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情节。

(重点)2.分析、理解文章“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效果,理解以“驿路梨花”为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难点)3.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情节。

难点:分析、理解文章“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效果,理解以“驿路梨花”为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想象一下,你正走在一条漫长的道路上,疲惫不堪。

突然,你看到前方有一片美丽的梨花林,如雪般洁白,仿佛给你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看看在这条路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1、作者:彭荆风(1929一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

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读者一致好评。

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中篇小说《云里雾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红指甲》等。

2、写作背景:《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

当时,作者经历了“文革"7年的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

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作者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作者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人和事,那都是作者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

恰逢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初步感知1、预习检测①请同学们读一读下列词语,并识记字形。

寨(zhài)撵(niǎn)扛着(kánɡ)驿路(yì)迷茫(mánɡ)陡峭(qiào)露宿(lùsù)竹篾(miè)简陋(lòu)悠闲(yōu)修葺(qì)晶莹(yínɡ)折损(zhé)菌子(jùn)喷香(pèn)恍惚(huǎng h ū)香气四溢(yì)②请把下列词语填在相应横线上,并注意积累。

第15课《驿路梨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5课《驿路梨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活动
1 2 3
角色分配
让学生分别扮演《驿路梨花》中的人物,如主人 公、梨花姑娘、过路人等。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 验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
情景再现
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几个关键场景进行情景模拟 。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在模拟中展现人物性格 和情节发展。
分享感受
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 受和体会。这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人物形 象的把握。
断改进和提高。
03 课堂活动与实践 安排
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布置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探讨《驿路梨花》中的主题和意义。要求每组提出独特观点,并与 全班分享。
小组报告
各小组在探讨后需准备一份报告,内容包括对课文的理解、人物分析、主题思想等。报告 形式可以是PPT、海报或口头报告。
互动问答
在小组报告后,进行全班互动问答环节。学生可以就报告内容提问或发表看法,促进课堂 交流和思考。
学生需要的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驿路梨花》的背景、 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等方面的 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作品 。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创新
文本解读与意境体验
01
02
03
深入解读文本
引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 文,理解《驿路梨花》的 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 感表达。
创设意境
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与 课文相关的图片、音频和 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进 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
网络平台
利用学校或班级的网络平台,如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或班级QQ群等
,发布《驿路梨花》课程的教学动态和成果展示,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
孩子的学习进展。
家校互动平台搭建和信息反馈机制建立
家校互动平台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2.体会本篇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学习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构思的巧妙,即悬念的运用和倒叙、插叙的记叙顺序。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朗读课文三遍,解决字词,把握主要内容,梳理相关情节。

教师:准备课件PPT,学生学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活动一:温故、激趣导入1温故、激趣导入:1、以初一上学期所学习的朱自清的《春》导入本课: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白的像雪的花是什么花呢?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梨花早已开满枝头,让我们跟着作家彭荆风一起,观赏那迷人的梨花!课堂活动二:预习验兵1、字词检查:读音、解释重点注意: 撵走修葺(对于生字的读音、解释,采取“质疑问难”的方式解决,如果学生没有疑难,再以检测的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对于词语的解释,挑“重点词语”或者“疑难词语”,词语解释放在重点句赏读时解决,切入文本的解释,意义更大。

)课堂活动三:赏读美文,寻找美点1.内容美文中作者以优美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景、一个个美好的2物与人,请快速自由阅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人;再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他们美在哪里,然后派代表发言。

并通过朗读感受美景、美物、美人。

参考示例:美景:“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通过优美缓慢地抒情性地朗读,感受美景)美物:“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

”(通过优美轻快地朗读,感受美物)美人:“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5课 驿路梨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5课 驿路梨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5课驿路梨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15课驿路梨花教学目标:1.识记和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和记叙顺序等相关常识。

