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纵隔管的护理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包纵隔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心包填塞 、 意外拔管 、 堵管或滑脱 等不 良事件 。结论 : 对术后患J l ,  ̄ l 流管进行严密 的观察、 科学合理的护 理可 有效减少引流管 合并症发 生 ,
改善患儿预后 。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 心包纵膈引流管 ; 护理 d 0 i : 1 o . a  ̄ s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9 6 7 6 . 2 0 1 4 . 0 2 . 0 4 7
即 向医 师报 告 , 及 时 处 理。 当患 J L , b包 内积 血超 过 1 5 0—
有效 咳嗽可促使分泌物 的排 出。
2 . 6 疼痛护理 术后切 V I 及呼吸运动刺激引流管均可 引起剧 烈疼痛 , 患儿 年龄较小 , 耐受力较 差 , 常不 能忍受上述 疼痛 , 导
致患儿不 能得到充分休息 , 心率增 快 , 氧耗量增加 , 进一步对
2 观察与护理
2 . 5 鼓励咳嗽 、 咳痰
咳嗽有利于胸 腔 内液体 的引流 。 护理
人员应鼓励患儿做深呼 吸运 动和有 效咳嗽 , 以增加 胸腔 内负
压, 尽早排 出胸腔 内的积气 积液 和肺 内痰 液 , 促使 肺膨胀 以 及恢 复胸膜腔负压 ,防 止发生肺 不 张等现象 。另外 , 胸 腔置 管 以及手术刺激均可使患儿 膈肌 和肋 间肌运 动严 重受限 , 降
压而产生负压 , 然后交替松开 双手 , 反复进行 , 可 借管腔 内产
生 的负压 吸出积血 。 2 . 4 观察 引流量及性状 常规术后 3 h内有 较多 引流 液 , 其
治疗 。现对 3 4 0 例先天性心脏病 术后 患儿 心包 纵膈 引流管 的 整体护理 干预方法报道如下 。
选取 我院 2 0 1 2年 1月 一 2 0 1 3年 1月收住先天 性心脏病 患儿 3 4 0例 , 其中男 2 4 0例 , 女1 0 0例 。年龄 2个月 ~1 0岁 。 病变类型 : 房间隔缺 损修 补术 4 5例 , 室 间 隔缺损 修补 术 1 8 2 例, 主动脉瓣缩窄矫治术后 1 0例 , 肺动脉瓣 狭窄 矫治术后 1 8 例, 右室双 出口矫治术后 6例 , 法 洛四联症 5 5例 , 房室通 道矫 治术后 8例 , 肺静脉异位 引流矫 治术后 1 4例 , 大血 管错位 矫 治术后 2例 , 均行手术治疗 , 且术 后均 安置 心包纵 隔引流管。
心包、纵隔引流的护理

心包、纵隔引流的护理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2、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3、观察长玻璃管内水柱波动,正常为4~6cm。
二、操作要点1、连接吸引装置,使用前检查吸引装置的密闭性能,保持连接处紧密,防止滑脱。
2、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堵管,避免受压、扭曲或打折。
3、引流瓶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60~100cm,水封瓶长玻璃管没入水中3~4cm。
4、保持管道密闭无菌,防止逆行感染。
5、患者清醒后可抬高床头15°,循环稳定后取半卧位。
6、记录单位时间内引流量及24h累积引流量。
7、引流装置定时更换,保持胸壁引流口处的敷料清洁干燥,有外渗及时通知医生更换。
8、床旁备血管钳。
三、指导要点1、告知患者心包、纵膈引流的目的、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更换体位时防止引流管意外脱出或打折、受压等措施。
四、注意事项1、术后当日每30~60min挤压引流管1次,若引流液多或有血块则按需正确挤压,防止堵塞;如接有负压装置,吸引压力一般1.5~2.0kPa。
2、手术当日2~3h引流管内出现大量鲜红色的血性液体,如成人>300ml /h,小儿>4ml×体重(kg)/h,且无减少趋势,及时通知医生。
3、引流量偏多,以后突然减少或引流不畅,患者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呼吸困难、紫绀、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考虑心包填塞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
4、发现引流出大量血性液或引流管被较多的血块堵塞,应立即通知医生。
5、患者下床活动时,须将引流管夹闭,以防导管脱落、漏气或液体返流。
6、拔管后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憋气、心悸,伤口渗液及出血,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心包、纵隔引流的护理

心包、纵隔引流的护理【概念】心包:是包在心脏外面及大血管根部的网状结构,可分为纤维性心包和浆膜性心包两部分。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两侧以纵隔胸膜为界,上方达胸廓上口,下方至膈肌。
【护理措施】1.观察(1)定时准确地记录单位时间内引流液的量、颜色,并观察有无凝血块;渗出血液较多时,应每15~30分钟观察记录1次,动态观察引流量变化。
