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金小说《家》的爱情描写---

合集下载

巴金《家》中男主人公高觉新与梅芬的不果爱情

巴金《家》中男主人公高觉新与梅芬的不果爱情

巴金《家》中男主人公高觉新与梅芬的不果爱情一、梅的悲剧梅是一位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 从小接受封建的“三从四德”、“夫贵妇荣”等礼教的教育, 在她的思想中烙着封建积习的印记。

可到她长大以后, 由于受到新文化、新思潮的熏陶, 受到民主革命的教育洗涤, 她在思想上, 从封建陋习的故纸堆中解脱出来,走进了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行列。

她有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成为了扬激着时代脉搏的新女性。

她与觉新从小青梅竹马, 在感情的触须中, 互相有着爱慕之情。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 他们更是大胆相爱, 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 他们双双倾吐了自己的爱慕。

可这一切, 都因为梅的母亲与觉新的母亲在打牌时, 吵了几句嘴, 而把他们童贞圣洁的爱情扼杀了。

梅的母亲把她嫁给了别人, 可一年之后,她又丧了配偶, 成为“青年居孀”。

于是, 她又只好回到了曾经扼杀了她幸的母亲家中。

过着“尼姑庵式”的忠洁守孝生活, 她整日以泪洗脸, 忧郁成疾,身子一日不如一日, “从一而终”地在烙受封建礼教中死去。

梅的思想, 我们可以理解为从封建积习中解脱出来, 可最终又还俗到了封建礼教之中。

她从小接受的是封建礼俗的教育, 后来在新思潮的侵蚀中, 她也追求个性解放。

但当她被封建家长制扼杀了美丽幸福的爱情时, 她又守节尽孝, 不再嫁人。

她以前接受的那些新思潮, 撞击着她的灵魂, 她也意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 在她的灵魂深处, 也还有着对自由与幸福的憧憬, 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但封建礼教的吞噬与摧残,无论谁的劝说也激不起她丝毫的激情了。

她完全麻木了, 再也不能自拔。

她感到自己太渺小了, 无力抗争, 不得不屈服与这黑暗的现象。

她不敢真面惨淡的人生, 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

她欲爱不能、欲言不尽、欲求又缺乏勇气, 只得在无终极的痛苦与涕泣中煎熬自己, 最终在万念俱灰的悲惨中死去。

她的思想灵魂从封建积习中走出, 却又还俗到封建礼教之中,被为之吞噬, 就是这种思想中的那些已符合当时时代精神的要求, 与这种要求在那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的悲剧。

巴金《家》的三种爱情模式及意义简论

巴金《家》的三种爱情模式及意义简论

巴金《家》的三种爱情模式及意义简论作者:李彦凤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6期摘 ;要:在《家》的三种爱情模式中既有古典爱情模式的再现与重演、继承和异变,亦有新型爱情模式的建构与传达。

三种模式隐含着作家的深层创作动机与叙事意图,体现出反叛与革命的意识形态旨归。

关键词:《家》 ;爱情模式 ;文化原型 ;意义一、引言长篇小说《家》是巴金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为一部典型的家族小说充满了青春色彩和激情,传达出在新旧文化转型期“父”与“子”、“传统”与“现代”的种种矛盾和纠结,体现出强烈的反叛意识和抗争精神。

在对家族悲欢离合的历史叙述中,高家三兄弟的爱情叙事显得分外动人,它们代表不同爱情模式,呈现不同的爱情景观,也承载特殊的文本意义,隐含着深层创作动机和叙事意图。

二、爱情模式之一:古典爱情婚姻悲剧的再现在古典爱情婚姻故事中,模式结局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式爱情婚姻喜剧,另一种是“有情人不成眷属”的“好梦难圆”式爱情婚姻悲剧,它们透露出人类社会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普遍的美好期待与渴望。

古典的爱情婚姻悲剧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与《牛郎织女》等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悲剧经典而流传不绝,成为民族对美好圆满爱情婚姻渴望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东汉的长篇爱情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典型的婚姻悲剧,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妻为捍卫自身婚姻爱情而坚贞殉情的故事强烈地控诉家长专制的罪恶。