2.略读课文,熟知课文大意,感知课文的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

3.理清文章行文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的写法。

4.溯源雷锋精神,探究其内涵,理解“梨花”的象征义和作用。

5.联系实际,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和记叙顺序等相关常识。

2.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感知课文的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

3.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教学难点:1.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的写法。

2.探究雷锋精神的源头与内涵,理解“梨花”的象征义和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看视频《梨花颂》2.古诗诵读“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一曲《梨花颂》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

阳春三月,百花争艳。

有人喜欢鲜艳如火的桃花,有人倾心粉红似霞的杏花,有人最爱洁白胜雪的梨花。

古往今来描写梨花的诗句很多,如苏轼的《东栏梨花》和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下面我们朗读这两个首诗,思考诗人借“梨花”分别表达什么?东栏梨花宋·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意:如雪般的梨花颜色淡淡,柳条已长得郁郁葱葱,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也已经盛开,布满了全城。

心绪惆怅地站在东栏旁,恰似花开正盛的梨树,居俗世而自清,又有几人能看透这纷杂的人生。

诗情: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宋代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诗意:武巨将军虽老但仍英勇豪迈,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金人痴心妄想要永占中原,哪里知道上天永佑我大宋兴泰。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2.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教学过程】
1
2
3
4
5
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2.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教学过程】
7
9
10
11
12
13。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5《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5《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5《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初一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教读课文,该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修身正己",需要学习的语文方法是学会精读某一类文章后,略读类似文章,以快速知其大意并确定重点。

根据单元学习要求,明确《驿路梨花》的学习重点,该文选自《光明日报》,是一篇关于讴歌与弘扬雷锋精神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小说,意在让学生传承雷锋精神以培养更高的道德修养。

而初一学生对小说不甚了解,故在此处不必过分强调文体,可根据文章叙事的特点概括其叙事方法为“一线串珠法”,即用一物串多人多事来表达写作目的。

教学目标:1.略读课文,熟知课文大意,感知课文的人物和小茅屋的历史。

2.在阅读课文中,了解、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梨花"的含义及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复述《驿路梨花》故事。

2. 理解“梨花”的含义及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PART任务一: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说一说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屋有过什么故事?“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明确】故事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

故事四梨花姑娘很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一直照料着小茅屋。

故事三一群哈尼姑娘接着照料小茅屋。

故事二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专门运粮食,方便过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故事一“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屋顶加草,挖深排水沟。

2.比较记叙顺序,体会结构的精妙。

请两名同学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先后顺序复述本文的故事。

你觉得哪种顺序更好,为什么?【学生甲】按照课文顺序复述故事:【学生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复述故事:本文先写我和老余迷路投宿小茅屋,中间插入十多年前解放军盖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以及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的故事,使文章故事紧凑,显得波澜起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通用10篇)

《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通用10篇)

•••••••••••••••••《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七年级下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七年级下册) 篇1教学目标:1.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 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4. 培养学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彭荆风的资料,雷锋精神的资料,南宋诗人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南宋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

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1、关于梨花的诗句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苏东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苏东坡)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李商隐)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2、雷锋精神雷锋(1940-1962),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

驿路梨花微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驿路梨花微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驿路梨花微课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教学设想: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除饥饿疲劳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花树林中发现小屋。

教学过程: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篾:陋:撵:麂:葺: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2.体会本篇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学习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构思的巧妙,即悬念的运用和倒叙、插叙的记叙顺序。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朗读课文三遍,解决字词,把握主要内容,梳理相关情节。

教师:准备课件PPT,学生学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活动一:温故、激趣导入
1
温故、激趣导入:
1、以初一上学期所学习的朱自清的《春》导入本课: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白的像雪的花是什么花呢?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梨花早已开满枝头,让我们跟着作家彭荆风一起,观赏那迷人的梨花!
课堂活动二:预习验兵
1、字词检查:读音、解释
重点注意: 撵走修葺
(对于生字的读音、解释,采取“质疑问难”的方式解决,如果学生没有疑难,再以检测的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对于词语的解释,挑“重点词语”或者“疑难词语”,词语解释放在重点句赏读时解决,切入文本的解释,意义更大。