(2)患者术后引流液偏多,要通知医生。
如果持续3小时成人超过300ml/h无减少趋势,提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3)如果引流量偏多,以后突然减少或引流不畅,经挤压引流管无效,且伴有心率快、血压低、脉压差小、中性静脉压升高、尿量少,末梢凉、精神差者,应考虑心包压塞的可能。
(4)定时拍摄胸片,了解胸腔或纵隔内的渗出液潴留情况。
2.管理(1)将心包、纵隔引流管连接一次性无菌引流瓶,引流瓶必须低于患者胸腔。
引流管的长度以患者能够翻身及活动为宜,在搬动患者时不可高举瓶子,以免瓶内液体流入胸腔。
(2)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受压、脱出、扭曲或打折。
应保持引流瓶的水封瓶状态,当引流瓶破损应及时更换。
(3)患者清醒后可抬高床头150,循环稳定后应取半卧位,鼓励患者做咳嗽、深呼吸动作,以利于呼吸及引流。
(4)术后前4小时内应每15~30分钟挤压引流管1次,病情稳定后逐渐减少挤压次数。
应用止血药后要特别注意挤压引流管,以防止凝血块堵塞。
(5)保持引流管和引流瓶的无菌,引流管进皮肤处要保持无菌,有渗出时要及时消毒更换敷料。
(6)引流管的长波管下端应在水面下2~5cm,使胸腔保持一定的负压。
在更换引流瓶时,必须用两把止血钳将引流管夹紧,避免空气进入胸腔。
(7)心包、纵隔无积液,且引流液逐渐转为淡红色或黄色液体,每日小于50ml即可拔管。
拔管时首先让患者深吸一口气,用力屏气将管拔出,用凡士林纱布的敷料覆盖切口。
超过48小时拔管要给予缝合引流口。
心包引流管护理ppt参考课件

椎管内
芬太尼经皮 离子渗透病 人自控系统 (PCTS)
APS 、ASRA、ASA指南2016, 17 (2)
疼痛管理
➢ 降低个体对疼痛的敏感程度 ➢ 提高对疼痛的耐受 ➢ 减少治疗和护理中的副作用 ➢ 提高患者满意度
Jin对1995年~2014年的97项有关音乐治疗对疼痛影响 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 使用0~10疼痛评分研究了6430名受试者接受音乐治疗 后对疼痛刺激的主观感受, 发现音乐治疗组的疼痛评 分显著低于标准护理组。
制定规范 协助管理
加强培训
环境,疼痛 管道,约
束…
固定,挤捏 观察,体
位…
体外循环术后心包纵膈引流无缝隙管理 护理学报
心包纵 膈引流 管护理
总结
1
安置引流管的目的。
2
保持管道通畅性。
3
建议使用多模式镇痛。
4
观察引流液情况。
5
建议建立体外循环专科小组。
护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术后疼痛的影响 全科护理
引流液观察
多,深
常规术后3 h内有较多引流液, 其后引流量逐渐减少,引流液 的颜色逐渐变淡,一般由鲜红 色逐渐变为淡红色,直至变为 无色液体。
少,浅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包纵膈引流管观察及护理
护理实践及研究
案例分析
患者李某,4小时引流出大量血性液, 约150—200ml/h,且无减少趋势。
通畅
前4小时,每15-30min挤捏一次
止血钳挤捏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包纵膈引流管观察及护理
护理实践及研究
通畅
前4小时,每15-30min挤捏一次
止血钳挤捏
双手挤捏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包纵膈引流管观察及护理
心包纵隔管的护理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观察
护理
留置心包纵隔管的目的
心包纵隔管的护理
严格无菌
妥善固定引流管
为防止各种原因导致引流管脱出,用胶带将心包纵隔引流管固定于患儿胸部,应保证引流管长度不影响患者翻身并将引流并低于患儿胸部悬挂于床沿,必要时约束带束缚躁动患者。
保持引流管通畅
严密观察引流管,一旦出现引流不畅,应立即分析导致堵塞的原因,并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其处理。 若短时间内患者心包积血150—250ml ,即可发生急性心包填塞,危及生命。
拔管护理
术后72h每天引流量<30ml可拔管,拔管前做好心理辅导,利于配合,拔管后予无菌纱布覆盖防止感染,并注意观察伤口情况。
课后预习
紧急床边开胸的配合。
THANK YOU
正确挤压心包纵隔引流管
术后4H内,适时挤压引流管尤为重要,对于应用止血药物的患者,通常每15—30min挤压1次,保持通畅,以防血凝块堵塞。挤压的原理是借内引流液一般较多,随后引流量逐渐减少,且引流液的颜色由鲜红逐渐变淡,直至无色液体,如引流量>5ml/(kg.h),持续2 h,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做好开胸准备,如突然出现某1h此流量骤减,应警惕是否为引流管阻塞。 监测术后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当发现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较高而血压却出现进行性下降,同时伴有脉压降低时,应高度怀疑心包堵塞。
鼓励咳嗽、咳痰 鼓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和有效咳嗽,有利于胸腔内液体的引流。如患儿排痰时感疼痛,建议其咳前用双手轻压胸部切口,于吸气时松手,以减轻疼痛。
