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
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

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著名诗人、思想家,是唐代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从当时传统的思想模式中提出了崭新的观点,秉持着儒家思想,他的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都表现出儒家文学观的精髓。
其中,《与元九书》便体现了白居易一贯的儒家文学观。
白居易在书中提到“为礼而行,孝乃本”,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书中的文字也寓意着缅怀父母、孝敬长辈、尊重两性,以及认真实现社会道德义务等,这是儒家主张的基本内容。
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的思想也贯穿了宽容厚恕的智慧,反对妄断 mob一种任意干预适得其反的行为。
因此,《与元九书》充分体现了白居易儒家文学观的精髓。
白居易以其儒家文学观为基础,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崇高哲思的诗歌,影响了唐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他所创作的《与元九书》体现了他的儒家文学观,具有很强的社会关怀和哲学思想,使读者受益颇多。
白居易的作品及其儒家文学观仍然对当今文学界具有重要影响,他不仅是唐代,而且是中国整个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与元九书》充分体现了白居易传统文学观念,他以其经典之作不仅为唐代文学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仍然是受文学界所钦佩的作家。
论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论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加入白居易是著名的唐朝诗人,其作品一直以其时代的名流之一而被广泛提议,他的诗歌更被称作“唐诗的三个宗师”,他的诗歌具有弥漫的思想精髓,其诗中透露出浓厚的儒家思想精神。
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实质上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用以表达灵活的思想观念,其中儒家思想有其独特的影响力,白居易有其独特的理解,这样一些经典就催生出一种宽广而深刻的思想。
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根本性表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以德治世”将是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的根本性灵魂。
白居易认为以善治人的法律可以避免暴乱活动和政治运动。
对当时社会阶级矛盾的激烈,他推崇“以德治世”,反对苛政猛烈,认为政府应当以“仁义礼智”为理想,尊重人民的权利,这正是以善治人的法律,是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的根本性精神。
其次,“尊重历史、仰德贵贱”也是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白居易认为,历史有自己的法则,在进步的过程中,要仰慕古德,尊重历史,以传统的礼节和仁慈的态度来衡量和确定一切事物,这正是古代儒家尊重历史,仰贵贱的思想理念,也是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的根本性文化基础。
第三,“重视习俗和道德”也是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白居易把习俗当做仁义的法则,认为习俗的老练才能让人心智成熟,以保持高贵的道德和良好的态度,白居易认为讲礼仪是一种传统文化,这展现在他的诗歌中,他认为习俗和道德是一个时代的根本性,这种思想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刻体现,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最后,“把智慧当作道德的指导”也是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白居易认为,只有通过智慧的指导,人们才能够正确认识正义,并在他的全部诗歌中多次提及,认为只有善良的智慧,世界才能更加美好,这也是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的根本性,也是白居易对儒家思想的承认和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根本性是以“以德治世”、“尊重历史、仰德贵贱”、“重视习俗和道德”、“以智慧指导行为”为主要精神的思想观念,这是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的根本性,也是白居易思想中最重要的因素,影响深远。
论《与元九书》的认识价值

论《与元九书》的认识价值
崔萍
【期刊名称】《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20)002
【摘要】《与元九书》是研究白居易生平诗歌创作和人格思想的重要资料.《与元九书》包含着白居易渴望恢复"诗三百"之义的诗道传统、兼济独善的独特个性以及忠君的政治情怀,是认识白居易讽喻诗和闲适诗创作思想的重要参考.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崔萍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2
【相关文献】
1.论《与元九书》所体现的儒家文艺观 [J], 马虹
2.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新乐府”问题考论 [J], 陆楠楠
3.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讽喻诗学的理论缺陷 [J], 刘淑珍
4.论《与元九书》中的诗论思想及认识价值 [J],
5.论白居易《与元九书》的文学、认识、审美价值 [J], 付兴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与元九书》中的文论观

浅析《与元九书》中的文论观作者:赵博来源:《剑南文学》2013年第07期摘要:白居易的《与元九书》中体现白居易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对于文学创作的理论论述和经验介绍,但是再这篇文章中白居易自己的文学理论观点,却有着矛盾、不合理,或者说偏离文学本质的一面。
这种观点在对全文进行分析以后,就能看到,白居易在《与元九书》所表达的观点,是一种具有片面性的观点,而本文探讨的中心,就是如何正确的利用这种观点,合理的对待文学理论。
关键词:白居易;文学;文论;儒家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2白居易做《与元九书》时,自己四十四岁,正值自己被贬为江州司马。
他到江州之后,编写诗集十五卷,然后写下了这封给元稹的信,畅论自己在多年的创作过程中所得出的关于诗歌的创作论,也是白居易自己写作讽谕诗歌的理论总结。
但是白居易自己的诗歌创作和他自己所认为的创作理论,也是有矛盾,或者说有不相吻合的地方。
白居易是一位忠实的儒家弟子,在文章开端就明确的指出:“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人之文《六经》首之。
就《六经》言,《诗》又首之。
”根据白居易自己提倡写讽谕诗的观点,他对于《六经》,尤其是对于《诗》的看法,也和孔子最早提倡的一样,在“兴、观、群、怨”之中,将《诗》看做一种社会的文献,并将“怨”的功能作为其首位。
这种观点在后面还频繁出现,但是白居易自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对于创作的起点他却又说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这便又带出了“文”与“质”的关系,虽然孔子早就提出要“文质彬彬”,讲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是儒家功利性的主张和政治哲学的视角,始终要求着人作为一种可以自觉的以国家的意识形态要求自己的人,并将这种要求化为了一种无意识的“信仰”。
这样的人就是“然后君子”的典范。
由此,虽然白居易作为大诗人,他的创作经验使他承认“情”、“言”、“声”的重要性,但是最后还是要到达“义”上面去。
浅谈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