课堂活动三:赏读美文,寻找美点
1.内容美
文中作者以优美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景、一个个美好的
2
物与人,请快速自由阅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人;再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他们美在哪里,然后派代表发言。

并通过朗读感受美景、美物、美人。

参考示例:
美景:“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通过优美缓慢地抒情性地朗读,感受美景)
美物:“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


(通过优美轻快地朗读,感受美物)
美人:“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通过优美愉悦地朗读,感受美人)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内容美。

)
3
2.主题美
①在梨花掩映丛中的小茅屋,它是简陋的,但却给很多过路人带来了方便,带来了快乐,给人一种“到家了”的温馨感觉。

那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参考示例:“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战士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

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②解放军为何建茅屋?梨花和妹妹为何这样做?瑶族老人为何这样做?我们又为何这样做?
参考示例:其实他们都是向雷锋学习。

在这里雷锋是雷锋精神的根,解放军是雷锋精神的苗,梨花姑娘、梨花妹妹、“我”和老余是雷锋精神开出的梨花。

4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主题美。

)
3.标题美
本篇文章景美、物美、人美,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通过什么串联起来的?梨花。

文章标题也是“驿路梨花”,文中几次写到梨花,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这驿路梨花是林中盛开的洁白的梨花(物),是哈尼小姑娘梨花(人),是雷锋精神的象征(神)。

花似人,人似花,标题与主题,梨花的自然美与心灵美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标题的艺术美。

)
4.构思美
(先让学生说,学生说不出来,老师再利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①在判断小茅屋的主人上,作者是如何让读者最终揭晓答案的?
参考示例:白木板上用“黑炭”写着“请进”两个字,“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自然产生疑问,形成第一个悬念。

“我”和老余误会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瑶族老人的解释使第一个误会消除,接着
5
又引出第二个悬念。

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呢?瑶族老人误会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是小茅屋的主人,当哈尼小姑娘说:“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产生了第三个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最后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述说,我们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就接着照顾小茅屋;瑶族老人、“我”、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

小结:作者一次次设置悬念,通过悬念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

②这个故事前后跨越十几年时间,可作者却先讲现在的事,即“我”和老余发现茅屋并住宿,再讲茅屋的由来。

这里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倒叙
在写到梨花姑娘照管房子一事和解放军建造房子一事时,不是直接写,而是通过梨花妹妹之口,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侧面加以叙述。

这里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插叙
6
小结:文中运用倒叙和插叙把十几年间发生的事贯穿起来,集中于一个晚上和早上来写,层层设疑,使得文章内容十分集中而且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课堂活动四:知人论世,探求背景
这篇文章确实给读者全方位的美的感受:梨林美在环境清幽、美在姑娘漂亮、美在主人热情周到、美在过路人间的相互关爱。

是谁写出这么美的文章呢?请同学来介绍一下这位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彭荆风,当代作家。

江西人。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坐了七年监狱。

写作背景: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

一个下午,他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他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的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人与事,那都是他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

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
7
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小说,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教师小结:作者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即使受到挫折,即使受到不公,只要心存阳光,就能成为美的发现者和传播者。

课堂活动五:课外拓展采撷生活
课文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结尾,请摘取你身边最美的一朵梨花,给我们讲讲他(她)的故事。

小组内部先说一说,讲一讲,写一写,再派代表发言。

课堂活动六:总结收获训练写作
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参考示例:(1)象征手法(2)悬念(3)构思奇妙(4)价值观的取向等等
(以学生自由总结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课堂总结,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得以巩固。


8
课后作业:以《最美的一朵》为题目,以班中的好人好事或能人能事为话题写一篇550字左右的记叙文。

温馨提示:注意选材与构思
板书设计: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