在历史长河中,类似的婚姻悲剧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与表妹唐琬,也因母亲的专断干涉而使唐琬被迫改嫁并最终抑郁致死,却无意间成就了他们的千古绝唱《钗头凤》。

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更因宝玉、黛玉、宝钗三人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使中国古典文学中爱情悲剧传统和悲剧精神发展到顶峰,发出耀眼光华。

觉新与梅、瑞珏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因浓厚的传统爱情婚姻悲剧色彩而显得刻骨铭心、哀怨缠绵与愁肠百结。

泪溅暗夜中_浅谈巴金_家_中封建专制所造成的爱情悲剧

泪溅暗夜中_浅谈巴金_家_中封建专制所造成的爱情悲剧


到 克 定 、克 安 , 再 到 后 来 的 觉 群 、觉 世 ,
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
都 是 些 醉 生 梦 死 、坐 吃 山 空 、腐 败 透 顶
之徒。为了维护自己腐化享乐, 所以拼
生运动。他的威严直至死后还产生巨 命维护着封建制度, 他们守旧落后, 不
大 影 响 , 陈 姨 太 她 们 就 是 借 老 太 爷 的 接受新思想。他们要女孩读的是《烈女
的制度理论。
从中国的历史上看, 创新一直是
觉 新 的 悲 哀 贯 穿 着《家》的 始 终 , 中国社会发展的稀缺要素。秦朝的“焚
他 受 过 新 思 想 的 影 响 , 但 又 充 当 着 封 书 坑 儒 ”、清 朝 的 文 字 狱 。 记 得 纪 录 片
建 专 制 制 度 的 维 护 者 。 在 他 的 身 上 充 《圆 明 园》中 有 个 情 节 , 英 法 联 军 攻 破
她 9 岁 被 卖 到 高 公 馆 做 丫 头 , 开 始 了 当 代 文 学》, 开 明 出 版 社 , 1996 年 5
她那备受凌辱折磨的苦难生活。八年 月。
来“ 听 命 令 、做 苦 事 、吃 打 骂 ”,“ 淑 华 今
[2] 杨 经 建 :《家 族 文 化 与 20 世 纪
年 不 过 十 四 岁 , 却 也 装 出 大 人 的 样 子 中 国 家 族 文 学 的 母 题 形 态》, 岳 麓 书
入 。 他 的 命 运 从 他 一 生 下 来 就 已 经 注 己。国家如此, 家庭也是如此。在家族
定 , 父 亲 死 了 , 他 不 得 不“ 把 担 子 从 爹 里 , 他 们 需 要 的 是 奴 隶 , 是 忠 诚 的 奴
的 肩 膀 上 接 过 来 ”。 他 有 过 希 望 , 有 过 隶, 不会给你空间让你去自由发展。

巴金《家》赏析

巴金《家》赏析

合上书,‎一些让我难‎过的感情一‎股一股由心‎底冲上喉咙‎,汹涌地翻‎腾上来,这‎些我说不清‎楚、控制不‎住的感情将‎我牢牢裹住‎,使我动弹‎不得.‎‎眼前,一‎个少女的模‎样渐渐清晰‎起来,苗条‎的身子,瓜‎子型的脸庞‎,眼睛里是‎又温柔又悲‎伤的目光。

‎她静静地站‎立着,一句‎话也不说,‎眼光里却有‎着千言‎万语,她的‎饱含着感情‎的眼光正投‎射向另一个‎人——她的‎三少爷。

她‎愿意永远做‎他的奴隶,‎爱他、服侍‎他的三少爷‎。

这是一个‎多么善良又‎纯洁的女‎孩子,她‎热烈地爱着‎她的三少爷‎,整个生命‎为他燃烧,‎发出她十七‎年生命中最‎壮烈的火光‎,她用她燃‎烧生命的火‎光照亮着她‎的三少爷,‎温暖着她的‎三少爷‎,安慰着她‎的三少爷。

