病灶内血管包埋。
肿瘤切除术8例,其中2例淋巴结转移。
结论:CT检查可见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肿块边界多清晰、均可见强化、体积偏大,以单发为主,周围型常见于胸膜下部位,中央型特征表现为“血管包埋征”。
【关键词】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CT表现;病理特征在全部肺肿瘤中,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不足1%,十分罕见,目前被归类于非小细胞肺癌,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可能与疱疹病毒(EBV)感染有关。
现阶段关于该病的研究报道较少,术前确诊难度较大。
本研究分析了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病理特征以及CT表现,希望能够指导临床有效诊断、治疗。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课题对象11例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于2014年1月-2016年2月纳入,包括2例男性、9例女性,年龄39-76岁,均龄(56.7±10.5)岁。
均通过EBER病毒原位杂交染色、免疫组化以及光镜等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
其中穿刺活检3例、肿瘤切除术8例。
排除既往存在鼻咽癌病史患者。
1.2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仪,患者仰卧,两手向上伸展并举过头顶,头先进,常规扫描观察胸肺部,扫描观察范围为肺底部一直到肺尖,CT检查期间,嘱咐患者屏住呼吸,螺距调整为1,层厚调整为5mm,管电压设为120Kv,管电流200mA,矩阵设为512*512。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摘要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最早在1987年被报道。
从1987年至2006年,仅仅150例在文章中被报道。
这种少见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特殊类型倾向于年轻非吸烟亚洲人发病,无性别差别。
组织学上,其与未分化鼻咽癌很难区分。
潜在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对LELC的致癌作用,证据主要集中在亚洲人,而不是白种人。
在这些报道的病例中,超过半数在早期可切除阶段(I或II期),而且在晚期病例中,有围支气管血管扩散的倾向伴有血管包绕(vascular encasement)。
诊断LELC,需要通过内镜活检且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排除鼻咽癌和淋巴瘤,同时可以行或不行鼻咽部磁共振检查。
LELC的主流治疗是,对于早期病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对于晚期或转移病例,手术、化疗、放疗多学科联合治疗已经在临床中应用。
LELC的总生存率相对非LELC类型非小细胞肺癌较好。
对于该少见恶性肿瘤最佳治疗的多学科研究非常有必要。
1.介绍淋巴上皮瘤样癌,最早描述于鼻咽部,指的是未分化癌伴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
Begin 等(1)在1987年首次报道了一种组织学上类似鼻咽癌的原发肺癌。
在这篇报道中,也提示了这种特殊癌症和EB病毒的关系。
此后,不断有关于此癌症的流行病学、组织学、EB病毒致病作用和治疗的研究被报道。
从1987年至2006年,关于LELC的文章将近40篇被报道,包括了仅仅150左右的病例。
这些病例大部分都是东方人,其中三分之二来源于华南(2-3)、台湾(4-5)、香港(6-16)。
LELC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和其它原发性肺癌明显不同,其在亚太地区定义为一个特殊疾病。
2.流行病学到2006年为止,总共有33篇病例报道或系列研究描述了LELC的发生(1-33)。
这些病例主要是东亚人为主,白人病例仅仅占了153例中的18例。
依据两个华南和台湾的最大系列研究(3-4),LELC占了原发性肺癌的0.9%。
乳腺癌,女性第一杀手

经验交流159乳腺癌,女性第一杀手伍泽华营山县人民医院 四川南充 637700女性的乳腺是由皮肤以及众多的纤维组织组合而成,其中包含腺体和脂肪组织。
所谓的乳腺癌指的是腺体的上皮组织中生长了恶性肿瘤。
但是,在人体当中乳腺出现了某些疾病并不会直接危及生命。
其中,原位性质的乳腺癌并不会导致人体丧失生命体征,但是,乳腺在发生癌变的时候,其中癌细胞之间的连接方式极为松散,极其在病变的乳腺中脱落下来,脱落的癌变细胞会跟随血液流向全身,遍布全身的淋巴系统也会将癌细胞液播散到全身当中,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受到严重威胁。