浅谈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白居易是唐中叶最重要的一位诗人,可以说,杜甫之后,在实用主义(或曰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中是一面旗帜。
白居易以他的“新乐府”而在唐中期诗坛名噪一时。
“乐府诗”本是古已有之的,汉代尤其兴盛,后来曹操诸人借古题写时事,再变为杜甫的“因事立题”,到白居易,将其加以改造,并名之曰“新乐府”。
这里所谓的“新”与传统乐府诗相比是有区别的:一是用新题;二是写时事,三是不像古乐府诗合乐,而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
儒家的文学观是以孔子为代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孔子的文学观作一表述。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它的一切理论和学说最终都是为此服务的,有人将此过程表述为由“礼”进至“义”,进而至“仁”。
这表现在文学上就是尚用,即为其道统服务而重实用。
对此,孔子在谈到《诗经》的时候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这是强调诗的实际功用。
“实用主义”这个概念是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中用以表述儒家文学理论特征的,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的白居易事实上也确实属于这一派,“是基于文学是达到政治、社会、道德,或教育目的的手段这种概念”。
我们将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代表《与元九书》来看其中所表现出的儒家实用主义文学理论观。
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白居易诗论的思想基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通过个人品德的完善,最终能够达到“兼济天下”的最高目标。
这是每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这也白居易行事的思想基础。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与元九书》)白居易从小家贫,但“苦节读书”,“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作为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对民间的疾苦是深有体会的,又因为他有“独善”和“兼济”的人格理想,这促使他能够站在下层人民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并渴望能够改善人民的贫苦。
《元九书》所体现儒家文艺观论文

论《与元九书》所体现的儒家文艺观摘要:作为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不仅在诗歌创作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就是在文艺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
从《与元九书》可以看出,白居易继承了儒家文艺观,主张诗歌创作要补察时政,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反对嘲风雪,弄花草。
白居易的文艺观不仅对其本人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后代诗歌创作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关键词:白居易;《与元九书》;儒家文艺观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152-02作为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不但在诗歌创作方面成就突出,在文艺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
众所周知,白居易的思想很复杂,同时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
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三家思想对白居易的影响程度不一样,早年他是儒家的忠实信徒,中年曾耽于道教的烧丹炼汞,晚年沉迷于佛教。
由于人生观的变化,在不同时期白居易的文艺思想也不完全一致,而是有所变化。
但不论怎样,在白居易的文艺思想中,始终贯穿了儒家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
而白居易的文艺思想在《与元九书》中有集中且系统的论述,那么《与元九书》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白居易的儒家文艺观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艺创作的理论基础儒家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学说,主张知识分子应当内圣外王,兼济天下。
但这不是每个知识分子都能达到的,需要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配合。
纵然一个知识分子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绝世的才华,也未必一定能达成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因此儒家同时也主张在理想遇到挫折时能独善其身,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对于儒家的这一主张,白居易诗十分赞成的。
他在《与元九书》中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论《与元九书》中的诗学思想