‎她热烈地又‎默默地燃烧‎着,忍受着‎奉献全部生‎命的痛楚并‎满足于得到‎的微薄的作‎为回报的爱‎情。

‎‎她和别的少‎女一样,也‎有漂亮的面‎孔,有聪明‎的心,有血‎肉的身体,‎她也曾像别‎的同年纪的‎少女一样,‎做过一些美‎丽的梦,想‎着自己穿上‎漂亮的衣‎服,享受‎父母的宠爱‎,有美味的‎饮食和温暖‎的被窝,像‎她所服侍的‎小姐们所享‎受的那样。

‎后来一个俊‎美的少爷来‎,把她接了‎去,她在他‎的家里过着‎幸福的‎生活。

可这‎些梦只一霎‎那间就过去‎了。

冷酷无‎情的现实永‎远站在她的‎面前。

日子‎不停地带着‎她的痛苦过‎去了,并不‎曾给她带回‎来一点新的‎东西,甚至‎新的希‎望也没有。

‎她不曾伤害‎过一个人,‎她甘心地忍‎受着别人对‎她的蹂躏,‎对她的伤害‎,不给她一‎瞥温柔的目‎光,不给她‎一颗同情的‎心,甚至没‎有什么人来‎为她发‎出一声叹息‎,对她讲一‎句怜悯的话‎语。

但她甘‎心承受着一‎切的痛苦与‎折磨,一切‎的辛酸与不‎幸,只因为‎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己到‎了这个地步‎,也是命中‎注定的吧”‎,这是她简‎单的信仰,‎而且别人告‎诉她的也正‎是如此。

细思极恐的爱情故事——重读巴金的《家》

细思极恐的爱情故事——重读巴金的《家》

细思极恐的爱情故事——重读巴金的《家》“家”的宗教意义巴金的《家》,是20 世纪中国销量最高的小说之一。

1931—1932 年在《时报》连载时题名为《激流》,读者反应并不强烈,还差点被报社“腰斩”。

1933 年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后,迅速出名。

吴福辉认为看报纸连载和读单行本的是两类不同的读者,前者是都市市民,后者是青年学生①。

这是很精到的观察。

市民或是已经妥协了的觉新们,现坐在茶楼看报纸连载,希望看各种八卦或白日梦;学生还是觉慧的同党,一腔热血无处奔涌。

说明报刊与学校这两个现代文学接触社会的不同途径,既反映不同读者需求,也影响作家选择倾向——从李伯元、张恨水到金庸,报人作家更注意市民销量,鲁迅等“兼职教授”更在意对学生的影响。

巴金后来可能是唯一依靠版税稿费生活的作家。

《家》在1949 年以前就出了三十几版。

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各种《家》的版本累计印刷90 次,总数437 万。

再加上1982 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巴金选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 年出过繁体版本。

总之《家》和《红楼梦》一样,是历来印数比较多的中国小说(20 世纪50 年代《红岩》等作品,也销量巨大,但有指定教材、政府推荐等因素存在)。

数据虽不敢肯定,但是说《家》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读者最多的小说之一,应该没有问题。

问题是,为什么后来一代代中国的青年读者都喜欢《家》?他们在里边读到了什么?另外,在什么意义上,《家》这个书名,可以和早一些的《药》,以及将近20 世纪末的《活着》一样,有可能概括20 世纪小说里的中国故事?王德威说:“巴金的小说继承并糅合了‘五四’文学两大巨擘的精神:自鲁迅处,巴金习得了揭露黑暗、控诉不义的批判写实法则;自郁达夫处,他延续了追寻自我、放肆激情的浪漫叛逆气息。

前者着眼群体生活的重整,后者强调个人生趣的解放。

”②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巴金仅在鲁迅、郭沫若、茅盾三个所谓“党史人物”③之后。

毫无疑问,巴金在20 世纪中国有巨大影响,但他的影响力与他作品的纯艺术价值之间不是没有落差。

关于巴金小说《家》的赏析

关于巴金小说《家》的赏析

2017.05巴金先生说“青春是美丽的东西,那么就让它作为我的鼓舞的源泉吧。

”毋庸置疑,青春是美好的,它应该被享用、被珍视、被舞动。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的享受自己的青春。