疼痛护理
呼吸运动刺激引流管可引起剧烈疼痛,耐受力差者,会导致心率增快,氧耗量增加,以及不能充分休息,不利于心功能的恢复。 本区常用药物吗啡、力月西、双氛可待因片等……
探究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包纵隔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探究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包纵隔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韩会敏【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进行心包纵隔引流,对引流管进行观察及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60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患儿在手术后均进行心包纵膈引流,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将患儿分成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服务.结果观察组引流管合并症总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后,观察组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的引流管进行严密地观察、优质的护理,能有效地降低引流管合并症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08)036【总页数】2页(P170-171)【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包纵膈引流管;护理【作者】韩会敏【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河南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先天性心脏病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先天性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孕妇在孕育胎儿3个月内,胎儿的心脏、大血管的形成受到阻碍,进而局部形成异常的解剖结构,或者胎儿在出生后特定的时间内需要闭合的血液通道未闭合而形成的一类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发育不良、心功能不全、发绀等,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命、生活质量[1]。
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在手术后需要心包纵隔引流,对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措施的研究报告结果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确诊均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所有的患儿均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后心包纵膈引流。
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将他们平均分成两组,平均每组30例。
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14岁,平均年龄(7.4±1.6)岁。
心包引流管护理PPT精选文档

急性心包填塞
PS:原引流>50ml/h,突然减少。 CVP升高。引流管内有血凝块。
心内直视术后心包填塞和出血的早期诊治和原因分析 中国急救医学
心包填塞治疗原则
心包穿刺
手指探查
多,深
一旦确诊,尽早二次开胸引流
心血管外科学 人民出版社
心脏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01
通畅
02
疼痛管理
03
引流液观察
04
拔管
05
无缝隙管理
通畅
01
有效固定
缝线固定 胶布固定 避免扭曲
引流管不畅的常见原因主要有胸壁切口偏小、 引流管放置不当、引流管扭曲、血块堵塞、包 扎切口时使引流管受压等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包纵膈引流管观察及护理
通畅
前4小时,每15-30min挤捏一次
止血钳挤捏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包纵膈引流管观察及护理
护理实践及研究
通畅
前4小时,每15-30min挤捏一次
止血钳挤捏
双手挤捏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包纵膈引流管观察及护理
护理实践及研究
通畅
03
挤捏
双手挤捏 止血钳挤捏 持续低负压吸引
低负压吸引对心脏术后心包纵膈引流效果的影响 齐鲁护理杂志
拔管
手术后48~72h,引流量明显减 少,且颜色变淡,引流液逐渐 转为淡红色或黄色液体,引流 量在30ml/天以下,即可拔除引 流管。