一、乳腺癌的临床表现1.乳腺肿块:大多数的乳腺癌患者在患病期间,乳腺周边都会出现肿块。
这种肿块在初期的时候并不会被患者直接观察到。
肿块的质地是较硬的,其边缘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肿块表面并不光滑。
很多的乳腺癌患者的乳腺肿块是没有痛感的,患者在患病初期仅会伴有轻微程度的隐痛感或者是刺痛感。
2.乳头溢液:不处于妊娠期的女性如果出现乳头渗血的情况,或者是乳头出现排出乳汁、脓液等现象都是患有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另外,女性如果停止哺育婴儿半年以上的时间后,乳头如果仍有乳汁渗出的情况,则称为乳头溢液现象。
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乳腺癌便是引发乳头溢液现象的重要因素。
3.肤质发生改变:乳腺癌患者的肤质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强烈的变化。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乳腺肿瘤使女性乳腺周边皮肤与胸部肌筋膜韧带之间失去了连接性,韧带也会因此逐渐并失去原有的弹性。
这就导致原先与韧带之间富有连接性的皮肤出现了凹陷的形态。
如果乳腺癌细胞已经堵塞了全身的淋巴管,患者的皮肤将会呈现出橘皮一样的纹理,直观表现为患者的乳腺皮肤上会出现很多呈点状的凹陷特征。
当患者的病情已经延续到乳腺癌晚期的时候,患者体内的癌细胞会在人体的淋巴管内生长分裂,除此之外,腺管以及纤维组织内部也会被癌细胞侵占,患者的乳腺皮肤中会存在质地较硬的结节。
4.乳头以及乳晕会异常情况:乳腺癌肿瘤一般情况下都会生长在乳头的深部,乳头会受到恶性肿瘤的影响产生回缩现象。
乳腺癌并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乳腺 癌 并恶 性 淋 巴瘤 1 例 报告
王文浩 , 李贵 新 , 黄 琰 , 刘 锦 ( 1潍坊 医学 院 , 山东潍坊 2 6 1 0 5 3; 2潍 坊 医学院 附属 医院)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 2 6 6 X . 2 0 1 3 . 3 9 . 0 4 3
患者女 , 7 2 岁 。于 2 0 1 0年 6月发现右乳下方 约 1
院 曾就淋 巴瘤与 多原 发 肿瘤 的关 系做 过 研 究 , 结果
c m x 2 e m结节 , 质硬 , 与皮肤无粘连 , 局部无压痛 , 乳头
无溢液 。因肿块增大明显 , 于2 0 1 0年 7月 1 2日在潍坊
a t u r e a n d a s t a t i s t i c a l s t u d y [ J ] .A M J C a n c e r , 1 9 3 2 , ( 1 6 ) : 1 3 5 8 - 1 4 1 4 .
E M A (一) 、 C D 9 9 ( 一) 、 S I O 0 ( 一) 、 E R( 一) 、 P R( 一) 。术
合放 疗 , 目前患者 状况 良好 , 在 化疗 和随访 中 。
参 考文献 :
[ 1 ]Wa r r e n S , G a t e 0 . M u l t i p l e p i r m a r y m a l i g n a n t t l l m O r s , . a s u r v e y o f l i t e 受累野放疗 ; 进展期患者无不 良预 后 因素 , 给予 6~ 8周期 R . C H O P方 案 化疗 , 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②
③
④
图 1 病灶边缘分叶 图 2 癌细胞多呈巢状分布,周围见大量淋 巴细胞浸润 图 3 癌细胞较大,呈小簇状排列,泡状核,核仁明 显 图 4 癌细胞呈 CK( AE1 / AE3) 阳性表达,SP 法
诊断髓样癌有严格的标准。髓样癌主要 由 合 体 细 胞 ( ≥ 75% ) 构成,缺乏腺管结构,核为高级别,核分裂象多,具有清 楚的推挤式边界。不典型髓样癌( 有学者认为其是富于淋巴 细胞的浸润性导管癌) 除有≥75% 合体型细胞外,还应具有 以上 2 项或 3 项组织学特征,细胞分化也可较好,核分裂可 较少,可有明显的腺样或乳头状结构。LEC 通常为浸润性癌 的边界,合体细胞少见,更缺乏呈片状排列的合体细胞; ( 2) 淋巴瘤。在 LEC 中,恶性上皮细胞散在分布于弥漫浸润的 淋巴细胞中,与霍奇金淋巴瘤较难鉴别。经典型结节硬化型 霍奇金淋巴瘤表现为结节性密集淋巴细胞被纤维条带分割, 见 H-RS 细胞,H-RS 细胞与 LEC 中的癌细胞相似。有效区 别两者的方法是多切片,全面仔细观察,若发现小叶不典型 增生或原位癌则支持癌诊断。免疫表型对鉴别很有意义,霍 奇金淋巴瘤和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 CD30 和 CD15 均阳性, CK( AE1 / AE3) 阴性; 而 LEC 免疫表型则恰恰相反; ( 3) 富于 淋巴细胞的浸润性导管癌及小叶癌。部分浸润性导管癌及 小叶癌间质被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有时有大量淋巴细 胞 浸 润 ,甚 至 伴 淋 巴 滤 泡 形 成 ,但 通 常 不 如 LEC 弥 漫 ,且