《家》便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青春生命在封建大家庭残酷现实层层重压下的舞动,他们有的最终成功摆脱重压,舞动出自己的精彩,但更多的却是凋零罢了。

《家》这部以爱情为主线,展示高家这一封建家族盛极而衰的巨作让我既觉得可恨,又觉得可惜,既感觉绝望亦充满希望。

我为表面无能懦弱,实是充满苦衷的觉新感到痛心;我为充满个性,敢于抗争的觉慧感到欣慰与敬佩;我为命运多折,年轻早逝的梅芬感到惋惜;我为从不被当做“人”看待,无力左右自己命运最终自杀的鸣凤感到不平;我亦为温柔贤惠,落落大方却因难产而死,也成为牺牲品的瑞珏感到伤心。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多的灿烂鲜活的青春生命饱受摧残,凄惨凋零,毋庸置疑,高老太爷对此难辞其咎,但同时,更可恶的便是高老太爷背后的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小说中的高老太爷本身并不多么可恶,可恶的是人人都已经本能地接受并沉淫其中的旧礼教和家长制。

”《家》中对高老太爷最初的描写来自于觉慧对老太爷的视角,他给我的印象便是一个相貌庄严,受人敬畏但同时也身体虚弱的老人形象。

高老太爷是整个高公馆的最高统治者,他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独裁者,他对自己在这个家庭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深信不疑。

高老太爷在《家》中便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者,是他或直接或间接的制造了《家》中的一系列惨剧:在高老太爷思想中,他坚信子女婚姻必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直接间接的导致长孙觉新不能够和其心爱的梅芬成婚,使梅芬悔恨终生,含恨而亡;他执意要与冯乐山联姻,强行为觉民配婚,亦不事先征求觉民的意见,导致觉民不得不以失踪为名来逃婚;他把鸣凤许配给冯乐山,还满以为这是一个下人的荣耀之事,致使鸣凤跳河自尽,也让觉慧彻底对这个家感到了失望;而甚至在他死后还因那种种的封建迷信,让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最终难产而亡。

巴金的《家》赏析

巴金的《家》赏析

巴金的《家》赏析
《家》是巴金笔下的一部关于对家的爱的传世佳作。

在书中,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展示人们对家的热情和深沉的情感,传达和家庭相处的种种感受、苦乐与欢乐,十分动人,让人回味无穷。

书中,文士用自己苦苦挣来的九十五文银子在回家的路上买回了一只花花公子,回到家里让家人们都惊喜莫名,母亲把花花公子释放在家天井里,就像带来了满家的喜悦。

在作者的诗般的笔触下,家庭成员们的欢乐烂漫,充满了温馨的情愫。

作者通过细腻的写作,描写了文士和家人之间温馨的相处时光,他们围坐一起吃饭、聊天;还有文士跟家里的孩子们一起放风筝、逛街和观鱼,表达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抚慰着读者的心灵,传达出作者对家庭深沉的情感。

总之,巴金的《家》既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又可以给压力山大、勤奋耕耘的现代人们传递温暖、和谐的家庭情结。

这是一部细腻温馨的作品,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重。

巴金小说 家 读后感

巴金小说 家 读后感

巴金小说家读后感
《家》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家庭、爱情、社会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对巴金先生的文学功力和思想深度表示钦佩。

小说以家庭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矛盾和磨难。

通过对家庭中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巴金先生展现了家庭生活的真实和复杂,让人不禁感叹生活的无常和不易。

此外,小说中还涉及了爱情和社会问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巴金先生通过对爱情的描写,表现了人性的柔情和脆弱。

同时,他也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呼吁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展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巴金先生的文学技巧和思想深度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善于通过细致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变成了文学艺术,让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同时,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也让我深受触动,使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的认识和
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家》,我对巴金先生的文学功力和思想深度表示钦佩。