警惕迟发性心包填塞:拔管后3—4 天,腹胀,食欲差,胸闷,对强心 利尿治疗差,彩超提示。
心脏术后心包纵膈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 海南医学
无缝隙管理
一例心包剥脱术后长期留置纵膈引流管的护理

一例心包剥脱术后长期留置纵膈引流管的护理发表时间:2016-03-16T14:16:30.9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4期作者:欧阳利芬[导读]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本文是一例心包剥脱术后长期留置纵膈引流管的案例,通过对该病例的护理个案进行探讨,总结护理措施,即加强管道维护,出入量管理,保护性隔离,营养支持,做好心理及基础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湖北武汉 430022摘要:本文是一例心包剥脱术后长期留置纵膈引流管的案例,通过对该病例的护理个案进行探讨,总结护理措施,即加强管道维护,出入量管理,保护性隔离,营养支持,做好心理及基础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心包剥脱术;纵隔引流管;管道护理心包剥脱术常用于治疗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是累及心包壁层及脏层的慢性炎症过程。
引起心包纤维化及增厚,限制心脏的舒张活动,从而降低心脏功能,引起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疾病[1]。
剥离纤维钙化的心包。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姓名性别:男年龄:34岁入院日期:15.08.01患者1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水肿,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晕厥,并倒地,无大小便失禁,不伴大汗、恶心、呕吐等不适,2分钟后自行好转,无后遗症。
一周前患者上述症状再发一次,持续约数秒,倒地后被人扶起,无后遗症。
行心脏彩超示:双房扩大二、三尖瓣轻度反流心包稍厚、回声增强心律不齐。
心电图示:1.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反应2.T波改变。
有乙肝病史。
1.2病情和转归患者于2015.08.12 在全麻常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包剥脱术”,术后纵隔引流量持续偏多,早期为暗红色血性液体并可见组织分泌物,后期为亮黄色澄清组织液,约400-750ml/天。
共带管24天,反复检查引流液常规、生化结果提示渗出液、漏出液、乳糜性三种特征均有,不支持肿瘤和结核表现。
送检引流液找结核杆菌均阴性,送外院检查引流液结核分枝杆菌核酸定量结果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拔管护理
术后72h每天引流量<30ml可拔管,拔管前做好心理辅导,利配合, 拔管后予无菌纱布覆盖防止感染,并注意观察伤口情况。
课后预习
紧急床边开胸的配合。
留置心包纵隔管的目的 观察 护理
心包纵隔管的护理
严格无菌
心包纵隔引流管引流口处无菌纱布覆盖,随时保持干燥,更换敷料时 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感染。
妥善固定引流管
为防止各种原因导致引流管脱出,用胶带将心包纵隔引流管固定于患儿 胸部,应保证引流管长度不影响患者翻身并将引流并低于患儿胸部悬 挂于床沿,必要时约束带束缚躁动患者。
保持引流管通畅
严密观察引流管,一旦出现引流不畅,应立即分析导致堵塞的原因, 并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其处理。
若短时间内患者心包积血150—250ml ,即可发生急性心包填塞,危及 生命。
正确挤压心包纵隔引流管
术后4H内,适时挤压引流管尤为重要,对于应用止血药物的患者,通 常每15—30min挤压1次,保持通畅,以防血凝块堵塞。挤压的原理是 借助于管腔内的负压将积血吸出。
观察引流量及性状
术后3h内引流液一般较多,随后引流量逐渐减少,且引流液的颜色由鲜红 逐渐变淡,直至无色液体,如引流量>5ml/(kg.h),持续2 h,提示有活动 性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做好开胸准备,如突然出现某1h此流 量骤减,应警惕是否为引流管阻塞。
监测术后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当发现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较高而血压却出现 进行性下降,同时伴有脉压降低时,应高度怀疑心包堵塞。
鼓励咳嗽、咳痰
鼓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和有效咳嗽,有利于胸腔内液体的引流。如患 儿排痰时感疼痛,建议其咳前用双手轻压胸部切口,于吸气时松手, 以减轻疼痛。
疼痛护理
呼吸运动刺激引流管可引起剧烈疼痛,耐受力差者,会导致心率增快 ,氧耗量增加,以及不能充分休息,不利于心功能的恢复。 本区常用药物吗啡、力月西、双氛可待因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