论《与元九书》中的诗学思想作者:司若兰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7期[摘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主要强调了儒家诗学的政治功利主义思想,推崇“美刺”和“风雅比兴”,提出“讽喻诗”的诗歌概念,同时也涉及到道家主张的审美性诗学思想。
本文将从儒道互补的诗学思想浅析白居易的诗学观。
[关键词]与元九书诗学儒家道家[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100-01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提出的系统性、有纲领的诗歌理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有着深远影响。
一方面他继承了“诗言志”的儒家诗学思想,要求诗人的眼光集中在人民疾苦、社会弊端等现象上,认为诗歌是奏折的补充。
另一方面,境遇的变迁也让他追求道家诗学的审美功能。
一、儒家的实用性诗论观自唐代始,陈子昂以“风雅兴寄”倡导《诗经》的创作精神,杜甫也以“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高度评价元结。
二人对艺术手法和内容方面都有着类似的要求。
白居易继承了前人的儒学诗歌理论观,推崇《诗经》中的“风雅比兴”和“美刺”。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
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
而白居易最为重视的则是“风雅比兴”,他将自己所作诗歌分类,有“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一类。
白居易反复强调“风雅比兴”是“六义”的精髓,是《诗经》现实主义的精神的实质,而“美刺”又是风雅精神的集中体现。
也就是说,无论作诗还是评诗,“风雅比兴”都是衡量诗作的有效标尺。
儒家强调诗歌为政治服务。
所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就是儒家对诗歌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立场。
白居易也强调诗歌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治道缺失,发挥针砭时弊的政治批判作用。
他不能接受魏晋六朝以来逐渐高涨的浮靡文风和嘲风弄月的创作内容,并认为脱离了社会现实的创作是“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美刺”即对君主的歌颂以及对政治的讽刺。
《论语·阳货》中孔子有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与元九书》中的诗论思想及认识价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年第6期论《与元九书)中的诗论思想及认识价值雷晶晶(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摘要:在汉儒政教诗学传统和白居易政治家身份的双重加持下,白氏在《与元九书》中表现岀因诗参政的原始动机,用比兴托喻的艺术手法传递诗歌观念,凸显岀白诗观下为政教目的而创作诗歌报道的鲜明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儒家思想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坐标在《与元九书》中进一步表现为“讽谕”和“闲适”两种类型的诗歌创作倾向一一忧患的“讽谕”和娱情的“闲适”,文如其人、人文合一的古典文学批评思想在白居易这里体现了高度的自觉性和实践性。
透过白诗客观传播效果与主观传播意愿的冲突,可窥见乐天对自己因诗获罪的怨愤情绪,以及空间的开放性、人口的流动性、文化的积聚性等人文地理要素与文学之间的互动等问题。
关键词:白居易;《与元九书》;因诗参政;比兴寄托;传播与接受《与元九书》是白居易谪居江州时写给好友元稹的书信,他在信中结合历史传统、现实功用和个人创作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诗歌创作观念。
这些诗歌创作观念,历来受到重视。
前辈时贤在对《与元九书》的研究过程中,多侧重以诗人身份的白居易解读白诗观,在对白居易诗学思想继承性来源深入关注的同时忽视了白居易的政治家角色,以及这种角色对《与元九书》中诗歌观念的影响,由此便易偏离白诗观的核心要义和本来面貌。
本文拟从诗歌之于政治家身份的白居易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以求发掘《与元九书》中白居易诗歌观念的根本动机和必然要求,以及能够反映文学人文地理要素与文学传播之间的互动问题。
一、参政渠道的补充与诗教认识的深化白居易的诗歌观念有着强烈的现实功用,诗歌内容往往就是白居易政治立场和政治见解的委曲表现,这一方面源于乐天的政治家身份,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诗经》时代的“采诗说”与汉儒的政教诗学。
后者往往是前者的有力支撑。
传统的惯性力量和现实的政治诉求使得白居易对诗歌的功能效用和艺术标准的认识在继承中有了新变,以上集中反映在白氏“粗论歌诗大端,并自述为文之意”的《与元九书》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论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
论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
论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哲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与元九书;白居易;儒家文学观【论文摘要】白居易是唐中叶著名诗人,他以提倡“新乐府”并掀起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而名噪一声,为后世诗歌的创作树立起一种典范。
“新乐府”是对传统乐府诗歌的扬弃,继承了乐府诗中对社会的关注,同时使这个特点成为新乐府的核心。
白居易的诗论与其诗歌创作紧密相联,充分地表现了其儒家文学理论观。
他认为,诗歌的作用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除此而外,评价诗歌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儒家的思想核心——“六义”,文章试图通过《与元与书》来简要论述白居易的儒家文学理论观。
白居易是唐中叶最重要的一位诗人,可以说,杜甫之后,在实用主义诗歌流派中是一面旗帜。
白居易以他的“新乐府”而在唐中期诗坛名噪一时。
“乐府诗”本是古已有之的,汉代尤其兴盛,后来曹操诸人借古题写时事,再变为杜甫的“因事立题”,到白居易,将其加以改造,并名之曰“新乐府”。
这里所谓的“新”与传统乐府诗相比是有区别的:一是用新题;二是写时事,三是不像古乐府诗合乐,而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
儒家的文学观是以孔子为代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孔子的文学观作一表述。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它的一切理论和学说最终都是为此服务的,有人将此过程表述为由“礼”进至“义”,进而至“仁”。
这表现在文学上就是尚用,即为其道统服务而重实用。
对此,孔子在谈到《诗经》的时候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这是强调诗的实际功用。
“实用主义”这个概念是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中用以表述儒家文学理论特征的,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的白居易事实上也确实属于这一派,“是基于文学是达到政
治、社会、道德,或教育目的的手段这种概念”。
我们将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代表《与元九书》来看其中所表现出的儒家? 白居易从小家贫,但“苦节读书”,“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作为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对民间的疾苦是深有体会的,又因为他有“独善”和“兼济”的人格理
想,这促使他能够站在下层人民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并渴望能够改善
人民的贫苦。
所以,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这种人格理想无疑是贯穿始
终的。
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诗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