他通过对家庭、爱情、社会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让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现实的写照,让人深受感动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高教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浅谈巴金小说《家》的爱情描写---青春的抉择与呐喊准考证号: 010********* 姓名:李春花指导教师姓名陶其明职称副教授考生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邮编 674100 电话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论文提交日期 2013年4月20日论文答辩日期主考单位重庆西南大学2013年 4月20 日浅谈巴金小说《家》的爱情描写--- 青春的抉择与呐喊姓名:李春花摘要封建大家庭中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极力的想要维护这个家,但家中的青年受到爱情和新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为此他们在泥沼中挣扎,冲破束缚,在抉择中呐喊,在爱情主旋律中走入革命浪潮,获得新的养分走向新生,《家》写的不是消逝渺茫的青春,写的是奔腾生活的激流;通过青年们的爱情描写来突出他们的觉醒与斗争。

关键词:大家庭爱情觉醒与斗争正文一、典型环境封建统治在当时的社会已然根深蒂固,许多的封建统治家庭不断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各家庭的封建卫道者极力来维护这个大家庭,希望它能一直存在下去;他们或许通过婚姻联姻等方式来保卫这个大家庭,或而将家中的某个人送给当时有权势的人来捍卫家族,从而使它长盛不衰,《家》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家》中开篇就写到: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古怪的音乐;这音乐刺痛行人的耳朵,好像在警告人们: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读完这段话,觉得巴金先生写的真可谓巧妙,风雪将会长久统治世界,就如同高家这样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势力、思想会一直占据着当时的社会一样,而新思想、新生的力量却是那么遥不可及作品以“五四”的新思想影响到了偏远的内地为背景,很真实地写出了很具有象征性的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悲剧和没落。

高家给外人的感觉是制度森严、具有书香文化的一个大家庭,但撕开在温情关系下的大家庭,看到的是封建家庭的荒淫无耻,高家子弟坐吃山空,第二代克安、克定是典型的败家子,一个在外面吃喝嫖赌,无恶不作,另一个还和他狼狈为奸,可以看出他们经济挥霍,精神上腐败分裂,更可悲的是高老太爷死后家里就忙着分家、分财产等各种可笑的劣行;即使高老太爷想要让这个封建大家庭长久下去,用严厉、苛刻的家训、家规来巩固大家庭,压制着那些新事物,怕大家庭受到动摇;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的爱情,来压制他们的新思想为代价。

这更加激化了大家庭的新旧思想、阶级之间的矛盾;“五四”时代,新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与理想,也加深了他们对于旧的制度、封建大家庭地的厌恶。

巴金写《家》一方面是批判封建专制统治制度,写出大家庭的丑恶,而另一面更重要的是为像他一样的青年们找到一条光明、正确的希望之路。

新思潮的到来唤醒了青年一代的觉醒与反抗,伴随着高老太爷的死,这个封建大家庭落下了帷幕,青年们也被新的时代揽入怀抱之中。

二、悲剧人物选择的悲剧命运----软弱型1、自身的呐喊花一般的年纪,花一般的容颜,多么漂亮美丽的女孩,鸣凤却用死来选择了自己的青春,用死这种无声的呐喊来向封建社会、黑暗制度发出控诉。

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就被卖到高家当了下人,她小心翼翼的做事,怕做错事而被责骂,作为一个下人整天被人召之即来,服侍着主人,只有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别人都因劳累睡得很沉的时候她还一个人默默地想事情,叹息着自己的命运;她认为自己的命运和喜儿是一样的,只能听从主人的安排,是悲惨的;她爱着觉慧,但她知道他们之间只能是主仆关系,因而她不让觉慧将他们的事告诉长辈,她的希望她的所有她都寄托在觉慧一个人身上,她只有那么一个简单而渺小的愿望,那就是:永远能够陪在觉慧身边,伺候他就性行了,但命运就是这般的无情,封建卫道者为了维护这个大家庭就想把鸣凤嫁给冯乐山当姨太太去讨好他;爱只要一萌芽是怎么也包不住的,因为爱情的美丽是无法抵挡的。

心里有爱就要说出来,不要在乎别人的流言蜚语,不要在乎身份与地位的差异,爱是属于自己的,青春是美丽的,一定要勇敢地去追求它,但鸣凤知道自己是一个下人,可她又不希望自己的爱情被玷污,当她去找觉慧时,觉慧又整天忙于参加学生运动,参加各种新思潮活动,她多么希望觉慧能够给她希望,然而觉慧却只是对她口头的应付,她只能是用死来保全他们的爱情,让他们的爱永远是清白的。