患者女性,49 岁,发现右侧乳腺包块 1 周入院。体检: 右侧乳腺外上象限见一直径 1 cm 的包块,无触痛,活动欠 佳。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其余 检查均正常。右侧乳腺行 MRI 示右侧乳腺外上象限见一 1. 4 cm × 1. 3 cm × 1. 1 cm 大小不规则肿块,平扫 T2 呈高信 号,DWI 呈高信号,ADC 图呈低信号,行动态增强扫描后,病 灶明显强化,早期略呈环状强化,病灶边缘分叶( 图 1) ,TIC 曲线为Ⅲ型,局部皮肤略显凹陷。双侧腋窝内均未见明显肿 大淋巴结。
·lin Exp Pathol 2012 Nov; 28( 11)
乳腺淋巴上皮瘤样癌 1 例
岳振营,胡营营,张洪艳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上皮瘤样癌; 病例报道 中图分类号: R 737. 9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 - 7399( 2012) 11 - 1296 - 02
患者男性,79 岁,因间断便血伴里急后重 5 个月入院。 直肠镜检发现直肠肿块,CT 示双肺散在结节状高密度灶,考 虑为双肺转移性肿瘤( 图 1) 。门诊以直肠癌并双肺转移收 入院。术中距肛缘 3 cm 直肠后壁处见一 3 cm × 2 cm 大小 质硬肿块,呈不规则隆起。术中诊断直肠癌。
病理检查 眼观: 带肛门的直肠一段,距肛缘 3 cm 直肠 壁见一 3 cm × 2 cm × 2 cm 大小肿块,肿块切面灰白、实性、 质中,侵及肌层。镜检: 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巢状、菊形团和栅 栏状排列伴坏死( 图 2) ,瘤细胞较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 > 80 个 /10 HPF,侵及肠壁深肌层( 图 3) 。免疫表型: CK7( 图 4) 、CK20、CD56( 图 5) 、CgA 和 TTF-1 ( 图 6) 均 ( + ) ,CDX2 和 p63 均( - ) 。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J Clin Exp Pathol 2012 Nov; 28( 11)
·1297·
肺大细胞癌直肠转移 1 例
刘 平1 ,汤显斌1 ,袁玲玲1 ,程栋梁2
关键词: 肺肿瘤; 大细胞癌; 直肠转移; 病例报道 中图分类号: R 734. 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 - 7399( 2012) 11 - 1297 - 02
病理诊断: 右侧乳腺淋巴上皮瘤样癌 ( 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C) 。
讨论 LEC 是一种极为罕见且形态独特的乳腺癌亚型, 形态与发生于 其 他 器 官 的 淋 巴 上 皮 瘤 样 癌 类 似。LEC 于 1921 年由 Regaud 和 Schminke 首次报道,为发生在鼻咽部的 未分化癌。其后在胃、肺、涎腺、甲状腺、子宫颈、膀胱、肝脏 等器官也有报道。发生于乳腺的 LEC 极为罕见,国内杨光 之等[1]报道 3 例。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布特点,常将其组织学 分为两种类型: ( 1) Regaud 型: 肿瘤细胞比较多,主要为呈片 状、巢状或条索状分布的上皮细胞,与周围的淋巴细胞分界 清楚; ( 2) Schminke 型: 肿瘤细胞比较少,在密集的淋巴细胞 中呈单个散在或独立的小簇状分布[2]。这两种类型常常同 时并存。
LEC 需与以下病变鉴别: ( 1) 乳腺髓样癌及不典型髓样 癌。虽然髓样癌及不典型髓样癌均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但
收稿日期: 2012 - 08 - 10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病理科,东营 257000 作者简介: 岳振营,男,医师。Tel: ( 0546) 8770344,E-mail: zyyue1008
病理检查 眼观: 灰白及灰黄色不整形组织一块,大小 3. 1 cm × 2. 8 cm × 2. 5 cm,边缘附脂肪组织,切面组织中央 见一 1. 3 cm × 1. 3 cm × 0. 9 cm 大小肿物,与周围组织分界 不清,灰白色、实性,质硬。镜检: 癌细胞多呈巢状分布 ( 图 2) ,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大,呈空泡状,可见明显核仁,呈 双嗜性,并可见双核或多核细胞( 形态类似于 H-RS 细胞) 。 间质内见丰富的淋巴细胞浸润( 图 3) ,并可见淋巴滤泡及淋 巴滤泡瘤样结节形成。免疫表型: ER、PR、HER-2、E-cadherin、CD30、ALK、GCDFP-15 均( - ) 。CK( AE1 / AE3) ( 图 4) 、 CK5 /6、EGFR 均( + ) ,Ki-67 增殖指数为 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