她知道自己的力量是何等的微小,又怎么去和高家相抗争,在她投入湖底的时候,她高声喊出了“觉慧”,在她生命的尽头,她什么都不再害怕了,她不再想他们之间的主仆关系,她不再是下人了,她有自己的感情,这是的她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她在回忆他们之间的爱情。

2、悲剧型命运其实鸣凤是以悲剧来结束了自己的命运的;她个人力量的微薄因而她只能用死来保全自己的爱情,从一开始觉慧只觉着她好玩,可她却爱上了三少爷,爱的死心塌地,觉慧是慢慢才喜欢上她,只有她能让觉慧有时觉得眼前一亮;但觉慧也不喜欢她的胆小、害怕,同时他还说要是鸣凤处在琴那样的条件下就好了,其实说到底尽管他接受了新思想,然而他却仍没能抛开他们之间的阶级性,他认为他们是有差别的,这是鸣凤和他爱情悲剧之一;其二,鸣凤自己是用自己的全部,一整颗心来爱觉慧而相比之下觉慧虽然爱她,但他却没把她放在重要的位置,或许在他心里新运动新思想更能吸引他,他的不在乎令鸣凤心凉,最终她选择了死来唤起觉慧和一些人的注意吧!鸣凤的死,死的凄凉,她连呐喊的声音都是令人心凉的,她死时心里想的:明天,所有人都有的明天,然而她有的却只是那黑暗,看不到一点光的黑暗,周围的一切仍旧生机勃勃,有小鸟的歌声,有明媚的阳光,到处充满着希望;然而她却只能走向那冰冷的湖水,一个人静静地离开,一切都是那么的悲,那么的令人潸然泪下。

三、封建迷信、封建制度压迫下的牺牲品1、“血光之灾”的迷信之悲封建迷信的可悲又可怕就是活人为死人送了性命!瑞珏身为一个大少奶奶,她爱护、关心兄妹和下人,很是善良,她更爱自己的丈夫、儿子,她贤惠、善解人意,家里的人都望着她的好,未曾得罪过谁,然而她最终的命运却如此悲惨,着实令人叹息。

原本,瑞珏有一个很好的家庭,丈夫也很爱她,还有了自己的孩子,然而就因为她生第二个孩子时正好赶上高老太爷归天之时,加上陈姨太这个封建阶级迷信者的怂恿,大家都害怕所谓的“血光之灾”,因而就应了陈姨太让瑞珏到城外去生产,最终在难产时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一个活人为了一个死人而活活枉送了性命,这无疑是令人气愤的,但是她又能如何,她是高家的长房长孙的媳妇,死者为大,更何况是高老太爷这个封建家庭的最高统治者,在那些个维护封建家庭愚人的压制下,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他和瑞珏也只能服从,因为他们是所谓的“榜样”;同时觉新也和平的接受了,那些人当然就更加的肆无忌惮了,当瑞珏在房里难产时,发出的是那般令人惨痛的叫声,觉新在外面敲门,但是下人没有一个敢开门的,当他听到瑞珏在里面喊他,需要他的鼓励、安慰、之时,他终于反抗用手使劲的拍打着门,大声的叫嚷着;然而当新生儿出生后瑞珏却永远的离开了他,她死的是如此的惨,她死在陈姨太等人的侩子手的封建阶级的手里,连他们的“三爸”一个大律师,曾留学于日本,一个知识分子,但最终也仍听从了陈姨太的话,这无疑是悲哀的,或许就像文中所说的:拦住瑞珏和觉新最后的爱的并非是那两扇门,真正夺去他的妻子的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血光之灾”此时在我们看来是多么可笑的四个字,瑞珏死了,觉新的哭,他伤心的哭,他哭的是他自己,因为自己的懦弱,自己的“作偮主意”断送了妻子的性命,他们的青春就这样走了。

2、身份地位的不幸悲剧的造就还有另一个原因:觉新的位置、身份、地位决定了他要为他的兄妹们做出榜样,像他说的,觉民和觉慧可以反抗,可以采取各种抵抗的行为,然而最终都会被发泄在觉新的身上,使他万般的痛苦,但是他却无法叫喊出来,瑞珏爱自己的丈夫她理解他的苦,知道他们的命运只能服从,因而她到城外去生产,他们对自己的青春做出的是“逆来顺受”的抉择,觉新身份的特殊像高老太爷一类的封建家庭的长辈他们需要觉新这个长孙来让这个大家庭稳固下来,因而把觉新压得很死、很严,不允许他有一点反抗的行为,把他的命运道路早已安排好,让他在服从下一步一步走下去。

他们也很不满这样的命运,但他们没得选择,即使悲伤他们也只能勉强的笑着,他们的呐喊是“凄凉的笑,无声的服从着,”最终成了封建迷信、礼教的牺牲品,白白为死人断送了性命。

3、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另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是梅,原本她和觉新是青梅竹马,两个很相爱的人,亲戚、朋友都很希望他们在一起,但是就因为两人的母亲在牌桌上发生摩擦,因而就赌气,造成了两人爱情的无果而终,儿戏般的拆散了他们;梅在母亲婚姻包办的情况下,嫁到了省外的人家,但可惜婚后时间不长,丈夫死了,夫家的人对她不好,无奈之下她又回到了娘家;我还记得回省城后梅第一次和觉新相见的情景,一方面他们远远就相见了,但梅害怕被母亲看见,说一些难听话,因而她选择了不打招呼,径直走进门去找母亲;另一方面梅对觉新还有感情,但现在自己死了丈夫回来,而觉新也已结婚,遇到也不知该说什么,纵使有千言万语也不能够说出来,同时又害怕旁人说闲话,梅只能躲避;在那次动荡之后,梅去到了高家,那晚他们还一起划船去游玩,很是高兴;但梅和觉新的感情仍在,即使梅尽量避免接触,可他们的感情却是难以泯灭的,觉新让梅原谅他,试问连恨都未曾有过那么又何来原谅这一说呢?梅和瑞珏见面后两人都很喜欢对方,特别是梅很爱海臣,只因海臣太像觉新,这就充分说明了梅依旧爱着觉新;同时她希望觉新和瑞珏能够幸福、美满,瑞珏的善良,梅也由此不忍心去破坏他们,但她又忘不了觉新这无疑是痛苦的,觉慧和琴他们总是说要是梅另找了一个好人嫁了,或许她就不会那么悲伤,那么难过,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那种好的事情又怎么会发生呢?假使梅真的去另嫁别人,那么人们又会说些什么话呢?像梅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够在悠悠之口下存活下来;何况梅受到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较深,她自然会遵从当时社会的“纲常伦理”的道德,即使她偶尔会和琴他们在一起看《新青年》,接受那些新的思想但那只是暂时性,在她身上永远不可能实现,她受传统观念较深,加之她的性格柔弱,胆小,因而她只能无言的一个人流泪、忧郁和悲伤。

4、性格本身的缺陷若是梅和觉新当初能坚持、坚强一点来保卫他们的爱情,或许他们会幸福,但他们同样软弱的性格,特别是觉新当选择自己的妻子时无法做决定,却采用了“拈阄”的迷信方法,他或许早已忘了梅了,最终娶了瑞珏,但却又对梅难舍难分,让梅一个人承载着太重的封建迷信、思想,最终苦闷,悲伤中死去。

觉新是爱她的,但是他奉行的是“无抵抗主义、作偮主义”,何况自己已经成家有了瑞珏,妻子的善良、贤惠他当然也不忍心对不起她,但是觉新又时刻想着和梅从前的点滴,但他必须负担着自己现在应有的责任;他想再次和梅在一起那是直接不可能的,终将会被这个大家庭给扼制,同时梅本身自己也受到那些传统思想的影响,自然也不会让觉新去当那个罪人,被人指骂,因而在他们的爱情面前,他们注定只能让它随风而逝,伴随着梅的死而悄然离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